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感恩父親的心得體會多篇

感恩父親的心得體會多篇

感恩父親的心得體會篇1

爲更加有效落實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進一步深化感恩教育,淮河國小少先隊繼母親節活動後緊緊抓住父親節契機,精心組織策劃了主題爲感恩孝行父親節感恩教育活動。

活動分四步進行。大隊部在週一升旗儀式上首先進行動員,隨後利用晨會課分班介紹父親節的由來,接着放手讓學生進行活動的自主設計,最終確定活動方案並實施。具體要求全體少先隊員開展四個一活動:

1、對父親說一句節日祝詞,並彙報近來的學習情況。

2、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如:燒菜、盛飯、洗碗筷、燒開水……

3、送給父親一件自制的小禮物。

4、一邊給父親捶捶背,一邊聽父親講孩子小時候受到無私關愛的一件事,並傾聽父親的教誨,改正自己的一個缺點,用實際行動來感恩。

連日來,學生精心製作賀卡,並在賀卡上寫下對父親的祝福。同時發放倡議書,倡議全校師生利用週末做力所能及的事,用實際行動感恩,讓爸爸們能在這一天忘卻平日的忙碌和艱辛,溫馨的度過這一天特殊的日子。本次活動大隊部還把它作爲下半年評比校孝敬之星的一個依據。

在父親節即將來臨之際,灰埠國小校園裏,父親節禮物再次成爲熱門話題,很多學生都想借這個特殊的日子,向他們的父親致意。

感恩父親的心得體會篇2

父親是個很神聖的稱謂,裏面蘊含了老人們生活的艱辛。每當聽到劉和剛演唱的那首《父親》的歌,我心裏便會涌起一種莫名的感動。爲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很多當父親的含辛茹苦,負重前行。他們無怨無悔地支撐着一個家,只講奉獻,不求索取,兒女們幸福就是他們的心願。然而,現實語境下有些年輕人恰恰“欠缺”了一種感恩意識。有些年輕人認爲只要不缺老人的吃喝穿,就是盡孝了,卻忘記了“精神贍養”。殊不知,這同樣是一種不孝行爲。有些在外打工者常年不給父母打個電話,“常回家看看”更是成了老人們的一種奢望。更有甚者,乾脆視老人爲累贅,不進行任何的贍養義務,不僅有悖於情理,更爲法律所不容。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千世界,芸芸衆生,每個人都會有老的那一天,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們自己。每個人都受身父母,父母是我們的“恩人”,他們是世界上最無私,最講奉獻的人。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動物尚且如此,難道有着頭腦的人竟然於動物不如?鑑於此,筆者以爲頗有必要在父親節來臨之際對當下的年輕人進行一次“感恩教育”。要讓年輕人懂得,孝敬父母是自己的法定義務,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常言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敬不孝,談何治國齊家平天下?

父母是我們的恩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無視父母的存在,都不能讓他們傷心落淚。某種程度上講,是否有感恩意識,直接考量着一個人的道德良心。每個父親節都是一次感恩教育的契機,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能丟棄。

感恩父親的心得體會篇3

“爸爸”是我們每個人都再也熟悉不過的字眼。但是,我們每個人不一定都像瞭解“爸爸”這個詞似的瞭解自己的爸爸。古往今來,有那麼多的詩詞去讚美母親,但讚美父親的卻寥寥無幾。

我覺得,出現這樣的事情也是情有可原。記得原來曾看過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一個男生不小心摔到了,膝蓋上破了一大塊,當他回到家中後,母親心疼的說:“孩子,你怎麼這樣不小心呢?還痛不痛?”這個男孩子回答:“還好,媽媽。我已經不痛了。”孩子的父親一直在旁邊看着,沉默不語,但眼神裏透出一絲關懷,一份愛。男孩子一直沒有察覺到。過了一會兒,男孩子到一個拐彎處和朋友談心。當男孩子看到爸爸的身影時,對自己的朋友說:“我的爸爸一點都不愛我,我摔成這個樣子,他卻什麼也不說。連句安慰的話都沒有。”朋友飽含深情的說:“每一個父親都是這樣的。他們並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因爲他們不善於言表,他們的愛常常不被人察覺。不信,一會他走過來,到了這兒,他一定會放慢腳步,看着你離開的。”不一會兒,他的父親便走了過來,事實也正向朋友所說的那樣。男孩子的眼睛溼潤了。

其實,這個孩子的父親代表的是千千萬萬個父親,他們和我們的母親一樣愛我們,疼我們,只不過是他們不善於言表而已。說到這兒,我便想起了我的父親。

我的爸爸平時工作很忙,經常是早出晚歸。所以,和爸爸在一起的時間屈指可數,也正因爲這樣,我對爸爸的感情遠遠沒有對媽媽那樣深厚。記得那時是我十週歲的生日。晚上九點,我已經鑽進了溫暖的被窩,準備睡覺了。就在這時,爸爸回來了。爸爸向我解釋道:“女兒,爸爸原本是想回來陪你過生日的,可晚上,又臨時有事,所以,現在纔回來。我給你買了一個文具盒和一支鋼筆。”爸爸從包裏拿出文具盒和鋼筆放在了我牀邊的桌子上後,便去睡覺了。我原以爲,爸爸工作那麼忙,已經把我的生日給忘了,沒想到爸爸還記得。爸爸,你現在還在忙嗎?累了,就休息一會吧。對了,祝您節日快樂!

感恩父親的心得體會篇4

6月_日是今年的父親節,在父親節來臨之際,讓我想起了支撐我成長的父親。其實,父親節和母親節一樣,是一個溫馨、純美的節日。父親節的倡導者布魯斯•多德夫人告訴我們:她的母親在生育第六個孩子時,因難產而死;她的父親斯馬特先生在南北戰爭結束後,爲承擔起撫養、教育六個孩子的重任,獨自一人去了華盛頓州東部的一個鄉下農場,白天辛勞地工作,晚上回家還要照料每一個孩子的生活。經過幾十年的辛苦,兒女們終於長大成人。當子女們盼望能讓斯馬特先生好好安享晚年之際,斯馬特先生卻因多年的過度勞累而辭世。1909年斯馬特先生辭世之年,當多德夫人蔘加完教會的母親節感恩禮拜後,她特別想念父親;多德夫人心中明白,她的父親在養育兒女過程中所付出的愛與艱辛,並不亞於任何一個母親。

父親,和母親一樣,對我們地成長同樣影響深遠。但在許多時候歌頌父親並不是很多,一般都是歌頌母親。隨着年齡的增長,特別是當自己也爲人父親以後,才逐漸意識到父親的重要性。其實,我們掌心裏留存父親的溫暖,血管裏流淌着父親的激情,臉龐在再現父親的青春,眼神中繼承了父親的剛毅。

在我國,抒發中華民族的父子形象和人性裏的自然光輝的名篇當中,吳健的《父愛無言》裏有一段精彩描繪:父親不善表達,他沉默得近乎冷漠,但他一直是健壯的。直到有一天,在我不經意的一瞥間,忽然發現父親老了。父親躬着身體,臉上卻始終洋溢着快樂的笑,很虔誠、很溫馨。他那稀疏的頭髮有些白了,發白的鬍鬚直挺挺的同樣很刺眼。那一刻,兒子手中一蹦一跳的金龜子,結結實實撞痛了我的心。

2007年在國外上映的電影《何日能再見父親》,也講述了一個40歲中年男人布萊克的故事。布萊克剛剛辭去工作,準備創作一部小說,但父親阿瑟身患絕症的消息,讓他陷入了對過去的回憶:父親對他專制的愛,不僅剝奪了他童年短暫的快樂,也讓父子倆的感情漸漸疏遠,當他慢慢走入成年、不斷和父親對抗時,父親也在不斷與病魔做鬥爭,但他一直無法忘記、釋懷女人貝蒂跟父親的那種關係。眼看着父親就要離開人世,已身爲人父的布萊克終於明白:多年纏繞在他心頭的、他對父親的疑問,是時候要找到答案了……看過影片的很多觀衆說,他們重溫了一次久違的心靈之旅。這部電影的導演布雷克•莫里森說,很多人可能對父親有意見,在某個時刻甚至仇視父親。但是,這種人遲早都會遺憾和後悔,如果到了父親病重或者離世,再去反省不該像以前那樣對父親,那就太遲了。

母親的愛是叮嚀,父親的愛是注目;想母親是白髮,想父親是背影;母親的愛是有聲,父親的愛是無聲!由於溝通方式的性別特點,我們總是不能和自己的父親暢快地溝通,我們一直尊重甚至依賴父親,可是卻沒有辦法好好理解父親的想法。在今天這個歌頌父親偉大的節日,讓我們暫時拋棄忙碌、暫停手頭的工作,靜靜地回想父親跟我們在一起的每一天,靜靜地回想我們跟父親在一起的每一個快樂和不快樂。我們之間的很多人,今天可能也成爲了一位父親,也就更能感受到父親把我們養育成人的辛苦。

或許,在那個年代,多數人的父親並不是很富裕,他們沒有能力給我們富足或奢侈的生活。但是,我們應該知道,富足的物質生活並不是父親給予我們的最偉大的禮物。我們應該記住和珍愛父親的辛勞與付出,哪怕只是很小的一個付出。我們是否依然記得,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父親步行或騎自行車到學校接送我們。當父親沒有能力給我們想要的東西時,他的臉上露出的那種難言的感傷;當我們經過努力在學校獲得好成績時,父親的臉上露出的那種欣慰的微笑;當我們遠離家門去外地深造或工作時,父親的臉上露出的那種離別的憂傷;當我們從外地趕回家團聚時,父親的臉上露出的那種熱切的期盼……

我們的父親也許老了,也許有些顫抖甚至站都站不穩了,也許他們活在世上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我們之中的一些人,可能會把父親送入老人院,他們可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但無論如何,讓我們好好地善待我們的父親,最起碼不要讓自己將來覺得後悔。

我們今天怎麼對待父親,也就是我們的孩子未來如何對待我們。父親節提醒我們,也反思我們如何對待父親的日子。我們對父親爲我們所做的事情心存感激了嗎?就算今天我們在社會中已經有尊貴顯赫的地位,我們在內心裏是不是還把父親當成值得尊敬的一家之主?我們在做出重大決定時,是不是也會找父親商量並聽取他的建議?

父親節,一個溫情的日子,我們想對父親說些什麼呢?如果說子女是一棵“小樹”,母愛就是提供它茁壯成長的土壤,父愛就是提供它健康成長的養分。如果說孩子是一個“巨人”,父愛就是他腳下得以站立的肩膀。父愛的深沉、父愛的偉岸、父愛的弘遠,如同生命的鏡子,永遠給子女於啓迪和教誨。父親永遠是擋箭牌,是人生道路上的那盞燈。父親是一堵牆,遮風擋雨。父親是一座山,頂天立地。父親是一片海,胸懷寬廣。不管如何,讓我們珍愛父親的辛勞與付出。

今天是父親節,是一年中我們要特別感謝父親的節日。爲生活忙碌的日子裏,每個月都儘自己微小的力量,爲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哪怕很小很小,但卻滿是我們最誠摯、真切的愛,讓我們共同說一聲,父親節快樂!願天下父親倖福安康!

感恩父親的心得體會篇5

父親節來臨,微信、微博上各類祝福語開始刷屏,一些購物網站也推出父親節禮物清單或排行榜,受到網友追捧。對此,一些老人直言:“子女們有這份孝心當然是好的,可我們更希望他們能在平時多花些時間陪陪我們。”話雖平常,箇中意味卻耐人深思。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父母與子女間的情感表達較爲含蓄、內斂。隨着社會更加開放,母親節、父親節等逐漸流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這些節日裏公開向父母表達孝心。不過,節日期間的關愛密集但也短暫,更像一種“突擊式”盡孝,讓精神贍養如細水長流,纔是父母內心真實的情感需要。

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很多地方的老年人的物質需求基本得到保障,精神與情感層面的需求愈發凸顯。

在農村,青壯年勞力普遍外出務工,大量老人“空巢”留守,日常陪伴無從談起;即使在城市,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坐下來靜靜“聽媽媽嘮叨”、“跟爸爸談談工作上的事情”,對不少年輕人也並非易事。於是,“節日集中,平常稀鬆”、“重物質供養,輕精神贍養”成爲相當一部人表達孝心的常態。

節日“突擊盡孝”是現實的無奈,也是社會轉型期的體現。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人已達2億多,佔總人口的15.5%。今後一個時期,我國人口老齡化仍將快速發展。面對“銀髮浪潮”衝擊,我們不僅需要考慮解決好老人的養老、就醫等基本需求,也要針對老人“空巢”和“情感空心”等難題,努力使他們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

當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質條件滿足以後,精神滿足成爲決定老人生活幸福程度的重要指標,所以當我們在追逐物質財富積累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忽略了父母的內心感受。別隻是逢年過節纔想到關愛父母,想方設法“常回家看看”,讓父母開心快樂,不讓老人“空巢”又“空心”,纔是我們當前最爲迫切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