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魯迅傷逝讀書心得多篇

魯迅傷逝讀書心得多篇

傷逝讀書心得1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爲題材的作品。全文讀完後,最鮮明的兩個詞便是寂靜和空虛。一年之前的寂靜和空虛常常是含有期待的。這種期待是兩個相愛的人在現實重重困難下逆生的對未來的期待。而當這一種激情開始逐漸模糊,期待被搬空,寂靜和空虛便是鋪天蓋地地令人徹骨。以一個青年感性的眼光,並不想多去理會當時社會給他們的壓力和限制。

文中涓生是一個猶豫、矛盾、怯弱的人。在懷着期待等待子君到來卻遲遲未見到之時,他想到了去帽子去看子君,可他卻因子君的胞叔曾當面罵過他而猶豫。最後只是熬到了子君自己慢慢走近紫藤棚下。關於雪萊的半身像,子君作爲一個女子害羞甚至難堪的心情是顯而易見的。於是準備換張畫像最終也沒能去完成。這裏看出涓生對子君是有心的,但卻未能付諸實踐。對於這份愛情的堅定是不夠的,正因爲意志不夠透徹堅強,他無法完全拋棄世俗而不去在意路上人們的眼光。只一點上說,雖是相愛的人,但對於愛的釋義是完全不同的。涓生本身的怯懦讓他無法像子君那樣堅定。

文中子君是一個堅定而感性的女子,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愛情,然而又有着當時女性難以避免的弱點。她會一遍又一遍地沉浸於愛情的甜蜜,這樣的心情便讓她顯得笨拙。同居後,子君選擇照顧兩人起居瑣事。她沒有意識到全心於家庭的自己處於被動地位。面對生活的壓力、涓生的冷淡化,她的處理方式只是沉默、接受,即使有想過改變不堪現狀,那麼意志力也是微薄的。她毫無保留地對一個男人付出,對涓生寄有太多期望。所以當涓生態度冷淡了,將阿隨扔了,她只能死灰了心,默默地冷淡下去。

從兩人同居起,他們的內外世界就是失去平衡的。兩人在一起,會受到路上人的譏笑的眼光,尋找住所過程中會遇到困難,他們捨棄了曾經的朋友,只是兩個人的世界註定會毀滅,更何況這兩個人之間缺乏溝通,當生活頂不住經濟的壓力變得困難的時候,子君沒有說,而涓生因爲飯菜變少猜想和不理解。當涓生對子君有任何意見時,他只是依靠自己的以爲,只是暗示。這樣兩個人之間的裂痕也逐漸變大。

就兩人之間的感情來說。涓生是不夠成熟,甚至衝動不負責任的。他僅僅通過三個星期就讀懂了她的身體,便再沒有戀愛時那種激情。當生活遇到困難,他愛的子君爲了柴米油鹽而煩惱時,他才發現失落,才發現現實沒那麼浪漫。說明當初他跪求子君同意的時候完全沒有考慮清楚這些,可以看出他的衝動和不成熟。當愛情發展不順利,生活有壓力迎面襲來,他便開始想着自己爲這段感情的付出,竟埋怨起子君來。當他覺得家中冷清時,拋棄子君隻身去閱覽室感受溫暖,而此時的他顯然沒有想到願意爲他拋棄一切的子君。在得知子君死的消息後他驚訝的反應也說明在他讓子君離開他然後毫無掛念地做事時,他並未真正設身處地地爲子君想過。《傷逝》作爲涓生手記是想寫他的悔恨和悲哀,而事實上他只是將事實發展以順理成章爲名寫了自己的悲哀,卻很難看出他的悔恨。

四周是廣大的空虛,還有死的寂靜。涓生不停地想着扇動着翅膀,期待着新的東西到來。而最後沒有那樣的期待,沒有子君呵護着,也只有空虛和寂靜罷了。

傷逝讀書心得2

"那麼,即使在草風怒吼之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說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這是涓生對子君之死的懺悔,發出如此的感慨,也許是涓生髮現了自己的自私,最終導致子君的死。如果能重來,也許涓生會選擇珍惜,但始終避免不了悲劇的結局。

從我含淚握着他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再到因爲因爲我已經不愛你了,其實並不是偶然,而是涓生的自私,目光短淺所造成的必然結果。他的自私改變了子君原本的勇敢、思想的先進、新潮。削去了子君原本的銳氣。得甘於屈服舊社會,對生活現狀的無奈,可涓生也不想想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也不妨想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也許是涓生過分要求對方,其實,愛情也如友情。彼此之間都不能少了溝通,少了理解,生活中更是少不了誤會。所謂誤會,不過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阻礙。放低姿態,況下心來,之間的誤會也便可迎刃而解,對於子君的角度而言,子君承受的更多是舊社會的壓力,更多的是對於生活的無奈。涓生的便如"壓死駱駝的最後的一根稻草",如果彼此的心靈能有更好的溝通,這段情才能長久,或是說是可能的白頭偕老。

我仍然只有歌唱一般的哭聲。"給子君送葬,葬在遺忘中"這是涓生對子君的離去的深深懺悔,這又變如我們對我們所擁有並不懂得珍惜,直到真正失去才後悔莫及,曾經我擁有過一段友誼。從無話不談到相顧無言僅僅用了半年的時間,起初應籃球的興趣而結識彼此而後,也因種.種矛盾導致分裂。從這段友誼結束以後,才頓時察覺有一個興趣符合又有話可說的人是多麼的困難。越能夠發現他身上的優點,遠超於他的缺點。不妨去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學會欣賞他人,學會多包涵對方的缺點亦可以通過共同的努力,去將缺點轉變成優點。對於作者而言,這部作品中的涓生、子君事,那時封建社會追求自由、愛情的男女。但我看到的更多是人與人之間如何更好的相處。

關於情皆可化爲一句話,且行且珍惜,珍惜與我們所擁有的多包含對方的不足,學會欣賞與對方學會理解,關於情也只有做到以上的才能夠長久、綿長。

傷逝讀書心得3

人到中年,寒冷雨夜,重讀魯迅,別又有一番滋味。

尤其是在《傷逝》裏,看到子君重複說的“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就想到自己年輕時候也像個新青年一般,大膽妄爲地滿心追求所謂的愛情與自由。兩個小青年跑去民政局打了結婚證才通知了雙方父母自己的婚事。我的母親在錯愕之餘,對我跟他說:“你們兩個還可不可以改一下?你的年紀比她小,你做我們家的兒子,做老三的弟弟,如何?“聽了,我只是吃吃地笑了。

兩個又去了對方父母家裏,當晚因爲有了一張證書而名正言順地睡在了一起。

想想自己年輕時候的荒.唐之舉,不由得啞然。

我想像着子君那時單純的模樣,她聽涓生說話的時候眼中閃耀着的光芒,想着她如何摘回那枯槐樹的新葉,怎樣短髮盡是汗的忙碌着去做那直到無米下炊的飯,想着她跟官太太爲油雞的那些瑣屑的爭吵,還有她的花白的瘦骨嶙峋的,直至被遺棄了的阿隨。

我無權去指責涓生的自私與始亂終棄。

他是真實的,起碼他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

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這也是真理。

起碼他們有過吉祥衚衕那些安寧幸福的那些夜晚啊。子君爲了她的愛情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子君爲什麼死呢?她的生命隨愛而幻滅,她攥着他人的衣襟,她寄生於他人。她無顏揹負着道德枷鎖,去看她父親與叔子的臉色。她父親接走了她,說明他父親是愛她的,無論這個孩子犯了錯,都還是容納着她的生。

而涓生不再愛她了。他在心裏早已經念想幾次她的離去,甚至她的死了。

這篇愛情小說寫得如此的真實。而我的理解卻是這麼的淺顯。

其中字句到今天讀來依舊精彩而富有哲理。如涓生爲逃避家中的冰冷而在圖書館:

那裏雖然沒有書給我看,卻還有安閒容得我想。待我孤身枯坐,回憶從前,這才覺得這半年來,只爲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須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世界上並非沒有爲了奮鬥者而開的活路;我也還未忘卻翅子的扇動,雖然比先前自己已經頹唐得多……

如果子君在愛消亡之後,也可以獨自勇敢地扇動着翅子去飛,而不是回到舊式的家庭中去了斷。她的結局又是如何?。她的生命是附麗在虛無的愛之上,愛斷情殤。她的柔弱註定了她的死亡,完全不見了她在戀愛時的那種勇敢和堅忍以及最後一段: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

涓生的領悟也很好,第一,他明白了人首先要活着,纔可以有所追求,他是個積極進取的青年。

第二,他明白了愛,這段逝去的愛與創傷是屬於他的隱私,但從中他學會了如何去愛下一個人,愛一個人其實不必那麼真實,應該學會說謊,那纔是爲了不傷害對方的最大的善意。

寒流來襲,蟄居簡出,看書上網,胡思亂想,倒是個好消遣。

傷逝讀書心得4

黯淡的房屋裏,再沒有了她的身影。她躲起來了嗎?幾間破舊的傢俱背後毫無藏匿一人的能力。涓生站在屋裏,尋着子君可能留下的字條,但沒有,只有鹽、幹辣椒、麪粉、半株白菜和幾枚銅元,這是他與子君兩人生活的全副。

魯迅用他那極平靜的筆調繪出了這灰色的畫面,卻使我的思緒久久無法平息。這場不辭而別寫得很動人。好似往昔的時光都成了黑白的夢,醒來時,便覺空虛一場。這段夢中,子君踏着悅耳的皮鞋聲來到涓生身邊,放棄了一切退路,陪涓生追求所謂的理想。又在涓生不再需要她的時候,無聲離去。依舊是把一切退路都留給涓生。

她是無私的,無謂的,爲了涓生的“理想”而犧牲自己。而涓生,這個讀書人,這個曾被子君崇拜的偶像,卻不知承擔,不懂責任,不懂珍惜,不懂真正的追求理想的過程。人物對比中,我不禁對讀書與生活的關係產生了疑惑。也許並不是書讀得越多,活的境界越高。穆罕默德,一個大文盲,卻因遊歷了大江南北,體察世間百味,終於完成了自己的追求,建立了信仰着極多的伊斯蘭教。他的營養從何而來?

爸爸曾說:“生活是最好的課堂。”想來並非沒有道理,一切的書文都是從“生活”這棵大樹上摘取的果實。書文也折射出生活的光澤。所以我們實在應該把書本道理與生活實際結合,實在應在平時多洗碗、到掃衛生、自理生活之類。這樣纔不至於產生大學生在生活方面啃老的悲哀。這是我們作爲一個注重應試的國家的學生所應加強的方面。

還有一點感想,據說最近有一部影視叫《我的前半生》與《傷逝》有些相似,但結局卻比《傷逝》有進展,女主角振作起來,自力更生,用自己的打拼去追求理想的生活。同一題材不同結局,原因爲何?我認爲是時代背景的不同所造就的。魯迅所在時代是個思想鬥爭、新舊更替的動盪時期,作者所寫悲劇代表着那一時代的悲劇。但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發展年代,影視作品之中所反映的自然應該是當代的特點——自強不息等。從中我發現時代與故事的對應關係。正因如此,故事纔會有它那一時期的獨特價值。《我的前半生》的創新是我們應該借鑑的,不人云亦云,有自我觀點,才能用同一題材講出不同道理。

傷逝讀書心得5

這是一部以愛情爲主題的小說。是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故事。卻以涓生和子君他們愛情的破裂爲結局。

夢想的旅程帶着很多的感傷,情感的開始更於心中感悟,一副雋永幽遠的畫卷,幾許別樣浪漫的人生。

子君,兩副面孔出現的子君。會館時期的子君是戀愛時期的子君。這個子君在小說中是一個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見識,有主見。而吉兆衚衕時期的子君——即同居時期的子君——卻是一箇舊女性的形象,怯弱和無知,帶有中國舊時代烙印的傳統女性。不管怎麼說,子君這個女性,代表的是不只自己。世上最能打動人的是悲劇,這是很殘忍。《傷逝》是一部徹徹底底的悲劇。子君死了,爲涓生而死了,那是時代的悲劇,更是子君把愛情當作人生終極目標的癡情女子的悲劇。

涓生,一個擁有感情卻又時時被時代所要挾的知識分子,他面對帝國主義的罪行可以義憤填膺,而面對情感卻畏首畏尾,他是一個有感情的人,但他的感情卻是那樣的脆弱卻又那樣的堅固:“她卻什麼都記得。我的言辭,竟至於讀熟了一般,能夠滔滔背誦;我的舉動,就如有一張我看不見的影片掛在眼下,敘述得如生,很細微,自然連那使我不願再想的淺薄的電影的一閃。夜闌時候,是相對溫習的時候了,我常常是被質問,被考驗,並且被命運複述當時的言語,然而常須她補足,由她糾正,像一個丁等的學生。”這,是他對子君的理解,更是他對愛情的理解

子君的悲劇在於把愛情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真的無法承受失去。子君選擇和涓生一起生活,她的壓力在那個時代肯定比涓生大得多。在那“五四”初期的時代裏,子君的執著,卻給她帶來無數鄙視的目光。“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這種絕然的態度,已經註定她把愛情視爲生命的全部的悲劇的開始。

《傷逝》是一種超越視覺和人生的衝擊,們分析的永遠都只是別人的愛情,而我們自己此時此刻正經歷着的、心碎着的愛情卻是我們自己也不願去分析,不願去推敲的。箇中原因是經不起。

在愛情理想的追求過程中,涓生從浪漫走向實在,從幼稚走向成熟,而子君則從果決剛強走向平庸懦弱,從希望到滿足進而走向失望和絕望。在與生活所作的悲劇性抗爭中,子君是弱者和犧牲品,而涓生則作爲一個強者終於站起來,“向着新的生活跨進第一步去,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作我的前導……”。不能說他一定會成功,至少,他還沒有失敗。

魯迅傷逝讀書心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