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心得體會(共12篇)

【概述】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心得體會(共12篇)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納蘭容若”爲你整理了12篇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心得體會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心得體會1

鄉間的綠水青山遊人如織,地道的農副特產火熱銷售,別緻的網紅民宿一家家脫穎而出……近些年,相信很多人和筆者一樣,感受到了鄉村旅遊的蓬勃發展。鄉村旅遊已成爲鄉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如何持續發揮其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則是各地政府和相關旅遊企業面臨的新課題。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其中有幾條更是與鄉村旅遊密切相關。

文件指出,“開發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完善配套設施。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和科技示範園區建設。”這無疑爲鄉村旅遊進一步優化提高指明瞭方向。打造精品旅遊線路,將鄰近區域的鄉村進行串聯,有助於單體吸引能力不高的鄉村進入旅遊消費市場。與此同時,開發精品線路有助於形成特定主題的旅遊產品,比如賞花海、觀日出、芋頭宴……進而發展成穩定的鄉村旅遊名牌。有了響亮的品牌,才能維持鄉村旅遊的生命力。

筆者還注意到,文件提出“加強村莊風貌引導,保護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這一點非常重要,鄉村旅遊之所以能火熱發展,一個原因是其滿足了人們尤其是城市人尋找鄉愁、貼近自然的心理需求。不過,鄉村旅遊開發,並不意味着每個鄉村變成景點,也不能將每個鄉村做無差別的規劃與建設,更不能忽視鄉村原有的生態和人文習俗。目前,有些地方追風模仿,將村莊改造成千村一面,有的甚至新建仿古建築代替原有古建,盲目開發讓鄉村失去了個性和吸引力,這種鄉村旅遊開發的敗筆,值得警惕。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還就鄉村交通建設、數字化、網絡化、土地政策等問題進行了闡述。這些內容看上去似乎與鄉村旅遊沒有直接聯繫,但對於鄉村旅遊項目、鄉村民宿的落地與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2月23日發佈的《關於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中進一步指出,要加強鄉村文化旅遊體育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鄉村文藝社團、創作團隊、文化志願者、非遺傳承人和鄉村旅遊示範者。”這些政策,無疑對鄉村旅遊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遇。相信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中,鄉村旅遊定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心得體會2

緊緊抓住糧食安全“四條線”

近日,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佈,文件提出,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糧食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確保糧食及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是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必須牢牢抓住“四條線”,讓“糧袋子”量足價穩,“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守好耕地基準“線”。耕地是糧食生產的重要基礎,必須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持續加強農村地區建設用地審批和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依法依規做好耕地佔補平衡工作,堅決防止補充耕地數量、質量不到位的問題,護好糧食生產“命根子”。利用網絡、遙感等現代科技手段實施動態監測,對亂佔耕地從事非農建設等行爲進行及時預警,構建早發現、早制止、早查處的預警機制,嚴肅查處違法佔用和破壞耕地的行爲。強化政治責任落實,將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耕地佔補平衡等納入地方年度考覈重要內容,以嚴格的考覈約束機制,倒逼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

提升糧食生產“線”。“若年穀豐登,衣食給足,則國富而民安”,必須穩定提升糧食生產能力,讓老百姓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按照集中連片、整體推進的要求,加快建設穩產高效、旱澇保收、生態友好的高品質農田,提高耕地質量條件,完善水利、輸電設備等田間基本設施,夯實農業生產設施基礎。打通惠農政策的“最後一公里”,通過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或增加種糧補貼等方式,切實保護好種糧農民利益,增強農民種糧意願。聯繫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因地制宜加強技術指導,同時加強與氣象、水利等部門的溝通,對災害天氣進行及時預警,降低天災對糧食產量帶來的影響,讓糧食豐收有保障。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拼資源、拼投入的粗放式發展轉向拼科技、拼質量的集約化發展,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

連接種業支撐“線”。種子是農業的靈魂,決定着整個糧食產業鏈的素質和效益,必須下大力氣解決種業卡脖子難題,建立自己的種子庫。持續進行農業科技研發,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良種,在提高種子抗風性、縮短成熟期、增加產量上下功夫,造好農業“芯片”,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深化科企合作,推動種業企業和科研單位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育種資源、人才、技術從科研單位向企業聚集,實現科技資源整合和產學研深度合作,爲種子研發工程提供堅實支撐。加強本土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注重收集、保存古老珍稀品種並進行應用價值的挖掘,通過建立農業種質資源大數據平臺,促進資源信息交流共享。

劃出節約保護“線”。“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在我國糧食供需緊平衡的時代背景下,減少糧食損失浪費已成爲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反食品浪費法實施進程,對餐飲服務提供者、食品生產經營者等主體行爲進行規制,制止“舌尖上的浪費”,用法律託舉糧食安全。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走進機關、校園、企業等單位開展“節約糧食、反對浪費”活動,糾正“光盤”即“寒酸”、“剩宴”爲“盛宴”的錯誤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惟儉可以惜福,惟儉可以養廉”,黨員幹部要率先垂範,管好自己和身邊人,堅決抵制奢侈浪費的風氣,按照標準執行公務接待制度,同時加強對各種浪費行爲的監督檢查,以實際行動爲弘揚厲行節約之風作表率。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心得體會3

@畢業生 我在農村等你

2020年的畢業季,正值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你們是時代的驕子,你們是歷史的選擇。貧困村的廣闊天地裏,年輕人大有可爲。如果你也是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農家學子,如果你也是立志爲民解決貧困問題的有志青年,那麼,到一線來吧,到村裏來吧。畢業生,我在貧困村等你。

基層幹部的知識結構老化,村裏需要你們。農村基層幹部,特別是村委會主任副主任,包括綜合治理專幹和綜合服務專幹,以及各農業社社長,大多是本村本土成長起來的在村裏有一定威望的同志。他們的優勢在於熟悉村情,瞭解羣衆,與許多羣衆都有着或近或遠的親戚關係,做的是羣衆工作,走的是羣衆路線。他們也客觀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年齡偏大精力不足,二是在家參加農業生產以致不能全脫產投入村裏工作,三是知識水平不高、計算機操作不熟所以在做檔案資料方面有一定困難。以上正是大學畢業生可以與之互補的方面。

農村是爲人民服務的一線,羣衆需要你們。2020年正值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剩下的極少數未脫貧戶、返貧戶以及脫貧監測戶、邊緣戶等,都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他們的致貧因素較爲複雜,諸如思想不夠開放,不願意流轉土地,或者文化水平不高,家中有讀書子女,難以外出務工等。農村還有大量細緻瑣碎繁雜的工作要做,人飲工程和道路交通設施的興建與管理,糧田土地整治項目的推進實施,以及危房改造、異地扶貧搬遷等等。農村正是畢業生施展手腳的廣闊天地。

瞭解社會民生關鍵在農村,你們需要閱歷。習近平總書記在樑家河的七年,使他了解農村、熟悉農民。《道德經》有云,治大國若烹小鮮。中華文明的核心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文化,每年中央的一號文件都關於三農問題。瞭解中國的社會民生,農村是不可缺少的一環。廣大畢業生完全可以從農村工作做起,積累了相當的人生閱歷和工作經驗後,穩步往上級機關遴選。就像村裏的竹子,前三年只長根,從第四年開始,主幹每天能長30釐米。

加油吧,畢業生,我在農村等你。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心得體會4

唱好鄉村人才振興“引用留”三部曲

“爲政之要,莫先乎人;成事之要,關鍵在人。”人才興則鄉村興,人才振興無疑是鄉村振興的先決條件。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有20多處提到“人才”二字,由此可見人才對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從全國各地上演的“搶人”大戰中不難看出人才已是稀有資源,存在着地域分佈不均、供需失衡的問題。近年來,隨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的條件在不斷改善和提升,爲人才聚集提供了場地和條件,各地更應積極通過搭平臺、聚人脈、塑魂骨來推進“人才引育計劃”的落地。

搭平臺,讓人才有用武之地和發展空間。人才是稀有資源,當前存在嚴重分配不均的現狀,競爭越是激勵的地方人才越是大量涌入,無數有志之士攜才闖天涯,“北上廣”不相信“誘惑”,在於“北上廣”等地區有廣大人才需要和看重的平臺。他們的才華、本領需要一個合適的舞臺去發揮出來、展示出來。這個平臺在人才的眼中比一時的福利待遇更誘人,因爲它承載的不僅僅是“收入”,還有他們對未來的期待、對夢想的渴望,是他們幹事創業的“詩和遠方”。農村要引得人才加入,就要加快推進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招才引智工作站建設,建成更具特色、更有效率的人力資源陣地;出臺更具靈活性、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建立系統化、全天候人才服務體系,妥善解決人才住房、子女入學等問題,爲人才建好平臺鋪好路,讓他們既能展望未來充分發揮才智,又能毫無後顧之憂,全力以赴發光發熱。

聚人脈,整合人才資源發揮“1+1>2”的成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中強調,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鄉村的振興需要的人才絕不是單一性技術人才,我們的農業產業需要專業團隊、專家引進,我們農產品的銷售更需要專業的銷售團隊、營銷團隊以及產業互動下文旅融合的文創團隊……既要考慮發展聚焦鄉村實際,堅持靶向引才,又要突出柔性,用好各級駐點幫扶單位的人才、農村現有土專家團隊等,有效將各方資源整合,發揮人才的最大效力。

塑魂骨,激發人才內在動力激起創新創業千層浪。人才留下來還要用得好,那就必須充分發揮人才的內在動力。用心塑造好鄉村特有的文化,塑造鄉村魂骨,用鄉魂去吸引人才,讓他們在鄉村找到歸屬感,找到夢想啓程的地方。就像李子柒所展現的鄉村文化,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美食美景、刺繡中國風……這些對於中國文化精髓的展示無疑吸引着無數人對鄉村的嚮往,這是人們心靈深處對美的追求,對美好寧靜生活的期盼。如果,我們引進的人才能夠在鄉村找到價值,實現自己的理想,找到自己人生的歸宿,那麼他們就能夠和鄉村融爲一體,將自己的所有才華全部發揮出來,奉獻在這片有魂骨的地方。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心得體會5

匯聚“三力” 闖出鄉村振興新路子

爲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目標,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建立了鄉村振興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在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前提下,鄉村振興是重中之重。闖出鄉村振興新路子,重點要抓好隊伍建設,確保班子同心協力;要聚焦基層治理,確保文明建設不遺餘力;要發展集體經濟,確保築牢根基盡心竭力。

建好基層班子,注入“源頭活水”同心協力。

鄉村振興的實現,要解決好“誰來振興”的問題,打造一支帶動鄉村振興的骨幹隊伍是重要保障。通過紮實做好基層幹部選、育、管、留各環節工作,推動農村帶頭人隊伍優化升級。面向新鄉賢、返鄉大學生、退伍軍人等優秀人才,選拔出一批“80”“90”後後備幹部,並建立後備幹部人才庫,爲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通過學歷提升、業務培訓、參與中心工作等,確保基層幹部成長成才;在目標管理考評、星級管理等機制上創新,抓嚴抓細日常管理,確保幹出實績;改善村部硬件設施,優化辦公環境,加大關愛激勵力度,建立村幹部待遇穩步增長機制,爲基層幹部解決後顧之憂,通過大膽培養,加大提拔使用力度,留住基層幹部爲鄉村振興繪就藍圖。

提升村居里子,厚植“文明沃土”不遺餘力。

基層治理問題直接關係鄉村振興大局,提升村居里子,培厚“文明沃土”,才能根治治理難題。落實網格化管理,幫解羣衆困難。劃分鄉、村、村民小組、農戶爲四級網格,組織安排鄉村幹部、村民組長、黨員、志願者進網格,在網格內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民意調查、政策宣講等工作,確保“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幹部”;加強服務型組織建設,提升羣衆滿意度。強化對黨員活動室、圖書室、便民服務中心等場所的管理使用,打造鄉村“一站式”便民服務平臺,創新“主題黨日+”模式,打造服務型黨組織,確保解決問題見實效;突出示範性引領,促進鄉風文明。嚴格民主評議黨員程序,嚴抓承諾踐諾,將“五星”黨員上牆公式,督促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依託農民文化樂園、文化廣場、道德講堂、振風超市等載體,創新開展“紅黑榜”評選、“好人”評選,振風超市評比等活動,挖掘和樹立道德榜樣典型,強化示範引領,弘揚時代新風。

打牢經濟底子,提供“動力引擎”盡心竭力。

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關鍵。完善體制機制,規範監督管理。健全和落實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制度,發揮好村民代表會議、村民監督委員會的作用,對財產收支及公開情況實施檢查和監督,堵塞財務管理漏洞。立足“三資”管理中心,對村集體的資源、資產、資金全面清理,做到摸清家底,明晰產權;盤活資金資產,推動集體增收。依託龍頭企業,將村集體資金入股經濟實體或合作社,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將集體閒置或低效率使用的舊村部、舊校舍、養老院、自建房、旅遊驛站等存量資產資源進行改造利用,發展出租經濟,實現集體資產價值;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產業。嚴格執行上級政策,組織動員農戶將土地進行流轉,開闢綠色通道,進行優先辦理,爲企業提供便利,提高回鄉幹事創業吸引力。通過組織學習培訓,不斷強化技術力量,爲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在定規劃、引項目、引技術、引資本的基礎上,形成地方優勢產業,才能爲鄉村振興提供“動力引擎”。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心得體會6

“一肩挑”關鍵得有“硬肩膀”

新一輪村級組織換屆即將啓動,與以往不同,本次換屆將全面推行書記、主任“一肩挑”。早在2018年12月28日起施行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第十九條規定:“村黨組織書記應當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村‘兩委’班子應當交叉任職。”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委會主任。全面推行“一肩挑”是新時期農村工作面臨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一肩挑”選好“挑擔人”是關鍵,要有團結合作的精神,又要有一心爲民的情懷,還要有過硬的政治素質,挑出擔當作爲、爲民造福的“硬肩膀”。

挑得讓“兩委”班子齊心。“人心齊,泰山移。”團結是一個集體的生命,也是一個集體凝心聚力、幹事創業的源泉。“挑擔人”與“兩委”班子成員是否團結齊心影響着整個村集體發展和人民羣衆的幸福感。因此,要杜絕“一言堂”,先民主再集中,萬事先召開“兩委”會,善聽班子成員意見,最終形成一致決定。平時多關心“兩委”班子的思想、生活動態,發現問題多溝通,遇難事,挺在前,主動爲班子成員挑擔子。把“兩委”握成“一個拳頭”,扭成“一股繩”。激發他們一心一意幹事業,放心放手謀發展的內在動力,這樣的“挑擔人”定會讓“兩委”班子齊心。

挑得讓人民羣衆安心。“村裏要想發展好,關鍵要有好領導。”人民幹部人民選,選出幹部爲人民。村幹部是經由村(居)民代表大會投票選舉產生,人民羣衆相信選出來的“挑擔人”能帶領着“兩委”班子爲他們辦實事,讓大家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挑擔人”就應公平公正,踏實做事,在其位要謀其職,多下戶去走訪瞭解羣衆的生產生活,通過黨羣代表大會、議事懇談會、述職會等,充分聽取羣衆意見建議,把羣衆所反映問題擬定責任清單,限時銷號處理,及時回覆羣衆,要堅持把羣衆是否滿意作爲工作質量驗收的基本立足點,時刻想村民所想,解村民所需,用真情付出換取羣衆真心支持,這樣的帶頭人定會讓羣衆安心。

挑得讓黨組織放心。黨支部是黨組織中最小最基本卻也是最重要的組織,它是黨聯繫羣衆的橋樑,而“挑擔人”的位置更是重中之重,它是基層組織建設的組織者和帶頭人。新一屆換屆選舉有了新要求,黨中央有了新號召,組織幹部“一肩挑”,新一屆“兩委”班子任期由三年改爲五年,這就需要“挑擔人”具有過硬的政治素質、服務本領、治理能力和品行作風,那些違法亂紀、品行不端、能力不強的就會被拒之門外。要帶領班子積極參加業務培訓,儘快熟悉村情民情,掌握治村本領,定事承諾亮清單、定期述評亮進度、定責考覈亮實際,黨務、村務要公開,這樣的“挑擔人”定會讓組織放心。

基層工作繁雜沉重,新一屆的“挑擔人”要練好“坐下來能寫、站起來能說、走出去能幹”的基本功,做一個讓“兩委”班子齊心、羣衆安心、黨組織放心的“挑擔人”。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心得體會7

摘“貧”帽的三部曲

2020年是打好“脫貧攻堅”戰役的關鍵時期,雖然疫情增加了脫貧攻堅的難度,但不能阻擋我們如期實現全面脫貧的偉大目標。越到這種緊要關頭,廣大黨員幹部越要擔起責任,真抓實幹,做出“硬核”榜樣。

上有政策,下有實施。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首要任務就是正確解讀政策,並有效開展落實。黨中央根據全國脫貧攻堅的相關情況制定詳盡的要求和實施方法,扶貧幹部一定要上行下效,把握好脫貧政策總基調,針對當地具體情況進行有效開展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強調,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扶貧幹部就應針對此項要求對脫貧人羣進行逐一排查,查找漏洞,對存在返貧風險的人羣進行有效幫扶,加大力度開展扶貧工作,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對政策的正確解讀是開展扶貧工作的基石,使得脫貧之路能穩固而持久。

民之所向,攻堅所盼。脫貧攻堅最終使命是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羣衆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因此扶貧幹部在開展工作時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切工作要向人民羣衆期盼的方向開展,做到聽民意、察民情、解民憂、得民心。習總書記曾跋山涉水到貧困地區用腳步丈量“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情懷,廣大扶貧幹部更應該下沉基層,以“誠”深挖貧情、以“智”摸透貧因、以“才”走出脫貧之道,帶着堅定理想信念的初心和“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打贏脫貧攻堅戰。以民爲本,從羣衆的實際需求出發是攻堅工作永遠不變的初心。

作風建設,從嚴治理。幹部作風建設不論在何時都不能有所放鬆。在脫貧攻堅決戰關鍵階段,黨中央不斷加大扶貧力度,不斷加大扶貧資金的投入力度,須切實加強扶貧資金管理,規範專項扶貧資金的申請和使用規程,確保資金用到實處、用有成效,對投入專項進行定期考察,確保投資有效性,不搞花拳繡腿,不做表面文章。扶貧幹部應規範自身,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自覺抵制歪風邪氣,做到“三嚴三實”,發揮榜樣作用。開展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對挪用和貪污扶貧款項的行爲嚴懲不貸。良好的作風可以提升羣衆對扶貧幹部的信任度和滿意度,促進脫貧工作有效開展。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廣大黨員幹部定要不忘初心、蹄疾步穩、實打實幹、持續攻堅,確保不辱使命,真正完成摘“貧”帽攻堅任務。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心得體會8

豐收節裏話“豐收”

1959年,毛主席闊別故土32年後,再一次回到家鄉韶山,站在家鄉的土地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的情景,不禁令他撫今追昔,感而賦詩,留下了“爲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志雄心。如今,秋分將至,全國各地一片豐收之景,我們也即將迎來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要禮讚豐收,更要把對豐收的渴盼、憧憬和追求,融入到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不斷爲“豐收”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新時代的豐收是鄉村產業的大豐收。“碩果累累”“穰穰滿家”“五穀豐登”是廣大農民對豐收“量”的樸素追求,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而如今,人們對豐收的追求更體現爲“質”的提升。“質的提升”離不開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和新知識等一系列科技興農的要素源源不斷爲農業發展注入新動能;“質的提升”離不開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大勢所趨;“質的提升”離不開農業經營模式的創新,電商平臺、直播帶貨,創新手段“各顯神通”。“物質豐收”讓廣大農民更有底氣。

新時代的豐收是鄉村建設的大豐收。滿足廣大農民羣衆的訴求,除了要“填飽肚子”,還要在“鋪好路子”“建好房子”“打好底子”“固好裏子”等方面鉚足力氣、下足功夫。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鄉村振興戰略蹄疾步穩。新時代的鄉村建設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領域環節,鄉村建設的大豐收需要我們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致力打造新農村建設的“環境美”;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引領,努力塑造新農村建設的“精神美”;矢志不渝以黨風政風引領鄉風民風,大力創建新農村建設的“風氣美”。“精神豐收”讓廣大農民更有生氣。

新時代的豐收是億萬農民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的大豐收。新世紀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十七年聚焦“三農”工作,黨中央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在全社會營造出重農強農的濃厚氛圍,凝聚起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廣大農民羣衆的“情感糧倉”不斷豐富充實。特別是“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順應了新時代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喚起全社會對農民羣體的尊重和感激,調動起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精神層面必將增強億萬農民振興鄉村的熱情、動力和信心。“物質精神雙豐收”讓廣大農民更有士氣。

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勞作不得閒。在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強調要“在全社會形成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豐收都是汗水澆灌出來的,願每一份辛勞都有黃金的收穫,願豐收的喜悅點亮鄉村的明天!禮讚豐收,致敬農民!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心得體會9

豐收節裏悟“豐”字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豐收是農民最期盼的、最高興的事兒。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豐收來之不易,它承載着汗水和智慧的艱辛,寄託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又值一年豐收節,我們要在這節日裏深悟“豐”,深悟“豐”的意義非凡。

“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深悟黨的引領之“豐”。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都非常重視農業發展,始終把“三農”發展擺在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尤其是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等一系列關於“三農”發展的新觀點、新政策,大力推進落實了一大批新舉措,實現了農業的快速發展和壯大,爲農村更美、農民更富奠定了堅實基礎。這充分證明,沒有黨的堅強領導,就沒有“三農”更好地發展。只有加強黨對農業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才能開創“三農”發展的新輝煌。要在豐收節裏要深悟黨的領導,要堅定不移擁護、支持、融入黨在“三農”改革發展中各項工作。

“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深悟黨員幹部擔當之“豐”。發展農業,改善鄉村面貌的落腳點就是想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好的日子。想和得的中間是“做”,就要爲廣大農民打造一副副“金扁擔”,實現農業現代化。這就要求黨員幹部擔當作爲,聚焦農業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持之以恆地攻堅克難;在優化農產品結構、提升抗風險能力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等方面不斷髮力,讓廣大農民個個挑起“金扁擔”,不斷增強勞動的獲得感、生活的幸福感和職業的榮譽感,實現物質和精神“雙豐收”,力爭年年都是豐收節,年年都是好光景。同時,要把豐收節的“豐”字內化於心,根植於心,始終把實現更多更大的“豐”作爲幹事創業路上的不懈追求。

“勤勞勇敢的中國老百姓,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深悟人民羣衆勤勞勇敢之“豐”。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因爲勤勞勇敢,我們才造就了無數讓世人讚歎的發展奇蹟,寫下了偉大的中國之“豐”。俗話說,鋤頭口上出黃金,風浪裏頭練行家。“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要想有更大的成就,就要舉起“鋤頭”不斷去耕耘;就要敢於駛向大江大河去劈波斬浪,勇於去探索。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進道路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上,要不斷引導、激勵廣大人民羣衆繼續發揚勤勞勇敢的傳統美德,與時代同行,與發展同步,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更加濃厚社會“勤勞之風”“奮勇之志”,去創造越來越紅火的日子,做全力以赴奔跑着的追夢人。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讓我們在“豐”字裏不斷汲取力量,始終朝着更強、更美、更富去奮鬥。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心得體會10

讓“豐收”成爲“三農”主基調

2020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該文件又被稱之爲“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央一號文件”特指新的一年,中共中央下發的第一份文件,因其特殊的意義,使得每年“一號文件”最終“花落誰家”都備受社會各界矚目。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又將目光聚焦到“三農”問題上,這已是中共中央連續17年將“中央一號文件”的“殊榮”給予“三農”領域。

在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廣大農民和工作在“三農”戰線上的同志們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他強調,在全社會形成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集中體現了黨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關切。

農業要“豐收”,重在保供、穩價、增後勁,讓農業成爲有奔頭的產業。農業穩則發展穩,農業強則根基強。我國有14億人口,糧食安全事關國之大事,必須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毋庸諱言,我國的農業產業發展結構還不均衡,部分農產品仍依賴進口,進城農民工日益增多,土地拋荒問題日益嚴峻,尤其是伴隨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有待提高,農業用地被工業用地、城市用地所擠佔,城鄉土地矛盾日益凸顯。農業作爲“奠基之業”,保障農業長期穩定就要解決制約農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問題的主要根源就是農業供給側與需求側存在的矛盾,供給過度則導致農產品價格下行,供給不足則導致農業市場根基不穩。鑑此,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着力破除農業在發展中模仿型、排浪式的發展方式,着力扭轉一段時期內部分農產品扎堆上市引發的農產品過剩問題,引導規模化、分散化、差異化種植。堅持18億畝耕地紅線不變,着力轉結構、調方式,增加農產品最低收購價標準,提高農產品利潤率,提升農業發展效率,讓農業成爲“利潤豐厚”的產業,成爲經濟乘風破浪的“壓艙石”。

農民要“豐收”,旨在保民、安康、共致富,讓農民成爲有吸引力的職業。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幫助廣大農民實現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環。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國有數量龐大的農民羣體,讓農民羣體實現共同富裕是這個時代賦予我們每位黨員幹部的應盡義務。基層幹部紮根基層、奉獻基層,是農民羣體的“貼心人”,是農民致富的“土專家”,是農民信賴的“知識人”,要進一步發揮基層幹部立足鄉土的優勢,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關心羣衆生活冷暖,維護羣衆正當權益。在疫情防控中,廣大基層幹部深入一線,爲羣衆查測體溫、送糧送物,給基層羣衆帶去了黨和國家的溫暖,帶去了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贏得了羣衆的信賴和支持。未來,隨着新型農業規模化的不斷壯大,“農民”這個職業將不再“農”,真正成爲有“科技”含量的職業,成爲有“知識”產權的職業,成爲“高大尚”的職業,成爲人人嚮往、受人尊敬的職業。

農村要“豐收”,要在山美、水美、助振興,讓農村成爲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說起農村,很多人的想法不盡相同,腦海中浮現的或是鄉愁、或是兒時的記憶、或是蒲扇下的午後時光,亦或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思緒飛揚,但農村作爲“落後”的代名詞或許是很多人長久以來的記憶。作爲基層幹部,我想爲鄉村代言,今天的農村真的不一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閒時看禾之蔥蔥,忙時仰天之滔滔。聽,不遠處盛世聞櫻景區奼紫嫣紅,引無數遊人盡“咔咔”;看,不遠處水上樂園消暑熱,呼朋引伴遊水嬉戲盡歡愉;走,不遠處鄉村振興畫卷齊普展,莫負時光和冬雪。一幅山美水美的“山水畫作”正漸漸繪就,鄉村振興的“樂曲”已然奏響……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心得體會11

@駐村選調生 “念好勤字訣 多做爲民事”

作爲一名基層選調生,成爲駐村幹部已經有些時日,這段時間以來,隨着駐村工作的開展,我在對駐村幹部這個羣體有更全面認識的過程中,也開始思考如何才能當好一名駐村幹部。

駐村幹部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中堅力量,在消除我國絕對貧困實現全面小康的過程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如今脫貧攻堅戰雖已收官,但接續而來的鄉村振興工作依然需要大量的人力下沉農村,正如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所說“摘帽不摘政策”,所以在可預見的將來,駐村幫扶政策將繼續實施,駐村幹部也將繼續活躍在農村一線,爲鄉村振興時代的農村建設奉獻力量。

但農村發展與羣衆民生的問題不同於以往的明顯突出,也將更加呈現出深層隱蔽的特徵,這就要求我們駐村幹部必須與時俱進,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更要“念好勤字訣,多做爲民事”,做到聽民聲、問民憂、看民需,在提升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的過程中,實現鄉村振興。

駐村幹部耳要勤,多聽民聲,以羣衆智慧獻計鄉村振興。駐村工作涉及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儘管駐村幹部的科學知識素養相對更高,但涉及到具體鄉村生活層面的經驗,農村羣衆卻往往更有發言權。所以在駐村工作的過程中,對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涉及羣衆切身利益的事情,駐村幹部要做到耳勤,充分徵求羣衆意見,從羣衆中找對策,問計於民,通過吸取多方意見,保證相關決策的可行性、有效性,找到符合鄉村規律,體現農村特點的治理之道,切實發揮羣衆智慧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力量。

駐村幹部嘴要勤,多問民憂,以羣衆視野找尋發展短板。“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羣衆的意見極其可貴,駐村幹部要有不怕問題的覺悟,做到敢擔當、敢作爲,主動詢問羣衆困難,幫助羣衆紓解困難。在深入羣衆的過程中,與羣衆打成一片,獲得羣衆信任,最終從羣衆視角發現政策設計上存在的問題,從羣衆聲音瞭解基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小見大,找尋發展短板,在深入分析原因的過程中,找到問題癥結,思考解決對策,最終做到找短板與補弱勢有機結合。

駐村幹部眼要勤,多看民需,以羣衆幸福檢驗工作成效。所謂眼勤看民需,是指尊重羣衆意願,重視羣衆需要,爭取所有工作都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將人民羣衆的幸福作爲檢驗工作成效的第一指標。從駐村幹部的角度來說,就是多進組、多串戶,瞭解村情民意,將羣衆的需求融入駐村工作之中,主動關心羣衆生活,把提升羣衆幸福感當做大事要事,做到主動對標、自覺求進,最終實現駐村工作成效顯著、鄉村振興實施深入。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而鄉村振興的關鍵則在人,相信只要駐村幹部們都做到勤勤懇懇,以人爲民中心,鄉村振興事業就一定能縱深推進,最終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心得體會12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也就是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作爲21世紀以來第18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體現出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重視,解決“三農”頑疾的決心。邁入新階段,奮進“十四五”,在承上啓下的關鍵時刻,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開啓全面鄉村振興新篇章是時代之需,是謀百姓之福。

2020年底隨着貴州省宣佈剩餘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我國在現行標準下實現了貧困人口的脫貧摘帽,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然而,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奮鬥新生活的起點。因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與脫貧攻堅本質是一脈相承,歸根結底是築牢農村根基,避免城市發展與鄉村發展“一邊輕一邊重”。

要統籌“謀遠”和“就近”的關係。脫貧、振興都有內在的邏輯,鄉村振興不可能一蹴而就,脫貧攻堅更不可能一勞永逸,要交好“脫貧”與“致富”的接力棒就需統籌“謀遠”和“就近”的關係。既要結合“十四五”規劃前瞻謀劃未來五年甚至到2035年的發展趨勢,提前佈局產業規劃,引進先進技術,解決羣衆就業,提升幸福感,也要準確把握當下“後脫貧”時代文章,防止脫貧人口因病、因災、因教返貧、致貧。

要化解“強長”和“補短”的矛盾。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解決好“三農”問題。然而,“三農”問題區域性極強,不同的區域面臨不同的問題,也有着不一樣的優勢。邁入鄉村振興,不能搞“大鍋飯”“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採取“一村一策”,綜合梳理振興的思路、方式、路徑以及預期成效,利用村域產業、旅遊等基礎條件,將“長處”發揮到極致,同時,將技術落後、交通不便等方面短板儘快補齊。

要解決“重點”和“痛點”的問題。鄉村振興,在看到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容易忽略羣衆生活感受。以往住的地方破了點、吃的差了點,但是一家子其樂融融。現在雖然住上了新房子,生活更好了,但是一家子卻忙於工作而沒有了以前的樂趣。事實上,兩者並不衝突,要解決好“重點”和“痛點”問題,既要加速項目、產業發展,也要注重黨羣服務中心、活動室等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文化教育活動,讓百姓在工作、生活中感受到新感覺,讓鄉村成爲令人嚮往的地方。

藍圖已鋪就,剩下的就是落實。全面實行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交好“脫貧”與“致富”的接力棒需要各級黨委、政府持之以恆、久久爲功,以“釘釘子”精神接續奮鬥,扶上馬,送一程,加快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