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2020年“燈塔大課堂”收穫的心得體會多篇合集

[導語]2020年“燈塔大課堂”收穫的心得體會多篇合集爲本站的會員“我是一個豆”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2020年“燈塔大課堂”收穫的心得體會多篇合集

“燈塔大課堂”,是中國共產黨特別推出的《榜樣講黨課》,主要是邀請部分“抗疫榜樣”講述精彩抗疫故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燈塔大課堂”的觀後感,歡迎閱讀。

“燈塔大課堂”收穫的心得體會1

鍾南山,男,現年83歲,中共黨員,中華醫學會會長,廣州醫學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2003年抗擊SARS的戰鬥中,鍾南山主動要求承擔廣東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較早確立了廣東的病原,並率領團隊總結出“三早三合理”的診療原則,成爲抗擊SARS的領軍人物;他本着實事求是的精神,主動向國外的專家學者以及新聞媒體介紹中國政府所採取的正確措施,維護了祖國的聲譽。他積極在本職崗位上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堅持每週二的大查房和週四的專家門診,爲患者服務;他堅持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教導學生“學本領和學做人相統一”,以身作則弘揚“醫德就是想方設法解決病人的實際困難”的價值觀。

鍾南山是我國呼吸疾病領域內的學術帶頭人。他和同事一道努力,使研究所的學科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進步:2003年成爲國家重點學科,2004年建立博士後流動工作站,2005年主持的《廣東省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順利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現場評審和答辯。鍾南山積極推動呼吸病學的國際學術交流,擴大我國在該領域的學術影響。鑑於他的學識和貢獻,他成爲世界慢性氣道疾病防治執行小組組員,2006年底又被聘爲世界衛生組織急性重症傳染病應急委員會顧問,參與國際急性傳染病諮詢工作。

鍾南山積極履行政協委員職責,參政議政,積極獻言進策。近年來他對“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極爲關注,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提出系統的解決思路,並在全國兩會期間提出議案,有力推動了相關工作的改進和發展。鍾南山熱心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多次參加社區義診、健康講座等活動。

鍾南山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廣東省模範共產黨員、全國白求恩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1997年當選黨的十五大代表,爲全國政協第八、九、十屆委員。

2020 年初,當84歲的鐘南山再度披掛出征,義無反顧地趕往武漢防疫最前線時,我們終於想起了那些把自己最青春風華的時間,奉獻給治病救人的醫生們。

“燈塔大課堂”收穫的心得體會2

李蘭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感染病學家,她主要從事傳染病臨牀、科研和教學工作,擅長各類肝炎、感染性疾病、新發突發傳染病診治。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時期,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爲浙江取得抗擊“非典”勝利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在春運臨近高峯,武漢疫情呈蔓延趨勢時,她頂着壓力,幾度建議“封一座城,護一國安康”。黨中央迅速採納了她的建議,有效遏制了病毒的擴散,這一舉措不知讓多少人保住了健康和生命。

73歲的李蘭娟院士還主動請纓,進駐武漢,和武漢的醫護工作一起接診病人。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醫生。七十多歲的老人,一連7天每天只睡三個小時,她怕一眨眼,鮮活的生命會從她指間溜走。

她搶在時間的前面,率先推出阿比朵爾、達蘆那韋治療新冠肺炎,有效抑制了新冠肺炎病毒。她爲了儘快找到“對症下藥”的疫苗,她率領科研團隊,日夜兼程。

她是我們生命的守護神。

“燈塔大課堂”收穫的心得體會3

20日,武漢市江夏區衛生健康局發佈公告,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協和江南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生彭銀華,在抗擊疫情一線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因病情惡化,經搶救無效,於2月20日21時50分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去世。

“疫情不散,婚期延遲” 從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確診到隔離病區組建,作爲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的一名呼吸內科醫生,彭銀華深知“有場硬仗要打”。

他推遲了原定正月初八的婚期,主動請纓上一線。彭銀華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得到了未過門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堅守在隔離病區抗擊疫情的日子裏,“白班加夜班”輪班倒,工作強度很大。雖然陸續有更多醫生加入進來共同抗擊疫情,壓力得到緩解,但隨着疫情的發展,彭銀華再次選擇堅守。大年三十,同事們心疼他,讓他回家休息,多陪陪未過門的妻子。他卻說:“讓更多有家人的同事多休息,我年輕,我先頂上!”和未婚妻簡短通話後,彭銀華再次義無反顧穿上隔離衣,全身心投入到更需要他的戰場。但是不幸還是發生了,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彭銀華倒下了。從1月25日(正月七年級)到2月20日(正月二十七),彭銀華在醫院裏被救治了整整27天。

一位微博網友曾在2月2日給彭銀華拍照,照片裏,他躺在病牀上,一隻手擺出“勝利”的手勢,看着鏡頭,微微笑着。如今他辦公桌抽屜裏的結婚請柬還沒來得及發出去,推遲的婚禮也永遠無法舉行彭醫生,一路走好!

“燈塔大課堂”收穫的心得體會4

有這樣一位院長,疫情發生以來,他帶領全院醫務人員奮戰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即使在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之後,他依然在病房內從早到晚不停地處理各種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2月18日上午10時58分,一個在新冠病毒疫情一線不懈抗爭的白衣戰士停止了心跳,他就是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神經外科學科帶頭人劉智明。

走進劉智明生前的辦公室,他的工作證和圍巾還掛在牆上。許多同事直到現在依然不願相信他已經離去的事實。在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劉智明所在的武昌醫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之一。1月21日,劉智明去市裏開會接到任務,要接收499名新冠肺炎病人,人數僅次於金銀潭醫院。而武昌醫院只有三天的時間來完成院區改造和病人的轉運。

不眠不休的三天,劉智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武昌醫院是綜合性醫院,短時間內按照傳染病醫院要求改建,難度極大。增加牀位、調配醫務人員、解決物資,每一件事都需要劉智明協調。

而此時的劉智明已經住進了本院的ICU。1月24日,他的CT結果顯示,肺部嚴重感染,隨後的核酸結果確診爲陽性。在ICU裏,劉智明的身份變了,可救死扶傷的使命和擔當卻沒有放下。在病房裏他不停地接打電話、回覆微信,一會兒問病人收進來了沒有,一會兒問院內感染防控做到位了沒有。同事提醒他要好好休息,他卻說:“我是院長啊,我丟不下!”並讓大家不要過多關注自己的病情,等他康復出院,再與大家一起並肩作戰。

劉智明的妻子蔡利萍,是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病區的護士長。丈夫感染後,她曾想過趕過去照顧病重的丈夫,然而,劉智明每次的回答都是“不要”。他心裏明白,妻子也在一線,把她留在崗位上,會給更多的人帶來生的希望。

2月14日,劉智明病情突然惡化,被轉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進行搶救,直到2月18日上午,搶救無效不幸離世。斯人已逝,在劉智明所帶領的武昌醫院收治的9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中,截至目前,已有400多名重症患者治癒出院。

“燈塔大課堂”收穫的心得體會5

剛天亮不一會兒,鄉村醫生李玉忠就戴好口罩,像往常一樣早早出發了。一匹馬、一個人、一個藥箱,他穿行在雲南省元陽縣攀枝花鄉碧播村的林間小道上,爲當地的哈尼族、彝族鄉親們送去服務。

“大哥,在家嗎?我來看看你的情況有沒有好一點了,現在疫情變化太快,平時要注意防範,要戴口罩……”在一戶彝族羣衆家中,李玉忠用熟練的母語與村民對話詢問病情。因爲生活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他也能聽懂哈尼語。跟村民們交流時,時常有漢語、彝語、哈尼語交織在一起的“協奏曲”奏響。

碧播村阿吾寨是元陽縣攀枝花鄉的一個貧困村,因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對李玉忠來說,路況好一些的地方還可以騎摩托車,但在深山小道里,就只能“騎驢問診”了。

這不是笑話。李玉忠原來真有一頭小毛驢,但腳受了傷。“不能因爲驢傷了耽誤了工作。”他趕緊給自己置辦了匹馬作爲新的交通工具,奔走在大山裏。

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他每天都騎馬進村入寨,給外出打工回來的村民測體溫,也給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醫療服務。

村民白有光說,得虧了李醫生及時的宣傳疫情防控知識,現在村民們的衛生意識大大提高了。“他前幾天下來村子裏面,戴着口罩給我們講這個疫情,還叫我們也要戴口罩,吃飯前要洗手。我們聽他的,現在我們都不怎麼不出去了,也不聚在一起湊熱鬧了。”

這段時間,日常的診療繼續開展着,老李還要負責對返鄉人員進行排查登記、做好敏感人羣檢測預警工作,一天下來比平時忙了不少。他說,無論多累,都要爲村民的健康負責。“只要是從遠處打工回來的村民,我都要去排查、量體溫,如果到37、38攝氏度的話,我就得報衛生院,每天都要報。”

前不久,村民徐裏海從外地打工回來後感覺身體不適。李玉忠聞訊立即騎馬趕到,認真檢查後,才發現是虛驚一場。“回來以後我發現自己有點不舒服,還有點咳嗽,趕緊讓李醫生幫我看看。剛剛他說了,我得的是普通感冒,體溫也不高,開點藥吃就好了。”徐裏海倍感輕鬆地吐了口氣,後面又馬上補了一句:“他還讓我注意衛生習慣,勤洗手,經常量體溫,我記着哩。”

村民們說,十三年來,李玉忠從騎驢到騎馬,一直奔走在村寨裏。從“李醫生”到“老李”,他每走一回,村民就待他更親一些。每走一回,與老百姓的距離也更近了一步。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防疫戰鬥中,當地可有不少像李玉忠一樣的鄉村醫生,默默堅守在農村戰“疫”一線,他們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爲村裏百姓的健康築起防護線。

攀枝花鄉衛生院院長李興全說:“自從疫情發生到現在,鄉村醫生們都在這個特殊的崗位上守着自己的‘門’,爲農村羣衆防疫和健康保障默默地奉獻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