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的教育心得體會多篇

國中的教育心得體會多篇

國中的教育心得體會篇1

當我踏上回家的路的那一霎那,我便知道,7天的學前教育結束了。我的心裏一下子輕鬆了許多,卻又像失去了什麼。回想起7天裏那一幅幅熟悉的場景,我突然覺得7天裏我所擁有的在一瞬間都不屬於我了。

7天裏,我學到了好多好多,我也懂得了好多好多。我做到了很多我從來都沒有做過的事情。我嚐到了苦,我嚐到了累。我體會到軍人的嚴謹,也體會到爸媽的艱辛。在7天之前,我還洗不乾淨衣服;7天后,我把衣服洗得雪白。7天前,我白白嫩嫩地在家裏玩耍,7天后,我曬得黑黑的像個軍人一樣挺拔地站着。

這幾天裏,我第一次感受到我是那麼幸福。還記得我們剛去到德育基地的場景,我們提着大包小包、歡天喜地的走來。迎接我們的,是烈日炎炎。我們哪裏受過這等苦?不少人挺不住烈日而暈倒。第一天晚上不少人就開始想家,想家裏爸媽給我們溫暖的被窩,想家裏爸媽用汗水換來的空調、電視、大牀。我望着窗外的星星,開始幻想回家的時刻。當我們快要熬到回家的時候,黃教練給我們上了一堂我到至今都印象深刻的課。這堂課的名字叫感恩。我們回憶起父親母親爲我們的生活奔波,爲我們操心,爲我們付出,而我們卻不停地抱怨着,我們的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我們或許是第一次心疼父親母親,第一次想到父親母親對我們的好。當我們在教師裏舒舒服服地上課時,他們都還在烈日下不斷的工作。爲的,就是能讓我們的`生活好一點。再回想一下我們這幾天在這裏訓練,我們吃的苦,怎能和他們比呢?當我見到我爸的那一刻,我緊緊地抱住了他,恨不得永遠不鬆開。因爲我愛他,我想他,我心疼他。父親臉頰早已曬得黝黑,可我卻沒有仔細地看過。父親的黑髮已經稀疏了,這都是爲了我。我卻還是一遍一遍地要父親給我買這個買那個,我好後悔我的不懂事。離開的時候,我看了一眼教官。教官這幾天陪着我們在烈日下訓練,晚上還要起來查房。教官比我們還辛苦他們天天想着我們能踏好步,能做到最好。我們一定要走,但我捨不得陪了我們七天的教官,他們不比我們大多少,他們吃的苦,卻比我們多得多。

7天裏,我認識了好多新朋友,我進步了,我改變了,我懂事了,我學會了,我長大了,我知道我的未來要靠我自己去改變。這次學前教育,雖然很累很苦,但也值得。他讓我們體會到了:“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我相信,以後在一中實驗學校裏,我可以當1個好學生。我可以把最好的成績用來回報父母,我一定可以的!

國中的教育心得體會篇2

每月的青年教師讀書心得交流是我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良好契機,3月份的讀書交流很多優秀教師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讀書體會,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把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的規律、效應和法則用淺顯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案例來介紹,閱讀時能讓我激活自己熟悉的真實經歷,在沒有讀過這本書之前對這些突發情況總有這樣那樣的困擾,讀了這本書後裏面的很多心理學知識以及指導讓我感受到智慧的啓迪。以下是我對這部分內容的一些心得體會。

1、思維定勢——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維定勢也稱慣性思維,是指在實踐中獲得的穩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維方式。例如書中提到的一個事例:小明的爸爸有3個兒子,老大叫大樂,老二叫二樂,那老三叫什麼呢?由於思維定勢很多人的答案會是三樂,但正確答案應該是小明,因爲題目中明確說到小明的爸爸有三個兒子。因此可見思維定勢對問題解決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一旦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勢,就會習慣地順着定勢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

事有本末,物有終始。歸根結底還是思想決定行爲,之所以有習慣,是因爲養成了慣性思維。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思維定勢的影響也是無處不在,比如學生經常受做題經驗的影響,照搬或機械套用某個公式或解題辦法而常常張冠李戴或者捨近求遠。因爲最先得到的信息會在我們的腦子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而產生的“第一印象”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我們的思維固定起來。因此教師應當創設能夠提供自由思維空間的情境,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打破定勢的影響。

2、連鎖塑造效應效應——小步子,大目標

書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恩愛的夫妻,丈夫從不願意做家務,爲此妻子很是苦惱。有一天,妻子受到高人的啓發,終於用一個巧妙的辦法改變了丈夫。那到底是什麼方法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有一天妻子上班前把米洗好,放進電飯煲裏。而下班時她故意晚回家一會兒,並給丈夫打電話“我現在不能回家,你只需要插上電源,我們就能及時吃到晚餐了。”丈夫覺得這很簡單,就爽快地答應了。妻子回到家後熱烈的擁抱了丈夫,並對他的行爲大加誇讚。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後,妻子又把米洗好,但是不放進電飯煲,要求丈夫放進電飯煲並插上電源。丈夫覺得這並不以前麻煩多少,於是每天還是按妻子的吩咐把飯煮好。慢慢的妻子留下的工作越來越多,而且每次都會因爲丈夫小小的進步大加誇讚。於是丈夫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自己的行爲,同時也潛移默化的改變了對做家務的態度,每天主動地承擔了許多家務。故事中妻子的做法在心理學上就叫“連鎖塑造效應”。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在訓練之前我們首先要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被訓練對象每完成一個小目標我們都要及時對其進行獎勵,獎勵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通過獎勵促使其最終完成大目標。

這一原理在教學中的應用:很多學生貪玩,不能安靜坐下來學習,針對這種情況不妨利用連鎖塑造。開始時,只讓他學習10分鐘,完成後,允許他做15分鐘他喜歡的事情作獎勵。經過一段時間,他已經能夠堅持10分鐘學習之後,就要求他連續學習15分鐘,如能達到,就讓他自由活動10分鐘或者其他獎勵。這樣逐步要求,使他不斷增加認真學習的時間,逐步使他能夠堅持較長時間認真學習。適當利用這一原理可以學習新的行爲、消除已有的不良行爲。

當老師覺得學生的某個習慣很不好需要糾正時,或者是希望培養學生的某一個好習慣,就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制定一個他稍稍努力就能達到的一個個小目標,這樣逐漸進步,慢慢地接近你和學生都想達到的那個大目標。一個人的習慣行爲是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因此,不良的習慣行爲不會一下子就消除;健康的行爲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有對學生進行長期連鎖塑造的觀念,有意識地一步步的培養與鞏固孩學生的行爲習慣,千萬不可急於求成。

瀏覽這本書時無意看到書中書籤上有這樣一句話好的教師都是出色的自我教育者,這本書無疑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希望在這本書的伴隨與指引下我能一步一步更加成熟。

國中的教育心得體會篇3

走進自己的房間,那一陣陣濃濃的墨香流入心房,看到自己書架上琳琅滿目的書籍,自豪感油然而生,書架下,拿起一本《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細細品味……

這是法國著名科學幻想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筆下的著名三部曲中的一部,這本書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豐富而廣闊的知識,激動人心的故事情節,構成這本科幻小說的靈魂,翻開它帶給人全新的體驗與情感 ,我從來沒有爲一本書激動,爲一本書傷心流淚,爲一本書可以吃飯睡覺都捧在手。

偶然一次在鯊魚肚中發現的漂流瓶,其中竟然是格蘭特船長的求救信,機智的格里那凡爵士、慈祥溫柔的海倫夫人、沉穩的麥克那布斯少校、地理學家巴加內爾、還有格蘭特船長兩個堅強的兒女、精通航線的孟格爾船長以及老水手們,他們都乘坐着“鄧肯”號,走向了營救格蘭特船長的冒險之路……

一路上的經歷充滿着荊棘與危險,一個個困難,一道道阻礙,無時無刻不威脅着每個人的生命,每處在一個危險的境況中,我的心心總是爲他們捏了一把汗,讓人提心吊膽,但這羣勇敢地人總能化險爲夷,不畏不懼,與困難正面交鋒,就像是長跑,當你跑到精疲力盡時,你有點失望地望望前面還有那麼多漫長的路,你想到的是退縮而不是先前自信滿滿的樣子,此時,在你後面的人卻同樣帶着疲倦漸漸追了上來,或者超越了你; 最難熬、最辛苦的要數人生的最後幾圈,也就是衝刺的那幾圈,那時,人的體力已經超越了極限,唯一支持他們的是得知有必勝的信念。這使得他們,非但沒有鬆懈下來,而且,憑着一股頑強的毅力,驚人的毅力,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再回過頭來,看看小說中的格里那凡爵士一行人,他們爲了營救格蘭特船長,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上前進,驚濤駭浪,暴風驟雨考驗着他們。他們全然不顧自己的生命,與生命搏擊,與毅力較量,最後終於在一個荒島上找到了船長。

合上書本,再次回憶着那一幕幕的驚險與刺激,也讓我學會在艱難中勇敢堅強,爲了目標不屈不撓。

國中的教育心得體會篇4

在書的序中,蔡康永就一針見血:把說話練好,是最划算的事。報告、開會、道歉、要求加薪、演講、傾聽訴苦等等,都只跟一件事情有關,就是你會不會說話,知不知道聽你講話的人想聽到什麼。賣了這樣的一個關子,確實能把人吸引住,引發讀者繼續閱讀下去的興趣。看來,深諳“說話之道”的作者果然功力不淺,很會抓住人心。

全書一共包括40篇精彩的'短文,每篇其實都是一個故事,當你沉浸在故事有趣的情節中,末了就會發現在愉快的閱讀中已經不知不覺學到了蔡康永的“說話之術”,閱讀的過程是愉悅的,學習的過程也就變得輕鬆有趣。而不像有些教人說話的書,理論一大堆,說教的方式又讓讀者難以忍受,完全像在學“術”而不是學“道”,心理距離遠,效果自然不會好。深入人心、通俗易懂、妙趣橫生,應該就是《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這本書最大的特點。

如果你想要升職加薪,該怎麼說話討好老闆呢?一羣朋友聚會,如何炒熱氣氛呢?和女(男)朋友吵架了,如何打破僵局,和好如初呢?聊天時話題卡住了,又該怎麼解決呢?……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完全會碰到的事情,因此學上一招真的非常有用。作者認爲,從我們嘴巴說出去的話,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別人評價我們的依據,不可小看,如果稍加玩味自己說話的內容和說話的方式,會比較懂得別人是怎麼形成對自己的印象、怎樣定位我們在他人的心中該佔的比重。

所以讀了這本書以後,真的是很多的感觸,學會了很多,爲人處事之道,我會像書中說的那樣,很努力的去學習一切。

國中的教育心得體會篇5

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阿長與山海經》之後我發現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着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

在阿長與《山海經》裏,魯迅曾懷着真摯的感情爲長媽媽呼喚:“仁厚黑暗的地母,願在你在懷裏永安他的魂靈!”這種刻骨銘心的人間至愛顯露了魯迅心靈最爲柔和的一面。

人總有缺點,就算不能犯錯的保姆也不例外:常常喜歡切切察向人們低聲訴說些什麼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移動或者頂着對手或自己鼻子。又不許魯迅小時走動,拔一株草搬一塊石頭就說魯迅頑皮要就告訴魯迅的母親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雙手雙腳,在牀中間擺在個“大”子,使得小魯迅沒有餘地翻身。

但她也有很多的優點,春節到了那種興奮由然而生,放鞭炮,貼對聯,給小魯迅講春節的故事,也會在晚上坐在搖椅上聽那椅子發出的吱吱聲,講着那《山海經》的故事。

而且總是那麼幽默:哥兒,你牢牢記住!她說。“明天是正月七年級,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是記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搞得小魯迅捧腹大笑。

魯迅以文爲藥,置於舊社會人民的精神傷害。

通知字裏行間,我感受到了舊社會的殘酷、冷漠、無形、黑暗。但我又從魯迅和阿長感受到了那時候每個中國人都在尋找着通往中國黎明的路,每個中國人都渴望看到在中國天空上五顏六色的彩虹,每個中國人都在期待着看到旗杆上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

國中的教育心得體會篇6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我在暑假期間通讀了一遍,首先最大的體會是:這是一本值得每個教育者一讀的“教育寶典”!此處的“教育者”,包括從事的教育人員,也包括學生的家長。

爲了能更深刻地理解書中的觀點,和文章的思想產生共鳴,我瞭解一下作者和作者出版本書的目的,就像與作者面對面地交流。《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共分教學中的心理效應、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管理中的心理效應三大類,每一大類又分別編排了21、24、19個心理效應。更讓人欣喜的是每一則心理效應它不僅有生動具體的事例,透徹的效應分析,更有根據這一效應,我們在教育中的具體操作。

本書的每篇文章都是以一個經典的實驗、故事或問題情境開始,然後再介紹此規律或效應的心理學背景,接着舉例說明其在教育、教學或管理中的應用。有幾例讓我印象深刻,如:“南風效應”通過一個北風與南風比賽的寓言來說明教師應該有一顆如南風一般溫暖的心,讓學生們如沐春風,心存感激;“仰八腳效應”通過三個演講者演講的故事來說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要求教師走下神壇,遠離神位,以一種平常人的姿態走進學生的生活當中,從而更容易被學生接受。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有時出醜未必是一件壞事,相反還可能起到積極作用,但卻不可亂用,只有具有一定的資本的時候,方可謹慎行之”。

還有“第十名現象”,這也是現時教育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有些教師是存“人性關懷”,但是他們往往把這些關懷集中在某些優秀,聽話,懂事的學生身上,從而使這些學生“萬千寵愛在一身”,在班裏和教師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但是等他們走進社會,卻在許多方面都不如學習上遠遠的落在後面的學生。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是因爲“學業成績考查學生的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而事實上人的潛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際溝通能力,領導管理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等卻在考試中難以體現出來,這些能力對一個人的成功非常重要。在只重視學業成績的情況下,一些學生儘管成績優秀,但在其學業智力發展時,成功智力的發展卻滯後了,反倒是那些第十名左右學生的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協調、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這個試驗也告訴我們的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智力成長,根據每一個學生的智力特點實施個性化教育和發展多元化評價,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

閱讀這本書絲毫沒有覺得心理學是那樣的嚴肅、學術,反而感覺到這本書充滿了趣味性、科學性和實效性。一篇篇文章讀下來,不僅僅激活了自己先前的知識經驗,還常常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些看似很玄的心理學知識,卻與我們日常的工作聯繫得是那麼緊密。

以上只是我讀完這本書後的一點感悟,在這裏,我再次推薦同行們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因爲教育,應該走在孩子們的心田裏。只有懂得心理學的老師越多,老師和學生出現的“病因”纔會越少,教育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功效;只有教育和心理的超鏈接,纔能有效地促進人的成長。

國中的教育心得體會篇7

利用課餘的點滴的時間,我接着閱讀北師大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在劉教授的心理學研究成果的浩瀚海洋中,40到80頁的規律和效應,主要體現爲詹森效應、普雷馬克原理、頭腦風暴效應、雞尾酒會效應……其中不少效應令我觸動,讓我學習到新的心理學知識的同時,常常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讀這本書時,我感覺它是一面鏡子,讓我反思我的哪些做法是正確的,哪些又是違背教育心理學的。它是一盞指引方向的明燈,告訴我怎樣做纔是科學的、正確的、充滿關愛的;我感覺它是神奇的魔術棒,總是帶給我無限的驚喜和期待,那是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

其中,普雷馬克原理就是對我們教師和家長有實效的一個心理效應。普雷馬克最早提出,利用頻率較高的活動來強化頻率較低的活動,從而促進低頻活動的發生。這一原理被稱爲普雷馬克原理。由於祖母對付孫子常用這種方法,即“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後你就可以吃甜點。”所以又被稱爲祖母原則。說的更明確一點,就是先讓孩子做一些不太喜歡做的事情,然後“柳暗花明”,就可以做他們自己喜歡的事情。

作爲一名班主任,我和家長的接觸較多。經常聽到家長的訴苦和抱怨:“孩子不好好學習,總是玩電腦、看手機”、“做作業草草了事,應付工事完後就跑出去了”、“讓孩子做事情,他不搭理你,真是氣死人了”……當時我只是粗暴的建議:“你也可以採取強制措施或是適當地懲罰一下孩子,比如拒絕給他感興趣的東西或是必須完成這件事,不然就怎麼樣!現在,《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中的普雷馬克原理告訴我,別忘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宛轉,用高頻活動獎勵低頻活動。所以,在學期的家長會上,我會建議家長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製作一張“行爲矯正表”,讓孩子明白你享受一些權利之前或同時你必須完成相應的任務,否則一切免談。休息日,我也事先和學生們約定一天中他能享受的和他必須做到的事情,效果很不錯。選用學生的最愛作爲獎勵的方法可以讓家長和老師省去較多的煩惱呢!

當然,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嘗試將普雷馬克原理應用於新知識的學習與鞏固。對於新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學生一下子接受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就將難以接受的大目標或是知識體系分解成一個個學生容易接受的小目標去要求學生,並用普雷馬克原理去恰到好處地激勵,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完成識記生字、背誦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正確識記少量的生字,讀熟課文,再在規定時間內給學生增加一定數量或難度,並適時給以合理的激勵。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學習變得更輕鬆、愉快,學習的效果比我一開始就提出一個高目標要好得多、有效得多。

在課堂上,我時不時普雷馬克原理拿來用一下,結果總是有着巨大的收穫。在這一系列豁然開朗後,我更加躍躍欲試,迫切地繼續探究我還不瞭解的規律和效應。我體會到只有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教育的芳草地裏纔有花紅柳綠,才煥發春天的盎然。我解讀着這部“教育字典”,從這位良師益友身上,我汲取着智慧的營養、教育的技巧,我不斷進步着,走向超越的高臺。

國中的教育心得體會篇8

?蘇東坡傳》是林語堂先生衆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認爲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們細細品味的,只有這樣才能知道其中的精華。就如同一壺好茶,需要我們坐下來好好的去品嚐,才能讀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純美,讓人留連忘返。一直都知道蘇東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寫的詩一樣的豪邁、大氣凜然。當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歡他。

蘇軾以他坦蕩的胸懷, 盡情的享受人生,不懼權貴;他敢於說:“我做華堂上,不該麋鹿姿。”,他敢對天子說:“我豈犬馬哉,從君求帷傘?”,他敢於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於虎。水旱殺人,百倍於虎;人畏催欠,甚於乾旱……是常有二十萬餘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

即使剛因詩文而遭逢牢獄之災,詩人的身份已融於蘇東坡的血液深處,釋放的當天,他又寫了兩首詩,詩裏說:“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而另一首詩裏嵌有“竊祿”,意爲自己無才爲官,但“竊祿”一詞卻源於一份寫給曹操的信件,寫完這首詩,蘇軾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但正像林語堂稱其爲樂天派一樣,似乎是沒有什麼是可以真正使蘇東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在他的一生裏,蘇軾永遠自由自在,正如他的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擊,在他眼中似乎就從未發生過,他所關心的,只有民生,即使在貶謫之地,他的政績依然出類拔萃。

孟子曾經說過,人要有“浩然之氣”,如果你是正確的,那麼,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而蘇東坡一生都追求着這樣的浩然正氣,他不偏執,不狹隘,在王安石一黨掌權時,在各地都積極推行新法時,蘇東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來指責新政,結果被貶謫;而在新法被全面廢除時,他依舊沒有嚴格執行,他留下了他認爲對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貴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於舊黨和新黨之間,因而再度自求外調,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裏,他過得依然很愜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雲這樣的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蘇東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記遊松風亭》裏寫道:“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要登亭子,亭子還在遠處,人卻已累極,蘇東坡卻忽然想到,爲什麼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處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裏去呢?有了這樣的心境,他才能縱情山水之間,不以爲貶謫爲憂。有了這樣的心境,即使在窮山惡水的嶺南,依舊可以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有了這樣的心境,他纔可以在瘴氣重重的海外,完成了《論語》、《尚書》、《易經》的註解。

一代大師終於還是走了,走在了北歸途中,但即是面對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笑羅什的不安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來生。

“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爲星辰,在地爲河嶽,幽則爲鬼神,而明則復爲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