靈感範文站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體會 篇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出發,多次強調“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到黨的十九大提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並寫入黨章,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爲全黨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當下我國民族關係發展狀況的客觀描述和對我國民族關係本質特徵的最新概括,而“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是對我國民族關係長遠發展的戰略擘畫和遠景期許。這一概念的提出,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創新發展的理論品格,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進入新時代的顯著標志,是新時代我國民族工作的宏大課題。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前提在於深刻認識其豐富內涵。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本質屬性是命運共同體,即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構成的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其基本內涵可以表述爲: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團結統一,文化上兼容幷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共同體,是建立在共同歷史條件、共同價值追求、共同物質基礎、共同身份認同、共有精神家園基礎上的命運共同體。所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中華民族與各民族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各民族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大家庭中不同成員的關係,中華民族與各民族、各民族相互之間脣齒相依、休慼與共,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中華民族纔有希望,各民族纔有未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才能打得更牢。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要在於牢固樹立國情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要牢記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國情,堅持把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作爲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來,同心同德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既是歷史事實,也是現實寫照,但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上升爲“基本國情”的高度加以闡述,表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基本國情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最大的公約數是統一,而多民族則是一大特色和一大有利因素,多民族的大一統,既是重要財富也是重要優勢。必須深刻認識到,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發的,祖國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夢,也是各民族自己的夢。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要的是要堅持不懈地引導各族幹部羣衆牢固樹立國情意識和“家底”意識,不斷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身份認同和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祖國認同,打牢共同體的思想政治基礎。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核心在於不斷增強“五個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不斷增進各族羣衆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可以說,“五個認同”是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之本,沒有“五個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增強“五個認同”,就必須正確樹立、真正樹牢“五觀”。

一是政治觀。要明確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由各民族的優秀分子組成的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偉大政黨,“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是國之希望、民族之希望所在。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在民族問題上削弱黨的領導、背離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的錯誤言行。

二是歷史觀。要明確認識到,中國歷史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各民族都爲中國歷史的發展進步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利用歷史問題挑起民族矛盾、製造民族對立的錯誤歷史觀。

三是民族觀。要明確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民族平等是民族關係最本質的特徵。既要認同本民族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更要認同各民族共同組成的中華民族,處理好本民族局部利益與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關係,正視多樣性,增強一致性。要做民族團結的忠誠守衛者和捍衛者,旗幟鮮明地反對破壞民族團結、製造民族分裂以及一切民族歧視、民族隔閡的言行,反對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

四是國家觀。要明確認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是國家的主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責任,維護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各族人民的神聖義務。要旗幟鮮明地反對破壞國家統一、損害國家主權的言行。

五是文化觀。要明確認識到,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紐帶。要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旗幟鮮明地反對把中華文化等同於某一個民族的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於中華文化的傾向。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途徑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既是民族自身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民族關係的常態。尤其是在當今全球化的大勢下,民族孤立主義、種族主義、逆全球化等思潮,既是人類進步的障礙,也是妨礙民族發展的毒瘤。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各民族相互瞭解、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鑑、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基礎上,達到感情相依、情感交融。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鍵在於努力實現共建共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共建全面小康,讓各族羣衆共享發展成果,是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要牢牢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的新趨勢,充分認識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挑戰,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讓各族羣衆在“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過程中,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體會 篇二

精神家園——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徵,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和諧是民族關係和諧的重要保障。長久以來,各民族間碰撞昇華的文化火種,使中華民族成爲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各民族在地域構成上交錯雜居又相互包容、在經濟生活中相互幫扶、在情感訴求中相互親近依存,這是對中華文化認同的一種現實表述。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與自身文化傳承間的平衡狀態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在當時當下的真實寫照,更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依據,是最珍貴的精神財富。

一個民族的長治久安,復興興旺更多的是依託於文明永固創新不竭的基礎之上,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對文化的認同及信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注入了靈魂。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各族羣衆樹立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通過弘揚革命文化,讓各族羣衆瞭解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歷史,進而將文化自覺和政治自覺相結合,形成正確的政治認同;通過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承、改造和創新,從而更具有現代性。

在內蒙古的土地上生活着49個民族,各民族在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體系,孕育了光輝燦爛的草原文化。內蒙古之所以能夠保持和諧發展的局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方向,並大力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70多年來,內蒙古在制度建設、人才培養、載體構建、技術支撐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建國初期,內蒙古創立了面向基層羣衆的“烏蘭牧騎”,成爲全國文藝界的一面旗幟;改革開放以來,文化大區、文化強區戰略的實施,實現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入新世紀,實施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創造性地提煉出“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了深層的民族文化精髓。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個人心得感悟 篇三

“世界屋脊”如此多嬌

西藏地處素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極”美譽的青藏高原西南角,山巒疊嶂,天空純淨,雪山草地,牛羊成羣。從當初的交通不便、經濟落後、人民貧困發展到如今的交通便捷、經濟繁榮、人民幸福感極高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背後體現的是整個國家的力量。

西藏如此多嬌,黨羣幹部是一線實施者。“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西藏廣大黨員同志牢記爲人民服務的宗旨,發揮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在脫貧攻堅、交通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衝鋒在前,扛責在先,帶領羣衆攻堅克難,積極應對困難和挑戰。“時移世易,變法宜矣”,隨着西藏工作的不斷推進,各級黨組織深化認識,總結經驗,再形成全新的對藏方針。其實無論是在西藏服務一線的黨員幹部,還是選擇到西藏發展的社會性人才,都是在爲西藏更好更快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西藏如此多嬌,民族團結是奠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爲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爲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要對西藏社會各個羣體有針對性地播撒民族團結的“種子”,並細心呵護,才能茁壯成長爲“參天大樹”。對於青少年羣體,可以從學校教育出發,把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意識濃縮於課堂之中,在春風化雨的環境中,民族意識早已深種心間。對於社會大衆,可以加強宣傳引導,多在居住環境和人羣密集區域立宣傳欄,於潛移默化中強化觀念。

西藏如此多嬌,生態環境是“守路人”。“人間聖地”勝似天堂,“天上西藏”人人神往。西藏是一個旅遊勝地,是許多人心生嚮往的地方,如此仙境,自然值得我們用心保護和治理,爲子孫後代留下天藍水清草綠的高原美景。西藏作爲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態環境極具高原特色,具有自然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等特徵。但同時因爲特色氣候條件,這裏也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因庫。被稱爲“中華水塔”的三江源保護區又與西藏接壤,影響着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水生態安全。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體會 篇四

作爲一名高中政治教師,我更加深刻體會到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我會把學習到的有關內容運用到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武裝頭腦,認真工作,並堅定不移地推行國家統編教材。現將本次培訓活動的體會總結如下。

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是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着力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大力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社會氛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廣泛開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不斷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鑄牢。

爲了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全面提高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態度、評價和認同結果,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中華民族認同,二是共同體成員對中華民族利益的認識與維護。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事關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事關國家改革發展穩定全局。習近平總書記在20__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處理好民族關係問題、做好民族工作,是關係祖國統一和邊疆鞏固的大事,是關係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大事,是關係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大事。民族平等是新中國立國的根本原則之一。在20__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爲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爲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明確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2、大力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近代以後,在百年抗爭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體意識空前增強,中華民族實現了從自在到自覺的偉大轉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也有一個由自在到自覺的發展過程,其中,教育發揮着重要作用。要不斷豐富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建立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體系和制度,將其納入國民教育各學段、各環節,納入幹部教育、社會教育全過程,構建課堂教學、社會實踐、主題教育多位一體的教育平臺。要堅持不懈開展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教育,引導各族羣衆不斷增強“五個認同”。要牢牢把握輿論主動權和主導權,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積極推進“互聯網+民族團結”行動,讓互聯網成爲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

3、不斷增強各族羣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要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匯融合形成的,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文化認同屬於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政治認同。我國公民的政治認同包括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着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形成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青少年的政治認同是他們創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價值追求和道德準則;發展政治認同素養,才能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成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4、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這是促進民族團結的必要條件,在教學工作中要全面分析我國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讓學生形成對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正確認識,形成政治認同並且增強青少年的法治意識。我國公民的法制意識就是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參加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增強青少年法治意識,有助於他們在生活中依法行使權力,履行義務(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嚴守道德底線,維護公平正義,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5、青年學生應該以實際行動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我國已經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這種新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活中都能夠感受到的。我們應該十分珍惜、不斷鞏固和發展這種民族關係。生活在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裏,處理好民族關係問題,既是國家的重大問題,又是人們生活中必須面對的具體問題。自覺履行憲法規定的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是每個中國公民的責任。作爲當代青年學生,我們應該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實際行動共同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感悟 篇五

當今世界,無論大國還是小國,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絕大多數多民族國家都面臨如何處理好民族關係的問題和任務。70年來,我國實現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大團結,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發展迅猛,充分證明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實踐。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做到“兩個結合”。一是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自治的前提是統一,統一的基礎是自治,這不僅強調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能破壞國家的政治統一,而且突出了在確保國家法律和政令實施權威性和有效性的基礎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的特殊問題。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團結統一是國家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礎。基於我國多民族的國情和民族分佈特點以及我國“大一統”的歷史淵源,選擇在單一的國家結構形式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才能夠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實現各族人民的真正平等,讓少數民族當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事務,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向前發展。二是堅持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民族區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區域因素。區域因素是建立民族區域自治的必要載體,所有的民族自治地方都不是純粹的、單一的某個民族的“聚居區”,或多或少都有漢族或者其他民族聚居。也就是說,民族區域自治不是某個民族獨享的自治,亦不是某個民族獨有的區域,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二者的統籌結合、相輔相成,共同托起民族區域的自治。

內蒙古各族幹部羣衆守望相助,取得了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建設的巨大成就,不斷昭示着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性。同樣,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凝神聚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力量所在。站在70週年這一歷史裏程碑旁,面向“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偉大征程,內蒙古自治區各族人民要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爲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