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讀春秋心得體會多篇

讀春秋心得體會多篇

讀春秋心得體會篇1

在假期中,我選購了一本古代傳世名著《呂氏春秋》,讀後頗爲感慨!《呂氏春秋》,成書於戰國末年,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鉅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不韋自己認爲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又稱《呂覽》。關於此書還有一段佳話:爲使此書精益求精呂不韋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在咸陽的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消息傳開後,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在內,卻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

?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是全書的大旨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爲《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每紀都是5篇,共60篇。《春紀》主要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

中間包括了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寓言如《引嬰投江》,告訴人們: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對象不同,處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刻舟求劍》告訴人們情況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有變;類似的還有《循表夜涉》告訴人們處理問題要從實際出發,情況發生了變化,人們的觀念也應該隨着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靈活多變。最著名的就要數《去私》了,它告訴我們只有去心中之私才能正確地舉薦人才;從被舉薦的對象實際考慮,做到人盡其才,這樣才能做到大公無私。看完全書,覺得《呂氏春秋》最大的特點就是把不同的思想應當統一起來思想統一後,才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一穴。”

統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批判吸收的過程。所以,《呂氏春秋》對各家思想都進行了改造、發展與摒棄。難怪司馬遷稱它爲“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呢!直至今天看來它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有着唯物主義因素,富有教育意義,很值得我們去閱讀一番。

讀春秋心得體會篇2

春秋佳作,道破諸侯爭霸,寫盡滄桑歷史,推究天地之本。入德之門,透橋風雲戰事,彰顯聖人之禮,探求民生之基。此書妙也,凝聚諸子風流,體悟世事變幻,有言道,“左氏敘事,紛者整之,孤者輔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運化之力,斯爲大備”。果真如此。

?春秋左傳》這本書記敘了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各重要歷史事件,從東周遷移到三家分晉,春秋時期雖然互相爭戰,但不失禮信德行,這是我對春秋時期感興趣的原因。各諸侯互相爭戰,才成爲霸主,但他們時刻不忘修身,修行,修德,這是難能可貴的。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落難時受到楚國的優待,當上君主也不忘諾言,避三舍,晉文公就做到了守信。

?春秋左傳》中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個道理。在爲人處事時這些道理就會發揮用處,像“晏嬰叔向論齊晉季世”這篇文章,通過齊國疋相晏子與大夫叔向的交談來反應春秋末期的社會現象。晏子說:“山上的木材運到市場,價錢不比山上高;魚鹽蜃蛤運至市場,價錢不比海邊高,百姓的人才財一分爲三,兩分歸於公室,只用一分維持生計。”而叔向也嘆息“我們公室也是末代了。戰馬不駕戰車,卿不統領軍隊,公室的戰車沒有御手和車右,步兵沒有得力的長官,而王室愈加奢侈,百姓睏倦疲病,昔日能隨便發出萬餘的百金,王室卻還用着千金、萬金之類的額票。”作者通過幾句話便寫出了不用賢者的後果,實爲妙筆,也讓世人知道一心貪圖享受,即使再多的財力也早晚會枯竭的。

?春秋左傳》,實爲絕筆,不得不看。

讀春秋心得體會篇3

?家》、《春》、《秋》這是巴金的代表作,我看了以後,心底不禁爲他人感嘆!

這三本書都是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爲背景,真實的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

從表面上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有序,禮法森嚴。但事實上這個大家庭裏處處充滿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真是個虛僞的大家庭!

因爲在這個大家庭裏,我也認識了許多人物:怯弱而背貞壓力的覺新;充滿正義感的進步青年覺民、覺慧與張蘊華;敢於抗擊命運的淑英、鳴鳳;花天酒地的克明、馮樂山、克定,還有高老太爺……這些性格與行爲就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勇於進取、勇於抗爭的覺民、覺慧、蘊華……他們都會有完美的未來。就像蘊華所說的,這是一條路,一條充滿了危險與挑戰的路,這路上到處橫着青年們的屍體。如果不搏一搏,堅持着,怎樣會擁有自由、完美的青春呢這條路,淑英、覺慧自由走過了,走到了上海……

覺民與蘊華攜手走着,要到幸福的明天。而大哥覺新澤經過了這條路,他在長輩的一手包辦下,遠遠的繞開了這條路,但他卻在心中留下了痛苦,也在這條路留下了自己的“屍體”——他在長輩的一手包辦下,他失去了很多珍貴的東西,他失魂落魄,就像行屍走肉一般,他已失去了生活的鬥志,這就是一種死亡……

該走的走了,該留下的留下了,殘存下來的高家哀嚎着,有的爲舊時代的終結的害怕;也有爲新時代的到來的惶恐。最終高公館散了,可那個時代人再繼續,掙扎着他們的命運,失去的已經是永遠的消逝,活着的仍在掙扎。

讀春秋心得體會篇4

巴金寫作《家春秋》是不滿30歲,讀完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類似的題材看到的比較多,差不多的故事,我有幾點看法:

筆法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

1、文筆很乾淨。看《家》,雖然僅僅看了幾頁,但是一個簡潔、明快、大氣的筆觸已經躍然紙上了,景物的描述,對於月光的註釋,令我耳目一新。沒有家長裏短的敘述,有一種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較脫俗,當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2、中心人物的描述牽動着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歡覺新,但是你不能漠視覺新。巴金在覺新身上投入弄筆重墨,不管是他處理事務也好,還是他的感情生活,覺新的身影總在讀者的眼前揮之不去,而且有時候搞得讀者胸口發悶,對於自己一個不喜歡的人這樣牽掛,簡直是一種折磨,巴金的覺新,自然成爲文學人物裏面一個經典形象。之後孫道臨演繹得也比較成功,我有一個天真的想法,陳道明演能夠不能夠王志文呢

3、語言描述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筆下人物的語言中規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較合拍,而發生衝突時的語言刻畫,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可惡的覺英和淑華的對話,覺民和克安的對罵,讓讀者爲正面人物的命運牽掛,惱恨反面人物的語言,寫活了。但是我覺得,對於覺民的心理活動,語言描述,個性在平常的敘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積澱,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顯脫離生活,和覺慧比較起來,差異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會把覺慧忘掉,讓覺民弄混了,語言的描述不夠鮮明。

4、景物描述。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們肯定記住。高家的大花園,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不厭其煩。人是懷舊的,巴金的筆,景物描述也沒有脫離開這個令他感傷的地方,好像我們此刻的“憶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寫法,巴金的年輕的眼睛,到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的關於月光的描述,想起來老舍的《月牙》,不斷的點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5、關於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從思想性和道德性來看,巴金比較同情女人。從三兄弟的眼睛裏面,除了那幾個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個性是自己親屬,這也難怪,感情發揮作用。圍繞着覺新的幾個表妹,表姐,老婆,丫環,宛如大觀園裏面的金釵們,讓人憐愛。一時間,被善良的女人們包圍了,讓男讀者們垂涎欲滴,樂不思蜀。恨不能衝進小說,替代覺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幾段錯過的緣分。

而周伯通們,鄭國光們,克明們的描述,在巴金自己的嘴裏說,是重點刻畫的人物,是對立面,他們的主角,並非無足重輕,正是這些人決定了人物的命運,透過巴金的筆,一個個面目可憎,死守禮教的“壞男人”們,用他們的手段撕扯着讀者的心理,這種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6、故事的選取。五四時期,長篇小說並不多,匕首,投槍比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卻似徐錫麟懷抱的炸彈,不斷地投向舊世界的人羣。選取多少人物選取怎樣的人物選取怎樣的衝突情節年輕的巴金,用一個大家庭的興衰,用新世界和舊世界的衝突,用年輕人的決裂和幻滅,爲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學是救國的,是治病的,洋洋灑灑三卷俊文,雖比不得《紅樓夢》,卻可作爲我們回憶五四時期人們的生活和寫作特點的良好教材,個性是出自一個年輕人的筆下,尤爲可貴。

讀春秋心得體會篇5

近讀《呂氏》,初行甚澀,殆漸入佳境,欲罷而不能。《呂氏春秋》爲呂不韋及其門客所撰著,間雜百家,於百家之論取其養併爲其所用。呂不韋何人也?作此書何意也?觀不韋一生,商人而已。其以“奇貨可居”,而貴爲秦相,位及尊寵,功成名就,作此書當有所圖。慮之再三,方有所悟,雖則揆度臆測、一家之言,姑妄述之。

所圖無非在“利”,此“利”非彼利也,乃國家之大利。《呂氏》兼採百家,非一家之專論,非爲留戀虛名之榮,探其旨,在於務實求用,以佐國君,以治平天下爲利。試言之。

?孟春紀》之《孟春》,言禮,卻非爲論理,乃君王行禮教程,詳盡君王行禮儀程之所在,行禮所在,命之時。又《大樂》、《侈樂》、《適音》、《制樂》多了些敬畏之言,兼聽之明,身危國亂之論,而勸勉寓於論道,論道又成於正聽,可謂諄諄善誘者也。此禮樂之論,非爲孔孟之言,然睹之則警,聞者足戒,立足於實際,志在導君王之言、行,斯爲善言良謀也。

“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此言之利,在於警策,得與失、取與舍、善與惡、仁與暴、義與毒,皆在一念之間,或爲商紂,或爲西周,言雖苦,卻秉於實。其餘《任數》、《察今》、《知度》、《用民》、《有度》、《分職》諸篇,一體而成治國之道。治國之道何在?務其任,揆其要,分其職,察古今之變,順民爲本,治吏爲體,則國道可成,民道可存,上下一體,庶幾國治矣。

及爲任賢舉能,察人之道:《論人》、《愛士》、《知士》、《謹聽》、《聽言》、《察賢》等分而屬之。如《察賢》有言:“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巫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巫馬期問其故於宓子。宓子曰:”我之謂爲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故勞,任人故逸。“彈鳴琴而治,與星出星入而治,豈可同日而語?故賢能之人,人主曷不渴求?

再有《上農》《慎行》《當賞》等篇,無不以事說理,以理順事,以事理幹於治國,其言論明於時實之務,順合時情時勢。

故,讀《呂氏》,要言不繁,真帝王之圭臬,人主之佐策:其旨一、其法一、其成一、其言一、而其質實、其用專、其能用。無虛誇之辭,貴在務實爲用。此爲國,亦”奇貨可居“也,爲其利大於言也。而其昭於世也奇,懸之咸陽城門,增減一字千金,蓋言之有物,爲論不避務實,故而自信如此。

不韋商人耶?相國耶?

讀春秋心得體會篇6

千百年前那些蓬蓽生輝的大殿之中,離權力核心最近的皇子間的關係,基本上就是——爭鬥。而莊公和段這對一奶同胞的兄弟生於此,便註定了將要奔向這既定的宿命。

整篇文章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所寫,沒有一句褒貶,可字裏行間所流露出的那鮮明的人物性格卻淋漓盡致,讓人讀完一遍,便有了自己的見解。

莊公自然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這是一個複雜而心計深沉的人。

莊公的心思實在教人琢磨不透。對於弟弟段不知滿足地不斷擴張自己勢力的作爲,無論大臣們如何規勸,他都毫無動搖,直到最後弟弟的軍隊整裝待發,意欲將王城一舉拿下之時才反攻——這樣的做法,究竟是對弟弟的疼愛寬容,還是處心積慮?

我想,後者的可能較大。

以莊公之能,能夠早先得到段之大軍準備攻打的消息,就說明他早已在段的人手中安插了自己的心腹。他看似與世無爭,實則將段的一舉一動都掌控在自己手中。

他從未信任過段,又何言疼愛?

莊公利用了段的自私,任由其擴張版圖,最終與其致命一擊。若段未曾擁有過希望,那失敗則不算失敗,可眼見成功近在眼前,到頭來卻只是南柯一夢——剎那間榮華不再,由天堂直墜地獄,由一方龍頭化爲倉皇逃犯,曾執掌翻覆的一片江山如今卻連容身之地都全無,對於一個視權力爲畢生所求的人來說,又是何其大的打擊!

未曾擁有,便不會真正體味到其樂,然而擁有後又瞬間失去,這樣的空與痛又怎能言喻。

所以我想,這或許就是莊公的一場報復——報復姜氏對段的偏愛。

由後文可以看出,“遂置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這說明莊公對母親的愛是真實而由衷的,所以他很快就後悔了自己的所言。

人類對母親的愛以及渴求母愛的心,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本能,而莊公或許不過是一個想要依賴母親,獲得母親青睞的孩子,所以母親對弟弟顯而易見的偏愛大大傷害了他,黑暗的種子就此萌發,日益扭曲着他的心靈,終於根深蒂固,成爲了鑄成這場驚天報復的始作俑者。

一向被寵上了天的段或許永遠不會明白,莊公渴求母愛的心,一個孩子渴求母愛的心,有多麼可憐,又有多麼可怕。

情感的積蓄與爆發,足以摧毀一切。一句“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便能看出姜氏對兩個兒子的態度的天壤之別。

正所謂由愛生妒,由妒生恨,被母親厭惡的痛,與對被母親寵溺的弟弟的妒隨着時間肆意生長,終將歸結爲一個字——恨。

這幾十年積蓄的情感足以湮沒理智,於是莊公親自導演了一出叛戲,將所有人玩弄於股掌之間。當大軍壓境,看似無力迴天,實則一切盡在掌控之中。命令下達的一刻,他親手爲弟弟創造的幻夢頃刻崩塌,他的報復落下帷幕,可他真的快樂麼?

或許將弟弟逐走於他而言是快樂的,因爲他從未對弟弟施以衷心,而他也並不明白何爲手足之情。但與母親決裂所帶來的,卻是莫大空虛。

所以他會被潁考叔的孝心所感染,發自肺腑地道出:“爾有母遺,繄我獨無!”

莊公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孤獨的孩子。縱然他萬人之上,母親依然爲弟弟處處着想;縱然他城府深藏,他也無法謀來母慈子孝的美好幻想。

常言道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若不是姜氏的偏愛,或許,就沒有後來親兄弟兵戎相見的悲哀場面。

被愛,是一件何其有幸的事。我們生活在充滿愛的世界裏,就算失敗,也有所依賴、有所慰籍;就算被全世界背叛,也會有人站在背後,給予支持、給予信任。我們擁有愛,便擁有了一個莫大的避風港,爲我們遮風避雨,爲我們指引方向。

莊公性格上的扭曲與偏執自幼形成,他渴求母愛,卻不明白自己得不到母愛的原因,其實並不全在弟弟身上。愛本來是很美好的東西,但物極必反,當愛與被愛嚴重失衡,必定會招致一場空前的災難。

所以,在我們理所當然地接納着愛時,我們也要去愛,愛是雙方的,因此付出它的同時,我們也能得到它。

莊公之孤獨,在於他縱然羣臣環繞、美女搭肩,也無一人給予他真愛。而對於我們來說,即使孤軍奮戰,只要還有所愛之人,只要還有愛着我們的人,我們就擁有了拼搏的意義,就擁有了永不磨滅的信念。

只要有愛相牽,人與人間便維繫着永不會斷的羈絆,就算相隔兩地,有愛相伴,有所信念,一如並肩。

讀春秋心得體會篇7

?家》、《春》、《秋》被人們合稱爲《激流三部曲》是使巴金贏得世界聲譽的作品。在我讀完後,我覺得這部書的整體資料像是現代版的《紅樓夢》。整部小說訴說了一個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終衰落的故事。

整本書對於人物的語言描述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筆下人物的語言中規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較合拍,而發生衝突時的語言刻畫,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可惡的覺英和淑華的對話,覺民和克安的對罵,讓讀者爲正面人物的命運牽掛,惱恨反面人物的語言,無論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人物都被寫活了。

還有就是人物的性格寫得十分鮮明:淑華那種性格與勇氣,她在那種環境下什麼都不怕,說話直來直去,只要自己認爲對的就說,又關心別人,在高家女性中是少有的,她的很多舉動都是證明;琴,在裏面扮演的主角不同一般,她給別人以動力與勇氣,不論是周家還是高家的年輕人都能從她那裏得到信心與生活的期望,她是別人的求世主吧,你看不論是死去的淑貞、惠、劍雲,還是淑華、芸、覺民、覺新等,都期望從她那裏得到安慰。覺惠與淑英的離開多少有她的支持與鼓勵,沒有她或許這班年輕人早已沒有生活下去的勇氣;覺新在弟妹中奉行作揖主義派,愛是他爲家庭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的壓力,萬事都讓步,爲弟妹思考。很是任人玩弄,做了周家、高家舊勢力的幫兇,不敢於起來反抗,值得高興的是最後最後在四爸、五爸面前起來反抗了,但這已接近故事尾聲了;還有就是最最頑固的最最愚昧的人物了:周伯濤代表舊勢力,害死了惠及枚少爺,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不管年輕人的死活,把它們的婚姻推進深淵,至死也不反省。

巴金先生筆下的這個封建社會的家庭最終走向了滅亡。

但是花開了,花香四溢,蟲來了,快樂地飛舞着。新的生命,帶來了新的期望,新的期望,鼓舞着失敗的人們。不必再往昔日的痛苦而悲哀,“封建的社會終將崩潰,民主的時代必將降臨。”閃電擊碎了其中一塊巨石,陽光傾瀉進來,照耀在大地的每一處角落,如此的溫暖,如此的可愛!社會,不再像過去一樣陰暗,它最後有了以前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