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聊齋志異靈異小說讀書心得【新版多篇】

聊齋志異靈異小說讀書心得【新版多篇】

聊齋志異靈異小說讀書心得 篇一

聊齋志異是清代小說作家蒲松齡的作品,全篇收錄短篇小說491篇,內容多爲鬼神精怪之說,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聊齋》的形成可以說是必然的。這一點從作者經歷便可探知一二。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他出生於清朝一個沒落的書香門第,艱難困苦的生活環境磨練了蒲松齡的意志,同時也爲他後期《聊齋》中描寫下層民衆生活打下了基礎。家族的沒落激勵着蒲松齡更加勤奮的學習,家中豐厚的藏書也爲他汲取知識提供了幫助。像那個時期衆多知識分子一樣,蒲松齡也期盼着金榜題名時。但屢次科舉的失敗給他帶來沉重的打擊。在一次次名落孫山後,他逐漸認識到科舉制度的腐敗,懂得了“陋劣倖進而英雄失志”的原因。科舉失利後,蒲松齡幾經轉折,爲謀生四處奔波。他曾鍾情於科舉又深受科舉之害,中年生活的不如意也讓他更能體會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聊齋》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聊齋》可以說是蒲松齡的精神寄託,它揭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其中最值得人稱讚的就是它對男女情愛的突破。自古男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一見鍾情而後與子偕老的可謂是少之又少。正如《紅玉》中紅玉所說:“我們既無媒妁之言,又無父母之命,偷偷摸摸地來往,怎麼可能白頭偕老?”婚姻愛情的不自由極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性的釋放,而在《聊齋》中大部分男女主人公勇於突破封建禮教的限制,爲自己的愛情而奮鬥。而且《聊齋》中大多是狐妖花妖,戀愛對象多是溫文爾雅的書生秀才,更是爲《聊齋》增添了一份神祕色彩。例如《聊齋》中的《阿寶》就體現了男女對自由愛情的追求。阿寶是某地一個富貴人家的女兒,長得美麗絕倫,不少達官顯貴都想娶她爲妻。孫子楚是當地的名士,家境雖貧寒但爲人卻憨厚老實。當二人突破重重困難終於確定對方心意時,擺在他們面前的就是父母這一關。阿寶的母親曾說:“孫子楚名聲才學倒也不差,只是他家實在是太窮了,我們選擇了那麼多年,竟得了這麼一個女婿,恐怕會被別人笑話啊。”後阿寶據理力爭堅決不嫁給別人,父母才同意了他們的婚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封建勢力的頑固強大,也更能體現廣大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的憧憬和渴望。

其次,《聊齋》流傳百世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對封建社會科舉制的批判,和對當時書生醉心功名的揭露諷刺。像《范進中舉》中的范進,窮極一生只爲考取功名,考中後的喜悅都能把人逼瘋。《聊齋》中也有類似的故事。《葉生》中的主人公葉生寒窗苦讀十年,因時運不好次次名落孫山。後來遇到命中知己,在他的幫助下終於考中舉人,從此大富大貴。在他功成身就回家探望離別之久的妻子時,卻驚訝的發現自己早在四年前就死了。大驚之下葉生慘叫一聲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何等執着才能在死後還念念不忘以至於不惜還魂也要完成遺願,考取功名,進入仕途。功名利祿難道真的那麼重要嗎?不,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追求功名利祿已經不是個人的理想願望,這已經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這種醉心功名不關心國家危亡的風氣註定了清朝的科舉制的腐敗黑暗。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就充分表達了對科舉制的絕望。

總之,《聊齋志異》是一部帶有傳奇色彩的小說集。說來也有趣,“聊齋”指在棚子下聊天,“志”是記載,“異”是指怪異的事。蒲松齡搭建了一個棚子,每天請一些人聊一聊他們的奇異見聞,晚上再熬夜把白天路人講的故事記載下來,久而久之便有了《聊齋志異》。因是民間故事改編,《聊齋志異》所涉及的範圍較廣,簡練的文筆細膩的描寫和結構佈局的巧妙嚴謹,以及其中反映的社會現實使《聊齋志異》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很多鮮明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刻在腦海中,如聶小倩,嬰寧,席方平等。《聊齋》的故事還在繼續,其本身的價值也在歷史的歷練中愈加光彩動人。

聊齋志異靈異小說讀書心得 篇二

初讀聊齋,是在三年級時。當時只記得這世界上有一本書裏講了許多鬼故事,僅此而已。後來在六年級的語文課中,老師就這本《聊齋志異》上過一段時間的賞析課,這時我才漸漸開始瞭解聊齋世界,瞭解《聊齋志異》裏面的神神怪怪,還有他們的“頭領”蒲松齡。再後來我偶然去了趟書店,買了本《聊齋志異》,回家慢慢“享用”。三讀聊齋,讓我領悟了一些與以前不同的東西,也更瞭解《聊齋》其人其事。

《聊齋》全書12卷491篇,篇幅有長有短。有的篇章長達數頁,有的短至幾行,卻是各有興味,讓讀者或是感動淚下,或是提心吊膽,或是會心一笑。我很喜歡《聊齋》中一篇十分短小精悍,卻讓讀者拍手稱奇的《紅毛氈》,全文如下:

紅毛國,舊許與中國相貿易。邊帥見其衆,不許登岸。紅毛人固請賜一氈地足矣。邊帥思一氈所容無幾,許之。其人置氈岸上僅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頃刻氈大畝許,已數百人矣。短刃併發,出於不意,被掠數裏而去。

此文僅一百零二字,卻是沒有一個廢字。體現了那塊氈子神奇的拉伸性能,讀來得人一笑,最有意思的是“且拉且登,頃刻氈大畝許”一句話,看似“真實地”描寫紅毛國人能拉伸至一畝的氈子,實際上卻是運用誇張手法,讓人感到奇怪(也許這就是整部書取名《聊齋志異》中“誌異”兩字的意義)。

這樣的誇張手法在全文中的運用還有很多。比如說文中對婦人的描寫常用一些“才姿慧麗,舉世無雙”之類的言語,描寫俊書生則常是“姿容俊美”。這無疑體現了他過人的才氣。他對人物性情的刻畫確實有其獨到之處。稱他爲一代才子絕對不爲過。

他的出色文筆對當時的讀者羣體具有吸引力(人們總是愛看愛情故事),同時也摻雜着作者自己的美好希望,畢竟只有來源於真情的作品纔是好作品。雖然蒲松齡71歲才成貢生,是考場上的徹底失意者,卻仍然堅持每次都去趕考,可見他對生活是滿懷着希望的。他身上的堅強與不屈,其實成就了這本不朽的《聊齋志異》。

有人說聊齋是對官場的鞭撻諷刺,這正確,卻又不全對。這本厚厚的,積累作者畢生心血的《聊齋志異》中許多篇章(比如《席方平》),確實無情鞭撻了作威作福的貪官,但是我相信經歷過人生風雨,磨去了人生棱角的的蒲松齡心中對這個世界懷有的不只是憤懣,更是在逆境中傳遞的希望,對正義的詮釋。他是一個執着的人,但更是一個善良純真的人。他希望這個世界會公平美好,更希望能化身爲一篇篇小文的主人公,一個瀟灑的書生在飽經世態炎涼之後,走向最終的美好。

可惜的是,當時的社會不是《折獄》中那樣公平,而是像《席方平》這般險惡。即使才高如蒲松齡,也不能通過科舉考試成爲高官大展拳腳。但是蒲松齡像席方平一樣,執著地尋找着自己內心的正義,恪守着心中的善良。,在他的故事裏,總是善惡有報。殘酷的現實之下,蒲松齡躲進了聊齋的鬼狐世界裏,也終於看破了這世界的虛假僞善,寫就名列中國第一文言小說集的《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靈異小說讀書心得 篇三

《聊齋志異》是我國清代小說家蒲松齡的一部志怪小說集,所記載的故事上百篇,有的講述了狐女的愛情故事,有的講述了修行得道的奇人的奇妙幻術,有的則記錄了枉死鬼的恐怖事件,還有的則是道聽途說的一些奇聞軼事。

然而,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則是《促織》。《促織》講述的故事發生在明朝宣德年間,主人公成名是個老實迂訥的秀才。他多次考試不中,於是被狡猾的小吏推選上去做了里正,專門負責蒐羅良種的蟋蟀。然而華陰縣本來就不是盛產蟋蟀的地方,往往是爲了一隻蟋蟀動輒好幾戶人家傾家蕩產,老實的成名不忍向百姓搜刮,只好自己千方百計去尋找蟋蟀,結果經常逾期無法完成任務,屢遭毒打。好不容易在一個駝背巫婆的指導下抓到了一隻強健俊美的蟋蟀,卻又被好奇貪玩的兒子不小心弄死,兒子畏罪投井,後經搶救挽回了性命。而成名也是命不該絕,居然又捕到了一隻善斗的小蟋蟀,上級爲此大爲高興,又暗中照顧成名,使他當上了舉人。

讀完這個故事,不能不讓人感慨萬千。我們實在無法想象一隻蟋蟀如何使人傾家蕩產,還要落得個被打到“雙股潰爛,血流不止”的地步。我們也不明白,一隻小小的蟋蟀居然可以讓一個天真的孩童就畏懼到以死謝罪的程度;更令人感到荒。唐的是,一個人考取功名,標誌着古代文人前途和命運的科舉考試居然像兒戲一般,可以被隨意的踐踏和賞賜。這不禁又讓人想起了那首“紅塵一騎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那不也是荒。唐之至嗎。那麼多的人被一點精神上的愉悅矇住了雙眼,他們又何嘗不是其別人的水深火熱於不顧呢?成名的兒子爲了一隻蟋蟀差點死於非命,而敬獻蟋蟀有功的成名卻可以輕而易舉的當上舉人,所謂的“以人爲本”何在,所謂的“公平”何在!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仍然有這樣的蟋蟀,它們變換了自己的面目,以各種方式蠱惑着我們,稍有不慎,我們就會像故事中的人們一樣,小則身心俱疲,大則傾家蕩產。我們看到,有人爲了尋求刺激,誤入歧途,冒險嘗試毒品而不能自拔;有人爲了一己私利,以次充好販賣假冒僞劣產品;有人爲了逃避現實,沉溺於虛擬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還有人爲了享受物質生活,窮奢極欲,揮金如土,醉生夢死……如此種種,又何嘗不是另一種蟋蟀呢?我們往往被種種淺薄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固步自封,矇住了自己的雙眼,自己還渾然不知樂在其中,爾後有朝一日幡然悔悟,爲時晚矣!對於中學生,尤其是我們國華的同學們更是如此,我們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社會將由我們新一代去構造。

因此,我們的雙眼必須時刻明亮,我們的頭腦必須時刻清醒,唯有如此,眼前的迷霧才無法阻擋住我們前進的步伐,唯有如此,致命的蟋蟀纔會變得微不足道,也惟有如此,國家和社會纔能有希望!“蟋蟀”是可以致命的,然而請不要害怕,我相信,明者自會看清它的本來面目!

聊齋志異靈異小說讀書心得 篇四

《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多數小說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說鬼,但內容卻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齡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熔鑄進了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認識。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說:“集腋爲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是寄託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深沉的孤憤的。因此我們不能只是看《聊齋志異》奇異有趣的故事,當作一本消愁解悶的書來讀,而應該深入地去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愛和恨,悲憤和喜悅,以及產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由於《聊齋志異》是一部經歷了漫長時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說集,故事來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認識前後有發展變化,()加上作者世界觀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書的思想內容良莠不齊,比較複雜。但從總體看來,優秀之作佔半數以上,主要傾向是進步的,真實地揭示了現實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願望和要求。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醜,是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總的藝術追求,也是這部短篇小說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書中的作品情節離奇曲折,但又簡潔,幻化形象刻劃得獨具特色。雖爲文言,但凝練之外又極形象傳神,富有表現力,而且語言利落直觀明瞭。三百年來,《聊齋》故事在民間廣爲傳播歷久不衰,先後被譯成十幾種文字,成爲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小說的珍品,這部短篇小說集在他創作之初便有人傳抄,成書之後流傳更加廣泛。十九世紀中葉傳播到國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個語種的譯本。《聊齋志異》在敘述、描寫人和各種靈異之物的交往時,往往按照同類相應、同氣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節。同類相應、同氣相求是一種古老的觀念,指的是同類事物能夠彼此趨近,產生感應,實現生命層面的溝通。《聊齋志異》的許多就是以同類相應、同氣相求爲契機而發生、延展的故事。

郭沫若評價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聊齋志異》,清代短篇小說集,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時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但其中也夾雜着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衆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佈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峯。

據說作者蒲松齡在寫這部《聊齋志異》時,專門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請喝茶的人給他講故事,講過後可不付茶錢。聽完之後再作修改寫到書裏面去。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說集。有傳奇、志怪、軼事等,諸體兼備,爲中國文言小說集大成之作。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魔、花、妖,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係,反映了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書中寫的是一個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對如漆墨黑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又有對懷才不遇、仕途難攀的不平;既有對貪宮污吏狼狽爲奸的鞭笞,又有對勇於反抗,敢於復仇的平民的稱讚;而數量最多、質量上乘、寫得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愛情的篇章。

“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所謂“聊”就是在交談,話說蒲松齡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設一茶棚,凡是進來的人是不收銀子的,捧上一壺茶坐下來和客人閒談,他就專門問一些奇聞異事,蒲松齡的“聊齋”變由此而生。然後,蒲松齡就把聽來的這些事情經過自己的加工潤色後記錄下來。“志”變產生了(記錄)。“異”當然就是旨在說明自己所記錄的事情都是奇聞異事。“聊齋志異”變由此而生。

聊齋志異靈異小說讀書心得 篇五

聊齋志異是清代小說作家蒲松齡的作品,全篇收錄短篇小說491篇,內容多爲鬼神精怪之說,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聊齋》的形成可以說是必然的。這一點從作者經歷便可探知一二。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他出生於清朝一個沒落的書香門第,艱難困苦的生活環境磨練了蒲松齡的意志,同時也爲他後期《聊齋》中描寫下層民衆生活打下了基礎。家族的沒落激勵着蒲松齡更加勤奮的學習,家中豐厚的藏書也爲他汲取知識提供了幫助。像那個時期衆多知識分子一樣,蒲松齡也期盼着金榜題名時。但屢次科舉的失敗給他帶來沉重的打擊。在一次次名落孫山後,他逐漸認識到科舉制度的腐敗,懂得了“陋劣倖進而英雄失志”的原因。科舉失利後,蒲松齡幾經轉折,爲謀生四處奔波。他曾鍾情於科舉又深受科舉之害,中年生活的不如意也讓他更能體會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

《聊齋》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聊齋》可以說是蒲松齡的精神寄託,它揭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其中最值得人稱讚的就是它對男女情愛的突破。自古男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一見鍾情而後與子偕老的可謂是少之又少。正如《紅玉》中紅玉所說:“我們既無媒妁之言,又無父母之命,偷偷摸摸地來往,怎麼可能白頭偕老?”婚姻愛情的不自由極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性的釋放,而在《聊齋》中大部分男女主人公勇於突破封建禮教的限制,爲自己的愛情而奮鬥。而且《聊齋》中大多是狐妖花妖,戀愛對象多是溫文爾雅的書生秀才,更是爲《聊齋》增添了一份神祕色彩。例如《聊齋》中的《阿寶》就體現了男女對自由愛情的追求。阿寶是某地一個富貴人家的女兒,長得美麗絕倫,不少達官顯貴都想娶她爲妻。孫子楚是當地的名士,家境雖貧寒但爲人卻憨厚老實。當二人突破重重困難終於確定對方心意時,擺在他們面前的就是父母這一關。阿寶的母親曾說:“孫子楚名聲才學倒也不差,只是他家實在是太窮了,我們選擇了那麼多年,竟得了這麼一個女婿,恐怕會被別人笑話啊。”後阿寶據理力爭堅決不嫁給別人,父母才同意了他們的婚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封建勢力的頑固強大,也更能體現廣大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的憧憬和渴望。

其次像《范進中舉》中的范進,窮極一生只爲考取功名,考中後的喜悅都能把人逼瘋。《聊齋》中也有類似的故事。《葉生》中的主人公葉生寒窗苦讀十年,因時運不好次次名落孫山。後來遇到命中知己,在他的幫助下終於考中舉人,從此大富大貴。在他功成身就回家探望離別之久的妻子時,卻驚訝的發現自己早在四年前就死了。大驚之下葉生慘叫一聲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何等執着才能在死後還念念不忘以至於不惜還魂也要完成遺願,考取功名,進入仕途。功名利祿難道真的那麼重要嗎?不,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追求功名利祿已經不是個人的理想願望,這已經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這種醉心功名不關心國家危亡的風氣註定了清朝的科舉制的腐敗黑暗。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就充分表達了對科舉制的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