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辛棄疾中秋詩詞(精品多篇)

辛棄疾中秋詩詞(精品多篇)

剪梅·中秋元月 篇一

詞牌名:一剪梅|朝代:宋朝|作者:辛棄疾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溼紗窗,雨溼紗窗。(月也杯中 一作:月在杯中)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

這是一首描寫中秋賞月未得的詞。上片運用對比手法,寫出今宵中秋無月的遺憾。“憶對”三句是回憶以前那個花好月圓的中秋節情景:天晴風靜,皓月當空,桂花飄香,飲酒樂甚,心情非常舒暢。尤其是花映在杯中,月也在映在酒杯中的描寫,生動形象,富於情趣。“今宵”三句,寫今夜無月的情景,但詞人並未直接寫出,而是說今晚飲酒還是和以前一樣的,但云雨卻打溼了紗窗,言外之意就是雨夜沒有月亮,紗窗外顯得格外孤寂,顯得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詞的下片寫賞月不得的愁緒。“渾欲”三句說詞人因不見明月而憂愁,真想乘風上天去問個究竟,爲什麼中秋之夜沒有月亮呢,但“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想問也問不成。“滿堂”三句寫出中秋無月的寂寞,只好以飲酒和歌舞來彌補這些遺憾了。

辛棄疾曾親率騎兵獨闖金兵大營,曾寫《美芹十論》、《九議》進奏朝廷,論議抗金方略,反對議和偏安。可是,權奸當道,欺聖蒙主,辛棄疾進奏不被採納,反遭彈劾、排擠、打擊,直至削官罷職,被廢閒居。這首詞借題發揮,明詠中秋賞月,實爲憂國之思,寄恨之作。

木蘭花慢·中秋飲酒 篇二

詞牌名:木蘭花慢|朝代:宋朝|作者:辛棄疾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 。但是 ,真正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卻並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 。

戰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曾寫過一篇《天問》,全篇是對天質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使用《天問 》體,而創作的這首《木蘭花慢》,構思新穎,想象奇瑰 ,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人不同,他不思鄉,不懷人,不弔古,而是緊緊抓住黎明前的剎那時間 ,象偉大詩人屈原那樣,馳騁想象的翅膀,連珠炮似的對月發出一個個疑問,把有關月亮的一些優美神話傳說和生動比喻交織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絢麗圖畫,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請看他那妙趣橫生的發問是:今晚的月亮是多麼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裏去呢?接着又問: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它繫住了嗎 ?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而又饒有興味。傳說后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離開人間而獨居於廣寒宮。於是,作者又發問:月宮裏的嫦娥直到如今沒有出嫁 ,不知又是誰把她留住了呢 ?聽說月亮遊過海底,可又無從查問根由,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發愁。我怕大海中萬里長鯨橫衝直撞,會觸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月從海底經過,會水的蝦蟆不用擔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學會游泳呢 ?如果這一切都安然無恙,那麼,又爲何逐漸變成彎鉤模樣?

詞人這一連串的發問,把我們帶入了富於浪漫色彩的神話世界 ,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嫵媚,問得奇,問得妙。

當然 ,稼軒寫這首詞不只是馳騁藝術才思而已,其中也有着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在詩詞中,向月亮發問,前已有之,不算什麼發明創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然而,這首詞中所提出的一些疑問,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現象的大膽猜測,卻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個科學現象的發現,曾引起天文學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觀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時,已經隱約猜測到這種自然現象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 :“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 》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在宋代詞人中,辛棄疾一向被推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謂“豪 ”,就是豪縱跌宕 ,橫絕古今 ;所謂“放 ”,就是雄放恣肆,別開天地。辛棄疾的詞,的確達了這種境界。他這首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它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並且,這首詞還有其另外一層含義,即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在這首詞中,作者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強烈地透露出作者對誤國誤民的奸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

中秋節古詩詞賞析 篇三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發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點評:明明是自己在長安,望月而遙想鄜(fū)州(今陝西省富縣)的親人。但詩歌卻從對面着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這種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寫出了一家人的真摯感情,經常被後人借鑑。

中秋節古詩詞賞析 篇四

《靜夜思》

唐代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牀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爲清醒,他翹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爲:“(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纔算“自然”,纔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着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裏,用“空裏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爲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爲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牀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擡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淨!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裏的親人。想着,想着,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緻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裏,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篇五

詞牌名:江城子|朝代:宋朝|作者:陳著

中秋佳月最端圓,老癡頑。見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應慳。殘雨如何妨樂事,聲淅淅,點斑斑。

天應有意故遮闌,拍人間。等閒看。好處時光,須用著些難。直待黃昏風捲霽,金灩灩,玉團團。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是宋代陳著的一首詞,這首詞是早上下雨晚上天晴的一箇中秋節,整首詞前後呼應,表現出了詞人的一種豁達胸懷。

翻譯/譯文

中秋佳節之時是月亮最圓的時候,愚蠢遲鈍的老頭,見識比較多,飲酒相見,現在是不應吝嗇。將止的雨怎麼妨礙高興的事情?淅淅的雨,小而多的雨點。

天應該有意遮攔着,拍打着人間,隨便看看,美好的時光,一定要明顯的不容易。直到黃昏大風起了,雨停止了,水波像金子一樣閃閃發光,圓月像玉器一樣皎潔。

中秋節古詩詞賞析 篇六

《子夜吳歌-秋歌》

(唐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點評:《子夜吳歌》分別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這首秋歌,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丈夫(“良人”)。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着真摯情意。

李白描寫月亮的作品真多:“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等等,當然大部分不是寫中秋的。

踏莎行·庚戌中秋後二夕帶湖篆岡小酌 篇七

詞牌名:踏莎行|朝代:宋朝|作者:辛棄疾

夜月樓臺,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淒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等閒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此詞作於公元一一九〇年(紹熙元年庚戌)八月十七日夜。篆岡,是辛棄疾在上饒的帶湖別墅中的一個地名。小酌,便宴。此詞就是在這次吟賞秋月的便宴上即興寫成的。

上片寫帶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見出秋色之可愛,說明古人悲愁沒有多少理由。“夜月樓臺,秋香院宇”二句對起,以工整清麗的句式描繪出迷人的夜景:在清涼幽靜的篆岡,秋月映照着樹木廕庇的樓臺,秋花在庭院裏散發着撲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來去”,轉寫景中之人,十分渾然一體。這七字除了一個名詞“人”之外,全用動詞與副詞,襯以一個結構助詞“地”,使得人物動態活靈活現,歡樂之狀躍然紙上。秋景是如此令詞人和他的賓客們賞心悅目,他不禁要想,爲什麼自古以來總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慼慼呢?當年宋玉大發悲秋之情,究竟爲了什麼?

上片末二句:“是誰秋到便淒涼?當年宋玉悲如許”,用設問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見秋即悲的孱弱之情。宋玉的名作《九辯》中頗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等等。辛棄疾這兩句,對此加以否定。應該說,當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緣由的,辛棄疾這裏不過是聊將宋玉代指歷來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筆勢,這是對古事的活用。由這兩句的語意看來,悲秋似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只有敞開胸懷,縱情吟賞秋色纔是通達的囉!每個讀者初讀到此,情不自禁地產生這樣的聯想,而順着作者這個表面的語調和邏輯繼續閱讀下去,思考下去。

其實,作者的本意並不在此!讀了詞的下片讀者才知辛棄疾最終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過,他之所謂悲“秋”,已不同於傳統文人的純粹感嘆時序之變遷與個人身世之沒落,而暗含了政治寄託的深意。

上片那些欲擒故縱的抒寫,乃是一種高明的蓄勢反跌之法。換頭三句“隨分杯盤,等閒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脈,把秋天寫得更使人留戀。秋夜不但有優美的自然景色,而且還有賞心悅目的好事,可以隨意小酌,可以隨便地欣賞歌舞,還有什麼值得悲傷的事呢?就這樣,在上片“是誰秋到便淒涼”一個問句之後,作者又在下片着力地加上了一個意思更明顯的反問,把自己本欲肯定的東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邊緣。末二句突然作了一個筆力千鈞的反跌:“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這一反跌,跌出了此詞悲秋的主題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極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盤推翻了。到此人們方知,一代豪傑辛棄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陽節快來了,那淒冷的風風雨雨將會破壞人們的幸福和安寧。

“重陽節近多風雨”一句,化用北宋詩人潘大臨詠重陽的名句“滿城風雨近重陽”,這正是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的“借古人之境界爲我之境界”。辛棄疾之所謂“風雨”,一語雙關,既指自然氣候,也暗喻政治形勢之險惡。稼軒作此詞時,國勢極弱,國運日衰,而向來北兵也習慣於在秋高馬肥時對南朝用兵,遠的不說,公元一一六一年(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率三十二路軍攻宋之役,就是在九月份發動的。稼軒《水調歌頭》(落日塞塵起)一闋就有“胡騎獵清秋”的警句。鑑於歷史的教訓,閒居帶湖的辛棄疾在密切注視政壇情況變化時,不會不想到邊塞的情況。此詞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政局的憂慮之情。這首詞通過時節變化的描寫來反映對現實生活的深沉感慨,氣度從容;欲擒欲縱,文法曲折多變;巧妙採用前人詩句,辭意含蓄;通過比興等手法,寄託政治感想。

淳熙八年(1181年)冬,辛棄疾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後二十年間,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間閒居,此詞便是作於其間。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辛棄疾在上饒的帶湖別墅篆岡喝酒賞月,成此佳作。

念奴嬌·過洞庭 篇八

詞牌名:念奴嬌|朝代:宋朝|作者: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界瓊田三萬頃,着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爲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嬌·過洞庭》是南宋文學家張孝祥泛舟洞庭湖時即景抒懷之作,詞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發了自己的高潔忠貞和豪邁氣概,同時隱隱透露出作者被貶謫的悲涼。

翻譯/譯文

洞庭湖與青草湖相連,浩瀚無垠,在這個中秋將至的時候,沒有一絲風過的痕跡。是玉的世界,還是瓊的原野?三萬頃明鏡般的湖水,載着我一葉細小的扁舟。皎潔的明月和燦爛的銀河,在這浩瀚的玉鏡中映出她們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體會着萬物的空明,卻不知如何道出,與君分享。

感懷這一輪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於嶺海之間,胸襟仍像冰雪一樣透明。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蕭瑟幽冷的鬚髮和衣袂,平靜的泛舟在這廣闊浩淼的蒼溟之中。讓我捧盡西江清澈的江水,細細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請天地萬象統統來做我的賓客,我盡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獨自的放聲高歌啊,怎能記得此時是何年!

中秋節古詩詞賞析 篇九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

清代:查慎行

長風霾雲莽千里,雲氣蓬蓬天冒水。

風收雲散波乍平,倒轉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紅,素月欲昇天斂容。

舟人回首盡東望,吞吐故在馮夷宮。

須臾忽自波心上,鏡面橫開十餘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迴盪。

此時驪龍潛最深,目炫不得銜珠吟。

巨魚無知作騰踔,鱗甲一動千黃金。

人間此境知難必,快意翻從偶然得。

遙聞漁父唱歌來,始覺中秋是今夕。

中秋節,月夜,寫景,山水,寫水

註釋

①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詩人由貴州返回海寧,途徑洞庭湖,正值中秋,遊後作成此詩。

②霾雲:陰雲。蓬蓬:茫茫覆蓋貌。冒:覆蓋。

③斂容:改變容顏。

④馮夷宮:馮夷,神話傳說中的水神,其宮殿在湖水深處。

⑤“此時”二句:驪龍,黑色的龍。《莊子·列御》記:驪龍頜下有珠,經常浮游水上,銜珠長吟。二句意爲這時潛伏深處的驪龍,因爲眼花繚亂,不能浮游上來銜珠長吟了。

⑥“巨魚”二句:騰踔(chuō):跳躍。千黃金:意爲千萬鱗片像黃金一樣閃閃耀眼。

⑦翻: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