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論語名句精彩多篇

論語名句精彩多篇

論語名言警句 篇一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鮮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

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7、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8、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11、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1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13、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14、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爲一個人不好而不採納他的好話。)

15、禮之用,和爲貴。(禮的應用,以和諧爲貴。)論語名句填空集錦

1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17、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18、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如果立志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19、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2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2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求之於自己,小人求之於別人。)

22、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花言巧語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2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24、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25、以約失之者鮮矣。(用禮來約束自己,再犯錯誤的人就少了。)

26、朝聞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2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羣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羣。)

2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29、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3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爲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爲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32、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纔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3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自身正了,即使不發佈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幹,自身不正,即使發佈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論語》經典名句 篇二

1.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矇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爲疑惑而更加危險。

3.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纔是真正的明智。

4.既來之,則安之。

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裏安定下來。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果想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你首先要把自己的工具準備好。

6.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一個軍隊可以使它喪失主帥,但一個普通人卻不能強迫他放棄主張。

8.言必信,行必果。

講話誠實,做事果敢。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統治者本身行爲正當,不發命令,事情也行得通。統治者本身行爲不正當,縱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信從。

1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想要的,切勿強加給別人。

1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聰敏又好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爲恥辱。

1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真正高尚的人重視的是正義感,堅持自己的處世原則,而卑賤的人僅僅狹隘地從自身利益出發。

13.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不到百般思索仍然搞不通的地步,我是不開導的;不到想說可怎麼也說不清楚的地步,我是不提醒的。

14.巧言令色,鮮矣仁!

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1

15.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他人工作是否忠誠?與朋友交往是否守信?老師傳授我的知識,自己是否熟悉了?

16.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果這件事情能容忍,那還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

17.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知識以後,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嗎?

1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而改正缺點。

1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20.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

21.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時間猶如流水一般,不論晝夜,時刻流逝。

22.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到了冬天來臨的時候,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2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24.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單純追求速度就無法達到目的,只顧小利,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

25.小不忍,則亂大謀。

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26.道不同,不相爲謀。

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無法共事。

27.不學禮,無以立。

不學習禮儀,就不能夠在人羣中立足。

28.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幹不義的事得到了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如同浮雲一樣。

2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

30.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人的性情很相近,但隨着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3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看到別人好的地方,我們要學習;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有沒有。

32.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

33.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當初我對於別人,是聽到他的話就相信了他的行爲;現在我對於別人,是聽到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爲。

34.有教無類。

不管貴賤賢愚,哪一類人都給予教育。

3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用自己正確的意見來糾正別人的錯誤意見,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處,卻不肯盲從附和。小人只是盲從附和,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見。

36.當仁,不讓於師。

遇到行仁義之事的時候,即使是老師也不用謙讓。

3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能行。

38.譬如爲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

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士不可以不剛強堅毅,因爲他們責任重大而路程遙遠。

41.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有過錯卻不加以改正,這纔是真正的過錯。

4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與朋友交往,要守信用。

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爲樂的人。

《論語》經典名句 篇三

1、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2、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3、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4、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5、子曰:“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6、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7、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8、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9、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10、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1、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12、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3、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14、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15、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16、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17、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18、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19、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20、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21、佛Z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爲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Z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22、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爲禮,禮必壞;三年不爲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爲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爲也。今女安,則爲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爲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爲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爲盜。”

24、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爲知者,惡不孫以爲勇者,惡訐以爲直者。”

25、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爲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6、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27、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28、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爲也。”

29、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30、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31、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爲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爲謗己也。”

32、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33、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34、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35、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爲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爲知,一言以爲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36、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衆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37、子曰:“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38、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