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讀文章的心得新版多篇

讀文章的心得新版多篇

讀文章的心得篇1

雖然帶班時間不是很長,沒有足夠的經驗可以暢談,但是三個多月的實習時間也讓自己對教學有了自己的看法。無論是什麼科目,我想大部分老師實行的都是抓兩頭,帶中間的教學政策。兩頭指的是成績優異的學生和成績後面的學生。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老師自然是喜歡的,,想讓他們有更大的提高,對他們寄予厚望也是情有可原的。而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老師因爲考慮全班的平均分所以對他們也想法設法地幫他們提高,這就是大部分老師的重點時間分配。中等學生成績比較穩定,沒有特別的讓人矚目的成績,提高的趨勢也不是特別的明顯,所以自然地老師的注意力就不在他們身上了。

在之前上課的時候我也是這麼做的,可是一段時間我發現這樣的效果並不是十分的明顯。成績好的同學確實還是成績好的,只是在原來的成績上並沒有看到特別大的提高。而成績差的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確實有了學習的動力,但是因爲基礎知識確實比較薄弱,雖然有進步,可相對來說不是很明顯。

在看班級的成績統計的時候發現,每次考前十名的每次考後面的其實都是那麼幾個人,兩者加起來也就是班裏三分之一的人數,絕大多數同學是班裏的中等生。他們性格上都不是積極的,在班級中默默無聞,課堂上舉手發言也不是特別顯眼。有人認爲優秀生纔是班級中的領頭人,但是我卻想,班級中的強大力量應該是由這些中等生組成的。

在後來的幾次上課時,我有意地多讓那幾個中等生回答問題,每節課叫的人不同,幾節課下來,大部分學生已經起來問答過問題並得到我的鼓勵和表揚。在改作業的時候看到他們的作業比之前有了一些進步,在上課的時候就大力表揚,進步不大的同學就進行鼓勵。我單元測驗的時候果然結果和我想的一樣,優秀生還是那幾個,但是前十名就已經有3是三個原來成績中等的學生。我們都覺得想把優秀生和成績不好的學生的成績提升到一個空間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實際的情況卻是中等生有着更大的提升空間。他們在距離上離優等生更近,只要老師稍加提點和鼓勵,他們就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動力,想向着前面的同學看齊。一旦感受到老師的鼓勵和期望之情,他們的進步就會表現的很明顯。

作爲老師,說是應該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但是我一直相信不同的學生老師給予鼓勵和重視的方式應該是不一樣的。這樣可以讓學生覺得自己的特殊性,這樣在學生的心理上就會形成一種受重視的感覺,這樣的感覺會激勵着自己進步。加上老師的指導和表揚,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讀文章的心得篇2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我們渴望讀書,渴望獲得知識,但是我們卻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應該如何讀書?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爲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

高爾基說得好: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自人類文明史伊始,浩如煙海的書籍記載了人類艱苦求索、認識自然、保護自然、揭示自然界奧祕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絕大多數智慧。

爲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於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話所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

歌德說過,誰落後於時代,就將承受那個時代所有的痛苦.特別是在現今知識爆炸的年代裏,不能接觸新的知識便會被時代所淘汰.

對於我們學習新的知識來面對新的挑戰,更是不可忽視的.它能提供我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爾基所說,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

一,讀書可以讓我們站在更高的高度來看問題,從而少犯錯誤,少走彎路.

牛頓說過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爲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遠,科學巨人的虛懷若谷自然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還可以從中學到更有價值的東西.書籍對於整個人類的關係,好比記憶對於個人的關係.書籍記錄了人類的歷史,記錄了所有的新發現,記載了古今歷代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只有認真的學習前人的經驗和理論,才能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上來看問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並有一個較高的起點.書本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的研究成果和經驗的體現,通過對他們的學習,發現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來不斷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進了個人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這樣說,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也是這樣來實現的.試想,如果每個人都是從頭開始,那麼,無論多麼偉大的人,做出多麼大的貢獻,人類社會最終還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見讀書的重要性了.

二,讀書開闊人的視野

書本中的知識可謂是包羅萬象,他能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的知識更全面.從而能夠更深刻的思考問題,事物都是廣泛聯繫的,現代的許多實踐都證明了各種信息的相關性,如果只知道一個領域的信息,必然會有礙於自身的發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識,才能使未來的不確定風險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應瞭解當今的政治經濟形勢,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勢一樣.研究物理學的學者們都要有一定的化學和其他基礎,纔能有所成就.記得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在復旦做講演時就曾說過,現代科學已沒有明顯的界限,你必須對相關的科學都有所瞭解才行.在這方面,偉大的導師恩格斯就是一位廣泛學習的典範,他雖然只上過中學,但由於他發奮讀書,十九歲時就能用十二種語言說話和寫文章,在參加工作實踐後,他也沒有間斷過學習和研究,從而被馬克斯稱爲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廣博淵深的知識,對恩格斯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準確的傳播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有很大的幫助.從它的經歷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知識的力量,更能體會到書本做爲人類掌握知識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讀書有助於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人生來無善亦無惡,關鍵是正確的引導.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有一位良師益友就能起到很積極的作用,書本就是這樣的一位.一本好書就如一個好的導師,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個於己於社會都有用的人.書籍能安慰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擺脫悲哀和痛苦的羈絆;書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歲月化爲令人愉快的時光.書必將各種信念注入我們的腦海,使我們充滿崇高的歡樂和思想,從而使我們入神忘情,靈魂昇華.

讀文章的心得篇3

公司行政部於10月27日,組織了員工參加企業商務禮儀培訓課程,並要求會後所有參加培訓的員工都敘述本次的培訓心得體會,現將本人蔘加此次禮儀的培訓心得感受敘述如下。

本人在此之前從未參與過商務禮儀培訓,這也是我第一次參加這麼規範的禮儀學習課程 ,剛開始知道要學習禮儀培訓內心還是有些反感的,總以爲這種培訓與自己的實際工作無太多相關,但是一天課程學習下來後,還是深感體會的,非常感謝郭老師此次的授課培訓,也非常敬配郭老師的敬業精神,一天課程下來其實是非常累的,做爲學生的我們其實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坐着的,而郭老師確是以身作則,精神飽滿的狀態穿着高根鞋站着講了一天的課。當然此次培訓公司領導也是相當的重視,公司董事長更是親臨培訓會場並和學員們一起參與學習和互動,老師通過讓學員分組的方式進行學習討論,現場氣氛相當和諧活躍,員工積極互動交流。課堂中還通過實踐教學,現場教大家學習職場男士着裝禮儀、女士着裝禮儀、座次禮儀、會議接待等禮儀規範以及日常生活中坐姿、站姿、微笑及待人接物等一系列經常碰到的細節問題。

商務禮儀看似虛無抽象,和咱本身的工作無太大相關,但其實它確滲透在我們工作乃至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天中,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會接觸一些不同層次、不同修養的人,有客戶也有公司同事,他們就是我在商務交往及服務的對象,對照自己在爲客戶服務中的一言一行,我感覺有很多地方都還有待改進。對待客戶,既要堅持公司的原則,維護公司的利益,同時也要從客戶的角度着想,靈活的處理問題,與客戶及其他同事處理好關係。經過這次禮儀實訓,才知道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中蘊含了如此多的東西,也才知道禮儀一詞所涵蓋的文化修養。這次學習之後,將更加註重自己的禮儀意識及觀念,從一言一行,每一個微小細節做起,以樂觀積極的形象去迎接工作及生活中的每一天。

讀文章的心得篇4

大學時讀過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和《活着》,隱隱地被這樣的農民形象所震驚,我們的一生會有那麼多苦難嘛?這樣的在絕境中只能默默接受,而又繼續活着?

福貴一直接受着死亡——他人的死亡,許三觀一直用賣血渡過一次次的絕境——往往是兒子產生的困境。

去年再度《活着》,福貴的一生令我痛哭,活着是那麼不易的一件事,那到底上帝給予我們那麼多的苦難是爲了什麼呢?我們不可能如同偉人一般,以極強的生命力去超脫,我們只是福貴,萬般無奈地恨着卻又平靜地接受。

再讀許三觀,想起了我的父親。我的父親病了,他是一名農民工,做着這個社會最辛苦的搬磚工作,在這個行業裏一呆40多年,他以爲他還可以再幹20-年,即使現在已經有些吃力。在過去的40年裏,他的血汗錢,帶大了他的兩個女兒,在三線小城市買了房——雖然是二手的的,雖然只有70多平。回憶我的成長,我們家沒有如福貴般突然因爲錢而難以招架的時刻,當在早期兩個女兒都讀着書的日子裏,我們家一直很貧困,有住過舅舅的房子,有住過20平米的小平房,20-年我從鄉下國小到城裏花了20-塊錢,我讀高中時爲了讀學校外語班花了2萬塊錢,20-年我們終於買了房,房產證上寫的還是我和姐姐的名字......

然後我的父親倒下了,從醫院回來那天,吃着飯他突然哭了,也許是因爲害怕,害怕自己沒幾年好活,也許是化療太痛苦,也許是發現人沒用了。他是家裏的頂樑柱,他賺不了錢了,這讓他難受,他覺得沒能給我買輛車而覺得對不起我,我給他錢的時候只是落寞地說讓我省點錢。有一次我和老媽去買電動車,他覺得我們買太貴了吵了一架——他生病後脾氣很差,後來我也哭着在大街上和他吵,他一個人在外面呆了一會,回家後他說他賺不了錢了,你自己的錢你自己決定,你喜歡你就買好了。

那個時候我就想到了許三觀,他的血拯救了這個家庭那麼多次,而最後一次,他老了,正如我的父親辛苦了一輩子,當兩個女兒都能賺錢了,他還在想着付出,想着賺錢給我們買車,甚至病了害怕成爲累贅。

所以對我來說,許三觀是個父親形象,一個簡單的中國農民父親形象。

讀文章的心得篇5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讀書的人,最多隻能是一個高智商的野蠻人。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一個文明人提高修養、增長知識、豐富情感的重要途徑。《老人與海》,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本書是一位美國作家—海明威的著作。《老人與海》的故事內容就如書名一樣,講述了一位老漁夫與大海的故事:老漁夫聖地亞哥在海上連續8天沒有捕到魚。起初還有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跟她一道出海,可是過了天還沒有釣到魚,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外一條船上去了,因爲他們認爲孩子跟着老人不會交到好運。第8天,老人一清早就把船劃出很遠,他出乎意料的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槍魚。老人和這條魚周旋了2天,終於叉中了它。但受傷的魚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血腥的蹤跡,引來無數鯊魚的爭搶。老人奮力與鯊魚搏鬥,但到海港時,槍魚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筋疲力盡的一頭栽倒在陸地上。孩子來看老人,他認爲老人沒有被打敗。那天下午,老人在棚屋中睡着了,夢中他夢見了獅子。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這是聖地亞哥的信念,也是海明威要表達的思想。作者通過聖地亞哥的形象,熱情的讚頌了人們面對艱險困苦時所顯示的堅不可摧的力量。孩子準備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學習老人的一切本領,這象徵着人類這種打不敗的精神將代代相傳。

在我看來,聖地亞哥堅強、寬厚、仁慈、充滿愛心!即使在人生的鬥角場上失敗了,面對不可逆轉的命運,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強者!生活中這樣的人也是數不勝數。他們在面對外界巨大的壓力和厄運打擊時,仍然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致死如歸,他們儘管失敗了,卻保持了人的尊嚴和勇氣,有着勝利者的風度。難道他們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小說是小說,生活是生活,我們不可能像老人去一個蒼茫的大海,不服輸地和鯊魚搏鬥,但我們可以在摔倒後,珍藏那枚把我們絆倒的石頭,然後帶着它,負着傷,繼續前行,同時等待天空中的雲霧撥開。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很想認識聖地亞哥呢?是不是想與他一起與槍魚搏鬥呢?那就讓我們一起翻開《老人與海》吧!

讀文章的心得篇6

人們常說,父親就像一座山,而母愛就像一片海。但在我的印象裏,似乎只有溫柔慈祥的媽媽,卻很少有爸爸,因爲爸爸老是出差,很少回家,所以我也很少能和爸爸相處。

“兒子,起牀啦!”早上,還賴在牀上不肯起來的我,聽到的不是溫柔和藹的聲音,而是一個粗壯雄厚的聲音,竟然是老爸叫我起牀,不可思議。不過在我的印象裏,好像還有這麼一次,想着想着,我又進入了夢鄉……

“兒子,起牀啦!”我在牀上賴了一會兒,便起牀了。迷迷糊糊的來到客廳,看到一個人在廚房裏忙活兒,看着那人,我迷迷糊糊的說:“媽,你長胖了。”只見那人轉過身來,等了我一眼,笑着罵道:“臭小子,看清楚了,我是你爸!”我隨即嚇了一跳,一下驚醒了,我爸穿着圍裙,手上拿着鍋鏟,在做早飯?我驚訝的走到他旁邊,問道:“老媽呢,怎麼是你來做飯?”他回答說:“我就不能做飯麼,你媽今天有事,出去了,很晚纔回來呢,正好今天我放假,陪你一天。”我高興的點點頭,眼睛轉向鍋裏的早飯,“哇!”我有嚇了一跳,大早上的非要把我嚇出心臟病來,我看到鍋裏有幾張黑乎乎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雞蛋餅,我算是領略老爸的廚藝了,“黑暗料理”啊。

吃完早飯,我便打開電視,想看看有沒有什麼好節目,不料電視頻道被調到了財經頻道,裏面那個老頭在津津有味的分析“盤子”,瞬間打消了我看電視的慾望,於是我想窗外看去,陽關明媚,萬里無雲,老爸看見了,就說,今天天氣這麼好,不如我們去騎單車吧。“好主意!”於是我們換上行頭,蹬着兩輛亮晶晶的山地自行車出了小區,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又呼了出來,早晨的空氣就是好,我的心情直線上升。這時候,老爸騎到我旁邊,跟我說:“兒子,咱們來場比賽如何?”“好啊!”於是,我們停在同一線上,同時說:“3、2、1!”

遠處一個鍛鍊的老頭說:“這對父子,年輕無極限啊!”然而,就在一個拐彎處,由於我拐的太急,車輪一打滑,自行車倒了,我摔了下來。老爸急忙跑過來,把我扶起來,我感覺膝蓋麻麻的,一看,流血了,老爸看到遠處有一個藥店,急忙跑過去,不一會,他拿着一瓶醫用酒精和創口貼出來了,他急忙給我消毒,又輕輕地幫我貼上創口貼,這時,我突然有一種奇怪的感覺,這種感覺很幸福,就像母愛一樣,但又與母愛不同,這種感覺像我靠着一座大山,這一瞬間,我突然醒悟過來,原來,這就是父愛。

原來,父愛猶如一杯茶,表面看沒什麼特別的,但細細品嚐,就能品出特別的味道

讀文章的心得篇7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所有關於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麼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於讀下卷的時候,我發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窮人是不需要受麼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學生愛彌兒必須是來自於溫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裏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於“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爲什麼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麼?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說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在此不必多說。

他主張教育的環境在鄉下。鄉下清新的空氣、質樸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可是鄉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一. 全書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這個時候主要是讓嬰兒得到最合適的照顧和營養。

第二卷,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運動等,並且對他的衣食住行進行了規範。這個時候,身體的鍛鍊仍然是很重要的。而這個時候,純粹是消極的教育,他不主張在此段時期讓愛彌兒接觸書本,甚至於到了這種地步——愛彌兒到了十二歲,還不知道什麼是書。

卷三,他認爲十二到十五歲的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了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這段時期,要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個事物的習慣。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種知識,因爲他不主張培養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讀不可的書——《魯賓遜漂流記》,關於生存教育的書。在此期間,還要求愛彌兒掌握一門技術,不至於以後失去財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認爲十五歲到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自愛、愛人、博愛、同情、誠實、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認識及選擇。在此,他雖然主張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懷疑。爲什麼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夠了嗎?

在第五卷中,他認爲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愛情教育的問題我覺得盧梭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他對愛彌兒的說教在我看來十分的可笑。盧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還是濫情,反正這方面的教育,我覺得他不具備說教的資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個時代,也不見得是符合時代的,在現代簡直就是歧視女性。

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這種分期教育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不適用於現代。這也違背一個人的生活,因爲教育環境不可能在絕對真空的環境下進行,愛彌兒必然會受到各種外界的影響。他同時接觸的不可能是純粹的某一種教育。

如果說,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對國家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那麼盧梭的《愛彌兒》就是對教育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後,愛彌兒最終能否堅持盧梭的教育呢?

在附錄——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裏,盧梭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呢?爲了讓他對愛彌兒的教育顯現作用故意讓他受到蘇菲的背叛,並以此來展現愛彌兒在獨立思考中的本事嗎?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運用他所學的技術養活自己的能力?還是航行時被海盜捉去賣成奴隸後的機智勇敢?抑或是,無論受什麼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劇面前,愛彌兒表現得最好。可惜他的附錄沒有寫完。而教育完成之後,盧梭對自己的自然教育結果應該是最滿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東西

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興趣的話題:

1.嬰兒的襁褓是否必要,應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孩子自然的發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2.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後養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

“當嬰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拿東西的時候,因爲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他以爲他是夠得着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是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伸手的時候,那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裏去,或者命令你拿給他。在前一種情況,你應該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裏;在第二種情況你不但應該假裝沒聽見,而且,他哭的越兇,你應該越不理他。必須趁早是他養成不命令人的習慣。”這一點我覺得盧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麼小的時候折磨他麼?即使再長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習慣的。

3.在給孩子東西時應該怎樣?如果打算給,就要高高興興的給,不要等他提出什麼條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給就要明白的拒絕,一經拒絕就不能加以改變,否則他還不死心。

4.教育的時機。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許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合適一些。但是老師要爲學生創造思考的情境。

5.對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講明還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過去呢?比如,小孩子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孩子是從哪裏來的呢?這時候可以採取不撒謊而又不難爲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點沒關係,只要道理講明白就行,不過書中那位母親的回答還有一個問隱憂,如果孩子是屙出來的,孩子會問爲什麼有的人屙不出來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可以先拒絕告訴他,並且讓他知道這個問題媽媽先幫他記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