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小時代心得體會範本多篇

小時代心得體會範本多篇

小時代心得體會篇1

嘉興南湖——黨的誕生地,小小的紅船幾經磨礪,已經發展成爲搭載八千多萬黨員的紅色巨輪。作爲紅色基地,它承載着中國共產黨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站在新起點,邁進新時代,需要全民族人民大力弘揚“紅船精神”,做有信仰、能實踐、敢創新的新時代“追夢人”,讓“紅船精神”綻放出新時代新光芒。

一、弘揚“紅船精神”,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理想和信念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才能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始終不渝地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推向前進。堅持理想信念是新時代“追夢人”必須補足的精神之鈣,“領導幹部要立家規、共產黨員要正家風”,把合格黨員標準融入家庭建設,築就一個個健康的家庭細胞,爲成就新時代有理想信念的大家庭奠定良好根基。

二、弘揚“紅船精神”,擔當有所作爲。“敢於擔當”就是在推進發展中要勇挑重擔,敢於負責,敢於碰硬,敢於直面矛盾,敢於“亮劍”,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和過硬的作風,聚集實現“中國夢”的正能量。有所作爲,就是要務實肯幹,真真切切地爲羣衆幹實事,實實在在地爲羣衆解難題。黨員幹部要做到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好,用實際行動爲羣衆謀福利。

三、弘揚“紅船精神”,善於實踐創新。只有不斷的實踐、創新,才能豐富自我,服務人民,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準,在新時代改革發展浪潮中,面對新思想、新形勢和新任務,需要勇於實踐和探索,走出一條適合新時代發展的康莊大道。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力量源泉,面對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需要我們打破常規,拓展思路,善於開拓創新,只有不斷地實踐創新,才能豐富自我,服務人民,爲實現偉大中國夢而貢獻力量。

總之,我們要在新的實踐中繼承和弘揚“紅船精神”,在“紅船精神”的鼓舞下,不斷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看齊意識,切實把“四大意識”貫徹落實到各項工作上,再接再厲,乘勢而上,站在新時代新起點,綻放出新時代新的光芒。

小時代心得體會篇2

我觀看了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新時代好少年》先進事蹟發佈活動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們同我一般年紀,可小小的他們卻做出了令人驚歎之舉。他們的事蹟深深地感染、激勵着我奮勇向前,爭做新時代的好少年。

片中講述了全國十個少年懷着不同理想,並努力奮鬥的事蹟。有勤學好思的董天成,服務別人的邵子矜,身殘志堅的顏玉宏,紅色講解員張力文,傳承壯醫的劉藝媛,弘揚國粹的曹語璨,提倡健康聯盟的範修睿,酷愛繪畫的林峻德,溫暖他人的寧希澄,志存高遠的黃鬱微。

其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是自強自立,身殘志堅的顏玉宏,他因小兒麻痹症而導致雙腿無法站立、行走,可即使這樣,他仍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讓老師、同學幫忙,當要求他坐着上早讀時,他不把自己視爲殘疾人,與同班同學一起站立。而且學習也十分刻苦,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他說,他最大的夢想就是當一名作家,他要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下來,激勵向他一樣的人能奮勇向前。他用行動踐行着:自己一定行,做最好的自己。

還有一位——壓軸登場的黃鬱微。她小小年紀,卻已走上國際的舞臺上,她的自信從容,落落大方,無不彰顯着我是中華好少年。無不使我深感敬佩。全國英語第一的她,仍每年早上堅持聽半個小時的英語,直至今天。她用實際行動踐行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每位少年,他們之所以“好”,是因爲他們:不以善小而不爲,志存高遠,刻苦勤勉,自強自立,活潑開朗,熱愛祖國,學科學,用科學,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反觀自己,同是新時代的少年,每遇到挫折與困難時,總想依賴父母、老師,不會像他們一樣直面困難,勇敢,堅強……

這次的觀看,讓我深深明白人要有理想,有目標,要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努力使自己成爲德、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少年,爲祖國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而奮鬥。

小時代心得體會篇3

張連印,男,漢族,山西左雲人,1945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他1964年入伍,在黨的培養下,經過部隊的淬鍊,從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放牛娃,成長爲軍隊高級幹部。在40年的軍旅生涯中,他鐵心跟黨走,一心謀打贏,把全部青春獻給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事業。2003年退休後,他毅然回到家鄉,綠化荒山、防風治沙,改善生態、造福村民,即使身患癌症,依然奮鬥不止,18年來,帶領團隊共植樹1.8萬餘畝、200多萬株,爲左雲縣環境改善和京津風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貢獻。他不圖名不圖利,爲了造林傾盡積蓄,將生態建設成果全部無償交給集體;他建設黨性教育基地,面向幹部羣衆和青少年開展教育,身體力行弘揚黨的優良作風,宣講黨的光輝歷史,受到當地羣衆高度讚譽,被譽爲“新時代的甘祖昌”“穿軍裝的楊善洲”。先後被表彰爲“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全軍先進退休幹部”。

張連印同志的先進事蹟廣泛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黨員幹部羣衆和部隊官兵普遍認爲,張連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摯堅守者、“兩山論”的生動實踐者、革命傳統的模範傳承者,是心繫人民、造福家鄉的“綠化將軍”;很多老同志認爲,張連印同志老驥伏櫪、老有所爲,發光發熱、綠化祖國,是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的生動踐行者,是廣大老年人學習踐行的榜樣。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時代楷模”爲榜樣,學習英雄模範人物的先進事蹟和崇高品格,從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汲取奮進力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心懷“國之大者”,爲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懈努力,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徵程上,創造無愧於歷史和人民的光輝業績。

“時代楷模”發佈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授予張連印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他先進事蹟的短片。中央宣傳部負責同志爲張連印同志頒發了“時代楷模”獎章和證書。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和河北省委、山西省委有關負責同志以及部分幹部羣衆、部隊官兵和青年學生代表參加了發佈儀式。

小時代心得體會篇4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做一個好老師,共同的特質必不可少,這就是提出的四條標準。

做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正確的理想信念是教書育人、播種未來的指路明燈。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一個有理想信念的老師,才能在學生心中播下理想的種子。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做一個好老師,就是要按照的要求,不能只“授業”“解惑”而不“傳道”,而是要把“傳道”放在第一位,既要精於“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爲責任和使命,做到“經師”和“人師”的統一,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我們的教育是爲人民服務、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黨和人民需要培養的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做一個好老師,應該以這一要求爲基準,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注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積極傳播者,積極引導學生築夢、追夢和圓夢,讓一代又一代年輕人都成爲實現我們民族夢想的正能量。

小時代心得體會篇5

這是前所未有的成功典範。

12月2日,朱有勇榮獲“時代楷模”稱號。多年來,他研發的“遺傳多樣性控制水稻病害”技術,已在全國10省區市推廣6000多萬畝,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科研一等獎;他研發的“物種多樣性控制作物病害”技術,已在國內外應用於3億多畝旱地作物。這兩項技術都可以減少60%的農藥使用,並能增產20%~30%。

這是堅守初心的科研示範。

30多年來,朱有勇帶領團隊在生物多樣性研究中不斷創新突破,從利用物種多樣性創建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體系,到如今把生境多樣性研究應用在三七、冬季馬鈴薯、早熟葡萄、冬早蔬菜、檸檬等特色產業,每一項科研成果都讓農民得到實惠。

有人說,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萬物,是人類的衣食之源。而朱有勇總是難以割捨對土地的感情與牽掛。正如他所說:“我是農民的兒子,農民需要什麼,我就研究什麼。”

追溯世界農業歷史,依賴化學農藥控制作物病害不足百年。然而在幾千年的傳統農業生產中,農民靠什麼控制病蟲害?這是朱有勇的研究生導師段永嘉先生留下的“一道不會回答的考題”。爲了解答這道題,朱有勇開始了數十年的科學探索之路。

作物品種單一化大面積種植易造成病蟲害爆發流行,是世界農業生產的重大難題。如何既減少農藥用量又控制病蟲害?這個命題難倒了全球的農科專家。

人類的智慧往往從“問號”開始。如果換一種思路,在栽培上實現品種多樣性,是否會簡單一些?朱有勇在思考、在探索。

上世紀80年代,雲南很多地方的水稻稻瘟病很嚴重。一次,正爲稻瘟病防控之法苦苦思索的朱有勇出差路過石屏縣,路邊田野裏一個奇異的現象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發現,有些稻田出現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間栽了高矮不同兩種水稻的田裏患病現象很輕微。“難道稻瘟病的發病率與水稻間栽有關?帶着疑問,朱有勇展開了近千次的試驗研究。

然而,想要走通這條途徑需要回答3個問題,一是能否控制病害?二是控制病害機理是什麼?三是能否推廣應用?

在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攻克病蟲害的“細節”慢慢勾勒出來,效果越來越明顯了。經過30多年的研究,朱有勇和他的團隊逐漸掌握了作物多樣性是如何控制病害的科學原理。

20__年,朱有勇的研究成果以“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爲題,作爲封面文章在《自然》雜誌發表。如今,這項成果已大面積推廣到了滇、黔、川、湘、贛等省份,及老撾、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國家。

“天拉長、地拉寬、站好隊、換好位。”爲了能把這些複雜的機理簡單化,讓老百姓易懂,朱有勇把作物多樣性抗病害的機理,編成了十二字簡單的順口溜。“其實就是改變播種節令,打破傳統的農業結構;以前都是散種,現在排好隊,科學地排列行距和株距;今年這裏種這樣,明年就種另外一樣,利用植物間的相剋相生減少病害,達到優質高產。”朱有勇笑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