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工作計劃

八年級物理學期教學工作計劃(精品多篇)

八年級物理學期教學工作計劃(精品多篇)

八年級物理下學期教案 篇一

彈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什麼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

(2)通過自制彈簧測力計以及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製作和使用,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愛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二、重點難點

重點:什麼是彈力,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難點: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三、教學方法:探究實驗www本站uawen.本站cn法,對比法。

四、教學儀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紙,彈簧測力計

五、教學過程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學生實驗,注意觀察所發生的現象:

(1)將一把直尺的兩端分別靠在書上,輕壓使它發生形變,體驗手感,撤去壓力,直尺恢復原狀;

(2)取一條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長,體驗手感,鬆手後,橡皮筋會恢復原來的長度。

(3)取一塊橡皮泥,用手捏,使其變形,手放開,橡皮泥保持變形後的形狀。

(4)取一張紙,將紙揉成一團再展開,紙不會恢復原來形狀。

讓學生交流實驗觀察到的現象上,並對這些實驗現象進行分類,說明按什麼分類,並要求各類再舉些類似的例子。(按物體受力變形後能否恢復原來的形狀這一特性進行分類)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彈性;橡皮泥、紙等變形後不能自動恢復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塑性。

2、彈力

我們在壓尺子、拉橡皮筋時,感受到它們對於有力的作用,這種力在物理學上叫做彈力。

彈力是物體由於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彈力也是一種很常見的力。並且任何物體只要發生彈性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而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壓力、繩的拉力等,實質上都是彈力。

3、彈性限度

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不完全復原了。使用彈簧時不能超過它彈性限度,否則會使彈簧損壞。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

它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製作的。

2、讓學生自己歸納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使用測力計應該注意下面幾點:

(1)所測的力不能大於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

(2)使用前,如果測力計的指針沒有指在零點,那麼應該調節指針的位置使其指在零點

(3)明確分度值:瞭解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掛鉤輕輕拉動幾下,看看是否靈活。

5、探究:彈簧測力計的製作和使用。

(四)課堂小結:1、什麼是彈性?什麼是塑性?什麼是彈力?

2、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五)鞏固練習:

1、乒乓球掉在地上馬上會彈起來,使乒乓球自下而上運動的力是 ,它是由於乒乓球發生了 而產生的。

2、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 。它有一個前提條件,該條件是 , 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製作的。

3、關於彈力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只有彈簧、橡皮筋等這類物體纔可能產生彈力

B、只要物體發生形變就會產生彈力

C、任何物體的彈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彈力不可能無限大

D、彈力的大小隻與物體形變的程度有關

4、下列哪個力不屬於彈力( )

A、繩子對重物的拉力 B、萬有引力 C、地面對人的支持力 D、人對牆的推力

5、兩個同學同時用4.2N的力,向兩邊拉彈簧測力計的掛鉤和提紐,此時彈簧測力計顯示的示數是 。

(六)佈置作業:

六、課後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進措施:

附:板書設計: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2、彈力: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3、彈性限度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2、使用方法:(1)認清量程、分度值

(2)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點

八年級物理下學期教案 篇二

自由落體運動

一、自由落體運動

1、定義: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

思考:不同的物體,下落快慢是否相同?爲什麼物體在真空中下落的情況與在空氣中下落的情況不同?

在空氣中與在真空中的區別是,空氣中存在着空氣阻力。對於一些密度較小的物體,例如降落傘、羽毛、紙片等,在空氣中下落時,受到的空氣阻力影響較大;而一些密度較大的物體,如金屬球等,下落時,空氣阻力的影響就相對較小了。因此在空氣中下落時,它們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體都只受到重力,同時由靜止開始下落,都做自由落體運動,快慢相同。

2、不同物體的下落快慢與重力大小的關係

(1)有空氣阻力時,由於空氣阻力的影響,輕重不同的物體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較重的物體下落得較快。

(2)若物體不受空氣阻力作用,儘管不同的物體質量和形狀不同,但它們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

(1)v0=0

(2)加速度恆定(a=g)。

4、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初速度爲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二、自由落體加速度

1、自由落體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來表示。

2、自由落體加速度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的自由落體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處的自由落體加速度一般不同。

規律:赤道上物體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極處重力加速度;物體所處地理位置的緯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體運動的運動規律

因爲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爲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所以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論都適用於自由落體運動。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關係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

5、推論:Δh=gT2

●問題與探究

問題1 物體在真空中下落的情況與在空氣中下落的情況相同嗎?你有什麼假設與猜想?

探究思路:物體在真空中下落時,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氣阻力,此時物體的加速度較大,整個下落過程運動加快。在空氣中,物體不但受重力還受空氣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時物體加速度較小,整個下落過程較慢些。

問題2 自由落體是一種理想化模型,請你結合實例談談什麼情況下,可以將物體下落的運動看成是自由落體運動。

探究思路:回顧第一章質點的概念,談談我們在處理物理問題時,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和需要,如何抓住問題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種理想化的模型,使複雜的問題得到簡化,進一步理解這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問題3 地球上的不同地點,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相同嗎?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點,同一物體所受的重力不同,產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來講,越靠近兩極,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就越大;離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題與精析

例1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從靜止開始下落的物體一定做自由落體運動

B.若空氣阻力不能忽略,則一定是重的物體下落得快

C.自由落體加速度的方向總是垂直向下

D.滿足速度跟時間成正比的下落運動一定是自由落體運動

精析:此題主要考查自由落體運動概念的理解,自由落體運動是指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選項A沒有說明是什麼樣的物體,所受空氣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選項C中自由落體加速度的方向應爲豎直向下,初速度爲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速度都與時間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體運動。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後,對自家屋頂滴下的水滴進行觀察,發現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時間爲1.5 s,他由此估計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間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樣估算的嗎?

精析:粗略估計時,將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體,g取10 m/s2,由落體運動的規律可求得。

答案:設水滴落地時的速度爲vt,房子高度爲h,則: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綠色通道:學習物理理論是爲了指導實踐,所以在學習中要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分析問題要從實際出發,各種因素是否對結果產生影響都應具體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體最後1 s下落了25 m,則物體從多高處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題中的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加速度爲g=10 N/kg,並且知道了物體最後1 s的位移爲25 m,如果假設物體全程時間爲t,全程的位移爲s,該物體在前t-1 s的時間內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設物體從h處下落,歷經的時間爲t.則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體從離地45 m高處落下。

綠色通道:把物體的自由落體過程分成兩段,尋找等量關係,分別利用自由落體規律列方程,聯立求解。

自主廣場

●基礎達標

1、在忽略空氣阻力的情況下,讓一輕一重的兩石塊從同一高度處同時自由下落,則

A.在落地前的任一時刻,兩石塊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塊下落得快、輕的石塊下落得慢

C.兩石塊在下落過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

D.它們在第1 s、第2 s、第3 s內下落的高度之比爲1∶3∶5

答案:ACD

2、甲、乙兩球從同一高度處相隔1 s先後自由下落,則在下落過程中

A.兩球速度差始終不變 B.兩球速度差越來越大

C.兩球距離始終不變 D.兩球距離越來越大

答案:AD

3、物體從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達地面時的速度與在一半高度時的速度之比是

A. ∶2 B. ∶1

C.2∶1 D.4∶1

答案:B

4、從同一高度處,先後釋放兩個重物,甲釋放一段時間後,再釋放乙,則以乙爲參考系,甲的運動形式是

A.自由落體運動 B.勻加速直線運動a

C.勻加速直線運動a>g D.勻速直線運動

答案:D

5.A物體的質量是B物體質量的5倍,A從h高處,B從2h高處同時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下落1 s末,它們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 m時,它們的速度相同

C.A的加速度大於B的加速度

D.下落過程中同一時刻,A的速度大於B的速度

答案:AB

6、從距離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個小球,若取g=10 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後1 s內的位移。

答案:35 m

●綜合發展

7、兩個物體用長L=9.8 m的細繩連接在一起,從同一高度以1 s的時間差先後自由下落,當繩子拉緊時,第二個物體下落的時間是多長?

答案:0.5 s

8、一隻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Δt=0.2 s內通過高度爲Δ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頂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

答案:2.28 m

9、如圖2-4-1所示,豎直懸掛一根長15 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 m處有一觀察點A,當杆自由下落時,從杆的下端經過A點起,試求杆全部通過A點所需的時間。

(g取10 m/s2)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物理學史的知識,使學生了解地心說(托勒密)和日心說(哥白尼)分別以不同的參照物觀察天體運動的觀點;通過學習開普勒對行星運動的描述,瞭解牛頓是通過總結前人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的閱讀使學生知道開普勒對行星運動的描述;

情感目標

使學生在瞭解地心說和日心說兩種不同的觀點,也使學生懂得科學的道路並不是平坦的光明大道,也是要通過鬥爭,甚至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說明:

1、日心、地心學說及兩者之間的爭論有許多內容可向學生介紹,教材爲了簡單明瞭地簡述開普勒關於行星運動的規律,沒有過多地敘述這些內容。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補充。

2、這一節的教學除向學生介紹日心、地心學說之爭外,還要注意向學生說明古時候人們總是認爲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是由於它遵循的運動規律與地面上物體運動的規律不同。

3、學習這一節的主要目的是爲了下一節推導萬有引力定律做鋪墊,因此教材中沒有過重地講述開普勒的三大定律,而是將三大定律的內容綜合在一起加以說明,節後也沒有安排練習。希望老師能合理地安排這一節的教學。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首先讓學生在上課前準備大量的資料並進行閱讀,如:第谷在1572年時發現在仙后座中有一顆很亮的新星,從此連續十幾個月觀察這顆星從明亮到消失的過程,並用儀器定位確證是恆星(後稱第谷星,是銀河系一顆超新星),打破了歷來“恆星不變”的學說。伽利略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爲基礎並具有嚴密邏輯體系和數學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學。爲-以亞里士多德爲旗號的經院哲學對科學的禁錮、改變與加深人類對物質運動和宇宙的科學認識而奮鬥了一生,因此被譽爲“近代科學之父”。開普勒幼年時期的不幸,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第谷未完成的工作。這些物理學家的有關資料可以幫助學生在瞭解萬有引力定律發現的過程中體會科學家們追求真理、實事求是、不畏強權的精神。

教法建議

具體授課中教師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講述。也可通過放資料片和圖片的形式講述。也可大膽的讓學生進行發言。

在講授“日心說”和“地心說”時,先不要否定“地心說”,讓學生了解托勒密巧妙的解釋,同時讓學生明白哥白尼的理論-了統治人類長達一千餘年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說”理論,爲宣傳和捍衛這一學說,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魯諾慘遭燒死,伽利略也爲此受到殘酷迫害。不必給結論,讓學生自行得出結論。

典型例題

關於開普勒的三大定律

例1月球環繞地球運動的軌道半徑約爲地球半徑的60倍,運行週期約爲27天。應用開普勒定律計算:在赤道平面內離地面多少高度,人造地球衛星可以隨地球一起轉動,就像停留在無空中不動一樣。

分析:月球和人造地球衛星都在環繞地球運動,根據開普勒第三定律,它們運行軌道的半徑的三次方跟圓周運動週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是相等的。

解:設人造地球衛星運行半徑爲R,週期爲T,根據開普勒第三定律有:

同理設月球軌道半徑爲,週期爲,也有:

由以上兩式可得:

在赤道平面內離地面高度:

km

點評:隨地球一起轉動,就好像停留在天空中的衛星,通常稱之爲定點衛星。它們離地面的高度是一個確定的值,不能隨意變動。

利用月相求解月球公轉週期

例2若近似認爲月球繞地球公轉與地球繞日公轉的軌道在同一平面內,且都爲正圓。又知這兩種轉動同向,如圖所示,月相變化的週期爲29.5天(圖是相繼兩次滿月,月、地、日相對位置示意圖)。

解:月球公轉(2π+)用了29.5天。故轉過2π只用天。

由地球公轉知。

所以=27.3天。

例3如圖所示,A、B、C是在地球大氣層外的圓形軌道上運行的三顆人造地球衛星,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哪個?()

A.B、C的線速度相等,且大於A的線速度

B.B、C的週期相等,且大於A的週期

C.B、C的向心加速度相等,且大於A的向心加速度

D.若C的速率增大可追上同一軌道上的B

分析:由衛星線速度公式可以判斷出,因而選項A是錯誤的。

由衛星運行週期公式,可以判斷出,故選項B是正確的。

衛星的向心加速度是萬有引力作用於衛星上產生的,由,可知,因而選項C是錯誤的。

若使衛星C速率增大,則必然會導致衛星C偏離原軌道,它不可能追上衛星B,故D也是錯誤的。

解:本題正確選項爲B。

點評:由於人造地球衛星在軌道上運行時,所需要的向心力是由萬有引力提供的,若由於某種原因,使衛星的速度增大。則所需要的向心力也必然會增加,而萬有引力在軌道不變的時候,是不可能增加的,這樣衛星由於所需要的向心力大於外界所提供的向心力而會作離心運動。

探究活動

1、觀察月亮的運動現象。

2、觀察日出現象。

八年級物理下學期教案 篇四

勻速圓周運動

一、教學任務分析

勻速圓周運動是繼直線運動後學習的第一個曲線運動,是對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線運動複雜的運動的拓展,是力與運動關係知識的進一步延伸,也是以後學習其他更復雜曲線運動(平拋運動、單擺的簡諧振動等)的基礎。

學習勻速圓周運動需要以勻速直線運動、牛頓運動定律等知識爲基礎。

從觀察生活與實驗中的現象入手,使學生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歸納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體會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學研究方法。

通過設置情境,使學生感受圓周運動快慢不同的情況,認識到需要引入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再通過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類比和多媒體動畫的輔助,學習線速度與角速度的概念。

通過小組討論、實驗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 ,創設平臺,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對幾個實際問題進行討論分析, 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學會合作與交流,養成嚴謹務實的科學品質。

通過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學習和研究圓周運動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知道圓周運動;理解勻速圓周運動。

(3)理解線速度和角速度。

(4)會在實際問題中計算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並判斷線速度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勻速圓周運動概念的形成過程,認識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過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定義和線速度、角速度的定義,認識類比方法的運用。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從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的普遍性和研究圓周運動的必要性,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2)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的學習過程,懂得合作、交流對於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活動中樂於與人合作,尊重同學的見解,善於與人交流。

三、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

(1)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2)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

難點:理解線速度方向是圓弧上各點的切線方向。

四、教學資源

1、器材:壁掛式鍾,回力玩具小車,邊緣帶孔的旋轉圓盤,玻璃板,建築用黃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帶有細繩連 接的小球。

2、課件:flash課件—— 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

3、錄像:三環過山車運動過程。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包括物體做曲線 運動的條件、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與角速度三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錄像和實驗爲基礎,通過分析得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通過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的特徵;以情景激疑認識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線速度與角速度概念; 通過討論、釋疑、活動、交流等方式,鞏固所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勻速圓周運動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過對鐘錶指針和過山車兩類圓周運動的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特徵;設置地月對話的情景,引入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再通過多媒體動畫輔助,並與 勻速直線運動進行類比得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線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過觀察做圓周運動的小球沿切線飛出,以及由旋轉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佈這兩個演示實驗,直觀顯示得出。

本設計強調以視頻、實驗、動畫爲線索,注重刺激學生的感官,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化抽象思維爲形象思維,概念和規律的教學體現“建模”、“類比”等物理方法,學生的活動以討論、交流、實驗探究爲主,涉及的問題聯繫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強調對學習價值和意義的感悟。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流程圖說明

情境I 錄像,演示,設問1

播放錄像:三環過山車,讓學生看到物體的運動有直線和曲線。

演示:讓學生向正在做直線運動的乒乓球用力吹氣,體驗球在什麼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設問1:物體在什麼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情境II 觀察、對比,設問2

觀察、對比鐘錶指針和過山車這兩類圓周運動。

設問2:以上兩類圓周運動有什麼不同?鐘錶指針所做的圓周運動有什麼共同特 徵?建立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

情境III 演示,動畫

情景:月、地快慢之爭。

多媒體動畫 :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比較得出線速度表

表達式。

演示1:用細繩捆着小球在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突然鬆開繩的一端,看到小球沿着圓弧切線方向運動。

演示2:通過實物投影演示旋轉的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佈,顯示線速度的方向。

情景:變換教室內電風扇的變速檔,看到圓周運動轉動快慢的不同情況,引入角速度概念。

多媒體動畫 :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比較得出角速度表達式。

活動 討論、實驗、交流、小結。

識別:請同學們說說生活中有哪些圓周運動可以看作是勻速圓周運動。瞭解學生對勻速圓周運動的理解以及是否具有建模能力。

觀察分析:磁帶、塗改修正帶、自行車鏈條等傳動設備中,兩輪軸邊緣各點的線速度有何關係。瞭解對線速度概念的理解情況。

算一算:計算壁掛鐘的時針、分針、秒針針尖的線速度大小和它們角速度的倍數關係。瞭解能否通過實際測量獲取有用數據,靈活運用線速度的公式和角速度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小實驗:提供回力玩具小車,玻璃板,建築用黃沙,通過對實驗的觀察說明汽車車輪的擋泥板應安裝在什麼位置合適,瞭解對線速度方向的掌握情況。

釋疑:評判地球與 月亮之爭。

小結:幻燈片小結。

3、教學主要環節 本設計可分爲四個主要的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通過播放錄像和演示,歸納物 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第二環節,通過觀察對比,建立理想模型,歸納勻速圓周運動特徵,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得出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第三環節,以情景激疑引入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藉助多媒體動畫,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得出線速度、角速度定義和公式。

第四環節,以學生活動爲中心,針對幾個實際問題開展討論、探究、交流,深化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七、教案示例

第一環節 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創設情景] 播放錄像:森林公園三環過山車的運動。

[提出問題] 1、請同學們說說過山車都做了哪些不同性質的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勻減速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圓周運動等)

2、什麼條件下物體將做曲線運動?

[演 示] 讓乒乓球從斜面上滾下到達水平桌面上做直線運動,請一個同學向着與球運動不一致的方向用力吹球,觀察球的運動軌跡有何變化?

[結 論] 當物體受到的合力與速度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引 言] 運動軌跡是圓的曲線運動叫做圓周運動,下面我們就從圓周運動開始學習如何對曲線運動進行研究。

第二環節 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

[觀察討論] 鐘錶的時針、分針、秒針的圓周運動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它們與過山車的圓周運動有什麼不同?

(鐘錶的時針、分針、秒針的圓周運動,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勻速轉動的,而過山車的圓周運動列車的速度大小是不斷變化的)

[提出問題] 怎樣給勻速圓周運動下定義呢?(引導學生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定義勻速圓周運動)

[結 論] 質點在任何相同時間內,所通過的弧長都相等的圓周運動叫做勻速圓周運動。

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它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引 言] 我們如何對圓周運動進行研究呢?

第三環節 線速度、角速度概念

[創設情景] 地、月快慢之爭

地球:我繞太陽運動1秒走29.79千米,你繞我1秒才走1.02千米,你太慢了!

月亮:你一年才繞一圈,我28天就繞一圈,你才慢呢!

[提出問題] 怎樣定義 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引導 學生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類比)多媒體動畫 :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

[結 論] 線速度定義:質點經過的圓弧長度s與所用時間t的比值,叫做圓 周運動的線速度。

公式: 單位:m/s(米/秒)

[問 題] 速度是矢量,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方向是怎樣的?

[演 示] 1、用一端連有細線的小球,將線的一端套在釘子上,釘子豎直立在桌面上,給球初速讓球在水平桌面上做圓周運動,突然向上抽出釘子,看到球沿圓周的切線方向運動;

2、通過投影儀觀察旋轉圓盤邊緣紅墨水飛出的情景以及落在紙面上的徑跡分佈;

[結 論] 線速度方向:沿圓弧的切線方向

線速度表示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它是矢量;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方向是不斷改變的,所以勻 速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勻速圓周運動中的“勻速”是“勻速率”的意思。

[情 景] 打開教室內的電風扇,變換不同的檔觀察它轉動的快慢。(引導學生認識要引入與線速度不同的、描述圓周運動轉動快慢的物理量)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五

第一章:走進物理世界

1、物理學史研究光、熱、力、聲、電等形形色色物理現象的規律和物質結構的一門科學

2、觀察和實驗是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來源

3、長度測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長度的國際基本單位是米,符號是m;常用單位還有千米(km)、分米(dm)、釐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等。它們之間的換算關係是

1km=1000m、lm=l0dm、ldm=l0cm、lcm=l0mm

1mm=1000μn、lμm=1000nm

4、長度測量結果的記錄包括準確值、估計值和單位。

5、誤差: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別叫誤差。誤差產生的原因:①與測量的人有關;②與測量的工具有關。任何測量結果都有誤差,誤差只能儘量減小,不能絕對避免;但錯誤是可以避免的。

減小誤差的方法:①選用更精密的測量工具;②採用更合理的測量方法;

③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6、測量時間的工具是秒錶,時間的國際基本單位是秒,符號是s;常用的單位還有小時(h)、分(min)等。它們之間的換算關係是1h=60minlmin=60s

7、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是: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指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第二章:聲音與環境

1、產生: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聲音就停止;振動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2、傳播: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播聲音。聲音在介質中是以波的形式傳播;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體中傳播最快,氣體中傳播最慢。15℃的空氣中聲音傳播速度爲340m/s。

3、聲音的三個特性:

(1)音調:人耳感覺到聲音的高低叫音調;音調的高低跟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有關,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2)響度: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強弱,響度的大小跟發聲體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響度還跟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4、頻率的高低決定音調的高低;振幅的大小決定聲音的響度。頻率的單位是赫茲,符號是Hz,人能感受到的聲音頻率範圍是20Hz~20000Hz。人們把低於20Hz的聲音叫次聲,高於20000Hz的聲音叫超聲。超聲的應用有:超聲波粉碎結石、聲納探測潛艇、魚羣,B超檢查內臟器官。

5、樂音與噪聲:

樂音:悅耳動聽、使人愉快的聲音;是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噪聲:使人們感到厭煩、有害身心健康的聲音;是物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人們用分貝來劃分dB聲音的強弱的等級。

6、控制噪聲的三個途徑是:吸聲、隔聲、消聲;即在聲源處、在傳播途徑和在接收處控制。

7、聲的利用:(1)聲音可以傳遞信息:如漁民利用聲納探測魚羣

(2)聲音可以傳遞能量:如某些霧化器利用超聲波產生水霧

8、回聲:聲音在傳播途徑中遇到礙物被返射回去的現象,叫回聲。如回聲比原聲到達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們區分開,否則回聲會與原聲混在一起會加強原聲。利用“雙耳效應”可以聽到立體聲。

第三章:光和眼睛

一、光的傳播

1、自身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如太陽、螢火蟲等,而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同種均勻的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生活中應用光的直線傳播的事例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隊瞄準等。

3、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是最快的,真空中的光速c=3.0×108m/s,光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速度是不同的

二、光的顏色

1、色散: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後被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的現象,這說明白光不是單色光。

2、色光的三基色:紅、綠、藍;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發射的光決定的,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透過的光決定的。顏料三原色是:品紅、黃、青。

三、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光在物體表面的反射有兩類:一類是鏡面反射,反射面是光滑的,如黑板“反光”;另一類是漫反射,反射面是粗造的,如我們能從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平面鏡成像規律:物體在平面鏡中成的虛像、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的連線跟鏡面垂直、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5、球面鏡包括凸面鏡,如:汽車的後視鏡,公路拐彎處的反光鏡,主要作用是擴大視野;還有凹面鏡,如:太陽竈、手電筒的反光罩,作用是使光匯聚起來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它的傳播方向發生改變的現象。

2、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玻璃等其它介質時,折射光線向法線方向騙折,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光從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氣時,折射光線將遠離法線,折射角大於入射角。當光空氣垂直射入水或玻璃等其它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變,折射角等於入射角等於0°

3、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五、看不見的光

光譜上紅光以外的部分叫紅外線,它用於紅外夜視儀,紅外線測溫儀;光譜上紫光以外的部分叫紫外線,紫外線驗鈔機。

六、透鏡與凸透鏡成像

1、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凸透鏡,它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2、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凹透鏡,它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3、凸透鏡的焦點:跟主光軸平行的光,通過透鏡後會聚於一點,這一點叫凸透鏡的焦點,用字母“F”表示

4、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和應用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連通器的構造特點。

(2)瞭解連通器的原理。

(3)瞭解一些連通器的應用實例,瞭解船閘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2、過程和方法

(1)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探究式學習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

(3)讓學生經歷從感性到理性思維的飛躍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在探究連通器原理的過程中,讓學生保持對大自然的好奇,領略自然界的美妙與和諧。

(2)通過對連通器的應用的瞭解,使學生認識到簡單的物理原理可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大問題,培養學生把自己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爲人類服務的意識。

(3)通過介紹葛洲壩船閘讓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

連通器的特點和應用。

教學難點:

用“假想液片”法分析連通器中液體靜止液麪總相平方法。

儀器材料:

兩個小車、長木板、刻度尺、小木塊、秒錶。

板書設計:

1、什麼是連通器?

上部開口、底部連通的容器叫連通器。

2、連通器的特點

如果連通器中只裝一種液體,則液體靜止時連通器的各容器中液麪總相平。

分析:設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個液片。

液體靜止-----液片處於靜止狀態-----液片兩側所受壓力相等----液片兩側所受壓強相同-----兩管液麪高度相等-----兩管液麪相平。

3、連通器的應用

茶壺、洗手池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統、電熱水器的水位計、牲畜自動飲水裝置、船閘。

教學過程:

師:請大家觀察老師手中的茶壺,它的結構有什麼特點?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象茶壺這樣的上部開口、底部連通的容器叫連通器。師:生活中還有那些容器是連通器?學生回答

師:老師手中的這個玻璃器皿是不是連通器,爲什麼?它有什麼特點?生:是連通器。因爲它是上部開口、底部連通的。

它的特點是組成連通器的各個容器長短、粗細、形狀各不相同。

師:猜想一下,若在這個連通器中倒入水,當水靜止時,各容器中的液麪會不會平?學生猜想教師演示實驗

師:爲什麼各容器的液麪是相平的?學生提出自己的理由。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原因。設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個液片;

因爲液體靜止,所以液片處於靜止狀態,則液片兩側所受壓力相等F向左=F向左,又因爲液片兩側的面積相同根據p=F/S可得液片兩側所受壓強相同。有p=ρgh可得,當ρ一定時,p相同則兩管液麪高度相等,即兩管液麪相平。

師:如果連通器各容器中裝的是不同液體,液麪還會相平麼?教師演示實驗

生:液體密度小的那個容器液麪高。師:爲什麼?用剛纔的方法分析。

師:如果連通器中裝有同種液體,但是連通器處於運動狀態,液麪會相平麼?教師進行演示實驗生:這時液麪不相平。

師:課本中圖8—12中的物品是連通器麼?說說它們的工作原理。讓學生敘述工作原理,教師補充。

師:連通器還有一個重要應用---船閘,你能根據圖8-17中的情況說明船閘的工作過程麼?

學生敘述,教師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