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關於鄉愁的散文多篇

關於鄉愁的散文多篇

鄉愁的散文1

鄉愁是一棵樹,鄉愁是一根草;鄉愁是一碗米酒,鄉愁是一杯苦茶;鄉愁是一份濃濃的情,鄉愁是一道高高的坎;鄉愁是一份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鄉愁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動。

鄉愁是村頭那縷嫋嫋升起的炊煙,鄉愁是村口那彎明亮如鏡的古井;鄉愁是村中那口荷葉田田的水塘,鄉愁是村尾那棵飽經風霜的古樟。

鄉愁是青石板上清脆的腳步聲,鄉愁是四方井邊悅耳的捶衣聲;鄉愁是晨曦中漢子揮鞭驅牛時的吆喝聲,鄉愁是暮靄裏兒童騎在牛背上的牧笛聲。

鄉愁是老人們聚在一起時的嘮嗑,鄉愁是小孩子老鷹抓小雞的遊戲;鄉愁是男人們喝酒胡言亂語的那份醉氣,鄉愁是女人們關門品評男人的那份羞澀。

鄉愁是父親那根長長的旱菸杆,鄉愁是母親那桌豐盛的年夜飯;鄉愁是哥哥姐姐那聲血濃於水的叮嚀,鄉愁是弟弟妹妹那縷牽腸掛肚的思念。

鄉愁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飯時的那份歡笑,鄉愁是朋友們在一起神聊時的那份得意;鄉愁是大人們串給孩子們的那個紅包,鄉愁是老人們送給年青人的那份祝福。

鄉愁是遊子出門在外改不了的鄉音,鄉愁是慈母日漸衰老抹不平的皺紋;鄉愁是獨在異鄉爲異客的那份相思,鄉愁是秋風秋雨愁煞人的那份煎熬。

鄉愁是抹不掉的對故鄉的那份懷想,鄉愁是解不開的對故鄉的那份眷戀;鄉愁是化不了的對故鄉的那份濃情,鄉愁是揮不去的對故鄉的那份惆悵。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故鄉,記住我們永遠的家。記住鄉愁,就是記住家園,記住我們共同的根。

鄉愁的散文2

最近樅陽文聯,尋找鄉愁,家鄉的味道。一直想寫些東西,提筆又放下。

因爲我離家鄉並不遠,鄉愁並不濃。對於家鄉的記憶,熟悉又陌生。畢業之後,九月份在家鄉的鄉鎮裏當一名語文教師,初入茅廬,經過流水似的培訓。主要說的教師禮儀以及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們一羣人在會議室天天看視頻,在大會議室裏聊天。記得第一次來學校報到時,找了半天才到學校,一路走,每當三輪車從我身邊開過,我滿懷熱情的說聲,老鄉,帶我一程。當我上了電動三輪車,車速感覺不行了。不過老鄉還是很堅持帶我到學校,開頭幾次的放假,很不適應從學校走到街上,晴天還好點,下雨天,泥濘的道路讓我越陷越深。

剛去工作,學校由於在山坡上,夏天蚊子多且大,我就不明白,學校食堂的菜那麼差,我們身上的血的營養成分不高,也不知道它們那麼大。學校的生態環境好,有蛇,有老鼠,有各種小東西,來這裏,給我普及動物方面的知識,用水的問題,時有時沒,每次感覺水都有點問題。各種槽糕的事,莫名的心煩。自己也是農村裏出來,或許是精神上的陌生,再也找不到似曾相識的感覺,兒時的夥伴的逃離,農村文明的漸行漸遠,城市裏給我帶來的浮躁。無法去在寧靜的農村裏去尋找存在感,剛來一段的時間,一種無聊,存在感,以及跟自己想象無法去融合在一起。還好遇到一些同事,大家剛來的情緒應該差不多,一羣年輕人總是在逆境自嘲中渡過。總覺得,外面的世界好大好大,爲什麼我們相聚在這裏?或許也是緣分吧。

由於學校沒有網絡,手機信號又不好。現在我在想是怎麼去渡過的曾經,漸漸的,同事之間的相互的認識,年紀相仿,生活或許是枯燥,鄉下的學校,總是那麼的安靜,都是風聲,小河的流水聲,坐在河邊,去靜靜看夕陽,夕陽下去了,我們去散步,一條小河,我們總是來來回回,走了一次又一次,看別人在小河上垂釣。街上一直是我們嚮往的地方,湯溝街雖說是百年的老街,總感覺它的街道小且曲折,各種小弄堂。女老師一聽說誰要去上街,那麼這個上街人是學校最熱門的人,不需要寶馬,一輛電動車就可以俘獲女老師的心。我們會把要帶的東西,寫一張紙條,讓那個上街的人帶,各種早點,水果,菜等之類的東西。

看出我們對外面的渴望,學校就像圍城,圍住了我們對外面的渴望。總是在枯燥生活尋找情趣,有些女老師養起了花,有些女老師脫掉嬌氣的外套,研究了廚藝。有些老師,把城市的時裝收起來,放到箱子裏。自黑自己,讓自己接地氣,鄉土的氣息越來越濃厚。我的興趣,打打籃球,夜裏打牌,偶爾早上跑步去街上買早點,去學校周圍陪老師們散步,聊聊天,自己學生也給我生活帶來一些生氣,生活慢慢變得有點顏色,在鄉村裏,一種慢生活的節奏,去河裏看荷花。外面的世界讓我漸漸跟同學失去了聯繫,每次回到市裏,我感覺我的脫節。每當打開空間,看到同學在城市裏身影,或許很辛苦。自己在青春中腐朽,心情忽遠忽近,一直在思考這問題。

跟同事們一直歡快的渡過了一年多,太多的事,太多的歡樂。或許我們都不見得回去,那裏有我們走過的路,有我們的學生,有我們的印記,有我們的歡樂,有我們的抱怨。有工作的青澀。還有我帶的娃。那人,那水,那青春。遠了,近了,消散了,不變的顏色。此文紀念我們曾經的同事,雖然現在都在不同地方工作。

鄉愁的散文3

江南的風,吹醒了塞北的夢,蒙古國戈壁的盛夏,也悄然停留在炎陽高照戈壁的渡口,幾聲布穀鳥清脆的啼叫聲,喚醒了漂泊遊子無限的思念,猶如夏日蒙古國戈壁的野草,瘋狂地生長、蔓延!

因爲自己醉心於遠去的腳步,唯有揮不盡的一抹鄉愁,在心中徘徊、迴盪。身處異國他鄉,每當業餘時間,對祖國黃土地上的故鄉眷戀,永遠是揮之不去的鄉愁,只能合一縷和煦的暖風,讓鄉愁的心兒,停留在異國戈壁夏日炎陽高照的路口徘徊!

一個人若從來沒有離開故鄉半步,永遠體會不到那種鄉愁的滋味!鄉愁,是一種濃烈的酒,隨着時間越長,越能散發出濃濃的醇香;鄉愁,是勞累了一天,拖着疲憊的身子,每當進入夢鄉,癡癡的相守;鄉愁,不論四季更迭,是永遠停留在季節深處,像夏日的季風,只有在夢境的空間裏,穿越距離的時空,停留在故鄉每個熟悉的角落,與家中的親人一起共嬋娟、迎來朝陽、送走晚霞遙望的守護!

可惜,風來夢醒,無情的打溼了相思的停留的渡口,只好揉揉睡意朦朧的眼睛,從新開始了新的一天艱辛的拼搏。

每當在異國他鄉,孤寂無助時,喜歡借一支素筆和一張素箋,訴說一路走來點滴歡笑和拼搏的淚水,無拘無束的掙脫世俗的煩擾和權利的禁錮,盡情地流露於字裏行間,在愛好文學的這片沃土上自由的馳騁,演繹着世人不知的角色和祕密,讓鄉愁化作一杯清醇的米酒,在寂寞的異國他鄉的黑夜中,溫暖自己,明亮自己艱難的處境與困頓。

夜裏,每當拖着疲憊的身軀,沉睡、進入甜甜地夢鄉的時候,夢見自己躺在祖國溫暖的黃土地懷抱裏,感覺到那麼溫暖、舒適和溫馨。此時、此刻的故鄉,鮮活鮮活的展現在遊子眼前,故鄉的那一山、一水、一草、一花、一木,都顯得是麼親切!還有生存在黃土地上面心底善良的父老鄉親、嬌妻愛子,他們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都繪成了一幅幅寧靜而美麗的畫卷,清晰似在身邊;同時,也彷彿聽到了黃土地母親呼吸的聲音和黃土地心跳的韻律,就像佛經中超度苦難的梵音,如此惟妙惟肖,每時每刻,教誨着黃土地上的人們,讓那一雙雙慈祥的眼睛和善良的心,善待人世間的每個生靈和每件事!

自從踏上這片異國他鄉陌生的土地,在今天掌握政權的勢力眼皮下,過着小心翼翼、膽顫心驚,藏匿着自己只有背影沒有背景的日子,可以想象是多麼的無奈和孤寂,就連平時下班的業餘時間不給報酬的兼職崗位,也被今天執政者無情的剝奪了,充分的利用起來!聽到那些走狗們使勁的“咚咚”敲響我寢室門的時候,讓我厭倦至極,可是那些走狗們是當今執政者的連襟,我無能爲力反抗,惹不起也躲不起,只能在內心深處產生極其反感的情緒。因爲他們無情的打亂了我創作的思維與思緒,我只能掩卷擱筆,讓記憶編制的夢,等待時間一點點消逝。

“哎,他鄉的水再甜,月還是故鄉的圓!”眸然回首,當許多朋友們聽到我出國謀了一份好差使,可以發洋財,掙到美元的時候,給我投來了極其羨慕的眼光。可是,他們可否知道,在別人的故鄉,在他人的一畝三分地裏,自己爲生活奔波的艱辛和不易、處處受到挫折和無助?他們能否體會“天下烏鴉一般黑”和寂寞時思念親人的淚滴?

淒涼、無助兩應同,此地只有笑淡怨恨明月中。對於異國他鄉漂泊的遊子來說,只有對祖國故鄉的惦念和對家中親人的思念,卻一如既往,就像蒙古國夏日戈壁裏的野草,一樣瘋狂的生長、蔓延!

鄉愁的散文4

鄉愁,是一株株搖擺在田埂上的狗尾巴草。鄉愁,是一縷縷飄蕩在泥牆上的裊裊炊煙。

多年前,當我如雲朵般飄向遠方,眼睜睜地看着朝夕相處的,被前行列車拋在身後,我就知道,今生今世,我將註定要淪陷在無盡的鄉愁裏了。

兒時村莊的,在整潔寬敞的村道上,有肩挑水桶走向老井的挑水人,有牽牛扛梨吆喝牲口的播種人,有揹着書包去上學的孩童。簡樸的碾房,石碾吱吱呀呀不知疲倦地轉動,那是手腳麻利的村婦在推碾穀物。當亮燦燦的,灑向村前的草垛,村莊上空,便有乳白色的炊煙輕輕升起。只是早晨的炊煙,總像個沒睡醒的懶漢,慢悠悠地在屋頂左搖右擺地晃盪,一幅捨不得的樣子。

小時候,總莫名地嚮往外面的。村後起伏的小山丘,是我最愛去的地方。因爲站在山丘上,可以眺望到遠方連綿起伏的如黛青山。曾無數次憧憬:山那邊會是什麼樣子?當長大後,踏上火車走向遠方,還是忍不住淚雨紛飛。忘不了風中揮別的手,忘不了雨裏村莊無助的眼。

初離,想家的日子,總被異鄉的雨水淋得透溼。也總被閃爍的霓虹燈拉得老長。村莊清晨微涼的薄霧,林中歸巢的鳥雀,總在夜深人靜裏,遊蕩在我的無眠裏。想家時,唯有用在千里之外與訴情衷。一根長長的電話線,傳遞着遊子對家無盡的。那時,村裏有電話的人家不多。每次給母親打電話,都需打到鄰居家,再由人家轉告。

打電話雖只是隔三岔五,但畢竟得去別人家接。人家當面雖不說什麼,但一久,臉色就不好看。後來,在我和妹妹的勸說下,節儉的母親,終於同意在自已房間牀頭,安一部座機。自從家有了電話,我和妹妹便天天晚上打電話。若是隔上三五天沒打,母親就開始在家坐立不安:兩丫頭這是咋啦?一連幾天都沒個電話。

“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到逢年過節,隻身遠方的我們心裏難免愧疚。卻也只能去郵局給母親寄上三兩百,以表心意。後來,就又改爲轉帳。把錢轉給在漢中工作的妹妹,讓她取出來給母親送去。只要一知道我又寄錢,無論多少,母親都會在電話裏將我嘮叨一番:讓你不要給我寄,你總不聽。我不缺錢,家裏還有苞谷和幹豇豆沒買。到時一變買,便是零花錢。你們在外面不容易,處處都要花錢,不要記牽我。每每聽到母親這些話,我總會鼻子發酸,眼眶盈淚。我忘不了母親的艱辛和不易,更忘不了路上她那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疼愛。都說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可我,卻常身在異鄉。還總讓六旬有餘的慈母,過着望盡流雲盼歸雁的日子。

離家多年,村莊的模樣,已漸斑駁。卻已在無聲流轉中,被深深地烙印在心底。對故土與生俱來的眷戀,在村莊面前,總會生出許多愛憐,幾許柔情。老屋上飄逸的炊煙,在爲村莊舞動着悄麗和優雅。村道上清脆的鳥鳴,在爲村莊吟唱着靈動和清婉。那時的村莊,總在不動聲色中多姿和迷人着。

多年後,當我懷揣着無垠的思念,於千里之外,星夜兼程地向村莊飛奔而來。迎接我的,是暮色蒼茫中的一窗夜雨。當我揹着的行囊,徘徊在縣城清冷的路燈下,曾生於斯長於斯的我,竟像是個異鄉人。那一刻,我落淚了。我知道,在村莊面前,我只是個迷路的孩子。儘管異鄉的風,已吹皺了我的容顏。可回家的腳步,卻永遠堅定如初。

次日清晨,初歇。在下車的路口,慈祥的母親,早已在此等候多時。當放下背上沉重的雙肩包,我如長途跋涉的疲憊旅人,終於可以躺在村莊的懷抱裏,地呼吸。當我再次走近魂牽夢縈的村莊,我知道,我的,終於找到安放之地。

“一層秋雨一層涼”,當的腳步剛進入初秋,陝南的早晚,已略顯涼薄。只是房前屋後的莊稼,依然毫不知情地長勢旺盛。村前梯田裏,綠油油的稻穀,正抽穗揚花。村後坡地裏,粗枝大葉的玉米,也在掛須長棒。看着這熟悉的景物,我的心,彷彿又回到了,漫步在草長鶯飛的舊時光裏。稻田裏飛舞的蜻蜓,玉米地蹦跳的螞蚱,彷彿還在眼前晃動。耳邊秋蟬的鳴叫,打斷了我遊蕩的。幾許輕嘆,幾多,在澄澈如洗的天宇面前,是那樣的微不足道。只是,再高遠清寧的,又怎能留住村莊如水的初衷。

水泥路的鋪設,使雨天一身泥的村莊,也明眸皓齒了起來。剛一到家,我就想起去老屋舊址走走。母親告訴我,那裏除了沒膝的野草,便是隨風搖曳的遍地荒涼。雖早有準備,但聽母親這樣說,還是有些感傷。那裏,曾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純真的童年,懵懂的,都是在那裏度過。後來,因老屋地基下沉,纔不得不搬離。看我如此執着,母親說老屋那邊路不好走,等路幹些再去。我這纔想起水泥路還未鋪過去。

第二天,還沒等朝霞在天邊綻開,我便和母親踩着草尖上的露珠,向昔日的老屋走去。儘管冰涼的露水,打溼了我們的雙腳。但看着路邊草葉上滾動着的晶瑩晨露,不由得感嘆大自然的博愛。不管身在何處,只要生爲世間草木,不管你是強大還是弱小,都能得到大自然這個造物主的眷顧。老屋舊址在村莊後面。因水土流失及山體滑坡頻發,十幾年來,村裏人都相繼搬離了昔日村莊。在被稱做“洋鐵路”的寬闊縣道旁,修房建屋。當紅牆白瓦的二層小洋樓在村莊悄然興起,昔日熱鬧非凡的老村莊,除了一兩家沒有能力建新房的孤寡,就只有殘垣斷壁間的透心淒涼,和被胡亂丟棄的遍地荒蕪。

小路兩邊,茂密的莊稼,象是時光不捨的手,在清風裏輕拂村莊的頹廢。樹上鳴蟬的嘶叫,彷彿在極力挽留季節的腳步。當我走進村莊,儘管有鋪天蓋地的濃蔭,卻也擋不住滿眼衰敗。路,還是曾經的路,只是村道上人來人往的盛況,早已沒了影蹤。所到之處,全是沒膝的荒蕪。母親一邊走,一邊在我身後唸叨:這些地方,一不住人,就衰敗得不成樣子。想想當年,是多麼熱鬧。母親細碎的嘮叨,在不經意間,觸動着我心底屬於村莊的那份溫情。心,也不由得惆悵起來。

在村莊雜草叢生的小路上,我看到一個滿頭白髮的婦人,正彎腰在菜地拔草。她曾是村裏做事利索的能幹,雖有養三子一女,可到了晚年,卻只有老頭子陪她住在破舊的老屋。她那幾個年輕力壯的兒子,早已將精巧別緻的小洋樓,建到了水泥路邊。那閃着光亮的琉璃瓦,明亮潔淨的鋁合金玻璃窗,和老人低矮破舊的老屋遙遙相望,彷彿向人們訴說着什麼。想到這裏,看着老人那蒼老彎曲的,一種說不出的憐憫油然而生,我真心老人能平安健康地安享晚年。

想起兒時村莊的溫馨,看看眼前荒草覆蓋的老屋舊址,心裏充滿悲愴。曾經豐膄的村莊,已枯瘦在了深處。村頭荷香漫溢的池塘,已被淤泥掩埋;繞村而過的清清水渠,也因雨水的沖刷,被泥沙侵佔;置身村中央的碾房,也在風雨的侵襲中,因年久失修而轟然倒塌。碾房,曾是兒時村莊中最熱鬧的去處。如今,看着爬滿野草的石碾,我心底,忽然有了刀紋般的疼痛。我不知道,這疼痛,是來自歲月的無情,還是來自石碾的淒冷。但我知道,那個見證過祖輩無限艱辛的石碾,即將倉促離去。兒時用石碾碾玉米的悠然時光,也將一去不復返。我不知道,碾房在風雨交加中轟然倒塌的瞬間,石碾眼中是否有淚,心中是否有痛。也許,只有我知道:倒下的,不只是石碾,還有那數不清的記憶。只是,它們已隨着風雨,零落在時光裏,再也無法拼湊。

走進老屋舊址,映入眼簾的雜草,讓我心頭浮起點點蒼涼。時光的侵蝕,歲月的磨礪,就連曾經的破磚爛瓦,都漸漸沒了蹤跡。面對遍地蒼涼,總有恍如隔世的感覺。真不知道還能爲村莊做些什麼?記憶裏的溫馨畫面,已被紛繁的世事斑駁。除了天邊的雲,耳畔的風,一切都已歸於沉寂。難怪有人說,時間最是無情物。見我不語,母親走過來說,走吧,這個地方到處都陰森森的,有什麼好看的。或許,這個曾給過我和記憶的地方,對我來說,今生是難以忘懷。但對母親來說,卻只會有太多。因爲這裏,有太多的影子。只是我不知道,離開村莊和老屋,生命中遺散的清澈時光,又將該去那裏尋覓?

離開老屋舊址後,我去了的墳前。我要給奶奶磕頭,我要去看望奶奶墳前的柏樹。樹,都是父親在世時,爲奶奶栽的。看着蒼翠挺拔的柏樹,我的心,剎那無比平靜。我知道,我千里不堪重負的思念,在一杯黃土和幾株柏樹面前,終於可以釋懷了。看我在奶奶墳前重重地跪下,虔誠地磕頭,母親慈愛的眼裏,充滿了憐愛。

給奶奶磕完頭,母親去地裏拔了已八份熟的花生,說要回家煮來給我吃。趁着母親彎腰拔花生的間隙,我忍不住再次回頭。我要把身後荒蕪的村莊好好看看,我想用力把它刻在心底。村莊,這個被蒼茫大地育孕出來的“孩子”,它們用頑強的生命力,在季節裏更替着繁榮,在歲月中重疊着。它們悄然地榮枯,無聲地飄零。只是不知,時光的彼岸,是否還會有人如我這般,在爲村莊離去的踉蹌?

和母親走在回家的路上,恰巧碰到村裏一位高齡老大娘。看她拄着柺杖蹣跚在小路上,我突然想起去世多年的奶奶。童年模糊而又清晰的記憶,村莊溫暖而又熱鬧的過往,又涌上了心頭。老人年紀雖大,身體還好。一看到我,便用枯瘦的手,親切地拉住我:“當年,你是我看着出生的。一眨眼,你的孩子也都到處跑了,時間過得真快!”我扶着老人,要她去母親家坐坐。老人只稍坐了片刻,便要離開。我拿出給母親買的香蕉和蛋糕,往大娘口袋塞了幾個。並告訴她,有時間我會再來看望她。大娘輕輕拉着我的手,淡定地對我說:“孩子,我都快九十了。下次回來,恐怕你就見不到我了”。我鼻子一酸:“不會的,下次回來我一定還能見到你!你可要好好保重啊!”目送老人離去的背影,幾滴清淚悄然從我臉龐滑落。

老人,曾是的靈魂。只是,隨着時光流逝,和村裏老人的逐漸減少,村莊的過往,也將被沉入時光深處。那些記憶中的冷暖,裏的悲喜,也將在世事變遷中,日漸縹緲。當有一天,村莊的舊痕無處可尋,心中這千絲萬縷的鄉愁,又將該置放何處?當暮色伴着薄霧,悄然而至,在微涼的秋夜,我仰望蒼穹,只見夜空如洗,星輝如眸,一切似曾相識。只是身邊的村莊,已在漸行漸遠中輪廓模糊。唯有幾隻螢火蟲,攜着微弱的光亮,孤魂般遊蕩在清冷的曠野。

當離去的腳步再次響起,白髮慈母沉默着爲我送別。己不再年輕如初的我,忍不住對身後的村莊看了又看。被送上車的我,已不敢再回頭。怕自已氾濫的,被母親看見,被村莊知曉。

天空,不知何時又飄起了濛濛。那鋪天蓋地的柔柔雨絲,在天空斜斜地舞,密密地織,像極了我身後如影相隨的鄉愁。

鄉愁的散文5

鄉愁,是大年七年級裏端起的杯中酒。

鄉愁是一種感覺,是一種思念,是貼緊心窩依偎的一種情感,是我內心一個聖潔的結。

鄉愁是家鄉父輩們的張張笑臉,是母親期盼的一雙昏花老眼;鄉愁是老家門前小夥伴們玩遊戲時的一條小石凳,鄉愁是爬滿院的一牆絲瓜,鄉愁是夜晚偷嘴吃時鍋臺邊蹦來跳去的蟋蟀;鄉愁是滿院跑着的雞,也是後院那用來換過年時新衣服的哼哼豬。

鄉愁是離家不遠的一條河,鄉愁是北窪地裏飄動的綠色的稻子,鄉愁是村南地裏一根根挺拔的玉米稈,鄉愁是跟在大人身後挎着小籃撿起來的一粒粒麥穗,鄉愁是彎彎曲曲的一條條鄉間土路;鄉愁是雨後,淋得精溼的衣服和小夥伴赤着脊樑搖頭晃腦的琅琅讀書聲;鄉愁是老家院子裏一棵石榴樹,鄉愁是外婆靠在牀邊的一根老柺杖;鄉愁是雙目失明的老奶奶,重逢時撫摸你臉龐的一雙粗糙的手;鄉愁是老家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是街坊四鄰碗裏的粗茶淡飯。

鄉愁是再也回不去的童年;鄉愁是夜深人靜時,天邊的月亮;鄉愁是煩躁不安時,最嚮往的一片淨土。鄉愁是心底暗藏的一縷清風;鄉愁是人生旅途勞頓後,映入眼簾的一片叢林。

鄉愁是夏天來時,熱辣辣的風,還有外婆手中不停搖動的芭蕉扇;鄉愁是秋天來時房檐下一串串打結晾曬的玉米穗、秋雨綿綿時的泥濘土路;鄉愁是冬天來時一地的白雪,是一家人圍火靜靜而坐的寧靜的夜晚;鄉愁是春天來時,村口路邊柳樹上發芽的柳尖,是外出求學的殷殷叮囑。鄉愁是祠堂改造的國小裏,昨天見面時還按宗族輩分稱呼着哥哥、姐姐,今天背上書包,見面就要喊一聲老師時的一臉羞怯。

鄉愁,是社會進化過程中,只留下故鄉的地名,只能夢裏相見,卻再也回不去的家鄉。

鄉愁的散文6

最近的天怎麼啦?從去年入冬以來一直到今年的5月基本上一直都在下雨,使得人的心情總是陰霾,讓我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淡淡的憂傷,我透過窗戶看着窗外淅瀝的小雨還有雨點滴落在活動板房上“貼塔託”的聲音,我不由莫名的傷感起來,於是我的思緒迎着那風穿過那黑黝黝的雲層隨着那時空飄蕩在一個小山村的上空,我向下看見一幢木房裏我父親正在廚房裏忙活着,而我母親卻正在往竈膛裏添着材,我向他們大聲的喊到“我回來了!”,可他們總是聽不見,沒有迴應我的叫嚷,依然專心的做着他們的事。我終於明白我那莫名的傷感原來源至我思念家鄉的憂鬱,那是鄉愁。

記得余光中先生在他的《鄉愁》中說到:“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我小時候的鄉愁卻總是一首歡快的歌曲,一首《鄉間小路》伴隨着我的整個童年,每天放學後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對我母親說到:“媽,我去看牛去了。”然後趕着我家那頭老黃牛沿着鄉間泥濘的小路徘徊在山嶺與溝谷之間,當牛兒吃飽開始反覆咀嚼的時候,也是小夥伴們放鬆的時候,不再擔心牛兒偷吃莊稼的我們開始了我們的嬉戲,男孩子玩躲藏貓貓、大花臉、小石頭撞石碑、鬥雞等遊戲,女孩子則玩踢毽子、撿石子等小玩意。男孩子們玩得無聊的時候總是去嘲笑女孩子游戲的無聊及無趣,最後總吸引着女孩子參加了我們的遊戲,於是大家分邊邊,或學電影裏的鐵道游擊隊,分配各種角色,然後把電影重演一遍,雖稚嫩卻充滿着歡樂。當然偶爾也會學劉三姐對對山歌,只是羞澀了一些。當太陽快下山的時候,這是我們回家的時候,也是我驕傲自豪的時候,我總會在這個時候用自制的竹笛吹響《鄉間小路》,引來男夥伴們嫉妒的眼光同時也吸引着女孩子們羨慕的目光,而我總是裝着毫不知道的模樣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外求學的時候,鄉愁總是那一聲聲催人的喇叭鳴笛聲,回家時讓人興奮離家時讓人感傷。我們讀書的那個時候,學校很少,由於交通的閉塞,從高中起就要半年纔回一次家。那個時候的校園,城裏的學生和鄉下的學生是兩道不同的風景,衣着乾淨、整潔、華麗的就是城裏的學生,而我們從鄉下來的學生衣服基本上就是皺和灰。活動在操場中心的永遠是城裏的學生,而我們從鄉下來的學生基本都是站或坐在樹蔭下,心裏懷着羨慕、嫉妒、恨等複雜的眼光看着城裏學生青春的靚影,總有自慚形愧的感覺而不敢靠近。放學後看着城裏的學生三三兩兩的回家,而我們只有靜靜地回到宿舍拿着銻鐵飯盒去食堂打飯,吃着難以下嚥的飯菜,免不得想起家中的溫馨而讓淚珠在眼裏打轉。由於鄉下師資缺乏,本應國中就該開的課而沒有開,導致我們的學習成績嚴重偏科,故我們從鄉下來的學生就會利用這個機會好好的自習用以縮短和城裏學生的差距,我們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重複,靠着清貧與自尊的堅持,最終在學業上趕超城裏的學生,那時我們纔敢正面城裏學生的臉龐而目光卻依然不敢直視。當放假的鐘聲敲響的時候,我們會以最快的`速度打包好自己簡單的行囊,匆忙的來到車站,擠上列車焦急的等待發車,當列車出發的喇叭鳴笛聲響後向着那貧窮而溫馨的家鄉行駛時,我們會突然的安靜下來,但心卻依然激動,我們回家了。

而現在,鄉愁就是電話裏的一聲問候,電話接通時心雖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處說起,匆忙問候掛斷電話後怔怔的發呆,而心裏卻依然波瀾起伏。大學畢業後我留在了城市成了城裏人,每天的上下班或外出出差把整個日曆安排的全是事業,每天穿梭在川流不息的車輛中,清晨和那日暮早已與城市的喧囂溶爲一體。本着農村人的樸實、勤奮、吃苦、努力與探索,我的工作總是那樣的出色,我的職位越走越高,我的收入也越來越多,但每當安靜或輕閒的時候,成功與幸福的喜悅沒有衝褪我那莫名的空虛,我總是在這一刻想起我那遙遠的家鄉,還有我那用盡心血供我讀書現已經蒼老得已沒有生氣的父母親。

而今天,當我拿起電話撥通後,當指尖那頭傳來母親的聲音後,我就明白,鄉愁就是一種清淡且濃烈的牽掛與思念,母親的心始終在我這頭,牽掛伴隨我走到很遠很遠,而我的心也一直在母親那頭,凝結爲永久的思念。

鄉愁的散文7

按照蘇南人的習俗,石榴花紅、梔子花開的農曆五月初五前,家家戶戶都是要包糉子的。除了藉以緬懷先賢,調劑家人口味纔是真正的動因。

心細如針的母親會提前買回生長於太湖邊翠綠清香又寬厚的原生態蘆葦葉,回家後分五六張一小把紮好,掛在陰涼處備用。包糉子前,先將糉葉拿到河埠去洗刷乾淨,再放到大鍋內蒸煮,用清水漂洗後,置於大木盆裏待用;糯米自然是要選用優質上品的,預先淘洗清爽,瀝乾水即可使用;糉子的餡,那要根據家人的口味喜好,除了有用醬酒滷好的塊肉,還有鹹鴨蛋黃、紅棗、蠶豆瓣、紅豆、豌豆等。母親是個普通勞動婦女,在當時家庭經濟比較拮据的情況下,心靈手巧的她總是想方設法弄些各花式的糉子餡,窮盡心思也要爲家人制造些驚喜。

看母親包糉子,是件很享受的樂事。

正因如此,每次我都會乖乖地搬個小凳子,靜靜地坐在母親身旁欣賞。偶爾幫着打打下手,倒倒茶或剪剪麻線什麼的。只見母親用靈巧的雙手從盆裏撈起兩片糉葉,夾於左手中指和食指間,在右手的幫襯下,凌空輕輕一旋,糉子的外殼霎時便成型了。細心專注地裝進糯米、餡心後,用另一片糉葉將開口處封嚴,母親便利索地拽來備好的麻線,一端用牙咬住,一端用手抓着在糉子上來回繞幾圈,紮實捆牢,打個活結,一隻有棱有角硬邦邦的小腳糉子頃刻就誕生了。母親包糉子的手勢之靈巧、速度之迅捷、動作之精準,半點不亞於紡紗織女。母親包的小腳糉子,形態纖秀,堅緊飽滿,再怎麼蒸煮也不會泄漏,可謂功夫不凡,實力深厚,每每都能贏得街坊鄰居和親朋好友的讚美。包的枕頭糉子、菱形糉子也有模有樣,不同形狀的糉子,主要是用來區別糉餡的,譬如紅豆、豌豆或豆瓣糉,肯定是包尖腳糉;而鮮肉糉,那必然是枕頭形的;至於鹹鴨蛋黃與紅棗糉子,一般包成菱形的。

家裏人多,消耗量大,母親包的糉子肯定不能少,所以每回都要包上二三十斤糯米,通常情況在吃罷午飯便動手了,一直包到傍晚,整下午坐着累得腿麻背疼直不起腰,可母親總是笑呵呵、樂陶陶地操勞着,從未聽到過半句怨言牢騷。不善言辭的我,只能投以母親充滿感激之情的眼神。

糉子包好後,燒煮的任務就落到了父親的肩上。在此之前,父親早已備好許多曬乾的樹枝、木棍等硬柴,整齊地堆碼在竈頭旁。燒糉子是項有技術含量的活,沒點功底是難以燒得好的。首要的是肉糉、蛋黃糉必須與其他糉子分開燒煮,以防串味;其次需勤觀察、常添水,始終保持鍋裏的水位超出糉子,不使糉子露出水面而致米粒、餡心夾生。再之,便是火候的掌控。大火將鍋裏的糉子燒開後,就得用不溫不火的文火慢燒細煮。燒一大鍋糉子,夠父親忙碌三四個鐘頭的。硬柴燒下來的炭火後勁十分大,即便熄火了餘溫也很有力道,所以一般都會將鍋內加滿水讓糉子燜在鍋裏,以充分利用熱能,將糉子煮透燒熟。焐到次日的糉子,晶瑩微黃的脂膏都已經流出來了,糉子外圍的米都已黏連在了一起,吃起來特別軟糯香酥。

裊裊炊煙冉冉升起來了,千家萬戶燒糉子散發出來的馨香,瀰漫在故鄉桃溪的大街小巷上空,一種莫名的興奮感會油然而生,壯觀而又誘人。

在資源奇缺、物質匱乏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能品嚐到糉子絕對是令人羨慕的奢侈事情。所以當我清晨吃過糉子背起書包去上學時,渾身流溢着幸福之感,心情也像五月的天氣晴朗而透明。放學回到家後,放下書包,便急不可耐地拿起紅豆或豌豆糉子,蘸上些綿白糖,津津有味地啃着,心裏像灌了蜜似的舒坦。

後來,我離開故鄉,到外地讀書、工作,便很少吃到那浸透着親情、飽含着愛意的獨特滋味了。

鄉愁的散文8

幾天來,與一起考取到同所大學的高中同學結伴,像一些歡快的馬駒,遊走於省城的大街小巷、商店公園,被深埋在興奮和新鮮感裏

這個晚上,正是中秋節,系裏特意在教學樓前的空地上準備了一個篝火晚會。火堆設在教學樓前的一片空闊地上,夜幕剛剛罩住蓊蓊鬱鬱的樹木的時候,火堆被點燃了。火苗一截截向高處躥,火光一點點明亮起來,映得許多陌生的面龐像是塗了細膩的油彩,比白天更爲生動。正在這個時候,隔着細密的柳枝,我看到不遠處的樓頂托起一輪圓月。

這輪圓月恰如烤熾通亮的烙鐵,“哧啦”一下就烙在我心上。從來沒有感受過想家的感覺會是疼的。其實,此前也沒有真正離開過家。現在隔着遙遠的距離,才覺得那個簡陋的農家小院不只是自己的棲身之所,也是心靈的寄託之地。此時,想那小院應是沐在清亮的月輝裏,一個蒼老的身影站在月光裏,正是我的老父。

我揹着行李捲、手提小木箱走出那個小院的時候,已經是一隻駛離港灣的小船了,只是我自己當時沒有意識到。我心裏明白在這個校園也只是暫作停泊,對於前途自己無法預知,更無法把握,當再次起程向前時,是“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悽清孤寂,是“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驚駭險境,還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順風順水?

此時,一個男聲從火堆旁傳來:“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我可愛的故鄉”我的故鄉沒有桃花,浮現在我眼前的是夏天遍地金黃的麥浪,冬天雪白寂靜的田野;低矮的屋檐,高砌的石階;披着厚重棉襖的男人,頂戴花花綠綠頭巾的女人,光腳在水渠裏玩水的孩子們;綠色草地上放牧着的靜靜羊羣老父親佝僂身子扛着鐵杴從家裏走出,小腳的母親揹着草捆從細細的田埂上走過,兄長在大太陽下面弓着腰,從揚起輕塵的黃土上拔下已經成熟的麥子,小侄女如花初綻的笑靨。

原來,家在心裏,心在疼處。

鄉愁的散文9

1687年,瑞士有一位叫約翰納斯·胡斐的醫生,撰文記述一名患了怪病的大學生。這名大學生因爲非常想家而病入膏肓。醫生給他開了許多藥都不見效,只好建議他回家休養。沒想到,只是“回家”這個計劃,就令他振奮許多;在回鄉的路上,他竟然完全康復了!

“鄉愁”是一種病,根源在於你的記憶,你對家鄉的記憶。

對家鄉的認識,只有在你走出家鄉,看到了另一處地方時,方纔開始。

人們離開家鄉,或是因爲對異地的嚮往,或是因爲要向上奮鬥,擺脫貧窮……但,當你千方百計登陸異地後,思鄉之情卻油然而生。

記憶裏,老家寬大的衚衕口,遮天蔽日的大樹,鄉親們坐在樹下談笑風生。天空是綠色的,那是大樹的綠蔭暈染到天上的效果。

老家的夜晚,天藍得發黑,滿天繁星又大又亮,像一顆顆鑽石閃耀光芒。當你輕輕入睡的時候,窗外草蟲啾唧,包圍着你的夢鄉——雖有萬千只蟲類歌手合唱,那卻是一晝夜中最靜謐的時刻。

令我們深感失落的是,如今在都市的燈光污染下,我們都不太有心思去看星星、看月亮了。當你翻閱老照片的時候,總能夠回想起一些陳年往事。但,隨着將照相機嵌入手機這一天才設計的誕生,再也沒有那些發黃褪色的老照片了——人們都在忙着即拍即刪。

回鄉是治療思鄉病的最好辦法,因此每逢春節,許多中國人總是不顧一切要回家過年,就像候鳥要遷徙一樣。

但你所落腳的城市在鉅變,你遠方的故鄉也在鉅變。只不過,跟都市的日新月異相比,中國的鄉村越來越變得不像昔日的鄉村了。每次在農村看到那些用紅磚和預製板搭建的千篇一律的房屋,心裏都不太舒服。而今的鄉村建築比城市建築更無個性。這也不能怪農民,因爲他們只能買到這樣的建築材料,他們也請不起設計師。就算是村裏的富戶,也不過把門樓造得更高些,瓷磚貼得更光鮮些罷了。

那些承載你兒時記憶,那些你在異鄉魂牽夢繞的大樹小河、老屋池塘已然灰飛煙滅,無影無蹤。當你滿懷疲憊,眼裏擱着酸楚的淚,揣着一腔鄉愁,滿心指望“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能爲你“撫平創傷”時,忽然感覺自己好像又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故鄉變成了另一個異鄉……

確實,有很多事情,只有在回憶中才仍然一直存在着。有時我們根本無法再回到最原始的回憶裏去,因爲我們無法再重建當初的情景,而鄉愁給你的回憶上了色,讓它變得更加縹緲虛幻,令人惆悵。

鄉愁的散文10

一壺薄酒暈開了離愁,

年關時候,有誰共我,聽一曲悠悠。

淺淚噎在喉,忘卻了春秋,

只一心凝望,凝望那千里之外的心舟,

那兒有家的溫柔。

掬月在手,一縷澄澈,幾絲輕柔,

散開去,是一地的鄉愁。

我輕輕,取鄉愁,一杯杯,化入酒;

我輕輕,將薄酒,一杯杯,飲入喉,

凝入我血肉,

再回首,依然是家的溫柔。

時鐘依舊自在的走,

月圓月收,有誰共我,添一筆鄉期的“正”字頭。

鄉夢難休,擾亂了心的靜守,

深情地懷想,懷想那千里之外的楊柳,

那楊柳記錄了我童年的春秋。

藏夢在心,一番祈願,一番對遠方夢的追求,

夢醒時,是一世的鄉愁。

我輕輕,取鄉愁,一杯杯,化入酒;

我輕輕,將薄酒,一杯杯,飲入喉,

凝入我血肉,

再回首,依然是家的溫柔。

我輕輕,取鄉愁,一杯杯,化入酒;

我輕輕,將薄酒,一杯杯,飲入喉,

凝入我血肉,

再回首,依然是家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