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多篇

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多篇

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1

一、深刻理解新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的區別,加強自身素質和修養

新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着眼點不同。新課標着眼於學生未來國民素質的培養,在實現學科素養的課程目標的方面作了一些基本規定。而教學大綱着眼於教師教學工作的具體指導。

2、課程目標不同。新課程標準目標由知識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完整的目標結構組成。而教學大綱則以知識序列爲主。

3、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同。新課程標準倡導和要求學生採取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具體來講,有自主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綜合式學習。

4、教師教學方式不同。新課標要求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的教學方式。 5。對教師素質要求不同。新課標要求教師要一專多能,有綜合運用能力。基於以上分析基於以上分析,我認爲作爲中學數學教師更要與時俱進,新的教育理念實質是要求我們的教育要以人爲本,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能力,這就對我們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搞好教學最重要的是加強自身素質和修養。

二、樹立正確的教與學觀念

正確觀念的指導是一切改革成功的前提條件,觀念通常被理解爲人們對客觀存在的事物和現象的根本看法和認識,它具有主觀性,內在性,自然性和穩定性。因此人們的觀念一經形成在很長時間內會對人們的實踐活動起到指導作用,影響人們對工作的價值判斷,目標指向和操作過程。所以改變師生的觀念具有長期性和艱鉅性。高中階段教師和學生對數學課程已形成一定的認識這些認識有些是合理的,與新課標是吻合的,但有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錯誤的。因此,師生必須轉變與新課程標準和時代發展相悖的觀念。師生觀念的轉變是一個長期艱鉅複雜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通過社會、家庭、教育主管部門通力支持,建立合理的評價制度才能使師生觀念得以徹底的轉變。

三、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教學模式要有大的改變

教學模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具體表現,新課標和新教材要求有適合自身的教學模式。學生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離不開課堂教學的滲透,更離不開好的教學模式。“複習提問,新課講授,鞏固練習,小結作業”的教學模式採取注入式教學方法,雖能使知識點得到強化、鞏固,但其學習方式是單一的、被動的,學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對學習過程的反思和調節重視不夠,缺乏親身體驗,觀察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檢驗問題的完整過程。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不到提高,學生只能形成被動接受的不良學習習慣。而“創設情境、分組討論、師生共探、總結反思”的教學模式能有效地克服以上種種不良傾向。新課程中的數學強調數學化、數學情境,作爲教師要有一堆數學情境,有引導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的經驗。數學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決問題,教師要學會

創設情境,把教科書的知識轉化爲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幫助學生自己建構知識。一堂生動活潑的具有教學藝術魅力的好課猶如一支婉轉悠揚的樂曲,“起調”扣人心絃“,主旋律”引人入勝“,終曲”餘音繞樑,其中“起調”起着關鍵性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善於在課始階段設計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進入數學的殿堂,展開思維的翅膀,開啓智慧的大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積極、民主的學習氛圍,使每位學生都能成爲問題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

四、課堂中充分尊重學生,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首先,對學生進行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數學源於生活,也要應用於生活。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生活實踐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數學知識中本身就具有豐富的生活內涵,如果能讓學生將所學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不僅有助於學生學習理解數學,還能爲學生的自主探索提供機會,爲學生感知具體數學知識的現實背景和來源創造條件。在數學課堂上,教師還應儘可能多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藉助於各種感官學習數學,改變“耳聽口說”的機械學習模式,不但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選擇,允許他們用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法去構建數學知識體系,尊重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夥伴,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另外,還要尊重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個體差異,允許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爲只有自己發現,才能更好地理解,才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繫。這也符合現代教育理論的主張,即讓學生動手去“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對學習知識而言,學生的獨立思考、自由討論、思維釐清的過程,就是自己探索發現的過程。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要求由教師講授轉變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去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三、注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於數學學科而言,學習方法的掌握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勝過知識的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數學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訓練,並通過巧妙的方式表揚學生,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而且無形中也感染了學生注意表達時注意語言的完整性與邏輯性。

總之,新課程是給我們每個數學教師提出的新挑戰,也是新機遇。作爲一線教師,要想有所作爲,必須要有比較充分的理論準備,大膽試驗,積極探索,在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從中積累有益經驗。

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2

通過暑假對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學習,本人對新課程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從理論上得到了充實和提升,開拓了我們的視野。作爲高中數學教師,新課程的實施對我們來說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義。

一、更新觀念,轉變角色。

數學屬於全體大衆,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因此,教師要由課程知識的施與者變爲教育學意義上的交往者。教師要改變使原來內涵豐厚、品位高雅的課程異化爲以複製系統知識爲目的的大工業生產式的流水作業的做法,不能再以課程知識的擁有者和權威自居。應將“教程”轉變爲“學程”,將“知識施與”轉變爲“教育交往”。教師作爲全人格和全心靈的交往者,既不視學生爲承納知識的容器,也不被學生視作獲取知識的對象和手段,應具有民主理念與生本理念。教師要從“一切爲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出發,在課程的每個環節中都體現出以生爲本、“全人”發展的課程理念。

二、不斷實踐,轉變教學行爲。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於受到傳統教學思想以及考試壓力的影響,我們在貫徹新課程上面可能或多或少打些折扣,這是我們需要警惕的,只有不斷實踐,努力將新課程理念運用到實踐中,才能不斷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在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應創造一個合適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建構他們的知識,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機結合。在整個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如: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纔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同時,在現實問題的解決中表現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形成數學思想,更能促進在以後遇到相關問題時自覺地動用有關數學經驗去思想、去解決問題。還有如:多做數學實驗,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學習。以往的數學課堂教學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而很少讓學生動手,實踐。實踐證明,若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勤於實踐,數學上的很多問題還是能夠得到很好解決的。特別是在應用題的教學中尤爲顯得重要,學生普遍反映:聽來的容易忘,看到的記不住,只有親自動手才能學得會。

三、注重形成過程,突出激勵機制。

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體驗。對於教師而言,課堂教學就應該充分地考慮和體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把開展探究性學習和研究作爲貫穿於課堂教學始終的一條線。同時要不斷的鼓勵學生、激勵學生,使學生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教師要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着眼,使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發展學生的潛能,要將評價重點由終結性轉向過程性與形成性,引導學生不僅求“知”,更要求“德”,不但“學好”,更要“好學”,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教師要以自己其獨具的眼力和襟懷來悅納學習個體之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要以心靈擁抱心靈,以激情點燃激情,放飛生命的靈思和才情。

四、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關於初高中教材內容的銜接問題。

現行國中教材中,對於一些常用的知識和方法有許多遺留的內容,如韋達定理、分母有理化、十字相乘法以及三角形四心問題等,而這些內容是我門在高中階段必須用到的知識點。對於這些內容應如何處理?應該安排何時補充這些內容比較合適?是放在所有新課之前單獨講授還是在講授有關內容時穿插進來?這些都是在新高一教學中不可避免會碰到的問題。

(二)關於新教材該如何把握難度的問題。

新課標實施不久,對新教材的瞭解和把握還有所欠缺,課程內容要求高,難點集中,習題配置較少;信息技術要求太高,師生負擔較重。加上對應的參考資料比較缺乏,現存的資料對教材難度的把握不甚明確,如新舊教材中對於函數定義域和值域這塊內容的要求有較大的差別。因此在對教學和考試中的難度的確定的尺度不易把握。

總之,通過本次學習,使我們認識到,我們的數學教學應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爲需求,使每個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空間想象、抽象概括、運算求解、推理論證、數據處理等基本能力。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數學視野,逐步認識到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維習慣。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方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自然成爲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專家認爲,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轉變學習方式就是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爲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成爲本次課改的亮點。從推進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講,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主要目的,換言之,要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讚賞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

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3

爲了貫徹教育部“文理不分科”的原則,高中課標20xx年版在內容和結構上做了一些調整,使其能綜合高中文科數學與理科數學在內容上的差異,並將難度定位在原文科數學與理科數學之間。高中課標20xx年版提出了六個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和數據分析。過去的課程結構,重點關注內容的多少和難度,重視內容標準。本次課標修訂做出了突破性調整和補充,專門設置了基於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把學習內容、教學、學習、考試、評價融爲一體,重視教育質量,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程標準(20xx年版)》中明確指出:“數學核心素養是具有數學基本特徵的思維品質、關鍵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表現,是在數學學習與應用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與發展起來的,數學核心素養包括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和數據分析。”從《課程標準(20xx年版)》中關於數學核心素養的闡述,可以概括爲四個方面:

1、數學核心素養與數學基本特徵是相輔相成的。抽象性、嚴謹性與廣泛應用性是數學的基本特徵,與數學核心素養對比發現,數學抽象與直觀想象表現爲抽象性,邏輯推理與數學運算表現爲嚴謹性,數學建模與數學分析表現爲應用性。

2、數學核心素養既有外在也有內涵,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其外在,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其內涵,這決定了數學核心素養不是具體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數學能力。數學核心素養基於數學知識技能,又高於數學知識技能,凌駕於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兩者之上。

3、在高中數學課程中,數學核心素養能夠通過後天培養獲得,我們可以在學習數學與應用數學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數學核心素養也與特定情境相關,例如現實情境、數學情境或科學情境,讓數學問題都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同時,外在行爲也可以表現具有可測性的數學核心素養,通過學生的外在行爲表現,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程度進行評估。

4、六個數學核心素養之間並不是分裂無關的,而是相互貫通的,例如,直觀想象與數據分析離不開數學模型,運算能力也是一種邏輯推理。因此,數學核心素養的六個方面彼此呼應,讓學生數學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得到提高。

數學核心素養體系提出以後,“立德樹人”成爲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擺脫傳統的以教材、教師、課堂爲中心已經成爲高中數學課程的主要任務。《課程標準(20xx年版)》中提出數學課程目標:“通過高中數學課程的學習,學生能獲得進一步學習以及未來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提高從數學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以往的數學課程相比,“四基”不再將“雙基”作爲僅有的工具和技能進行教學,更加關注數學思想與學生基本活動經驗。要以數學知識和教師爲主導,培養有能力、有發展的學生,促進學生掌握永久性知識技能。人本主義的課程取向,更加關注學生的經驗、興趣和需求,重視促進學生的自信心,強調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尤其是自我能力的形成。從價值取向來看,高中數學課程目標不是以學術理性爲傾向,也不是單純拋棄數學內容,忽略數學知識,以人本主義爲傾向,而是理性與人本相互融合的價值取向,其目的在於將數學的學術形態轉變爲學習者能夠接受的教育形態。高中數學課程應該重視數學中最本質的內容,以學生髮展爲本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終讓學生具備受益終生的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已經完成,但是作爲一線教師,我們更關心的是能不能更好地貫徹落實。通過研讀新課標我們可以發現,在新課標中,對於學生的成長提及的最多,對於學生的發展關注的最多。作爲高中數學教師,我們明白新課標的主題指向的是學生的學,但是,能夠實現學生髮展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教纔是主導。讓學生擁有素養與能力,教師首先要是“高師”。數學理性思維的培養並非一勞永逸,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系統的心理學習過程,這不是“教”出來的,而是“悟”出來的,是在昇華教材數學知識背後的材料及開展學習活動過程中建立與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們不能利用“傳授—接受”的教學方式,停留在訓練層面,而是要創設“探究式”的教學情境,採用“問題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經歷“質疑—探疑—答疑—釋疑”的學習過程,這樣可以使學生身臨數學“場域”,藉助參與式學習活動,通過反思性教學將數學理性思維潛移默化地轉爲學生內在思維品質,讓學生經歷可思維、善思維、樂思維的過程,從而領會和感悟形成理智的、穩定的、可遷移的思維模式。

總之,在新課標背景下,爲了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高中數學的革新依然成爲必然的選擇,作爲一線教師的我們,更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我,完善知識體系,積極拓展思維,滿足現階段的教育需求。

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4

新課程培訓正如火如荼的進行着,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建模教學。數學建模是從現實問題中建立數學模型,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數學建模可以看成是問題解決的一部分,它的作用側重於來自於非數學領域,但需要數學工具來解決的問題。那麼如何在數學的教學中滲透數學應用的思想和進行數學建模的教學,是數學教師面臨的最大問題。以下是我們學習後集中討論的幾點心得體會:

1、傳統數學教學具有侷限性。數學建模與傳統數學課程中的應用題雖然在形式上是比較接近的,但在實際運用中,卻有明顯的優勢。傳統的數學應用題在形式上明確清晰,結論經常是唯一的,這樣就導致學生很少會去思考是否需要進一步調整和修改已有的模型,因此忽視了數學建模的重點和難點,不能完整的體現數學建模的過程,故存在較大的侷限性。

2、數學建模教學具有很大的意義。首先,若是在國中數學中滲透數學建模的思想,能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於社會實踐的意識;另外,數學建模還要求學生運用數學語言和工具,將數量關係用數學公式、圖形或表格等形式表達出來,這樣,就可以鍛鍊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3、我們在實際進行中可以結合教材基本的數學模型,引入建模思想,以引導學生自主地產生創新意識。國中數學教材主要有方程模型、函數模型、不等式(組)模型等,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引入這類題目和解法,以引導學生去觀察、分析和表示各種事物的關係及數學信息,並學會應用數學模型去解決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研究數學模型的興趣。

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5

1、基本的數學思想

基本數學思想可以概括爲三個方面:即“符號與變換的思想”、“集全與對應的思想”和“公理化與結構的思想”,這三者構成了數學思想的最高層次。對中國小而言,大致可分爲十個方面:即符號思想、映射思想、化歸思想、分解思想、轉換思想、參數思想、歸納思想、類比思想、演繹思想和模型思想。聖於這些基本思想,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注意滲透,從低年級開始滲透,但不必要進行理論概括。而所謂數學方法則與數學思想互爲表裏、密切相關,兩者都以一定的知識爲基礎,反過來又促進知識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實施思想的技術手段;而思想,則是對應方法的精神實質和理論根據。

2、重視數學思維方法

高中數學應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這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數學思維的特性:概括性、問題性、相似性。數學思維的結構和形式:結構是一個多因素的動態關聯繫統,可分成四個方面:數學思維的內容(材料與結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維方法)以及個性品質(包括智力與非智力因互素的臨控等);

其基本形式可分爲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三種類型。

3、應用數學的意識

這個提法是以前大綱所沒有的,這幾年頗爲流行,未見專門的說明。結合當前課改的實際情況,可以理解爲“理論聯繫實際”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或者理解爲新大綱理念的“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的深化。新舊教材中,都配備有所謂的應用題,有許多內容已經很陳舊,與現實生活相差甚遠。結合實際重新編寫應用題只是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的一部分,而絕非全部;

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主要是指在教與學觀念轉變的前提下,突出主動學習、主動探究。教師有責任拓寬學生主動學習的時空,指導學生擷取現實生活中有助於數學學習的花朵、啓迪學生的應用意識,而學生則能自己主動探索,自己提問題、自己想、自己做,從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以及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

4、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高中數學課程應提倡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則是有利於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在保證筆算訓練的全體細緻,儘可能的使用科學型計算器、各種數學教育技術平臺,加強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器等進行探索和發現。

5、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

高中數學課程應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包括評價理念、評價內容、評價形式評價體制等方面。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

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數學教育中,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

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我更深層地體會到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切體會到作爲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髮展爲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

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繫,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在日常教學中,就要貫徹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爭取早日成爲合格的、成熟的數學教師。

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6

通過緊張有序的學習,交流、研討、評論等對這次課程培訓有了全新的認識,對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深刻的答案。同時也“被迫”對自己的心態和角色進行了調整——原先想既然是遠程培訓,也不會很緊張,可是從培訓的第一天起,就體會到了——放鬆一下的想法都讓這每天的聽、想、寫等無形的壓力趕的無影無蹤。培訓真的是既太緊太辛苦!

在聽了各位專家的講座和視頻學習中:不但豐富了我的理論知識,讓我對新課程改革後的高中數學教學工作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經過這一個階段的高中數學新課程培訓,使我受益匪淺,感受很多。總的說來通過緊張而又認真的學習所獲得的感想與心得體會可概括爲以下幾點:

1、課改必須更新教師觀念:

課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師觀念的提升。教師作爲課改的執行者,決定着這場教育變革的成敗。因此廣大教師參與各級培訓,優化校本教研,自覺發展專業素養和教學藝術,力求以課程改革的新理念規範優化教學行爲;另一方面科學認識和處理推進課程改革以及實際教學時的矛盾,處理新舊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的矛盾。

隨着新課程的推行,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新課改讓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從“以教師爲中心”到“以學生爲中心”,每位老師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可以實現自身發展,而教師的發展又將構成新課程實施的條件。我們的課改不是細枝末節的小變化,而是教育體制和教育觀念的根本性變革。

2、經過專家的講解,使我清晰地認識到高中數學新課程的大致內容。

通過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高中生物新課程內容的增減與知識的分佈;怎樣把握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即專家們所提醒的在對學生講解時應該把握的尺度;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僅要從思想上認識到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從自身的知識儲備上爲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作好充分的準備。對於新增的大部分內容應在最短的時間裏把它們拾起來,不僅要弄清,更要弄透。對於一個高中教師,要想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成爲源源不斷的自來水。

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7

高中數學新課程對於學生認識數學與自然界、數學與人類社會的關係,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展智力和創新意識具有基礎性的作用。筆者經過課改的.教學實踐,談一些體會。

1、更新教育觀念,認識新的教學理念

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課堂應“以人的發展爲目標,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好的課堂教學應“能促進有效學習的進行,使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構)和個性化發展成爲可能”。這就要求教師從片面注重知識的傳授轉變到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讓學生親歷、感受和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重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因此,教師應該更新教育觀念,真正做到變注入式教學爲啓發式,變學生被動聽課爲主動參與,變單純知識傳授爲知能並重。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觀察,讓學生自己思考,讓學生自己表述,讓學生自己動手,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課堂教學應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由接受――記憶――模仿――練習轉化爲探索――研究――創新,逐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在反思自己教學行爲的同時,觀察並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麼,遇到了什麼,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現並解決了什麼問題,這種反思有利於學生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2、轉變情感互動

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的只是數學的科學性,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的建構,而忽視了數學知識的人文性、藝術性,缺乏對情感活動和情感培養的關注,加劇了教學情感的嚴重缺失,抑制了數學教學功能的整體體現,也是學生素質的一種缺憾,影響了真、善、美的有機結合和統一。

教師必須注重加強教學的情感性設計,實現課堂教學民主化,建立平等、寬容、和諧的師生關係。對教學而言,交往是瀰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態開放、主體性凸現,個性張揚,創造性得到釋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着與學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轉移,是自己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實現自我的過程。時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賞識、期待和鼓勵是學生成長的最好動力,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於質疑,勇於標新立異,給學生展示自我、探索創新的機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充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