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跟讀書心得體會優質多篇

跟讀書心得體會優質多篇

跟讀書心得體會篇1

本學期,我校根據中心校的安排,適時安排教師利用課餘讀一本書活動,教師讀書活動心得體會。旨在引領全體教師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探索科學的學習方法,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營造人人熱愛學習、善於學習的氛圍,積極踐行“閱讀生活化、學習終身化”的學習理念。

針對教師的教學和教育工作的需要,學校精心挑選了不同種類的書籍,包括一些教育專著、各種教育期刊雜誌以及課程標準、專業知識方面的書籍,使教師能夠從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功底、瞭解教改動態,學習新的教育方法、增強教學的本領。在讀書的基礎上,學校定期組織的讀書心得交流和研討活動,使教師們能夠在短時間內學習、解惑。

一、積極組織發動,宣傳 “讀書活動”的精神實質,使每一位教師都切實領會活動的目的、要求及要達到的具體目標。

學校召開學年、學科組長及骨幹教師會議,商討制定行動的計劃和具體實施步驟,初步選定閱讀的書籍名稱和活動的場所地點及各項活動的具體負責人,做到了分工細緻,責任明確,便於操作。學校以朱永新的《新教育之夢》爲源頭,鼓舞教師大量閱讀經典使教師素質得到昇華。

召開教師會,宣傳活動的內容和要求,明確各項活動和各個環節的具體目標,並對獎懲措施也進行充分的研討。

二、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保障,每個環節都有相應的制度和獎罰細則,確保活動持續有效的開展,防止“一陣風”刮過的不良傾向。有活動制度的約束和指導,使教師普遍感到目標明確、任務具體、做起來易行。

三、建立學校、教研組、教師三級網絡。學校負責整個活動的資料、資金、場所保障;教研組負責組織教師參與、實施;各位教師積極響應,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搞好閱讀、研究、講座、撰寫論文等各項工作。

爲把此項活動搞好,學校添置了大量的圖書;還增添了不少有益的硬件設備,配製光盤、音像製品,爲活動提供充足的保障。

四、各項活動的開展,有效地促進了教師專業的發展,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通過活動,使教師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感受教育大師的風範,領悟素質教育的真諦,提高文化知識素養,增強教育管理的水平,對科學研究的認識越來越深入,課題研究的水平逐步提高。

“閱讀經典,豐富人生”活動在我校的順利開展,得益者——教師,受益者——學生,同時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質,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一定要把這項活動持續有效地開展下去。使“閱讀生活化、學習終身化”的理念成爲每位教師的一種自覺行爲。

跟讀書心得體會篇2

中華古國,悠悠五千載;中華文明,綿綿無千年;中華經典,浩浩五千卷。中華經典的星空裏,羣星閃耀。詩情融花意一體,智慧與激情齊飛。閱讀經典就猶如與先哲同行,聆聽他們對世界、對歷史、對人生的感悟,就會被那蓉智的思想靈光所感染,比如,《三字經》中的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的言而有信;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的廣闊胸襟;《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的宇宙萬物的奧妙……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廣闊偉略,大道之行,天下爲公的社會理想;其中不僅蘊含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澱着一個偉大民族不朽的靈魂。毋庸置疑,國學經典已經成爲我們民族精神約定俗成的輔助教學書,成爲一種長效的民族素質滋養濟,更是當代學生學習的模範用書。

是這本書教會了我何爲真誠,讓我領略了真誠的無限魅力!以言語溫暖他人也是泛愛衆。人生有限,可祝福別人的機會屈指可數,利用好自會喜悅。當老師以真誠心幫助學生,昔日視若無睹的機會驟然間變得清晰可見、觸手可摸。方知沒有哪種職業會比國學經典更有功勞、最愉快,漸漸在享受經典。原來我的生活習慣不節儉,現在的習慣令人讚歎,這一切佳績源於《弟子規》潛移默化間教會學生逐漸形成高尚的品德、強烈的責任感,嚴謹細緻、團結守信、處處爲人着想的待人處世方法,鍥而不捨、善思好學的態度。德育和教學並駕齊驅,相得益彰。

我喜歡眼見爲實。一本《弟子規》讓我明白立身處世接物的道理,耳濡目染於聖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中,慶幸聖賢與己如影隨形。懂得經典是拿來做的,不知何時起贏得了家長從未有過的尊敬,只因我請了古聖先賢來幫我。

樹的本是根,人的本是孝。孝是我們做人的根,是我們成長的根。我們一定要從小做起,把根扎牢,讓世世代代的人都知道做人要孝順父母,尊敬老師,把孝永遠傳下去。我向善啓孝心的國學經典致敬,是你爲我們紮下了正確做人的深根。雞蛋原理中,因爲雞蛋是幼小的生命,在破碎的那一刻,我們一定會心靈傷痛。我們要喚醒和保護他們那一顆生命同體的仁愛之心。那是一種很清晰的感覺——心靈得到了深深的淨化,同時,又把自己深藏在心底好久都沒有去關注的東西給喚醒了。

我相信,我們班的每個同學,自小就讀過很多中國儒家的名句和文章,而且很多都是在課堂上經過老師講解的,深諳其中的道理,印象都應該很深刻。可是這些寶貴的東西,在重複的考試和自我的奮鬥中,離我們越來越遠,已經和那些染塵很久的器皿一樣,被埋沒了。

現在,系又把國學經典強調走進我們日常生活,又一落到很現實的行爲點上。修身,對古代人而言是人生的終極追求。但對於現代人又何嘗不是呢?處在全球化的時代裏,我們更身處在一個多元文化所交匯的國家裏。日復一日快節奏的生活,使我們變得急功近利,忘了去關注自己本質的東西。可是拋掉根本,我們會變得一無所有。

古人的話語值得我們好好去聆聽。因爲這些話語歷經千年,依然如珍珠般奪目。不學禮,無以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一直被當做人生的基礎課程而備受重視。在人類邁進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講究禮儀已上升成爲一個國家或民族進步、開化與興旺的標誌。而我們要做社會的文明人,更需要學習和講究禮儀。以平等心對待別人,幹什麼事情都不要有很強的優越感或自卑感。

真是令人自豪,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領悟到了這個道理;可是也令我們感覺有些悲哀,我們趨之若鶩地去搜尋、閱讀那些外國人士寫的成功之道,卻忽視了自己祖宗留下的東西,甚而將它拱手給了別人。看看現在國外越來越熱鬧的中國文化研究潮,我們真該反省了。

跟讀書心得體會篇3

對不同學科之間知識互相滲透和作用有了新的認識。雖然身爲物理老師,自己不僅能在學生做化學、數學作業時給予幫助,同時在學生背誦古文時,常常能把例如岳陽樓記,琵琶行等篇章吟誦如流,每每總也能贏得學生詫異的目光。自從參加了跨學科名師培養基地的學習後才發現,其實原本心目中的跨學科理解同劉老師的'跨學科課程概念兩者之間的實際距離,難免爲自己的淺陋感到不安。而通過老師講授和反覆閱讀《大學》篇,有點覺得茅舍頓開、獲益非淺大學之道講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傳承道統的中堅骨幹,所以將人倫作爲維繫整個社會行爲和政治規範的微觀基礎。《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而後一個明爲形容詞或名詞,強調儒家的道統而非其它的歪門邪道。明明德與親民、至善一直被認爲是《大學》之重要的三綱。

明德是根本,親民爲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爲的理想目標。綱舉則目張,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被認爲是八目,由三綱統領又與之相互相成。明明德之所以根本,是因爲任何行爲個體不僅需要有明德的規範,例如曾子那個時代的強調的所謂周禮;同時,還要下功夫認真學習切實把握,以達到個體人格的自我完善推己及人,完成由形式到內容,由精神到物質,由內到外,個體到一般的演進過程。

這對於一名教師就比較重要了。因爲教師通常肩負明德和明明德的雙重責任。所謂明德是規範的體例,說起來並非難題;關鍵在於明明德,這又是一個雙向的行爲過程。

作爲一名教師就需要循循善誘,通過傳道釋疑解惑,激發學生對真和善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的發展,同時,在言傳的同時更可以身教。以教師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學生使其可以不斷地明明德,日積月累而達到教學雙方自立並立人。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

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於天下百姓,並使天下百姓都能體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德性,由此同樣再去施之於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於至善了。在八目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講的是修身,是作爲行爲主體的個人的道德和能力要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

講的是不分門第不管出身,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只要身正,方可達者既濟天下而窮者也能獨善其身。於是乎,天下方能太平,百姓安居樂業而官員四平八穩;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理解爲是某種人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尾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其後是作爲前提條件。身既不修奢言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修身又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爲關鍵。無論是三綱還是八目,是以明明德、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善行爲過程。而親民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包括其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這就是通過《大學》篇學習受到的教益和啓迪。

跟讀書心得體會篇4

這份關於古代教學內容的資料拿在手上沉甸甸,裏面內容的價值更是不可小覷,對於我們學堂乃至老師更是如獲珍寶,現在終於能體會智博老師當時看完的激動心情。

?當代學校國學教育構思》這本資料內容比較多,我利用平時零碎時間終於看完一半了,就這一半的內容就讓我受益匪淺,我整理了幾項個人認爲比較重要的,希望能幫助大家對國學教育的深刻認識。

一直都很想知道古代教學的基本內容是什麼,剛好資料中首先就講到了這點核心內容--是通過德、體、藝、用、國小這大五類來完成教學的。第一類,德,就是品德教育。德育是童蒙教育的主體。是以禮教和生活教育爲主要內容。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就主要是禮教。生活教育就是生活基本能力的培養,要做到生活能自理且能幫助他人。看到這裏,我也是興奮,因爲以上所說的不就跟我們學堂教的內容一樣嗎?由此可見我們方向是對了,難道還怕教不好孩子了嗎?

第二類,體,就是中國古代教育的主體內容,主要是:經、史、子、文。上次學習也聽張恩富教授講過,這次更深入瞭解了。其中的“經”感觸比較深,分享一下。就是儒經,主要是十三經,經過唐宋儒遂加增補篇目後,又有了“四書”。四書偏重心性修身,適合後人研讀實踐。古代科舉考試是要從十三經中任取一句作爲題目,來做千文內短文。所以古代舉子都是要熟讀十三經的,十三經正文是64萬字。所以古人但凡能考秀才的,僅經典一項,肚子裏都是背過上百萬字的,熟讀千萬字的。從先秦到民國每位文人儒士都經歷的共同的教育,這就是所謂“讀書”又叫“讀書人”。爲什麼古人背書厲害,是因爲“讀”就是吟誦,“書”就是指經史子文。吟誦的讀書方法可以達到背誦而不被遺忘。這也是我們學堂可以借鑑的寶貴經驗。

第三類,藝。藝是用來薰陶性情,培養品格的。經史子文並不能保證品性的提升,而與環境薰陶和生活習慣關係更明顯。需兩者結合起來修學。這是智博老師爲什麼總是問我們何爲雅文化,何爲俗文化的原因了。藝的主要門類,有琴棋書畫、花酒香茶,詞曲歌說、玉石古玩等等,這些都是雅文化,雅文化則以品性爲目標。國學教育的藝類,應爲雅文化。一般以利益爲目標,福祿壽、平安吉祥等等爲俗文化。俗文化不是不可以學,只是不能作爲國學教育的基本內容去學。

第四類,用。經世致用的學問。比如平時大家比較少談的政治,治國之學。其實這是儒家學的特長。歷代大儒積累的治國智慧真如汗牛充棟,無法計量。這些學問,正常儒士都是必須學習的。而且儒士對經典理解到位了,對着政治、經濟方方面面問題也自然而然了,加上心中有孔子,自然知道孔子當此之事應該怎麼做。但今天社會的不和諧,有誰從儒學的角度對政府提出一套高明有效的治國方策?所以學習國學教育是當務之急,不僅修身養性,還能保家衛國。

第五類,國小。主要是指一套中國文化的基礎學問,即文字,音韻、訓詁、版本、目錄、校勘、工具書等。說起文字、音韻、訓詁的學問。讓我想起前面提到的吟誦,說讀書的“讀”就是吟誦,這是古人讀書的方法,是老師直接傳給學生的。現在的人否定漢語讀音的意義,分裂漢字的音形義功能,用詞本位代替字本位……等等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教育中文化內涵的流失。但是古人吟誦每個字有聲音的意義,有些詞句吟誦時還要去意象它的感情。只有用吟誦方式去全面的理解到一首詩詞了,這纔算得上真正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所以落實吟誦學習很緊要。

學到這裏真是意猶未盡...因爲不但瞭解到古人教學的內容及方法,特別是看到古人讀經典的字數,對陪孩子們讀經典突然感到樂此不疲,對今後教育工作也增加了不少的信心。我堅信,只要堅持、照做,懷着一顆真心,一定會做到真正在傳承傳統文化的。

跟讀書心得體會篇5

談不上喜歡讀書,只是一個不喜歡太過熱鬧的人。在安靜的時候有書陪伴,日子是陽光的,是靜謐的,是美好的!

適逢市裏工會組織讀書和寫讀後感的活動,好友建議我堆砌一篇文字。我應該是那種看起來很愛看書的人,其實呢,很慚愧!抱着接受任務的心態應允下來。自己一個人沉浸下來想想,腦子裏一片空白,我沒有讀過多少所謂的“書”。作爲一箇中專畢業的醫學生,再經歷大專,本科的學習,再經歷各種職稱的考試。我讀的專業書籍壘起來少說也有幾人之高。可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我讀的書又少的可憐。

在童年時,爲了幾本小人書和《故事會》欣喜若狂,少年時也囫圇吞棗的啃完了幾大名著和幾本外國經典。青年時爲了彌補自己專業知識和學歷的不足,在讀書的路上負重前行,不敢絲毫懈怠。唯有在即將步入中年的時候,經歷了塵世的喧囂,等一切塵埃落定,才真正意義上享受着讀書。擇一陽光明媚的午後,打掃好蝸居,慵懶的臥在沙發裏,泡一杯綠茶,擇一曲共鳴的音樂無限循環到底,打開一本喜歡的書籍,倍感親切。遠離了塵世的喧鬧,只有內心的寧靜。在心田裏栽花種草,暗自聞香。

之前的讀書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功利性,爲了升學,爲了考試,但也實實在在的夯實了一個人的基礎。而現在的讀書是爲了養心。每個年齡階段讀書的目的,感受都不一樣。現在讀到一篇美文,會反芻多次,慢慢體會其中的甘甜和意味。希望把這種感受沁入自己的骨髓,讓自己的身體飛騰,縹緲,尋找……

作爲一個家庭人,單位人,社會人,有着太多的理由束縛着自己的雙腳,牽絆着那顆躁動不安的心。讀書更多的是爲了足不出戶的尋找遠方,找一處埋葬自己的地方。

讀書,人生自有詩意。

在餘姚居住有十餘年,這座江南小城有着無以比擬的靈動,城中山水相依,文化歷久彌新。坐在丹山赤水間,用四明湖的水泡一杯瀑布仙茗,讀一卷河姆渡的千年神韻,該是一種怎樣的悠然自得。

擇一城,讀一輩子的書,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