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生的課外民間故事(多篇)

國小生的課外民間故事(多篇)

學生簡短民間故事 篇一

宋朝時候,契丹發來二十萬遼兵犯境,邊關吃緊。那工夫六郎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就是現在徐水縣城西二十里的遂城村。它北臨瀑河,隔河就是一道古長城。

遂城城小,兵力不足,守城軍只有三千人。遼兵來得很快,然間兵臨城下,將城圍住,並且一連幾天數次攻城,一次比一次攻得猛烈。可是遂城的守軍和老百姓好象與平常一樣沒有任何不安。六郎感到奇怪,他問老百姓:“遼兵這麼攻城,你們不害怕嗎?”老百姓回答:“有楊將軍在此鎮守,遼兵是攻不破的!”

楊六郎一聽老百姓對自己是這樣的信任,更感到責任的重大。於是他把全城的青壯年召集起來,發給他們刀槍劍戟,動員他們配合軍隊一起上陣護城。軍隊和老百姓個個摩拳擦掌,誓死與遂城共存亡。

這時候正是十月,天氣突然變冷。六郎楊延昭見此情景,急中生智,忙令軍民汲水灌城。晚上,往城牆上澆一遍水,馬上就結成一層冰,澆了一夜水,結了一夜冰。到第二天早晨,嗬,那高大的城牆白閃閃亮晶晶成了一道冰的長城,又堅又滑,不可攀登。遼兵衝到城下,前來登城,一蹬一出溜,一扒一打滑,有的好不容易爬到半截腰,一出溜又摔下去了。伏在城上的宋軍趁機滾木雷石萬箭齊發,殺死殺傷遼兵不計其數。遼兵數日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楊六郎趁機,將城門大開,親率大軍衝殺出,只殺得遼兵丟盔掉甲狼狽而逃。這一仗,生擒遼兵上千,馬匹近萬,還獲得了大批武器。

楊六郎因爲這次戰,被宋真宗加官進級,由保州(今河北保定)緣邊都巡檢使調升莫州(今河北任邱縣鄚州)刺史。契丹犯邊,一路燒殺搶掠,人民深受其苦。六郎楊延昭先後率兵打退遼兵一百多次進攻,使邊關一度安寧,因而深受人民的愛戴。

楊六郎五十七歲那年,病故於鄚州。皇帝派專使陪同六郎的長子楊文廣(戲劇中寫楊延昭的兒子叫宗保,宗保的兒子叫文廣)前來護送靈樞回他的原籍太原。鄭州人民頃城出動,跪圍着靈車失聲慟哭,要求將六郎葬在鄚州,以其在天之靈,警戒邊防。楊文廣和皇帝的專使感到衆情難卻,便讓馬童馳報佘太君裁定。佘君提出另做一口棺槨,把六郎的衣冠和寶刀放在裏邊,於鄚州北城修六郎冢,以慰當地人民。從此,鄚州建起了六郎冢,成爲人民祭奠民族英雄的紀念地。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百姓逢節敬拜。

國小生民間故事 篇二

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甕城門樓後檐臺上的一塊磚。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佔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佔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衆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甕城門樓後檐臺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借此剋扣易開佔和衆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佔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國小生民間故事 篇三

在黑龍江滿族的傳統居家大院中,有兩個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設置棗“影壁”牆和“索倫杆”。關於它們的來歷,有一段民俗溯源的傳說。

傳說清太祖努爾哈赤當年的在明朝的一個兵部家裏當傭人。一天,給兵部端洗腳水的努爾哈赤發現兵部腳下有三顆紅痣,十分稀奇。聽兵部說這是將帥之相,努爾哈赤順口說道:“我 ww 腳下有七顆痣呢!”兵部聽後倒吸一口涼氣。按民間傳說,這腳踏北斗七星是帝王之相啊!劉兵部決意要先下手,殺掉這個“未來的帝王”。

兵部的妾知道了這件事後,不忍心努爾哈赤死於非命,便牽來了大青馬,讓努爾哈赤帶上一隻狗趕快逃命。兵部聞訊殺死了他的妾,然後派部下死死追趕。大青馬累死了,那隻狗了爲了擋住山火、保護努爾哈赤死掉了。最後,疲憊不堪的努爾哈赤跌倒在地上再也爬不起來。眼見追兵又到,突然一羣烏鴉飛來,把努爾哈赤的身體覆蓋起來。追兵遠遠看去,彷彿烏鴉在攫食死屍,便打馬離去。

死裏逃生的努爾哈赤來到了長白山,帶領一部分人“放山”採參維持生存。幾經磨難和艱苦努力,統一了女真各部,終於引兵南進、逐鹿中原、坐上了北京的金鑾殿,應驗了腳踏北斗七星的帝王預兆。努爾哈赤不忘烏鴉救主之恩,每逢年節便在居家大院門口樹起“索倫杆”,上置方鬥、裝有豬肉、糧米等,供烏鴉享用。而滿族居家大院一進門設置的一道“影壁”牆,傳說是滿族後代爲不忘努爾哈赤當年在長白山創業的艱難而供奉的採參的背架,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樣子。

國小生民間故事 篇四

從前,大黑山有一對老夫妻,以種瓜種豆餬口。他們六十開外,還是無兒無女,過着冷冷清清的日子。無花的野地蝴蝶看不起,無兒的夫妻受別人的氣。可憐的老夫妻常常對着地裏的蛤蟆嘆冷氣:不求好男,不想美女,有一個蛤蟆樣的兒或女也叫人心裏歡喜。

一年,老夫妻的瓜地裏結了一個很大很大的南瓜。他們把這個南瓜抱回家裏,用刀一砍,南瓜裏“咚”地跳出了一個碗大的蛤蟆。蛤蟆落地,沒有“咕——呱”的叫聲,卻說起了人話。這親親熱熱叫了一聲“阿爹”,又叫了一聲“阿媽”,還對老夫妻說:“我就是你們的兒子,我就是你們的娃娃。”老夫妻不嫌蛤蟆醜陋,也不認爲蛤蟆難瞧,他們把蛤蟆抱在懷裏,你抱過去,我抱過來。

妥底瑪依開了十八回,蛤蟆長到了十八歲。天下的事情,它樣樣懂;地上的活計,它件件會。老夫妻喲,老倌像喝了米酒心裏醉;老媽媽像吃了蜜糖,樂得合不攏嘴。

不料,一天蛤蟆對老夫妻說:“阿爹阿媽,我要討媳婦。讓媳婦給你們端飯送水,好讓你們享幾天清福。”老夫妻忙說:“乖兒,你就丟了這個念頭吧。哪家的姑娘會來我們家做媳婦!”蛤蟆笑了笑,說:“聽說國王家的公主非常漂亮,我要討國王的公主哩……”老夫妻着急地說:“哎喲,乖兒莫說了,擔心給人聽到,傳到國王耳朵裏,會惹下殺頭罪哩。”蛤蟆滿有把握地說:“你們放心,不會殺頭的。只要我親自去說,國王會把他的公主嫁給我的。”說完,就一蹦一跳地走了。

蛤蟆來到了王宮,向國王說:“尊敬的國王,請你把公主嫁給我做媳婦吧。”國王一聽,氣得暴跳如雷:“你簡直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給我拉下去,把它剁成肉醬!”

蛤蟆說:“尊敬的國王,擔心我用太陽烤死你們全家。”

國王又衝着衛士大吼道:“別聽他瞎說!快拉下去!”

不等衛士衝過來,蛤蟆朝天“咕——呱”地叫了聲,霎時,太陽就變成一個大火球,把整個王宮烤得滾燙,國王、王后、王子、公主都熱得淚如雨下,張着嘴巴直喘大氣。

國王只有答應把女兒嫁給蛤蟆,邊喘氣邊說道:“哎呀呀,蛤蟆饒了我吧,我把公主嫁給你。你三天以後來娶親好了。”

蛤蟆朝天又:“咕——呱”地叫了一聲,太陽又恢復了原樣。

過了三天,蛤蟆騎着高頭大馬,來到王宮娶親。國王便立即派了一隊人馬,前擁後簇,把新娘護到了蛤蟆家。沒想到,揭開黑帕紗一看,新娘不是國王的公主,而是一個獨眼丫頭。於是蛤蟆氣急了,騎上高頭大馬,衝進王宮,質問國王:“哼!你堂堂國王,竟敢騙百姓,把一個丫頭當公主嫁了我!”

國王見沒有騙過蛤蟆,便說:“蛤蟆呀,你不想想,你一身癩漿泡,七醜八怪,活像魔鬼,怎麼配娶我的公主?好了好了,我再給你些金,再給你些銀,作爲陪嫁禮物,你就娶了那丫頭吧。”

蛤蟆冷笑一下,說:“你莫把我當小娃娃看,我就是要討你的公主作媳婦。你要是再不給,我可要用大水淹死你們全家!”

國王把臉一沉,說:“不給就不給!”

蛤蟆對天“咕——呱”地叫了兩聲,頃刻天就下起瓢潑大雨來。整個王宮都泡在水裏,嚇得國王求饒,說:“好,好,好,我把公主嫁給你了。再過三天,你來娶親吧。”

蛤蟆又對天“咕——呱”地叫了兩聲,雨就停了,水也就退了。

過了三天,蛤蟆又騎着高頭大馬來接親,國王照樣又派了一隊人馬,護送着新娘去蛤蟆家。走到半路,蛤蟆心中生疑,又怕國王騙它,於是,就揭開了新娘面上的黑帕紗,一瞧新娘是個又黑又瘦又老的叫花子。蛤蟆怒火中燒,調轉馬頭,真衝進王宮,又質問國王:“好哇,你不講信用,這次我可要讓大地震動,把你的宮殿全部毀掉,把你家全都埋了。”

國王一聽,嚇住了,忙說:“呃!莫忙,莫忙,以後再不騙你了。再過三天你來接親吧。”

過了三天,蛤蟆又騎着高頭大馬來到王宮,這次,它真的把國王的公主討回了家。老夫妻喲,樂的眉開眼笑,好像年輕了三十歲。他們便把公主當作親生女兒看待,蛤蟆對公主也十分體貼。原先公主整天只在家中轉來轉去,不願出門,也不願見人,日日愁眉不展,天天悲傷。後來,她也變了,她感到蛤蟆雖醜良心好,家中雖窮有溫暖,她對公婆孝敬周到,對蛤蟆事事關心。

一天,蛤蟆想試試公主是不是真心和自己相愛,便想出了一個主意。他拿了些錢給公主,叫她到街上買些東西。當公主一走,蛤蟆就脫掉蛤蟆皮,變成一個標緻的小夥子,抄近路,趕到了公主的前頭。見了公主,他唱起了山歌,公主不理他。他又對公主說:“聽說你是國王家的公主,你男人是個又粗又矮、渾身長滿癩漿泡的醜八怪。你這樣漂亮的公主,就心甘情願地嫁給它?”

公主一聽,生了氣,“呸”地吐了一口唾沫,說:“我的男人再醜也比你這不要臉的東西強。”說完,各自走了。

第二天,天矇矇亮,公主醒來,只見身邊睡的正是昨天半路上遇到的小夥子,不知如何是好。剛想起身逃走,才發現牀邊有一張蛤蟆皮。她明白了,原來自己的男人是一個年青貌美的小夥子。她不爲不讓他再變成醜八怪,就悄悄地把蛤蟆皮丟到了火塘裏。這時,小夥子也醒來,看見蛤蟆皮被公主燒了,就告訴她,他原是天上的犁底星,因同情老夫妻纔來到人間。

從此小兩口恩恩愛愛,共同敬奉老人,過着美滿的日子。

國小生民間故事 篇五

畫了一張餅:

徽州城裏有一間小雜貨鋪,鋪主姓楊。楊掌櫃平日裏咋咋呼呼的,守不得半點祕密。他有個兒子,名叫楊壘,讀書非常用心,頗有學識。這年,楊掌櫃病倒了,每天都要花銀子喝藥,等他病癒之後,家中的積蓄已全部花光,不但雜貨鋪開不下去了,而且都快揭不開鍋了。

這天,楊掌櫃在家中徘徊一番後,下了決心似的對楊壘道:“今日我便動身去廬州城,等我回來時,咱家的日子便能過下去了!”說着,他背起一袋乾糧,上了路。

徽州城距離廬州城有八百多裏,楊掌櫃一路風餐露宿,終於在半個多月後趕到了廬州城。他來到了一座大宅前,扣響了門環。

那座大宅的主人是楊掌櫃的叔父,他自幼外出當學徒,後來攢了一筆銀子,便經起了商,再後來,他在廬州城落下腳來,成了富甲一方的人。

楊掌櫃與叔父見面的次數不多,但他從小便聽說叔父很節儉。叔父當學徒、夥計時,總是將能節省下的每一文錢都攢下來。富了之後,他仍然能省就省,從不亂花銀子。因此,楊掌櫃常在心中暗歎:“叔父這哪是節儉啊?他明明是摳門嘛!”

正因爲楊掌櫃知道叔父是個摳門的人,所以陷入困境後,他一直下不了決心去叔父那兒尋求幫助。這次真的走投無路了,楊掌櫃才下定決心去找叔父。

不大一會兒,大宅的門開了,一位僕人走了出來。楊掌櫃紅着臉,說出了自己的身份,僕人將他領進了大門。見到叔父,楊掌櫃連忙咋咋呼呼地把自己家中的變故說了一遍。

叔父聽完,說:“你的來意我明白了,不要這麼咋咋呼呼地說話。”

楊掌櫃道:“小侄也是着急啊!”

叔父一陣嘆息,然後把話題一轉,問楊壘書讀得咋樣。這一問,差點把楊掌櫃的眼淚給問了下來:“叔父,您的侄孫很上進,讀書很用功!可是,我家連鍋都快揭不開了,沒有銀子,他的書可就讀不下去了!”

叔父把桌子一拍:“不讀書哪行?”接着,他說起了讀書多、把書讀好的好處。

叔父一口氣說了半個時辰,卻隻字不提借銀子一事。叔父說得很激動,楊掌櫃卻越聽越失望。

楊掌櫃在叔父家一連住了五天,第六天,他怎麼也住不下去了,於是,他對叔父說,今日便想動身趕回徽州城。說完話後,他滿懷期待地看着叔父,心想:叔父,臨走前,說什麼您也得借點銀子給我吧?

果然,叔父拿出一隻袋子塞到楊掌櫃的懷裏。楊掌櫃大吃一驚:這麼大的一隻袋子,該裝着多少銀子啊!

楊掌櫃正在激動,叔父道:“你回家後,一定要讓楊壘好好讀書,將書讀好了,自然會有一個好前程!這隻袋子裏,裝着一包乾糧,給你路上吃;另外,袋子裏還有一本書,你帶回去親手交給楊壘,這本書非常重要,楊壘看得懂。”

原來袋子裏裝的不是銀子,而是乾糧和書啊!楊掌櫃忽然感到一陣發暈,連自己怎麼走出大門的都不知道。

楊掌櫃暈暈乎乎地走出了老遠,才醒過神來。他明白了:叔父說的有關讀書的大道理,只不過是畫了一張“餅”而已。那本書顯然是送給楊壘讀的,可我哪有銀子繼續讓楊壘讀書?

楊掌櫃一路失魂落魄,幾日後,他來到蕪州境內。這天傍晚,他投宿在一家小客棧裏,一陣長吁短嘆。客棧張老闆見了,忙問他咋了。楊掌櫃便將自己家住哪裏,和家中遇到的變故以及叔父的吝嗇都說了一遍,張老闆聽了,也是一陣嘆息。

夜裏,楊掌櫃怎麼也睡不着,他拿出叔父所送的那本書,胡亂翻了幾下,然後氣惱地把書往桌上一扔,睜大眼睛,無奈地等着天亮。夜半時分,窗外忽然出現了一片火光,楊掌櫃衝出門外一看,只見客棧的廚房不知怎麼竟燃起了大火,而廚房的旁邊是張老闆的臥房。

楊掌櫃一眼瞅見,牆邊有一隻木桶,他連忙拎起木桶,去客棧邊的一條小河裏取水,潑在大火上。一邊潑,他還一邊大聲喊人救火。張老闆和客人們被喊聲驚醒了,大家一起救起火來。雖然天氣很冷,但楊掌櫃一趟趟地取水、潑水,不一會兒,汗水便溼透了衣裳。

好在發現得及時,工夫不大,火被撲滅了,客棧保住了。張老闆望着自己的臥房,口中喃喃道:“萬幸啊,那可是我半輩子的心血啊……”

經過這麼一番忙碌,楊掌櫃疲憊之極,回到客房後,頭一挨枕頭便睡着了。第二天早上,他繼續趕起路來。幾天後,他終於回到了徽州城。

進了家門,楊掌櫃將自己沒借到銀子一事,懊惱地說給楊壘聽了,並說出了自己叔父做的那“畫餅充飢”之事,然後,他打開那隻袋子,一看,那本書卻不見了蹤影。楊掌櫃心想:那本書丟了就丟了吧,反正兒子的書也讀不成了。

第二天上午,父子倆正要出門找活兒幹,忽然,一個人一頭闖了進來。楊掌櫃擡頭一看,那人竟是張老闆。楊掌櫃正在詫異,張老闆已經張開了嘴,說出了一番話來。

那天早上,楊掌櫃離開客棧後,張老闆去收拾客房,在楊掌櫃住過的房間裏發現了一本書,知道它定是楊掌櫃所遺落的。張老闆記得楊掌櫃說過他家的住址,於是一路打聽,把書送了過來。

楊掌櫃很是不解地問:“張老闆,這只是一本書而已,你何必走這麼遠的路給我送書?”

張老闆臉一紅,道:“這可不是一本普通的書啊!我雖然只是個客棧老闆,但我精通古玩,這是一本古籍,值很多的銀子呢!說實話,我剛看見它時,曾……”

原來,張老闆剛見到那本書時,曾動過心思想把它給昧下來,但他一想到楊掌櫃爲他的客棧下狠勁地救火,因此保住了他花了半輩子積攢下來的古玩,便決定給楊掌櫃送書來了……

楊掌櫃聽呆了,這才悟出叔父的意思,他不由得慚愧不已:叔父不直接給銀子,肯定是考慮到山高路遠,世道不太平,帶着金銀恐怕途中會有閃失,甚至會有性命之憂,於是給了這本一般歹人不會注意的書……之所以不明說,是看透了我咋咋呼呼的性格,怕禍從口出。所以,叔父強調楊壘能看得懂。他這不是摳門,而是用心良苦啊!

想到這,楊掌櫃衝着廬州的方向跪了下來,淚流滿面:“叔父,侄兒錯怪您了……”

送走張老闆,楊家父子將那本書以高價賣給了一家古玩鋪。楊掌櫃用這筆銀子,重新開起了雜貨鋪,而楊壘也安安心心地讀起了書。

民間故事國小生2:砍頭入譜的晁天王 篇六

在《水滸傳》中晁蓋雖不在一百單八將之列,但他是宋江之前的梁山寨主,無論在小說中,還是在後人的心目中,地位都不容忽視。今鄆城縣城以南有晁莊,祖上由城東七裏鋪遷來,據說七裏鋪就是當年的東溪村。今晁莊有二百戶人家姓晁,都說是晁蓋的後代。相傳晁蓋心胸坦蕩,待人誠懇,人緣極好。生辰綱案發之後,在鄉鄰們的幫助下,帶領一夥人上了棘梁山。憑藉天險,殺富濟貧,懲處惡霸。當地老百姓視之如救星,後來隊伍擴大,棘梁山上地狹,才選了梁山爲大本營。

今晁莊晁姓一族藏有《晁氏宗譜》,共32卷,自宋代立譜,以後數次續修。晁氏認漢代的晁錯爲其遠祖,這和其他各地各姓的族譜一樣,喜以古代名人爲遠祖,並無多少有力的根據。但從宋代的一世祖晁迪開始脈絡卻是清晰的,代代相繼,名字寫得密密麻麻,查宋代的那一片,並不見有“蓋”的名。族中長者對此作出解釋:他們晁姓的一世族晁迪在宋爲工部侍郎,算是官宦人家,講究的是忠臣良將,名門望族,按祖規是不能容落草爲寇的人的,一旦有了這樣的人,生時要逐出家門,死後也入不得宗譜,連生身父母也不得相認;但對於晁蓋這樣雖是“山賊”,又稱得上一代豪傑的人,不入譜又有些捨不得。最終採取了折衷的辦法,去掉“蓋”字上邊的兩筆,將一個“盍”字入譜,稱之爲“砍頭入譜”,而且在譜書中上不連父母,旁不連兄弟,孤零零地單列在一邊。這在風俗的研究中真是一個特別醒目的例子。

在宗譜上雖被砍了頭,在村子裏的名聲卻是完美高大,直到今天鄉人仍以純樸的民歌來讚揚他。

村裏的小孩,都會唱這樣一首童謠:

聚義廳,淨英雄 晁蓋他是第一名

打貪官,反朝廷, 分衣分糧救貧窮。

男子漢們則喜歡聽一段長書:

託塔晁保正, 自把天王命。

聚義造了反, 專門轟朝廷。

奪了梁山生辰綱,梁山聚英雄。

招兵又買馬, 敢把官兵迎。

要和宋天子, 分個輸和贏。

天子發人馬, 來剿晁保正。

疆場對了陣, 官軍折了兵。

天王發誓願, 要奪汁京城。

爲民除禍害, 捉拿宋徽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