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糧食安全思政課心得體會多篇

糧食安全思政課心得體會多篇

糧食安全思政課心得體會篇1

中國人口超過13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5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如此寶貴的耕地,每年還以千萬畝的速度在消失。我國東部600多個縣(區)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75畝的警戒線。而我國由於設備和管理落後,糧食在收穫、儲存、調運、加工、銷售和消費中的總損失高達18.2%,也就是說,我國每年的產後糧食約有850億公斤被白白浪費掉。稍微關心時政的人都知道,我國已經成爲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且進口數量逐年增加。

在每年爲此花費鉅額外匯的同時,糧食安全問題也已經成爲從中央高層到社會輿論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觸目驚心的浪費糧食現象,更令人擔憂。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還有必要從一粒米上節約嗎?有的同學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表面上看,掉幾粒米是小事,可世界上的任何財富,都是勞動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創造的。珍惜這種創造的成果,不僅是對社會財富的愛護,也是對勞動的尊重、對創造的尊重、對勞動者的尊重。糧食是勞動者付出辛勤勞動、大自然消耗大量資源產生的財富,浪費它就是白白丟棄勞動成果、無端犧牲生態環境,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一位學者就曾指出:“可持續發展,這句話在今天的世界上首先是指糧食。”

我們浪費一粒米,扔掉一個饅頭,實際上丟棄的是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丟棄的是對勞動人民的一片真摯情感,丟棄的是做人的一種品格和精神。我國現在還不富裕,在一些貧困地區還有將近3000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人皆有食,也並不是每個公民都曾實現了的夢想。世界性缺糧的狀況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也不會得到根本轉變。因此,浪費一粒糧食也是很可恥的行爲。

節約糧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有了節約意識,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尊重勞動成果、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已成爲現代人的一種自覺意識。珍惜糧食吧,這是在珍惜你的生活!

建設節約型社會,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節約資源,健康生活,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做起吧。

糧食安全思政課心得體會篇2

在我國悠久的家風傳統中,“勤儉”堪稱古今第一家風。“萬噸油裝不滿漏砂鍋”這句話的含義是:糧滿倉、油滿缸、金銀財寶裝滿箱,也經不住窮奢極欲,揮霍無度。正所謂“天下之事,常成於勤儉而敗於奢靡”。蔡學嶺父親將其作爲家訓,就是提醒後人,“有餘糧也不能忘了過去的苦日子,任何時候都不能浪費糧食。”這無疑是給後人最好的饋贈。

優良家風是一個家族最寶貴的財富,是無形的“傳家寶”。勤儉家風既包含樸素持家的價值觀念,也包含崇德向善的美好願望,如諸葛亮《誡子書》中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司馬光《訓儉示康》中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朱柏廬《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節約不僅僅體現在糧食上,更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勤儉”傳家,就是要傳承老一輩的優良品德,讓家人及後人謹遵“傳家寶”的教誨,讓勤儉成爲習慣,讓節約成爲生活方式。

“勤儉”傳家,不只是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更重要的是以身示範。宋代理學家朱熹歷仕四朝卻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貧。一次,他去看望女兒女婿,留下來吃飯。因家中貧困,女兒只端出幾碗大麥飯,對父親很是愧疚。朱熹卻不以爲意,開開心心地吃了,並告訴女兒勤儉度日是良好家風,對於飲食,不必計較好壞。許多老一輩革命家也爲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周恩來總理從不浪費一粒米、一片菜葉,每次吃完飯,總會夾起一片菜葉把碗底一抹,把飯湯吃乾淨,最後把菜葉吃掉,偶爾掉在了桌上一顆飯粒,也要撿起來吃掉。

但凡老一輩,都會思量日後爲後人留點什麼。“留財”還是“留德”,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見識和胸襟。無論是古代先賢還是老一輩革命家,都崇尚“節用裕民,儉以養德”,不以家財留子孫,而以美德傳後人。

今天,我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雖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能丟,艱苦奮鬥、厲行節約的本色不能變。“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我們從小家到大家,都必須遵循的道理。我們應該以“勤儉”傳家,從“娃娃”抓起,從節約糧食做起,不浪費一粒米、一滴油、一度電,引導我們的家人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養成勤儉節約、反對浪費的良好習慣,讓優良家風代代相傳,讓懿行美德生生不息。

糧食安全思政課心得體會篇3

本週二中午參加了公司組織的中國傳統文化培訓學習,秦東魁老師非常詳細的講解了居家“六神”所處的方位和我們應該如何避免犯六神。學習了本堂課後對節約糧食有了新的認識。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一向崇尚“節儉”,並且把“節儉”與“勤勞”經常並列作爲一種美德。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可以說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節約。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爲“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毛澤東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爲“治國”的經驗

如今,正在處於改革開放和現代社會化建設時期,需要我們每個公民在努力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樸素節儉,珍惜財富,合理使用各種資源。無論是在工作場所還是在生活領域,都應該倡導節儉,反對浪費。古今中外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不僅取決於有沒有,而是取決於有沒有勤儉刻苦的奮鬥精神。對國家如此,對家庭和個人也是如此。因此,每個公民都有責任發揚節儉的精神,崇儉樸戒奢,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共同維護勤儉節約的良好社會風氣。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節約一粒糧食其實就是在爲自己累積一粒福報,反之,每浪費一粒糧食就是在爲自己造一粒孽。所以節約糧食是一種美德,是善行,善必有善報;浪費糧食是一種敗德,是惡行。人還要有顆悲憫之心。當我們吃飽穿暖的時候,還要想到世界上每6秒鐘會有一個兒童被餓死,有10億人正在捱餓,全球糧食危機日趨嚴重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糧食安全思政課心得體會篇4

通過對糧食安全的學習,我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了安全的重要性,我們要認真學習安全知識,增強自身素質的同時,加強對安全知識的學習,提高防範意識。

一、認真學習安全知識,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識。

二、積極參加各級安全知識培訓活動,不斷提高安全素質。

通過對安全知識的學習,要做到“三個結合”:一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爭取年一次全國性的安全事故報告會,把各種安全事故都消滅在萌芽狀態;二是把平時中隊中隊中隊中隊員對各種安全規定、安全作規程的認識與理解,杜絕各類事故的發生;三是把安全生產的重點放在抓好平時的安全教育和宣傳,使安全警示深入人心。

三、認真學習各類安全法規,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通過對安全知識的學習和培訓,要做到“三個結合”:一是把安全知識學習納入安全生產日常化管理中,提高中隊中隊員的安全意識;二是把學習安全法規和安全防範知識,使自己的安全意識和安全防範能力得到提高;三是安全知識學習與平時業務工作相結合,提高安全素質,做到“安全無小事,安全責任重於泰山”。

總之,在今後的工作中,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牢記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時刻牢記“安全責任重於泰山”,把安全工作放在自己工作的最重要的位置,在思想和行動上與公司保持高度一致,與全體中隊員工共同努力,讓我們的中隊形成一個“關係網”,成爲一個堅實的“堡壘”,使我們中隊的每一位成員,都能夠在安全工作上有較大的提高,確保中隊的安全形勢的穩定。

糧食安全思政課心得體會篇5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象。也許你並未意識到自己在浪費,也許你認爲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麼,也許你仍然以爲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然而事實是:我國人口己超過12.5億,每年的淨增長是1200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2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積正以每年30多萬畝的速度遞;全國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糧食依靠進口。從1981——1995年間,全國共減少了耕地8100萬畝,因此而減少糧食生產500億斤。而且現在這個減少速度仍然在不斷加快。亂佔耕地、挖沙、土地質量下降、荒漠化等種種現象在蠶食着耕地。現實絕對不容樂觀!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爲。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而不應該擺闊氣,亂點一氣。記住: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1986年的第五次世界糧食調查的結果是:112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除外)1979—1981年有3.35——4.49億人口處於營養不良狀態。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組織80年代初宣稱,當時世界穀物產量可以養活60億人口。但就在同一時期,全世界人口只有45億左右,可是卻有4.5億人捱餓。1995年,世界人口增長到57億,捱餓人口數字增加到10億。1972年,由於連續兩年氣候異常造成的世界性糧食歉收,加上前蘇聯大量搶購穀物,出現了世界性糧食危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於1973年和1974年,相繼召開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糧食會議,以喚起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注意糧食及農業生產問題。但是,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世界糧食形勢反而更趨嚴重。據當時預測,在80年代世界糧食仍將趨向短缺。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關於世界糧食日的決議,正是在世界糧食供求矛盾日趨尖銳的背景下作出的。

浪費可恥,從某種意義上說簡直是“犯罪”。凡事貴在堅持,節約要從點滴做起,尤其需要堅持。一天兩天可以,一年兩年呢?更長的時間呢?不僅僅是對糧食,要讓節約內化爲自覺,成爲習慣。而且,在長征途中,有許多革命先烈因飢寒交迫而死。所以,我們要節約糧食,要不人我們怎麼對得起那些革命先烈呢?

糧食安全思政課心得體會篇6

民以食爲天,節約糧食,是美德更是責任。

——題記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次讀起這首耳熟能詳的詩,我的腦海都會浮現出農民伯伯在地裏辛苦耕田種地的畫面。我們吃的每一粒米,都是農民伯伯們辛苦勞作得來的。因此,節約糧食,從我做起;光盤行動,從我開始。

據有關資料顯示,全球有230個國家,人口總數已經達到近76億人,有將近8億人吃不飽飯。如果人人都謹記“節約糧食,從一粒米開始”,那麼,生活在貧困地區的人們就不會吃不飽飯和吃不上飯。

每天中午在學校食堂,都會看見有不少同學浪費糧食的現象。有些同學挑食,只吃自己喜歡的菜,把不喜歡吃的剩下的飯菜一股腦兒的倒掉,眼看着一盤盤白白的米飯和各種菜餚被浪費了,真是讓人心疼不已!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從我記事起,父母和長輩們不停地告誡我們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珍惜每一粒糧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記得有一次,姥姥做的炒飯和紅燒排骨鹹得讓我難以下嚥,我吃了幾口後就把剩下的米飯和排骨悄悄地倒在垃圾桶裏,我原以爲能瞞天過海,沒曾想還是被姥爺發現了。他的臉上瞬間顯出一副嚴肅地神色,嚴厲地注視着我,我羞愧地低下頭,戰戰兢兢地走到他面前,並小聲辯解道:“姥爺,我,我不是故意的……這炒飯和排骨太鹹了……”姥爺根本不聽我解釋,開始了“嘮叨式”說教:“糧食是農民伯伯用血汗換來的,我們應該好好珍惜。你倒了那麼多米飯和排骨,真是太浪費了!你知道非洲有多少孩子吃不上飯,而被餓得骨瘦如柴嗎?你知道中國西部貧困地區的孩子最大的心願是什麼?就是能吃一頓飽飯。你好好反省反省,晚飯就別吃了,讓你也體驗一下捱餓的滋味!”姥爺這番語重心長的話,深深地觸動了我。當夜幕降臨,我捂着餓得咕咕叫的肚子時,內心在自責和後悔,心想着那盤炒飯和排骨雖鹹了點,只要加一點開水泡泡,也是能吃的。可我卻全部倒掉了,不僅糟蹋了糧食,還讓自己捱餓……一想到這,我主動向姥爺認錯,並保證從今往後,我要愛惜和節約每一粒糧食。終於,姥爺皺着的眉頭才舒展開來,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每一粒米、每一頓飯都來之不易。“米粒雖小,尤見禮義廉恥,節儉事微,可助興國安邦。”只有人人把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理念銘記於心,我們的生活纔會更加富裕,我們的祖國纔會更加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