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三國演義的故事新版多篇

三國演義的故事新版多篇

《三國演義》故事 篇一

諸葛亮由於錯用了馬謖,致使街亭失守。司馬懿親率十五萬大軍,已向西城撲來,而且馬上就要到了。這時,諸葛亮身邊只剩下一些文官,連一員武將也沒有。根本無法作戰。

諸葛亮稍一沉吟,計上心頭,他披上一件寬大長衫,戴一頂便帽,登上城樓,賃着樓上欄杆端端正正地坐下,點燃香。然後,虛望前方,安然自得彈起琴來。

司馬懿來到城下看了許久,聽了很長時間,無論從對方人物的表情動作還是諸葛亮所彈出的琴聲中,都看不出絲毫破綻。

其子和其他將士紛紛要求進兵攻城。可司馬懿凝然不動,仍靜靜諦聽。忽然他神色一變,露出緊張模樣,忙下令:“後隊改作前鋒,先鋒變爲後隊,馬上撤退!”

西城中的諸葛亮,見司馬懿帶兵疾忙退去,輕輕長吁一口氣,用手拭了額上的冷汗,笑了起來。司馬懿得知中計後不覺由衷嘆贊:“諸葛孔明之才,我不如也!”

國演義的故事 篇二

到了南蠻之地,雙方首戰諸葛亮就大獲全勝,擒住了南蠻的首領孟獲。但孟獲卻不服氣,說什麼勝敗乃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獲。放走孟獲後,孔明找來他的副將,故意說孟獲將此次叛亂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頭上。副將聽了十分生氣,大聲喊冤,於是孔明將他也放了回去。副將回營後,心裏一直憤憤不平。一天,他將孟獲請入自己帳內,將孟獲捆綁後送至了漢營。孔明用計二次擒獲了孟獲,孟獲卻還是不服,諸葛亮便又放了他。這次,漢營大將們都有些想不通。他們認爲大家遠涉而來,這麼輕易地放走敵人簡直是像開玩笑一樣。孔明卻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心服;以力服人將必有後患。孟獲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優給他獻了個計謀。半夜時分,孟優帶人來到漢營詐降,孔明一眼就識破了他,於是下令賞了大量的美酒給南蠻之兵,使孟優帶來的人喝得酩酊大醉。這時孟獲按計劃前來劫營,卻不料自投羅網,被再次擒獲。這回孟獲卻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歸山。孟獲回到大營,立即着手整頓軍隊,待機而發。

一天,忽有探子來報:孔明正獨自在陣前察看地形。孟獲聽後大喜,立即帶了人趕去捉拿諸葛亮。不料這次他又中了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甕中之鱉。孔明知他這次肯定還是不會服氣,再次放了他。孟獲帶兵回到營中。他營中一員大將帶來洞主楊峯,因跟隨孟獲亦數次被擒數次被放,心裏十分感激諸葛亮。爲了報恩,他與夫人一起將孟獲灌醉後押到漢營。孟獲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內賊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來戰。這次,孟獲回去後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這木鹿大王之營極爲偏僻,孔明帶兵前往,一路歷盡艱險,加上蠻兵使用了野獸入戰,使漢兵敗下陣來。這之後漢兵又碰上了幾處毒泉,使情況變得更爲不妙。幸虧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將軍及孟獲兄長孟節指點,他們才安全回到大營。回營後,孔明造了大於真獸幾倍的假獸。當他們再次與木鹿大王交戰時,木鹿的人馬見了假獸十分害怕不戰自退了。這次孟獲心裏雖仍有不服,但再沒理由開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舊放了他。孟獲被釋後又去投奔了烏戈國,這烏戈國國王兀突骨擁有一支英勇善戰的藤甲兵,所裝備的藤甲刀槍不入。孔明對此卻早有所備,他用火攻將烏戈國兵士皆燒死於一山谷中。孟獲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

後果:孟獲忙跪下起誓:以後將決不再謀反。孔明見他已心悅誠服,覺得可以利用,於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蠻之地,孟獲等聽後不禁深受感動。從此孔明便不再爲南蠻擔心而專心對付魏國去了。

國演義的故事 篇三

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爲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爲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裏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爲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裏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準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爲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裏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鑑。[ 結 束 ]

國演義的故事 篇四

今年暑假,我看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聯繫了史實《三國志》,我寫下了這篇讀後感。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用了小說的手法,記錄了從漢末到晉初這幾十年的歷史。這期間,先是出現了許多的勢力,後來只剩下蜀、魏、吳三足鼎立,最後由司馬家族一統天下作爲結尾。但這其中,作者總是有意神化蜀國,到後來,似乎劉備是正義勢力,而其他兩國都變成了反派角色了。

其實,沒有真正的對與錯。劉備、曹操、孫權其實都一樣。因爲他們都是爲了一統天下。所以,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不一樣。換種說法,如果三個人互相爲敵,那麼每個人都會看到其他兩個人不順眼。而作者就是站在蜀國的立場上的。就說說咱們耳熟能詳的諸葛亮吧。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羽扇綸巾明明是周瑜的衣服,羅貫中搬到了諸葛亮身上。火燒赤壁,周瑜好不容易等到了東風,卻變成諸葛亮借來的了。草船借箭明明是孫權乾的,卻又用來體現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周瑜之死與諸葛亮無關,把周瑜寫成心胸狹窄,讓他太委屈了。歷史上,諸葛亮是常敗將軍,而周瑜纔是百戰百勝,而作者看待事物,就是從蜀國百姓們的角度來看的。

我們看事物,也要從多個方面來看。雖然說每個方面可能都沒錯,但是我們一定要用最冷靜的頭腦,最公平地看待事物。作文

《三國演義》故事 篇五

司馬文王與禪宴,爲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爲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矣,而況姜維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王若後問,宜泣而答曰:先父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選自《三國志》)

蜀後主劉禪投降後,司馬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於前,蜀官傷感,獨有後主有喜色。司馬昭令蜀人扮蜀樂於前,蜀官盡皆墮淚,後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常情,乃至於此!雖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於三國時的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爲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爲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郤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國演義的故事 篇六

呂布本身姓呂,父親早逝,認荊州刺史丁原爲義父。丁原待他不薄,倚爲股肱。然而,呂布見利忘義,寡情負恩。董卓用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馬,一千兩黃金,數十顆明珠,一條玉帶,便令呂布動了心,殺了丁原,取其首級,投降董卓,拜爲義父。天下第一好漢賣身投靠,使奸賊董卓如虎添翼,更加飛揚跋扈起來。

爲誅滅董卓,司徒王允抓住這對父子同樣好色的特點,設下連環計,將歌伎貂蟬同時許給董卓和呂布,使父子兩人陷入爭奪美女的圈套。“風儀亭”一折,父子的矛盾加深了。董卓無情,竟向呂布擲戟。而這個呂布,爲了一名歌伎,也不惜與義父反目,殺了董卓,奪回貂蟬。這便是“三姓家奴”的真面目。

《三國演義》是一部講仁義的書,劉、關、張是作家羅貫中極力歌頌的仁義的化身。而呂布,卻是嫋情絕義、毫無主見的武夫,是劉、關、張的對立面,作家極力鞭撻的人物。書中,呂布多次被罵爲“三姓家奴”。在講究忠孝仁義、崇尚祖宗膜拜的封建社會,這是最爲人不齒的事。三英戰呂布時,張飛挺着丈八蛇矛,飛馬大戰:“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翼德在此!”這是對呂布的人格最大的羞辱

國演義的故事 篇七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變得更聰明、更機智。我喜歡讀《三國演義》這本書,一丟下飯碗就讀;一寫完作業就讀,甚至出去旅遊都要把它放在揹包裏。

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想看這本書了。我洗碗、掃地、疊衣服,跟媽媽換零錢,經過我的“持久戰”,終於,媽媽同意給我買這本書了。一買到書,我便迫不及待地回家坐在地板上讀了起來。“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令人感動,“三顧茅廬”的劉備使我敬佩不已,“溫酒斬華雄”的關羽武藝高強讓人拍案叫絕……一個個故事令我難以忘懷。

三年級的時候,我又開始看第二遍、第三遍,每看一遍,我都有新的發現和收穫。有一次,我把這本書帶到了學校,我的同桌一下課就把我的書搶走去看,而我生怕他們把我心頭之愛撕壞,只好追着他、看着他、關照他千萬要小心。

如今,我已經五年級了,這本書我已經看了十多遍了,裏面的人物就像放電影一樣時時展現在我眼前。他們使我理解了善良的可貴,學到了遇到困難時急中生智,懂得了朋友有求時要鼎力相助……

我和它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請聽下回分解!

國演義的故事 篇八

這個暑假我閱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使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爲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

此書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肚子在唱空城計。”……的含義。這本書讓我瞭解了古人的足智多謀,比如說:諸葛亮三氣周瑜、諸葛亮建七星壇引東風等,還讓我知道了古代軍士的英勇善戰,比如說:趙雲殺進幾十萬人的,如同入無人之地;關羽過五關斬六將。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諸葛亮了,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雲人物。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羣出衆,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於千里之外。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爲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粹、死而後以,直到臨死之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算得上模範軍師、模範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是我心中永遠的經典!

《三國演義》故事 篇九

趙子龍單騎救主——新野一戰,劉備以少勝多打敗曹操,曹操引五十萬大軍前來報仇。慌亂中,趙雲發現不見了劉備,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騎,又殺**軍中尋找。趙雲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找到糜夫人母子。

趁趙雲不注意跳井身亡,這時曹兵殺來,趙雲含淚推倒土牆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衝。曹將殺來,趙雲力戰衆將,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觀戰的曹操見趙雲勢不可擋。

之後,曹軍蜂擁而來,張飛在長阪坡誤解趙雲已經降曹,後經解釋解去疑惑。張飛獨擋曹軍,命手下在橋後砍倒樹木綁在馬後往來奔馳作疑兵之計,飛在橋上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

曹軍聞之,盡皆股慄。曹操急令去其傘蓋,回顧左右曰:“我向曾聞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言未已,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頗有退心。

飛望見曹操後軍陣腳移動,乃挺矛又喝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操便回馬而走。於是諸軍衆將一齊望西奔走。後關羽從江夏借到兵馬,殺退曹兵,又得孔明起夏口軍前來接應,劉備突出了重圍。

《三國演義》故事 篇十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中的一部歷史小說。作者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在書中着重地描寫了歷時約半個世紀的魏、蜀、吳三國的興衰過程。

這本書用淺近的語言把百餘年間發生的錯綜複雜的事件敘述得有條不紊。它塑造了一個個形形色色的人物,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最佩服的是諸葛亮。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知天時、曉地利,知人知面更知心。“舌戰羣儒”、“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大擺空城計”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就足以體現孔明當屬智慧的化身。有一副對聯是這樣概括諸葛亮一生功績的——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爲酬三顧。收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我覺得十分恰當。

武將中,我最欣賞的是關羽。他驍勇善戰,立下無數戰功:水淹七軍、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後,一直跟隨玄德,忠心不二。可惜這樣的大英雄最後因大意而失了荊州,敗走麥城時不幸遇難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中的故事與人物深深吸引着我,其中的文化與智慧更是引領着我一遍又一遍地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