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與其擔憂“人工智能”,不妨回首 “工業革命”

(作者:蒲俊燃)

與其擔憂“人工智能”,不妨回首 “工業革命”

歐盟委員會4月8日發佈人工智能倫理準則,以提升人們對人工智能產業的信任。通過人工智能倫理準則,既可以規範化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又能夠增強大衆對人工智能的信任,助推人工智能更好地爲經濟社會服務。(4月11日《人民日報》)

人工智能一度備受質疑,一是諸如智能技術取代傳統崗位產生的就業危機,二是空前的科技革命誘發的社會恐慌。不可否認,技術革命必定有陣痛。短期而言,人工智能不可避免地取代了部分傳統崗位,造成某些行業失業率攀升;長遠來看,人工智能以其顛覆性技術衝擊社會認知,甚至誘發人類生存危機。

不曾想,每一次科技革命,尤其是工業革命,無不飽受爭議,但又無不驅動社會滾滾向前。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車橫空出世,馬車等傳統行業江河日下,社會怨聲載道;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器產業蓬勃發展,蒸汽機車成爲博物館的珍藏;第三次科技革命,高新技術噴涌迸發,一系列產業被湮沒在歷史洪流中。誰曾想?達爾文的進化論不僅適用於自然界,同樣適用於人類社會,適者方能生存。歷史最終證明,飽受爭議的工業革命都是成功的。

歷史是驚人的相似,人工智能也“動了別人的奶酪”。擁有百萬員工的工業帝國富士康,從2015年開始工業機器人逐步取代流水線作業員,工人失業率節節攀升;ETC忽如一夜春風來,遍佈大江南北,端着鐵飯碗的高速收費員被迫下崗;無人駕駛更是顛覆傳統思維,隨着5G時代的到來,或許司機也會如車伕一樣鐫刻在歷史的印記中。

殊不知,諸如工業生產、高速收費和汽車駕駛等重複瑣碎的工作,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提高作業效率、降低運營成本、解放勞動力。工業產品生產成本降低,進而提升社會大衆購買力;ETC既提高了汽車通行速率,又減少了人力成本支出;無人駕駛進一步解放雙手,又能減少交通事故發生頻率。即便是被直接衝擊的行業,也能迸發出更新的活力。

更何況,與第三次科技革命類似,人工智能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談就業,工業機器人維護員通過提升企業生產效率,獲取更大的收入回報;車聯網從業者在全新的領域大展拳腳,創造社會財富;VR、AR工程師更是在夢幻般的工作氛圍中,讓虛擬世界的財富夢想變爲現實。論生活,之所以前者能夠更好的就業,正是因爲他們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創造更高社會價值,增加了人均所享有的社會資源,進而爲社會帶來了更高效、便捷、美好的服務,低廉的價格讓普羅大衆共享科技紅利,實現對美好科技生活的嚮往。

當然,不可迴避,更無法迴避,失業人羣如何安置?首先是倒逼失業者修煉內功,向更高端的行業轉移,例如富士康就有不少從流水線作業員向機器人維護員轉型的成功案例;其次是外力助推,各地政府爲了穩定就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會開展各類職業培訓,並做起企業和員工的“紅娘”;再者,自主創業也不失爲一條好的出路,百花齊放的技術產業革命時期,催生的各類產業更是給予想作爲、幹作爲、能作爲的人才展現自我抱負的舞臺。不可否定,只要是革命,必定有犧牲,人工智能革命也不例外,那麼,對於有心無力的人員,政府也需要利用二次資源分配,給予幫助,讓其共享變革紅利。

另一方面,由於空前的人工智能科技革命誘發的社會恐慌,我想,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在此前的工業革命中,新事物的產生令人應接不暇,衝擊着傳統的社會運轉方式。但隨着全新事物的出現,新的社會規則也會應運而生,各項法律法規也會逐步健全。例如工業之父泰勒,在變革新的社會生產方式之初,口誅筆伐者無數,但實踐證明,其變革舉措並未造成社會危害,更談不上威脅人類生存。歐盟委員會發布的人工智能倫理準則就是最好的例證,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和完善,各項監督舉措也相繼出臺,社會大衆也無需過度恐慌人工智能。

倘若仍舊擔憂“人工智能”興替與否,不妨再次回首“工業革命”歷史之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