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企業文化 > 企業範文

汗水積鑄“藍天劍”

1994年12月22日,一把利“劍”刺向天空。由我公司和602所共同研製的輕型直升機在景德鎮呂蒙機場首飛成功。這標誌着中國的直升機事業又揭開了一頁新的篇章。

汗水積鑄“藍天劍”

藍天劍之夢

研製我國自己的輕型直升機,是航空人寄託在藍天裏的又一個夢想。1991年1月,國家計委、國防科工委和總參謀部聯合批覆了航空工業部《輕型直升機研製任務書》,並將輕型直升機正式列入我國2000年直升機發展規劃。

從此,廠、所在國防科工委、總參陸航局和航空工業總公司的親情關懷和大力支持下,開展了大量的、艱苦的研製工作。

爲滿足輕型機的研製,必須編制大量的符合適航管理要求的生產說明書和材料說明書,同時還要制訂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規定。廠、所及各參研單位的數千名科研、工程技術人員爲此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要加快研製步伐,就必須採用現代化的工作手段。廠、所共同擬定實行CAD/CAM(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輔助製造)的目標和計劃,組織有關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開發和實踐。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輔助製造爲輕型機的研製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1992年3月,輕型機試製工藝總方案通過了部級專家評審。1992年6月,設計圖紙開始陸續發出,生產準備工作從此拉開帷幕。

輕型直升機相對於直八運輸型直升機而言,體積小得多,然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輕型機共有產品圖紙8940標準圖幅,設計技術文件1328份;生產說明書64份,質量控制文件94份,生產性控制文件3108份;發出製造指令FO、AOF2494份,裝配指令AO、AAO765份,工裝指令TO860份。

現代“拼命三郎”

輕型機02架的生產在我公司實際起步是1993年7份,到今年12月份實現首飛,僅用了一年半時間

要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完成一種新型集的製造、試飛,必然要面對大量的試製和試驗、排故工作。在公司黨委和總經理部的直接領導和指揮下,廣大幹部、職工發揚“昌河精神”,涌現出一大批無私無畏、忘我工作的“拼命三郎”。

今年3月10日,31車間從駕駛艙地板、主減速器平臺、下部構件、間隔框和機身後段五大部件開始拉開了輕型機鉚接的序幕,一場大幹輕型機的戰鬥打響了。在車間領導的帶領下,鉚接廠房成了大幹輕型機的前沿陣地。“噠!噠噠!”的鉚槍聲喧鬧着一個個無眠的夜晚。此時,31車間副主任張景華正值闌尾炎開刀,不等刀口完全癒合,他就跑出了醫院,回到了車間。

31車間職工溫新達是去年從部隊轉業復員的志願兵,愛人沒有工作,還帶了一個小孩。本來愛人在服裝廠找了一份臨時工作,但自從輕型機02架進入鉚裝以來,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無暇顧家,他不得不忍痛讓愛人辭掉了那份工作。

退休留用老工人堯文娟,在31車間有一套鉚接“絕活”。輕型機座艙地板的鉚接是五大部件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堯師傅主動請戰。數十個日日夜夜,堯師傅弓着身子在狹小的座艙裏連續作戰……

8月23日,輕型機由鉚裝車間推到了總裝車間。10月8日,廠、所各有關單位聯合召開了“確保輕型機首飛誓師大會”。輕型機研製現場指揮部總指揮趙濱生、副總指揮袁耀輝分別作了動員報告和講話。602所跟產隊、36車間和試飛站等單位都在大會上立下“軍令狀”——堅決拿下輕型機。

從此,在36車間的總裝現場開展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決戰。所有工作人員分成兩班,每天24小時不停地作業。

以生產長王景國爲組長,總工程師助理鄭明勇、副總工藝師李明華和輕型機跟產隊隊長徐逸俊爲副組長的現場工作組成立了,坐陣36車間指揮生產。

在液壓系統裝配過程中,由於液壓安裝調試組的一名同志需要到外地做油箱液壓試驗,組長張繼忠便一個人頂起兩個人的活。他連續幹了三天三宿,有時困得實在睜不開眼了,就在檢驗桌上趴上一會。

人是有生物鐘的,如果一個人長時間得不到良好的休息,生物鐘就會被打亂。自從輕型機實行24小時晝夜不停地作業以來,36車間的領導們就都沒有好好地休息過。從他們那佈滿血絲的眼眶裏,可以得到這個結論。11月27日,輕型機終於完成總裝交付試飛站。早已摩拳擦掌的試飛站職工和試飛機組的同志一下子進入了緊張的“一級戰備”。

全機檢查、地面稱重、燃油系統試驗……一項項工作緊鑼密鼓。

12月7日,發動機啓封運轉,50個小時的地面長試從此開始。每天8小時試車下來都會發現一些故障。到了晚上,各系統組則全部出動,分頭排故,常常一干就是一個通宵。

在地面長試的最初幾天裏,也是故障最集中暴露的時期。這時候的協調調度工作也是最繁忙的。試飛站調度室主任常斌珍連續三天三夜未休息,不停地奔波於機場、調度室、各系統組及廠、所之間。過度的勞累使他原本已經治好的肺病重新發作,他倒在的病牀上……

新機交響樂

02架輕型機是一首藍天交響樂。每一個樂章都是那麼的輝煌和壯麗,每一個音符都凝聚着許許多多人的汗水、心血和勞動。

要把新機幹出來,工裝、模具、夾具的設計製造必須現出來。由於設計、工藝的複雜要求及大量的設計更改,生準系統在整個研製過程中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和艱辛的勞動。據不完全統計,全機設計製造工裝、模具、夾具及試驗設備915套,樣板1720塊。由於大量的設計更改,僅今年2月至10月就返修模具夾具243套,補設計、製造106套,且其中大部分是臨時特急項目。

50車間爲了趕製呂油箱木模,把有限的人員分成兩班,每天干到夜裏12點,只用了15天就把木模幹了出來;54車間爲了及早拿出機頭樣件,組織精兵強將進行攻關,爲公司節省外加工費幾十萬元;55車間承擔的9個大型架,領導班子全體親臨一線督戰,最終用一個月的時間搶幹了出來。

今年2月9日,是農曆大年三十,然而在1車間的鍛鑄班內卻正是爐火通紅,幹勁正酣的時候。輕型機的第一批鍛鑄件伴隨着新年的鐘聲誕生了。

承擔新機零部件和工具生產的14車間、16車間、18車間、52車間等單位奏響了新機交響樂的第一樂章。

14車間承擔了輕型機液壓系統、燃油系統、滑油系統共40多項200多種零組件的製造裝配及20多項的成品校驗、試驗任務。並完成氟塑料軟管收口、氟塑料撣圈等多項技術攻關課題;16車間承擔了機內所有金屬結構件、操縱桿的加工任務,在總裝過程中他們24小時安排人員值班,隨叫隨到,接到令單馬上就幹,沒有令單有命令也不推諉。18車間承擔的標準件生產可謂品種多、數量大,總計達900多種,而設計更改就有700多種,其中急件500多種,這其中還不包括19種複製件和由於大量外購成品未配備標準或非標準的零配件而補加工的。承擔刀量具生產的52車間,從一開始就本着比零件生產快一拍的原則把輕型機的生產擺在首要位置,還經常在圖紙未形成的情況下到各零部件加工車間現場確定刀、量具的生產方案,僅今年1至11月份就完成145項814件刀、量具生產任務。

由於原承幹輕型機尼龍燃油箱的北京某單位不能按時供貨,公司決定自己加工生產鋁燃油箱以保證總裝和首飛。23車間和20車間爲此付出了艱苦的努力。20車間老技術員曹陽偉當時正發高燒39度多,並且又範了膽囊炎,但他仍堅持白天晚上連軸轉,檢驗員沈菊芳也打破工種界限和工人們幹到凌晨。

在輕型機進行通電試驗時,50多歲的副總特設師馮章明不顧身體有病也通宵達旦地在現場配合36車間電氣組觀察現象,分析問題,排除故障,保證了新機通電試驗成功。

12月26日晚至18日,外面細雨濛濛,寒風瑟瑟,但在試飛站停機房內卻溫暖無比,輕型機進入了最後一道工序——噴漆。6車間職工在59車間、試飛站、冶金處等單位的配合下,奮戰了兩天兩夜,爲新機“穿”上了漂亮的外衣。

輕型機進入地面長試後,試飛機組的同志每天在機場上擔負着8小時的試車任務,不僅要忍受刺骨寒風的侵襲,還要操縱設備,觀察機上出現的細小變化。12月16日,50個小時的地面長試結束:“長劍”要出鞘了!

標籤:積鑄 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