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介紹南京的導遊詞多篇

介紹南京的導遊詞多篇

南京導遊詞1

各位遊客,我們即將參觀的景點就是位於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峯的明孝陵。明孝陵始明代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皇后馬氏的合葬墓。朱元璋1320年出生於安徽鳳陽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 17歲投身皇覺寺,1352年參加了元末郭子興的紅巾軍,1356年領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稱帝。

明孝陵修建於1381年,1382年葬入皇后馬氏,1398年朱元璋病逝後入葬於此,工程直到1420年才完工。取名孝陵,一說是因爲朱元璋主張“以孝治天下”,另一說是因爲馬皇后死後諡號“孝慈”。故此陵明代稱“孝陵”,到清代始稱“明孝陵”,以示朝代的區別。

明孝陵依託紫金山,陵園依山就勢神道蜿蜒曲折,陵寢恪守中國建築之傳統,中軸對稱,首創了寶城寶頂,前朝後寢的陵墓形制開創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門-------大金門,當年明孝陵陵區從大金門的兩側延伸出一道45華里的外牆,把整個紫金山都包括在內。

原大金門重檐歇山頂,頂覆有黃色琉璃瓦,現在屋頂和大門都蕩然無存了。只剩城座以及三拱門。

過大金門,我們就來到了四方城,這裏原來是一座碑亭,由於頂部毀於清代咸豐年間的戰火,只留下了四面牆壁和四個門券,每邊長26.86米,猶如一個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所以南京人俗稱它爲“四方城”,城內有一座“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高6.7米,下面的碑趺高2.08米,稱贔屓,傳說爲龍生九子之一,好負重,這塊碑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一塊明碑。碑文是由明成祖朱棣所撰,全文有2746個字,共分爲七部分,一、敘述其身世,出生句容大族;二、爲民請命,發跡定遠;三、平定天下,登基稱帝、冊中宮、立皇太子,分封同姓;四、廢中書、設六部,親掌兵權;五、重人才、建國學;六、生活簡樸,囑死後與馬氏合葬孝陵;七、皇族子女57人名號及144句四言頌詞一篇,碑文是對朱元璋一生的高度評價。“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的落成是在1420年,這也是明孝陵工程結束的標誌。朱棣在大書特書朱元璋功績的背後其實是在大樹特樹自己的威信,以此表明繼承皇位的正統。他原本在南京東郊的陽山派上萬民工鑿了一塊巨大的碑材,其碑帽、碑身、碑座如果相加高達72米,因爲過於巨大無法搬運因而棄之未用。

走過御河橋,我們就來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共分爲二段,第一段是石象路,路的兩側從東往西依次排列有六種石獸,每組四隻,兩立兩蹲。獅子是百獸之王,象徵帝王的威嚴;獬豸是傳說中的法獸,象徵君王的正直不阿;駱駝乃沙漠之舟,展示大明疆域遼闊,國家西域安寧;大象則是象徵國泰民安,民心順服;麒麟是中國神話傳說的一種瑞獸,象徵帝王的仁德;最後看到的這種動物是馬,象徵對帝王的忠誠。在神道兩側安置這些石獸的主要目的一是表記朱元璋的功績,二是展示大明的國力昌盛,三是祈望鎮妖辟邪。

走過石像路,前方是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在路口有一對望柱,望柱又稱華表,立於陵墓前的神道,又稱陵表。在這裏有指示道路的作用,從這裏開始,神道開始拐向正北方向。翁仲路上有兩對武將,身穿盔甲,手執金吾,身材魁梧;兩對文臣,身穿朝服,手捧笏板,神情肅穆。他們分別是一對青年的,一對壯年的,預示着大明江山後繼有人。神道的盡頭,立有一座六柱三門的櫺星門,原門毀於清咸豐年間的戰火,現在看到的這座櫺星門是根據史料修復的。這是謁陵時通行的禮儀之門。

在石象路東側,有一座小山,叫梅花山,神道圍繞梅花山轉了一個彎。原來這座山是東吳時孫權的陵墓,在修明孝陵時曾有人建議將此墓移走,但朱元璋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就留下給我看大門吧”,於是神道因此而彎曲,正好成爲了明孝陵的天然屏障。現在這裏已經成爲南京著名的賞梅基地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金水橋,金水橋的後方就是明孝陵的陵寢建築,金水橋原本有五座,正對着陵宮的五座大門,後毀於清咸豐年間的戰火,清代只重新修復了三座,我們可以看到橋面與橋基的石雕任然是明代遺物,橋欄爲清代重修。從這裏開始,建築依照中國傳統,坐北朝南,中軸對稱。

順坡而上,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文武方門,這是陵宮的大門。它黃瓦,朱門,紅牆,相互映襯,盡顯皇家的氣派。這座門是1988年根據史料重修的大門,在門前在牆外的東側,有一座特別告示碑,立於宣統元年,上面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國文字書寫,內容是告誡遊人要保護孝陵。

進了文武方門,我們就來到了碑殿,碑殿原爲孝陵享殿前的大門,因大門在太平天國的戰火中,清同治年間將毀壞的大門改建爲碑殿,殿內共有五塊碑刻,正中一塊上刻“治隆唐宋”,爲康熙皇帝手書,意思是讚譽朱元璋治理國家的功績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作爲滿清皇帝的康熙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對朱元璋的尊重和欽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執政之初,漢人不服滿人統治。康熙深知,光靠滿人高壓政策是不行的,還須依靠漢人。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親謁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並在1699年第三次南巡謁陵時題“治隆唐宋”,藉此籠絡人心。作爲旁邊兩塊是乾隆皇帝謁陵時所題的詩碑。後面還有兩塊臥碑分別記敘康熙皇帝第一次和第三次南巡時謁太祖陵的紀事,上面有兩江總督陶岱以及江南織造郎中曹寅所書的記錄。

這座建築是孝陵原主要建築享殿,即孝陵殿舊址,可以看到原有漢白玉的三層須彌座臺基,臺基高三米,三層臺基的四角上還遺留石雕的螭首,臺基前後各處踏跺三道。塌跺中置丹陛。上陛爲“二龍戲珠”,中陛爲“日照山河”,下陛爲“天馬行空”三層須彌座上爲享殿,裏面是供奉朱元璋及馬皇后的神位。原來的殿宇毀於清咸豐年間的戰火,我們現在看到臺基地面上保留下來的56個巨大的石柱礎,每個的直徑都有0.91米,看到這裏就不難想象當時的享殿是多麼的壯觀。當年的孝陵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斗拱挑檐,高大森嚴,當時孝陵的規模遠比北京十三陵明成祖的長陵享殿要大。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清代同治年間修復的三開間的小殿,規模已大不如前。

經過內紅門,走過昇仙橋,眼前的建築就是方城,方城是寶頂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築,外部用大條石與巨大的磚石砌成,方城東西兩側各有八字牆一堵,牆面四角飾有磚雕花紋,這些磚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穿過方城正中54級甬道,迎面就是寶城的南牆,正面可見用十三層條石壘築,上書“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據說這七個字刻於民國初年,是用以回答遊人詢問的。

從寶城與方城之間的東西夾道折向南拾級而上,可以登上明樓,它原先是一座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築,後毀於清代太平天國的戰火,僅存四壁,明樓加頂保護工程完成,已修復上午明樓正式對遊客開放,裏面展出了明代分佈在全國的十九處帝王陵墓的圖片資料。

方城後面就是寶頂,它是一個直徑325---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寶頂上樹木參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馬皇后埋葬的玄宮。寶城就是圍繞寶頂周長約1100米的磚城。寶城寶頂的皇陵形制開創了明清500多年帝陵的先河。只是明代的寶頂大致爲圓形,清代帝陵的寶頂改爲橢圓形了。

今天在明孝陵的東側還保存有明太子朱標的東陵遺址,在當年明孝陵陵區鐘山之陰還建有數座明代功臣墓。

中國古代的帝王陵墓形制最初爲秦漢時的方上,代表陵墓爲陝西的秦始皇陵,唐代改爲依山爲陵,代表陵墓有陝西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唐乾陵,宋代帝王陵爲規模比較小的方上,明代朱元璋首創了寶城寶頂、前朝後寢的陵墓形式。

明朝自1368年建都,至1644年滅亡,前後有16位皇帝,除南京明孝陵外,其餘皇陵均在北京,只有建文帝朱允炆沒有陵墓。諸多的明代陵墓遺存給我們留下了無數觀賞之處。

中國古代陵墓作爲中國文化的遺存,爲後人研究與瞭解中國古代經濟與文化留下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各位遊客朋友,我們今天的參觀就要這裏結束,感謝大家對我的導遊工作的配合,歡迎您再次遊覽明孝陵!

南京導遊詞2

各位遊客,大家好!

(開場語)

歡迎來到素有“六朝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美譽的南京參觀遊覽。我是江蘇省中旅的導遊員,大家可以叫我x導,或者小x。我身旁這位是司機x師傅,他的駕駛技術十分了得,請大家放心。希望在接下來的幾天,我倆可以給大家帶來一次美好的南京之旅。

(南京總括)

南京以“博愛之都”聞名海內外,是江蘇省的省會城市,全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全市面積65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爲741.3萬人,下轄2縣11區。

(地形地貌)

南京位於長江下游的中心地帶,主要是丘陵盆地地形,城區附近東有紫金山,西有清涼山,南有牛首山,北有棲霞山。紫金山由東向西延伸,從南京城中橫穿而過,使南京城南城北形成了兩條水系,南爲秦淮河,北爲金川河。除此之外,還有玄武湖和莫愁湖宛如兩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南京的城東和城西。

歷史沿革)

南京是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歷史上先後有十個朝代在此定都,分別是:東吳、東晉、南朝時的宋、齊、樑、陳、以及後來的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故而南京又被稱作“六朝古都”、“十朝都城”。歷朝歷代爲南京留下了許多名字,如:金陵、秣陵、建鄴、建康、蔣州、江寧、昇州、集慶、應天、天京等,有些名字作爲南京的地名沿用至今。

(交通、經濟、科教)

今日南京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管道等運輸方式齊全,是華東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同時,南京也是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全國六大通訊樞紐之一。目前已形成了以“電子、石化、鋼鐵、汽車”四大支柱產業。金陵石化、南汽集團、熊貓電子等著名企業實力雄厚、產品暢銷國內外。此外,南京科教實力雄厚,綜合實力僅次於北京、上海。教育、科技的發達,爲南京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城市品牌)

南京城市品牌衆多,多次被評爲全國十佳衛生城市、全國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稱號。南京的綠化水平全國聞名,森林覆蓋率達到23%。南京的市樹是雪松,市花爲梅花。

(特產)

說到咱們南京,不得不提的就是與“吃”、“喝”、“玩”、“穿”相對應的四大特產:鹽水鴨、雨花茶、雨花石和雲錦。

著名風景區)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南京豐富的旅遊資源,東以鐘山風景區爲主,囊括了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寺以及玄武湖;西以石城風景區爲看點;南以著名的秦淮風光帶爲主打;北以沿江風景區爲主,包含了長江大橋、閱江樓和靜海寺等景點。

(結語)

集山、水、城、文爲一體的南京,山川形勝,虎踞龍蟠,大氣磅礴,正以博大的胸懷迎接着八方來客。

南京導遊詞3

雨花臺因雨花臺產雨花寶石,古人將這一帶山崗稱爲“聚寶山”和“瑪瑙崗”,孫吳時還稱其爲“石子崗”。至於雨花臺的來歷,還有傳說: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時,有位叫雲光法師的和尚,曾在崗上的高座寺講經說法。他的一片誠心感動蒼天,頓時落花如雨,變成寶石,於是人們就把這裏稱爲雨花臺。明、清時期,這裏分別被列爲“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成爲江南登高覽勝的佳地。 由於雨花臺是南京城南的一處制高點,故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有”金陵南大門”之稱。自古以來,雨花臺爲兵家必爭之地。東吳孫策破劉繇、南宋金兵入侵、太平天國保衛戰、辛亥革命討伐清兵、抗日戰爭首都保衛戰,都曾再次掀起連天烽火。雨花臺飽受戰火的摧殘,花雨不現。 1920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後,南京成爲反動統治中心。在法西斯獨裁統治時期,在雨花臺殘酷殺害了十多萬名共產黨員和各界愛國志士,雨花臺的每一塊山石都浸透了革命先烈的鮮血,每一寸土地都埋葬着革命烈士的忠骨。 新中國成立後,南京人民爲緬懷先烈,在雨花臺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碑和革命烈士事蹟陳列館等,使這裏成爲人們瞻仰革命烈士的紀念地。 烈士陵園北側建有高約11.7米的花崗石陵門,隱含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之意。門內爲陵園廣場,廣場周圍種滿了青松翠柏和名貴花木。廣場南端矗立着一座巨型烈士就義羣雕,令人肅然起敬。這座雕塑於1980年建成。整座塑像由大小不等的179塊花崗石雕塑而成,高10.3米,寬14.2米,厚5.5米,重達1300噸,生動地展現了黨的工作者、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戰士、學生和報童等九位烈士英勇就義前不屈的光輝形象。他們有的昂首挺胸,有的鎮定自若,有的怒目圓睜,有的咬牙切齒,栩栩如生,神態逼異,充分表現了革命志士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 雕塑後面是當年殺害烈士的刑場之一,稱爲“北殉難處”,在中臺崗的東、西兩側,還有“西殉難處”和“東殉難處”。據統計,從全國各地被捕後押解到南京,在這裏被殺害的愛國志士多達十萬之衆。有恢代英、鄧中夏等。

雨花臺主峯峯頂平臺上聳立的是烈士紀念碑,原碑爲奠基碑,碑上刻有“死難烈士萬歲”6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是集毛主席書跡而成。新建的紀念碑碑體上“雨花臺烈士紀念碑”8個大字由鄧小平題寫。 我們面前這個清水盈盈的水池叫倒影池,長72米、寬26米,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將紀念碑和紀念館的倒影在池兩端顯現出來,形成獨特的景緻供人們欣賞。 倒影池南北兩端各有一塊花崗岩和大理石質地的照壁,北面的照壁上用漢、壯、蒙、維、藏五種民族文字鐫刻的《國際歌》,南面用五種文字鐫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倒影池南端兩側有兩座相對矗立的高5.5米的圓雕,一位戰士手握鋼槍肅立,一位少女扶手胸前,他倆神情嚴肅,目光柔和,表達了人民羣衆緬懷先烈、繼承遺志的主題。 雨花臺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雨花臺任家山上,是由原來的安隱寺改建而成的,1956年正式對外開放,1983年重建,爲兩層白色古典式建築,館名由鄧小平題寫。館內收集了1000萬字史料和1500件實物,展示了輝代英、鄧中夏等71位烈士的照片、遺作和輔助材料800多件。 “忠魂亭”由南京30萬黨員捐款240萬元於1996年修建的,由東南大學的齊康教授設計,“忠魂亭”三字由親筆題寫。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

南京導遊詞4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將去遊覽的景點是雨花臺。

雨花臺,位於中華門外雨花路南端,是一處悼念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的參觀遊覽勝地。

【雨花臺的成因—雨花臺的歷史傳說—雨花石】

雨花臺屬丘陵地帶,最高海拔60米,佔地面積113.7公頃。山崗頂部如平臺,佈滿大大小小的礫石,它們都是在距今1200萬年到300萬年第三紀晚期和第四紀早期,由長江古河道的滔滔流水從安徽貴池以遠的中下游搬運而來的,途經磨擦水蝕等天然加工,磨去了棱角,有的滾圓如卵,有的扁如圓餅。這些礫石主要由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質灰巖等一類堅硬岩石和石英、蛋白石、玉髓等一類礦物質組成,由於所含礦物質成分不同,呈現出各種美麗的色彩,有白色、乳白色、徽黃、深黃、紅色、綠色、紫色和黑色等,且多爲透明或半透明狀,更顯晶瑩光澤,被稱爲“雨花瑪瑙”。

因雨花臺產雨花寶石,古人將這一帶山崗稱爲“聚寶山”和“瑪瑙崗”,孫吳時還稱其爲“石子崗”。至於雨花臺的來歷,還有傳說: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時,有位叫雲光法師的和尚,曾在崗上的高座寺講經說法。他的一片誠心感動蒼天,頓時落花如雨,變成寶石,於是人們就把這裏稱爲雨花臺。明、清時期,這裏分別被列爲“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成爲江南登高覽勝的佳地。

雨花石因爲色彩豔麗,又有各種生動形象的山水、花鳥、魚蟲、奇花異卉等圖案,形狀也豐富多樣,有球狀、餅狀、卵狀、核桃狀等,所以深受人們喜愛。常被用作案頭、茶几、書架上的擺設;大塊的雨花石經加工後,還可成爲項鍊、雞心、領帶結等“雨花石巧件”。其實早在5000多年前,當地已開始將雨花石作爲裝飾品了。在鼓樓北陰陽營的氏族公共葬地,發現死者的口中和身旁有雨花石。我國著名的現代畫家徐悲鴻、敬愛的周總理也都曾對雨花石情有獨鍾。

【陵園廣場—烈士雕塑羣像】

1920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後,南京成爲反動統治中心。在的法西斯獨裁統治時期,在雨花臺殘酷殺害了十多萬名共產黨員和各界愛國志士,雨花臺的每一塊山石都浸透了革命先烈的鮮血,每一寸土地都埋葬着革命烈士的忠骨。

新中國成立後,南京人民爲緬懷先烈,在雨花臺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碑和革命烈士事蹟陳列館等,使這裏成爲人們瞻仰革命烈士的紀念地。

烈士陵園北側建有高約11.7米的花崗石陵門,隱含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之意。門內爲陵園廣場,廣場周圍種滿了青松翠柏和名貴花木。廣場南端矗立着一座巨型烈士羣像雕塑,令人肅然起敬。這座雕塑於1980年建成。整座塑像由大小不等的179塊花崗石雕塑而成,高10.3米,寬14.2米,厚5.5米,重達1374噸,生動地展現了黨的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戰士、學生和報童等九位烈士英勇就義前不屈的光輝形象。他們有的昂首挺胸,有的鎮定自若,有的怒目圓睜,有的咬牙切齒,栩栩如生,神態逼異,充分表現了革命志士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

雕塑後面是當年殺害烈士的刑場之一,稱爲“北殉難處”,在中臺崗的東、西兩側,還有“西殉難處”和“東殉難處”。據統計從全國各地被捕後押解到南京,在這裏被殺害的愛國志士多達十萬之衆,其中有輝代英、鄧中夏、羅登賢等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有領導江蘇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的候紹裘、張應春、許金遠、陳振等黨員,有蘇北聯軍抗日縱隊司令兼參謀長盧志英,有前南京市委書記孫律川,還有年僅17歲的曉莊師範革命學生沈雲樓和郭鳳韶,及湖南韶山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毛福軒等四五百名知名烈士。

【雨花臺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館】

雨花臺主峯峯頂平臺上聳立的是烈士紀念碑,原碑爲奠基碑,碑上刻有“死難烈士萬歲”6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是集毛主席書跡而成。新建的紀念碑碑體上“雨花臺烈士紀念碑”8個大字由鄧小平題寫。

雨花臺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雨花臺任家山上,是由原來的安隱寺改建而成的,1956年正式對外開放,1983年重建,爲兩層白色古典式建築,館名由鄧小平題寫。館內收集了1000萬字史料和1500件實物,展示了輝代英、鄧中夏等71位烈士的照片、遺作和輔助材料800多件。

當我們踏着雨花臺灑滿烈士鮮血的陵園上地,憑弔爲革命捐軀的先烈們時,革命先烈那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前赴後繼、勇往直前地爲革命理想而奮鬥。

南京導遊詞5

南京以“博愛之都”聞名海內外,是江蘇省的省會城市,全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全市面積65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爲800萬人,下轄11區2縣。

南京位於長江下游的中心地帶,主要是丘陵盆地地形,城區附近東有紫金山,西有清涼山,南有牛首山,北有棲霞山。紫金山由東向西延伸,從南京城中橫穿而過,使南京城南城北形成了兩條水系,南爲秦淮河,北爲金川河。除此之外,還有玄武湖和莫愁湖宛如兩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南京的城東和城西。山與水的交織,共同造就了地形險要,山水壯麗的南京城。

由於南京城山環水繞,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命范蠡最早在此建城,也就有了南京的第一個名字“越城”。從越城算起,南京的建城史已有近2500年。古城南京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位列我國四大古都之一,在此定都的朝代有:東吳、東晉、南朝時的宋、齊、樑、陳、以及後來的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故而南京又被稱作“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歷朝歷代爲南京留下了許多名字,如:金陵、秣陵、建鄴、建康、蔣州、江寧、昇州、集慶、應天、天京等,有些名字作爲南京的地名沿用至今。南京的得名來源於明朝初年,當時的南京叫應天府,朱元璋曾經打算把都城遷到開封,將開封命名爲北京,應天府稱南京,後來國都雖然沒有遷成,但是南京的名稱卻一直保留下來。

中國的近代史從南京開始,也在南京結束。1842年,清政府在南京下關的江面上與英國侵略者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標誌着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的全新時代。

今日南京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管道等運輸方式齊全,是華東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已開通覆蓋國內45個城市以及韓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地在內的國內外航線。南京港地處長江下游黃金水道,目前通航五大洲近50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南京市實施了規模空前的城市建設,南京第二長江大橋、南京第三長江大橋、玄武湖隧道、九華山隧道、賽虹橋立交橋、華東最大的雙橋門五層立交等均已建成通車,大大提高了城市的交通能力,進一步優化了南京的投資環境。

南京是我省惟一跨江發展的城市,在我省沿海、沿江、沿線開放格局中處於樞紐位置,是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全國六大通訊樞紐之一。目前已形成了以“電子、石化、鋼鐵、汽車”四大支柱產業。

近年來,南京外向型經濟成果顯著,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明顯增加。金陵石化、南汽集團、熊貓電子等著名企業實力雄厚、產品暢銷國內外,蘇寧集團已經成長成爲中國零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龍頭老大,在業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同時,南京還是全國高等教育和科研重鎮,科教實力雄厚,綜合實力僅次於北京、上海。教育、科技的發達,爲南京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南京城市品牌衆多,多次被評爲全國十佳衛生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十佳城市、全國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環保模範城市等稱號。南京的綠化水平全國聞名,森林覆蓋率達到23%,森林與城市綠地在改善環境和調節氣候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南京的市樹是雪松,市花爲梅花。

說到咱們南京,不得不提的就是與“吃”、“喝”、“玩”、“穿”相對應的四大特產:鹽水鴨、雨花茶、雨花石和雲錦。鹽水鴨皮薄肉嫩、口味鮮美,是受到中外遊客普遍歡迎的著名特產。雨花茶是中國的十大名茶之一,茶葉條索緊直、形似松針,茶水色香味俱全。雨花石是在特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紋理優美、象形絕倫,是文人雅士的珍愛之物。雲錦是明清兩代的貢品,色彩豔麗、燦若雲霞,與蘇州宋錦、成都蜀錦齊名。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南京豐富的旅遊資源,東以鐘山風景區爲主,囊括了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寺以及“水上明珠”玄武湖;西以石城風景區爲看點;南以著名的秦淮風光帶爲主打,實乃南京城的民俗風情薈萃之所;北以沿江風景區爲主,包含了長江大橋、閱江樓和靜海寺等景點;這四個景區繞南京主城一週,彼此之間相互聯結,由明代城牆蜿蜒貫穿其中,交錯形成了名揚中外的明城牆風光帶。

集山、水、城、文爲一體的南京,山川形勝,虎踞龍蟠,襟江帶湖,大氣磅礴,城牆巍峨,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林木蒼翠,正以博大的胸懷迎接着八方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