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辛棄疾詞的風格(多篇)

辛棄疾詞的風格(多篇)

辛棄疾詞的風格 篇一

1 剛是辛詞的主軸,是貫穿其詞的整體基調。

辛棄疾作爲中州繡人,挾北方豪傑忠勇,奮發慷慨之氣而南歸,其初衷要在南宋朝廷領導下更好地抗金,收復中原,直搗黃龍的宏願。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極力推崇往古和當代生機勃勃的英烈,常以“劉郎才氣”自勉,自謂“橫空直把曹吞劉攫”,藉助懷念陶淵明讚揚民族歷史的剛烈之氣。在66歲的高齡鎮守京口時,還遙望中原唱出“氣吞萬里如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生不逢時的、死氣沉沉的偏安局裏,小朝廷不理國家命運,辛棄疾的剛毅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辛棄疾在自己的大多數作品中總會體現出救亡圖存的民族正氣和英雄主義,這也正是中華民族連綿不斷繁榮昌盛的精神所在,以“氣”自振,以“氣”克敵爲基本出發點,並建立了用詞來鼓舞人的戰鬥意志而創作詞篇的意念。正因爲這樣長期的探索,辛棄疾以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與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崇高的民族氣節、高瞻遠矚的宏偉氣魄、卓越的軍事、驚人的政見膽略、以不可羈勒和橫絕一世的才學,開創了別具一格的辛詞派——稼軒體。辛詞的風骨和其表露出來的性格是剛的定調。《四庫全收提要》——《稼軒詞提要》就讚道:“辛棄疾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慨”。如在他詞: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古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

——《賀新郎》

詞中體現了詞人的爲收復中原而視死如歸的精神。詞用壯士自喻,揚灑着剛烈的男子漢的氣概。又如“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北共,正分裂。”詞人用戰場的情景,烘托出統一國家的決心如同錚錚的兵戈,堅強不可擋。

2 柔是辛詞風格的輔助,就是剛裏有柔,柔裏孕剛。

辛棄疾執筆填詞時,不是隱士和附庸風雅的俗吏,而是一個滿腹將相之才,被迫退休的志士;他不是“爲賦新詞強說愁”的閒適的文人,而是閒而不適,以“閒愁最苦”的豪傑(2)。在被排擠歸隱後,每每落筆前無限壯志澎湃於胸中,下筆時卻深感現實的無奈和理想的落魄。但他反對消極禿廢,內心總是充滿正氣、豪氣、銳氣的。這正是柔中有剛的典型。

柔的基調主要體現在其不能自已的內心情感。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賀新郎》“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是,漢殿秦宮。”——《浪淘沙》。古來有多少事,老來都成空啊!“柔”一方面是面對歲月流逝的無限嘆謂。

辛棄疾畢竟是自北方起義的南歸的軍人,猶易猜疑,誠如自己所說“生平則剛拙自信,向來不爲衆人所容,顧恐言脫口而竭”《淳熙已亥論盜賊扎子》。故辛棄疾多是紓曲婉轉,蕩氣迴腸曲折的表情達意。(3)這也是柔的一個原因。因爲辛詞往往是以豪氣鋪張開來,把他的英雄才略舒展出,柔就在他的詞中成了輔助的地位,也正是這種柔,點綴了稼軒體的極其獨特的韻味。至於剛裏有柔,柔裏孕剛的藝術風格,我們在下面一節裏會詳細分析到,在這裏就不再贅述了。

另外,辛棄疾的豔情詞和農村詞也是他所處的境和心的相互融合,把剛和柔結合得爐火純青。在這裏還得注意一個問題,剛柔相濟的藝術,不僅在同一首詞裏體現到,而且在其大部分的作品中,彼此之間也有剛柔相濟的體現,所謂的“跨詞”也能反映出這風格。

剛和柔在辛詞中的體現

1 描寫戰場征途的詞篇 這類詞在辛詞中佔有很大的分量,也是他的主流思想所在,換句話說,就是弘揚他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把他的人生深層處的價值觀及對國家形勢安危的積極思考表露出來。劉克莊的《後村大全集》中有這樣的描述來讚揚辛詞的方剛氣質“公所作,大聲鏜鎝,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蒼生有未見”。如《破陣子》: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秋場沙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引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髮生。

這首詞屬於稼軒名篇,出言虛擬,亦醉亦夢。連營分炙,沙場點兵克敵制勝,萬般的氣勢逼人。表明辛棄疾無論在現實中還是在夢中都渴望在戰場上建立豐功偉績,將自己的戰略才能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挑燈”“看劍”是動作和神志,燈的紅光,劍的寒氣相互交融,透射出一種獨特的壯烈氣氛,可見詞人的在刀光劍影中抗戰殺敵的願望是多麼的迫切!誠然這首詞寫馳騁壯志來抒與憤,將愛國之心,忠君憤懣都躊躇在這飛揚神采又慷慨悲壯,沉鬱頓挫的詞句裏。詞上闕主要圍繞“壯”字,寫抗金部隊的盛大軍容豪邁;下部分寫戰場作戰,將滿腔激情推向高峯,“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手持狠有力的弓箭,飛馳戰場,英勇殺敵,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意味着詞人看到了大功告成,躊躇滿志,調子輕鬆而又大氣磅礴。詞的感情上升到最高點。陳亮在《辛稼軒畫像贊》說:“眼光有棱,足以映照一世之豪,背胛有負,足以荷載四國之國,出其豪未翻然震動。”然而,結句“可憐白髮生”筆鋒陡轉,壯烈激情在冷酷現實嘎然而止。吐盡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揭示了理想與現實的尖銳對立,抒發了報國有心,請纓無路的悲憤(3)。全詞籠上了濃郁的悲涼色彩,這句與首句相呼應,敘寫現實生活的感受與中間的夢境形成強烈的對比。夢中是強烈的、雄壯的,而現實呢,是悲涼的,柔弱而力不從心的。這也剛好體現了剛與柔相濟是辛棄疾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的強烈對照,用來宣泄壯志難酬的一腔悲憤。

2 閒居、隱居之後的詞 辛棄疾因爲被其他的官僚讒言污衊,屢遭排擠打擊而退朝隱居,雖然回到自己的隱居地—帶湖。本來已經遠離朝廷的紛紛擾擾、是是非非,可以清淨地享受生活,但在他心中始終惦記着祖先未竟的心願和自己的理想,“閒而不適”的他渴望回到朝廷,指揮軍隊,恢復河山。我們可以想象,一個正值壯年的大有可爲地的漢子,此時此刻卻流連閒逸碌碌無爲,這是極大的精神折磨。如《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到,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

煙柳斷腸處。

作者寫惜春、怨春、留春的複雜情感。“更能消幾番風雨”暗指宋朝的政治形勢還能經得起幾番風雨的摧殘;“匆匆春又歸去”形象寫照抗金復國的機會白白喪失,化爲烏有。然而,作者又是怎樣留春的呢?“惜春長怕花開早”心裏忐忑不安擔心花早開早謝;“何況落紅無數”儘管詞人發出“春且住”的警告和強烈的呼聲,但春不予回答,難免產生怨。這幾句把“惜春、留春、怨春”複雜的感情交織在一起,流露出內心的矛盾和無奈。春任由去留,而自己只能在閒逸中度過。面對歲月的流逝,自己的雄心壯志也隨光陰一去不復返,歷史上有名的人物都已成了“塵土”,自己又能幹什麼呢?只能在愁悶苦痛中“斷腸”。這首詞藉助春色的柔情來表意,雖然未提到戰場征戰,但字裏行間無不流露出他的悲壯剛毅來。這就是辛詞的“柔中孕剛”的藝術特色。又如:《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共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衆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詞人在上片極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種種熱鬧歡騰場面,鳳蕭和魚龍舞,繽紛得讓人震撼,煙花齊放,彩燈如星滿布,脂粉香氣瀰漫大街小巷,四處飄散着鳳蕭悠揚的旋律。這些只是辛棄疾的有意烘托。這樣的盛況,誰看了都會心動,會情不自禁的陶醉其中,但恰恰相反,他是在爲下片的'“人”做鋪墊的。俏麗的仕女們盛裝豔抹、霧鬢雲裝,滿載鬧蛾兒,在歡聲笑語中一陣陣幽香飄然而過,然而,詞人在佳麗中尋找着“她”千百次,又千百次的失望,就在不經意中驀然回首,她卻站在燈火黯淡冷淡處。這種寫法襯托出那佳麗的獨特不俗意韻。這又何不是反襯詞人自己呢?在朝廷裏到處都是是阿諛奉承的小人,都是主張投降的泛濫思想,但辛棄疾決不妥協,絕不同流合污,依然是要實現自己的夢想抱負。他的剛強性格還是在各種混亂形勢中突顯出來。這首詞就是藉助元夕中這個獨特的佳麗在“燈火闌珊處”的孤芳自賞,欣然獨處,來表達此詞人的壯志始終沒有動搖過。

這首《青玉案》描寫、鋪墊的氣氛是柔和、溫馨、浪漫和充滿溫情的。讓人感覺親臨其境,浮想聯翩。正是在這樣的璀璨的盛會中,以極其委婉而又自然的手法來表達詞人的堅定信念,超然脫俗。可謂他在柔中見剛的高明技巧,把剛與柔在無形中相互融洽,在精神深處參透了,是剛柔相濟的範例。

3 懷古詠史詞 懷古詠史詞是辛詞的又一特色,藉詞不僅抒情,而且言志;不僅言志,而且直陳時事,發表政見,對宋朝當局提出警告。“懷古”不是單純的懷念過去,深層意義是“借古諷今”,以抒懷抱。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詞人藉助如此多的典故,追想當年的劉裕軍北伐,馬壯兵強,敢與曹軍較一雌雄,收復大江南北,不愧爲英雄,“氣吞萬里如虎”。而如今的南宋集團卻不敢與金人決一戰,妥協投降苟且偷安,半壁江山不保,有借古諷今的涵義。另一方面,懷古抒憤,感慨自己空懷回覆故土的壯志,卻備受打擊,北伐無望難成統一大業,只是“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罷了。追憶當年的古人的豐功偉績,和所向披靡的輝煌成就,能在戰場上金戈鐵馬、氣嘯山河,想着心裏就熱血沸騰。然而古人戰得再激烈,功績再輝煌,再風流就更能顯示出詞人自己的黯然心傷。在現實中,一路被排擠,明明自己對朝廷提出警告,卻被置若罔聞。面對逐步邁進老年的身軀,不禁感到悲哀,氣絕。

廉頗老了,還有趙王的問候,而自己呢,連個探望的人也沒,時光虛度而壯志未酬。從全詞來看,越是懷古詠史,越是將自己的內心的悲哀、無奈,委婉地表達流露。同時,無奈中也只能把這心願寄託在古事當中,以此來慰籍心靈。這首詞雖然很少涉及到現實的情況,但從引用的典故中可以看出,詞人對開明的君主採納重用自己是多麼的渴望,這渴望卻只能在詞中傾訴,只能自己對自己傾訴罷了。複雜淒涼的感情時刻融在典故的慷慨激昂或蒼涼悲壯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剛柔相濟的藝術在辛詞中的爐火純青的表現。

4 豔情詞 前面也提到過辛棄疾的豔情詞,如《青玉案-元夕》,很大篇幅來描寫佳麗們的嫵媚,同時也巧妙的融進了自己的政見和爲人原則的剛強一面。另一方面,如何看待豔情詞中剛柔相濟的藝術特色呢?我認爲,此時不能從單一的一首詞來分析了,即非要從單個詞篇句子找出他的剛柔相濟的藝術來,而要從宏觀的角度來把握這風格,也就是要從前面提到的“跨詞”現象來分析了,這樣更方便從整體概念上理解辛詞的剛柔相濟藝術。如《滿江春》:

敲碎離愁,紗窗外,風搖翠竹。

人去後,吹簫聲斷,倚樓人獨。

蔓延不堪三月暮,舉頭已覺千山綠。

但試一紙簾來書,從頭讀

相似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時足?

滴羅襟點點,淚珠盈掬。

芳草不過迷客路,垂楊只礙離人目。

最苦是,立盡日黃昏,闌干曲。

全詞從語氣上看,是寫設想中的情人對自己的懷念,景情結合,寫得極其細膩。“三月暮”意指春光消逝,好花凋謝,對愛惜青春的女性來說,便是滿眼不堪了;“相思”包含着自己沒有向情人傾吐思念之苦,想取得補償之意;“垂楊只礙離人目”將思婦感情曲曲傳出;最後,還是發出惜嘆“最苦是,立盡黃昏,闌干曲。”全詞瀰漫着愁苦和壓抑的情調。從宏觀上看,這些心理活動與辛棄疾的當時的生活際遇無不關係,將軍本應該在沙場叱詫風雲,縱橫馳騁,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如今遭遇空貶,實在有太多空閒,太多憂悶,何處傾訴呢?如果他是個隨遇而安,隨波逐浪的人,此時此刻大可忘掉一切紛擾、一切的不順心,盡情遊山玩水,沉迷於人情世故當中。然而,他沒有,自此至終都沒有忘掉要酬壯志。但振河山依舊無望,感情四處壓抑,唯有向設想中的女子相思來傾訴,曲曲折折地表達出來。詞風雖“清而麗,婉而嫵媚”,這是其滿腹理想無法實現,剛毅性格無法得到舒展的縮影。我們可以發現,他的詞的整體基調是剛柔的相融,豔情詞也是他所表達的其中一種,豔情詞使得他的這種風格更加隱藏,內斂而不外露。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辛棄疾詞的藝術成就

2.摸魚兒辛棄疾詞眼

3.《辛棄疾詞兩首》學案

4.辛棄疾詞全集

5.辛棄疾詞兩首

辛棄疾詞風格 篇二

辛棄疾詞風格

辛棄疾詞風格是什麼呢?辛棄疾是著名的愛國詞人,他的詞作風格多變,是豪放派的代表人之一。

辛棄疾的詞不僅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而且風格多樣,技法高超,藝術特色鮮明。其一是善於創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壯的聲勢,表現出慷慨豪邁的風格。把自己堅定的抗戰決心,熾熱的愛國熱情,頑強的鬥爭精神,豪邁的英雄氣概,熔鑄在宏大的意境中,構成了他愛國詞最突出的基調。如〈破陣子〉中,先聽其聲“夢迴吹角連營”;“馬作的盧飛快”等等,再看其勢“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真正是磅礴氣勢,氣吞山河,威勢凜然,將蘇軾以來的豪放詞風推向了高峯。

其二是善於運用奇特的想象,誇張和比興寄託手法,表現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託自己雄偉壯美的理想。如“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騎來無數”這種浪漫主義筆調,不僅給他的詞增添了雄奇瑰麗的色彩,而且使詞人在現實的憤懣中獲得了精神上的慰藉與解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其三是善於運用具有特色的語言和各種不同的手法,打破詞固有的傳統形式和格律束縛,表現出大膽的創新精神,繼承了蘇軾“以詩爲詞”的革新精神,使詞的藝術形式更加解放,更加豐富多采。這種創新精神,突出表現在語言個謀篇佈局上。如“些底子,誤人哪,不成真個不思家”。

其四是善於博採衆家之長,表現出風格的多樣化,使婉約詞與豪放詞有機結合成爲一體,渾然無痕。如〈摸魚兒〉

總之辛棄疾筆下沒有不可描繪的事物,沒有不可表達的意境,沒有不可運用的手法,他以大膽創新的精神賦予了詞抒情,狀物,記事,議論的多種功能,使詞這種文學樣式獲得了空前的藝術力量,從而使辛詞成爲雄視詞壇的典範。

作者簡介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漢族,南宋著名詞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學上,他與蘇軾並稱爲“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代表作品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清平樂·村居》等。辛棄疾現存詞600餘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他的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

關於更名一事,辛棄疾在抗擊金人的戰鬥過程中,將原字“坦夫”改爲“幼安”,旨在效仿西漢大將霍去病之事,也能奮勇殺敵,帶領將士打敗異族侵略。

他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於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並常常帶着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出自《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於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如“四書五經”。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辛棄疾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前,山東一帶即已爲金兵侵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率兩千民衆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美芹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採納和實施。在各地上任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閒居。光復故國的偉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爲詞,其獨特的詞作風格被稱爲“稼軒體”。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特別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爲權相韓侂冑所忌,落職。一生抱負未得伸展,1210月3日,終因憂憤而卒。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誌》)。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作爲南宋詞壇一代大家,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爲主。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辛棄疾風格 篇三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可是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陰陽剛柔的概念,最早出現於《周易》。《易經》上說,天之氣屬陽,地之氣屬陰,天地交感,萬物就變化發展,也就吉利。古人在以天爲陽、以地爲陰的同時,也把日月、火水、晝夜、寒暑、男女統統歸於陰陽兩大類型,進而形成“觀物取象”的樸素唯物主義觀念。

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作爲我國古典文學的一對重要審美範疇,被廣泛用來品評文藝作品。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列舉詩的九品之後,將其概括爲兩大類型:一是優遊不迫,一是沉着痛快。所謂優遊不迫,即陰柔之美;而沉着痛快,指的則是陽剛之美。司空圖《詩品》列二十四品,其中雄渾、勁健、豪放可爲陽剛一類美,含蓄、纖靡、曲婉則爲陰柔一類美。

詞作爲一種詩體,一直被視爲“豔科”“詩餘”,內容多寫男女情愛、傷春傷別,藝術風格雖然多樣化,但基本上以婉約爲宗,故多屬於陰柔之美。例如,晏殊詞的溫潤秀潔,歐陽修詞的疏雋深婉,秦觀詞的悽清含蓄,李清照詞的輕靈清婉,周邦彥詞的縝密典麗,吳文英詞的綿麗幽邃等,都具有“柔性美”的特質。

當然,說詞多陰柔之美,是就主體風格而言。討論陽剛和陰柔之美,不僅重在二者的區分,也應看到二者的統一。中國美學常常將二者相聯繫。無論陽剛之美還是陰柔之美,都不破壞和諧之美。劉熙載說:“壯語要有韻,秀語要有骨。”“風骨”實際上是貫穿在陽剛與陰柔之中的。對於多數作家來說,剛與柔之間不僅可以並存,而且可以轉化和交融。所謂“剛柔交融”和“摧剛爲柔”,即指此二點而言。

在宋詞中,“剛柔交融”的作品大多出自於蘇、辛豪放派之手。例如,蘇軾的豪放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有“柔”的一面。此詞寫於作者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時期,借懷古來抒發渴望爲國家建功立業的懷抱。意境之高闊,氣象之恢宏,可謂前無古人。但是,詞人於“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壯麗圖景中,插入“小喬初嫁了”的溫情柔筆,令後人感嘆“剛亦不吐,柔亦不茹”。

所謂“摧剛爲柔”,指的是那些外柔內剛的作品。辛棄疾的《摸魚兒》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時年辛棄疾四十歲,在湖北轉運副使任上。暮春之際,辛棄疾奉調湖南,仍然擔任轉運副使,在同僚爲之餞別的筵席上,辛棄疾寫下這首詞。詞中全用比興寄託的方法,風格悽婉含蓄,但所蘊含着的感情是很強烈的。梁啓超說此詞“迴腸蕩氣”“雄豪之氣”而又有“花間鶯語”,剛與柔結合得很好。當代詞學家夏承燾用“肝腸似火,色貌如花”八個字來作爲對這首詞的評語,指的也是這種綿裏藏針的藝術風格。

再如陸游和岳飛的詞,各舉一首:“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卜算子》)“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爲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岳飛《小重山》) 前者於委婉悽清之中暗藏倔強剛勁之氣,後者把“怒髮衝冠”的激烈壯懷化爲絃斷無知音的幽怨,寫得都很出色,不失爲“摧剛爲柔”的好詞,值得細細品味。

辛棄疾的風格 篇四

蘇軾和辛棄疾寫詞風格的異同

蘇軾

1.蘇軾的詞。蘇軾是北宋繼柳永之後第二位對詞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詞人。但他的詞在當時引發了兩種絕然不同的爭論: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對詞的開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爲他“以詩爲詞”,要非本色。

2.蘇軾詞在內容方面的突破。蘇軾的詞被稱爲“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他的詞可分爲三類1)抒情詞。蘇軾的抒情詞具有嚴肅博大的特點,具體包括從政之情,愛國之情,懷古之情,人倫之情等。(2)詠物詞。蘇軾詞中約有30首詠物詞。他的詠物詞形神兼備,富有寄託,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和《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等。(3)農村詞。蘇軾的農村詞約有10多首,代表作爲《浣溪沙》五首,時作者在徐州任上。

3.蘇軾詞在風格上的突破。蘇軾詞風可分三類1)豪放風格。這是蘇軾故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2)曠達風格。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3)婉約風格。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佔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辛棄疾

1.辛棄疾的生平與思想。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濟南)人。辛棄疾早年受祖父辛贊影響,培育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他20多歲時,曾組織了一支抗金義軍。並受當時義軍統帥耿京的派遣,與南宋朝廷聯繫,試圖裏應外合,協同作戰。後南下,任江陰籤判,在此後四十餘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時間輾轉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時間賦閒在家。作爲一個主戰派,他有勇有謀,但生不逢時,鬱鬱而終。

2.辛棄疾詞的分類。辛棄疾的詞集名《稼軒長短句》,存詞600餘首,是宋代存詞最多的詞人。他的詞大致可分爲三類1)愛國詞。主要追憶當年的抗金生活,抒發自己的報國壯志,表達對於淪陷區人民的同情和對投降派的憤懣之情。代表作有《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等。(2)農村詞。主要描寫農村生活和田園風光,以化解現實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樂》(茅檐低小)等。(3)閒適詞與言情詞。代表作有《西江月·遣興》和《祝英臺近》(寶釵分)等。辛棄疾詞的內容雖有差別,但都貫串着愛國主義的英雄情懷。

3.辛棄疾詞的藝術特色1)以蒼涼,雄奇,沉鬱爲主導風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開闊,氣勢飛動。(3)多用比興,博徵典故,語言繁富。

4.蘇軾與辛棄疾的異同。相同之處:兩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處1)蘇軾天性忠愛,自如暢達;辛棄疾氣勢沉雄,豪壯悲憤。(2)蘇軾詞風曠達,辛棄疾詞風豪健。

5.辛派詞人。在辛棄疾愛國情懷和豪放風格的影響下,出現了一批風格相近的詞人,如陳亮,劉過,劉克莊,劉辰翁等,被稱爲辛派詞人。

辛棄疾的詞《西江月》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 體裁:【詞】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大意】

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正在棲息的鳥鵲,它們離開枝頭飛走了。在清風吹拂的深夜,蟬兒叫個不停。稻花香裏,一片蛙聲,好像是在訴說好年成。不一會,烏雲遮住 了月亮。只有遠方的天邊還有七八顆星星在閃爍,山 前竟然落下幾點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廟樹叢旁邊過去明明有個茅店可以避雨,現在怎麼不見了?他急急從小橋過溪,拐了個彎,茅店就出現在他的眼前。

【註釋】

①這首詞寫的是作者在山鄉夜行中所見所聞。明月清風,驚鵲鳴蟬,稻香蛙聲,溪流小橋,構成了江南山鄉夏夜一幅優美動人的畫面。而貫徹全篇的卻是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豐收的喜悅。作者善於抓住夏夜山鄉的特點,又理解農民對豐收的熱望,加上筆調輕快,語言優美,音節和諧,使人讀了這首詞彷彿臨其境,餘味無窮。

②《西江月》: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爲詞調。

③黃沙:黃沙嶺,在信州上饒之西,作者閒居帶 湖時,常常往來經過此嶺。

④別枝:旁枝。

⑤舊時茆店:過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廟。社林:土地廟周圍的樹林。

【簡析】

詞的上片以鳥驚、蟬鳴、蛙噪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響,把黃沙道寫得生機勃勃,頗不寂寞;詞的下片以輕 雲小雨,天氣的突然變化,和舊遊之地的突然發現,表現夜行鄉間的輕鬆和饒有興趣。上下片都寫的情真 景真,筆調輕快,是一支醉人的鄉間夜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