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冬至的心得感悟

冬至的心得感悟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爲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着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冬至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參閱。

冬至心得體會1

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徒然草》中寫到:“我在世上已了無牽掛,只對於時序節氣的推移還不能忘懷。”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現在不少地方在冬至這天也有祭祖、做糰子、包餃子、打年糕等習俗。

在我們農村,臨近冬至,家家戶戶都要打一些年糕,年糕又名“年年糕”,就如乾隆所寫,“年糕,年糕,年年高”,寓意着幸福、五穀豐登、年年高、節節高的意思,所以每逢此時,奶奶都會拿幾十斤糯米去舅公的村上請人打年糕。今年,出於好奇,我也跟着奶奶一起去了打年糕的現場。

到了加工年糕的地方,好一派熱鬧的景象!感覺像過年一樣,有扛着米袋排隊等的;有看他們打年糕的大人和小孩,等打好了可以嘗幾塊;也有幾個打年糕的壯丁,時而吆喝,時而說笑……一片歡聲笑語。一個巨大的石臼,一根粗大的木杵,是純手工打年糕的必備工具,聽大人說,這樣打出來的年糕才最好吃。

只見他們忙而不亂,密切配合着。先把蒸熟的糯米粉倒進石臼裏,一位年輕力壯的叔叔就馬上舉起大木杵用力砸向糯米粉,另一位大伯趁他提杵的時候把粉團翻個身,他倆就這樣,一個翻,一個砸,配合得好不默契。他們穿得不多,卻大汗淋漓,看來,打年糕真不是件容易事啊!當他們把糯米粉打得軟軟的,打成一團的時候,一聲吆喝,兩人一齊把它擡到桌子上,兩個人拉住粉團的兩端,這粉團越拉越長,等拉到了一定的長度,他們就停止不拉了。然後拿出一根線,你可別小看這根線,他能把打好的年糕切成方方正正的一塊又一塊,爲了怕黏住,會有專人馬上整理年糕,大家忙得不亦樂乎!

“吃個年糕頭,討個好彩頭”,我乘機拿了一塊,看着雪白柔軟的年糕,咬一口,更是軟糯鮮香,讓人回味無窮。

每當我聞到那一絲絲年糕的溫吞糯香時,我才恍然感覺到冬至已到,年味便更近了。年糕,冬至的味道,更是過年的味道。

冬至心得體會2

今天是冬至,媽媽一大早就忙活開了,又是和麪,又是調肉餡兒,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作文800字。媽媽昨天就說過冬至必須吃餃子。可是爲什麼要吃餃子呢?我起牀後趁媽媽不注意,

悄悄來到書房打開電腦,我要找找答案。我在百度裏點搜索“冬至的來歷”,一下子搜出來好多關於冬至的信息。一一讀過後我才知道,原來冬至吃餃子是爲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啊。傳說是這樣的: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

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

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我故意問媽媽“媽媽,你知不知道今天吃餃子是爲了紀念誰?

”媽媽搖搖頭。“告訴你吧,是爲了紀念治病救人的‘醫聖’張仲景。這都不知道!”我得意地說。媽媽也有不知道的時候,我暗自高興地想。從網上我還學會了一首關於冬至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朋友,你知道爲什麼冬至要吃餃子了嗎?

冬至心得體會3

還在兒時就知道冬至這天必吃餃子,當時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義,只記得媽媽的那句話: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那個年月餃子是很好吃的食品。

一般情況下是吃不上的,所以很期盼冬至的到來可以有餃子吃了,這是我家的傳統習慣一直沿續到現在。隨着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程,古老的傳統文化節日,不斷的被國民所認同和傳承。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

民間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辭官回家鄉時正值冬季,他看到鄉親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搭起醫棚;支起的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分給來求藥的每個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妖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人們學着“妖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醫聖張仲景距今已有1800年了,但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爲流傳。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現今人們講究進補養生保健,在嚴冬季節裏進補是多數人的選擇。從中醫養生方面講,冬令進補也是在冬至前後;三九天開始。民間早就有“冬補三九”的說法。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因此民間認爲,在冬至前後進補爲最佳。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數九寒天”,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的說法。

冬至心得體會4

暑去寒來,現在到了寒冷的冬天,一年一度的冬至又到來啦。冬至是冬天最冷的一天也是白天最短的一天,說到冬至,令我最難忘的還是冬至的習俗——吃餃子,嘿嘿,我這個小吃貨當然不會放過這次的餃子大餐啦,下面讓我給你們說說從我家做餃子到吃餃子的過程吧!

冬至的前一天,媽媽就開始籌備“貨物”了。天還沒亮,我就跟着媽媽向菜市場出發。

買菜。看着那麼多新鮮的蔬菜我也不知道買什麼啦,還是讓媽媽來買吧。前幾年我家吃的都是白菜蘿蔔肉餡的,現在爸爸想換換口味,吃蓮菜肉餡的,媽媽帶着我走到賣蓮菜的攤子前,經過一番精挑細選,選出了7、8個“最美蓮菜”。如果讓我選,我肯定是亂拿一番啦。然後,又去了賣肉的市場,買了幾斤土豬肉就回家啦。

調餡,包餃子。到了當天的晚上,媽媽給了我第二個任務,包餃子,媽媽把餡調好後,爸爸開始擀皮,我坐着包餃子,姑姑走來告訴我爲什麼要吃餃子,因爲過了冬至天氣就會逐漸變冷,餃子是熱的東西,可以禦寒,不讓耳朵凍爛,相傳以前有一位名醫,去當地看病,那裏的每個人耳朵都被凍爛了,所以那位名醫說冬至要吃餃子,餃子可以禦寒。當我包第一個的時候,可真是漏洞百出,包這頭,那頭漏了,把那頭補好了,上面又漏了,一個餃子用了三層皮才包好了啊,媽媽過來教我怎樣包餃子,不一會我就學會了,雖然包的形狀不是太好,但還是包了許多。爸爸媽媽看到我包的餃子不由得笑了起來,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起來。

嘗餃子。媽媽把我包的餃子下到了鍋裏,之後就是慢慢的等待啦,10幾分鐘後,餃子熟啦,當吃到自己親手包的餃子後,那叫一個香啊,這也讓我知道了一個道理,用汗水付出和勞動得來的東西,那叫一個字——香。雖然包的不好看,卻讓我知道了一個大道理,吃着自己包的餃子,別提心裏啥滋味了,真快樂啊。餃子雖小,但意義是不同的。

這就是令我難忘的冬至——吃餃子,希望同學們以後可以用自己的勞動去付出,去收穫,那這樣的付出就是有意義的,收穫到的時候也會感到非常高興。

冬至心得體會5

今天多雲,陽光很吝嗇,東北風冷冷的吹過最短的日子,最後的那些綠草地安靜的像睡熟了的嬰兒,太多單純的慾望佔據了夢中的空間,冬至情結作文700字。

一些餃子的香氣縈繞在空氣裏,溫暖了散散淡淡的夕陽,一片梅花的花瓣頂着嚴寒鮮豔的盛開,記憶中的墨色紋絲不亂。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柔韌的宣紙浸透了幾千年的文化,厚厚的詩書裏氤氳着散不盡的藥香。

幾樹綠葉還在寒風中搖曳,深切的期盼裏紛飛着潔白的雪花。尚未凍結實的土地裏留存着第一場雪的痕跡,一隻依然豔紅的石榴戀戀不捨赤條條的枝頭。

葭草的萌生是需要經過雨雪的浸潤的,鹹澀的情感裏旺盛着茂密的嫩芽,只待一聲婉轉的鶯啼,便會無可阻擋的破土而出了。

流水只在薄薄的冰層下面纔看得見了,那些魚兒的心情卻無從知道。有水就會有岸,就是一葉小的不能再小的扁舟,也有踏實的停泊地了。

讓思想飛翔並穿越寒冷應該是一種難得的享受,蘆花的飄逸很美,隨遇而安的心境昇華爲蒹霞蒼蒼的感嘆時,不知道怎樣的文筆才能夠繪聲繪色,情景交融,優秀作文700字《冬至情結作文700字》。

想念着南飛的雁和一支尋尋覓覓的硃筆,想念着千里冰封的北國風光,想念着貼餅子的香氣和一捧噼噼啪啪的柴火燃燒。

對面的紅瓦上偶爾響起喜鵲的叫聲,深沉的嘴角牽起一抹淺淺的微笑。麻雀們很懶的躲在暖和的巢窠裏,不再成羣結隊的低飛,陽光溫暖的時候,纔會下地覓食。

所有的落葉堆積出重生的希望,覆蓋着綠色的黃色的以及分不出顏色的植物,間或有三兩片蝴蝶的翅膀,一些飽滿的種子。

冬天的筆觸雖然冷落了季節的`熱望,而蕭瑟是掩不住往日的歡笑的,總有一些甜蜜的回憶掛滿水分充足的枝幹,和一朵堅強的月季花爲鄰。

不用說今晚的月亮會姍姍來遲,而我卻是沒有看見她的彎或者圓的。星星也是稀罕極了,不肯在窗外的天幕上耀一點光芒。

遙遠的一盞燈光,溫馨舒適的亮起來了。

標籤:感悟 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