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月下獨酌(李白【通用多篇】

月下獨酌(李白【通用多篇】

1。月下獨酌下面是本站的小編爲您帶來的月下獨酌(李白【通用6篇】,您的肯定與分享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

《月下獨酌》 篇一

作者:李白

其一[1]

花間一壺酒,獨酌⑴無相親⑵。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⑶。

月既⑷不解飲,影徒⑸隨我身。

暫伴月將⑹影,行樂須及春⑺。

我歌月徘徊⑻,我舞影零亂⑼。

醒時同交歡⑽,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⑾,相期⑿邈⒀雲漢⒁。

其二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聖,複道濁如賢。

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爲醒者傳。

其三

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

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

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爲甚。

其四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

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

辭粟臥首陽,屢空飢顏回。

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

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月下獨酌》【註解】:

⑴酌:飲酒。 獨酌:一個人飲酒。

⑵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⑶“舉杯”兩句:這兩句說,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爲三人。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⑷既:且。 不解飲:不會喝酒

⑸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⑹將:和

⑺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時。

⑻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⑼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⑽交歡:一起歡樂。

⑾無情遊:忘卻世情的交遊。

⑿相期:相約會。

⒀邈:遠

⒁雲漢:銀河

原文: 篇二

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其二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聖,複道濁如賢。

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爲醒者傳。

其三

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

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

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爲甚。

其四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

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

辭粟臥首陽,屢空飢顏回。

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

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月下獨酌》【講解】: 篇三

佛教中有所謂“立一義”,隨即“破一義”,“破”後又“立”,“立”後又“破”,最後得到究竟辯析方法。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先講一番道理,經駁斥後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後得到正確的結論。關於這樣的論證,一般總有雙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這首詩,就只一個人,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所以一直爲後人傳誦。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腳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可是,儘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於那影子呢?雖則如陶潛所謂“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影答形》),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那麼又該怎麼辦呢?姑且暫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時行樂吧!“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陶潛飲酒詩序中語)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推翻了前案,這是“破”。

其時詩人已經淅入醉鄉了,酒興一發,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傾聽佳音;舞時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動零亂,似與自己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牀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自己一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後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爲交遊,主要還是在於自己的有情,“永結無情遊”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和“遊”是立,又破又立,構成了最後的結論。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淒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爲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慾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試看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可見詩人是怎樣的孤獨了。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於以後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並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的踽踽涼涼之感。

教學過程 篇四

1導入新課

[課前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

前面兩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深切感受了李白的豪放飄逸的風格。《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有“我欲固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的夢境是從迷人的月景開始的。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裏,身在何方,總會留下有關酒與月的淋漓之作。看下面的詩句

[投影]“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把酒問月》)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

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略帶有悲涼的境界,而把這種酒月情緒發揮到極致的是――《月下獨酌》。

2(播放錄音)聽課文朗誦,注意把握詩歌節奏

[投影]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3初讀課文,明確詩意

小組討論:

3.1這首詩寫了什麼。(點撥:本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親人想陪的冷落情景。)

3.2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四、再讀課文,尋找美點。

自由朗讀課文,找出詩中你認爲寫得好的句子並談談理由,或值得與別人分享的自己閱讀心得。(讓同學們分小組充分討論、交流)

提示:可以圍繞下列問題思考

①本詩表達的主體情感是什麼?又是怎樣表現的?(如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或修辭手法等)

②詩中哪些詞用得特別好或哪些句子很精彩?

重點突破問題預設:(學生已解決的問題不必再提)

3.2.1本詩的“詩眼”是什麼?(獨)

3.2.2詩人是如何表現這個“獨”字的?(先讓學生思考討論,在分步引導)

①詩人是在什麼情況下感到“獨”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人真的不“獨”嗎?(熱鬧是虛的,孤獨是真的)

[強調]手法:以樂景寫哀愁

②“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我們應如何看待其中的“熱鬧”?

(以鬧寫寂)

③“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我們應如何理解作者與月相期?

(以物爲友,以羣寫獨)

[歸納小結]全詩運用了反襯手法

最後讓學生再來回答問題“詩人是如何表現這個”獨“字的?”

[反覆訓練,以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詩歌的能力]

(參考答案:這首詩歌突出寫一個“獨”字。詩人運用豐富的想像,展現了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的情感歷程。寓“獨”於不獨之中。第一二句點出“獨”字,自斟自飲,沒有相親相近之人。從第三句至第八句表面上都是寫不獨的。舉杯邀月,對影三人,打破了獨酌無親的尷尬;但新的尷尬又來了,月不解飲,影徒隨身,於不獨之中顯其孤獨。詩人到底體諒月和影不解酒趣的缺憾,暫且和他們做伴行樂,享受着這美好的春光,人、月、影便進入了同樂交歡的境界,我歌舞、月徘徊、影零亂,我們仍然於詩人的不獨之中,看到了他的無限孤寂。醒時交歡,醉後分散,這還是“獨”。最後詩人發誓,要和明月、影子結拜爲永遠忘情的朋友,相約在高遠的銀河上游樂,這是曠達,但是這種把人生的大孤獨昇華爲與天地爲友的大歡喜,更反襯出詩人在人世間的孤獨苦悶。)

[探究]詩人爲什麼這樣“獨”?

從而引出背景:

這首詩大約寫於天寶三年春,即李林甫、楊國忠權傾朝野之時,李白備受排擠,有志難伸,其孤獨與冷落是可想而知的。

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放浪形骸、狂放不羈的性格。

3.3三讀課文,準備背誦。

3.4遷移訓練:[投影]行秋(徐璣)

戛戛秋蟬響似箏,聽蟬閒傍柳邊行。

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來細浪生。

思考: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

參考答案:《行秋》則運用動靜映襯(或反襯)的寫法

3.5課內拓展:我們來欣賞詩人神奇之筆如何來寫“月”的(學生先齊讀一遍詩句,然後再思考是如何寫月的,最後教者根據學生的回答作簡要點撥)

3.5.1望月:《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點撥]:這是一首宮怨詩,以女子望月的行動傳達出“幽怨”的信息,不經意間已經將意境含蓄地表現出來,感人至深。詩中不見人物姿態與心理狀態,作者好象也無動於衷。只是描寫人物行動,爲讀者保留了想象餘地,使詩情無限遼遠和幽深。

3.5.2問月:《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點撥]:月亮的出沒多變而有規律,隱含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宇宙奧祕,好像與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種微妙的默契和聯繫。他闡述哲理,寓託人生失意感慨。詩人塑造了永恆、美好神祕的月亮形象,也塑造了一個高潔出塵然而失意的詩人自我。

3.5.3攬月:《宣州謝胱樓餞別校書叔雲=》“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點撥]:他在蒼涼憤慨的詩歌中,用攬月述說他豪興未盡,也述說他惟明月是知友。我們從攬月的意象中看到他崇高熾熱心靈對庸俗社會的抗議。

3.5.4寄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點撥]:末二句一聯達三意:一言詩人心中愁結,無人能理解;二言明月無私,光分兩地,我與友人都能看見;三言惟明月能將愁心寄與。詩人的奇想。將無情感之月,變成理解自己,富於同情的知心人,並把愁情和懷念帶給遠方不幸的朋友。詩中一個“愁”字,有個人抱負不伸的愁,有孤獨不隨俗的愁,更有憐友不幸的愁。

3.5.5邀月:《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月亮是知友,是良伴,可以隨意約請。

3.6作業:“月”是我國詩歌中的傳統意象,有的抒發思鄉懷遠之情,有的寫人生短暫的悲傷,抒發愁苦之情,有的展示廣闊情懷,有的表現美好的、純潔無暇的感情,試從已學過的《唐詩宋詞選讀》中找出有關“月”詩句,理解它們表達情感的不同。

《月下獨酌》原文及賞析 篇五

原文: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同交歡 一作:相交歡)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準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哪裏曉得暢飲的樂趣?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月亮和身影,我應及時行樂,趁着美好的春光。

月聽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進。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滾。

清醒之時咱們儘管作樂尋歡,醉了之後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願和您結爲忘年之友,相約在高遠的銀河岸邊再見。

註釋

⑴酌:飲酒。獨酌:一個人飲酒。

⑵間:一作“下”, 一作“前”。

⑶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⑷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爲三人。

⑸既:且。不解飲:不會喝酒。

⑹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⑺將:和。

⑻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時。

⑼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⑽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⑾交歡:一起歡樂。

⑿無情遊:忘卻世情的交遊。

⒀相期邈(miǎo)雲漢:約定在天上相見期:約定。邈:遠。雲漢:銀河,泛指天空。

賞析:

作者:佚名

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的一種複雜感情。 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詩首四句爲第一段,寫花、酒、人、月影。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六句爲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遊,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 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極度淒涼。

《月下獨酌》原文及賞析 篇六

月下獨酌·其三

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

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

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爲甚。

翻譯

三月裏的長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錦。

誰能如我春來獨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飲?

富貧與長壽,本來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酒杯之中自然死生無差別,何況世上萬事根本沒有是非定論。

醉後失去了天和地,一頭扎向了孤枕。

沉醉之中不知還有自己,這種快樂何處能尋?

註釋

咸陽:借指長安。“城”一作“時”。

徑須:直須。

窮通:困厄與顯達。

造化:自然界的創造者。亦指自然。

齊死生:生與死沒有差別。

兀然:昏然無知的樣子。

孤枕:獨枕。借指獨宿、獨眠。

賞析

詩開頭寫詩人因憂愁不能樂遊,所以說“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詩人希望從酒中得到寬慰。接着詩人從人生觀的角度加以解釋,在精神上尋求慰藉,並得出“此樂最爲甚”的結論。詩中說的基本是曠達樂觀的話,但“誰能春獨愁”一語,便流露出詩人內心的失意悲觀情緒。曠達樂觀的話,都只是強自寬慰。不止不行,不塞不流。強自寬慰的結果往往是如塞川流,其流彌激。當一個人在痛苦至極的時候發出一聲狂笑,人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其內心的極度痛苦;而李白在失意愁寂難以排遣的時候,發出醉言“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爲甚”時,讀者同樣可以從這個“樂”字感受到詩人內心的痛苦。以曠達寫牢騷,以歡樂寫愁苦,是此詩藝術表現的主要特色,也是藝術上的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