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情感散文【多篇】

情感散文【多篇】

情感散文 篇一

謹以《亡人逸事》一課爲例來談通過多元對話方式展開散文的教學。

一、師本對話,挖掘情感的內涵

教師閱讀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散文教學的第一步。師本對話並非消極接受文本和照搬教參,而是帶着自己真實的感受和個性體驗去反覆揣摩文本,在對話過程中解讀出新的意義,形成教師與文本的視界融合。師本對話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教的層面;二是學的層面。第一個層面必須弄清三個問題,即說了什麼,怎麼說的,爲什麼這樣說,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的對話過程。以《亡人逸事》爲例,這篇散文收錄在“慢慢走,欣賞啊”專題中,是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熔寫人、記事、抒情於一爐,樸實的筆調中飽含深情。這類散文的鑑賞,需要反覆閱讀,將感情的結晶重新融化,在我們的生命長河中奔騰。郁達夫說:“一粒沙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現代散文的特徵之一。”因此教師對課文的處理應把教學重心放在細節描寫上,通過找出相應的細節描寫概括亡妻形象,引導學生體會散文的特徵,找到鑑賞散文的途徑。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更細緻、更全面、更深入。其實我們讀《亡人逸事》,妻子的形象固然栩栩如生,但透過這個形象,更打動人心的是課文流露的濃濃的情感。因此教師要在與文本的反覆對話中抓住這個情感教學點,深入挖掘情感內涵,把文字激活,披文入情。

從學的層面來說,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自己解讀出了散文的情感內涵,學生能否理解呢,怎樣引領學生去理解呢。教師教學的出發點和目的都是學生,在與文本對話時要設身處地爲學生着想,尋求學生與文本對話、產生情感共鳴的基點。有了教師與文本真實個性的對話,才能生成感人至深的課堂。

二、生本對話,涌動情感的體驗

散文是一種載體,蘊涵着作者的生命體驗、思想境界和情感歷練。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讓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蘊涵着生命潛能的學生主體與文本對話,賦予學生感知文本的契機,給予學生觸摸文本的空間,鼓勵學生傾聽文本的聲音。

學習《亡人逸事》,應以學生的生活體驗爲前提,讓他們在初讀後自己提出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學生可以自己解決,有的則需要教師點撥。如有學生曾經對課文的一句話產生疑問,當妻子問丈夫爲什麼直接把花布寄到孃家去,丈夫說:“爲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這個方便該怎麼理解,寄到婆家怎麼就不方便了呢。學生就此問題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經驗分析,最後得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寄到婆家,妻子可能就不好意思把布都給自己做衣服,從中體現出丈夫對妻子的疼愛。

後把主要精力轉向散文創作的作家巴金,在總結他自己寫散文的“經驗”時說道:“我自己有一種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裏都有我自己。”因此學生文本對話的同時,還必須與文本的作者對話,進入人物情感世界。孫犁的妻子於1970年因患有嚴重的糖尿病去世,終年60歲,七年後,孫犁纔開始寫《亡人逸事》,後來四年多的時間裏,他又反覆修改,最後定稿時間爲1982年。作者爲什麼遲遲不寫悼念亡妻的文章,這在文章最後一部分有交代,“我衰年多病,實在不願再去回顧這些”,“這可能是地下相會之期,已經不遠了”。這幾句話簡單卻又蘊含着無盡的哀傷,言有盡而意無窮。如何理解孫犁的這份痛,最好讓學生對作者創作時的情境有所瞭解。教師可於課前印發材料,讓學生更細緻地瞭解孫犁在期間遭受的非人折磨,體會孫犁在快被解放之際妻子卻離他遠去的悲傷。只有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學生纔會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三、師生對話,促進情感的生成

師生對話,是師生雙方精神敞開後的互動交流與相互接納。在師生多維對話中,學生帶着各自的知識、經驗參與語文課堂教學,積澱生命的感悟。師生展開有效對話的環境是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應尊重學生,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和行爲,使自己成爲師生平等中的“首席”,成爲學生髮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

在一堂公開課上,一女生賞析課文中“用力盯了我一眼”這句話,認爲這個動作表現妻子生氣,不敢多看,教師似乎對這一答案不滿意,引導了很久,也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該女生後面只得說“我不知道”,尷尬入座。實際上學生體會的這兩點完全沒有問題,妻子是個“禮教觀念很重”的人,她覺得未婚夫偷偷前來看自己不合禮數,所以頗爲生氣,同時自己也有強烈的好奇心,想看看自己要嫁的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但又不敢多看,只是“一眼”,所以這句話很傳神地寫出妻子彼時的複雜心理。在師生對話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鼓勵學生的多元讀解。

面對不同的聲音,教師要能多角度地傾聽,析別正誤、深淺,並及時用藝術的語言加以點明、引導、肯定,使之或由模糊而變清晰,或由淺顯而變深刻,或由平淡而變動人。做學生表達獨特感受的諦聽者和欣賞者,平等對話,促進情感的生成。

四、生生對話,實現情感的碰撞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是生動活潑的、充滿生命張力的、有個性的獨特個體,生活經驗、情感歷練、生命體驗、生存狀態的差異預示着他們多維的思考,多元的理解,多樣的解答。面對同一文本,學生與之對話後,每個人所獲取的信息豐富多彩,對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充滿個性。通過學生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羣體之間思維的碰撞和交融,產生互動效應,或激起共鳴,或觸動情思,或激發疑慮。在生生對話中,實現着情感的溝通、凝聚和融合。

學生在賞析細節描寫時,注意到了妻子的一“哭”和婆婆的一“笑”,於是有了下面一段對話:

生1:“她站起來哭了”,是慚愧地哭了,連北瓜都背不動,還摔了一跤。婆婆的笑則是嘲笑的意思。

生2:我認爲她哭是委屈,因爲妻子在孃家比較嬌慣,到了婆家以後要早起還要乾重活,她覺得很辛苦。

生3:婆婆笑不是嘲笑,而是一種寬容無心的笑。

生4:妻子的哭包含了複雜的情緒,既有跌倒的不好意思,又有對自己不如婆婆會幹活的愧疚,也隱隱有委屈,可見其要強的個性。

在這場對話中,學生之間有爭論和認同,有合作與分享,他們互相啓發、互相協作、互相鼓勵,共同分享學習成果和經驗。在開放的氛圍、個性化的言語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產生情感的共鳴,獲得精彩紛呈的多元化感悟。

多元對話,是散文教學的新形態,是張揚個性和靈性的方式。教師應積極地呼喚對話,執著地拓展對話。只有對話,才能相互傾聽,相互接納;才能讓生成閃光,使生命感動,使課堂更具情感張力。

情感散文 篇二

關鍵詞:中學語文;散文教學;情感調動;想象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1-0022-01

散文以其獨特的魅力,在國中語文教材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題材廣泛,結構精巧,手法靈活。字裏行間,盪漾着作者真摯動人的情愫。它情與思、理與形融合在一起,幻化出一個個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從而促進學生思想的飛躍,理性的昇華。

1.國中教材所選的散文是情感信息的載體

國中教材中所選的散文,一般爲狹義性散文。它是一種自由、靈活抒寫見聞感受的文體。它的獨特美質在於:能夠讓讀者通過一個十分精粹的形式,讀到作者對於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而這種感悟就是作品內含的情、理、意、味。而“情”則首當其衝,因爲散文的主要任務就是抒情達意,它直接取材於生活,興之所起,筆之所至,心之所想,墨之所趨,自然瀟灑,無所隱蔽。作者的主觀表達得最直接,個性流露得最鮮明。縱觀每一篇散文,都濃縮着作者強烈的情感,它以掩抑不住的情思,向讀者傳遞着作者的情感信息,真可謂“情者文之徑”。這裏所說的“情”,即作者的情感,它是作者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體驗。散文作爲文學作品的一種,表達的正是作者的喜、怒、哀、樂等各種複雜的情感。如朱自清的《背影》,字裏行間充滿着深切的念父之情;《我的老師》全文充滿着作者對老師的敬愛之情;魯彥的《聽潮》抒發了作者對大海的熱愛之情;《藤野先生》全文則充滿着深沉的愛國之情;……因此,散文的教學過程,其實質就是情感交流過程。

2.情感調動是散文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

2.1 情感是聯繫作品作者、教師、學生的紐帶一篇優美的散文,它之所以美,主要在一個“情”字上。作者的感情是滲透在作品之中的,如何去領會作者的“情與思”,這就是散文教學內容之一。散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義項,同樣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活動,教師作爲教學的主導,把文章提供的具體的審美對象、情感傳達給學生,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受到審美情感的激勵和感染,並融情感於學習中;同樣,學生作爲教學的主體,時刻把情感反饋向教師,當教師體驗到學生的情感時,就能產生情感的再激勵,從而形成散文教學過程中情理交融的境界。由此可見,雙邊活動在實現過程中,教師情感是作者和學生情感溝通的媒介,因而,教師在教學時應該要牢牢抓住"情感"這一中心環節,發掘隱含在作品中字裏行間作者的情感因素,首先使自己的“情”和作品的“情”相融相通,達到"情理"的共振,然後再把自己體味到的“情感”感染和轉化給學生,調動起學生記憶倉庫裏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學生“情感”、教師“情感”、作者“情感”三者"情理"的同化和合一,實現以期的良好教學效果。

2.2 調動情感是學好散文的催化劑。散文教學最忌“把學生當作儲存知識的容器”,“填鴨式”的滿堂灌,只能使學生思維處於睡眠狀態,吸收知識處於被動地位,因而造成教者有情,學者無趣;教師激動,學生不動的不良狀態。若要改變這種不良狀態,情感調動就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2.2.1 情感是產生興趣的基礎。情感是興趣的原動力,要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趣,最有效的途徑莫過於是以情感染。作者總是把自己濃厚的情感滲透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如果要使學生對作品產生“興趣”,則必須要使學生對作品產生"情感",否則就不會學好這門學科。明代王守明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作了一個貼切的比喻:"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殘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如春風,治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條,日就枯槁矣。“可見,興趣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學實踐也證明:激發學生在思考探索過程中體驗到樂趣、感到興奮和激動,是提高散文教學效果的一竅門。一些文質兼美的散文,有的富有情趣,有的富有理趣;只要教師去開發、利用,就可以使學生受到感情的薰陶、哲理的啓迪,開拓其胸襟、增長其智慧,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無疑是散文教學的一味催化劑。

2.2.2 情感是意志的推動力量。情感可以成爲意志的動力,也可以成爲阻力,積極肯定的情感對人的意志有推動力。如巨大的愛國熱情和主人翁的責任感,能激勵人們刻苦學習,勤奮工作,克服困難,作出貢獻;而消極否定的情感對人的意志活動起着阻礙削弱或干擾作用,甚至成爲意志的阻礙。一個人如果對他所要達到的目標抱着冷漠的態度,存在着畏難情緒等,就會動搖和削弱他的意志。同樣,散文的教與學過程,是充滿着困難的過程,學生如何學好散文,並運用自己所學的理論指導自己的散文創作就更不是一帆風順的。因此,散文的教學過程,就要以情育志,教師只要善於發掘散文中的情感因素,通過對文章中情趣盎然描寫的分析,精確科學的概括,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使學生豐富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意志力,以文達情,以情出理,以理育情,以理育志,以理導志,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沒有理智和意志力的情感是任何一個散文作家所不提倡的,是有悖於他們創作的初衷的,進而促進學爲己用,創作出“情”“理”俱佳的篇篇散文,實現散文教與學質的飛躍。

2.3 情感調動,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散文教學不是單純的信息接受,它必然會引起信息反饋。優秀的散文,總是以具獨特的藝術形象觸發人們的情思,喚起讀者的想象力。教師在散文教學時,要根據作品的語言信息,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使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文中的言語、文字的描繪和實物標誌的意義,調動自己儲備的豐富表象,根據個人社會實踐和個人創造的需求,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達到靈感的突現,實現再造想象和創造的同步發展。

情感散文 篇三

很久之前,我們還熟悉彼此的時候。我半開玩笑地問起過你,爲什麼不能幫我寫一篇文字。你說,你不想。

很久之後,包括此時,我仍是認爲,因爲不夠了解,才寫不出。我也一樣。從認識到現在,不足一年,卻是經歷了兩次拉黑,一次你拉我,一次我拉你。這兩次不愉快的舉動,或許能說明什麼,我們心知肚明。也曾試圖一輩子不把你寫進我的世界之中,因爲從一開始,我就知道,你無法駐足一輩子。那些一起聊天的日子裏,我總是說你幼稚。其實,至於你幼稚與否,我又怎麼能夠妄下斷論?只不過是,不想彼此走的太近,以至於無法活在現實中。

因爲不能很瞭解你,所以這篇文字註定是一篇獨白。以前,每晚都聊天時,我會擔心;之後,每晚都是黑色頭像時,我又會想念。可一切好不容易都還算差強人意,我又怎能任性地使壞?遠遠關注足矣,我們本不是同一世界的人。

喜歡你的文字,因爲那都是真實的內心獨白。有時候,讀你的文字,就像是在窺探你的心事般,如此感動。你的性格中帶着天性使然的羞澀,熟悉的人還好說話;在一堆陌生人面前,你會有自己的保護色。這一點,我和你很像。喜歡你穿白色帆布鞋子打籃球的樣子,就算未能站在你身旁,但依然甚是歡喜。犯花癡地說,我喜歡任何一個穿白色帆布鞋的男生,估計男人是很少穿的了。想想,犯花癡的年紀也都該過了。

寫這篇文字的時候,腦子裏的片段很多,而確實有意義的,真的很少。你以前聊天的時候說起過,爲什麼和我這個女人說這麼多廢話。其實,我有多感激,那成堆的廢話陪我度過太多的失眠之夜。你不是我,你也不能瞭解我,因爲關於我,我又告訴過你什麼,你又問起過什麼呢?所以,很多事情是無法沒節制地問下去的,因爲越是問越是傷感。也可以說,許多想問的事情,到你那裏,便再也無法問出口。

既然無法逾越一些東西,那就留彼此好的印象,一輩子。記得爲你發過這樣一條狀態:我知道,愛可以排除萬難,可萬難之後,更是萬劫不復,這是我更相信的。你說,你喜歡我;我說你是在戲弄我。在比較保守的愛情觀下,我始終認爲,越是說出口的喜歡,就越是開玩笑。事到如今,我們就把錯過的故事,成爲理所當然。是啊,在生活面前,我們要把多少遺憾,無奈歸於理所應當。此刻, 腦子裏蹦出一句你發給我的話——有些話,說給了一個男人聽,就不要再和其他男人說了。你知道嗎?這句話說得很男人,我信以爲真,以爲這就是愛情。罷了,路過愛情,僅此而已。

這篇獨白,寫的好無力。不得不承認,有一些往事,回憶起來是吃力的,因爲就沒打算保留一輩子。記住也幸運,忘記也要接受。生命中,經歷的人事,無非就是不停遇見,然後忘記,而留到最後的,被叫做回憶。是不是不夠珍惜,所以纔會覺得寫的足夠吃力?亂七八糟,這篇似年終總結的自我檢討書,怎會如此囉嗦?這就是爲什麼從來不寫紀念文,就在於我寫不出來任何的感情。好多話,就掩埋在時光裏吧。

如今,各自安好便罷。何必非要問出個所以然?

情感散文 篇四

關鍵詞: 現代散文 情感 體驗 引領

在江蘇普通高中的語文課程中,《現代散文選讀》是作爲選修課課程設置的。這樣設置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過學習,激發學生對現代散文的興趣,對中外現代散文的藝術面貌有大概的瞭解,對散文的藝術特性有初步的認識,積累散文鑑賞方面的經驗,喚起對現實生活的關注。所選的散文都凝聚着作者的深情,是作者情感的外在表現。抓住了情感,就抓住了探究現代散文的鑰匙。學習時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對散文文本中的情感進行探究,感悟情感,提高學生的情商。

一、挖掘文中的情感,感受現代散文的魅力

《現代散文選讀》共設置了六個模塊,以情感爲標準區分,每一模塊所選的文章的情感有相同之處。“活生生的這一個”模塊主要表現人際間的至情:父母子女的親情、對師長的尊敬、對友人的關愛、對古人的仰慕等。“難以忘懷的故事”模塊主要表現對往事的緬懷之情。“是什麼讓我們感到”模塊主要藉助自然界的事物表達對人物、自然的深沉感觸。“文字繪出的圖畫”模塊主要是表達對大自然造物的禮讚之情。“人與物的對話”模塊主要藉助物表現人對往事生活的眷戀之情。“感性與理性同樣有力”模塊主要通過議論表達人對物的情感、理解並上升爲哲理去感悟人生。對於每一模塊文章的學習,教師應充分引領學生挖掘散文中的情感資源,特別與學生情感世界相關聯的資源,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的情感相鏈接,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現代散文的慾望,深入文本中,才能真正感受現代散文的魅力所在,讓散文的情感光輝照亮學生的內心世界。

例如學習胡適的《我的母親》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挖掘文中母親對“我”情感的兩面性――既嚴厲又溫情。這與學生父母對他們的情感一樣,學生能夠談談自己的感受,容易理解胡適對母親的情感,母親對他的愛護、嚴厲,就會清晰地浮現母親的光輝形象,才能體會文章雖然文字質樸、事件平常,但情感真實而偉大,這就是令人敬佩的魅力所在。《我的一位國文老師》、《送考》等教學也和本文一樣。

二、在課堂教學中突出情感體驗,以情感引領課堂

詩專情,其實散文也專情。《現代散文選讀》的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對散文中情感的體驗,以情感引領現代散文課堂教學,讓課堂成爲學生與文本、與現實生活進行情感交流的橋樑,讓學生的情感體驗成爲其破解散文內涵的密鑰,突破現代散文教學的難點,享受散文帶給我們的知識、智慧、思想情感和審美情趣。學生在課堂上用心體會文中的情感,自己的情感也會受到觸動甚至震撼,精神上也會接受洗禮。這樣學生自然會在課堂上人隨心動,心隨情動,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探究、交流活動,課堂教學將活躍而高效,成爲學生、作家、作品情感交流的平臺。

例如學習王英琦的《看社戲》,首先要突出文中情感:對藝人們艱辛生活的同情,對底層弱勢羣體生存的禮讚,對生命平等的尊重。教學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展示農村藝人們的表演和生活狀況,也可以讓學生講解自己所見到的表演情景,用真實的生活場景帶動學生體會文中底層羣體的不易和生存的努力,從而理解作者對尊重生命平等的呼告。讓這種情感理解貫穿課堂教學始終,會使文本解讀的重點得到突破,讓這種情感引領學生走入現實生活的底層,關心身邊的底層人、普通人、平凡人,還原生活的平凡、真實,纔會使學生懂得生命平等的真正含義。

三、拓展情感,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

對於現代散文中的情感,教師在教學中應加以拓展,延伸到羣體、生命、人生、現實生活等,迴歸情感的本源,呈現情感的抽象性、上升性。學生的情感正處於複雜的培養期,學生的道德觀、價值觀處於昇華期,這兩者是情感的兩大方面。通過散文文本情感的鑑賞、拓展體驗,讓學生的情感接受生活的洗禮,加深對生活、人生、社會的深層理解,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情商水平。

例如劉鴻伏的《父親》,文章寫了父親的質樸與關愛,將父愛之情寫得熾熱深沉、哀怨動人。教師應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找出描寫父親質樸的細節及表現父愛的事情。首先讓學生感受文中父愛情感真摯,對文中情感加以拓展:父親的質樸可以拓展爲對土地的眷戀、對城市的恐慌;父愛可以拓展爲人性的真愛之情等,接着讓學生談談父親對自己、對家鄉的情感,就能使學生感受到過去不在意的父愛,讓情感迴歸,浮現過往的生活場景,再次回到文本時,對文本的理解就會得到昇華,心理感悟也會深刻而真實,文中的情感就會對學生的情感發展起到指導和促進作用。

四、披情入文,爲情而文

高中生大多在作文時對如何自然地表達情感仍感到難以把握,《現代散文選讀》中的散文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示範和借鑑,是最好的例子。《現代散文選讀》中的散文無論是寫人、記事、抒情、寫景、狀物、議論等都注重情感的自然、巧妙的流露,讓情感隨所寫的人、事、物、景的出現而自然宣泄、抒發。學習時教師應根據學生個人作文優缺點的情況,選取適合學生學情的抒情方式指導學生,讓真實的情感融入文章,讓他們的文章是爲自己的情感宣泄、抒發自然迸發而作。既不是乾癟的敘述、描寫,又不是嘶啞的煽情、無序的表達,不是爲文而文,而是因情而文、不得不文。

例如學習林清玄的《可以預約的雪》時,文中是爲抒發對人生的“變”與“常”的體悟,保持對未來預約的希望。這一情感作者是藉助菅芒花爲文的,所有內容都由情感引領。學習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作者是怎樣藉助菅芒花可以預約而人生是不可預約的特性抒發思想情感的,拓展指導學生藉助現實生活中平凡的一個意象、事物及它們的特性、發展變化、前後對比等抒寫心中的情感。如要抒發友情的長遠,可以用樹木的長青、天地的久遠來表達;抒發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可以藉助家中的老屋、農具、護子的動物等來表達;抒發對青春的禮讚,可以藉助花朵、朝陽等來展現。讓學生心中的情感在現實中能找到可以寄託噴發的外物,從而邁向爲情而文的境界。

情感散文 篇五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後面的問題。

在一個雨後有陽光的秋日,朋友約我去釣魚。我舉着釣竿只有幾分鐘,就放棄了,先是坐着,後來就躺在那片蘆葦中了。北方這一片蘆葦,讓我有了一個馳騁思想的空間。

秋天的蘆葦一片蒼茫。灰白的蘆花開始到處飄蕩,翩翩若雪。握住一片蘆花時,自然,我想到了帕斯卡爾,他說:“人顯然是爲了思想而生的。”他的思想中沒有規範的體系和嚴謹的學說。他是個任思緒流淌而不做聚集和彙總的人,宛若一片自由的蘆花。他的毫無拘束的思想火花奔放不羈,直抵生命的最深層次。

成熟的蘆葦如滿頭華髮的老人,脫去輕飄,歸於凝重,靜謐中有一種莊嚴和安詳。我想蘆葦如果有眼睛,也一定是充滿陽光般的睿智,那是超越了一切悲喜苦痛的曠達。

其實這裏是一片河灘,更多的是荒草、沙子、水面,還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在水面貼着滑翔的鳥。它們翅膀扇動着,發出不可一世的鳴叫。它們其實是沒有思想的。任何一個思想家,都會在廣闊之處表現得沉默。那正是一種成熟。就像面前的蘆葦,該張揚時便張揚,該安靜時就安靜,似乎自己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節奏。蘆葦的境界,人是不容易達到的。

灃河岸上的這片蘆葦地,我設想它是屬於帕斯卡爾的。

(選自趙豐《帕斯卡爾的蘆葦地》,有刪改)

在文中,作者是採用什麼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來表達自己在蘆葦地的見聞和感悟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解析:答題時,我們需要勾畫出表明作者情感的詞句,準確把握“蘆葦”這一形象,明確作者反覆描繪了 “蘆葦”的哪些方面。作者寫“一片自由的蘆花”,即寫人的思想。因此,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時,要抓住“脫去輕飄,歸於凝重,靜謐中有一種莊嚴和安詳”“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節奏”這些語句,還要準確判斷作者使用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

答案:(1)作者採用了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的表達方式和擬人、對比的修辭手法來表達自己在蘆葦地的見聞和感悟。(2)在生活節奏加快、物慾至上的今天,人們應該從種種虛浮、功利的慾望中解脫出來,深入思考生命的意義,智慧地把握生命的節奏,以此淨化、昇華我們的靈魂。

【技法指津】

寫景狀物散文多是在描繪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要想把握寫景狀物散文的情感,我們應當辨明散文作者抒情的特點:

1.情感的一致性。衆多散文開篇便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調。這情感成爲一條貫串全文的線索,在各個階段都無多大變化。

2.情感的變化性。也就是說情感隨寫景、敘事起伏變化,形成一條彎彎曲曲的線索。

3.情感的含蓄性。表面看,這些景物零散、細小,但這些恰是作者用來表現情感的憑藉。如果不深入分析其比喻、象徵意義,聯繫更深層的社會背景,就無法弄懂作者表達的真正情感。

把握寫景狀物散文的情感,具體的方法有:

一、從文章主旨把握情感

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就掌握瞭解題的萬能鑰匙。我們要明確作者所抒之情、所明之志和所言之理;要分析文中所寫景物的特點與人們的情感體驗、社會生活的聯繫。

二、從思路脈絡理清情感

1.找出作者情感變化的線索。

2.注意散文的題目、開頭、結尾及段與段之間的結構層次。對開頭的總括句、結尾的總結句及段首句、過渡句都要細心體會。

三、從景物特徵剖析情感

大凡高品質的散文,儘管寫法及景物特點各異,但都有一共同特點:寫景精妙,情感鮮明,給讀者以美的享受。自然界的日月山水、風霜雨雪、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名勝古蹟都是文人墨客青睞的對象。但無論是從何物、何景入筆,所表現的都是人主觀的感受。因此,分析景中寓情,我們要明確這些散文的描寫角度。

1.看景物的時空描寫。從景物描寫的側重點來理清作者情感表達的側重點。

2.看寫景角度。寫景的角度,有遠景、近景,有俯視之景、仰視之景,有動景、靜景,有定點觀景、移步換景……從這些角度中可探究作者的感情傾向。

3.抓住景物特點。景物的特點往往與文章的整體氛圍相協調,使全文統一和諧。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作者筆下會顯示出迥然不同的特徵:蒼勁挺拔或嬌弱無力,生機盎然或蕭條衰敗,開闊明朗或狹小陰冷,令人心曠神怡或令人悽神寒骨。我們可以從景物的這些特徵剖析作者愛恨、憂樂、喜惡、讚美或批判的情感傾向。

四、從語言特點體悟情感

1.分析感彩濃厚的詞語。作者在文中的情感,都是通過一些具有感彩的詞語表現的,或讚賞敬佩,或憎惡鄙視,或頌揚或批判……閱讀中,應細心標出這些畫龍點睛的詞語。

2.抓住作者在文章中議論抒情的句子。作者除通過描寫景物來抒情外,往往還通過議論、抒情直接傳達作者的感情或思想,顯示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態度。邊寫景,邊抒情,或在集中寫景之後集中抒情,或在寫景之前談自己的感受,有的是對所描寫景物的見解或判斷,有的是意義的挖掘揭示,有的是作者情感的爆發。我們在閱讀時,找準作者抒情的核心也就等於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3.注意分析意蘊深刻的句子。有些句子,要注意它在語言環境中的特定含意。結合上下文,結合文章的語言風格,去理解,不僅理解詞語的表層意義,更要理解其深層含意。

五、從藝術手法辨明情感

文中的藝術手法,有審美與昇華意義的雙重作用。

1.使用比喻,寓情於景。作者把所描之景物比喻爲與之相似的另一事物,從而抒發主觀感情。

2.運用象徵,寓情於景。所寫的景物與所要表現的對象在某種抽象的精神上有相同之處,這樣就可以用象徵手法把二者結合起來從而抒發感情。

3.巧用比擬,寓情於景。有些高明的散文家爲了尋找到一條情與景相交的橋樑常常巧用比擬。

4.偶用通感,寓情於景。以通感寓情於景能使寫景更有詩意,使抒情更含蓄。

總之,將作者所抒的情感提煉出來,文章的主題也就從抒情中體現了出來。

【閱讀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後面的問題。

茼 蒿

徐曉杭

秋天來了。的蕾密密地爆滿枝頭,桂花的香恣意地四處流淌,菜園子裏空空的,只有老而堅的絲瓜成了精,每天還掛在籬笆上懷舊。

在擇取了所有的故事和細節後,春天的序曲、夏天的輝煌只剩下了半青半黃的提綱,枝枝蔓蔓地留在讀過的殘頁上。

霜凍來臨前,蒿菜落種了。沒有人問過他們爲什麼要生在秋天,生在萬物都結果的時候。

問誰,問上帝嗎?

蒿菜,學名茼蒿,杭州人又叫菜。木屑一樣的籽,粗糙、乾燥,風吹雨打日曬,撒在哪裏都發芽。

嚴寒來了。浩浩蕩蕩的西北風凌厲如刀,在風的砍削下,他們甚至沒有所有植物都要挺起的軀幹,每一片葉子都從根上生起,卻毫不懈怠地上舉,你撐着我,我扶着你。

他們所有的驕傲都潛藏在冬天的綠色裏,敦厚、坦誠,任嚴寒拍打,仍敞開着胸膛。

塵世間的每次召喚,他們都高喊着,雀躍着,一朵朵爭先恐後往前涌。選上的,以薺菜的做法,放在滾水裏汆,擰乾,切碎,和筍一起拌了,放在餐桌上,聊以解人思春之愁。

最粗壯、最飽滿的蒿菜走了,菜園子裏一片狼藉。破碎的老葉,幼小的嫩芯們依偎在一起,守着他們的家。生活是不能輕言放棄的。

十天半個月後,他們又是葳蕤一片。命運之掌翻手爲雲覆手爲雨,而蒿菜彷彿有無盡的生命力,前面的去了,後面的又來。

任用他們是多麼省心的一件事啊,他們取之不盡,他們生生不息。

他們好像生來就是爲了奉獻。可書上說,他們是一種菊科的草本植物,只是“嫩莖、葉可作蔬菜”。

是因爲他們的無言,纔沒有人尊重他們作爲植物的權利嗎?

仲春,當他們老得再也不能被採摘的時候,他們的每根軀幹才結上了一個小小的花蕾。蒿菜們那個高興啊,他們就像浩劫之後再次相逢在母校的學子,彼此相擁,唏噓感嘆。

風起處白髮飛舞,沒有人在乎。怎麼會在乎呢?那麼多寒冷的日子都沒有哭,所有爲生活的淚早已和汗水、血水一起絞乾了。

春風中,他們努力展平臉上的褶皺,像年輕人一樣開懷大笑,綻放他們最後的金黃。原來,原來他們對生命的全部要求,只是開一朵花,小小的。

望着陽光下那片興高采烈的雛菊,剎那間,我熱淚盈眶。

(選自《中華散文百人百篇》)

1.從全文來看,茼蒿身上具有哪些可貴的品質?請簡要作答。

答:

2.作者在文中寫道:“仲春,當他們老得再也不能被採摘的時候,他們的每根軀幹才結上了一個小小的花蕾。蒿菜們那個高興啊……”聯繫上下文,請簡要說說“蒿菜們”高興的原因。

答:

3.本文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茼蒿的複雜感情,請你簡要分析有哪些?

情感散文 篇六

關鍵詞:微課;具體化設計;情感化設計;詩歌散文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5)05-0030-02

自2010年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微課熱”,截至目前也沒有褪去。王竹立教授曾說過,“微課熱”是暫時的,而微課卻是永久的。[1]目前,存在於網絡中的微課資源與日俱增,微課質量卻參差不齊。國內關於微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念的闡釋和應用前景的展望,對學科微課建設的思考和實踐亟需開展。關於微課的具體化設計是未來微課開發的重點領域,也是微課發展的重要方向。從學科本身出發探討微課的設計有利於彌補當前微課研究的缺漏,實際上更有利於還原微課設計的本真。

一、微課情感化設計的理念和內涵

情感化設計(Affective Design/Emotional Design)理念最初源自產品設計領域,是一種“以人爲本”的產品設計哲學。[2]唐納德・A・諾曼(Donald Arthur Norman)在其著作《情感化設計》中闡述了情感在商業產品設計中所處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倡導在產品設計中充分考慮消費者的情感,使產品能夠促發消費者積極的情感反應,從而促使購買行爲的產生。情感化設計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人的情緒和情感,以及它們與產品要素的對應關係。[3]

微課情感化設計隸屬於教學設計的範疇,基於情感化設計的理念,在微課的設計、製作與應用等環節中以情感爲切入點設計能夠激發學習者積極情感的方案的過程,目的是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提高微課的應用效果。

在某種程度上,微課是一種教育產品。微課情感化設計作爲一種新的微課設計理念的興起,側重於對學習者情感體驗和學習過程中積極情感的激發和保持。微課面向的學習者具有豐富情感並且渴望收穫情感,如果在微課的設計中充分考慮學習者的情感,設計學習者在學習微課過程中的情感歷程,那麼,微課便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果。因此,運用情感化設計來指導微課設計必會產生積極作用。

二、詩歌散文類微課的特點

目前,許多專家和學者對微課的界定多是從不同角度提出,但在微課的特點上達成了一定共識,主要包括:主題明確突出;內容短小精悍;資源豐富多樣;結構相對獨立。而以詩歌散文類爲主題的微課在貫通微課具有的特點之上,具有其獨有的特點。

1.意境化強,情感體驗豐富

詩歌散文多是以作者欲表達的情感爲中心,應讓學習者置身其中,體驗文章所營造出來的意境。

2.畫面優美,多維感官審美

詩歌散文本身具有特有的音律和文體美感,因此,畫面應該達到聲音、圖片的身臨其境,達到多維感官的審美。

3.文字領悟,內容思想開放

詩歌文字凝練,散文文體形散而神不散,讀者皆可結合自身實際,從不同角度去鑑賞體會其中的思想。

4.陶冶情操,文化底蘊深厚

詩歌和散文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人的抱負,因此,欣賞詩歌和散文也重在領悟當時的文化氣息。

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散文類微課在設計時應遵循微課原有的特點,尤其要融合詩歌散文固有的特點。因此,此類微課需注重情感化設計,這樣學習者方能在學習微課時融入真實的情感,達到此類微課學習的真正用意。

三、《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微課的情感化設計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是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編寫的一本選修課教科書。此書的編寫意在適應進一步學習古代詩文的需要,注重從鑑賞角度引導學習者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熱愛祖國的感情,增進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4]

微課情感化設計的主要目標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以此達到學習效果。唐納德・諾曼在《情感化設計》中提到設計存在三個層面:本能水平(visceral level)、行爲水平(behavioral level)和反思水平(reflective level)。[4]有學者也根據人腦處理信息存在的本能層、行爲層、反思層三個層面的加工水平將微課的情感化設計分爲本能層設計、行爲層設計和反思層設計[5](如圖1)。

[促進思考,留下好印象

學習過程有良好的情感體驗

賞心悅目的感官刺激] [反思層

行爲層

本能層]

圖1 微課情感化設計的三層設計模型

因此,筆者認爲,《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微課的情感化設計也可以分爲三個層面的設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微課本能層的設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微課行爲層的設計和《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微課反思層的設計。

1.《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微課本能層的情感化設計

學習者在學習微課時通過感官接收信息,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本能層的情感化設計主要關注給予學習者豐富的、多維的感官體驗,使學習者產生情感共鳴,身臨其境。

對古詩《登岳陽樓》本能層的情感化設計中,首先要對詩歌的寫作背景以及詩人做簡單的瞭解。本詩抒寫了詩人在飄泊途中登上岳陽樓,對壯闊無垠的洞庭湖水發出禮讚,進而聯想自身漂泊、國家動盪而感慨萬千的情感。根據詩人的情感軌跡,製作微課視頻時應多采集古詩中的意象,如失意漂泊的杜甫、煙波浩渺的岳陽樓畔,等等;採集聲勢浩蕩的背景音樂和憂愁淒涼背景音樂加入微課的設計之中,使得微課情感的張力娓娓道來;在微課視頻的總體風格設計中宜採用濃墨淡彩的風格,渲染出詩人悲苦沉鬱的情感。

2.《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微課行爲層的情感化設計

學習者行爲的改變多是受到外界刺激產生的應激性變化,體現在主體行爲的調整和改變。學習是大腦支配的一種行爲,學習行爲的發生也伴隨着情感體驗的產生。行爲層的滿足感來自順利完成任務或某事做得很好時所產生的直接感受。因此,行爲層的情感化設計應該注重能夠使學習者順利、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並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對勸酒詩《將進酒》行爲層的情感化設計中,對詩歌內容學習的設計採用突出情感主線的方式,例如:先在奔放豪邁的音樂背景下讓學習者朗誦“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使得學習者的情感狀態爲“慷慨激昂”。然後引入題目“對詩句的理解”使得學習者的情感狀態轉爲“冷靜”、“興趣”,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習者能夠高度集中注意力,也有利於對詩歌感情的領悟。

3.《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微課反思層的情感化設計

本能層是情感加工的起點,在本能層基礎上產生行爲層行爲的出現和調整,本能層又受行爲層的加強或抑制。學習者在本能層和行爲層上是無意識到有意識的轉變,而反思層是人腦信息加工的最高水平。反思層的情感化設計意在使學習者對知識進行遷移,促使新的思考活動。因此,反思層注重學習活動以及學習評價的設計。

對賦《阿房宮賦》反思層的情感化設計中,在線測試、練習、輔助資源等各種輔助資源均可以啓發學習者智慧,使得學習者建立知識關聯網絡,使學習者的學習變得深化。設置題目“《阿房宮賦》意在總結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藉以諷諫時弊,爲何開頭要從六國覆滅下筆?”學習者讀此題目後便會對賦再做細緻的賞析,瞭解到詩人寫秦朝覆滅,以六國衰亡爲鋪墊,而六國衰亡是因其不愛民,而秦不吸取教訓而步六國後塵,這樣起到提醒時下統治者勿重蹈覆轍,意味深長。學習者答題完畢後給予及時鼓勵,使得學習變得積極。

四、結束語

詩歌散文類微課的設計與開發創設了選修課學習的新型環境,深化了教學內容方式改革。基於情感化設計的詩歌散文類微課不僅關注知識與技能,更加註重學習者的情感體驗。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流露積極情感,身臨其境學習微課,彰顯了“以人爲本”的理念,這種學習讓學習者領悟到中國古代文學的獨特魅力,也突出了文言文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王竹立。微課熱是暫時的,微課是長期的[J].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2013,(09):79.

[2] 鄭煒冬。微課情感化設計:理念、內涵、模型與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14,(06):102.

[3] 李婷。網絡課程的情感化設計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2010.

[4] 袁行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 唐納德・A・諾曼(Donald an).情感化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情感散文 篇七

【關鍵詞】國中語文 散文教學 情感教育

新大綱要求使教育者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和運用的培養,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要任,而中學語文散文篇目的增加正是這一要求的體現。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爲了更好地適應新大綱和新教材的要求,在教學工作中體現人文性及素質教育中的“育人”目標,這就要對中學生的某種情感進行培養,而散文教學就正是對學生情感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下面,我就根據平時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如何在國中語文散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1 淺談中學散文教學

散文是中學語文教材中數量最多的一種文體。散文理論家葛琴說:“散文的文體,並無嚴格的規定,舉凡日記、書札、遊記、隨感、悼念文、人物誌、風土誌等,只要是以抒發作者對真實事物的情感思想爲主的,都可歸入散文之列。”散文的內容是廣泛的,形式是非常自由的,內容和形式都很“散”。但是,散文必須抒發真情實感並有文字味道,有一種內在的“神”,即散文的主題統帥全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形散神聚”。這是散文的最根本特點。根據中學教材中所選散文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我們可以把散文分成記敘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議論性散文三大類。

2 情感教育在散文教學中的作用

散文語言優美,情真意切,有清新脫俗的文采。散文寓情於景,寓情於事,託物言志,意境深遠,思想和內容耐人尋味,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和真情實感。因而散文的特點能充分發揮其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散文中的情感教育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想象力,還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創新能力。

國中語文教學中散文教學佔據了較大的篇幅,且有許多感人至深的文章與我們中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因而衝擊着進入青春期的國中學生。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就是一篇紀實散文,它通過對回家奔喪、浦口分別、別後思念的描述,特別是通過對父親背影的描寫,充分體現了父子之間的真摯深厚的感情。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是一篇回憶性的敘事散文,既寫了長媽媽的繁瑣,又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深深的悼念。這些作品貼近生活,既能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又能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學會表達真情實感。

3 散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方法

語文教學至關重要的就是調動學生感情,啓迪學生思維,使學生爲作品中的形象、意境乃至情節、結構、詞句所打動所感染,誘發其感情上的共鳴。對於教材中提供的散文佳作,教師可採用多種方法進行情感教育。

3.1 精心設計導語,把學生領入作品的情景中去

導入,是教師送給學生的第一束鮮花,視爲教學的“定調”。“入境入情”的導入能一下子捉住學生,帶學生置身於教學內容相應的情景之中,奠定情感基調,讓學生迅速進入角色,使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的情感相交融,產生強烈的情感反應。如我在講楊絳的《老王》這一課時,先讓學生雙手合十放在胸前,欣賞一組帶樂圖片《2011年度最佳的E-mail照片》,讓學生用心靈感悟生活。然後老師用深情的語言導入:“生活在大千世界,我們習慣於關注那些有非凡成就的偉人,有耀眼光環的明星,與我們血濃於水的家人,還有朝夕相處的老師,同學……可是,親愛的同學們,你們關注過身邊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掙扎在社會邊緣的不幸的平凡人嗎?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去對待他們呢?今天我們就有這樣一個機會來關注一個叫‘老王’的不幸者,看從他的身上我們能學到什麼呢?”像這樣的導語,能幫助學生進入到對不幸者‘老王’的同情與關愛之中。

3.2 介紹作品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進入情景

中學語文教材所選的散文篇目中有些文章,學生未曾感受到當時的情景,如《紫藤蘿瀑布》、《風箏》、《老王》等,因此有必要介紹作品的背景幫助學生理解體會。如教學《紫藤蘿瀑布》時,適當介紹作者弟弟得絕症,全家人籠罩在悲傷氣氛之中,作者看到盛開的紫藤蘿激發創作靈感,以花喻人,讚美生命的律動。這一背景的介紹有助於理解課文的情感和主旨。

3.3 藉助音樂,創設情境

音樂作爲藝術的一種形式,和文字有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其廣闊的情感空間和想象空間。教師可以通過音樂創造場景和氛圍使學生感受到作品中美的形象和意境,從而更深刻地感悟文中情感。仍以教學《老王》一課爲例,感受完老王一生的“苦”與“善良”以後,爲了讓學生更深層次地感悟到“幸運者應該關愛不幸者”這一主題的現實性,以及由己及人去關愛他人,我特別蒐集了一組圖片“身邊的老王”,再配上二胡《二泉映月》那低沉悲傷、悠遠的音樂,學生的思緒一下子遷移到現實生活,而且立刻領悟到我們要給“身邊的老王”多一些關注、同情、尊重,情感上的共鳴已非單純的課堂教讀《老王》這一篇課文了。而在文章結束時,緊緊抓住學生那感動而熱血沸騰的心,又以歌曲《愛的奉獻》和滿屏幕的玫瑰花圖片衝擊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情感體驗,讓學生不能自已地跟着音樂輕輕哼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間將變成美好的人間……課堂達到高潮,“關愛”深入學生心靈。

3.4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化文章情感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還應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適當還可以配樂朗誦,讓學生在閱讀中深入體驗情感。第一,感情充沛的範讀或錄音。無論是抒情散文還是敘事散文,激情充沛,抑揚頓挫的範讀,讓學生注意作者細微的感情變化,才能把自己完全置身於作品之中,和作者的感情融爲一體。第二,指導學生規範誦讀,讀出感情,讀出個人對課文的感悟,培養入情入境的朗讀散文的能力。第三,提倡學生的個性化朗讀,體會朗讀技巧的運用。每個學生的語感不一樣,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提倡個性化朗讀,教會他們如何潛心去體會朗讀技巧的運用。

3.5 透過對“文眼”的理解感悟文章真情實感

許多散文作品都有一句確定全文基調的關鍵詞句,點明文章主旨,涵蓋文章內容,昇華文章情感,通常我們稱之爲“文眼”。因而,透過“文眼”可以比較正確地掌握作者的思想脈絡,深切感悟出作者的真情實感。如《老王》這一篇散文,以“我”與老王的交往爲線索,從老王的“苦”與“善”兩個方面來表現老王心地善良,關心他人,知恩圖報的性格特徵,也寫出了“我”以人道主義和平等觀念對待老王。“我”的善良在交往中表現了出來,但“我”還覺得不夠,當老王去世幾年後“我”寫道:“那是一個幸運者對不幸者的愧怍”。這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愧疚以及寫這句話的用意:呼籲社會關愛不幸者。

3.6 融合詩詞,感知散文的情感

錢理羣教授指出,對於兒童學古詩:“即使暫時不懂,只要已經牢記在心,隨着年齡的增長,當有了一定的閱歷後,是會不解自通的”。當語文教師在散文教學中,融合這些學生相對較爲熟悉,也較爲精煉的詩詞,特別是那些名詩名句時,對學生散文情感的領悟是大有幫助的。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包含了五福充滿詩情畫意的畫面。在教《春》這篇課文時,我這樣啓發學生:作者引用了志南和尚的名句:“吹面不寒楊柳風”,寫出了春風的柔和,請同學們也引用古詩名句來闡釋春草圖、春花圖、春雨圖。於是,同學們思維活躍起來,寫出了不少名詩句,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都無”、“萬紫千紅總是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通過這些詩句的引入,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豐富了學生對春天美好的想象。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帶入了朱自清充滿詩意的“春”中。

教育實踐家馮恩洪認爲:“我們的教育要教會孩子什麼,學會做人比學會做學問更重要。要引導孩子先學會做人,而後做學問。學會做文明人,學會做中國人,學會做現代人,學會做社會主義的人。”馮先生的話說出了素質教育的實質是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其實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心裏狀態,精心設計,使學生能自然進入教學所需要的情感氛圍,領略文字藝術殿堂裏一幅幅絢麗多彩,耐人尋味的圖畫,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藝術的薰陶,想象到高尚的境界;使他們的思維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情感情商在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中得到鍛鍊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佳敏《重視科學精神,迴歸人文品格》,《中學語文教與學》2001年第9期第26頁。

[2] 轉引《素質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動感網絡)

[3] 夏曉芳《散文的閱讀方法》,新課程教育學術2012年3期

情感散文 篇八

【關鍵詞】席慕容散文;散文藝術;情感剖析;生命本體;愛與美

新時期散文由於女性作家的融入而又了新的特徵,如憂傷的韻味、細膩的手法、對人生的感概、對生命各個階段的領悟和思考、對自身目前和未來的解析,尤其是在自我情感方面區別男性則有了新的改觀,她們願意將自己的內心展示出來,用對生活和生命的渴望來讚頌真善美,揭露假惡醜,可謂散文界的又一新變革。而在女性加入後的散文界中以席慕容爲代表的女性作家其獨到的見解和對心靈的真切訴說則以“真”爲切入點,吸引了大量讀者的關注,藉助席慕容的散文中對自我剖析的做法,他們開始對生活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一、席慕容散文中對自我情感進行剖析運用的原因

在席慕容的散文中多注重對自己成長的剖析,相對來說其散文集可以說是席慕容成長曆程的鑑證,從幼兒時期的因爲外貌和嗓音均沒有大姐優秀,而性別和性格比不上弟弟的重要和討喜而導致自我感覺家人對其冷漠,也至此導致其在成長的過程中敏感而自律。甚至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先從自身進行分析找到自己問題所在。也正因爲如此,在其進行詩歌和散文的創作時會不由自主的對自己的內心和情感進行解析,比如在詩歌《蓮的心事》中其在一開篇就寫到“我,是一朵盛開的夏蓮”這種將自己進行物化將物品進行人格化的做法在其散文中多予以表現,而這種表現手法也是席慕容進行情感剖析的主要融合點。

當然這種進行自我剖析和自我情感表達的做法,並不僅限在席慕容的散文中有所表現,在朱自清的《背影》、冰心的《小桔燈》以及國小作文經典散文日記體《落花生》裏都有所表現。在某種意義上說,散文是作家們進行對自我情感分析、對自我進行認知,並利用文字進行雕琢和展示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席慕容散文中對自我情感的剖析和運用

席慕容是一位來自臺灣的散文家,其詩歌、散文在20世紀的80年代和90年代曾經風靡中國文壇,她的文字魅力不僅飽含對生命的讚頌和對愛情、對家鄉的思戀與歌頌,更是對於時光和生命進行了深入化的解析,雖然進行寫作的風格相對文雅、委婉、細膩和飽含詩意,但是文字所表現出來的張力和隱含的思索空間卻是其他作家無法達到的。

在她的散文中,對自我情感的剖析方面運用了三點手法:首先是以情爲中心訴求點,其次是以實際的場景和日常中經常遇到的問題爲切入點進行藝術再造,並注意以情寓景、以景幻情。第三,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擬人作爲修辭讓散文的語言和對情感的表達更爲詩意化。追求詩意美在散文中的合理運用。此外,典籍也直接被引用進來作爲對自身觀點的支撐。情景化、句意化、意象化、情景化是席慕容在其散文中對自我情感進行剖析時主要運用的手法。

(1)對於錯失了美妙的場景和別人美好的情感的感慨

內心的悲情中有何種是令人遺憾卻無法彌補的?《成長的痕跡》裏,錯失了良辰美景,或者原本想更好的去珍惜卻因爲做準備而導致這種良辰美景在被準備的過程中錯失了。席慕容將這種分分秒秒中物化的變化提升到別人的真情卻被自我的無心而錯失,是陰差陽錯還是由於無知、不知不覺甚至故意的無視,這些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那種錯失了回不去時的錐心之痛。哪種無力迴天無法回到當時場景的茫然和無助,席慕容將其發揮到了極致。在席慕容的散文中多以“一種溫柔而又悽愴的美麗”和“無法把握住那些逝去的時刻”來形容自身的痛苦和無奈,美麗生活和美麗的自然以及花的語言則是席慕容在剖析自己的時候更多運用的語言表達替身。一如在《成長的痕跡》裏,在一整夜的清清朗朗的月光中,席慕容對曾經錯過的人和事情,所進行的無法回覆、無法重現的感慨,那種內心的荒涼感和滄桑,以及對美好的渴望和期待,卻也是很多的讀者具有同感卻無法言說的內心語言。也正因如此,纔會被追捧和熱議。

(2)對於錯失了自己的成長和提升自我機會的感悟

在另一篇散文《畫出心中的彩虹》中,席慕容對於客觀生活中無法改變的事實、無能爲力的問題、以及自己無心之過或者自己一直努力卻因爲在當時場景中沒有感悟而導致出現的問題就那些了相應的解析。這種錯失自己也包括因爲過於重視自己的真情在無法被重視的痛苦,忽略了自我成長和提升機會,並因此出現的感悟。

領悟是一個反覆循環的過程,正是因爲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一些問題無法領悟無法進一步解析更無法深入的找到答案的問題,必須經過生命和時間的考量而得到新的答案和要義,正如她對自身不被關注的自卑,在成爲成年人時期,卻是疑問一次演唱會而出現了轉機,發現原來自己認爲務必優秀的姐姐其實也是有猶豫和絕望的一面時,內心出現的驚訝和感慨。她將這種情感予以藝術語言的再現以及隱晦的對於自己成長過程中那種曲折的糾結的無奈的心情的感慨。曾經一個清愁的少女,一個自卑的幼兒,一個成爲人婦卻依舊尋找自身地位的輕愁女人的內心複雜感予以瞭解析。這種意境和心態的曲折性,纔是散文中作者進行自我情感剖析時,對內心壓力和情感所進行發泄的最好表達。

三、自我情感的剖析手法在當代文壇中的拓展和運用

散文中對於自我情感剖析手法的運用,其從本質來看也標誌着人類從盲目應對生活開始向對自我認知的轉變。這種轉變需要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是逐步、逐層的深入而並非一朝一夕的過程。針對自我情感剖析手法的出現和在詩歌散文甚至小說題材裏的廣泛運用問題,有很多評論家認爲,這是女性生理特徵所帶來的文學鉅變,更是隻有女性能夠帶來的文壇改革,然而在此之後散文結構和寫作手法的變化卻了此種說法,由於衆多80後和90後作家新秀的崛起,以“我”主要視角進行拓展的文體逐漸增多,自我情感剖析手法不再是散文獨有的手法,而是逐步被擴大到各個寫作領域,對生命本體的研究,對愛與美的讚頌也隨着席慕容散文作品的逐漸減少而悄然隱匿,自我情感剖析手法的普及也讓這個曾經一度引發文壇熱議的散文藝術手法,現在成爲了當代新秀作家甚至學校學生在日常寫作中經常運用的寫作手法。讓人不禁涌現出“昔日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慨。

隨着散文藝術的發展,更多的藝術手法在逐步涌現和被創造出來,但是自我情感剖析手法卻依舊以其對生命和對自我的客觀剖析魅力,而被繼承、延續和發展起來,成爲當代文學界進行自我描述時最好的藝術表現手段而被人類繼續推崇。

【參考文獻】

[1]王文豔。試論席慕容的“原鄉”書寫――以《追尋夢土》、《蒙文課》爲例[J].民族文學研究,2011(04).

[2]溫瑜。席慕容詩歌的語言風格解讀[D].廣西大學,2008.

[3]李清宇。抒情傳統下的自我與文學[D].復旦大學,2006.

[4]範培鬆。從當代散文的嬗變論“以文化自我爲中心”的確立的艱難――以巴金、賈平凹和餘秋雨爲例[J].江漢論壇,2010(01).

情感散文 篇九

一、品味語言,對作者的情感再認識

我在教學中,利用散文豐富的情感因素,依據文章創設情境教學,展現多層次、多形態的情感場,用"教師情"來誘發、喚起"學生情"。因此,我在教授抒情散文時,對語言的揣摩和品味也是必不可少的。

《綠》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名作,教學前,我查閱資料,首先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這是朱自清先生於1924年寫的一篇散文,文中醉人的綠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對生活所持的那種積極向上的態度以及那種奔放、眷戀的情懷。文章最大的特色是作者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下面我就從修辭的角度來分析。

(一)鮮明的比喻,生動形象

如作者這樣寫梅雨潭的綠:"她鬆鬆的皺纈着,像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用一連串生動、形象的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對梅雨潭的漣漪以及綠的亮度、純度等加以表現,寫出了梅雨潭醉人的綠和醉人的美。也寄寓着作者的愛。貼切傳神,勾起了學生的聯想和想像,同時,學生也找到了學習的興趣點。

(二)動感的擬人,調皮有趣

文中有這樣的句子"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裏;便倏地鑽了進去,再也尋它不着。" "送"、"鑽"二字,將瑩潔、細密、輕盈、靈動的瀑流,人格化爲具有生命的善解人意而又帶點頑皮的孩童,嬌憨之態可掬,令人不得不動情。

(三)排比中含比喻,精彩紛呈

又如"她鬆鬆的皺纈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着,像跳動的初戀的少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着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四個排比句中含着六個比喻,精彩紛呈,作者多角度、多側面地精雕細琢,着力渲染梅雨潭的綠。

通過對以上修辭的分析,教學時,引導學生找出這些修辭句子並體會梅雨潭綠的美妙溫馨,作者運用這些修辭來描繪梅雨潭的綠色,真實地表達了他濃濃的喜悅之情。

從修辭的角度對抒情散文的語言進行分析,能讓學生更生動、形象的去體味,去理解,還可以引發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藉助朗讀,激發學生情感

成功的表情朗讀,可直接給學生一種美的輸入,它會將無聲的語句變爲有聲的語言,把課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對作品內容心領神會,從而收到"其義自見"的效果。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這一手段。

(一)以情發聲,以情帶語

根據不同作品的不同內容,用不同的語音、語調來進行朗讀。如引導學生朗讀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的"春風圖"一節,"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詩句要讀得一字一頓,"母親的手"和"撫摸"兩處用重音,讀得語重而情深,讓人感覺到春風的那種和煦,舒坦和柔情。"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着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裏醞釀。"這句要讀得氣徐聲柔,"泥土的氣息"和"青草味兒"讀重音,給讀者以嗅覺上的美感,"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着。"這句用親切的態度、欣喜的感情,將"清脆"、"應和"、"短笛"、"嘹亮"等詞語重讀,使人感到耳畔似乎響起一支充滿青春活力的迎春交響曲。學生在朗讀中進入角色,想像自己置身於萬物復甦,爭奇鬥豔的春天之中。

(二)靈活多變的朗讀方式

通過朗讀,文中的情景就躍然紙上,但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裏,如果讓學生 本站 機械重複的朗讀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激發不出學生的激情和求知慾,所以必須在朗讀方法上下功夫。如:男女生賽讀,段落接龍讀,小組賽讀,師生賽讀等。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調動了學生的聯想和想像,可以使學生咀嚼回味課文深層的內涵,通過各具特色的朗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正確、動情的朗讀是連接教師、教材、學生三者感情的橋樑,它會讓語文課堂變得朗朗有聲,情趣盎然。

情感散文 篇十

[關鍵詞]散文情感 多角度 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7-0170-01

情,是任何文學作品的靈魂和生命。我國古人早有了有關“情”的種種論述,諸如“感人心者,莫先於情”“情者,文之經”“繁採寡情,味之必厭”等。然而,相比於其他文學樣式,散文對於情的追求則更強烈、更濃郁。很多人也都把“情感”看做是散文的本質屬性,散文中的情是作者主體精神世界的外化,也是作者組織人、事、物、景的重要線索。本文從體會文本意境、品味語言、理解構思及知人論世的角度來論體悟散文的情感的方法。

一、體會意境,感知情感

散文既有詩一般的語言,又有詩一般的意境。古人云:“詞以境界爲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散文亦然,此所謂境界即意境,何謂意境?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必須有所寄託,或借景以抒情,或託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這可寄託的景、物、事就是“境”。

當代散文家劉亮程先生在《今生今世的證據》中提到“一個人內心的生存”,作家把這種抽象的生存外化爲具體的物、具體的場景來表現。因此,《今生今世的證據》在寫作上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對場景細膩的描寫,這種描寫是浸透了作者強烈的個人感覺。比如第四節關於“我”的過去生活場景的描寫:

我真看見過地深處的大風?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動萬物的骨骸和根鬚。我真聽見過一隻大鳥在夜晚的叫聲?整個村子靜靜的,只有那隻鳥在叫。我真的沿那條黑寂的村巷倉皇奔逃?背後是緊追不捨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條好腿一下一下地搗着地。我真的有過一棵自己的大榆樹?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樁,它的橫杈直端端指着我們家院門,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

作家把自己的感情外化於自己所創造的意境中,這些意象營造了一個貧窮、空曠荒涼的意境,而這個意境又和作家內心的沉重與滄桑形成完美的呼應。文中作家真切的情感和恰當的選景達到了完美統一,使讀者從物我交融的境界中運用再創造思維重新認識到了主體意識的存在。

可見,單純的景物描寫談不上意境,意境應該是外在的境界、景物,與作者心中的境界喜怒哀樂的高度統一,是外物與內情自然融合,是飽含作者感情的藝術畫面。

二、品味語言,理解情感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散文亦如此。作者的自我意識和情緒直接通過語言的表情達意構成文章獨特的抒彩。蘇聯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這樣評價散文的語言:“散文的詩藻開着花,發着光,它們時而像草葉一樣簌簌滴雨,時而像泉水一樣叮咚有聲,時而像鳥一樣啼囀,時而像最初的冰一樣發出細碎的聲音,也像星移一般排列緩緩的行列,落在我們的記憶裏。”

散文大家余光中先生《聽聽那冷雨》是一篇充滿漢語魅力、文字幾近奢華的散文。“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柯靈語),需要讀者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同時參與享受。這樣準確傳神、生動優美的語言寫出了優美之景,也抒發了作者的無比熱愛之情,從而使讀者體會到了情景交融的魅力。其中,“溫柔的灰美人來了,她冰冰的纖手在屋頂拂弄着無數的黑鍵啊灰鍵,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這句話,我們可以觀察到作家在表達上的特點。灰美人和鋼琴這兩個意象不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範疇,還有上一句中的“敲擊音滑音”,學生由此可以猜出作家有在西方國家求學生活的經歷,他的語言表達表現出西化的特徵。

朱熹先生說過:“讀書之能,既先識得它外面一個皮殼好,又須識得它裏面骨髓好。”通過對語言這一外面皮殼的品味,就領略了文章裏骨髓的妙處――文字背後所蘊藏作家獨特的情感。

三、研究構思,把握情感

散文,往往通過生活中偶發的、片斷的事象,去反映其複雜的背景和深廣的內涵,做到一粒沙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要想達到這種境界,構思是關鍵。一篇散文能不能寫好,最爲關鍵的一點,是能不能構思好。作品的構思就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所進行的思維活動,它包括選材和提煉題材、醞釀和確定主題思想、考慮情節安排和結構處理、選擇適當的表現形式等,這些方面都是在構思過程中解決的。所謂“散文易寫難工”說的就是這一點,不把構思處理好,想把散文寫好是不可能的。

曹文軒先生的《前方》由離家,談到離家的原因,再談到路上的表現,由起初的激動到“早已認識到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而產生的惶惑、茫然、不安,而從“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爲人生的旅途”,談及“人生的悲劇性實質”,層層深入,一步一步上升到哲理思索的層面。如果能從作家的寫作思路挖掘,就更容易探究文章背後蘊藏的感情。

閱讀散文,並不是從上述角度中的一個角度切入來領略散文蘊藏的美,而是應該多角度解讀,這樣纔會讀懂散文中的景色、人、事、物,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與作品產生共鳴,纔會欣賞和領略到作者真正的情感和隱藏在散文背後的大美,汲取對人生有意義的啓示。

【參考文獻】

[1]王榮生。散文教學內容確定的基本途徑。中學語文教學,2011(1).

[2]鄭桂華。散文教學內容開發的路徑與原則。語文學習,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