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品多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品多篇】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一

一、指導思想: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主線,將品德、行爲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因素,加深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任教四(1)、四(2)、四(3)、四(4)四個班品德與社會。四年級學生雖然掌握的基礎知識比較牢固,但有些綜合應用、實踐性較強的知識知道的比較少,同學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所以要求大部分學生能積極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做一個文明有教養的人;知道殘疾人的困難,感受殘疾人身殘志不殘的可貴品質,從而能尊重殘疾人,積極主動幫助他們;引導學生逐步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爲;引導學生明白參加集體活動、熱心爲集體服務是熱愛集體的表現,做到主動爲集體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體中的每個成員發揮各自作用,集體才能得到不斷髮展和進步。

2、瞭解一些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發展;感知這些環境問題帶來的危害,學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瞭解家鄉的巨大變化;知道獨特的民風民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瞭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方便;選擇中知道幾種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點,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順利到達目的地;瞭解從古到今我國交通運輸設施和交通運輸方式的巨大變化,感受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激發學生對祖國及家鄉的熱愛;學會編制小報;認識通信的迅猛發展。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教學難點:在瞭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五、教學措施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爲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爲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爲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爲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爲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麼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爲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啓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爲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爲基礎與學生爲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爲主的發展性評價。

六、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時間

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備註

1

2.6-2.12

社區的公共設施

2

已完成

2

2.13-2.19

和睦相處

2

3

2.20-2.26

精彩的社區生活

2

4

2.27-3.4

精彩的社區生活

2

5

3.5-3.11

城鄉鉅變

2

6

3.12-3.18

騰飛的翅膀

2

7

3.19-3.25

交通連四方

2

8

3.26-4.1

服務在身邊

2

9

4.2-4.8

56個民族是一家

2

清明節

10

4.9-4.15

56個民族是一家

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

1

1

11

4.16-4.22

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

少數民族之鄉---雲南

1

1

12

4.23-4.29

少數民族之鄉---雲南

世界之窗

1

1

13

4.30-5.6

世界之窗

節日大關

1

1

勞動節

14

5.7-5.13

節日大關

多彩服飾

1

1

15

5.14-5.20

多彩服飾

總複習

1

1

16

5.21-5.27

總複習

1

17

5.28-6.3

總複習

1

兒童節

18

6.4-6.10

總複習

1

19

6.11-6.17

總複習

1

20

6.18-6.24

總複習

1

端午節

21

6.25-7.1

期末考試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二

一。指導思想

以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綱要”的精神爲基本指導思想。堅持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追求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力求將兒童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思考、探索、判斷能力的培養及人文社會知識的掌握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新課程標準爲精神,以現有教材爲依據,以學生爲主體,關注和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兒童的經驗、體驗、興趣出發,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探究、學會創新,使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成爲德才兼備的接班人。

二。基本情況概述

我校一至五年級學生約300人,大部分學生來自外來務工家庭,少部分爲本地段生,家庭條件也較差,屬於低保收入家庭,因此學生各方面的行爲習慣和文明習慣均較差,許多孩子的身上有不講衛生、說粗話髒話甚至打架的陋習。家長的文明習慣和文明程度也較低。

三。任務及目標

1、端正學生思想,提高認識,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

2、創新教學過程,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3、積極完成《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內容。

4、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用教材中的事例及道理來教育學生。

5、注意聯繫周圍的環境、人和事,從學生日常生活入手,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6、每月定期召開教研組活動,做到定時、定人、定內容,提高教研組活動的有效性。

四。方法和措施

1。教師平時加強理論學習,對課程標準進行“溫故知新”,及時將教改精神與教學

實踐相結合,並做好摘抄工作。利用課餘時間,加強網上學習,及時瞭解最新教學動態和信息。

2、能按計劃備課,按時完成授課任務。認真學習教材,分析各班學生的情況,根據各課教材的教育要點,結合教學建議、學生的年齡特點定好教學目標要點、教學重點、難點,備好課,授好課。

3。重視課堂教學,減少課堂教學的隨意性。能用科學、有效的方法處理課堂中新生成

的教學環節,加強學生課堂練習的指導,切實提高每一節課的教學效益。

4。善於走進學生當中,關心熱愛每一位學生,從學生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以及學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加強對學生的管理,使他們的思想和行爲相統一。

5。定期對學生中的行爲和思想進行調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對工作進行整改。同時結合學校大隊部的要求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加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和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對學生行爲進行及時的督促教育。

6。結合教材,加強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社會中、生活中體驗,引導學生樂於參加有意義的活動,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培養觀察生活、探究生活、創意生活的樂趣,勇於提出問題、探究問題,使他們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具體安排:

二、三月:

1。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溫故知新

2。各年級分析第一、二單元教材

四月:

1。網上學習《如何指導上好國小品德與社會課》

2。《品社》學科的專題探討,避免課堂模式單一的教學思路。

五月:

1。各年級分析第三、四單元教材

2。擬定三年級品社課校內展示課,課後集體評課,並寫好反思。

六 月:

1。網上學習《中日兩國國小社會課的比較研究》、《黃浦德育研究》

2。結合新綜合素質評價表,以激勵的評價機制爲主,對學生進行客觀評價。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三

一、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競爭與合作的作用及彼此間的關係,體驗合作的快樂。

2.讓學生了解祖國新時代的新面貌,樹立爲祖國自豪,爲祖國驕傲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和平意識,號召他們爲世界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4.通過學習,瞭解保護地球家園的重要性,培養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環保習慣。

二、教材分析:

1.綜合性。本冊教材共設五個單元,每一個主題都不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內容,而是學生感興趣的一個個話題。通過這些話題,引導他們學會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

2.開放性。教學不侷限於課堂內,而是面向廣闊的生活空間,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強調學習活動的延續性和完整性,體現學習活動在時間上,在空間上的開放性。

3.情感性。教材努力創設一種能與學生對話的文本形式,與學生共同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和煩惱,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

三、教學措施:

1.積極轉變觀念,要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並及時關注社會中新的信息,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以便及時地、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2.樹立以人爲本的學生觀,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觀。

3.結合教材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開展一些愛綠護綠活動和環保小調查,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

4.注意整體把握。在實際教學中盡力挖掘活動空間,從更多的角度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展,儘可能的體現一種兒童文化,讓教材真正成爲學生喜愛的朋友。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四

一、基本情況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良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係(如來自社會的愛)。

第一單元:《在愛的陽光下》;

本單元以愛作爲主線,引導學生通過一些具體的生活情景,去感受、體驗理解家人對自己成長付出的深切而厚重的愛;學校老師對自己成長付出的無私的愛;社會對少年兒童成長給予的關愛。由於現階段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隻知道受愛,不知道愛人,在家不知道愛父母,在學校不知道愛老師和同學,在社會上不知道愛他人。因此,本單元努力引導學生通過一些具體的活動,獲得對父母內心世界的理解,讓他們從小懂得自己不應當只會接受父母的愛,他人的愛,還應當學會愛父母,愛他人。

第二單元:《我們共歡樂》;本單元的主題思想重在讓學生認識自己,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有不同,意識到自己和同學在班級中有不同的作用,懂得在與同學和他人的交往中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學會與人交流、合作、分享快樂。

第三單元:《生活不能沒有他們》;

本單元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生活的體驗和對生活中勞動者的觀察,認識各行各業在人們生活中的意義,感受到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以及人們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服務的依存關係,從而樹立尊重各行業勞動者的態度,並對他們懷有感激之心。

第四單元:《尋路和行路》。

本單元力求讓兒童掌握有意義的知識爲出發點,改變過去把學知識與兒童生活脫節的狀況,讓兒童知識技能的掌握與他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使課程中的知識學習對學生而言是有用的和有意義的。

“尋路和行路”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安全的關係爲教育內容,從校外探路出發,激發學生對出行有很大的學問認識,最後落實到保護自己的安全教育。

三、本期教學目的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家人愛的關懷下,懂得爸爸、媽媽的艱辛,以達到關愛社會。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會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理解感謝他人。

4、初步瞭解個人外出要注意些什麼,初步學看平面圖,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懂得愛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爲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爲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五、教具準備及專題實驗

教具準備:課件、掛圖等

六、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內容課時數

1 1、家人的愛(第一單元)

1 2活動天地:爲家人做事

1 3 2、讀懂爸爸媽媽的心

1 4活動天地:有話大家說

1 5 3、來自社會的愛

1 6聽聽老師的心裏話

1 7清明節

18 1、不一樣的你我他(第二單元)

19我們一起來作畫

1 10 2、換個角度想一想

1 11五一國際勞動節

1 12 3、分享快樂

113 1、我們的生活需要誰(第三單元)

14 2、阿姨叔叔辛苦了

1 15端午節

1 16 3、說聲謝謝

1 17 1、學看平面圖

1 18 2、校外探路

1 19 3、出行的學

1 20期末複習考試

1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一山一水一聖人;有三節教材:、站在泰山頂峯、來到黃河岸邊、循跡孔子故里;第二單元,心中有祖國:有三節教材:好大一個家、同是炎黃子孫、爲了祖國的振興;第三單元,不同的環境 多彩的生活:林海雪原、江南水鄉、黃土高坡、雪域高原。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爲主線,以主題構建教科書體系;重視德育的實效性,使兒童在多元的價值中做出正確的、合理的選擇;重視從生活中體驗意義,加強合作、分享與合作;注重方法引導,追求學習方法的多元化;體現地域特色,強調個性化;把教科書做成能與兒童進行對話的文本,營造教科書的兒童文化,使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義。

二、學生現狀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五年級的學生對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還需教師指導。

三、教學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通過對生活中有關倫理、價值、法規等問題的探討,認識到確立價值倫理和遵循社會規範對於建設有序、文明、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要性,明確自己在集體在的權力、責任和使命,形成善於判斷是非、明智抉擇的能力,養成對他人的尊重、關愛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通過學生親身參加社會調查、實踐、社會服務和公益活動,並與他人交流和分享社會生活的經驗和認識,掌握認識和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選取有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兒童生活。實現兒童現實生活的教育價值。

4、追求情感、態度、行爲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公民奠定基礎。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爲習慣。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一、能夠進行簡單的調查、探究活動,學習收集資料,不斷提高地圖學習的能力,發展空間思維能力,在討論中能夠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不斷提高表達能力。

二、樂於瞭解和欣賞不同民族的文化歷史,形成各民族間相互瞭解、相互尊重、團結友愛的情感和態度,深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初步學會閱讀簡單的史料,初步具有對所掌握的史料進行簡單的探究、概括和歸納的能力,初步學會評價歷史人物。

五、教學措施

(1)我們要關注作爲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活動讓學生有發現──探究的學習與體驗──感悟的學習,當然,傳授──給予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還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的傾向,又要克服“該講而不敢講”的傾向。

(3)課堂教學內容不僅僅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而是迴歸學生的生活。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探討的是生活中的一個範例、一個點,學生思考的是他們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體驗、一個面

(4)在課堂上,學生要調動他們全部的生活經驗,投入他們的情感、表明他們的態度……這樣的課堂是向學生生活開放的課堂。這樣的開放是有價值的開放而不是漫無邊際的開放。這樣的開放是能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的開放而不是低效甚至無效的開放

(5)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過真生活,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能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只有真生活纔會有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以學生的生活爲基礎,讓學生體驗“準生活”,甚至嘗試“真生活”,但我們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關照學生正在過的現實生活和有意義的未來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頭上的生活”層面,我們不尋求課堂教學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是在生活體驗中激起學生真正的思考,哪怕是“滿腹的話兒說不出”。

六、教學進度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學內容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六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本班學生共23人,這是個團結上進、活潑誠實的班集體,學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質。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

一、教材分析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三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啓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

二、學情分析

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

三、教學目標

1、知道誠信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重要意義,懂得人無信不立,做人要誠實守信,才能取信於人。

2、瞭解學校、班級民主生活區的表現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區的意義,樹立現代民主意識。

3、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着許多名山大川和風景名勝的國家,體驗熱愛祖國的情感。

4、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習俗增進民族團結

四、教學策略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5、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五、教學進度

時間工作內容備註第一週機動新學期常規教育第二週第一單元方便麪的來歷。

1粒粒皆幸苦第三週2走進食品加工廠第四周3珍惜勞動成果第五週第二單元天涯若比鄰。

1便捷的通信

第六週機動國慶放假第七週

2多彩的現代傳媒第八週

3走進網絡時代第九周半期複習

第十週1第十一週第十二週第十三週第十四周第十五週第十六週第三單元科技改變生活。

身邊的科技科技推動社會發展鋒利的雙刃劍機動期末複習期末複習考查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七

一、教材分析:

從總體上看,本冊繼承了前四冊即5、6、7、8冊教材的整體風格。例如,課主題引領次主題,次主題整合一個相對獨立的內容;版式上,上方以導語、卡通人物呈現學習內容或任務要求,下方由卡通動物提出問題或活動設計及要求。

從變化上看,自五年級上冊開始,與圖片相比,文字量明顯加大;與形象的東西相比,觀念的引導力度在加大;從語氣、語態上看,逐步減弱了兒語化的特點。

從學習方式看,適當增加了辯論、辨析、選擇、二難情景討論的活動方式,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基本的、核心的內容加以內化。品德課的學習,一定要始於情感態度,依託於活動與實踐,形成於觀念及價值判斷。

另外,增加一定篇幅的閱讀材料,以補充不同孩子的學習需要;教材本身留給老師的空間,也有所拓展。

總之,本冊教材各單元主題層次清晰、內容突出。例如,第一單元主要是課標“我在成長”的內容,第二單元主要是課標“我與家庭”的內容,第三單元主要是課標“我與學校”的內容,第四單元主要是課標“我是中國人”的內容。而且,這四個單元的內容與三年級、四年級教材的相關內容自然銜接、螺旋上升。

二、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圍繞課程性質,根據五年級國小生生理和心理特點,依據課程標準中規定的課程總目標,五年級上冊分解的目標如下:

(1)瞭解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對人寬容。

(2)學習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壓力、衝突和挫折,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適應能力。

(3)體會真誠相待、相互理解、講信用的可貴;懂得同學、朋友之間要建立真正的友誼,男女同學之間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過學校和班集體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4)知道在家庭生活中要講道德,要有家庭責任感,家庭成員之間應該相互溝通、平等相待,能正確處理自己與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

(5)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着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

(6)瞭解我國不同地區的差異,探究這些差異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

三、教學重難點:

(1)學習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壓力、衝突和挫折,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適應能力。

(2)體會真誠相待、相互理解、講信用的可貴;懂得同學、朋友之間要建立真正的友誼,男女同學之間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過學校和班集體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1、關於不同領域。國小生的社會生活範圍從個人、家庭、學校、社區或家鄉、祖國、世界等方面不斷擴大,其認識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也在隨之加大,這是教材形成的內在邏輯,也是不同年級側重不同的生活領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的依據。

2、把握國小生品德與社會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