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學生寒假讀書報告多篇

學生寒假讀書報告多篇

【第1篇】杜拉拉昇職記大學生寒假讀書報告

杜拉拉昇職記大學生寒假讀書報告

這個寒假看了《杜拉拉昇職記》,收穫頗豐。英語專業的我,本對現在和未來感到一片迷茫,不知道自己在大學應學到哪些知識和技能,不知道自己學的內容對將來有什麼幫助,甚至後悔過選擇這個專業,但是,在閱讀完這本書後,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尋到了未來的方向。

處在大二階段的我們,多多少少也有爲未來的工作做着打算,而什麼樣的工作可以算得上是理想的呢?書中介紹了理想工作的四個特徵:一、是你喜歡的;二、是你擅長的;三、能使你賴以謀得想要的生活質量;四、合法合情。另一個角度的歸納顯得複雜一些——優秀的人才有一些共性:敏銳的判斷力;卓越的影響力;高效驅動業績的能力。判斷力是對方向、機會的識別和把握。人的'一生總在做出選擇,審時度勢,人無可免。判斷力好是什麼意思?當別人都還沒看出來是個機會,你就先看出來了;光看出來還不夠,還得抓緊採取行動把握住機會;甭管情況多複雜,你都能很快就抓住問題的關鍵,說話到點,做事靠譜。能明白人家心裏擔心啥、想要啥,而且,能根據對方的人際風格,調整自己的方式——這就是影響力好。小說中,杜拉拉在評價大區經理陳豐的時候,曾提到他“永不滿足現狀”,這是驅動力好的一個典型表現;積極主動地推動目標的實現,即使這樣的行爲意味着給自己找事兒甚至可能有風險——這是驅動力強的另一個標準特徵。這三個力便是我們提升的目標。

英語專業的我們,畢業後選擇進入外企工作的可能性最大,而《杜拉拉昇職記》標註是職場小說,介紹的是關於女白領在外企的生存法則,可借鑑處很多。我們大多數人和杜拉拉一樣,有教育背景,無社會背景,所以要成功唯一的路徑是個人奮鬥。書中杜拉拉因“傻乾的老黃牛”性格,出色地完成了“裝修”任務,雖然當時李斯特只爲她加薪5%,也沒同意提升她爲經理,但總裁何好德把拉拉的高能力和肯吃苦精神都看在了眼裏,爲她日後的提升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們要秉承杜拉拉勞動最光榮的樸素觀念,樂於承擔任何工作,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這一點,好逸惡勞,急功近利是天性,大部分情況下我們計收益而不願付出。當然,拉拉也同樣告訴我們,“‘學到東西’固然重要,但要清楚自己的付出應該得到怎樣的回報。”

《杜拉拉昇職記》是一本好書,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即將要踏入社會的學生而言,這更是日後工作的指南。

【第2篇】外語專業大學生寒假讀書報告

《第五項修煉》

利用寒假一個多月的時間,我閱讀了《第五項修煉》這本書。《第五項修煉》是一本不同尋常的書,這是一本開拓性地倡導學習型組織管理思想的鉅作。《第五項修煉》是彼得·聖吉博士是在總結以往理論的基礎上,並通過對4000多家企業的調研而創立的一種具有巨大創新意義的理論。

在知識更新日益劇烈的時代,重視人的再教育、終身教育,是面對新形勢的有力舉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範的榜樣,感召的力量。《第五項修煉》的推出,讓我深刻地瞭解到學習型組織的重要性。學習型組織致力於改善思考的本質、加強反思與團體學習的能力,以及發展共同願景和共同承擔學校複雜課題的能力。

《第五項修煉》的五項修煉概括地說: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

通過學習,我進一步地認識到“誠實地面對真相”,這是“自我超越”的一個了不起的策略。原來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已。在逆境中我們將伴隨着焦慮和壓力,但是作爲一個相信超越自我的人絕不會被眼前的問題所迷惑,而停滯不前。我認爲其爲走向成功的警告訊號,勇往直前。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清自己真心向往的事情爲起點,爲達到最高的願望而不懈努力。誠實地面對真實的情況,充滿一顆挑戰自我的心,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在逆境中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我們必須杜絕只專注於自己的決定,而忽略了自己的決定對他人的影響,這將影響着學習型組織的發展。每一個人對每一件事的看法不同、判斷不同,衆所周知,其結果必然差異很大。我們若是留意周圍所見的事物,提高自我省思的能力,縱觀全局,堅持探詢和辯護問題的實質,找出隱藏在問題背後的假設,共同探討其核心理念,堅決擁護真理,這纔是達到全體一致所想的結果。

在組織中開放、坦率地交換看法,儘管我們的判斷不同,但是必須誠實地面對事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願景”是一座燈塔,照亮我們前進的路程。所有的成就來自於改變,來自於自願。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遠。共同願景是一種比個人願景更大的整體,它所具有使命感可以使我們感覺、想象和描繪它的藍圖,從而產生強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它是一種新的文化理念,能夠喚起人們的希望,對組織付出承諾,從而推動自己圍繞這個共同願景行動。

學習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無止境的,但怎麼樣才能發揮其學習的真正價值呢?《第五項修煉》這本書告訴我,偉大的團隊學習能創造你所想要的最高價值。只有通過團隊組織的不斷改造,日積月累,開拓創新,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我時刻準備着,誠實地面對真理,專注於系統思考。突破超越自我的關鍵,留意自己的言行對身邊人的影響,深入別人的內心,共同探討學習的本質。明確自己擁有與組織一樣共同的願望,融入團隊的學習精神,共同發展團體的力量。以學校的共同願景爲目標,勇往直前,無怨無悔。

2 《誰動了我的奶酪》

寒假的空閒,我又重新翻開了去年風靡全球的《誰動了我的奶酪》。

《誰動了我的奶酪》寫的是個可愛的寓言故事,每頁都配有主人翁滑稽可愛個性鮮明的漫畫形象。

書中主要講述4個'人物'---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裏,奶酪是他們要追尋的東西。有一天,他們同時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築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後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見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態暴露無疑:嗅嗅、匆匆隨變化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並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煩惱叢生,始終無法接受奶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唧唧終於衝破了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並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仍在對蒼天的追問中鬱鬱寡歡……

生活中,其實'奶酪'是個比喻,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錢、愛情、幸福、健康或心靈的安寧,也或許是一種生活的意願等等;'迷宮'代表着你花時間尋求着的東西所在的地方,它可以是你工作的機構,也可以是你生活的社區,亦或是你生活中的某種人際關係。我喜歡這本書,因爲它是一個可愛的故事,輕鬆愉快地便澄清了混沌的生活。當一位被變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骯髒的鏡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無法實現時,《誰動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條白毛巾從容不迫地擦去鏡子上的污跡,讓困惑者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們追尋它,想要得到它,因爲我們相信,它會帶給我們幸福和快樂。而一旦我們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會對它產生依賴心理,甚至成爲它的附屬;這時如果我們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們將會因此而受到極大的傷害。

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多變和危機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着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們時常會感到自己的'奶酪'在變化。各種外在的強烈變化和內心的衝突相互作用,使人們在各種變化中茫然失措,先是追問---到底是誰動了'我的奶酪'?然後對新的生活狀況無所適從,不能正確應對並陷入困惑之中難以自拔。

讀完這本書,我知道每個人在必須爲自己的事業、生活做出選擇時,必須充分地熱愛自己喜歡乾的事,熱愛才會努力去鑽研,努力鑽研必會有作爲;選擇自己有能力乾的事,選擇一經確定,就要棄而不捨地去奮鬥,從一點一滴做起,從最小的事做起,努力做到最好,在這個過程中增長才幹,樹立信心。久而久之,必定會有所作爲,有所發展,有所創造。

世事變化本無常,《誰動了我的奶酪》告訴我一個最簡單的應對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掛在脖子上,時刻準備穿上它,在千變萬化的世界裏奔跑追尋,去追尋其他更新鮮的奶酪。

1.《沉思錄》

讀了《沉思錄》一書,對於如何正確看待人生和待人處事頗有啓發和收穫。

這本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國雷朗指出,馬可.奧勒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繫。因爲事物都是合作的,它們結合起來形成同一宇宙。他還指出,理性的動物是彼此爲對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爲。他除了強調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爲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於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他關於人的德行的強調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 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爲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讀完該書之後,以下幾點對己有很大啓示:

1 、博採衆長,傳承美德

正如在《 沉思錄》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我們也要以此爲鑑,學會 善於取人之長,豐富知識、提升境界、弘揚美德。

2 、正確對待自己、他人,有一種包容的心

《 沉思錄》作者反覆強調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孤獨存在,因果的織機永恆地織着與你相關聯的線。人們是彼此爲了對方而存在的。我們每天都要準備碰到各種各樣不好的人,但由於他們是我的同類,我們仍要善待他們。不要以惡報惡,而是要忍耐和寬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這就是人的義務。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檢查自己做得對不對,不要隨意責怪他人,要有一種克己忍讓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關係結構中,首先的原則就是友愛。我們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構建文明和諧社會將起着重要的促進作用。

3 、堅持顧全大局、維護社會利益

《沉思錄》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讓你的行爲和活動限定於有益社會行爲,因爲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於我是一部分,對於一切出於整體而分配給我的事物,我不會不滿意的。由於記住,我是整體的一部分,我就會對所有發生的事情就滿意了。這是作者顧全大局、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一種崇高精神境界。當今,我們作爲每一個社會人,很需要發揚這種精神,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維護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

4 、正確對待人生,樂觀面對生死,抓緊實現人生價值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種歡樂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別的,只是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個事物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元素本身並沒有受到損害,爲什麼一個人竟憂慮所有這些元素的變化和分解呢?因爲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東西都不是惡。總之,生與死之間的距離是很短暫的,看看在你之後的時間,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時間,在這種無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間有什麼差距呢?當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坦然面對它,並不是消極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視人生價值。我們必須抓緊時間,這不僅是因爲我們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爲對事物的觀照和理解能力將先行消失。這就告訴我們,人的生命不僅是短暫的、有限的,而且隨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喪失了對事物的觀察理解能力和繼續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寶貴的生命裏,抓緊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奮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平凡的世界》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卷,作者就寫道:“他(孫少平)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隨時準備經受磨難。他已經看過一些書,知道無論是普通人還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經受許多的磨難……”孫少平還在給妹妹的信中,寫過這樣一段話:“首先要自強自立,勇敢的面對我們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難,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難,苦難就會給人帶來崇高感,親愛的妹妹,我多麼希望你的一生充滿歡樂,可是,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說過:痛苦難道是白忍受的嗎?它應該使我們偉大!”

《平凡的世界》瀰漫着苦難意識。小說告訴我們:苦難,作爲人對現實非自覺承受,並不單指物質生存境況的艱窘與酸辛,更意味着人在困苦的境遇中對人生的特有的心理感受,意味着現實生活對於人的正當、合理願望的嘲弄與對激情的壓抑;小說告訴我們:苦難的遭遇能磨礪堅強的意志,人只有經過苦難的煉獄,方能讀懂人生,走向成熟;小說告訴我們:苦難導致人生的缺陷與失衡,進而產生追求超越與平衡的反差與張力; 路遙是借孫少平的嘴和手,表達了他對人生苦難的認識和思考。生活在彼時的人們以劫後餘生的喜悅憧憬未來,用感恩看待剛剛過去的夢魘……一切都籠上了理想的光環。沒有咖啡館,沒有浪漫的海灘風景,在那小小的西北黃原城裏,在那無名花草盛開的小土坡上,依然能成長出傳奇般的愛情。所以,在翻閱《平凡的世界》時,內心充滿着平實的歡喜與複雜的情感。我必須老實承認,孫少平,這個英俊、純樸、向上的男青年曾經贏得了我的深深熱愛。我甚至因此而熱愛他的生活歷程——從黃土地出發、建築工人到煤礦工人。現在,近二十年後的今天,惟以金錢的多寡爲成功的惟一指標。在許多公共媒體中,他們,孫少平以及孫少安們註定缺席並命定成爲弱勢並沉默的羣體。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生老病死變得那麼寂寂無聲。偶爾在報紙、網絡媒體上看到他們,也只是與死亡名單、煤礦事故相連。想來,這個時代的煤礦工人孫少平們不會再有人關注並敬仰了。他喜歡誰娶哪一個都無關緊要。恐怕還會有人想,只有傻瓜纔會把一個煤礦工人當做自己的偶像吧?

走在茫茫的人海里,我常常深感困惑,困惑於川流不息的車輛中平凡人們的退隱,更困惑媒體、大衆對金錢、權貴的追逐與渲染,對凡人生活與生命的漠視。如果活到現在,作家路遙該如何面對這時代的鉅變……他的離世,現在看起來更像是一個休止符,是有着現實主義理念的作家用理想主義和人文精神寫就的休止符。所以,要說到《平凡的世界》對我的影響力,早已超越了文學本身的意義,它們在十幾年來悄悄改變着我的人生觀——譬如當我讀到民工追討工資的報道,當我看到農村中爲自殺與家庭暴力所困擾的婦女時,會憤怒,會動容,會在飛馳的火車上情難自已——因爲,他們就是我喜愛的孫少平、孫少安們,也是孫蘭花們。我也是滿含熱淚在看的《平凡的世界》,小說所蘊涵的精神,那就是不向苦難低頭,也許,我們的人生旅途上沼澤遍佈,荊棘叢生;也許我們追求的風景總是山重水複,不見柳暗花明;也許,我們前行的步履總是沉重、蹣跚;也許,我們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長時間,才能找尋到光明;也許,我們虔誠的信念會被世俗的塵霧纏繞,而不能自由翱翔,也許,我們高貴的靈魂暫時在現實中找不到寄放的淨土;小說告訴我們:人生的價值,在於對自身苦難的嚴峻正視、深刻思考、透徹理解、不懈抗爭。我們決不向任何困難妥協,同樣,在我們的工作中,要一生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只有在前進的過程裏主動、積極、堅韌,不斷完善自我。

寒假期間看了《沒有任何藉口》這本勵志書,總所周知,沒有任何藉口是美國西點軍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爲準則,是西點軍校傳授給每一位新生的第一個理念。初讀時有一種冷冰冰的感覺,像是告訴我們對上級要求無條件服從,可讀完之後,才發現它是在強化我們要想盡辦法去完成任何一項任務,而不是爲沒有完成任務去尋找藉口,哪怕看似合理的藉口.其核心是敬業,責任,服從,誠實。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一些藉口。上學遲到了,會有'路上堵車','手錶停了'或者'作業太多太多'的藉口;考試不及格,會有'出題太偏','監考太嚴','題量太大'的藉口;做生意賠了本兒會有藉口;工作落了後也會有藉口;只要細心去找,藉口總會有的。藉口成了一面擋箭牌。找到藉口的好處是能把屬於自己的果實掩蓋住,把應該自己承擔的責任推卸掉,心理上得到暫時的平衡。但長此以往有害而無益,因爲有各種各樣的藉口可找,他本人就會疏於努力,不再想方設法去爭取成功。

'沒有任何藉口'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似乎只能適合在軍隊等特殊團隊實行,但他卻可以激發出一個人最大限度的潛能。將它放到自己的學習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在學習中,不要把過多的時間花費在尋找藉口上。失敗也罷,做錯了也罷,再美妙的藉口對事情的改變又有什麼用呢?不如仔細想一想,下一步究竟該怎樣去做。反過來說,面對失敗,如果將下一步的工作做好了,失敗真的成爲成功之母也不是沒有可能,這樣一來,原來失敗的藉口也就不用找了。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貫徹這種'沒有藉口'的思想。學習中,多花時間去尋找解決方案,反覆試驗,調整平和的心態,多做實事,相信總可以找到解決辦法。如果將時間全部用在學習中,相信伴隨着暫時的失敗而來的'美妙的藉口'也會慢慢變少。

當今社會的競爭如此的激烈、殘酷,我們每個人都在爲自己的一個位子而辛苦打拼。在這個打拼的過程中,有的人上升,有的人卻下降,直至最後潦倒。當每個人都懷揣希望站在事業的起跑線上時,我相信,我們的憧憬都是一樣的,我們對未來的期許也是一樣的。但是,爲什麼在跑步的過程中,我們的結局卻不一樣呢?《沒有任何藉口》給出了最好的詮釋:成功和失敗看起來似乎天壤之別,但促成它們形成的原因,也許就是一些小小的細節,小小的習慣,比如:常常爲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情而尋找藉口。“要成功,就不要給自己尋找任何藉口”這是這本書給我們最大的啓迪。

'每個人所作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一件的小事構成的……所有的成功者,他們與我們都做着同樣簡單的小事,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們從不認爲他們所做的事是簡單的事'。這是《沒有任何藉口》中的一段話,聽來平實無華卻意味深長.其實,人生就是由這許許多多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構成的。

從孔子的'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到'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可見'注重細節'自古以來就是許多名家大儒們所奉行的行爲準則。所謂'窺一斑而見全豹',就是從妥善處理點滴小事的過程中,你的能力及工作態度就可能被領導和同事認可,你優良的個人形象也在潛移默化中構造,反之亦然.就好像露珠雖小,但是折射出的卻是整個世界。

智者善於以小見大,從平淡無奇的瑣事中參悟深邃的哲理。他們不會將處理瑣碎的小事當作是一種負累,而是當作是一種經驗的積累過程,當作是做一番宏圖偉業的準備。不厭其煩地拾起細碎的石塊,日積月累構築起來了卻是高聳雄偉的城堡。只有站在城堡俯瞰腳下的壯美景色時,你纔會體味到這些小事的重要。'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

相反,那些對瑣事不屑一顧,處理問題時消極懈怠的人,鮮有成功者.這類人往往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成功對他們來說就是等待一個天上掉餡餅的機會。

如何才能克服這種藉口的蔓延呢?首先我們要知道找藉口意味着拖延時間,推卸責任。對一件事情,你完全有把握將它完成得很出色,但是由於惰性,你不停地對自己說“再等一會兒”、“等一等”,時間就在你等的過程中慢慢溜走,當你發現時,卻又對自己懊惱不已。對此,我們應該首先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把握清楚自己的奮鬥方向並制定一個相對中短期的目標,併爲之而努力奮鬥,這有利於你在找藉口的同時與目標加以權衡,並馬上行動以驅趕藉口。然後就是不能讓推卸責任成爲習慣,也許你會否定這種看法:推卸責任可以和習慣聯繫在一塊嗎?有這麼嚴重嗎?是的,正是這種經常性的習慣在影響你的潛意識,你的潛意識進一步地影響着你的習慣行爲。所以,我們應該加強自己的責任感與主動性,並讓主動性與責任感帶着我們駛向更爲寬廣的領域,盡情舒展與充實自己。並且,我們要讓認真工作成爲自己的好習慣。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們付之於行動,只有立即行動,才能平定心中的惶恐。只有全力以赴,才能見證歷程的輝煌。我們不願讓時光蹉跎了本應燦爛的歲月,不願讓退縮模糊了本是鮮明的路線,更不應讓藉口斷送了本該屬於自己的風采!

《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同樣讓我深有感觸,《誰動了我的奶酪》講的是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和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的故事。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裏,奶酪是他們要尋找的東西。有一天,他們同時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築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後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見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理暴露無疑:嗅嗅和匆匆立即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並很快就找到了更多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始終還停留在已經消失的美好回憶中。他們抱怨着,無法接受奶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唧唧終於想明白了,穿上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並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仍留在原地,一無所獲。文章只要講述面對“奶酪”的獲得、擁有、失去,不同的人產生的不同心態,由此產生迥異的行動策略。是像嗅嗅和匆匆,迅速開始行動?還是像哼哼那樣害怕變化,否認和拒絕變化?還是像唧唧那樣看到變化會使事情變得更好,並能夠及時地調整自己去適應變化?其實,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生活和學習中有太多的變化,變化無時無處不在發生,無論我們是否害怕變革的到來。如果我們能夠儘快調整自己適應變化,我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當我們面對變化時,我們會害怕,會感到無所適從,這很正常。只要我們能夠認真科學的對待畏懼,它甚至可以幫助我們避開真正的危險。我們無須拒絕變化,我們完全可以改變對變化的態度,在變化中享受變化,擁抱變化,迎接變化。

“奶酪”是個比喻,代表着我們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錢、幸福、健康……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人們時常會感到自己的“奶酪”在變化。各種強烈變化和心理衝突,使我們常常在各種各樣的變化中不知所措,追問着誰動了“我的奶酪”,抱怨着上帝的不公平,面對不了新的生活,陷入煩惱之中難以自拔。生活的迷宮是多麼的大啊!當遇到突如其來的變化後,爲什麼一定要沉浸在失去的痛苦、失望的無奈、決定的兩難中呢?趕快找到自己的“鞋”,隨着“奶酪”而變化,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這樣纔會發現更多的“奶酪”。

從另一方面來說,“奶酪”是一種通過艱辛努力而獲得的優越狀態。“奶酪”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擁有的核心能力。我們該如何把握和擁有呢?作爲一種換位思考,我們對於常常向往着孟郊的“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 的輕狂和喜悅,卻難以體會“小樓昨夜又東風”的李煜傷感情懷。作爲這種對比,我們就需要把握今天,把握機會,學會細心保護和精心呵護,不要等手中的“奶酪”變酸、變壞,在無可奈何之中又驚羨別人的擁有。

哲學中講變化是永恆的。儘管還有如同嗅嗅一般因害怕變化而否認變化,怨天尤人的人在,但如唧唧一樣及時調整自己去適應變化的人是越來越多了,這是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所致。原有的“奶酪”總有一天會消耗,我們該如何面對?卡奈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不要爲打碎的玻璃杯而傷心,我們也不要爲記憶中的“奶酪”而嚮往,那隻會是“白頭宮女話玄宗” 的無奈和一廂情願的神往。我們需要的是發現適合自己的道路,擺脫安逸,超越恐懼,恃機而動,尋找新的“奶酪”。生活並不會遵從某個人的願望,改變隨時會降臨,但積極地面對改變卻會讓你發現更好的奶酪,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新的“奶酪”總是存在於某個地方。

《第五項修煉》

一轉眼,一個多月的寒假結束了,利用這三十多天,我略讀了彼得×聖吉博士的《第五項修煉》,通過看書讓我更瞭解了管理學,更瞭解了金融。

彼得×聖吉所創立的是學習型團隊,他希望建立的組織模式能夠更適合人們的工作。在一個團隊中,很多有共同理想的人組成一個大的學習型羣體,使人們在團體中都能以自己的理想爲目標,不斷的前進。同時在團隊中不斷髮揮自己的潛能,敢於挑戰極限,不斷創新,幫助他人,和其他人一起,共同創造知識的成果。從真正的團隊學習中體會工作生活的意義,實現自我價值。

《第五項修煉》一共分成五個部分: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體學習、系統思考。

第一部分:自我超越

認識你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座金礦,潛能是人類最大而又開發得最少的寶藏。每個人都有無盡的潛能。1980年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奧托發現:“一個人所發揮的能力,只佔他全部能力的4%”。戰勝你的弱點,開發無限潛能。發現另一個自己。克服惰性,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確立全新的自我。

第二部分: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於我們心中,並影響我們如何瞭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思維方式,甚至可以是圖像、或印象。在認知科學中,這個名詞一方面是指人們長期記憶中隱含的關於世界的心靈地圖,另一方面,也是指我們日常推理過程中一些短暫的理解。

第三部分:建立共同願景

在人類羣體活動中,很少有像共同願景能激發出這樣強大的力量。人們尋求建立共同願景的理由之一,就是他們內心渴望能夠歸屬於一項重要的任務、事業或使命。對一個組織而言,在缺少願景的情形下,充其量只會產生“適應型的學習”,只有當人們致力於實現某種他們深深關切的事情時,纔會產生“創造型學習”。

第四部分:團體學習

團體學習,可以使團體智商遠遠大於個人智商。在一個團體裏,個人智商往往都在120以上,而整體智商卻只有62,以至造成三個諸葛亮,變成一個臭皮匠。團體學習的過程,是發展團體成員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能力的過程,其作用是發揮團體智慧,使學習力轉化爲現實生產力。

第五部分: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將引導一條新路,使人由看片段到看森林。從對現狀作被動反應,轉爲創造未來。從迷失在複雜的細節中,到掌握動態的均衡搭配。系統思考讓我們看見小而效果集中的高槓杆點。運用系統思考的方法能產生以小博大的力量。

通過閱讀,讓我們看到了個人及組織中幾種潛藏着的巨大力量來源——它們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卻是最不明顯的。當掌握這些力量,個人的生命空間會變得很大,才能成爲一個全神貫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爲出色團體中的一分子,並在這個團體中,一羣人以極不尋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補長短,爲共同的大目標全力以赴,並創造出驚人的成果。

《瓦爾登湖》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着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們別的一點什麼?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爲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裏,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瓦爾登湖》又是屬於現時代的。

梭羅以自己獨特的思維與勇敢的心靈爲輔,踏上了通往瓦爾登湖的旅程。自己建造的小屋,捕魚打獵,耕作思考然後寫作,這些,組成了他三年的孤獨之旅。

在他的世界裏,少了華麗的別墅,高級的私家車,豐盛的飯菜,奪目的衣裳和珠寶等等。但他得到了應是他想要得到的——帶來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他的言辭中,就夾雜着那安靜的沉思,美麗的風景,種種跡象,他走入了風景和思想的仙境。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爲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瓦爾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綠色經典文庫”中的第一本,這樣的定位,也是編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人應該學會擯棄複雜,學會簡單。在最平凡無實的生活方式中尋求新奇,讓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漸成長。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湖泊,一個能洗淨自己心靈的湖泊,一個能讓你變得平靜、自在、坦然、簡單的湖泊。

每一個人對文字的認知都不一樣,也許有人會不認同我的看法,也許會不以爲然,但起碼我確實從書中找尋到了收穫,我已經滿足了。

1.《細節決定成敗》

寒假在家一個多月,我細細讀了《細節決定成敗》這本書,從書中我獲得了許多人生的道理,很多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悟出的人生真諦。衆所周知,《細節決定成敗》是汪中求先生總結多年管理、諮詢工作的實踐經驗,並借鑑國外企業管理的經驗及大量怵目驚心的案例寫成的一部細節管理專著。汪先生是一個成功的營銷專家和企業管理者。在書中他沒有羅列一大堆晦澀難懂的道理,而是舉了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講明瞭細節在企業日常經營管理中的作用,讓人看了不禁嘖嘖稱讚。這本書強調,不論做什麼工作,都要重視小事、關注細節,揭示了“細中見精”、“小中見大”、“偉大與平凡”的真理,也體現了充滿競爭的今天,如何做好各項工作,關鍵在於是否抓住了一個“小”字。

細節決定製度。

海爾總裁張瑞敏先生在比較中國公司員工與日本公司員工的認真精神時曾說:”如果讓一個日本員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員工會不折不扣地執行,每天都會堅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讓一箇中國員工去做,那麼他在第一天可能會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會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會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後來,就不了了之.”鑑於此,他提出,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偉大來自於平凡,往往一個單位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每天重複着所謂平凡的小事。偉大來自於平凡,往往一個企業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複着所謂平凡的小事。一個企業有了宏偉、英明的戰略,沒有嚴格、認真的細節執行,再英明的決策,也是難以成爲現實。“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禮不辭小讓,細節決定成敗。

細節來源於用心。

我覺得細節來自於用心。教師是世界上責任最重,最不能停止學習的職業。尤其是國小教師,你甚至無法完全地區分開教師和父母這樣的角色,因爲孩子在校園裏,教師就成了“全職的監護人”,這份責任中有對孩子知識的傳遞,有思維的啓迪,有習慣的培養,也有生活的照顧,甚至還有對孩子進行情感上情緒上的處理。誰的橡皮丟了,誰揪了誰的小小辮子了,誰流鼻涕了,誰又哭了等等,國小教師就是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去關愛孩子,當然還要加上些創意。老師還要想出各種辦法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同時還得用心觀察用心揣摩孩子的特點,用他們能夠接受喜歡接受的方式來組織教學,這樣才能實現讓孩子花更少的時間獲得更多的收穫。“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教師,亦深感學校無小事.例如每道例題的分析,板書的順序,看似小事,卻能在循序漸進中培養了一個人的邏輯性。再如:你在對學生的教育中,說不準你不經意中說的一句鼓勵的話讓他銘記在心,使得一個無所事事者變成爲一位有成就的成功者。而一句譏諷之言,讓學生對你產生反感的情緒,處處與你對抗,有的不惜犧牲自己的學業、前途,更有甚者斷送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這樣的事例在我們身邊發生的是屢見不鮮。俗話說“一句話使人笑,也能使人跳”,這一句話不正是細節所在之處嗎?

細節來源於生活。

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細節決定成敗》一書所說的:芸芸衆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總還只能做一些具體的、瑣碎的、單調的事,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就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礎。在現實生活中,細節往往被我們忽視。隨着經濟的發展,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也要求人們做事認真,精細,否則會影響整個社會體系的正常運轉。對一個單位來說也是如此,單位要成功,就必須把單位每個員工工做的每個細節有機地聯繫,協調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才能使單位發展壯大。

在工作中我體會到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你熱愛你的工作,你每天就會盡自己的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圍的每一個人也會從你這裏感染到這種熱情。

看不到細節,或者不把細節當回事的人,對工作缺乏認真的態度,對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這種人無法把工作當作一種樂趣,而只是當作一種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熱情.他們只能永遠做別人分配給他們做的工作,甚至即便這樣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慮到細節,注重細節的人,不僅認真對待工作,將小事做細,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細節中找到機會,從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的確,細節在我們生活中表現出來的魅力是無予倫比的.你可能因爲對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機會,從而體現了自身的價值,修復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細節,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會更強大,因爲成績與榮譽是一點一滴堆積起來的.沒有小的成功,哪來大的收穫.細節的文化底蘊與深刻含義往往是一般人難以把握的,相反,對細節有一定的認知,能用細節來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聰明又成功的人.他們瞭解細節之美,能靈活運用細節給他們帶來的財富,從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礫之中,也能閃爍出耀眼的光茫.細節是生活與事業中一些很小的閃光點,但它的作用卻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認爲自己高人一等,勝人一籌,從而忽視小節,結果不但沒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敗.因爲他們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會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樹連接而成,驕人的戰績更是無數細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讓我們把握生命中的細節,醞釀過程中的細節之美.只有這樣,你纔會取得不斷的成功.

2.《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看完《細節決定成敗》之後,我又拿起書店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深深地被它吸引了。《成長比成功重要》談的正是一批最優秀的中國人成長的成長。他們並不擁有一個比我們更聰明的大腦,所經歷的教育制度和我們的也沒有什麼不同。那麼,他們憑什麼變得和我們不一樣了?

30個“微軟小子”的成長故事證明一個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來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敗別人”,而是“成爲最好的你自己”。作者把那些能夠走向成功的學生概括爲e學生:即enjoy(快樂地學)、eq(情商比智商更重要)、excellence(卓越)。

李開復、許峯雄、張亞勤、沈向洋、張宏江……書中每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段生動的點評,每一句誠懇的話語都可以成爲成長之路上的堅實階梯,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該怎樣做才能不斷成功。

“成長”是一個關乎教育、人才乃至整個社會的話題。“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這是一個多麼有味道的句子,這是一個給人截然不同的感覺的理念。在中國這個以成敗論英雄的社會,要提出這樣的理念,是很具有前瞻性和革命性的。成功是一個人的目標,成長是達到目標的道路,但這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有的人沒有能堅持到終點,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低下頭來,也有的人能用正確的方法和堅強的信念取得了成功。

凌志軍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一書,其中記錄了微軟亞洲研究所30餘位研究員的成長故事,是一個關於教育、人才、社會的記錄與總結。書中記錄了一批最優秀的中國人成長的成長。作者從“微軟小子”的成長生活中,採擷一些平凡但雋永的小故事,他以他獨特的論述,使這些小故事變得精妙獨到,在這些故事裏,我們看到了歡笑、悲傷、激情、惆悵,我們看到了一大批聰明、主動的孩子,不斷進取、不斷超越自我,直至成功。凌志軍希望借這本書,讓國人改變對教育的看法,希望更多的中國學生能在這本書的鼓勵下,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廣闊天地。

從思想認識上來說,做事情要註定成長更重要。有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謀事即爲過程,成事即爲結果。它已經告訴我們,人所應該做的只是去某事,人的責任也只是去做,去感受這個成長。通過成長,獲取經驗,方法,教訓,最重要的是鍛鍊自己。既然已明白成事在天,又何苦去看結果呢/我們的奮鬥只在於拼 搏的成長。只要盡爲己所能,就夠了。結果真的無所謂。從客觀事實上分析,做事情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做一件事同樣都成功的人,我們更尊重那些告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會看不起在成長中用卑鄙手段達到目的的人,爲什麼他們做事有同樣的結果卻得不到同樣的認可呢?做一件事同樣失敗的人,我們仍然佩服那些付出自己努力的人,就像項羽,楚漢之爭,他終以失敗告終,但歷史百年,他在世人的眼中永遠是一位英雄。爲什麼同樣是失敗的結果,卻有着大相徑庭的後人評說呢/正所謂,不以成敗論影響,不看結果看成長。再舉一個例子,拿化學課來說,如果做事結果比成長重要,那我們只要董老師告訴我們一個方程式的反映物,生成物與反映條件就行了。有何必費錢費時的讓老師在課堂上做了演示實驗之後,換要自己親手做一遍呢?着就是成長的重要性。

感性上來說,沒有成長就沒有結果,想必大家都聽說過“烏批邦”吧,它的提出者沒有親自去爭取自己提出的理想世界導致無批邦永遠只能是空虛社會主義,而後來者親身實踐完善了一個爭取的成長,才成就了真正的社會主義。由此說來,中結果輕成長是不是容易導致人去空想卻不付注實踐呢?很明顯對方辯友承認了這一點,否則,就不會深思熟慮爲辯論會去做準備了,而只會空等結果。

當我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那又怎麼樣?這一個結果可能是下一個成長的開端,或者說它本身就包含於生命的成長之中,而重要的是我們體驗了奮鬥的艱辛,體驗了努力拼搏後成功的喜悅,這就足夠了,當然,結果並不是不重要,它可以是某一時期內支撐我們堅持下去的理由,它可以是旗幟,可以是號角,但不是目的,我們的牡丹是趁着年輕,儘可能的去體驗多姿多彩的人生,體驗是一種成長,生命是一種成長。

我們所能做到,只有在走的成長中去體會,體會成長的成長中蛻變的痛苦,體會流量隕落的瞬間心的裂縫,然後在體會中學會長大,在體會中等青春散場。

結果在遠方,成長在路上,路,在腳下。

有人說,人之所以和野獸不同,就是因爲人學會了思考,而野獸更多的是按照本能行事。區別於野獸,人類會思考人生,會探尋自我,會研究存在的意義。於是,一代又一代的人類在不斷的探尋中進化發展,漸漸形成了如今的人類世界——複雜而瑰麗的世界。無數的實例告訴我們,只有學會反思自我的人,纔有可能擺脫庸碌無爲,在歷史的星河中成爲耀眼的恆星。

古往今來,有許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留給後世衆多的著作,裏面記載了他們的思想,傳播了他們的精神,指引後世人們去理解、效仿,甚至超越。而《沉思錄》無疑就是衆多閃耀先人智慧的著作之一。

或許,有人會說,寫作《沉思錄》的作者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斯多亞派着名哲學家、古羅馬帝國皇帝早已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他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他的思想早已不適合現代社會,我們大可不必如此看重這本書。然而,不可否認,自古以來,我們總能從不同的偉人身上找到某些共通的東西,完全憑藉運氣而成功的人不可能存在。堅毅、富於探究精神、善於思索、強大的實踐精神、善良的內心種種種種美好的品質,都值得我們學習。通俗的說,我們要學習的是他們的精神,但我們自己也要有主見,一味的照搬書本是萬萬不行的。首先了解著書者的思想,繼而從中借鑑我們需要或者認爲一定要堅守的思想品質,正是一位合格的讀者應當做到的事。當然,一本合格的思想鉅著,是肯定不僅僅只是閱讀一遍就可以的,反覆的理解閱讀才更有助益,否則半本《論語》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幫助趙普治天下的。

《沉思錄》的第一卷就讓我印象深刻。在這一卷中,馬可.奧勒留敘述了很多他從他人身上學到的優良的習慣和美好的品質。可以說,有很多甚至是相當繁瑣和細小的生活細節——譬如說他從拉斯蒂克斯學會了以樸素的風格寫信。他善於看到他們的優點,並且樂於學習這些優點,使之成爲自己的閃光點。在第一卷裏,你可以找到交友心得,讀書方式,大度、友善、簡樸、謙虛、善思等等等等的生活經驗。看過第一卷,不由得就會想起《論語》裏“三人行,必有吾師焉”這句話。雖然我們中國人有很多都能流暢的背誦此句,但事實上,很少有人能夠去實踐——更多的人會選擇注意周圍人的缺點,而非關注他人的優點。就這方面來說,顯然馬可.奧勒留這位古人比我們現代人做的更好。就我來說,馬可.奧勒留更令我佩服的不僅僅是關注他人的優點,並且學習它們,而是他在關注他人優點的同時不會單純模仿他人的行爲。他有更好的選擇——思索這種行爲背後代表的品質並貫徹它們。一般來說,好的行爲習慣的確有助於人的成長,但更重要的應該是內心的東西。舉一個比較中國化的例子:酒肉和尚。一般來說,酒肉和尚是比較令人討厭的,因爲在傳統觀念中,和尚應當遵守清規戒律,保持身心的潔淨,因此喝酒吃肉是違反和尚的戒律的。然而,在中國對於酒肉和尚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話大概的意思就是和尚犯了吃葷這一戒律也沒什麼大不了,只要心懷佛祖,一心向佛就行了。坦白說,我是這種說法的支持者。真正的“佛”應當是精神和靈魂上的,不必太過拘泥於形式,形成食素、樸素生活固然有助於幫助人們摒除俗世,避免被萬丈紅塵所擾,但太過在意也會成爲一種執念。因此,當我們向別人學習的時候,不僅僅是要模仿他們的行爲模式等外在表現,而是應當透過現象看本質,學習更深層次的東西。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那種能力看清楚,所以適當的模仿也是完全必要的,我們所要做的僅僅是不單單滿足於模仿而已。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從馬可.奧勒留身上學到很多。

對於哲學,我研究並不深,事實上,有時候我很難理解哲學先賢們的著作,因此不得不逐字逐句,反反覆覆的思索同一個句子甚至同一個詞語才能理解他們偉大思想的冰山一角。因此,厚顏的說,在整篇《沉思錄》中,我理解最深、感慨最深的就是卷一,至於剩下的十一卷,我只是能夠讀懂一些皮毛,就整體印象來說,看完《沉思錄》,覺得在某些思想上,它和我國古代所有的“道”的思想有一些共同點。馬可.奧勒留是斯多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多亞派哲學主要是一種倫理學,其目的在於爲倫理學建立一種唯理的基礎,它把宇宙論和倫理學融爲一體,認爲宇宙是一個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體,由原始的神聖的火演變而來,並趨向一個目的。人則是宇宙體系的一部分,是神聖的火的一個小火花,他自己也可以說是一個小宇宙,他的本性是與萬有的本性同一的,所以,他應該同宇宙的目的相協調而行動,力圖在神聖的目的中實現自己的目的,以求達到最大限度的完善。爲此,他必須讓自己的靈魂清醒,讓理性統率自己,正如它統率世界一樣。在《沉思錄》中,馬可.奧勒留的確描述了很多條他思索的有關自身和宇宙關係的內容。所以,斯多亞派對人們的要求是:遵從自然而生活,或者說,按照本性生活(nature有'自然'、'本性'兩層意義),而所謂自然、本性,實際上也就是指一種普遍的理性,或者說邏各斯(在某些方面類似於中國的'道'),或者說一種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來)。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說它們有一種完全等價的意義,它們也至少是相通的,並常常是可以互用的。

馬可.奧勒留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事實上,身爲一名帝國皇帝,他無疑是並不如何成功的。馬可.奧勒留在位近二十年,這是一個戰亂不斷、災難頻繁的時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與東方的安息人的戰爭,來自北方的馬爾克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進逼,以及內部的叛亂,使羅馬人口銳減,貧困加深、經濟日益衰落,即使馬可.奧勒留以其堅定精神和智慧,夙興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擋古羅馬帝國的頹勢。在他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裏,尤其是後十年,他很少呆在羅馬,而是在帝國的邊疆或行省的軍營裏度過。《沉思錄》這部寫給自己的書,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大部分就是在這種鞍馬勞頓中寫成的。這一本書可以說是他畢生思想智慧的結晶,即使作者本人的命運並不順遂,但在《沉思錄》中,我們仍可以看到它其中所蘊涵的那種胸襟博大的世界主義,那種有關自然法和天賦人權、衆生平等的學說,就算越過了漫長的時代,對近現代的社會政治理論及實踐仍然產生着影響。

然而,《沉思錄》中所表現出的思想也並不能說是完全真確的。斯多亞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和達觀的生活,他們把一切對他們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爲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而這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們恬淡、自足,一方面堅持自己的勞作,把這些工作看作是自己的應分;另一方面又退隱心靈,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寧靜一隅。我們一方面看到斯多亞派哲學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滅社會環境的差別而造成同一種純淨有德的個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這種精神的相當無力,它對外界的作用,對社會的影響幾近於零,因爲它本質中確實含有某種清靜無爲的因素。儘管我們都承認馬可.奧勒留的思想境界的確很高,可他的思想並沒有幫助他鞏固古羅馬帝國的政權,阻止這個偉大帝國的頹勢。有時偉大的思想的確可以改變現實,但有的時候,正因爲現實需要,某些思想才能顯示出偉大。任何思想,都不應該脫離了現實而存在。在斯多亞派哲學中有令人感動的對道德人格的高揚,但也有令人泄氣的對鬥爭和進一步超越的放棄。它也許永遠不失爲一條退路,但對於朝氣蓬勃、銳意進取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洋溢的青年人來說,走這條路也許還是一件太早的事情

美國一位教授、《一生的讀書計劃》的作者費迪曼認爲《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說它甜美、憂鬱和高貴。有人是這樣來解釋它的:它的高貴,也許是來自作者思想的嚴肅、莊重、純正和主題的崇高;它的憂鬱,也許是來自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己和自身所處的混亂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則只能是由於作者的心靈的安寧和靜謐了。或許我並不能很好的理解這些甜美、憂鬱、和高貴,但我相信,經歷歲月的磨練,我一定能更好的瞭解作者,瞭解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流派。。

因此,就現實條件來說,在更爲快節奏、注重效率的現代世界,《沉思錄》能夠幫助我們浮躁的心淡定下來,使我們更爲冷靜的對待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但在我們這個年紀的青年,大可不必學習其中比較消極的思想,在我們這個年紀,永遠都是最有資格說“我要一搏”的!我們可以欣賞“靈魂是一渦流,命運之謎不可解,名聲並非根據明智的判斷。一言以蔽之,屬於身體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屬於靈魂的只是一個夢幻,生命是一場戰爭,一個過客的旅居,身後的名聲也迅速落入忘川。”但是,請不要過於在意,在這個年紀,無所顧忌的去闖纔是真正的肆意!或許,當一切波濤都歸於平靜的海灣,當歲月的痕跡爬上我們的臉頰,我們可以再沏一壺熱茶,靜坐於午後的陽光下,翻開《沉思錄》,靜賞書中落花,與馬可.奧勒留再一次相約書中,到時候,我們或許更能理解當年的羅馬皇帝是以怎樣的心情,寫下這些閃爍着智慧光芒的沉思。

在知識更新日益劇烈的時代,重視人的再教育、終身教育,是面對新形勢的有力舉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範的榜樣,感召的力量。

當我拿起學校極力推薦的《第五項修煉》時,看着那些環行線路圖和那些專業術語,有些爲難,有些看不懂。真奇怪它怎麼能以連續三年名列全美暢銷書的排行金榜。但我想排行金榜一定自有它的道理,學校的推薦一定也很有道理。再捧起書時我就強迫自己以讀小說讀散文的感覺來讀。還真的有效,看來真的是態度決定一切呀!慢慢我讀懂了。呵,那感覺真的像作者彼得、聖吉博士坐在我面前,我像一個國小生樣端坐着,聽着他從內心深處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爲我開啓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經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語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還有那些我還是有些不感興趣的圖表,都在給我以啓迪以思考。

在《第五項修煉》中,五項修煉被劃分爲: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體學習和系統思考。“自我超越”是不斷反照個人對周邊影響的一面鏡子;“改善心智模式”專注於以開放的方式,體認我們認知方面的缺失;“建立共同願景”培養成員對團體的長期承諾;“團體學習”是發展團體力量,使團體力量超乎個人力量加總的技術;“系統思考”極其務實,可以使我們瞭解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距離,它的精髓是用整體的觀點觀察周圍的事物。融合五項修煉的最高境界就是建立學習型企業組織模型,其中的系統思考是核心, 是動力,是掃除學習型企業智障的主力軍。

讀了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煉》後,對'學習型組織'有了一個初步的理解:

一,創建學習型組織必須是自主的,是自願的。

這一點非常重要.只有我們自己切實有這種迫切的需求,纔會有效果.如果是上級的指令,是上級的要求,這是一種被動的,應對式的工作觀;同時必須不是趕時髦,不是追風,否則只會是形式主義.因此主動與迫切,這兩點事關創建的成敗.只有發自內心的,是出於對事業的愛,纔會有成效.創建學習型組織,就是在爲事業打造未來。

二,創建學習型組織沒有模版,沒有模式,沒有地圖。

創建的實踐中,才認識到原來我的認識有誤區。其實世界上沒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過去我們搞什麼東西都習慣有什麼'模式',強調一套方法和方式,拿過來就能用.現在看,這本身就不符合學習型組織理論.每個組織的具體情況不一樣,創建的切入點也會不一樣,我們強調的是差異化,是個性.達到的標準是不斷變化的,這需要你自己不斷設定,惟有此,纔會實現真正的自我超越。

三,創建學習型組織是一個系統工程。

或許我們不知道學習型組織是什麼,但我們一定要弄清學習型組織不是什麼.學習型組織不是一項活動,我們必須明白創建學習型組織是可持續的,是永無止境的.這就符合學校的'第二曲線理論'.這樣我們纔會使組織內部的變化超前於外部的變化,纔會保證組織內部有足夠的活力,保持着核心的競爭優勢,達到永續經營,基業長青.既然我們找到了創建學習型組織這條路,我們就不怕路遠.

四,擴展組織創造未來的能量,保證擁有組織需要的持續增長的學習力,這需要全體成員全身心的投入.既然我們對過去的理論基礎研究少,那麼,現在市場的要求,需要我們來補上這一課.以改造我們的學習,改造我們的管理,提升我們的業績。

在這本書中我還喜歡一個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隻青蛙放在沸水中,它會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溫水中,不去驚嚇它,它將呆着不動。現在如果你慢慢加熱,當溫度從華氏70度上升到華氏80度,青蛙仍顯得若無其事。甚至自得其樂。可悲的是當溫度慢慢上升時,青蛙將變得愈來愈虛弱,最後無法動彈。雖然沒有什麼限制它脫離困境,青蛙仍留在那裏直到被煮熟。爲什麼會這樣?因爲青蛙內部感應生存威脅的器官,只能感應出環境中激烈的變化,而不是針對緩慢漸進的變化。

大部分動態性複雜都是處於緩慢漸變的過程,極不易察覺。即使察覺了,已經爲時已晚。在生活中,想想看,水質是突然變壞的?交通是突然擁塞的?健康是突然變差的?孩子是突然變壞的?……

所以我們要學習看出緩慢漸進的過程,放慢自己認知變化的步調,並特別注意那些細微以及不尋常的變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運。

還有一個印象深刻的就是當閱讀到第五章時,有個例子:在學校中,老師對學生的看法,會影響那位學生的行爲。珍妮個性害羞,她在新學校第一學期的成績特別差(因爲她的父母感情不睦)。珍妮的老師於是認爲她懶散。下一個學期,老師給予珍妮的關切更少,她的成績於是更不好,因而個性更退縮。隨着時間的過去,珍妮陷入一個惡化退縮的旋渦之中,被老師冠上不認真學習的標籤後,她更加封閉。於是,被老師視爲才能高的學生,得到更多的關切;而被視爲才能低的學生,他們的成績卻因增強的反饋而更糟。最後演變成“差者愈差、優者愈優”。我認爲老師應該公平對待學生,不應該片面的去評價對待某個學生。

通過閱讀,讓我們看到了個人及組織中幾種潛藏着的巨大力量來源——它們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卻是最不明顯的。當掌握這些力量,個人的生命空間會變得很大,才能成爲一個全神貫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爲出色團體中的一分子,並在這個團體中,一羣人以極不尋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補長短,爲共同的大目標全力以赴,並創造出驚人的成果。

一部《沉思錄》,一部《杜拉拉昇職記》,一個寒假在這兩本書的陪伴下變得充實而精彩。兩本書雖然風格不同,卻都讓人受益匪淺。

讀完《沉思錄》,作者馬可·奧勒留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 面對宇宙自然, 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正如《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繫。因爲事物都是合作的,它們結合起來形成同一宇宙。他還指出,理性的動物是彼此爲對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 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爲。 他除了強調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爲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於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他關於人的德行的強調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 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 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爲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以下幾點就是讀完《沉思錄》的啓發:博採衆長,傳承美德:正如他在《 沉思錄 》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我們 也要以此爲鑑,學會 善於取人之長,豐富知識、提升境界、弘揚美德。

正確對待自己、他人,有一種包容的心:《 沉思錄 》作者反覆強調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孤獨存在,因果的織機永恆地織着與你相關聯的線。我們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構建文明和諧社會將起着重要的促進作用。

堅持顧全大局、維護社會利益:《沉思錄》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讓你的行爲和活動限定於有益社會行爲,因爲這符合你的本性。這是作者顧全大局、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一種崇高精神境界。

正確對待人生,樂觀面對生死,抓緊實現人生價值;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坦然面對它,並不是消極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視人生價值。

與《沉思錄》相比,《杜拉拉昇職記》是一部風格迥異的書。我看完了這本書,是慢慢的認真的看完的。這是一本貼近現代生活的書,是對我們現代生活的一個真實寫照。看完之後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吧:生活可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二十出頭的杜拉拉初進公司,在複雜的多重關係中,杜拉拉不斷進行正面的自我調整,終於百鍊成鋼。她是一個靠着彪悍的性格和工作的韌勁成長起來的草根,遇到挫折時,她沒有退縮,恰逢機遇時,她適時抓住。結局是完美的,無論她的工作和愛情,但過程是曲折的,可貴的是她挺過來了。看到杜拉拉一個柔弱的南方女子在一家全球500的大企業中打拼的過程,讓我明顯的感覺到職場上危機四伏,任何一個人在企業中隨時都有被炒的可能,要想在企業中有所成就光靠技術和一張嘴皮子是完全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比別人轉的更久更快的腦袋!我從這本書中得到的最大啓示有兩點:一是“改變”,二是“思考”。對於剛剛踏出校門的人們,每個人都會懷揣各種各樣的夢想,然而當你真正步入一個公司,處於一個職位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其實現實與自己所想象的情況是不同的,這樣有些人非要逆流而上,而有些人則會順流而下,然而時間和實踐證明往往後者會走的更遠、更好、更順利,而前者多會在抱怨中生活。因此,當你發現自己不適應當前環境的時候,我覺得其實改變自己比起改變環境更容易一些,也更實用和實際一些。這樣在工作中不論環境如何改變,你都可以應對自如,因爲你本身就在改變。而另一方面,對於工作和環境的不斷變化,在你的身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還應具備的就是“思考”。其實在工作中會思考的人要比只會努力的人更輕鬆、更有效率、更有前途。

做爲一名現代社會的大學生,我們也很快將要走出校園,踏上社會,有屬於自己的一份工作。想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有所作爲,我認爲向杜拉拉學習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她的善於改變勤于思考。

不能說看完《杜拉拉昇職記》就會讓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有一個很大的改變,但至少可以讓我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其中。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儘量以一顆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吧,無論得失,抱着學習的態度工作,向着更高的目標努力,我相信付出一定會有回報。

看完兩本書,學到了很多,但人生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我們會繼續努力。

這個寒假中,受朋友推薦,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杜拉拉昇職記》。說它很有意思,一方面是因爲它的語言簡練、不羅嗦,卻又不乏詼諧幽默,像是在簡簡單單的像你敘述一個故事,處處引人思索、暗設懸念,讓人想一探究竟,捨不得放下;當然,故事情節很貼合生活實際,雖然生活,卻一點也不覺乏味,看了之後便有種衝動,想見識一下所謂的外企生活。

這本書主演講述的是一位剛踏上社會的女大學生——杜拉拉的求職經歷。她毫無背景、姿色中上、畢業於某知名大學,和大多數大學生有着差不多的條件,但卻憑着自己的特質,一步一步成爲了世界500強的hr經理,那時,她還不滿30歲。這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不容易的,也是不大能夠實現的,特別是對於一個30歲之前的女生來說。但杜拉拉,這位女子,卻完成了。

剛剛畢業的她也曾遇到過求職的坎坷,例如在民企幹過一段時間後,但受不了民企裏的種種風氣,於是辭職了。經過了差不多3年的打拼,她終於進入了世界500強的db公司,做上了銷售助理,繼而又通過自己的努力,升爲了行政主管,然而她又不甘心止步於此,一步一步向人事行政經理進軍,事實證明,通過她不懈的努力,她成功了。

我覺得杜拉拉這位女子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作爲英語專業的學生,將來我們可能也會進入外企工作,而這本書爲我們展示了一個真真實實的外企職場的世界,有很多的職場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杜拉拉她很勤奮,當她的上司玫瑰把上海辦事處的裝修工作都丟給她時,她完全沒有經驗,爲了不出差錯,每個細節都由她親自把關,與裝修隊、供貨商反反覆覆談論琢磨,經常加班到10點之後再回家。在升爲了行政主管之後,她也經常加班,把工作做得一絲不苟,很得上級的賞識。

其次,她的執行力很好。不僅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得一絲不苟,而且凡是上司交代她的事情,她都認真對待,把事情做得漂漂亮亮,從不讓上司擔心。因此博得了上級的好感,爲她的升職奠定了基礎。

再次,她善於思考。應該說她的情商很高,善於和人打交道,並且在看到自己雖然能力強,卻不受到重視時,她採取了一些辦法,不僅使上級知道了自己的能力,而且還和他們拉近了距離。

杜拉拉的特質還有很多很多,敬業、靈活應變、善於總結、有進取心等等,使我不得不由衷的佩服這位女子。

“變是唯一不變的”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書《誰動了我的奶酪》中就闡述了這個道理,通過一個類似寓言的小故事闡述了這個深刻的道理。這本書同樣豐富了我的這個寒假。我喜歡這個類似動畫的故事,書中的兩個小矮人和兩個小老鼠是那麼的別出心裁。

“奶酪”在書中有着很深刻的寓意,不同的人對“奶酪”的理解是不同的。它可能是一份工作,可能是一幢別墅,可能是一片心靈的寧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奶酪”,當然每個人對於“奶酪”所採取的行動也是不同的。當我們沒有時,我們不斷的追求,而當我們擁有了夢寐以求的“奶酪”,我們又會覺得理所當然,使它成爲我們的附庸,直至我們失去它時,纔會覺得後悔感到難過。這是很多人都很熟悉的感覺。

有句成語叫做“居安思危”,我想這就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正如奶酪牆上的話所說::變化總是在發生,他們只是不斷地拿走你的奶酪,不論你處在什麼職位,什麼狀態,不可避免的會與身邊的機會擦肩而過,一瞬間你就有可能從世人所仰慕的大聖人變成一無所有的乞丐,你的再多的奶酪也經不起這樣的消耗。

所以,請珍惜你的奶酪。

【第3篇】杜拉拉昇職記的大學生寒假讀書報告

關於杜拉拉昇職記的大學生寒假讀書報告

這個寒假看了《杜拉拉昇職記》,收穫頗豐。英語專業的我,本對現在和未來感到一片迷茫,不知道自己在大學應學到哪些知識和技能,不知道自己學的內容對將來有什麼幫助,甚至後悔過選擇這個專業,但是,在閱讀完這本書後,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尋到了未來的方向。

處在大二階段的我們,多多少少也有爲未來的工作做着打算,而什麼樣的工作可以算得上是理想的呢?書中介紹了理想工作的四個特徵:一、是你喜歡的;二、是你擅長的.;三、能使你賴以謀得想要的生活質量;四、合法合情。另一個角度的歸納顯得複雜一些——優秀的人才有一些共性:敏銳的判斷力;卓越的影響力;高效驅動業績的能力。判斷力是對方向、機會的識別和把握。人的一生總在做出選擇,審時度勢,人無可免。判斷力好是什麼意思?當別人都還沒看出來是個機會,你就先看出來了;光看出來還不夠,還得抓緊採取行動把握住機會;甭管情況多複雜,你都能很快就抓住問題的關鍵,說話到點,做事靠譜。能明白人家心裏擔心啥、想要啥,而且,能根據對方的人際風格,調整自己的方式——這就是影響力好。小說中,杜拉拉在評價大區經理陳豐的時候,曾提到他“永不滿足現狀”,這是驅動力好的一個典型表現;積極主動地推動目標的實現,即使這樣的行爲意味着給自己找事兒甚至可能有風險——這是驅動力強的另一個標準特徵。這三個力便是我們提升的目標。

英語專業的我們,畢業後選擇進入外企工作的可能性最大,而《杜拉拉昇職記》標註是職場小說,介紹的是關於女白領在外企的生存法則,可借鑑處很多。我們大多數人和杜拉拉一樣,有教育背景,無社會背景,所以要成功唯一的路徑是個人奮鬥。書中杜拉拉因“傻乾的老黃牛”性格,出色地完成了“裝修”任務,雖然當時李斯特只爲她加薪5%,也沒同意提升她爲經理,但總裁何好德把拉拉的高能力和肯吃苦精神都看在了眼裏,爲她日後的提升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們要秉承杜拉拉勞動最光榮的樸素觀念,樂於承擔任何工作,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這一點,好逸惡勞,急功近利是天性,大部分情況下我們計收益而不願付出。當然,拉拉也同樣告訴我們,“‘學到東西’固然重要,但要清楚自己的付出應該得到怎樣的回報。”

《杜拉拉昇職記》是一本好書,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即將要踏入社會的學生而言,這更是日後工作的指南。

【第4篇】學生寒假讀書報告

學生寒假讀書報告

一、半袖閒吟漾輕愁

攜一抹“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的清幽;斟一盞“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而不知”的嘆惋;籠一袖“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香”的繾綣;牽一縷“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閒愁,信步散一地塵香的阡陌。朗吟“黑髮不知勤學早,回首方悔讀書遲”,暗贊“寧可抱香枝頭死,何曾吹落北風中”,低嘆“十萬官司兵齊暉中,更無一個是男兒”,家愁國恨萬千情懷。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卻恨“被那雨打風吹去”。猶記得精緻的宋詞裏檀煙嫋嫋,胭脂襲人;破天的唐詩裏揮劍揚眉,豪氣千雲。

二、一夢紅樓枕黛霞

問寶釵:胭脂如何洗出個秋階倩影?冰雪如何招來露砌的幽魂?

問黛玉:何處偷來梨蕊三分月白?何處借得梅花一縷芳魂?爲何“寒塘渡去了幾線鶴影?爲何冷月葬盡一縷花魂?

海堂詩社裏瀟湘妃子,蘅蕪君總是居頭等,蕉下客,枕霞舊友也妙句迭出,怡紅仙子卻又總不及;雪晨對詩,訪菊簪菊;“原應嘆惜”的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木石前盟”與“金玉良緣”的交互碰撞與衝突,傳統的桎梏讓自由無處生存,賈薛的姻緣與寶黛的愛情都凋零成一地殘花,水中的月,鏡中的花啊!閃熠的幽茫的光,一個死去,一個幾乎死了,另一個寶姐姐,也由“肌膚豐澤”變得有了些微憔悴,元妃薨逝,探春遠嫁,妙玉出家,王熙鳳慘死,賈府這個“詩禮簪纓之處”都已悽零破敗。

猶記得黛玉的《葬花吟》,“……落絮輕沾撲繡簾……天盡頭,何處有香丘?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三、幾盞懷憶深的致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深重的`嗟嘆,沉鬱的悠長,大氣的文字在歷史的畫卷裏燃出一陣又一陣紙張泛黃的憂傷,歷史古舊的氣味在指間溫暖瀰漫,道士塔,莫高窟,月牙泉,柳侯祠,白蓮洞,都江堰,三峽……一處又一處寂寞的人文勝景在餘老先生古意盎然,質樸純粹而又大氣的筆墨裏呼之欲出,薄薄的紙張裏縈迴着一場肅穆的人文哀悼與淡淡的惆悵,厚重間透出鄭重的沉鬱,慢慢的,渲染成一種平和的、淡泊的,而又沉痛的心境,翻開《文化苦旅》只能爲無與倫比的文化的美所震撼,也會爲這文化的美之殤而痛苦,這是中華民族不甘放棄,守護一生的文化,一場一場的文化淪喪,是誰,在靜默地哭祭。

四、數分閒情看今朝

喜歡郭敬明的小說,《幻城》很華麗,鋪排着太多的華麗與綺靡,在每一寸的憂傷不經意的漫濫進去,淡淡的憂傷與太多刻骨銘心生離死別像幻雪帝國裏的雪一樣鋪天曾地漫山遍墅,刃雪城裏追逐自由的皇子,卡索海里安靜地歌唱,容顏傾國傾城的人魚,嵐裳獨角獸上迎皇子回去,髮色微泛冰藍的巫師梨落,卡索的弟弟,爲卡索的自由獻出了一切的皇子櫻空釋,優秀而忠誠的占星師星舊,……他們在一起演繹着一個最美好的童話。

《夢裏花落知多少》裏,有着很多很多的調侃,可是每一個人都讀得出裏面藏着哭泣與心酸,曾經美好的親密的朋友都分開了,那些曾安靜開放在“我”(林嵐)生命裏的花兒,都謝落在了天涯。

還有《1995—2005夏至未至》裏的立夏,傅小司,七七,陸子昂……

明曉溪的《會有天使替我愛你》的唯美令人感動,爲撿一個小米愛吃的黃桃果凍死去的裴翌,清秀可愛的米愛(即小米),優秀的成媛,英俊帥氣,桀驁而又罹患心臟病的尹堂曜……每一個人都是天使。還有《水晶般的透明》《冬日陽光》《烈火如歌》《泡沫之夏》……

五、尾聲

一個學期匆匆謝幕,半年的時光燃一路幽香,讓這些焚盡的美女伴我一生,帶着它們踏上人生的征程,幽香縈迴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