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壓歲錢的來歷和傳說故事【通用多篇】

壓歲錢的來歷和傳說故事【通用多篇】

春節的簡介 篇一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春節一般指正月七年級,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爲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多姿,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傳統名稱爲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爲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爲農曆正月七年級開始爲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曆(農曆)正月爲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爲“元旦”,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爲“春節”。

壓歲錢的故事 篇二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故事。

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裏出來,專門摸睡熟的小孩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後也就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整夜點燈不睡,就叫“守祟”。

據說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

在年三十晚上,爲防止“祟”來侵擾,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後,包着的八枚銅錢就放在枕邊。

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

於是這件事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夜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

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爲“壓歲錢”了。

壓歲錢的來歷 篇三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着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吉利。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爲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裏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裏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宋元以後,正月七年級取代立春日,稱爲春節。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爲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期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着賜給孩子,“以彩繩穿錢編爲龍形,謂之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民國以後,方孔圓錢基本取消,則演變爲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意爲“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裏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着“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爲如今的紙幣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紙幣賜給孩子們,因爲“聯”與“連”諧音,預示着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這種送連號錢給晚輩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壓歲錢的來歷故事 篇四

壓歲錢,又稱“押歲錢”、“守歲錢”等,是年俗的節物之一。

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人們認爲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勝驅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願小兒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不過最早的壓歲錢的“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專門鑄成錢幣的吉利品或避邪品,是小兒身上帶的護身符。因爲“祟”與歲諧音,所以壓歲錢有“厭勝鬼祟”的巫術作用。

宋代以來,人們用現實流通錢幣作爲壓歲錢,明清時代廣泛流行。明清時代的壓歲錢,由長輩用紅線將銅錢串起〈WWW.〉來,吃過年夜飯後直接給予晚輩,或者在晚輩睡下後放置在牀腳或枕邊。

如果貪睡的小孩已入夢鄉,長輩則要留一份,壓在其枕邊底下。第二天早上,孩子起牀後從枕下翻出,一番驚喜。使用鈔票後,家長們則喜歡選用號碼相連(相聯)的新鈔票,因爲“聯”與“連”諧音,預兆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生”。而紅紙包鈔票,這種壓歲錢稱爲“吉利紅包”壓歲不僅用錢,跟壓歲有關的還有壓歲盤,壓歲果子等。

壓歲錢數多少不一,但能給小兒帶來自主消費的喜悅。近年來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壓歲錢的數量與日俱增,通常視家庭經濟情況而論,少則幾十多則幾百幾千。這一方面給兒童帶來了年節的歡喜,但同時也有很大的消極影響,壓歲錢越來越多,兒童本身不能理性支配如此大數目的錢財,應該怎樣合理的利用呢?

有的年輕人一味追求錢的多少,互相攀比。如果對壓歲錢管理不當,可能造成不良的社會後果。

總之,不論壓歲錢採用何種形式,壓歲錢都是喜慶的賀歲之禮,也是長輩給予晚輩以保護的力量。直到今天人們仍保持着給壓歲錢這一傳統。

過年發紅包的發展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着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爲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爲“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裏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着“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原因派”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爲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裏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爲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衆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爲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爲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繫着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春節壓歲錢的來歷故事 篇五

在我國春節期間有一個特別的習俗,那就是壓歲錢,這也是很多小朋友喜歡春節的原因,可以拿着壓歲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春節的意義對於我們來說是深刻的,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美好的回憶。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關於壓歲錢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錢幣正面一般鑄有“萬歲千秋”、“去殃除兇”等吉祥話和龍鳳、龜蛇、雙魚等吉祥圖案。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故事。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裏出來,專門摸睡熟的小孩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後也就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整夜點燈不睡,就叫“守祟”。

據說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年三十晚上,爲防止“祟”來侵擾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後,包着的八枚銅錢就放在枕邊。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

於是這件事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夜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爲“壓歲錢”了。

長輩給孩子們“壓歲錢”,代表着對孩子新一年的祝福,其實,“壓歲”不一定要用錢,古今不用錢爲孩子“壓歲”的不乏其例。宋代大文豪蘇軾給其子蘇邁的就是一隻普通的硯臺,並以親手刻在硯臺上的“以此進道常若溫,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的硯銘激勵兒子。

如果長輩們在春節送給孩子們的是能夠激發引導他們健康成長的“壓歲物”、“壓歲言”,可能會更有意義,也不失爲一種好風尚。同學們對於自己的“壓歲錢”要合理使用,有的放矢,爲自己的學習更好的服務。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壓歲錢象徵着美好,能夠給我們帶來好運。壓歲錢能夠正確的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具有更特別的意義,是一種好的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