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大明宮導遊詞(共6篇)

大明宮導遊詞由本站會員“yan123”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大明宮導遊詞(共6篇)

第1篇:大明宮導遊詞

猜你正在找大明宮導遊詞的怎麼寫?那麼就給你這篇範文參考。

尊敬的各位領導,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唐大明宮遺址公園:

唐朝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長安城擁有三處大型宮城,即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其中的大明宮,因爲規模最大、制度完備、被看作是大唐帝國的統治中心和國家象徵。

大明宮的佈局非常講究,它嚴格按照中軸線對稱法配置建築,從南至北依次爲: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玄武門、重玄門等重要建築,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丹鳳門遺址。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南門,共有五個門道,上面建有高大的門樓。丹是紅色,代表熱烈、興旺,而鳳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曾被歷史上很多部族甚至王朝用作圖騰。丹鳳合起來就是紅色的鳳凰,代表的是大吉大利、大祥大瑞。

丹鳳門爲古代城門中最高等級五門道制的傑出代表,丹鳳門的五個門道,每個門道寬8.5米,五個門道總計達51米多,比現在天安門的門道都要寬。丹鳳門門闕墩臺總長74.5米,南北寬33米,它的建築規格之高、規模之大,都創下中國古代皇宮的宮門之最。

丹鳳門是一個交通通道,皇帝由正中的門洞進出;其它官員只能由兩側的門洞通行,右進左出,直到今天,我們的交通規則還是沿用這種“靠右前行”的辦法。

丹鳳門不僅僅是交通通道,更是唐代最高統治者與民衆溝通的最佳場所。每逢頒佈赦令、登基大典、重大宴會、獻俘等活動時,皇帝會出現在門樓上,供萬民瞻仰。每逢皇帝宣赦時,丹鳳門前一側就立一根高杆,上面懸一隻金雞,另一側放一面大鼓,待皇帝登樓,被赦免的囚犯在鼓聲中引至門前,赦令宣讀完畢後當場釋放,唐人楊巨源有詩道:“丹鳳樓前歌九奏,金雞杆下鼓千聲”,說的就是宣赦;此外,唐玄宗還曾兩次在丹鳳門門樓上舉行宴會,招待突厥首領和使節。丹鳳門在唐代的作用,就類似於今天的北京天安門,或者說,丹鳳門就是唐代的天安門。

請大家隨着我進入丹鳳門,注意腳下的臺階,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它是20xx年進行的考古發掘,外側的宏偉建築,是根據復原研究和模擬設計而構築的保護性展廳。它將真正的遺址罩在大廳內。爲了達到既保護遺址又不影響參觀視線的目的,博物館由三層框架結構組成,其建築結構距離遺址的邊沿約爲60釐米,博物館外牆的色彩全部選用淡土黃色,爲的就是要使這座建築既能體現唐代皇宮正門的形制、尺度、建築特色和宏偉端莊的風格氣派,又有別於其它仿古建築。

今天,它作爲唐文化的代表,帶我們領略了一個統一大國的政治權威。

第2篇:大明宮導遊詞

給大家帶來大明宮導遊詞範文,供大家參考!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位於西安市太華南路,大明宮遺址公園是舉世聞名的唐長安城“三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最爲輝煌壯麗的建築羣,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平面略呈梯形,佔地面積約3.2平方公里。原宮牆周長爲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門,已探明的殿臺樓亭等遺址有40餘處。大明宮南部爲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爲中心組成;北部的內廷中心爲太液池。

發展定位

以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和展示盛唐文化爲特色,建設集文化、旅遊、商貿、居住、休閒服務爲一體的、具有國際水準的城市新區。

總體思路

以文化大策劃和超前規劃爲先導,以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爲帶動,以組織大型城市運營商參與土地一級開發爲主導,以“整體拆遷、整體建設”爲保障,以改善區域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品質爲宗旨,努力建設人文、活力、和諧西安的示範新區,探索大遺址帶動城市發展的新模式,開闢大遺址保護和利用的新路徑,積累城市整體拆遷與開發建設的新經驗。

建設目標

建設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物保護示範工程;建設世界一流的國家遺址公園;改善人居環境,創造規劃和建設的國際典範;實現歷史與現代、經濟與社會、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的和諧共融,協調發展;促進文化、旅遊產業大發展;實現區域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

規劃格局

將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成爲未來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成爲帶動西安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爲西安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態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徵,併成爲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在空間形態上形式“一心兩翼三圈六區”的基本格局:

一心: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兩翼:以火車站北廣場爲軸心,沿隴海線形成東西兩大城市改造板塊;

三圈:形成未央路、太華路、北二環三個商業圈;

六區:規劃建設文化旅遊區、商貿服務區、商務核心區、改造示範區、中央居住區、集中安置區等六個功能區。

第3篇:大明宮導遊詞

大明宮導遊詞的寫法與格式是什麼?請參考以下這篇範文。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唐代的大明宮是長安城中最爲輝煌壯麗的建築羣。公園建在大明宮的遺址上,這裏有含元殿等宮殿的臺基、墩臺遺址;能欣賞到復原的大明宮微縮景觀;觀賞IMAX3D影片《大明宮傳奇》,還能體驗文物的考古發掘和修復。

景區有南門和東門,南門是正門,遊客中心也位於南門,建議遊客南門進入景區。遺址公園分爲免費區和收費區兩部分,其中收費區是景區的核心區域,包括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遺址以及大明宮遺址博物館。免費區內的部分景點也需要購票,如丹鳳門遺址博物館、考古探索中心等。

在收費區內,遊客可以觀賞到各大殿的臺基遺址以及在臺基遺址上用輕鋼結構呈現出的宮殿輪廓。在大明宮遺址博物館內,能夠觀賞到遺址內出土的文物,如:皇家用具、器皿等。博物館的東北角,還有按照1:15比例復原的大明宮微縮景觀,最高的微縮宮殿高約2米左右,你可以“行走“在景觀中的街道上,融入盛唐大明宮之中。

靠近南門的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內,保存了當年丹鳳門的門闕墩臺遺址,這裏是中國歷史上可考的最大一座城門。在丹鳳門的西北部有考古探索中心,在這裏可以親身體驗文物考古發掘和修復工作,特別適合對文物工作感興趣的遊客。

在遊客中心旁的影院內,遊客可以觀賞到IMAX3D影片(大明宮傳奇),每小時播放一場,片長35分鐘,在3D環境下,觀衆猶如穿越歷史大門,置身1300年前的盛唐王朝。

第4篇:大明宮導遊詞

大明宮導遊詞範文精選系列,如果你喜歡可以下載全文。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太華南路,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平面略呈梯形。

大明宮是唐帝國最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築羣,也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宮殿建築羣,是唐朝的國家象徵,大明宮初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毀於唐末,面積3.2平方公里。

大明宮遺址是1961年國務院首批公佈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際古遺址理事會確定的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遺址保護工程,是絲綢之路整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西安城市建設、大遺址保護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成爲帶動西安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爲西安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態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徵,併成爲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爲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唐大明宮是舉世聞名的唐長安城“三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最爲輝煌壯麗的建築羣,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平面略呈梯形,佔地面積約3.2平方公里。原宮牆周長爲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門,已探明的殿臺樓亭等遺址有40餘處。大明宮南部爲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爲中心組成;北部的內廷中心爲太液池。

第5篇:大明宮導遊詞

本文是本站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大明宮導遊詞範文精選,僅供寫作參考。

上午,我們在中心領導的帶領下,興致勃勃來到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參觀學習。感受至深的就是大明宮的宏偉氣勢,僅核心區域就佔地3.5平方公里,相當於現今北京故宮的4.5倍。原宮牆周長爲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門,已探明的殿臺樓亭等遺址有40餘處。也是唐長安城規模最大的一處宮殿區。在導遊的引領下,我們參觀了大明宮微縮景觀和具有獨特東方古建築韻味的丹鳳門、重玄門、玄武門等宮門宮牆,瞭解了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麟德殿、御道、太液池等宮殿建築的歷史概況,觀看了名叫“大明宮傳奇”的IMAX3D電影。

首先了解到唐大明宮遺址位於西安市北郊龍首原上,坐北朝南,居高臨下,氣勢宏偉。是唐代長安城三大宮(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之一。大明宮是唐朝最輝煌壯麗的建築羣,是東方園林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被譽爲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大明宮遺址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文明的驕傲,大明宮遺址作爲中國“十一五”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重點項目,不僅是“絲綢之路”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龍頭,還是世界最大的遺址文化公園。

唐代的大明宮,被稱爲“中國宮殿建築的峯巔之作”。它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名永安宮,是李世民爲太上皇李淵修建的夏宮,後改名大明宮。大明宮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爲中心組成;北部的內廷中心爲太液池。唐代歷朝皇帝多在此聽政,是二百餘年間唐代的政令中樞所在。大明宮也是歷代規模最大、建設最完備、皇帝朝寢時間最長的宮城,是國家統治中心和象徵,是唐代建築文化和宮室制度的典型代表。

我們參觀了大明宮微縮景觀。該景觀是按照1:15的比例所設計的,全面展示了唐代大明宮的規制格局。每座城樓,每座宮殿,小巧玲瓏,清晰可見。大家邊看邊拍照,彷彿把我們帶到了1300多年前的唐朝……

丹鳳門屬宮城正門,丹鳳門地位之尊、等格之高、規模之大,均居都城門闕之首。我們眼前看到的丹鳳門遺址高達32米,是由建築大師張錦秋承擔設計的,外觀採用仿唐門闕建築的形式,外觀包括城基臺及五門道、城牆與馬道的結構;登樓通道分爲三段式,先經35米長的慢道登上城牆,再經一坡道登上城墩臺,最後經階道登上城樓。

含元殿系大明宮正殿,主要是重大慶典和朝會的舉行宮殿,含元殿是當時唐長安城內最宏偉的建築,殿前東西兩側有翔鸞、棲鳳二閣和通往平地的龍尾道,在臺基東西兩旁各有一條廊道遺蹟,分別伸向東邊的翔鸞和西邊的棲鳳二閣,體現了"九天閶閭開宮殿"的磅礴氣勢。

大明宮北部的中心爲太液池,周圍有三清殿等多處建築基址分佈,太液池爲中心而佈局的,是宮廷的皇家園林景區。整個太液池有東池和西池兩部分,西池爲主池,面積約有14萬平方米,池水有2~3米深。太液池中有三座島嶼,即蓬萊三島。

太液池西面有朝廷宴會和接見外國使節的麟德殿,麟德殿大約建於唐高宗麟德年間,故以“麟德”命名,其位臵在大明宮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有前、中、後毗連的三殿,周圍繞以迴廊,規模十分宏偉,是皇帝召見貴族親信、接見外國使臣和舉行盛大宴會的地方。

太液池西邊還有三清殿、大福殿、拾翠殿等,東邊有太和殿、清忠殿等,北面有紫藍殿、玄武殿、承香殿等;最北邊是玄武門、凌霄門和銀漢門的遺址。

以前來過大明宮,這次來看變化很大,隨後,我們步入了現代化的電影放映大廳,觀看了名叫“大明宮傳奇”的IMAX3D電影,放映的是大唐時一位公主下嫁康國王子的故事。該故事展現了當年大明宮的輝煌氣勢,也彰顯了當年大唐盛世的風貌,讓人無比震撼。更使人感受到盛唐的輝煌、博大,加深了對歷史文化的認識,作爲陝西西安人,感到非常自豪。唐代是中外史書上最華麗的篇章,長安城是全世界第一個人口超百萬的大都市,光外國人就有5萬,非常開放。但現在對盛唐的感覺,因爲歷史久遠而有點抽象。

大明宮是西安市遺址保護和城市發展和諧共生的最新實踐,這對改善市民生活意義重大。大雁塔北廣場、大唐芙蓉園、唐城牆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一個個實踐遍佈西安城區,以濃郁的文化特色、鮮明的人文內涵和現代化的園林佈局結構。

進一步豐富西安的城市內涵,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境,最主要的是,讓外邊人重新認識西安,成爲一張嶄新的城市名片。這和《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中,將西安打造成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相契合,加快了人文、活力、和諧西安的建設步伐。是一項民心工程,對於改善西安“道北”地區羣衆的生活水平,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等各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6篇:大明宮導遊詞

接下來,本站註冊作者爲你帶來另一篇大明宮導遊詞範文。

1、丹鳳門遺址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南門,它建於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沿用歷史長達240餘年,是唐朝皇帝進出宮城的主要通道。丹鳳門上部建有丹鳳樓,是皇家頒佈赦令,舉行宴會等大典的重要活動場所。丹鳳門北對大明宮主殿含元殿,東西爲順城街,直南爲長安城南北長1500米,寬176米的丹鳳門大街,與唐大雁塔遙相呼應,構成了唐長安城的重要景觀軸線,展示了盛唐皇室的無上威儀。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曾改“丹鳳門”爲“明鳳門”,約四年後恢復舊稱。丹鳳門作爲皇帝宣赦的固定場所,每逢宣赦日,門前一側立高杆,上懸金雞,一側臵鼓,百姓聚集門前廣場,待皇帝登樓,囚犯在鼓聲中被引至門前,赦令宣讀完畢,當場釋放,唐人楊巨源有詩爲記:“丹鳳樓前歌九奏,金雞杆下鼓千聲”。 現在的丹鳳門遺址位於今西安市自強東路道北地區,2005年經考古發掘揭露,丹鳳門規模之大、門道之寬、馬道之長均爲目前隋唐考古之最。發掘出的殘存門址由墩臺、門道、隔牆、馬道、城牆等部分組成,均爲夯土結構。實測門闕墩臺東西總長74.5米、南北寬33米,共開五孔門道,門道均寬8.5米,道中設石門檻,與史籍中“鳳門五開,十扇開閉”記載相符。墩臺兩邊宮城內側各築一條寬3.5米、長54米的馬道用以登城。丹鳳門的考古發現對研究唐長安城和中國都城考古均有重要價值,被文物考古界譽爲“盛唐第一門”。

唐李益曾有詩:

《大禮畢皇帝御丹鳳門改元建中大赦》

大明曈曈天地分,六龍負日升天門。

鳳凰飛來銜帝籙,言我萬代金皇孫。

靈雞鼓舞承天赦,高翔百尺垂朱幡。

宸居穆清受天曆,建中甲子合上元。

昊穹景命即已至,王事乃可酬乾坤。

升中告成答玄貺,泥金檢玉昭鴻恩。

雲亭之事略可記,七十二君寧獨尊。

小臣欲上封禪表,久而未就歸文園。

2、含元殿遺址

含元殿是大明宮中軸線上南起第一座殿宇,屬皇宮前朝三大正殿之首,規制宏偉,地位尊崇,與北京故宮太和殿地位相當。

含元殿建成於唐高宗龍朔三年(663),自建成起,就成爲都城長安的主要標誌建築,稱著當時,傳名後世。關於含元殿的殿名,按唐人李華《含元殿賦》所說:“含元建名,《易》乾坤之說,曰含弘光大,又曰元亨利貞,括萬象以爲尊”。說明含元二字源於《易經》。武則天時曾改成“大明殿”,使殿名與宮名相統一,至唐中宗即位後才恢復舊稱。 含元殿殿堂坐於三重高臺上,臺基高3.5米,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東西兩側有翔鸞、棲鳳兩閣和供大臣登殿的龍尾道。殿、閣之間有飛廊相接,兩閣之下有南北排列的東西朝堂、肺石和登聞鼓、鐘鼓樓、左右金吾杖院。殿前至丹鳳門間有廣場和專供皇帝出入宮城的御道。這一建築組羣,構成了唐代大明宮內規模宏偉、禮制莊嚴的外朝聽政區域,是唐王朝的皇權象徵和國家標誌。

含元殿作爲外朝場所,主要用來舉行元日、冬至大朝賀儀式,及一些特殊活動。唐朝的元日大朝賀源於古代的朝貢制度,是通過貢物和朝覲的方式來規範中央與地方、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關係的一種禮儀,而日本、天竺(印度)等遠來之國的朝貢,則屬於友好往來與文化交流的意義。唐朝冬至大朝賀始於開元八年,唐玄宗時開始施行,此後各代皇帝照行冬至朝賀,儀式規模則參照元日朝賀。每逢朝會日,含元殿場面熱烈,皇太子、文武百官、地方朝集使分別向皇帝拜賀新歲;還有少則數國,多則十國,操着不同語言,穿着不同服飾的外國使節或首領,列隊登上含元殿,依次覲拜。每逢此時,含元殿都成爲各民族政權開展外交和文化交流的大舞臺。據日本史籍載,曾有日本遣唐使因朝列位次不及新羅(今朝鮮半島),提出抗議,玄宗特許將日本使節調至東列第一,新羅則調到西列第二,留下千古佳話。

唐代詩人每每被含元殿的恢宏氣勢和大朝會的盛大場面所震撼,留下了許多詠頌含元殿的篇章,如王維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崔立之的“千官望長至,萬國拜含元”,張祜《元日仗》詩:“文武千官歲仗兵,萬方同軌奏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鳳門開白日明。”更有李華做《含元殿賦》,洋洋三千言,頌盡含元殿乃至大明宮的氣象萬千。

可惜的是,至唐朝末年,天下紛亂,硝煙四起,大明宮多次遭遇黃巢、朱玫等軍閥戰亂損毀,含元殿也最終毀於兵禍之中,存世220餘年。

現今的含元殿遺址位於今西安市東北部自強東路以北,唐朝滅亡後,歷代都有史地研究者親臨考察。上世紀初,日本人足立喜六第一次拍下了含元殿遺址全景。

解放後至今的多次考古發掘表明,含元殿遺址整體保存狀況基本完整,遺存有主殿的夯土殿基,棲鳳閣、翔鸞閣的夯土基址,及部分殘損的建築構件。含元殿址依龍首塬南緣而建,殿基高15米多,雄踞於全城之上,前景開闊。殿身主體東西面闊十一間,75.9米,南北進深4間,42.4米,高3.5米。面積3210平方米,與北京故宮太和殿近似。殿外四周有寬約5米的“玉階”三級,建有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左右外接東西向廊道,與翔鸞、棲鳳二閣相連。此二閣爲三重子母闕形式,下方爲高大的磚砌墩臺。由於破損嚴重,僅存長約28米的斜坡道,爲原龍尾道遺址。含元殿包括二閣在內建築羣總寬約200米,氣勢恢宏,是最能反映盛唐氣魄的物質體現,也充分反映了大唐盛世的建築藝術水平。 1998-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日本三方對含元殿實施了遺址保護工程,形成了現在遊人可以看到的含元殿遺址臺基。

3、龍首渠支渠遺址

清《唐兩京城坊考》中有記載:“龍首渠,一名滻水渠,隋開皇三年開。??西北,分爲二渠,東渠北流,經通化門外至京城東北隅,折而西流,入東內苑爲龍首池,餘水經大明宮下馬橋下。”龍首渠支渠遺址位於含元殿遺址一層大臺南沿以南130米處,爲。

大明宮考古發掘後,在含元殿遺址一層大臺以南130米處發現一道東西向的一條人工渠道,已探知區域長度400餘米,渠道口寬3.6米,深約1.6米,渠道兩壁較陡直,局部有磚砌護岸,渠上又建築有3座間隔幾乎等距的橋樑,中央橋址正對含元殿遺址,東西寬17米;東、西側橋址正對東、西朝堂,西側橋址東西長6.85米,中央橋樑應爲御橋,東西橋樑則爲文武百官上朝前的下馬橋。水渠的這種規格建制對後世宮室制度的建制產生了深遠影響。 2008年大明國國家遺址公園整體保護工作中,對龍首渠及其上御橋進行了展示覆原。

4、東朝堂遺址

大明宮內有兩座朝堂,爲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四月重修大明宮時,分臵於翔鸞、棲鳳二閣之下,是含元殿建築組羣的一部分,爲百官候朝的場所,太子和宰相也在此會見百官。據考古發掘,東朝堂位於含元殿翔鸞閣遺址南面30米處,遺址坐北朝南,曾經改建和擴大,早期建築簡單,包含一座大型廡殿和一道東西向牆垣,基臺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73米,南北寬12.45米,晚期向東移16餘米,東西縮至68米,南北增至16米。

5、西朝堂遺址

大明宮內有兩座朝堂,爲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四月重修大明宮時,分臵於翔鸞、棲鳳二閣之下,是含元殿建築組羣的一部分,爲百官候朝的場所,太子和宰相也在此會見百官。西朝堂對應立有登聞鼓,官民若有冤情,可立於肺石下申訴或撾鼓以聞達皇帝,達到昭雪冤情的目的。西朝堂位於含元殿棲鳳閣遺址南面30米處,尚未進行考古發掘。

6、宣政殿遺址

是大明宮中的第二大殿宣政殿,也是大明宮前朝中軸線上三大殿之一,屬於中朝正殿。這裏是皇帝常朝和百官辦事的行政中心,是大唐處理國事的地方,盛大的慶典一般在含元殿舉行,宣政殿是真正的權力中心。新帝即位、冊封太子、科舉殿試、讀時令等重要政治活動也在這裏舉行。大家現在可以看到的宣政殿殿址東西長近70米,南北寬40多米。文獻記載宣政殿前院廊南有宣政門、東西有日華門、月華門,院內有鐘樓、鼓樓,殿院東西有中書省、門下省、弘文館等唐朝重要的中央決策、諮詢機構。從德宗貞元七年(791年)至憲宗元和三年(808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這裏大會羣臣。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集在京者,一律就列,場面極其隆重。

官員們到達這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所有在大明宮上朝的官員,都要登記在冊,登記的內容不僅有姓名官職和年齡,甚至包括身高和形體特徵,經過一連串嚴格的確認之後,官員們最後才能到達大明宮中的宣政殿。

在這裏曾經舉行過一場特殊的殿試,主考官就是赫赫有名的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年,唐玄宗剛剛即位就親自考覈吏部最新任命的一批縣令,結果一百多位考生當中,只有一人爲可造之材,二十多人基本合格,一半之上爲濫竽充數之輩,唐玄宗開始下決心改革科舉制。

7、紫宸殿遺址

紫宸殿是大明宮中軸線上的第三個主殿,是內朝正殿,爲唐代君臣每天議決國事的地方。當時只有五品以上和五品以下的重要官員纔有資格被宣召入紫宸殿(稱爲“入閤”)。紫宸殿也曾舉行宴見四夷君長、外國使節,慶賀重大軍事勝利,舉行制舉考試等活動。殿基南北寬近50米,殿址破壞較多,僅東邊殘存一部分夯土基,西邊僅有片段的夯土。

8、麟德殿遺址

麟德殿是宮內宴會樂舞、接見外國使節、設立道場的主要場所,是大唐等級最高的宴會廳。麟德殿大約建於唐高宗麟德年間,所以以「麟德」命名。麟德殿是唐大明宮內規模最大的一處宮殿建築,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單體建築,整個宮殿坐落在一萬多平方米的大臺上,面積達到五千多平方米,建造麟德殿共用了192根柱子,是今天故宮太和殿的3倍。

大家可以看到麟德殿是以前、中、後三殿串聯形式佈局的,爲什麼是三殿呢?中國古代建築由於是土木結構的,樑架的跨度不能太大,這種三殿相連的設計,既解決了樑架的跨度,使宮殿的面積擴大,又解決了建築的安全穩固和外形的美觀。在唐代一千三四百年前建築一個殿就這麼大面積,如此規模拿現在的財力來建築這個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站在這裏大家是否可以感受到唐朝的氣息呢?

據說在麟德殿大宴時,殿前和廊下可坐下3000人,並表演百戲,殿前還可以擊馬球。武則天曾經就在這裏接見唐代時期世界各國的來使!公元703年,武則天在此會見並設宴款待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唐代宗曾在此一次歡宴神策軍將士3500餘人。當時,唐代的官員以能出席麟德殿宴會爲榮。 唐朝詩人張籍的《寒食內宴》中這樣描述盛唐時期唐大明宮麟德殿的盛景:瑞煙深處開三殿,春雨微時引百官。這座宮殿代表了大唐盛世的奢華與榮耀,見證了唐王朝一步步走向興盛的足跡。

9、清思殿遺址

清思殿,是宮內起居便殿,爲皇帝遊樂、休憩之地。請看,清思殿殿址僅存基臺部分,東西33米,南北寬約29米,基臺南端東西各有一斜廊。 唐敬宗即位以後,曾對清思殿進行過大規模重修,唐代的史料記載,清思殿曾安裝銅鏡三千片,耗費了十萬黃金和白金箔。殿堂遺址內確實發現了很多銅鏡的殘片,還出土了鎦金銅飾殘片,多枚黑白圍棋子和一件出入宮門的魚符等。

清思殿名字很雅緻,但當時這裏卻總是一派熱鬧的景象,這裏曾經是一個球場。唐代盛行馬球,連皇帝都親自上場參與。唐三彩中就有很多打馬球的人物形象。考古工作者發現,清思殿前的這個馬球場地面非常堅硬,1000多年的時光都沒有讓它損毀。據文獻記載,當時修建馬球場除

了砸夯,還要在地面澆油,而這種油很可能就是當時民間的食用油。澆滿油的球場即使下雨個把月,地面也依然乾爽平整。

公元880年,當黃巢的起義軍向長安挺進的時候,僖宗正在清思殿主持一場聳人聽聞的賭局,四個高級官員,用擊馬球的方式來決定任職的地方,獲勝者優先選擇富庶之地。

10、翰林院遺址

翰林院佔據夾城南部長400餘米的一段,翰林院南端約100米長部分發現建築遺址五座。翰林門爲一個門道,寬5米多,進深8米多,臵有石門檻兩道。

翰林是皇帝的文學侍從官,翰林院從唐朝起開始設立。選拔擅長文辭的翰林學士入內起草詔制,晚唐以後,成爲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翰林院是中國歷史上曾長期存在着的一個帶有濃厚學術色彩的官署,儘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動,但性質卻沒什麼大的變化。

翰林院裏任職的人稱爲翰林學士,簡稱翰林,是傳統社會中層次最高的士人羣體。當時在翰林院供職的有詞學﹑經術﹑合煉(煉丹)﹑僧﹑道﹑卜﹑祝﹑術﹑藝﹑書﹑弈等各色人才,稱爲待詔,即聽候皇帝隨時召見和差遣。其中詞學之士最受重視。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張九齡,張說等都曾當過翰林學士,在這裏供職多年。李白渴望報效朝廷,爲大唐建功立業。在大明宮金鑾殿,李白即興賦詩,爲宮廷歌手填詞助興,唐玄宗欣賞李白的稀世才華,留他在翰林院待詔。唐玄宗時期的翰林院有點類似皇家文學藝術委員會。生活在翰林院的李白終日無所事事,常偷偷溜出去在長安的酒肆喝悶酒,他滿懷報國志,可惜無用武之地。

11、凌霄門

我們現在來到的凌霄門是北宮牆的西宮門,又稱“青霄門”。這裏位於北宮牆正門玄武門西355米處,當時,凌霄門只有一個門道,寬僅2.2米,無門基座和柱礎,也沒有設門樓。

雖然“凌霄門”只是一座小門,但歷史上卻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四月十六日,宦官李輔國和程元振曾在此門發動政變,扶助代宗即位,史稱“凌霄門之變”。

唐肅宗在“馬崽驛之變”以後,北上靈武,登極稱帝。收復京師以後,入居大明宮期間,宦官李輔國、程元振和皇后張氏均立有大功,很得肅宗寵信,所以權勢日盛。特別是李輔國不但掌管了禁軍大權,而且又兼兵部尚書、殿中監等20餘職,常在右銀臺門處理軍國政事,甚至可以代替皇帝頒佈詔令,宰相和朝官都要仰輔國鼻息。而皇后張氏也非善輩,不但“持權禁中,干預政事,請謁過當”,而且還將肅宗次子建寧王李倓誣陷致死,進而還想威害太子李豫,專制朝政,步武則天后塵,奪取最高權力,臨朝稱制。

寶應元年四月初,唐肅宗身染重病,在長生殿養疾。張皇后看到唐肅宗已病入膏肓,危在旦夕,唯恐太子李豫即位以後,對己不利,便祕密派人將肅宗的另一個兒子越王李系引入麟德殿中,企圖廢立太子。四月十六日這天,張皇后矯詔召太子入宮。宦宮李輔國和程元振得知此事後,當即在凌霄門布臵禁軍,並將太子李豫由少陽院護送到飛龍廄中,加以保護。接着,又派兵將麟德殿團團包圍,逮捕了越王李系,又將張皇后囚禁於別殿。四月十八日,肅宗聽到這一消息後,驚嚇而死。程元振當即將太子接至九仙門,與文武百官相見,並行監國之禮。四月二十日,太子在長生殿肅宗靈堂前即帝位,是爲唐代宗。不久,越王李系和張皇后相繼被殺。“凌霄門之變”至此結束。

12、銀漢門篇二:西安導遊詞

各位領導、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古城西安觀光遊覽。西安,一個被人們賜予太多太多美妙稱謂的地方。尤其通過今年世園會的召開,西安再一次把她特有的魅力展示給世人。今天我將帶領大家一步步走近這座古老的城市,這可是一個看不完、聽不盡、吃不煩、逛不夠的地方,希望您帶着輕鬆的心去聆聽、去觀察、去感受、去品味。一起去品古都上下五千年歷史神韻,嘗老城街頭巷尾美食七滋八味,閱西安改革三十年城市全新風貌,觀新區科學規劃建設熱火朝天。

【地理位置】

西安是陝西省省會、副省級城市,是陝西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安位於黃河流域中部的關中盆地,北臨渭河,南面是秦嶺山脈,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國地理上北方與南方的重要分界。西安市轄9區【新城、碑林、蓮湖、雁塔、灞橋、未央、閻良、臨潼、長安】4縣【藍田、周至、戶縣、高陵】,總面積10108平方公里,總人口843萬,其中市區面積3782平方公里,人口大概646萬左右。

西安屬於暖溫帶半溼潤的季風氣候區,雨量適中,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春秋兩季是旅遊黃金時期。大家遠道而來,也許您是帶着自己潛意識中的“西安印象”【古老陳舊、黃土飛揚、乾旱缺水、滿目蒼茫】來的,現在看見西安是否有出乎意料的感覺呢?其實這裏歷史上素有“八水繞長安”之說,指的是西安城四周的八條河流:渭河、涇河、灃(fēng)河、澇(lào)河、潏(yù)河、滈(hào)河、滻(chǎn)河、灞(bà)河。渭、涇是其中兩條大的河流。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著名的辭賦《上林賦》中寫道“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描寫了漢代上林苑的巨麗之美,之後就有了“八水繞長安”的描述。大家現在能看到西安這般的景象和市政府的重視和規劃是分不開的,這些河流流經於此也讓這座城市有了勃勃的生機和靈氣。【君未睹夫巨麗也,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左蒼梧,右西極。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終始灞滻,出入涇渭;酆鎬潦潏(fēng hào lào yù),紆餘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上林賦》】 【陝西得名於西周,是大西北的門戶,面積20.56萬平方公里,所在的位置兼具南北,聯通東西,所以陝西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渭河雖發源於甘肅,但是流經陝西,聯接灞河、涇河、滻河等最後匯入黃河,因此渭河是黃河上最大的支流,它和它的分支流衝擊而成的平坦檯面就是今天陝西省的中部,我們也把它叫做關中平原也可稱爲渭河平原。渭河與長安關係十分密切,在古代有很多物資就是通過渭河運到長安,而“涇渭分明”這一成語也來源於這條大河。】

【歷史背景】

在中國旅遊界有幾句俗話:二十年中國看深圳,一百年中國看上海,一千年中國看北京,而五千年中國則看西安。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首站來到西安,他對西安的評價就很高,他說:“要了解一個民族,首先要了解它的歷史”。由此可以看出,西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這片物華天寶的土地上,五千年的古國文明從這裏發祥。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長安大道沙爲堤,早風無塵雨無泥。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長相思,在長安。

憶來唯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

歷史上提到長安的詩詞很多,那麼大家可能會問了:古人在詩詞中如此的誇讚西安,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從古到今曾用名中,以“長安”最爲長久和著名,長安,意爲“長治久安”。

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爲“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由周文王營建,建成於公元前12世紀,從此便揭開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輝煌史書,西安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後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於此。是13朝古都【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獻帝)、西晉(惠帝、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而且中國歷史上的四個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漢、唐均建都西安。由此可見,西安濃縮了中國歷史的精華:從奴隸制社會的頂峯西周王朝、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秦朝、中國第一個盛世王朝西漢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峯唐朝,西安書寫了中國歷史最華彩的篇章。

【中國第一個帝國建都在西安。秦統一六國,開創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國家,其創立的中央集權制,確定了後世兩千多年的國家政治框架; 一個孕育出漢民族的偉大王朝西漢建都在西安。從“文景之治”到漢武帝的開疆拓域,中國成爲了泱泱大國,也是在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一次使儒家思想成爲中國主流和主體的理性。至此,儒家思想伴隨着中華民族走過了兩千多年;

1、西安,在西周時稱爲“豐鎬(hào)”,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公元前11世紀,周族在關中西部的歧山、扶風一帶不斷壯大,最終滅商而立國,建都於灃京和鎬京。

2、秦人先後在雍城、櫟(yua)陽和咸陽建都,東出函谷,消滅六國,建立起空前統一的秦帝國。秦仍以依塬面水的咸陽爲都城,渭河兩岸,宮闕連綿不斷。秦時稱“內史”。

3、至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滅秦後,看中了沃野千里的八百里秦川,選定與秦咸陽一水之隔的渭河南岸立都。劉邦定都關中,將建築的新城立名“長安”,取“長治久安”之意,這個名字一直沿用了1100多年,至到唐朝末期。西漢之末,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承襲了漢家的國都和建制。及至黃巾軍起義,董卓遍燒洛陽宮室,十八路諸侯討卓,董卓遂迫使獻帝西遷長安,東漢王朝在此有6年時間。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爲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4、隋朝時隋文帝楊堅再次統一中國,之後就在漢長安城的東南部,由著名建築師宇文愷設計督建了隋的都城大興城。大興城的規模佈局和科學設施顯然超過了漢長安城,它奠定了唐代長安的基礎。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爲“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爲“大興城”。

5、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唐長安城也是中國都城史上無可比擬的輝煌典範。長安不但是大唐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東方最大的一座國際性都市。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

6、元代時,長安喪失了首都地位,長安城所在地的“京兆府”易名爲“奉元路”。

7、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爲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 此而來。但長安城仍稱“長安”,歸長安縣管轄,“長安”之名並未廢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將長安城剝離長安縣獨立出來設立西安市爲止,長安之名廢止。

歷史選擇了西安,西安充實了歷史。今天,每當人們提起昔日的長安時,無不充滿了民族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充滿了對中華幾千年豐厚和無與倫比的古文明的崇敬和仰慕。

【帝都名人】

“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自古就有帝王之光,在西安除了傳統的特產外還有個特產就是皇帝。人類初祖炎帝、黃帝在這裏教民稼穡(sa 收割穀物,泛指耕作);禮賢下士的周文王在這裏開創了江山;千古一帝秦始皇在這裏成就了統一;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這裏實現了地跨歐亞的夢想;英明睿智的唐太宗在這裏描繪了舉世矚目的大唐風采??所以說,若是想知道中國歷史了有多少個皇帝在西安成就了大業,我們就不妨去數數那一個又一個高大宏偉的“土饅頭”。從西周到隋唐的2000年間,大約有70多位帝王埋葬在關中地區。皇帝生前在西安這片土地上不可一世、富貴至及,死後不願意離開這塊天然的風水寶地,所以陵墓也都修在了當時都城的周圍。這也給西安留下了獨特的人文景觀資源。

所以說就有了這麼一句話,說“到北京看牆頭、上海看人頭、廣州看車頭、杭州看潮頭、蘇州看橋頭、桂林看山頭、昆明看石頭、西安看墳頭”。

古都西安歷史悠久,培育出了千千萬萬個精英人物,僅名列《二十四史》和其它史書中的人物,就有一千多人。有創造文字的倉頡,制定禮樂的周公,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秉筆直書的太史公司馬遷,發明造紙術的蔡倫,總結千金藥方的孫思邈(miǎo),去西天取經的高僧玄奘,名震詩壇的巨匠李白、杜甫、白居易,集書法大成、獨創一體的顏真卿,和詩文絕佳、聲蜚海內的文學家蘇軾等等。他們或生於此,或者長期生活工作於此,都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

【旅遊資源】

西安人傑地靈,文物古蹟俯拾皆是。作爲中國著名的旅遊中心城市,西安首先以人文景觀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分佈廣泛,價值珍貴馳譽中外。全市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8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30處,登記在冊的各類文物保護點多達2944處,是全人類歷史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古代遺址的田埂河畔上,你隨意踢上一腳也許就能踢出幾片秦磚漢瓦來;在某個新墾的工地上,你只要隨意一挖也許就會挖出個漢唐墓葬;至於明清時期,宏偉高大的建築物在西安更是數不勝數。大家可以從秦始皇陵兵馬俑坑領略大秦帝國的雄風;從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唐華清宮遺址見識盛唐文化的濃墨重彩;從西安古城牆及鐘鼓樓看到大明王朝西北重鎮的英姿。近年,漢陽陵的開發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轟動,其出土的裸體彩俑被譽爲“東方維納斯”。

自然景觀峭拔險峻,獨具特色。在西安南側的東西凡百里間,是峯巒疊峯、逶迤相連的有“東方阿爾卑斯山”之稱的秦嶺山脈。在這道美麗的風景線上,有號稱“奇險天下第一”的西嶽華山、全真派鼻祖王重陽修煉的終南山、有以溫泉湯池而聞名天下的臨潼驪山、有四季蔥綠而內藏珍稀的終南山、有以六月積雪不化堪稱奇觀的太白山、“洞天第一福地”樓觀臺、“中國山水故鄉”——輞川(蘇軾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猿人故鄉” ——藍 田溶洞等風景名勝區,它們共同形成了一道天然而獨特的景羣,更有周邊的森林公園十餘個。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輝映,構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韻風姿。這些數不盡的名勝古蹟和稀世文物,在默默地訴說着這座中華人文之都的輝煌與滄桑。要是在古代,大家一定早想策馬揚鞭,“一日看盡長安景”了吧。

【飲食文化】

西安的飲食文化洋溢着濃郁的西北風情,品嚐西安的風味小吃是遊西安的一大樂事,無論是一直被西安人鍾愛的羊肉泡饃,還是名揚海內外的“西安餃子宴”,都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此外還有梆梆面、柿麪糊塌、涼皮、炒粉魚、鍋盔、千層油酥餅等特色小吃。 在西安城內經營羊肉泡饃的餐館很多,幾乎每一條大街上都會有幾家專門的羊肉泡饃館,其中最有名的無疑要算老孫家羊肉泡饃了,此外,同盛祥牛羊肉泡饃館、陝西太子樓御膳館有限公司、西關牛羊肉泡饃館、春發生泡饃館等也久有盛名。

首創“西安餃子宴”的是西安餐飲行業中唯一的國家二級企業——西安解放路餃子館,此外,天津餃子館、德髮長餃子館、永新餃子館等幾家餐館也各具特色。 在西安品嚐小吃除可在南稍門、東新街的夜市外,還可以去鼓樓後的小吃街。鼓樓的街道兩邊都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築,各種知名的西安小吃應有盡有,可以讓您在遊覽的同時一飽口福。 西安的名小吃很多,獨具特色,一些最久負盛名的小吃如下:

1、西安特色麪食biáng biang面

關中人最基本最普通的麪食,除了蒸饃,恐怕就是“油潑辣子[比昂][比昂]面”。關於“biángbiang面”的得名,有着這樣一個順口溜——“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左一扭右一扭,東一長(zhang)西一長,中間加個馬大(dai)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鉤搭掛麻糖,推個車車逛咸陽。”多少年來就一直聽老人言傳下來。因爲這個字筆畫繁多,所有字典都找不到,書面上極少見到,都是一邊念順口溜一邊寫才能寫出這個字,很有趣的吧。北方人大都覺得這種麪食很好吃。

2、西安餃子宴 西安市著名小吃宴席,是在發掘研究唐代和我國傳統餃子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餃子宴選料考究、工藝獨特,製出的餃子造型生動,一餃一格,一餃一形,觀之賞心悅目,食之回味無窮。西安餃子宴的得名,主要因這種宴賓筵席由千姿百態的餃子組成。

3、秦鎮涼皮

秦鎮涼皮已有2000餘年歷史,秦鎮本地傳說在秦始皇時期已經開始有涼皮,爲皇朝供物。乃爲全國各種涼皮之祖。以大米粉爲原料製成,因主產於戶縣的秦鎮,也叫秦鎮米皮。

製作時把大米粉調成糊狀,平鋪在多層竹籠內,旺爲蒸熟,做出的涼皮筋、薄、細、軟,具有獨特風味。吃時用近一米長,20多釐米寬的大鍘刀鍘成細絲,加入輔青菜、小豆芽等,調入佐料,好的口味全在辣椒油上,調好的涼皮全呈紅色,辣裏透香,在西安深受歡迎。

4、牛羊肉泡饃

牛羊肉泡饃是西安市著名小吃。用優質牛羊肉加佐料入鍋煮爛,湯汁備用。把烙好的“虎背菊花心”——坨坨饃,掰成碎塊,加輔料煮制而成。 其特點是:肉爛湯濃、香醇味美、粘綿韌滑。食後再飲一小碗高湯,更覺餘香滿口,回味悠長,吃的時候配一疊特製的糖蒜,口感更好。牛羊肉泡饃,是獨具西安地方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孫家飯莊從一八九八年開始經營,迄今已有百年曆史。

傳說,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紀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西周時曾將“牛羊羹”列爲國王、諸侯的“禮饌”。據《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上牛羊羹這一絕味,武帝竟封爲太官史,後又升爲尚書光祿大夫。 還有一段風趣的傳說,大宋皇帝趙匡胤稱帝前受困於長安,終日過着忍飢挨餓的生活,一日來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鋪前,掌櫃見其可憐,遂讓其把自帶的幹饃掰碎,然後給他澆了一勺滾熱肉湯放在火上煮透。趙匡胤狼吞虎嚥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路過長安,仍不忘當年在這裏吃過的牛羊肉煮饃,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吃了牛羊肉泡饃,仍感鮮美無比,勝過山珍海味,並重賞了這家店鋪的掌櫃。皇上吃泡饃的故事一經傳開,牛羊肉泡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讚美詩句。

5、老童家臘羊肉

陝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相傳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逃難來西安,品嚐了老童家臘羊肉後大加讚賞。並由兵部尚書趙福橋之師邢庭維手書“輦止坡”三字,製成匾額懸掛門口,從此老童家臘羊肉名聞遐邇,近百年來長盛不衰。

臘羊肉選料精細,工藝講究,輔料齊全,火功得當。滷煮出的肉,色澤紅潤,質地酥爛,香醇可口,是佐餐下酒菜。

6、鍋盔

鍋盔(英文:guokwei),又叫鍋魁、鍋盔饃、幹饃,是陝西關中地區城鄉居民喜食的傳統風味麪食小吃。鍋盔源於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後發展成爲風味方便食品。鍋盔整體呈圓形,直徑尺許,厚1寸,重5斤。料取麥面精粉,壓稈和麪,淺鍋慢火烘烤。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活適口,能久放,便攜帶。

省外人編成的順口溜“陝西十大怪”中,有一怪爲“烙饃像鍋蓋”,指的就是鍋盔。關中較爲著名的有乾州鍋盔(相傳爲武則天派兵在乾州(乾縣)打仗,戰士在作戰過程當中有人無意間將面置於頭盔裏用火烘烤,然後發現其味香脆可口,隨即流傳而開)。鍋盔形似鍋蓋,邊薄中厚,表面有輪輻狀花紋,硬實筋韌,酥香可口,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7、肉夾饃

陝西(乃至西北大部分地區)著名小吃,起源於戰國,當時稱“寒肉”。 在西安,老樊家幾乎成了臘汁肉的代名詞。 樊記臘汁肉由樊鳳祥父子倆創於1925年,已有70多年曆史。於**年參加商業部“金鼎獎”評選活動,被評爲部優產品。 臘汁肉是一種用着鍋佔制的醬肉,但比一般醬肉酥爛,滋味鮮長。由於選料精細,調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衆不同,有明顯的特色,人們稱讚它是:“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法滿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後餘香久不散。” 吃時切臘汁肉少量,夾人剛出爐的白吉饃中,此時饃香肉酥,回味無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白吉饃一起食用還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8、葫蘆頭篇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景點導遊詞

尊敬的各位領導,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唐大明宮遺址公園:

唐朝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長安城擁有三處大型宮城,即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其中的大明宮,因爲規模最大、制度完備、被看作是大唐帝國的統治中心和國家象徵。

大明宮的佈局非常講究,它嚴格按照中軸線對稱法配置建築,從南至北依次爲: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玄武門、重玄門等重要建築,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丹鳳門遺址。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南門,共有五個門道,上面建有高大的門樓。丹是紅色,代表熱烈、興旺,而鳳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曾被歷史上很多部族甚至王朝用作圖騰。丹鳳合起來就是紅色的鳳凰,代表的是大吉大利、大祥大瑞。

丹鳳門爲古代城門中最高等級五門道制的傑出代表,丹鳳門的五個門道,每個門道寬8.5米,五個門道總計達51米多,比現在天安門的門道都要寬。丹鳳門門闕墩臺總長74.5米,南北寬33米,它的建築規格之高、規模之大,都創下中國古代皇宮的宮門之最。

丹鳳門是一個交通通道,皇帝由正中的門洞進出;其它官員只能由兩側的門洞通行,右進左出,直到今天,我們的交通規則還是沿用這種“靠右前行”的辦法。

丹鳳門不僅僅是交通通道,更是唐代最高統治者與民衆溝通的最佳場所。每逢頒佈赦令、登基大典、重大宴會、獻俘等活動時,皇帝會出現在門樓上,供萬民瞻仰。每逢皇帝宣赦時,丹鳳門前一側就立一根高杆,上面懸一隻金雞,另一側放一面大鼓,待皇帝登樓,被赦免的囚犯在鼓聲中引至門前,赦令宣讀完畢後當場釋放,唐人楊巨源有詩道:“丹鳳樓前歌九奏,金雞杆下鼓千聲”,說的就是宣赦;此外,唐玄宗還曾兩次在丹鳳門門樓上舉行宴會,招待突厥首領和使節。丹鳳門在唐代的作用,就類似於今天的北京天安門,或者說,丹鳳門就是唐代的天安門。

今天,它作爲唐文化的代表,帶我們領略了一個統一大國的政治權威。篇四:大慈恩寺·大雁塔導遊詞

大慈恩寺·大雁塔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來到大慈恩寺參觀。我是導遊員何雅勝,很高興認識大家。

距離西安市市中心4公里的慈恩寺,是全國重點文物寺院。寺院內的大雁塔是國家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

大慈恩寺始建於公元589年,初名爲“無漏寺”。在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時,因生母文德皇后早逝,爲補報慈母大恩重修此寺,改名爲“大慈恩寺”。唐朝時,寺院內共有1897間華麗的房屋,他是全長安城內最大也是最著名的皇家寺院。唐王朝滅亡後,大慈恩寺也漸漸毀壞。現存的寺院建築大部分是明代重建的。

這個門叫做山門。也叫做三解脫門,意思是從世俗的煩惱中解脫出來。 大慈恩寺的建築結構和每一箇中國傳統式的庭院結構一樣,所有的建築都非常講究對稱。現在您看到的兩座小樓爲鐘樓、鼓樓,裏面懸掛着明代1548年鑄造的一口大鐘,重15噸,上邊鑄有“雁塔晨鐘”4個蒼勁大字。“雁塔晨鐘”是觀衆八景之一。 西面爲鼓樓,樓裏存有一面直徑爲2.13米的大姑,用於爲僧衆報時。 大慈恩寺內現住有出家僧人50多位,每天清晨僧人們四點半敲鐘起牀,晚上九點擊鼓睡覺。

我們看到的磚木結構的建築是“大雄寶殿”,他是佛教寺院內主要建築。“大雄”是對佛的尊稱,意思是佛有巨大的力量,對一切魔障都無所畏懼。大殿裏面供奉着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三尊鍍金塑像,他們都是佛祖的化身。

中間的這尊叫做法身佛,是指佛法以“法相”顯示人間的化身。

西側的這尊叫做報身佛,是指佛修身正果後的化身。

東側的這尊叫做應神佛,是佛爲普渡衆生隨機緣應變之身。

三身佛的兩側是迦葉和阿難,他們是佛的兩大弟子。殿堂的東西兩側是十八羅漢,他們是佛在世時常伴身邊的18位弟子。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香客、遊客來到慈恩寺燒香祈願,保佑他們生活幸福、平安。 大殿前的兩棵樹叫做“龍爪槐”,種植於1887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雁塔題名 在唐代,新考中的進士都要登大雁塔留詩題名,象徵從此事業青雲直上。現今,慈恩寺內大多數的雁塔題名碑都是明、清時期留下的。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留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佳句,表達他少年得志的喜悅心情。下面我們繼續參觀。

法堂

前方我們看到的二層建築就是法堂和藏經樓。法堂,就是佛教徒講經說法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課堂。法堂供奉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只要唸佛人一心誦唸“阿彌陀佛”,死豬就能被接引到西方“淨土”極樂世界去。所以阿彌陀佛也被稱爲“接引佛”,殿內還陳列着“玄奘負笈圖”和他兩位高徒窺基和人園測的拓片。窺基是唐開國大將尉遲敬德的侄子,園測是新羅國的王子。這樣我們也可以想象玄奘法師在當時的聲望是多麼的崇高。

二層就是藏經樓,主要用於保存重要的佛經經典資料。玄奘法師當年歷經艱險從佛國印度取回的657部佛經,都是珍貴的“貝葉經”。什麼是貝葉經呢?古印度將梵文佛經文刻寫在經過處理的貝多羅樹葉上,因此成爲貝葉經。正是因爲玄奘取回的是梵文真經,所以他餘生都用在翻譯佛經上,17載西天取經,19載翻譯佛經,直至圓寂。玄奘法師爲了弘揚佛法貢獻了他畢生精力。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就是大雁塔了。

大雁塔

我們眼前的就是雄偉的大雁塔! 大雁塔是一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錐形磚塔。磨磚對縫,造型雄偉,氣勢宏大,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的傑作。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爲了妥善安置他自印度帶回的經像和舍利,奏請高宗允許,修建了大雁塔。玄奘法師親自設計監督,親自運土搬磚。塔初設計時,完全依照印度形式,高180尺,後來建成了高5層,磚表土心的實心塔。後因磚縫草木叢生,漸次頹廢。後來在武則天長安年間(701~704年),改建爲十層可攀登的塔。但此塔也在風雨中頹敗,唐後期改建爲七層磚塔。人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大概就是由此來吧。後經後唐、明清,多次改造維修,特別在明代萬曆年間又在塔的外表包砌了一層青磚,完全保持了原唐代塔體造型,形成大雁塔的現在面貌。現塔高64.7米,共七層,塔體呈方錐形,底層每邊長25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可以登到大雁塔頂層,俯瞰四周秀麗景色,令人心曠神怡。

大雁塔底層南門洞外兩側大的磚 中鑲嵌有兩通被後世奉爲書法瑰寶的石碑,西側爲《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是唐太宗李世民爲玄奘譯經所撰寫的序文。東側爲《述三藏聖教序記碑》,由太子李治(即後來的高宗)撰寫的記文。

他們都讚揚了玄奘法師對佛教所做出的貢獻。這兩通石碑的碑文由唐代著名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

塔的第二層供有明代一尊阿彌陀佛銅像。

第三層供奉着兩顆珍貴的佛舍利,是印度玄奘寺住持贈送給大雁塔的珍貴禮物。 在第五層我們可以看到釋迦如來足跡石。在佛國印度,對佛教十分虔誠,佛教徒對釋迦牟尼非常敬仰,進而對佛足跡甚爲敬重,足見如見佛,一樣頂禮佛拜。

塔內第六層,我們可以可以在四周看到很多著名詩人的詩作。那麼我們就要講一講與雁塔有關的另一個文化盛舉了,這就是“曲江流飲”和“雁塔詩會”。“曲江流飲常不斷”,這也是長安八景之一。是說一些文人雅士常常會相約到曲江飲酒作樂,曲江,顧名思義,就是彎彎曲曲的水流了,詩人們把酒杯放在水面上讓它自由地漂流,流到某人面前,他就要一飲而盡,然後賦詩一首。之後他們還要登上大雁塔,抒發情懷。這裏陳列的唐詩書法作品就是大雁塔建成一百週年之際,杜甫、岑參等五位詩人的一次詩會所賦詩作。

我們登到塔的頂層,可以四周眺望一下古城西安的美麗風景。

接下來我們要去參觀的就是玄奘三藏院了。

玄奘三藏院

(玄奘三藏院前)我們現在在漢白玉照壁上看到的“法門領袖”4分大字,就是唐太宗在《大唐三藏聖教序》中對玄奘法師的高度讚揚。

我們面對的這座氣勢宏偉的仿唐建築羣就是玄奘三藏院,中爲“大遍覺堂”,兩邊分別是“光明堂”和“般若堂”。以刻銅、柚木雕刻和漢白玉雕刻的形式,通過巨幅壁畫展現了玄奘一生從出生、出家、出國求法、遊學佛國、曲女法會、榮歸長安、翻譯經文、直至圓寂、功德圓滿往生彌勒淨土境界的全部過程。

(光明堂)光明堂主要講述了從玄奘出生到曲女法會的故事,我們主要講述這幅畫面:玄奘法師歷盡艱難險阻終於來到了佛國印度的最高佛教學府——那爛陀時。住持戒賢長老親自接見了他。當他知道玄奘是從東土大唐來求學佛法時非常激動,讓他的侄子給玄奘法師講述了一個傳奇的故事。戒賢長老已經100多歲了,他20年前患了風疾,只要遇風周身就如同火燒刀割般痛苦。3年前,病情加劇,戒賢長老覺得難以忍受,決定絕食自盡了此一

生。就在當天晚上,他做夢夢見三位菩薩顯靈,告訴他不能死,因爲3年後會有一位東土大唐的高僧想他求法,要悔之不倦,認真傳授給他佛法。夢醒後,風疾也奇蹟般地痊癒了。戒賢長老問玄奘法師在路上走了幾年,玄奘法師答3年。衆僧都驚歎萬分,覺得十分神奇。

這幅畫面就是展現了玄奘法師在佛國印度最輝煌的一個時刻——曲女城大會。這次隆重的法會,五印度十八國國王,以及各國的高增大的數千人都參加了。在辯經法會上,連續十八日都無人辯論過玄奘法師,取得了無可爭議的勝利,成爲了曲女城大會的論主。各國國王紛紛贈送寶物,玄奘一再辭謝,只是遵照印度傳統的論勝規矩,乘坐象輿巡遊。+6於是萬衆歡騰,善男信女們帶着香花追隨其後。可以說,玄奘的聲望在印度達到了高峯。他是那爛陀寺著名的十大高增之一,可以享盡尊崇發和榮華富貴。但他爲了弘揚佛法,毅然謝絕了各國國王的挽留,決定把真經帶回大唐。

(大遍覺堂)大遍覺堂內供奉着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大遍覺”是皇帝賜給玄奘法師的尊號,意識是完全覺悟者,也就是認爲玄奘已經達到菩薩的境界。

關於玄奘靈骨也有一個複雜曲折的故事。唐高宗麟德元年(644年)玄奘法師於銅川“玉華宮”圓寂。儘管他留下遺言,希望喪事一切從簡,但唐高宗和衆僧仍是把厚葬於滻河之畔的白鹿原。之後,因爲高宗在大明宮每每看到玄奘墓地,就會傷心落淚。於是在少陵塬又修建五層靈塔遷葬玄奘靈骨,這就是長安的“興教寺”塔。之後唐末戰亂,爲了保護玄奘靈骨,二次遷移到戶縣“紫閣寺”。宋時,南京演化大師可政和尚又親自揹負玄奘頂骨到金陵“長幹寺”。之後隨着歷史變遷,寺院荒廢,玄奘遺骨不知所蹤。直至1942年,日軍因修防禦工事,玄奘頂骨驚現南京。到現在全世界已有十幾處寺院擁有玄奘靈骨。大遍覺堂的玄奘頂骨舍利就是由南京靈骨寺贈送的。玄奘頂骨回到大慈恩寺,安置在大遍覺堂,現在可謂是安得其所。

玄奘青銅坐像後的漢白玉雕,描述的是彌勒說法圖。玄奘一生追求的境界就是往生彌勒境界。我們想。玄奘現在一定就是身處聽法菩薩中。西壁是《佛說彌勒上生經》變,東壁是《佛說彌勒下生經》變。

(般若堂)接着光明堂的故事,般若堂就是講述了玄奘榮歸長安、翻譯經書直至圓寂的故事。這幅畫面就是玄奘在宰相房玄齡的陪同下來到東都洛陽拜見唐太宗李世民。玄奘法師受到了隆重的歡迎,高僧大德、文武百官都夾道相迎。

這幅畫面就是描繪了玄奘譯經的場面和嚴謹。正是因爲玄奘法師本人靜通梵文,以及他高深的佛學造詣,才創造了輝煌的翻譯成果。

最後這幅畫面就是描繪了了玄奘圓寂後,彩虹貫日,蓮花朵朵,衆飛天和彌勒來迎。我們想象玄奘圓寂後就是上升於大遍覺堂中所描繪的彌勒淨土吧。

玄奘西天取經的經歷深遠,因此歷代都有對玄奘取經故事的演繹,而明代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遊記》就是傳播最廣、最家喻戶曉的一種演義了。

(民族脊樑照壁前)玄奘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同時又是一位對祖國無限忠貞的偉大的愛國者。在印度遊學期間,獲得極高的榮譽,收到五印度僧俗的極大尊崇,但他仍然謝絕了戒日王、鳩摩羅王等國王的挽留,毅然返回祖國,弘揚佛法。並且他曾向印度人民介紹了中國的文化藝術,向戒日王介紹了大唐的政治文化、文化經濟,甚至包括唐樂大麴《秦王破陣樂》等。他還把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老子》等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促進了古代中印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奠定了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我國的翻譯從佛經開始,而玄奘開場了我國佛法翻譯史上的“新譯”先河。他所著作的《大唐西域記》也被列爲東方四大遊記之一。玄奘法師爲弘揚佛法、繼承中華民族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貢獻了他畢生精力。有一首歌高度了概括了玄奘精神,並寄予今天議案的留學生和青少年:“嚴他曾將貝葉藏,千秋盛譽贊玄奘。不辭艱辛遊天竺,去的真經返大唐。留學生只願圖利國,求知理應做騰驤。諸君勿被香風醉,莫把他邦當故鄉。”玄奘精神的核 心就是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脊樑”是魯迅先生對像玄奘法師這樣爲中華崛起和民族復興奮鬥不息的人們的高度讚揚,這裏更是對玄奘精神的高度概括。 大雁塔魏巍屹,玄奘法師對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功績和非凡精神將萬古長存。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裏,謝謝大家。篇五: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篇一: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各位遊客:

到西安遊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誌,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爲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距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着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爲追念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慈恩”。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佔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爲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遊覽一番。

【慈恩寺—石獅子—鐘鼓樓—大雄寶殿—藏經樓】

各位遊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現在寺院面積的7倍。其建築富麗堂皇,裝飾華麗富貴。慈恩寺現有面積32314平方米,約合48.5畝。

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威武的石獅子。說來也怪,一般外域傳入我國的東西,總是先傳入實物,而後纔有根據實物創作的藝術品。而獅子落戶我國,卻例外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而後纔有真獅子的出現。大家知道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佛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獅子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認爲“佛爲人中獅子”,所以佛臺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慈恩寺大門口,有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左右,裏邊靠近大門的兩尊,不清楚雕造於何年何時。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爲母子獅。看來這些獅子也按照人們的習慣,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19年(公元1930年)雕造。這兩對石獅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這兩尊八面威風石制實心的龐然大物,即使用手輕輕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清脆悅耳,十分動聽。各位遊客,您能猜出這是什麼原因嗎?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裏邊懸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鐵鐘,重15噸。西邊是鼓樓,樓裏存有一面大鼓。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爲關中八景之一,廣爲流傳。但以往人們都以爲”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其實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爲大雁塔這口鐘重3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間早100多年,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

衆所周知,一般寺廟都有大雄寶殿,慈恩寺也一樣。它的大雄寶殿位於寺院中心高臺上,初建於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釋迎牟尼三身像。中間的叫法身像,西邊的叫報身像,東邊的叫應身像。釋迎牟尼爲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羅衛國的王子,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孔子同時代。三身佛東側立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葉;西側立有其堂弟阿難,他待從釋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兩側是十八羅漢和玄奘塑像。

大雄寶殿後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爲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1米多。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此石爲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悅耳。 【大雁塔得名來歷—玄奘與寺塔—大雁塔建築及文物】

各位遊客,我們走出藏經樓,就能看到壯觀雄偉的大雁塔。看到這座唐代建築,你們一定會又感嘆又好奇吧?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此塔爲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佈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羣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着雁羣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爲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並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內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傳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着名高僧玄奘大師爲安置他從西域帶回來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當年三月動工,玄奘親自監造,一年建成。

各位遊客,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後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後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爲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築的寫真圖,傳爲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後代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着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爲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着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築中的傑作。

遊客們,大雁塔自建成至今,歷代名人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讚語,岑參有“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的名句。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於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 篇二: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在中國的西北部,美麗的西安市是着名的十三朝古都。有標誌性建築物鐘樓、明長城遺址、華清池等等。可最雄偉、最有盛名的還要數大雁塔。

大雁塔自唐朝以來,由玄奘法師修建,用來存放經書的佛塔。它建在大慈恩寺內,從古至今,保存完好,現在供遊人參觀、遊覽,是我國着名的旅遊景點,更是着名的古城西安的象徵。

西安市的市徽中央就印着大雁塔,由此可見,大雁塔是當之無愧的西安的標誌。

雁塔的由來神奇玄祕。相傳,在印度摩伽陀國,一個寺廟內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淨食(即雁、鹿、犢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羣雁。有位和尚見到羣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隻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衆僧,都認爲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於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並取名雁塔。玄奘便以這個典故,修建了大雁塔。

從遠處望去,你會發現大雁塔略有傾斜,這可是有來頭的。過去,西安有過數次的地震,將塔震得像一邊微有傾斜,後來,塔下身部分爲土質,地下水不均勻,使大雁塔加速了沉降傾斜,現在逐漸收回地下水,使大雁塔“改邪歸正”。 大雁塔是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經過一次次整修,這個七層的青磚塔變得堅固結實,大雁塔在日後的文物保護、社會建設中,不減昔日古典的美麗,籠罩這一層迷人、神祕的面紗!吸引着世人探尋佛教文化和古代東方文明。

篇三: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大雁塔位於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着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爲古都西安的象徵。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爲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爲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述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後,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燬,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爲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後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爲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的傑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着唐代着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着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裏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鍾、鼓樓東西對峙。鍾、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後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後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爲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 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爲珍貴。

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羣。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築,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築。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豔,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遊人的遊覽勝地。

標籤:導遊詞 大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