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壓歲錢的傳說【新版多篇】

壓歲錢的傳說【新版多篇】

壓歲錢的傳說 篇一

春節拜年,一般是按輩數大小互相拜的。

晚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拜年的兒童“壓歲錢”。

壓歲錢,相傳是由宋代的“壓歲盤”演變而來的。

據說,在歷史上,舊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兒女者,用盤、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贈送,這就是“壓歲盤”。

後來,“壓歲錢”取代了“壓歲盤”,這就是現在付給壓歲錢的`方式。

清代,壓歲錢帶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歲時記。

壓歲錢》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

這裏,是指帶方孔的銅製錢。

自紙幣代替金屬製錢以來,便改用紅紙包封之以示吉利。

清代曾有人寫詩描繪了兒童得到壓歲錢時的喜悅心情:“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錫蕭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壓歲錢的傳說 篇二

壓歲錢傳說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suì)”,大年三十晚上總是偷偷地跑出來,到百姓家裏去,用手去摸熟睡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着就會頭疼發熱,變成傻子,甚至會死掉。

但是這個名叫“祟”的小妖怕燈光,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着燈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對夫妻老年得子,兒子被視爲掌上明珠。大年三十晚上,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上,放在孩子的枕頭旁邊,夫妻倆不敢閤眼。

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伸手去摸孩子的頭,這時只見枕頭邊發出道道金光,嚇得“祟”大叫一聲就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着做,孩子就平安無事了。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因“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爲“壓歲錢”。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

壓歲錢的意義

1、壓驚:另有一說源於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炮竹驅趕“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爲“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爲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下,因被壞人揹走,於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後才發展爲“壓歲錢”。

2、避邪:漢族民間認爲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爲吉。

至於“壓歲錢”的作用,就連《資治通鑑》這樣的正史也給“證明”。書的第二十六卷中說到楊貴妃生子時,就謂“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這裏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賜給兒子一道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從史料看,從漢代到清末,長輩在過年期間給晚輩包壓歲錢的主要目的跟唐玄宗“喜賜洗兒錢”一樣,就是避邪去魔。

什麼是壓歲錢

壓歲錢,漢族年俗,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爲人們認爲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願小孩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壓歲錢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分給晚輩,表示壓歲(壓祟)。

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兩種的,其中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拓展:壓歲錢的用途

1、交學費:既可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也能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和家庭責任感。

2、訂購報刊、學習資料:可以幫助孩子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書報還可以與小夥伴交換閱讀,增進彼此的情誼和知識。

3、購買學習用品及益智玩具:不僅能幫助孩子學好功課,也有助於啓迪思維,增長智慧。

4、爲孩子辦理保險:如少年兒童終身幸福保險、醫療保險等,解除孩子健康成長和升學成才的後顧之憂。

5、獻愛心、捐希望工程:爲貧困落後地區的小朋友奉獻愛心,幫助失學少年兒童上學,開展一幫一活動等,培養孩子助人爲樂的精神。

壓歲錢的傳說 篇三

壓歲錢的傳說一

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裏出來,專門摸睡熟的小孩的腦門。

小孩被摸過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後也就變成“祟”。

據說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

在年三十晚上,爲防小偷,兩人將錢幣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後,包着的八枚銅錢就放在枕邊。

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

於是祟不敢再來侵擾了。

因“歲”“祟”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爲“壓歲錢”了。

壓歲錢的傳說二

當時,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是北宋的京城,春節的時候,全城慶賀,熱鬧非凡。

據史籍《桯史》中記載,北宋神宗年間,當時的朝廷樞密副使(副宰相)王韶的小兒子名叫南陔,在春節的夜晚,南陔隨大人在汴梁的街頭觀燈遊玩,卻不慎被歹人掠走,準備勒索一筆錢財。

途中,帶着南陔的歹人巧遇朝廷裏的車子經過,南陔大聲呼救,歹人心中害怕,放下了南陔,倉皇逃跑,南陔得以隨車入宮,宋神宗問清了事情的經過,就賜予南陔一些金錢,給他壓驚。

此事原本發生在北宋都城汴梁的皇宮內,卻很快傳揚了出來,並流傳於民間。

於是,人們紛紛效仿宋神宗的做法,在過年的時候,除了給孩子們買爆竹、吃食外,還要給孩子們一些壓驚的零用錢,稱爲“壓歲錢”。

壓歲錢的傳說 篇四

每逢過大年,從除夕之夜到正月十五,小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孩子壓歲錢。據記載,壓歲錢始於唐代。唐玄宗天寶年間,宮廷盛行春日撒錢。這錢除賀喜外,主要是長者爲新生兒鎮邪驅魔。

後來,這個風俗逐漸傳到民間。到宋代,已經成爲過節的主要風俗。宋後,正月七年級取立春爲春節而代之,原洗兒錢和春日撒錢的習俗融合在一起,演變爲今天的壓歲錢。

但是在民間,有關壓歲錢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裏都會出來,專門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後就會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了。大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常常在除夕整夜亮燈不睡來守護孩子,這也叫做“守祟”。

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除夕夜,爲了防止祟來害這個孩子,這對老夫妻不睡覺,爲了小孩也不睡覺,就一直逗着孩子玩,他們用紅紙包了幾枚銅錢,包了拆,拆了包。但隨着夜漸漸深了,小孩子受不了,先睡着了。這對老夫妻便把包好的幾枚銅錢放在他的枕邊。老夫妻年歲大,久了他們也熬不住了,一看都已是四更天了,心想那“祟”應該不會來傷害他們的孩子了吧!可他們剛一睡着,一陣陰風吹過,小妖就進了屋,就在他要用手摸孩子頭的時候,突然孩子枕邊發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

很快,這件事就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除夕夜裏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讓他們隨身帶着,“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爲“壓歲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