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1週年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1週年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抗美援朝戰爭71週年徵文 篇一

解放戰爭後期,美國人曾經責問蔣介石,“你有飛機,可以坐飛機指揮卻爲什麼總打敗仗?而毛澤東沒有飛機,靠電報指揮,卻總打勝仗?”翻開毛澤東爲中央軍委起草數以百計的有關作戰決策的電報就可以找到明確的答案。毛澤東常常用如下語句與各戰區的司令員、政委們商討戰策,“究竟如何?望斟酌電告”、“以上意見妥否望復”、“如何部署盼告”、“對該電內容哪些可以實行,哪些與情況不符不能實行,表示你們的具體意見”、“你們另有何種更有效之方法,盼告”,而這些博採衆長,善於納諫的決策方法正是以毛澤東爲首的老一代革命家在決策過程,獲得致勝主動權的科學決策方法。

抗美援朝戰爭中,毛澤東、彭德懷之間的往來電報有“一尺多厚”,電報的密集程度、所涉及的戰役細節程度恐怕是世界之最。它詳細到某個制高點的控制,一個師級單位的調動,狀如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但在毛澤東向彭德懷發出的大量電文中,通常在結尾都是“按情況酌定”、“酌辦”這樣的語句。作爲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彭德懷,在戰爭指揮上有着充分的自主處置權,極大地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收到了極大的成效。在連續取得 3次戰役勝利後,部隊已經十分疲憊、減員嚴重,要完成既定的作戰任務,困難重重。於是彭德懷回國,詳細向毛澤東彙報了朝鮮前線敵我情況和志願軍所面臨的嚴重困難,說明朝鮮戰爭不能速勝。毛澤東認真聽取彙報,及時調整方針,明確指示:“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給了彭德懷一個很大的相機處置的餘地,使彭德懷感到抗美援朝戰爭有了一個明確而又機動的方針。而這個方針,同毛澤東在第三次戰役結束不久所作的樂觀估計是不同的。實踐證明,這個方針的調整是英明的。

毛澤東總結抗美援朝戰爭時,強調“我們的經驗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個比較正確的領導,就可以用我們的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依靠人民,就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各級指揮員、全體作戰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能圍繞同一個目標自覺積極地展開行動。爲了實現穿插分割的目標,第38軍以每小時攻擊前進5公里的速度,14個小時連續作戰,先後打垮南朝鮮第7師、土耳其旅、美25師、美騎1師、英29旅各一部,前進71公里,切斷了敵軍的退路。向南突圍與向北增援之敵相隔不到1公里,在大量飛機、坦克支援下,卻始終不能前進一步。這一仗,創造了步兵進攻作戰速度的極限,獲得“萬歲軍”的讚譽。有人評價說,有史以來步兵從未如此輝煌過。

以弱勝強,最根本的還是人的勝出。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評論說:“中國共軍是一個幽靈,連個影子也沒有。共軍沒有機械化部隊,只好巧妙地實施徒步滲透,迂迴包抄行動。敵人的行動比我們的行動意圖更隱蔽。”李奇微更是把美軍與志願軍作了比較:(美軍)部隊不願放棄某些物質享受,害怕離開爲數不多的公路,不願在沒有無線電和電話聯絡的條件下實施運動,此外,在同敵人作戰時頭腦過於簡單。這支部隊是這樣依賴公路,不重視奪佔沿途高地,不熟悉地形和難得利用地形,不願拋開使部隊傷亡慘重的汽車而代之步行,不願深入山地、叢林到敵人的駐地去作戰。

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過去近71年,這場戰爭留給我們許多寶貴財富,值得我們回味,啓發我們思考!

抗美援朝71週年有感 篇二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隨即打着聯合國的旗號公然出兵干涉,並將戰火燒到了中國鴨綠江邊。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10月25日,抗美援朝戰爭正式爆發。

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朝兩國人民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斃傷俘敵軍109萬多人,其中美軍39萬多人,擊落擊傷敵機12200多架。抗美援朝戰爭是年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帝國主義的一次直接的軍事較量。它揭穿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維護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利益,鞏固和增強了新中國的獨立、安全和國防力量,顯示和提高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和世界聲望。

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將士面對強大凶狠的作戰對手,身處惡劣的戰場環境,拋頭顱、灑熱血,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譜寫了驚天動地的雄壯史詩。志願軍將士冒着槍林彈雨勇敢衝鋒,頂着狂轟濫炸堅守陣地,用胸膛堵槍眼,以身軀作人梯,抱起炸藥包、手握爆破筒衝入敵羣,忍飢受凍絕不退縮,烈火燒身屹然不動,敢於“空中拼刺刀”。在他們中涌現出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英雄們說:我們的身後就是祖國,爲了祖國和人民的和平,我們不能後退一步!這種血性令敵人膽寒,令天地動容。

作爲一名新時代的大學生,雖沒有經歷那個激昂的時代,但我正經歷着一個偉大東方古國崛起的時代。我們紀念爲捍衛中國領土而作出貢獻的先輩們,所以我更加認真的督促自己,我謹記着周恩來總理那句振奮人心的吶喊:爲中國之崛起而讀書,在這個和平年代我不能爲國家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但我能用我的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用自己的知識爲國家作出貢獻,用自己的知識捍衛祖國發展,我熱愛我的祖國,我將爲之努力與奮鬥!

抗美援朝戰爭71週年徵文 篇三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一年後被迫進行的一場全局性、大規模、反侵略自衛戰爭。我志願軍從中朝邊境鴨綠江開戰,連打三次戰役,把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趕回了三七線,攻佔漢城,將戰線向南最遠推進了五百公里,最終在朝鮮中部三八線實現了停戰,達到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目的。

總體上看,新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取得了完全的偉大勝利,具體則有以下九個方面的歷史功績。

一、抗美援朝戰爭沉重打擊了美國侵略軍的囂張氣焰

麥克阿瑟是“聯合國軍”第一任總司令,美國陸軍五星上將,是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的美國將軍。1950年10月15日,麥克阿瑟對美國總統杜魯門自信滿滿地說:中國人如果出兵朝鮮,必然遭到一場殘酷的殺戮,他們沒有這個膽量。11月24日,麥克阿瑟乘坐飛機到朝鮮戰場進行視察時信誓旦旦地向全世界宣佈:他將在兩週之內結束朝鮮戰爭。但僅僅過了不到10天,麥克阿瑟卻改口向杜魯門總統報告稱:美國是“在完全新的情況下,和一個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強國進行一次完全新的戰爭。”狂妄的美軍五星上將終於承認新中國是一個完全新的軍事強國。

美國人素以傲慢聞名,美軍建軍之後與英軍、墨西哥軍、西班牙軍、德軍、奧匈軍、意軍、日軍都直接交過戰,從來沒有中途向對手主動求和停戰的紀錄。1951年6月30日,“聯合國軍”第二任總司令李奇微致函中朝聯軍司令部,最早提出了談判建議,繼任者克拉克又多次提出。美軍肯放下身段首先向它的對手求和,這在只有__多年的美國曆史上還是第一次。

“聯合國軍”第三任總司令克拉克留下了以下經典之句:“1952年5月,我受命爲聯合國軍統帥,代表17個國家,在韓國抵抗______侵略。15個月以後,我簽訂了一項停戰協定,這項協定暫時停止了……那個不幸半島上的戰爭。對我來說這亦是表示我40年戎馬生涯的結束。它是我軍事生涯最高的一個職位,但是,它沒有光榮。在執行我政府的訓令中,我獲得了一項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和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麥克阿瑟和李奇微兩位將軍一定有同感。”

參加過朝鮮戰爭的美軍高級將領戰後撰寫回憶錄或總結時,都普遍認爲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戰鬥力優於德軍、日軍,是1776年美國建國以來所遇到過的最強大對手。這也是後來美軍在越南戰爭中始終不敢越過中國警告的越南境內北緯17度線的根本原因所在。

美國前總統胡佛在一次演說中曾猛烈抨擊杜魯門的外交政策,並無可奈何地承認:神話已經破滅,原來我們並不是不可戰勝的。以美國軍隊爲首的“聯合國軍”被共產黨打敗了,現在世界上沒有任何軍隊足以擊退中國人!

毛主席在接見我志願軍15軍軍長秦基偉同志時說:“自美國1776年獨立以後,打了8次大的戰爭,其中有3次發生在20世紀,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幾次戰爭中,都是自己佔便宜,朝鮮戰爭是美軍在世界上第一次打敗仗。”

二、抗美援朝戰爭挽救了朝鮮黨、國家和人民軍的嚴重危局

1950年10月1日,南朝鮮軍越過三八線北進,“聯合國軍”也在做越過三八線的準備。同一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金日成和外務相樸憲永聯名致信毛澤東,向中國發出了出兵支援的請求:“在目前敵人趁着我們嚴重的危急,不予我們時間,如要繼續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則只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克服此危急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在美國侵略軍向北進犯至中朝邊境鴨綠江的嚴重危急情況下,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主席於1950年10月8日下達了出兵命令:”爲了援助朝鮮人民解放戰爭,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藉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着將東北邊防軍改爲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中朝兩國軍隊經過浴血奮戰,終於迫使美軍於1953年7月27日簽訂了停戰協定,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志願軍共斃傷俘敵71萬餘人,擊毀和繳獲飛機4268架、坦克1492輛、裝甲車92輛、汽車7949輛,繳獲(不含擊毀)各種炮4037門。

毛主席在戰後說,抗美援朝戰爭“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企圖侵佔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並進而侵人中國大陸的狂妄計劃”。

三、抗美援朝戰爭爲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堅強的安全保障

毛主席1950年10月27日在與周世釗談到抗美援朝時說:“現在美帝的侵略矛頭直指我國的東北,假若它真的把朝鮮搞垮了,縱不過鴨綠江,我們的東北也時常在它的威脅中過日子,要進行和平建設也有困難。所以,我們對朝鮮問題,如果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兇。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國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國的頭上,從臺灣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腳上。天下有變,它就從三個方面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進行,還獲得了社會主義的蘇聯對我國的經濟援助,這爲我國恢復國民經濟、建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創造了有利條件。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爲中國換得了__年經濟建設的安全環境,也爲後來的改革開放贏來了和平發展難得的國際條件,使得中華民族以威武的雄姿屹立於世界的民族之林。

四、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強大威力

美國人在戰後想不通爲什麼會敗給了______中國的志願軍:論參戰部隊的武器裝備,”中共志願軍“的武器裝備與“聯合國軍”世界一流的美國武器裝備相比差距巨大;論參戰官兵的物質待遇,“中共志願軍”是一支窮人的隊伍,而“聯合國軍”官兵的薪酬物質待遇那可是相當的高;論可資利用的國際資源,美國掌握着聯合國的主導大權,而新中國在聯合國還沒有合法的席位,政治上美國佔據主動地位。有這麼多得天獨厚的優勢卻不能在朝鮮戰場上最終戰勝對手,這是令一些美國政要惱怒不已、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新中國剛剛成立就敢於出兵朝鮮,與世界霸主的美國及其領導的實際上由23個國家組成的國際軍事聯盟作戰並能最終戰而勝之,這在全世界面前極大地振奮了中國的軍威。當時不論是我們的敵人還是朋友,都不能不對新中國刮目相看。朝鮮戰爭期間擔任過美國國防部長的陸軍五星上將馬歇爾說:“美國並不像世人想象的那樣是一個強國”。美國軍事首腦從此不得不將新中國視爲一個平等的對手。

毛主席曾從哲學的角度論證過紙老虎和鋼老虎的關係:“他們也是一個鐵老虎,鋼老虎。他們憑着鋼鐵多,憑裝備優勢,貌似強大,內裏空虛。鋼鐵多,氣不足。我們憑指戰員的智慧和勇敢,憑正義,憑一股氣,一鼓作氣打敗他們。戰爭規律,從來如此,劣勢裝備可以戰勝優勢裝備。”抗美援朝戰爭成爲中國近現代史上一場以弱勝強、揚眉吐氣的對外反侵略戰爭。

五、抗美援朝戰爭提高了我軍現代化的整體作戰能力

我軍第一次出國作戰,而且是與以美軍爲主力、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作戰,這對我軍來說是全新的課題。隨着戰爭的進程和變化,中央軍委決定對參戰部隊進行輪換。在整個戰爭期間,全國陸軍共有25個軍76個師總計290多萬人直接參加了抗美援朝作戰鍛鍊。

輪戰的實施既解決了我軍在朝作戰部隊的休整和保持充足作戰力量的問題,也使我軍更多的部隊、指揮機關和指揮員得到了現代戰爭的鍛鍊。

1953年9月,毛主席在講到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意義時說:“我們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陸軍、空軍、海軍,步兵、炮兵、工兵、坦克兵、裝甲兵、鐵道兵、防空兵、通信兵,還有衛生部隊、後勤部隊等等,取得了對美國侵略軍隊實際作戰的經驗”。

抗美援朝戰爭也促使人民解放軍的作戰觀念發生了許多重要轉變,主要是:由單一步兵作戰向現代多軍兵種聯合協同作戰的轉變,由單純地面作戰向現代立體作戰的轉變,由主要實行運動戰向既注重運動戰又注重陣地戰的轉變,由單純前方作戰向現代前後方全面作戰的轉變,後勤保障由“小米加步__、倉庫在前方”向組織現代後勤保障的轉變,等等。這些觀念的轉變,對於提高我軍現代條件下的作戰能力具有深遠的積極意義。

六、抗美援朝戰爭加快了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我志願軍入朝參戰之初,武器裝備與“聯合國軍”的差距極爲懸殊。

美國開始投入到朝鮮戰場上的空軍和海軍的飛機約1200架,地面部隊每個師另編有22架炮兵校射飛機;海軍各種艦艇300餘艘;美國地面部隊全部機械化和摩托化,共有坦克1000餘輛,裝甲車330餘輛,各種車輛3800餘輛。我志願軍既沒有空軍參戰,也沒有海軍參戰,地面部隊沒有坦克和裝甲車編配,每個軍只臨時配有100輛負責運輸物資的汽車。敵有我無這是其一。

敵我雙方都有的主要武器,我志願軍與美軍相比,也是在數量上處於明顯劣勢。美國步兵部隊每個師除裝備坦克外,還有各種火炮959門,而志願軍每個軍才編有各種火炮540門,僅相當於美軍一個師的的56%。美軍一個師裝備各型無線通信機1400部,有線電話機1100部,而志願軍一個軍才裝備無線通信機69部,有線電話機375部,僅相當於美軍一個師同類裝備的5%和34%。敵多我少這是其二。

美軍火炮新、口徑大,射程遠、彈藥足,最大射程可達20多公里,均由汽車牽引和吉普車載運,威力大,機動性能好。而我志願軍裝備的火炮幾乎全部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日軍和國民黨軍的裝備,火炮陳舊、型號雜、口徑小、射程近,最遠能打10公里,且彈藥不足,多用騾馬馱載或由人工肩扛,威力小、機動性能差。敵好我差這是其三。

從1951年6月之後,入朝的我志願軍第20兵團和其他部隊,都改裝了蘇式武器裝備。從1952年夏季開始,我志願軍的陸軍武器裝備有了明顯的加強和改善。特別是我志願軍空軍在戰爭中迅速發展壯大,到1953年底,共發展到28個師71個團,其中殲擊機18個師、轟炸機5個師又1個獨立團、強擊機4個師、運輸機1個師另1個獨立團、偵察機3個團,擁有各型飛機3000餘架,形成了有各種航空兵組成的戰鬥力較強的空中力量。美國空軍參謀長驚呼:“______中國幾乎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世界上主要空軍強國之一”。

七、抗美援朝戰爭成爲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偉大起點

在我志願軍打響入朝作戰第一仗的次日,我們黨和人民政府就在國內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全民參與的抗美援朝運動。

抗美援朝總會於1951年6月1日發出號召,動員全國人民開展捐獻飛機大炮運動。至1952年5月底運動結束時,全國各界羣衆捐款總額可購買3710架戰鬥機。

毛主席在講到抗美援朝戰爭重要意義時說:這場戰爭提高了全國人民的政治覺悟。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取得了百年來中國對外戰爭從未有過的輝煌勝利,奠定了新中國不可阻擋地成爲世界軍事強國、政治大國的國際地位。這一勝利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當之無愧地成爲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曾說:中國人走向民族復興,是從跨過鴨綠江那一刻開始的。

八、抗美援朝戰爭促使蘇聯歸還了其在我國東北的各項權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美、蘇、英三國首腦就遠東問題簽訂《雅爾塔協定》,協定明確規定: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爲海軍基地必須恢復,中東鐵路、南滿鐵路應由蘇中合辦的公司經營。讓世人感到迷惑不解的是,中國作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權益卻由蘇聯接收。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看到毛澤東主席敢鬥世界頭號強國的英雄氣概,看到中國人民志願軍以劣勢裝備戰勝了優勢裝備的“聯合國軍”,看到中國人民團結一致、衆志成城的強大凝聚力,看到站起來的“東方雄獅”是不好欺負的,所以,在戰爭進行過程中和結束之後,就把從日本侵略者手中接收的在中國東北的所有權益,都友好地逐步交還給了中國,維護了新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

九、抗美援朝戰爭給世界人民反對美帝國主義增添了信心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運動組織及其領導人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使他們堅信毛澤東關於“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發展中國家被壓迫人民羣衆爲此歡欣鼓舞,他們紛紛走上了爭取民族獨立、民主解放的革命道路,從而動搖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改變了世界的戰略格局。

從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簽訂之後,有許多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新中國真正邁開了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堅實步伐,這也爲1971年美國總統特使基辛格訪華和第三世界廣大國家把新中國“擡進聯合國”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礎。

總之,抗美援朝戰爭對我黨來說是奪取全國政權之後的立足之戰,對我軍來說是走向世界戰場的立威之戰,對我國來說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功德無量,永彪史冊。

抗美援朝71週年有感 篇四

20_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_週年大會上指出:“我們要銘記抗美援朝戰爭的艱辛歷程和偉大勝利,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知難而進、堅韌向前,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抗美援朝戰爭作爲保家衛國、捍衛和平的正義之戰,鍛造出的抗美援朝精神始終放射着璀璨光輝,指引着中國兒女在民族復興之路上砥礪奮進。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廣大黨員幹部要積極着眼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善於從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勇往直前、勇挑重擔,譜寫對黨忠誠、爲民服務、實幹擔當的時代篇章。

敢於鬥爭、善於鬥爭,詮釋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爲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71年前,在我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候,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聽從黨的指揮,肩負着人民的重託、民族的期望,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並肩戰鬥、團結協作,發揚鬥爭精神,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歷經兩年零九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最終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今天,我們比歷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幹出來的。廣大黨員幹部要大力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堅持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把信仰沁入骨髓、溶入血液、刻在心口,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時刻聽從黨和國家的召喚,主動到基層一線和條件艱苦的地方幹事創業,在爲黨盡責、爲黨解憂的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強筋骨,在本職崗位和實際工作中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幹出一流業績,用實際行動詮釋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

滿懷深情、起而行之,踐行爲民服務的初心使命。“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抗美援朝戰爭是爲國家而戰、爲人民而戰,不僅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和尊嚴,而且是中國人民站起來的一次有力詮釋。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人民軍隊的力量,根基在人民。廣大黨員幹部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就是要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滿懷深情、起而行之,真正爲民謀利,爲民盡責,爲民擔當,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爲根本目的,永遠保持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不斷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彩華章。要堅持人民立場、人民至上,在內心深處激發無往而不勝的強大力量,堅持將羣衆呼聲作爲第一信號、將羣衆需求作爲第一標準,直面民生熱點、難點、痛點,始終堅守人民情懷,下功夫解決好人民羣衆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不斷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升人民羣衆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知難而進、堅韌向前,展現實幹擔當的奮鬥姿態。大事難事看擔當,危難時刻顯本色。志願軍將士在朝鮮戰場上面對強大而兇狠的作戰對手,身處惡劣而殘酷的戰場環境,拋頭顱、灑熱血,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當前,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和挑戰,廣大黨員幹部要自覺從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強大力量,知難而進、堅韌向前,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識變應變求變,勇於開頂風船,善於化危爲機,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和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爲安全的發展,創造讓世界驚歎的更大奇蹟。要錘鍊擔當的“寬肩膀”和“真本領”,以勤勉務實的進取精神、勇立潮頭的奮鬥姿態、堅韌不拔的意志品格,勇於在新時代的前進征程中奮楫爭先、走在前列、擔當作爲,敢於在啃硬骨頭和涉險灘中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創出新路,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

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1週年心得體會 篇五

抗美英雄邱少雲的人生路上充滿了荊棘。邱少雲13歲那年被國民黨軍隊抓去當兵,直到1949年12月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1952年10月,邱少雲所在的連隊接到了一項艱鉅的任務,要求消滅平康和金華之間三九一高地的敵軍。然而三九一高地地形獨特,易守難攻。敵軍和我軍之間有三千多米的開闊地,是敵人的炮火封鎖區。在這樣長距離的炮火衝擊下,必會造成較大傷亡,影響戰鬥的順利進行。上級決定迅雷不及掩耳採用隱蔽作戰,在戰鬥的前一天夜裏,部隊潛伏在敵人陣地的前沿,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要使幾百人在敵人眼皮底下隱蔽二十多小時,而不能有一個暴露目標,這談何容易啊!臨行前邱少雲立下了誓言:爲了戰鬥的勝利,甘願付出自己的一切。

深夜,五百多名身披僞裝草網的戰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那雜草叢生的開闊地埋伏下來。12日中午,敵人的燃燒彈引燃了邱少雲身邊的草叢,這時他只須打滾翻身即可避免燒身。但爲了最後的勝利,他忍着烈火燒身的劇痛,堅定不動,直至壯烈犧牲,保證了整個戰鬥的勝利。

黃昏來臨,出擊的時間到了。戰士們懷着滿腔仇恨,高呼着爲戰友報仇的口號,排山倒海地向敵人衝擊。經過激烈的戰鬥,敵人全部殲滅,三九一高地上飄揚起勝利的旗幟。

戰鬥結束後,同志們在邱少雲潛伏的位置上,看見他用雙手在地上摳出的深深的土坑······

同學們,我們應該緬懷那些革命先烈,因爲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不要迷戀父兄給予的溫牀蜜罐,不要做溫室裏的花朵!讓我們用自己的雙手開創另一片未來。

抗美援朝戰爭71週年徵文 篇六

在當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朝鮮與中國“對錶”是常態,無論軍事行動還是政治、外交舉措,中朝基本上都是強調步調一致,而朝鮮對中國的意見和決策也非常尊重。

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二次戰役後,朝鮮人民軍經過收攏、補充和調整,已有3個軍團可以投入作戰,中朝兩國軍隊的聯合作戰問題,開始提上議程。

在作戰指揮方面,不公開的組建了中朝軍隊聯合司令部:中方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任副司令員;朝方由朝鮮人民軍次帥樸一禹任副政治委員,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金光俠大將任副司令員,統一協調和指揮中朝軍隊的聯合作戰。

指揮體制問題解決了,但中國和朝鮮還存在“時間差”,即朝鮮的時間比中國的北京時間要快一個小時,這對聯合作戰顯然會帶來很大影響。

爲此,中朝雙方進行了協商。金日成的態度很明確:中朝兩軍聯合司令部司令員是彭德懷同志,就以毛澤東同志的手錶爲準,作爲兩國軍隊聯合作戰的對錶時間。

在此之後,中朝軍隊在歷次重大軍事行動中,都開始實施聯合作戰和協同作戰,形成了名副其實的“中朝聯軍”。

中國與朝鮮在作戰指揮上是如此,在重大戰略決策和政治外交鬥爭中同樣是如此,而朝鮮與中國“對錶”,也成爲很正常的事情。

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中朝軍隊在打下漢城後,彭德懷果斷下令停止追擊,結束此次戰役。他的考慮是:我軍連續作戰,部隊很疲勞,人員傷亡、彈藥消耗和軍需給養得不到補充,加之戰線已經拉長到將近710公里,後方供應不上,因而無力再向前進攻。

更爲重要的是,彭德懷看穿了新到任的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官李奇微的詭計,認爲對方敗退並撤出漢城,是有計劃地撤退,其有生力量並未遭到殲滅性打擊,很可能找機會反撲,我們不能上當。

然而,對於彭德懷的決定,蘇聯駐朝鮮大使、朝鮮人民軍總顧問拉佐瓦耶夫大將卻堅決反對,朝鮮領導人也感到很不理解。

在與彭德懷會晤談話時,拉佐瓦耶夫厲聲指責彭德懷:“哪有打了勝仗卻不追擊敵人的?哪有這樣的司令員?”他堅持要中朝軍隊不停頓地繼續進攻,一直打到釜山,將美軍趕出朝鮮。

由於雙方爭執不下,拉佐瓦耶夫發電報向斯大林告狀,彭德懷也將這種意見分歧向國內作了彙報,毛澤東則把彭德懷的報告轉給了斯大林。很快,斯大林有了答覆,他在回電中說:彭德懷同志是當代的軍事家,朝鮮戰場的一切軍事作戰行動,都應聽從彭德懷同志的指揮。

隨即,斯大林把拉佐瓦耶夫調回國,並撤了他的職。在此情況下,朝鮮領導人也不好再堅持自己的意見,同意了彭德懷的決定。

時隔不久,李奇微果然如彭德懷所料,推出了他的“磁性戰術”,在對中朝軍隊進行試探性進攻之後,由東到西發動了大規模反撲。戰場實踐證明,彭德懷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朝鮮在這個重要關頭與中方“對錶”,也是非常必要的。

隨着抗美援朝戰爭進程的發展,尤其是經歷了第四次和第五次戰役之後,中朝雙方都意識到要把美軍“趕下海”,已經不現實。況且,恢復朝鮮國土的政治目的已經達到,美國和西方國家都有停火的意願,因此中方開始考慮在朝鮮戰場採取邊打邊談、以談判解決問題的方針。

1951年6月3日,金日成抵達北京同毛澤東會面,雙方商定應開始談判並尋求停戰,這是朝鮮與中國“對錶”的又一個重要時刻。會談結束後,中方決定派高崗去蘇聯向斯大林說明情況,並聽取他的意見。此時,金日成也提出,希望與高崗一同前往莫斯科,斯大林同意了這種安排。

在會見高崗和金日成時,斯大林對中朝共同做出的停戰決定並不贊成,他甚至顯得很激動地說:“你們現在打得很好,爲什麼要停戰?害怕打下去的應該是美國人,不是我們。我瞭解美國人的心理,你們多打死一名美國兵,他們多往國內送回一具棺材,他們國內反對這場戰爭的壓力就越大,最後要停戰的一定是美國人。”

不難看出,斯大林的考慮,還是出於蘇聯的戰略利益。因爲在朝鮮半島持續進行的戰爭,可以把美國的注意力拖在遠東,這對以歐洲爲重點的蘇聯自然有利。

然而,由於中朝雙方通過“對錶”,已經有了共識,尋求停戰和以談判解決問題的理由也很充分,斯大林很難強求中朝去改變業已做出的決定。在此情況下,斯大林做出了讓步,表示如果你們一定要停戰也可以,那就試一試吧。

隨後,斯大林先後致電毛澤東,不僅表示贊成停戰,而且強調說:“是您,毛澤東同志應該指揮談判,我們最多可以對某些問題提出建議。我們也不能和金日成保持直接的聯繫,您應該同他聯繫。”斯大林的這一態度,等於是把朝鮮戰場戰與和問題的決定權,完全交給了毛澤東。

從這段歷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抗美援朝戰爭的重大關頭和重要時刻,朝鮮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與中國“對錶”,都體現出中國所發揮的主導和引導作用,而朝鮮也儘可能與中國相協調。由此在朝鮮戰場上也形成了中朝雙方並肩作戰,同時在政治外交鬥爭中步調一致、統一行動的局面,這也就是後來被人們形容爲“血盟”的關係。

中朝關係爲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這是因爲中朝兩國有着共同利益,並且政治上相互尊重,尤其是中國對朝鮮不搞“老子黨”和“大國沙文主義”那一套,促成了中朝關係的良性互動;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中國在朝鮮戰場擔負着主要作戰任務,對朝鮮戰局發展以及其後的談判起着主導作用,因而朝鮮與中國“對錶”也是必然的事情。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朝鮮半島迎來停戰與相對和平局面,中朝關係雖然一如既往的保持着親密狀態,但也發生了一些微妙變化。朝鮮在和平建設時期,更多的依靠蘇聯,並且加入了“經互會”,因而相對重視發展與蘇聯和東歐關係,與中國“對錶”的情況漸漸少了,在中蘇關係惡化後,朝鮮的態度也較爲曖昧。

中朝關係的這種變化,並非是朝鮮的“忘恩負義”,從一定程度上看,中國的對朝政策影響到朝鮮的選擇。作爲一個小國,且依然面臨嚴重的外部威脅,朝鮮不能不另找依靠,另有所圖。

其一,中國在朝鮮半島實現停戰後,沒有像美國那樣,仍然在韓國長期駐軍,形成堅強的美韓同盟,並且對韓國提供安全保護。相比之下,中國則在1958年實現從朝鮮全部撤軍,中朝之間雖然仍有互助友好條約,但這樣的“同盟關係”難免顯得鬆散。

其二,中國也沒有像蘇聯那樣,通過“華約”把東歐國家搞成自己的“衛星國”,甚至不惜出兵波蘭和匈牙利,收拾那些所謂“不聽話”的夥伴。中國始終尊重朝鮮的主權和尊嚴,也力所能及的向朝鮮提供各種援助,但中國對朝鮮並不具有“約束力”,朝鮮爲了自身利益,也寧肯更多的靠攏蘇聯。

其三,中國在擁有核武器後,不僅公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同時也並未表明向朝鮮提供“覈保護”。相反,美國卻宣稱向韓國提供“覈保護傘”,並且一度在韓國部署大量戰術核武器,這就使得朝鮮不僅面臨強大的常規武力威脅,而且也面臨現實核威脅,這也是促使朝鮮尋求蘇聯的“覈保護”並日後自主發展核力量的重要原因。

中國在對朝政策上採取這樣的做法,自然有中國的立場和道理。中國逐步淡出中蘇同盟,也不在中朝(包括中越)之間搞緊密的軍事同盟關係,反映了中國既不想被別人控制,也不願控制別人的原則立場,這是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核心。中國也反對任何外國在別國駐軍,中國從朝鮮撤軍也是貫徹這個原則,

在所謂“覈保護傘”問題上,中國對此更是反感。中國發展核武器,主要是爲打破西方大國的核威脅和核壟斷,維護自身安全。中國既不想讓別人提供這樣的“保護傘”,也不會給別人打這樣的“保護傘”,所以中國不可能向朝鮮提供“覈保護”,對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這裏順便提及一件事情。基辛格是毛澤東的常客,他每次來中國幾乎都要會見毛澤東,但有一次卻遭到毛澤東的拒絕。基辛格對此感到很納悶,後來才知道,他在此前與中方的會談中,曾經提到過美國願意向中國提供“覈保護傘”,毛澤東知道後很生氣,因而拒絕了基辛格的會見要求。

中國對朝鮮的上述做法,究竟對還是不對,也許人們的看法不盡相同,但筆者認爲,中國的做法沒有錯。拿中國與美國和蘇聯相比,雖然同屬於大國,但彼此的歷史傳統、戰略理念和處理對外關係的原則立場,都有很大不同,因而沒有可比性。中國就是中國,這個國家歷來堅持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會因爲某個國家(包括朝鮮)而改變,也不會因爲外部形勢變化而放棄自己的原則立場。

儘管如此,朝鮮雖然與中國“對錶”的時候少了,但中朝關係大局卻並未受到大的影響。事情的逆轉主要發生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後。此時,俄羅斯已經疏遠甚至“拋棄”朝鮮,而中國也與韓國正式建交,中美關係更是得到飛速發展,朝鮮對於自身安全的憂慮則日益加深,同時對中國也產生嚴重的不信任,由此走上“先軍”和“擁核”的道路。

中朝在發展理念上的分歧,尤其是朝鮮先後進行的核試驗,使中朝關係開始出現重大裂痕,甚至多次走到低谷。中朝兩國儘管都不願意看到這樣的局面,但形勢比人強,朝鮮半島每一次核危機的發生,都迫使中國不能不根據事情的是非曲直,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且是很痛心的選擇。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金正日晚年。這個時期,他重新審視中國的改革開放,理智的看待中國取得的巨大成果,並且開始認真思考中國對朝鮮的耐心勸告。那段時間,他多次來到中國,考察學習中國的經驗,而此番朝鮮主動與中國“對錶”,並非是中國如同當年抗美援朝戰爭那樣,對朝鮮的局勢和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而是中國所做的大量說服工作以及自身取得的成就,對朝鮮產生的感召力,從而讓朝鮮重新認識了還是中國靠得住。

令人遺憾的是,這個過程因爲金正日的去世和朝鮮國內的___,被人爲的打斷了,直到今天雖有復甦和重啓的動向,但局面並未得到根本改變。

朝鮮還會與中國重新“對錶”嗎?這個問題承載着歷史的厚重,也影響到中朝關係的未來。中國並不想朝鮮成爲自己的“附庸”,也無意再搞當年的“血盟”,抗美援朝戰爭前後朝鮮與中國頻頻“對錶”,那是形勢造成的結果,並非中國的意願。當下,中國更樂見中朝建立和發展正常國家關係,同時對朝鮮的安全關注也不會熟視無睹。

實踐證明,無論大國還是小國,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的“對錶”,既取決於對局勢的干預能力,也取決於影響和感召能力。如果說,當年朝鮮主動尋求與中國“對錶”,是由於中國在朝鮮處於危難時挺身相救,並且在戰場上發揮着主導作用,體現出對局勢強大的干預力;那麼,在今天的形勢下,中國更願意看到朝鮮能夠分享中國成功的經驗,中國雖然不會“約束”朝鮮,但卻希望其能夠在和平解決朝鮮半島問題包括“朝核”問題上,能與中國彼此理解,相向而行。

西方人習慣於說,無論形勢怎樣變化,朝鮮的身後始終站着一個強大的中國,因而也會高看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其實,在冷戰結束後的今天,還是把中國視爲朝鮮的“近鄰”更爲現實。形勢可以變化,近鄰卻無法改變,中國處理朝鮮半島問題的原則立場,以及今後的對朝政策,都會以此作爲出發點。因此,無論朝鮮是否還會與中國“對錶”,中國都不會坐視朝鮮半島生亂生戰,這就是全部問題的關鍵所在。

抗美援朝戰爭71週年徵文 篇七

抗美援朝戰爭是正義的戰爭。美國侵略朝鮮,威脅中國的安全,中國的抗美援朝是爲伸張正義、保家衛國。

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全國人民的支持;英明領袖毛澤東主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彭德懷司令員及前線指戰員有勇有謀、同仇敵愾;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士氣高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有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社會主義陣營的大力支持是勝利的保證。

但說到底,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對落後的社會制度的勝利,即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勝利。

若中國也是資本主義國家,或仍是舊中國那樣的社會制度,中國打不過美國,也不敢對抗美國。在那樣的情況下,抗美援朝戰爭由蔣介石領導肯定不行,換成毛主席領導也同樣不行。總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社會主義中國在英明領袖毛主席領導下取得的勝利。況且,抗美援朝戰爭也是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的較量,結果是社會主義陣營戰勝了勝資本主義陣營。

若把毛澤東和志願軍比作安泰,社會主義中國就是土地,社會主義制度組織動員起來的中國人民就是土地。離開了土地,安泰就戰勝不了敵人。

剛成立一年的新中國,接手的是積貧積弱、一窮二白的家底,還處於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貧窮落後狀態。美國是世界最富最強的國家,美國的同夥也多是西方富國強國。若社會制度相同,窮國弱國不可能戰勝富國強國。

戰爭的偉力存在於民衆之中。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中國人民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符合全國人民的利益,全國人民節衣縮食,全力以赴,捐款捐物,努力工作,一切爲了前線,一切爲了勝利,使這場戰爭物資越打越多,兵源越打越多。舉國體制,萬衆一心,是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

從哲學上講,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辯證唯物主義戰勝了機械唯物主義,是唯物論戰勝了唯心論。我方統帥毛主席及前線指戰員,用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指導戰爭,比如: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觀點;鋼多氣少、鋼少氣多,氣盛戰勝鋼多的觀點;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觀點;真老虎、紙老虎的觀點;從弱點打起,強點也會變爲弱點的觀點;美軍有“一長三短”,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弱點,跟着你,最後打敗你的觀點等,都是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在戰爭中的應用,對贏得戰爭作用極大。而美軍爲主的“聯合國軍”卻用片面的、靜止的、一成不變的觀點看待武器裝備的優勢,認爲武器裝備好就能打勝仗;認爲物質條件好就代表有“實力”,戰場上用“實力說話”就夠了,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陷入了“唯實力論”的思維誤區;再一個就是認爲自己強大就可以無視正義,無視人心向背對戰爭勝負的作用,因而對戰爭的失敗感到不可思議。比如:志願軍穿插迂迴、分割包圍,美軍認爲這是耍詭計;志願軍近戰夜戰,美軍說這是地下冒出的魔怪用手榴彈、衝鋒槍打我們。美軍不知所措、被動挨打,與哲學觀念的錯誤不無關係。

志願軍入朝之後,履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義務,尊重朝鮮人民,愛護朝鮮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與朝鮮人民密切協同、休慼與共,在戰爭中用鮮血凝成了偉大友誼,得到了社會主義朝鮮的舉國支持。

抗美援朝戰爭是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偉大壯舉,得到了社會主義蘇聯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得到了世界愛好和平人士的支持,這也是這場戰爭能勝利的重要原因。

抗美援朝戰爭71週年徵文 篇八

捧起《革命英雄故事》這本書,我感受到了革命英雄的偉大。書中有寧死不屈的李大釗,還有集體主義精神的楷模邱少雲,刑場賦詩的夏明翰,捨身堵槍口的黃繼光……一個個英雄的高大形象,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最讓我感動的還是介紹李大釗和邱少雲的英雄故事。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之一,又是新文化運動的猛將之一,他對中國革命事業的影響巨大,讓敵人讓敵人又恨又怕,他們逮捕了李大釗。敵人先來硬的,使用酷刑,將竹籤釘進他的指甲縫裏,把指甲扯下來,如此的殘酷的手段李大釗竟然毫不畏懼;敵人見酷刑不行,又來軟的,用高官厚祿的引誘他,李大釗還是沒有屈服,最後敵人竟然把他帶到絞刑臺上,把他殺害了。我想他的革命信念真堅定,爲了革命的勝利,不被利益所誘惑,寧可犧牲自己,這種革命精神讓我感動不已。

“就義從容甚,大義凜不辱,人民柴市節,浩氣貫長虹。”陳毅元帥的詩句正是他的英勇無畏的精神寫照。

集體主義精神的楷模邱少雲更是讓我佩服。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一次,他和官兵潛伏在離敵人很近的高地上,敵人投下的火焰彈在邱少雲的身邊燃起,火燒到了他的衣服上,邱少雲身邊就是一個水溝,可是他一動不動。我的手指曾經被開水燙過,火辣辣的疼,又是水衝,又是抹藥膏,還覺得無法忍受,他難道不怕疼?不是他不怕疼,是因爲他知道,他一動就會被敵人發現,大家也會犧牲,還會影響整個作戰計劃。他就像一塊石頭一樣一動不動,這需要怎樣的毅力啊!我彷彿看到了火光中的邱少雲,他滿頭大汗,無比痛苦,他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寧可犧牲自己,也要遵守戰場的紀律。他的形象在我的眼前高大起來,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腦海裏。

媽媽告訴我,新中國的誕生,就是無數英勇的革命戰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現在的美好生活,也是我們一代代人不懈努力的結果。捧着這《革命英雄故事》,我暗暗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長大了也像無數英雄那樣,做一名英勇的戰士,爲了祖國美好的明天,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抗美援朝戰爭71週年徵文 篇九

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美國才意識到他們失去了在中國的巨大利益。朝鮮戰爭實際上就是美國人不甘心在中國的失敗,想通過後門重新進入中國。如果不是志願軍阻擋了麥克阿瑟的勢頭,如果讓美軍如入無人之境那樣的到達中國邊境,那美國進入中國的可能性,就只是一念之差的事。

韓東屏,美國華倫威爾遜大學政治系教授,河北大學特聘教授,南昌大學兼職教授,溫州大學兼職教授

自八十年代初開始,中國人就很少談論抗美援朝這段歷史,以至於許多中國年輕人幾乎把這段歷史給忘卻了。我的一個美國學生,畢業後到中國去教英文,發現中國年輕人對抗美援朝所知甚少,這讓她很意外。作爲一個美國人,她知道抗美援朝戰爭是世界歷史的轉折點,因爲從那以後,美國和西方在第三世界爲所欲爲的歷史結束了。彭德懷在戰後說的那段話,“帝國主義者在東方架起幾門大炮就能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屈服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讓許多美國人和西方人難以忘懷。

我在美國讀書時,第一次聽教授說我們這個世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強者可以爲所欲爲,弱者必須忍受一切屈辱以求生存。對此,我曾感到非常驚訝。但過後細思,我感謝教授的直白,讓我認識到我們這個世界的本質。弱者要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向強者證明他有能力捍衛他應有的一席之地。如果你沒有那樣的能力,就沒有人把你當回事。中國的近代史不就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嗎?

滿清皇室,爲了苟安,一再向西方讓步,卻讓西方對中國的胃口越來越大。一八四零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被迫割讓香港,並賠償八百萬兩白銀;一八六零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被迫向英法聯軍賠償二千四百萬兩白銀,允許他們在中國傳教,並讓外國人在中國享受治外法權;一四年甲午海戰,中國被迫割讓臺灣,並賠償白銀近三億兩,相當於中國兩年的財政收入、日本四年的財政收入;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侵華,中國被迫向列強賠償本息近十億兩。

而到了民國政府,妥協求安的國民黨,更是險些葬送整個中華於敵手。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蔣介石不抵抗,讓日本不到兩個月就佔了東三省,並讓日軍認爲三個月就可以拿下全中國,並於一九三七年發動全面對華戰爭。二戰以日本投降結束,但在日本人和西方人的眼裏,中國並沒有擊敗日本。擊敗日本的是美國和蘇聯。中國作爲二戰的戰勝國並沒有摘掉東亞病夫的帽子。一九四六年—一九四九中國內戰期間,美國政府支持蔣介石政府打內戰。當蔣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的時候,美國在中國的軍事顧問和外交人員,就美軍是否應該直接參加中國內戰展開了辯論。最終美國的文職人員佔了上風,美軍沒有直接參戰。

當年斯大林勸說中共不要打過長江,並說那樣就將國將不國。毛澤東曾爲此生斯大林的氣。現在回頭看來,斯大林很可能掌握一些中共不掌握的情報。那就是如果中共過江,美國很可能會出兵干涉,以保護美國在中國的戰略利益。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拒絕承認前政府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八年期間,蔣介石跟美國簽訂了十幾個不平等條約,允許美國在中國駐軍,允許美國海軍、空軍無限制的在中國拍照,使用港口和機場等,美國人可以在中國居住,置產,享受與中國人一樣的待遇,中國人卻不可以到美國;美國財政部負責發行中國貨幣,制定中國的金融政策,中國教育,中國農業等,要由有兩名美國人蔘加的五人委員會進行管理。美國人將繼續在中國享受治外法權等。如果蔣介石政權沒有被趕出中國,中國就會淪爲美國殖民地。

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美國才意識到他們失去了在中國的巨大利益。朝鮮戰爭實際上就是美國人不甘心在中國的失敗,想通過後門重新進入中國。麥克阿瑟曾公開講他要重寫中國內戰結局,要打敗中國的共產主義,並威脅在朝鮮戰場動用蔣軍。今天還有許多中國人認爲美國人並不想侵略中國,還說麥克阿瑟因爲抗命最後被杜魯門撤職。其實麥克阿瑟被杜魯門解職,並不是因爲抗命。麥克阿瑟跨過三八線,已經抗命,聯合國給他的使命是把北朝鮮軍隊趕回三八線。他被解職是因爲他被中國人民志願軍打敗了。如果不是志願軍阻擋了麥克阿瑟的勢頭,如果讓美軍如入無人之境那樣的到達中國邊境,那美國進入中國的可能性,就只是一念之差的事。

現在回過頭來看,毛澤東當年在處於絕對弱勢的情況下,在毫無獲勝把握的前提下,毅然出兵朝鮮,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壯舉。從這一點上看,說毛澤東的抗美援朝戰爭改變了歷史發展的軌跡毫不爲過。今天,中國政府在抗美援朝勝利七十年之際,在美國對中國發起史無前例的經濟制裁和技術打壓之際,又大談抗美援朝戰爭,並給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發勳章,就是要告訴美國人,不要把中國逼急。把中國逼急了是有後果的。中國可能沒有能力完全擊敗美國,但美國也絕不會從與中國的對抗中全身而退。這或許就是中國政府今天又大張旗鼓地紀念朝鮮戰爭的原因吧。不知道美國人是否認識到這一點。

抗美援朝71週年有感 篇十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1週年,耳邊不由響起“烽煙滾滾唱英雄……”的讚歌,也讓我不禁想起今年年初的“黑天鵝事件”,無數的黨員先鋒隊伍帶領志願者們義無反顧地奔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線。從“抗美援朝”到“抗擊疫情”,優秀的中華民族精神得以傳承,這種精神時刻鼓舞、激勵着我們前行。

殞身不恤的愛國精神。71年前,朝鮮戰爭在一江之外爆發,爲了抵抗侵略、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願軍毅然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打響了抗美援朝的正義之戰。“抗美援朝”是中國共產黨在異常緊迫和艱難的情況下做出的重大決策。“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羅盛教、黃繼光、楊根思、邱少雲等英雄烈士,他們捨生忘死、浴血奮戰,爲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殞身不恤。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激勵着我們在一切困難面前,要始終保持高昂的鬥志,永不低頭。就像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時,中國沒有向疫情低頭,選擇了正確的“武漢封城”決斷,無數簽下“生死狀”的醫護人員、志願者們,主動請纓奔赴前線,築牢了人民羣衆生命健康安全的最重要的防線。84歲高齡的“愛國勇士”鍾南山院士,在疫情面前義無反顧地登上前往武漢的高鐵,逆行奔向最危險的戰場,連續奮戰,爲人類的健康而鞠躬盡瘁。這是一種深厚的愛國情懷,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大義,是我們每個共產黨員所應致敬和學習的英雄典範。

不畏艱難的革命精神。“抗美援朝”戰鬥還展現了中國人民不可輕侮的民族意志和偉大的革命精神。那時,中國的新生政權剛建立一年,忙於恢復經濟和醫治戰爭創傷,中國人民志願軍武器裝備相當落後,但他們克服不利條件,在東線嚴寒中殊死決戰,歷經5次戰役,與朝鮮人民軍把“聯合國”軍從鴨綠江和圖們江邊打回“三八線”,一舉收復了朝鮮北部廣大土地,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爲最終到來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勝利基礎。今年的新冠疫情在武漢暴發蔓延至全國,面對封城後重災區裏的900萬民衆,面對救護醫院不足的情況,我們的黨果斷決定建設兩座醫院,14個臨時黨支部、14支黨員突擊隊、2688名黨員帶領3萬餘名建設者,僅僅用10天左右就建成了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他們日夜鏖戰,與病毒競速,創造了“中國速度”,他們不畏風險,同困難鬥爭,展現了“中國力量”。他們發出“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則必勝”的戰鬥決心,他們爲武漢打贏了疫情“保衛戰”,爲全國疫情的有效防控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面對“新冠肺炎”的這場“大考”,正是我們的共產黨人秉承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鬥爭精神,果斷決策、果敢前行,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纔給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齊心協力的團結精神。在抗美援朝的戰鬥中,中國人民志願軍肝膽相照,與敵人殊死搏鬥。志願軍戰士們發出“不上英雄牆,便塗烈士牆”的誓言,在上甘嶺一戰中,38名勇士與敵人進行了_天的血肉相搏、同歸於盡。“能用衆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衆智,則無畏於聖人矣。”志願軍們團結一致、攻堅克難,發揚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不畏生死的血性忠誠。中國志願軍們和朝鮮人民齊心協力,頑強抵抗,最終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國共產黨員先鋒隊和無數志願者們秉着“戰必勝、攻必克”的堅定信念,衆志成城、萬衆一心抗擊病毒;同舟共濟、守望相助戰勝困難;精誠團結、羣策羣力迎來轉機。我們相信“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一致,患難與共,才能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的敵人。

我們的前輩能夠在極端艱苦的“抗美援朝”的戰鬥中取得偉大勝利,我們能夠打好新冠肺炎這場“戰疫”。我相信,新時代下,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和新形勢下帶來的新挑戰,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我們必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