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淺析唐詩宋詞的鑑賞通用多篇

淺析唐詩宋詞的鑑賞通用多篇

整體賞析 篇一

這是一首餞別抒懷詩。在詩中,詩人感懷萬端,既滿懷豪情逸興,又時時掩抑不住鬱悶與不平,感情回覆跌宕,一波三折,表達了自己遺世高蹈豪邁情懷。

此詩發端既不寫樓,更不敘別,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鬱結。“昨日之日”與“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個棄我而去“昨日”和接踵而至“今日”。也就是說,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鬱悒。這裏既蘊含了“功業莫從就,歲光屢奔迫”精神苦悶,也融鑄着詩人對污濁政治現實感受。他“煩憂”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煩憂”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說,這是對他長期以來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一個藝術概括。憂憤之深廣、強烈,正反映出天寶以來朝政愈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愈趨困窘。理想與現實尖銳矛盾所引起強烈精神苦悶,在這裏找到了適合表現形式。破空而來發端,重疊復沓語言(既說“棄我去”,又說“不可留”;既言“亂我心”,又稱“多煩憂”),以及一氣鼓盪、長達十一字句式,都極生動形象地顯示出詩人鬱結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即發、發則不可抑止感情狀態。

三、四兩句突作轉折:而對着寥廓明淨秋空,遙望萬里長風吹送鴻雁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豪情逸興。這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壯闊明朗萬里秋空畫圖,也展示出詩人豪邁闊大胸襟。從極端苦悶忽然轉到朗爽壯闊境界,彷彿變化無端,不可思議。但這正是李白之所以爲李白。正因爲他素懷遠大理想抱負,又長期爲黑暗污濁環境所壓抑,所以時刻都向往着廣大可以自由馳騁空間。目接“長風萬里送秋雁”之境,不覺精神爲之一爽,煩憂爲之一掃,感到一種心、境契合舒暢,“酣飲高樓”豪情逸興也就油然而生了。

五、六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東漢時學者稱東觀(政府藏書機構)爲道家蓬萊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閣指祕書省,李雲是祕書省校書郎,所以這裏用“蓬萊文章”借指李雲文章。上句讚美李雲文章風格剛健,具有“建安風骨”。下句則以“小謝”(即謝朓)自指,說自己詩像謝朓那樣,具有清新秀髮風格。李白非常推崇謝朓,這裏自比小謝,正流露出對自己才能自信。這兩句自然地關合了題目中謝朓樓和校書。

七、八兩句就“酣高樓”進一步渲染雙方意興,說彼此都懷有豪情逸興、雄心壯志,酒酣興發,更是飄然欲飛,想登上青天攬取明月。前面方寫晴晝秋空,這裏卻說到“明月”,可見後者當非實景。“欲上”云云,也說明這是詩人酒酣興發時豪語。豪放與天真,在這裏得到了和諧統一。這正是李白性格。上天攬月,固然是一時興到之語,未必有所寓託,但這飛動健舉形象卻讓讀者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高潔理想境界嚮往追求。這兩句筆酣墨飽,淋漓盡致,把面對“長風萬里送秋雁”境界所激起昂揚情緒推向最高潮,彷彿現實中一切黑暗污濁都已一掃而光,心頭一切煩憂都已丟到了九霄雲外。

然而詩人精神儘管可以在幻想中遨遊馳騁,詩人身體卻始終被羈束在污濁現實之中。現實中並不存在“長風萬里送秋雁”這種可以自由飛翔天地,他所看到只是“夷羊滿中野,菉葹盈高門這種可憎局面。因此,當他從幻想中回到實裏,就更強烈地感到了理想與現實矛盾不可調和,更加重了內心煩憂苦悶。“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這一落千丈又一大轉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出現。“抽刀斷水水更流”比喻是奇特而富於獨創性,同時又是自然貼切而富於生活氣息。謝朓樓前,就是終年長流宛溪水,不盡流水與無窮煩憂之間本就極易產生聯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強烈願望中引發出“抽刀斷水”意念。由於比喻和眼前景聯繫密切,從而使它多少具有“興”意味,讀來便感到自然天成。儘管內心苦悶無法排遣,但“抽刀斷水”這個細節卻生動地顯示出詩人力圖擺脫精神苦悶要求,這就和沉溺於苦悶而不能自拔者有明顯區別。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進步理想與黑暗現實矛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無法解決,因此,他總是陷於“不稱意”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出路。這結論當然不免有些消極,甚至包含着逃避現實成分。但歷史與他所代表社會階層都規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出路。

李白可貴之處在於,儘管他精神上經受着苦悶重壓,但並沒有因此放棄對進步理想追求。詩中仍然貫注豪邁慷慨情懷。“長風”二句,“俱懷”二句,更像是在悲愴樂曲中奏出高昂樂觀音調,在黑暗雲層中露出燦爛明麗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寫強烈苦悶同時表現出倔強性格。因此,整首詩給人感覺不是陰鬱絕望,而是憂憤苦悶中顯現出豪邁雄放氣概。這說明詩人既不屈服於環境壓抑,也不屈服於內心重壓。

思想感情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藝術結構騰挪跌宕,跳躍發展,在這首詩裏被完美地統一起來了。詩一開頭就平地突起波瀾,揭示出鬱積已久強烈精神苦悶;緊接着卻完全撇開“煩憂”,放眼萬里秋空,從“酣高樓”豪興到“攬明月”壯舉,扶搖直上九霄,然後卻又迅即從九霄跌入苦悶深淵。直起直落,大開大合,沒有任何承轉過渡痕跡。這種起落無端、斷續無跡結構,最適宜於表現詩人因理想與現實尖銳矛盾而產生急遽變化感情。

自然與豪放和諧結合語言風格,在這首詩裏也表現得相當突出。必須有李白那樣闊大胸襟抱負、豪放坦率性格,又有高度駕馭語言能力,才能達到豪放與自然和諧統一境界。這首詩開頭兩句,簡直象散文語言,但其間卻流注着豪放健舉氣勢。“長風”二句,境界壯闊,氣概豪放,語言則高華明朗,彷彿脫口而出。這種自然豪放語言風格,也是這首詩雖極寫煩憂苦悶,卻並不陰鬱低沉一個原因。

鑑賞 篇二

大曆元年(766)春,杜甫由雲安到夔州,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閣。閣在長江邊,有山川之勝。此詩是未移寓前宿西閣之作。詩人通過不眠時的所見所聞,抒發了他關心時事,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暝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開頭兩句點時點地,說明詩人登高遠眺的情景。“高齋”,即江邊閣。

“水門”,指瞿塘峽口。瞿塘峽兩岸對峙,滾滾長江水貫穿於其間,形勢陡峻,遠遠望去如同一座巨大的石門。江邊閣就位於這水門之上。它背倚山崖,前俯江水。現在又正是夕陽西下夜幕將臨的時候,蒼茫的暮色正漸漸地從遠處的山徑之間漫延開來,這自然牽動了詩人遲暮、孤獨的情緒。這兩句,從詩的佈局上看,是題前之筆,爲“宿”作好時間上的過渡;同時它還起着渲染環境、烘托情緒的作用。“暝色”,本來並不能行動,這裏卻以“延”字來形容它的降臨,就更加生動地寫出了它由遠及近,不斷漫延不斷加濃的過程,同時也寫出了詩人高樓久坐孤單寂寞之感愈加沉重。

三、四兩句緊承首聯,繼續描寫高樓遠眺所見的景色。這是一個美麗的寂靜的夜晚,夜色越來越濃了,深藍的夜空,升起一輪明月,山脈、河流、森林、房屋都沉浸在如水般的濃月光之中。遠處高聳的山峯,已經安睡,幾絲薄雲悠然繚繞在山崖之間。樓下的江水,不停息地奔騰着,波濤翻滾,倒映於水中的明月,忽隱忽現起伏不定。上句寫山崖雲宿,承首句;下句寫浪翻孤月,承次句,結構安排頗具匠心。這兩句源出於南朝梁詩人何遜《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詩:“薄雲巖際出,初月波中上”,但何詩是寫清晨之景,這首詩則是描寫山城夔州的夜景,意境氣象全然不同。

三、四兩句不但活化了深夜山間薄雲漂浮的情態,大江日夜奔流的氣勢,而且烘托了詩人孤寂的情緒,構成了一種清幽的藝術境界。

五、六兩句由所見寫到所聞。上句寫夜靜更深,白天在江面飛翔追逐的鸛鳥與水鶴,此時也都靜靜地安睡了,沒有一點聲響。下句寫高山深谷之中,豺狼出來覓食,相互爭奪,發出陣陣淒厲的嗥聲。前幾句一動一靜,愈加襯托出夜境的悽哀悲涼氣氛。

最後兩句由“豺狼”而寫到“戰伐”,由寫景而到抒情,間接傳達出詩人憂國憂民的心情。“憂戰伐”

而至徹夜“不眠”,正面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的極度關懷,“無力正乾坤”的“無力”,既指自己病臥滄江,身滯山城,也代指自己一斥不返,有受重用。

尾聯對結。中間兩聯都寫詩人不眠時見聞。這一聯才點出“不眠”的原委。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離開成都草堂東下,次年春末來到夔州。這時嚴武剛死不久,繼任的郭英又因暴戾驕奢,爲漢州刺史崔旰所攻,逃亡被殺。邛州牙將柏茂琳等又合兵討崔,於是蜀中大亂。杜甫留滯夔州,憂念“戰伐”,寄宿西閣時聽到鸛鶴、豺狼的追逐喧囂之聲而引起感觸。

詩人早年就有“致君堯舜上”、“常懷契與稷”的政治抱負,而今飄泊羈旅,無力實現整頓乾坤的夙願,社會的**使他憂心如焚,徹夜無眠。這一聯正是詩人憂心國事的情懷和潦倒艱難的處境的真實寫照。

此詩全篇皆用對句,筆力雄健,毫不見雕飾痕跡。

它既寫景,又寫情;先寫景,後寫情,可說是融景入情、情景並茂的一首傑作。

《望天門山》 篇三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