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刻舟求劍文言文原文及譯文精品多篇

刻舟求劍文言文原文及譯文精品多篇

《刻舟求劍》閱讀答案 篇一

《刻舟求劍》(10分)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小題1:、《刻舟求劍》選自《--------------- 》,作者 ,戰國末秦國人。(2分)

小題2:、與“而劍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樹而來

小題3:、文中點明中心的句子是 ,這句話的意思是 (4分)

小題4:、這個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 (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呂氏春秋》、呂不韋

小題1:C

小題1: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小題1:不要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而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小題1:考察文學常識。《呂氏春秋》、呂不韋

小題2:錯,應選B“而劍不行”中的“而”:轉折連詞,卻。A 連詞,表順承。B轉折連詞,卻。C連詞,表示修飾,不譯。

小題3:找議論的句子。(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經向前走了,而劍沒有,像這樣找劍,豈不是太糊塗了嗎?

小題4:道理也就是寓意。不要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而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戰國)《呂氏春秋》 篇二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ù)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劍》閱讀答案 篇三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題。(19分)

【甲】楚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乙】北人①生而不識菱者,仕②於南方。席上啖菱③,並④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⑤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⑥地不有!

【註釋】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④並:連同 ; ⑤以:用來 ⑥何:哪裏

1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4分)

(1)遽契其舟( ) (2)不亦惑乎( )

(3)從其所契者( ) (4)席上啖菱( )

13.選出句中加點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項:(3分)( )

A、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B、其人自護其短

C、置之其坐 D、其人自護其短

14.翻譯句子:(6分)

①是吾劍之所從墜。

②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土亦有此物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們可以從甲乙兩文中分別獲得什麼啓示?(3+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2、(4分) (1) (立刻,匆忙) (2) ( 迷惑,糊塗 )

(3) ( 雕刻) (4) (吃)

13( B )(3分)

14.(6分)(1) 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2、船已經向前行駛了,但是劍卻沒有行走。

3、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

15、(3+3分不能墨守成規、不能迷信教條,不尊重客觀事實

人不可能什麼都懂,但不能不懂裝懂

《刻舟求劍》閱讀答案 篇四

刻舟求劍(14分)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小題1】下面句子停頓不正確的是 ( )(2分)A.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B.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C.何不/試之以足D.私擬作/羣鶴舞空【小題2】下列劃線的字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 )(3分)A.楚人有涉江者/鄭人有欲買履者 B.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昂首觀之 C.又留蚊於素帳中/於土牆凹凸處 D.遽契其舟/常蹲其身-【小題3】解釋劃線的詞語(2分)

(1)楚人有涉江者( ) (2)遽契其舟( )

【小題4】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是吾劍之所從墜

(2)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小題5】寓言故事一般表達了作者對某種人和事的認識,這則寓言故事對你有何啓示?(3分)

答案

【小題1】B

【小題1】D

【小題1】(1)渡 (2)立即,匆忙

【小題1】(1)這裏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2)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小題1】做任何事都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採取對策,不能因循守舊、不知變通。

解析【小題1】B應是“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小題1】D中應是“那隻/自己”。

【小題1】這是對文言實虛詞考點的考查。要求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注意對教材中重點詞彙的理解、識記和積累。

【小題1】這是考查對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譯。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如:“所、若此、惑”等重點詞語要理解精準。

【小題1】這是考查對文言文中心主題理解和表達。學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要求考生在分析歸納原文有關內容的基礎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敘述事件或說明某一道理時作者的主張和看法。能結合文章做具體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譯文: 篇五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裏掉入水中,他趕緊在船邊掉劍的地方刻了一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來後,他便從自己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裏去找劍。

船已經向前走了,而劍沒有走,像這樣找劍,豈不是太糊塗了嗎?

參考答案: 篇六

15、《呂氏春秋》、呂不韋 16、C

17、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18、不要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而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寓言兩則 篇七

刻舟求劍

從前,有個人坐船過江,一不小心,掛在身上的寶劍掉進了江裏。

那個人一點兒也不着急,掏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個記號。

有人催他:“還不趕快撈!在船舷上刻記號有什麼用啊?”

那個人不慌不忙,指了指刻的記號,說:“不用着急,寶劍是從這兒掉下去的,等船靠了岸,我就從這兒跳下去,準能把寶劍撈上來。”

15、《刻舟求劍》選自《 》,作者 ,戰國末秦國人。(2分)

16、與“而劍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樹而來

17、文中點明中心的句子是 ,這句話的意思是 (4分)

18、這個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2分)

刻舟求劍成語 篇八

【注音】kè zhōu qiú jiàn

作者簡介 篇九

《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 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鉅著,有 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爲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爲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呂不韋(292—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後任秦國 丞相,衛國濮陽(今河南省 濮陽縣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 安國君繼位,爲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儲君嬴子楚繼位,即 秦莊襄王,前249年以不韋爲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爲王,呂不韋爲相邦,號稱“ 仲父”,專斷朝政。命食客編著《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爲“ 一字千金”。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 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覆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譯自《 史記·呂不韋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