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遙憶故人 李白【通用多篇】

遙憶故人 李白【通用多篇】

有關清明憶故人的唯美古詩詞 篇一

南歌子·丁酉清明

詞牌名:南歌子|朝代:宋朝|作者:黃升

天上傳新火,人間試袷衣。

定巢新燕覓香泥。不爲繡簾朱戶、說相思。

側帽吹飛絮,憑欄送落暉。

粉痕銷淡錦書稀。怕見山南山北、子規啼。

賞析/鑑賞

【註釋】:

黃昇這首詞題爲“丁酉清明 ”,“丁酉”指的是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此詩是一首傷春懷人的詞作。

“天下傳新火,人間試裌衣。”上句指的是清明。

古代四季用不同的木材鑽木取火,季節變換時所取之火便叫新火 。按“唐制,清明時賜百官新火。”上句用天上一語,即出此典故。

上句天上,下句人間,意境不凡,實際上與此詞所寫之懷人高情相爲表裏。三月清明之時,人間剛穿上裌衣,清明日雖是一平常而新鮮的生活感受,卻觸動了詞人的一番之傷心情感。時序變換漂泊很久,離恨久矣 ,意在言外。“定巢新燕覓香泥。”新燕歸來,棲息於舊巢,飛銜香泥,經營家室,真是一片歡忙的景象。這裏所說的“新”“香”,層層點襯出春天之美好。此句所描寫之景象,反襯人之離別,在家居住的卻空守閨閣 ,漂泊的人卻有家不得歸,皆不言而喻。“不爲繡簾朱戶說相思 。”歇拍是緊承上句出來,由此而明白此三句都是設想之辭,虛摹居者之情境。燕子閤家呢喃言歡,閨閣中人卻默默相思。替閨中人設想相思之苦,卻出以燕子不爲閨中人說相思,境界極美。

過片從對方之虛摹回到自己之現境。“ 側帽吹飛絮 ,憑欄送落暉。”過片二句是作者自己傷春懷人的真實寫照。風吹飄飛的柳絮側帽獨行。憑欄,遠眺獨送漸落的餘暉。這淒涼的意味又於獨守閨閣有什麼不同呢?寫飛絮,則感嘆春將暮矣。寫落暉,則悲嘆太陽雲西下矣。有家歸不得之悲愴,直透出詞面。用側帽 、落暉等字,不但生動傳神,而且淡雅。“粉痕銷淡錦書稀 ”,說的是閨中人從前寄來的書信,上有淚痕 ,今已消逝,則是因爲藏之已久;更言書信之稀,並且不能再得 。其中久別信斷之事,長念不已之情,真實可現。“怕見山南山北子規啼。”結筆承錦書稀寫出,仍落筆於現境,全篇使人覺得收得穩重。子規啼叫之聲音,古人以爲象說“不如歸去 ”,聲調非常悽切 ,尤其在行人聽來,更是叫人感傷。曰山南山北,則暮春無處不聞子規 ,即使不願聽見 ,也不得不聽見。無可逃脫的離恨,到曲終時仍綿綿不斷。

此詞雖小,卻意境高遠,表現出了深切真摯的懷友之情,寫來虛實相映,筆法豐富,曲折多姿。

有關清明憶故人的唯美古詩詞 篇二

壬子清明看花有感(有序)

朝代:明朝|作者:楊基

吉祥寺裏千堆錦,綠髮仙人對花飲。

腰鼓金盤五色藍,醉歸猶帶花枝寢。

東風壬子幾清明,三百年來寺已傾。

沙河塘上癡兒女,猶誦錢塘太守名。

看花我亦逢壬子,況是清明非偶耳。

莫論南浦與西湖,楚水吳山正相似。

青蓮居士識前因,金粟如來見後身。

總不能知塵外劫,也須曾是會中人。

賞析/鑑賞

【註釋】:

(熙寧五年壬子清明,眉山蘇公看花於錢塘吉祥寺,金盤

彩藍,獻花者五十三人。有詩曰:“吉祥寺裏錦千堆,前

年賞花真盛哉。道人勸我清明來,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徹

涼州花始開。”是其事也。洪武五年,基與員外方君看花

於西江省掖,節值清明,歲亦壬子,去蘇公三百年矣。嘆

公之不可見,而猶以誦公之詩也。因賦長句,以記歲月,

庶爲後三百年張本雲。)

《憶故人》題解 篇三

《憶故人》題解

《憶故人》題解

《憶故人》題解

《憶故人》又名《山中思友人》,《神奇祕譜》:臞仙曰,是曲者,與秋月照茅亭一人之所作也。蓋曲之趣也,我有好懷,無所控訴;或感時,或懷古,或傷悼,而無所發越者、非知音何以與焉?故思我昔日可人,而欲爲之訴,莫可得也;乃作是曲。故前聖之所謂道之不行,乃思聖人。故曰,“我思美人天一方,欲往從之不能忘。”是其言也。《浙音釋字琴譜》:與前譜同,下多“噫!離合無憑焉”。《重修真傳》:是曲也,蔡邕所作。曲之趣者,爲思念故人,別殊難會;而思慕於心,時無不想言,而我有好懷,無所控訴,思我美人,天各一方;欲往從之,不能附翼;與誰言歟?噫!離合無憑焉。《琴苑心傳全編》:是曲也,我有好懷,或感時,或懷古,或傷今,而無所發越,非知心者,何以與焉?故思我友人,而欲爲之訴,莫可得也。乃爲此曲,以寫之。《山中思友人》(憶故人)後記《今虞琴刊》:憶故人,亦名山中思故人,或雲空山憶故人,傳爲蔡中郎作,……盧陵彭慶壽識。此曲彭祉卿先生童時受自趨庭,研精三十年,未嘗間斷,故造詣獨深,含光隱耀,不濫傳人,自前歲漫遊江浙,偶一撫弄,聽者神移,爭請留譜,於是大江南北流傳漸廣,惟輾轉抄習,浸失其真,或竟自是其是,先生輒引爲憾,將復祕之。餘既於去秋與先生訂交,琴尊酬唱,輒相追陪;一年來欲就學而未敢以請,蓋有以知乎先生之志也;今幸得而承教矣,且盡得先生之奧矣,而於先生之志,惡可以不書。雖然抱璞守真,責原在我,循規絜矩,還冀後人,乙亥冬十月真州張子謙識。《山中思友人》(憶故人)小標題《浙音釋字琴譜》:

一、感懷

二、憶舊

三、知我《重修真傳》:同前譜。《山中思友人》(憶故人)歌詞《浙音釋字琴譜》:一段 感懷茅齋滿屋煙霞,興何賒,老梅看盡花開謝,山中空自惜韶華。月明那良夜,遙憶故人何處也。二段 憶舊青山不減,白髮無端,月缺花殘。可人夢寐相關,憶交歡會合何難。疊嶂層巒,虎隱龍蟠,不堪回首長安。路漫漫,雲樹杳,地天寬。三段 知我慨嘆參商,地連千里,天各一方,空自熱衷腸。無情魚雁,有留韶光,流水咽斜陽。

有關清明憶故人的唯美古詩詞 篇四

今春苦雨初有春半曾無十日晴之句去立夏無幾·今年草草過清明

朝代:元朝|作者:方回

今年草草過清明,春莫曾無十日晴。

擔上牡丹猶許見,城中渾不識鶯聲。

賞析/鑑賞

【原題】:

今春苦雨初有春半曾無十日晴之句去立夏無幾日愈雨足成五詩

《憶故人》閱讀題及答案 篇五

14、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問題。(8分)

憶故人①無名氏別君彼此兩平安,別後恓惶凡幾般。雖然更寄新書去,憶時捻取舊詩看。一更獨坐淚成河,半夜想思愁轉多。左右不聞君語笑,縱橫只見唱戎②歌。[注]①選自《全唐詩補編·敦煌遺詩》,作者不詳。②戎:舊時中原人對西部民族的泛稱。

(1)“恓惶”主要意思有:①匆忙煩惱的樣子;②陝甘方言,思念,想念;③可憐,窮困。你認爲“恓惶”應作何解釋?請說明理由。(4分)

(2)第三、四聯運用哪些手法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4分)

試題答案:

14、(1)“恓惶”應爲“思念、想念”意。(1分)從詩歌出處、註解看,“恓惶”應爲陝甘方言。(1分)從題目看,“思念、想念”與“憶故人”照應。(1分)從內容看,與思念故人的“幾般”情形相吻合。(1分)

(2)第三、四聯運用誇張、對比手法表達思念故人之情。(2分)頸聯“淚成河”運用誇張手法,強化了思念之深。(1分)尾聯將滿耳皆是“戎歌”與再也聽不到故人“語笑”對比,突出了別後的孤獨與思念。(1分)

有關清明憶故人的唯美古詩詞 篇六

海棠春·已未清明對海棠有賦

詞牌名:海棠春|朝代:宋朝|作者:吳潛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

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蕩、狐嗥兔舞。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

賞析/鑑賞

鑑賞

這首詞借寫海棠,抒發自己心憂國事的悲慨和壯心不已的豪情。作者在慶無府(今寧波)任沿海制監大使時,已是六十五歲了,之前曾幾度官居臺輔,又幾度削職,經歷了宦海幾多沉浮,意氣未免有些消沉了。但他在慶元任內仍克盡職守,並寫有詩詞作品三百餘首,佳作亦有多篇,讀此詞可見其心跡之一斑。

“對海棠有賦”,開頭便詠海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清明時節,節物風光變化迅速。中午下了陣“疏雨”,頃刻間海棠就大放光豔了,“一餉”、“盡”將花開之快,觀賞者的快感傳神地表達出來,叫人多麼驚喜。而這海棠沾雨之後更顯得鮮活冶豔,就叫人更加喜愛了。詞人老大風情減,面對如此國色,似乎有點不知所措了。“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紅顏皓首,兩相對待,在這“無語”中我們不難體會作者自憐衰疲之意。

下片由眼前的海棠而聯想四川的戰況。“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蕩、狐嗥兔舞。”“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吳潛作此詞的前三年,蒙古就開始侵擾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親率十萬軍隊自六盤山撲向川蜀,連敗宋軍,但到達合州(今合川)時,遇到守將王堅的頑強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堅處死,這使蒙哥的軍事行動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慮退兵。這大約就是捷書所報的內容。詞人以跳躍式思維寫此事,可以想見他心情的振奮。“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這兩句的意思就是:錦江頭(以代蜀)的海棠,還是那般豔麗!這裏又用“濯錦”二字,海棠花就顯得更美了,真是錦上添花。“江頭”前又着一“古”字,似乎表示:我華夏古來繁華之地,豈容狐兔闖來!

這首詞寫詞人在衰暮之年觀賞海棠,聯想“海棠國”的戰局,表現了烈士暮年心憂國事的忠忱。

遙憶少時元宵夜傳統散文 篇七

不知從何時起,元宵節的夜晚竟然變得如此地冷清。

我不禁想起了少時的元宵夜,那時的元宵夜,可絕不是這樣。

記得那時,吃完晚飯,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百病”,所謂的走百病,就是在外面溜達,但需要走出家門,超過一百步才行。於是,父母親領着我們五個孩子,一邊走着,一邊觀賞着周圍的景緻,在街上走走停停,很是壯觀。有時候,我因爲懶怠,吃完晚飯,想先在家裏呆一會兒,可母親總是會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催促我,說:“別懶了,快出去走走,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飯後走百步,驅病除災,這是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的。於是,我懶洋洋地起來,和家人們出了門。可這一出門,往往會玩很長時間,家人們都已經回家了,可我仍在外面玩。這何止走了百步啊!幾千步,幾萬步都有了。

入夜時分,天幕低垂,往往有一輪明月斜掛在天空中,皎潔地照耀着整個大地。可它並不孤單,那家家懸掛在門前的紅燈籠與它遙相呼應,跳躍着火焰,向它問好。這些紅燈籠,可不像現在商店裏賣的紅綢面的燈籠那樣的高檔。這些燈籠,都是當時的鄉親們就地取材,用高粱秸稈和紅紙做成的。製作粗糙的紅燈籠,只不過是用秸稈紮成一個長方形,然後,用紅紙圍繞在四周,套在一個有鐵絲固定的木板上,在木板的中間點上一根蠟燭就可以了。製作精細的燈籠,工序可要繁瑣多了,可燈籠也是漂亮極了。這樣的燈籠,需把高粱秸稈從中間剖開,然後,再用薄薄的刀片把高粱篾子取下,按照喜好,編成各種各樣的形狀,當被牢牢地固定住後,再把裁剪好的紅紙用漿糊粘在燈籠的骨架上,一件精美的燈籠工藝品就出現了。可在當時,擁有這樣燈籠的人家並不多,記得每年掛這樣燈籠的,不是村長家,就是當時的開磚廠的廠長家。看着村長、廠長家的孩子把燈籠掛出來,我們這些貧家子弟羨慕得不得了,可我們只有欣賞的份,而卻沒有觸摸的份。而就這樣遠遠地看着,我們就很歡喜了。

我們也有自己的燈籠玩具。找到一個罐頭瓶子,然後在瓶子的底部中間位置滴上幾滴蠟油,再把蠟燭粘在上面,點亮後,在罐頭瓶子的四周均勻地拴上繩子,保持平衡後,用一根木棍拴上,燈籠就做成了。有時,父親看我拎的燈籠太可憐了,就在百忙之中,用高粱秸稈給我紮上一個小型的紅燈籠,拎着這樣的燈籠,當時的我,高興極了!

拎上燈籠,邀上幾個小夥伴,我們就從家裏出發,從前村走到後村,再從後村走到前村。微弱的燭光照耀着我們前行的路,我們就這樣打打鬧鬧着玩了很久,正月的寒冷被我們炙熱的身體阻擋在身體之外,肆虐的北風也無法把我們驅趕回家中。因爲,外面引起我們的興致的東西太多了。

最能夠引起我們興致的,是那時時燃放的煙花。伴隨着鞭炮聲,那一束束煙花從地面直衝雲霄,像彗星的尾巴,掃出一道道光線,隨後,在天空中迸濺開來,開放出美麗而多姿的花朵。當一處歸爲寂靜後,很快,在另一處又會形成奼紫嫣紅的景象。那時的人,雖然生活清貧,可是,在買菸花上他們是毫不吝惜的,“鑽天猴”“魔術彈”……一個個地買回家裏,要的就是一種節日的喜慶,要的就是一年的好兆頭。元宵節的夜裏,彌散着一股股硫磺的味道,可這味道,對於那時的我們來說,是那麼的沁人,那麼地讓人迷醉。

在行走中,會看到每一戶人家的門前都燃着火道,那是人們用鋸末子拌上柴油,一堆堆地堆放在門前。初燃的時候,火苗很足,蜿蜒地伸向遠方,一家挨着一家。還有的人家,甚至會劈開一些木頭柈子堆放在門前,燃燒起劇烈的火焰,往往能夠引來許多人的圍觀。人們圍着火堆,一邊看着璀璨的夜景,一邊嘮着家常。

孩子的興致總是堅持不了多長時間的,我們於是再往遠走,來到村頭的一處池塘。冬季的池塘冰凍三尺,有時會凸起一個高高的冰包。我們就把燈籠放在池塘邊,然後,一個個地,開始一點點地,小心翼翼地向冰包頂端走去。走到頂端,吶喊着,喧鬧着,然後,坐在冰上,再快速地滑下來。那時的冰,真的很滑,不像現在的冰面,柔柔的,黏黏的,打個出溜滑也不盡興。記得有一年,我們在元宵夜來到冰面玩耍時,一個小夥伴點燃了一個廢舊的輪胎,當輪胎燃燒起來後,往冰面上一滾,輪胎就開始轉動起來,像一個火輪一樣。我還由於躲閃不及,被火燎到了頭髮,樣子很是狼狽,卻招來夥伴們的一陣笑聲。

每一年的元宵夜,少時的我,都會玩得很晚。回到家裏,母親總是會端來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放到我的面前。那時的湯圓很是金貴,我家五個孩子,也只能買兩袋,多了,父母親是要斟酌一番的,畢竟,那時候的家境不容許買更多的湯圓。於是,每個孩子分到碗裏的,只是幾塊,我捨不得吃,總是慢慢地咀嚼着,當裏面的甜汁和我的舌頭相遇的時候,迴旋在味蕾間的,是無限的甜蜜。可我更願意吃元宵,母親炸出來的元宵,外皮脆脆的,裏面糯糯的,甜甜的,總是會勾起我的食慾。

要睡覺了,家裏也是燈火通明的,在倉房的窗臺上,擺放着油燈;在居室的門口處,也擺放着蠟燭。父親本來是想把居室中的電燈也開一宿的,可母親捨不得,就關了。

年齡漸長,逐漸成熟的時候,是否也在把一些快樂帶走?

考上大學後,每年的元宵節,我已經習慣了窩在家裏看電視,母親還是督促我出去“走百病”,我總是應付着轉悠一圈,就回到家中。天太冷了,我已經不習慣在元宵夜出門了,可和家人一起看電視,感覺也很好。

工作後,成家前,仍是每年都在家居住。元宵節的夜晚,最大的活動就是家人聚在一起,打麻將。母親打麻將很好,每次她總是贏得很多。現在,我多想看到母親坐在麻將桌前,玩着麻將時那張慈祥而又幸福的笑臉啊!

成家後,仍是每年的元宵節都要回家,可漸漸地,家人們玩的興致淡了。曾經的二哥,在元宵節的夜晚,總是會放很多很多的煙花,燃放煙花的時候,他快樂得就像個孩子一樣。而今,現在的他,雖也買菸花,可要比以往少多了。他說,年紀大了,已經沒有了那個興致了。

今年的元宵節,我還是回到了農村的家。當夜色漸濃後,街燈點亮了,照耀着寬敞的馬路。可馬路上卻很是冷清,只是在影影綽綽中,可見三兩人在街路上行走。遠處的幾戶人家的門前,紅色的燈籠孤獨地掛在那裏,在微風中搖曳着。燃放煙火的,也不甚多,在天空中短暫地璀璨後,燈火依舊闌珊。

爲了應元宵節這個景,我吃了兩個湯圓,入口雖然仍是糯糯的,可在味覺上我並沒有感受到香甜。難道,現在,連這過年裏的最後的狂歡夜,也要變得寡淡無味了嗎?

遙憶故人 李白 篇八

導語:李白並沒有寫下遙憶故人這首詩,但根據思念友人這一主題,《江夏贈韋南陵冰》倒顯得貼切。下面是《江夏贈韋南陵冰》原文及作品賞析。

《江夏贈韋南陵冰》 李白

胡驕馬驚沙塵起,胡雛飲馬天津水。君爲張掖近酒泉,我竄三色九千里。天地再新法令寬,夜郎遷客帶霜寒。

西憶故人不可見,東風吹夢到長安。寧期此地忽相遇,驚喜茫如墮煙霧。玉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長句。

昨日繡衣傾綠尊,病如桃李竟何言。昔騎天子大宛馬,今乘款段諸侯門。賴遇南平豁方寸,復兼夫子持清論。

有似山開萬里雲,四望青天解人悶。人悶還心悶,苦辛長苦辛。愁來飲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陽春。

山公醉後能騎馬,別是風流賢主人。頭陀雲月多僧氣,山水何曾稱人意。不然鳴笳按鼓戲滄流,呼取江南女兒歌棹謳。我且爲君槌碎黃鶴樓,君亦爲吾倒卻鸚鵡洲。赤壁爭雄如夢裏,且須歌舞寬離憂。

【賞析】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在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放還,在江夏(治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逗留的日子裏,遇見了長安故人、當時任南陵(今屬安徽)縣令的韋冰。在唐肅宗和永王李璘的奪權內鬨中,李白成了犧牲品,蒙受奇冤大屈。現在剛遇大赦,又驟逢故人,使他驚喜異常,滿腔悲憤,不禁迸發,便寫成了這首沉痛激烈的政治抒情詩。

詩一開始,便是一段倒敘。這是驟遇後對已往的追憶。安史亂起,你遠赴張掖,我避地三巴,地北天南,無緣相見。而當叛亂初平,肅宗返京,我卻琅當入獄,披霜帶露,長流夜郎,自覺將淒涼了卻殘生。想起長安舊交,此時必當隨駕返朝,東風得意,而自己大約只能在夢中會見他們了。誰料想,我有幸遇赦,竟然又遇見無望相會的長安故人。這實在令人喜出望外,驚訝不已,簡直不可思議,茫然如墮煙霧。李白是遇赦的罪人,韋冰顯系被貶的官員,在那相逢的宴會上,人衆嘈雜,彼此的遭遇怎能說得了、道得清啊!從開頭到“苦心”句爲一段,在概括追敘驟遇的驚喜之中,詩人寄託着自己和韋冰兩人的不幸遭遇和不平情緒;在抒寫迷惑不解的思緒之中,蘊含着對肅宗和朝廷的皮裏陽秋的譏刺。這恍如夢魂相見的驚喜描述,其實是大夢初醒的痛心自白。愛國的壯志,濟世的雄圖,竟成爲天真的迷夢,真實的悲劇。

詩人由衷感激故人的解慰。昨天的宴會上,衣繡的貴達爲自己斟酒,禮遇殊重。但是,他們只是愛慕我的才名,並不真正理解我,而我“病如桃李”,更有什麼可講的呢?當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世人終會理解我的,對於我的今昔榮辱,就得到故人的瞭解。前些時聽到了南平太守李之遙一番坦率的真心話,使人豁開胸襟;今日在這裏又得聞你的清正的言論,真好象深山撥開雲霧,使人看到晴朗的天空,驅散了心頭的苦悶。從“昨日”句到“四望”句這一段,詩人口氣雖然比較平緩,然而卻使人強烈感受到他內心無從排遣的鬱結,有似大雷雨來臨之前的沉悶。

最後一段,筆勢奔放恣肆,強烈的悲憤,直瀉而出,彷彿心頭壓抑的山洪,暴發了出來,猛烈衝擊這現實的一切。人悶,心悶,苦痛,辛酸,接連不斷,永遠如此。我只有借酒澆愁,痛飲它二千石。漢代韓安國身陷囹圄,自信死灰可以復燃,我爲什麼不能呢?晉朝山簡鎮守襄陽時,常喝得酩酊大醉,“復能乘駿馬,倒著白接?(《世說新語。任誕》),別是一番賢主人的風流倜儻之舉。而李白喝的是苦悶之酒,孤獨一人,自然沒有那份閒適之情了,所以酒醉也不能遣悶。還是去遨遊山水吧,但又覺得山山水水都象江夏附近著名古剎頭陀寺一樣,充斥那苦行的僧人氣,毫無樂趣,不稱人意。那麼,哪裏是出路,何處可解悶呢?倒不如乘船飄遊,招喚樂妓,鳴笳按鼓,歌舞取樂;把那曾經嚮往、追求的一切都剷除掉,不留痕跡;把那紛爭逞雄的政治現實看作一場夢幻,不足介懷;就讓歌舞來寬解離愁吧!詩人排斥了自己以往自適的愛好,並非自暴自棄,而是極度苦悶的暴發,激烈悲憤的反抗。這最後十四句,情調愈轉越激烈。矛頭針對黑暗的政治,冷酷的現實。

“我且爲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爲吾倒卻鸚鵡洲”,是本篇感情最激烈的詩句,也是歷來傳誦的名句。“黃鶴樓”因神仙騎鶴上天而聞名,“鸚鵡洲”因東漢漢末年作過《鸚鵡賦》的禰衡被黃祖殺於此洲而得名。一個令人嚮往神仙,一個觸發不遇的感慨,雖然是傳說和歷史,卻寄託了韋冰和李白的情懷遭際。遊仙不是志士的理想,而是失志的歸宿;不遇本非明時的現象,卻是自古而然的常情。李白以知己的情懷,對彼此的遭際表示極大的激憤,因而要“捶碎黃鶴樓”,“倒卻鸚鵡洲”,不再懷有夢想,不再自尋苦悶。然而黃鶴樓捶不碎,鸚鵡洲倒不了,詩人極大的憤怒中包含着無可奈何的悲傷。

這詩抒寫的是真情實感,然而構思浪漫奇特。詩人抓住在江夏意外遇見韋冰的機緣,敏銳覺察這一意外相遇的喜劇中隱含着悲劇內容,浪漫地誇張地把它構思和表現爲如夢覺醒。它從遇赦驟逢的驚喜如夢,寫到在冷酷境遇中覺醒,而以覺醒後的悲憤作結。從而使詩人及韋冰的遭遇具有典型意義,真實地反映出造成悲劇的時代特點。詩人是怨屈悲憤的,又是痛心絕望的,他不堪回首而又悲慨激昂,因而感情起伏轉換,熱烈充沛,使人清楚地看到他那至老未衰的“不幹人、不屈己”的性格,“大濟蒼生”、“四海清一”的抱負。這是詩人暮年作品,較之前期作品,思想更成熟,藝術更老練,而風格依舊,傲岸不羈,風流倜儻,個性突出,筆調豪放,有着強烈的感情色彩。

《春日憶李白》賞析 篇九

《春日憶李白》賞析8篇

《春日憶李白》賞析1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譯文

李白的詩作無人能敵,他的詩思瀟灑飄逸,豪放不拘,詩風超羣,不同凡俗。

李白的詩作既有庾信詩作的清新之氣,也有鮑照作品那種俊秀飄逸之風。

我在渭北獨對着春日的樹木,而你在江東遠望那日暮薄雲,天各一方,只能遙相思念。

什麼時候才能一起喝酒,與你慢慢品論文章呢?

註釋

不羣:不平凡,高出於同輩。這句說明上句,思不羣故詩無敵。

庾開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

俊逸:一作“豪邁”。鮑參軍:指鮑照。南朝宋時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長安(今陝西西安)一帶,當時杜甫在此地。

江東:指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帶,當時李白在此地。

論文:即論詩。六朝以來,通稱詩爲文。細論文:一作“話斯文”。

賞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誼,首先是從詩歌上結成的。這首懷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寶五載(746)或六載杜甫居長安時所作,主要就是從這方面來落筆的。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第一聯是說,李白的詩作無人能敵,他那高超的才思也遠遠的超出一般人。

首句稱讚他的詩冠絕當代。第二句是對上句的說明,是說他之所以“詩無敵”,就在於它的思想情趣,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出塵拔俗,無人可比。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第二聯是說,李白的詩作既有庾信詩作的清新之氣,也有鮑照作品的那種俊逸之風。

藉着讚美李白的詩像庾信那樣清新,像鮑照那樣俊逸。庾信、鮑照都是南北朝的著名詩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鮑照劉宋時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

開頭四句,一氣貫注,筆力峻拔,熱情洋溢,都是對李白的熱烈讚美。對李白奇偉瑰麗的詩篇,杜甫在題贈或懷念李白的詩中,總是讚揚備至。從此詩坦蕩真率的讚語中,也可以見出杜甫對李白詩是何等的欽仰。這不僅表了他對李白詩的無比喜愛,也體現了他們誠摯的友誼。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第三聯是說,如今我在渭北獨自對着春日的樹木,而你在江東遠望那日暮薄雲,天各一方,只能遙想思念。

表面看來,第三聯兩句只是寫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江東”指李白正在漫遊的江浙一帶地方。“春天樹”和“日暮雲”都只是平實敘出,未作任何修飾描繪。分開來看,兩句都很一般,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然而作者把它們組織在一聯之中,卻自然有了一種奇妙的緊密聯繫。也就是說,當作者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而作者遙望南天,未見天邊的雲彩,李白翹首北國,唯見遠處的樹,又自然見出兩人的離別之恨,好像“春樹”、“暮雲”,也帶有深重的離情。這兩句詩,牽連着雙方同樣的無限情思。回憶在一起時的種種美好的時光,懸揣二人分別後的情形和此時的種種情狀,這當中該有多麼豐富的內容。這兩句,看似平淡,實則每個字都千錘百煉;語言非常樸素,含蘊卻極豐富,是歷來傳誦的名句。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末聯是說,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同桌飲酒,再次仔細探討我們的詩作呢?

上面將離情寫得極深極濃,這就自然引出了末聯的熱切希望:什麼時候才能再次歡聚,像過去那樣,把酒論詩,這是作者最難忘懷、最爲嚮往的事,以此作結,正與詩的開頭呼應。言“重與”,是說過去曾經如此,這就使眼前不得再次會晤的悵恨更爲悠遠,加深了對友人的懷念。用“何時”作詰問語氣,把希望早日重聚的願望表達得更加強烈,使結尾餘意不盡讀完全詩後,作者的無限思情仍在心中迴盪。

整首詩杜甫先從李白的詩歌才華寫起,交代思念的緣由;而後順理成章的抒寫自己對李白的濃濃的思念之情,爲此表達再次相逢論詩的願望。層層鋪墊,又環環相扣。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寫得深厚無比,情韻綿綿。

清代浦起龍說:“此篇純於詩學結契上立意。”(《讀杜心解》)道出了這首詩在內容和結構上的特點。全詩以贊詩起,以“論文”結,由詩轉到人,由人又回到詩,轉折過接,極其自然,通篇始終貫穿着一個“憶”字,把對人和對詩的傾慕懷念,結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寫得深厚無比,情韻綿綿。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公元746年(唐玄宗天寶五年)或747年(天寶六年)春杜甫居長安時所作。公元744年(天寶三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陽相遇之後他們一起到宋州,在單父(今山東單縣南)以北的汶水上,和詩人高適相逢。後來又一起到大梁城。分手後李白趕往江東,杜甫奔赴長安。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春日憶李白》賞析2

《春日憶李白》原文:

春日憶李白

杜甫〔唐代〕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相關翻譯

李白的詩作天下無人能敵,高超的才思遠遠超出一般人。

詩風清新有如北朝的庾信,氣度俊逸好似南朝的鮑照。

渭北此刻已經是春樹蔥鬱,身在江東的你正遠望那日基薄雲。

哪天才能擺上一杯酒,我們再一起細細品論詩歌文章。

相關賞析

杜甫和李白可謂唐代的雙子星座,他們因詩文而結識。天寶五載(746),李白因爲觸犯權貴而被罷官,前往江東一帶漫遊,杜甫客居長安,懷念這位令他敬重的詩友,寫下這首詩。

杜甫本身就是一個大詩人,因此他更能欣賞到李白飄逸不凡、冠絕當代的詩才,故全詩主要從這方面來落筆。開頭四句,一氣貫注高度評價了李白的詩歌天下無敵,其詩的清新、俊逸有如南北朝時的著名詩人庾信、鮑照。這樣憶其人而憶及其詩,贊詩亦即憶人。第三聯兩句寫兩人各自所在地的景色,自然見出深重的離情別恨。詩人對李白的人和詩都十分傾慕懷念,故末聯爲熱切的盼望:什麼時候才能再次歡聚,像過去那樣把酒論詩啊!全詩在問句中結束,令人讀完後,心中猶自迴盪着作者綿綿的思念之情。

作者介紹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後遷居河南鞏縣。詩人社審言之孫。年輕時應進士舉,不第,浸遊各地,後客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中提奔唐肅宗,授左拾遺。後棄官入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式重中任參謀,表爲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嚴武死後攜家出題,漂油江南,病元於途中。其詩以古體、律詩見長,展現了唐代由盛而我的歷史過程,被稱爲“講史”。是我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與李白齊名,並稱“李杜”,有《杜工郵集》詳情

《春日憶李白》賞析3

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後面的問題。(8分)

春日憶李白 (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

清新瘐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①春天樹,江東②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注】①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②江東:指李白正在漫遊的江浙一帶。

(1)這首詩的首聯、頷聯對李白的詩進行了熱烈的讚美,請說說這兩聯主要讚美了李白詩的哪些特點。(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對頸聯借景抒情的手法給予了高度評價,說它“寫景而離情自見”,你認爲如何?請結合作品內容加以賞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超凡脫俗;清新俊逸。(3分)

(2)頸聯兩句只是寫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地的景物,看起來沒什麼奇特之處。然而作者把它們組織在一聯之中,卻自然有一種緊密的聯繫。也就是說,當作者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李白也在江東思念着渭北的作者;而作者遙望南天,惟見天邊的雲彩,李白翹首北國,惟見遠處的樹色,又自然見出兩人的離別之恨,好像“春天樹”“日暮雲”,也帶着深重的離情。這兩句,語言非常樸素,含蘊卻極豐富,是力來傳送的名句。由此可見,沈德潛這樣稱頌它是無可非議的。(5分)

《春日憶李白》賞析4

《春日憶李白》原文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春日憶李白》鑑賞

杜甫同李白的友誼,首先是從詩歌上結成的。這首懷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從這方面來落筆的。開頭四句,一氣貫注,都是對李白詩的熱烈讚美。首句稱讚他的詩冠絕當代。第二句是對上句的說明,是說他之所以“詩無敵”,就在於他思想情趣,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出塵拔俗,無人可比。接着讚美李白的詩像庾信那樣清新,像鮑照那樣俊逸。這四句,筆力峻拔,熱情洋溢,首聯的“也”、“然”兩個語助詞,既加強了讚美的語氣,又加重了“詩無敵”、“思不羣”的分量。

表面看來,第三聯兩句只是寫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江東”指李白正在漫遊的江浙一帶地方。“春天樹”和“日暮雲”都只是平實敘出,未作任何修飾描繪。分開來看,兩句都很一般,並沒什麼奇特之處。然而作者把它們組織在一聯之中,卻有了一種奇妙的緊密的聯繫。也就是說,當作者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也正是李白在江東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時;而作者遙望南天,惟見天邊的雲彩,李白翹首北國,惟見遠處的樹色,又見出兩人的離別之恨,好像“春樹”、“暮雲”,也帶着深重的離情。兩句詩,牽連着雙方同樣的無限情思。回憶在一起時的種種美好時光,懸揣二人分別後的情形和此時的種種情狀,這當中有十分豐富的內容。這兩句,看似平淡,實則每個字都千錘百煉;語言非常樸素,含蘊卻極豐富,是歷來傳頌的名句。

上面將離情寫得極深極濃,這就引出了末聯的熱切希望:“什麼時候才能再次歡聚,像過去那樣,把酒論詩啊!”把酒論詩,這是作者最難忘懷、最爲嚮往的事,以此作結,正與詩的開頭呼應。說“重與”,是說過去曾經如此,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悵恨更爲悠遠,加深了對友人的懷念。用“何時”作詰問語氣,把希望早日重聚的願望表達得更加強烈,使結尾餘意不盡,迴盪着作者的無限思情。

《春日憶李白》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春日憶李白》賞析5

原文: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譯文

李白的詩作無人能敵,他那高超的才思也遠遠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詩作既有庾信詩作的清新之氣,也有鮑照作品那種俊逸之風。

如今,我在渭北獨對着春日的樹木,而你在江東遠望那日暮薄雲,天各一方,只能遙相思念。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同桌飲酒,再次仔細探討我們的詩作呢?

註釋

⑴不羣:不平凡,高出於同輩。這句說明上句,思不羣故詩無敵。

⑵庾開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

⑶俊逸:一作“豪邁”。鮑參軍:指鮑照。南朝宋時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

⑷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長安(今陝西西安)一帶,當時杜甫在此地。

⑸江東:指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帶,當時李白在此地。

⑹論文:即論詩。六朝以來,通稱詩爲文。細論文:一作“話斯文”。

賞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誼,首先是從詩歌上結成的。這首懷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從這方面來落筆的'。開頭四句,一氣貫注,都是對李白詩的熱烈讚美。首句稱讚他的詩冠絕當代。第二句是對上句的說明,是說他之所以“詩無敵”,就在於他思想情趣,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出塵拔俗,無人可比。接着讚美李白的詩像庾信那樣清新,像鮑照那樣俊逸。庾信、鮑照都是南北朝時的著名詩人。這四句,筆力峻拔,熱情洋溢,首聯的“也”、“然”兩個語助詞,既加強了讚美的語氣,又加重了“詩無敵”、“思不羣”的分量。

對李白奇偉瑰麗的詩篇,杜甫在題贈或懷念李白的詩中,總是讚揚備至。從此詩坦蕩真率的讚語中,也可以見出杜甫對李白的詩作十分欽仰。這不僅表達了他對李白詩的無比喜愛,也體現了他們的誠摯友誼。這四句是因憶其人而憶及其詩,贊詩亦即憶人。但作者並不明說此意,而是通過第三聯寫離情,自然地加以補明。這樣處理,不但簡潔,還可避免平鋪直敘,而使詩意前後勾聯,曲折變化。

表面看來,第三聯兩句只是寫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江東”指李白正在漫遊的江浙一帶地方。“春天樹”和“日暮雲”都只是平實敘出,未作任何修飾描繪。分開來看,兩句都很一般,並沒什麼奇特之處。然而作者把它們組織在一聯之中,卻有了一種奇妙的緊密的聯繫。也就是說,當作者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也正是李白在江東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時;而作者遙望南天,惟見天邊的雲彩,李白翹首北國,惟見遠處的樹色,又見出兩人的離別之恨,好像“春樹”、“暮雲”,也帶着深重的離情。兩句詩,牽連着雙方同樣的無限情思。回憶在一起時的種種美好時光,懸揣二人分別後的情形和此時的種種情狀,這當中有十分豐富的內容。這兩句,看似平淡,實則每個字都千錘百煉;語言非常樸素,含蘊卻極豐富,是歷來傳頌的名句。《杜臆》引王慎中語譽爲“淡中之工”,極爲讚賞。

上面將離情寫得極深極濃,這就引出了末聯的熱切希望:“什麼時候才能再次歡聚,像過去那樣,把酒論詩啊!”把酒論詩,這是作者最難忘懷、最爲嚮往的事,以此作結,正與詩的開頭呼應。說“重與”,是說過去曾經如此,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悵恨更爲悠遠,加深了對友人的懷念。用“何時”作詰問語氣,把希望早日重聚的願望表達得更加強烈,使結尾餘意不盡,迴盪着作者的無限思情。

《春日憶李白》賞析6

春日憶李白

唐代 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

清新庾開府①,俊逸鮑參軍②。

渭北春天樹③,江東日暮雲④。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⑤。

相關介紹:

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於鞏縣(今屬河南)。早年南遊吳越,北遊齊趙,因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士。後入長安,過了十年困頓的生活,終於當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爲叛軍所俘,脫險後赴靈武見唐肅宗,被任命爲左拾遺,又被貶爲華州司功參軍。後來棄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嚴武任成都府尹時,授杜甫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職。一年後嚴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後來出三峽,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帶,死於舟中。杜甫歷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詩作被稱爲“詩史”;他集詩歌藝術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註釋

①庾開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

②鮑參軍:指鮑照。南朝宋時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

③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長安一帶,當時杜甫在此地。

④江東:指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帶,當時李白在此地。

⑤論文:即論詩。六朝以來,通稱詩爲文

(上四稱白詩才,下乃春日有懷。才兼庾、鮑,則思不羣而當世無敵矣。杯酒論文,望其竿頭更進也。公居渭北,白在江東,春樹春雲,即景寓情,不言懷而懷在其中。王嗣奭《杜臆》曰:公懷太白,欲與論文也。公與白同行同臥,論文舊矣。然於別後另有悟人。因憶向所與言,猶粗而未精,思重與論之。此公之篤於交誼也。)

作品譯文

李白的詩作無人能敵,他那高超的才思也遠遠地超出一般人。俗話說的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的詩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時兩位著名詩人庾信、鮑照的作品一樣。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獨對着這無語的春之綠樹,你在江東遠望那日暮薄雲,天各一方,只能遙相思念。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同桌共飲,再次探討一下我們的詩作呢?

作品賞析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對李白的讚譽和懷念之情,同時也充滿着對李白詩文深深的懷念。

杜甫同李白的友誼,首先是從詩歌上結成的。這首懷念李白的五律,是746年(天寶五年)或747年(天寶六年)春杜甫居長安時所作,主要就是從這方面來落筆的。

(1 --4)句,一氣貫注,都是對李白詩的熱烈讚美。首句稱讚他的詩冠絕當代。第二句是對上句的說明,是說他之所以“詩無敵”,就在於他思想情趣,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出塵拔俗,無人可比。接着讚美李白的詩像庾信那樣清新,像鮑照那樣俊逸。庾信、鮑照都是南北朝時的著名詩人。這四句,筆力峻拔,熱情洋溢,首聯的“也”、“然”兩個語助詞,既加強了讚美的語氣,又加重了“詩無敵”、“思不羣”的分量。可以見出杜甫對李白的詩作十分欽仰。這不僅表達了他對李白詩的無比喜愛,也體現了他們的誠摯友誼。清代楊倫評此詩說:“首句自是閱盡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讓一頭地語。竊謂古今詩人,舉不能出杜之範圍;惟太白天才超逸絕塵,杜所不能壓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詩鏡銓》)這話說得很對。這四句是因憶其人而憶及其詩,贊詩亦即憶人。但作者並不明說此意,而是通過第三聯寫離情,自然地加以補明。這樣處理,不但簡潔,還可避免平鋪直敘,而使詩意前後勾聯,曲折變化。

(5--6)三聯表面看來,第三聯兩句只是寫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江東”指李白正在漫遊的江浙一帶地方。“春天樹”和“日暮雲”都只是平實敘出,未作任何修飾描繪。分開來看,兩句都很一般,並沒什麼奇特之處。然而作者把它們組織在一聯之中,卻有了一種奇妙的緊密的聯繫。也就是說,當作者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也正是李白在江東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時;而作者遙望南天,惟見天邊的雲彩,李白翹首北國,惟見遠處的樹色,又見出兩人的離別之恨,好像“春樹”、“暮雲”,也帶着深重的離情。故兩句詩,牽連着雙方同樣的無限情思。回憶在一起時的種種美好時光,懸揣二人分別後的情形和此時的種種情狀,這當中有十分豐富的內容。這兩句,看似平淡,實則每個字都千錘百煉;語言非常樸素,含蘊卻極豐富,是歷來傳頌的名句。”《唐詩別裁》稱它“寫景而離情自見”,《杜臆》引王慎中語譽爲“淡中之工”,都極爲讚賞。

(7-8)上面將離情寫得極深極濃,這就引出了末聯的熱切希望:“什麼時候才能再次歡聚,像過去那樣,把酒論詩啊!”把酒論詩,這是作者最難忘懷、最爲嚮往的事,以此作結,正與詩的開頭呼應。說“重與”,是說過去曾經如此,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悵恨更爲悠遠,加深了對友人的懷念。用“何時”作詰問語氣,把希望早日重聚的願望表達得更加強烈,使結尾餘意不盡,迴盪着作者的無限思情。

這首詩在內容和結構上的特點。全詩以贊人寫起,接着論詩,進而思人最後期盼見面,當面以“論文”結,轉折過接,極其自然,通篇始終貫穿着一個“憶”字,把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寫得深厚無比,情韻綿綿。

大學聯考題:

(1)這首是的開頭四句從哪三個方面對李白的詩做出了什麼樣的評價?

從詩壇地位,無人可比;詩的思想情趣,灑脫不凡;詩歌的風格,清新俊逸

(2)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一聯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

表達雙方翹首以望的思念之情:杜甫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他。用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的手法。虛實結合的手法。

(3)說說這首詩的思路脈絡

立足於詩,懷念李白。首先讚美李白的詩歌,轉而對李白的思念,最後表達自己渴望想見,切磋詩藝的願望。

《春日憶李白》賞析7

[唐]杜甫《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註釋:

1、飄然,高超之意。思(sì),指才思。不羣,不同於一般人。謂白才思超羣。二句對仗工巧。“白也”對“飄然”,白是人名,飄是風名,自可對偶。又連用也、然、無、不四個虛詞,搖曳生姿,遂使“詩仙”李白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2、清新,自然新鮮,力避陳腐。俊逸,飄逸灑脫,不同凡俗。庾開府,即庾信,字子山。南朝梁代著名詩人,後入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故稱“庾開府”。鮑參軍,即鮑照,字明遠。南朝劉宋時著名詩人,曾爲前軍參軍,掌書記之任,故稱“鮑參軍”。二句以兼擅庾、鮑之長盛讚李白之詩。

3、渭北,渭水之北,借指長安一帶,爲杜甫所在地。江東,泛指長江以東地區,即今江蘇南部與浙江北部一帶,爲李白當時所在地。二句互文見義,寓情於景,寫二人天各一方,彼此都深相懷念之情。

4、樽,酒器。論文,即論詩。六朝以來,有所謂文筆之分,而通謂詩爲文。李杜同遊齊魯時,曾互相討論作詩的甘苦心得,今別後追思,倍加神往。一個“重”字,隱含以前已相與論過;一個“細”字,暗示別後另有所悟,亟思重與論之。

賞析:

天寶四載(745)秋,杜甫與李白相別于山東兗州。不久,李白去江東漫遊,杜甫赴長安求仕。這首詩是天寶五載春,杜甫在長安懷念李白而作。上四句,盛讚李白詩才;下四句,抒發對李白的深切懷念。結構謹嚴,情深意摯,全詩始終貫穿一個“憶”字。把對李白其人的深切懷念與對李白其詩的傾慕讚揚,水乳交融在一起。而對李白其人的懷念,又突出了一個“詩”字。由盛讚其詩始,以渴望“重與細論文”終,承接緊密,前後呼應,轉折自然,情景相生,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春日憶李白》賞析8

[唐]杜甫

原文: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註釋:

【1】不羣:不平凡,高出於同輩。這句說明上句,思不羣故詩無敵。

【2】庾開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

【3】俊逸:一作“豪邁”。

【4】鮑參軍:指鮑照。南朝宋時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

【5】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長安(今陝西西安)一帶,當時杜甫在此地。

【6】江東:指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帶,當時李白在此地。

【7】論文:即論詩。六朝以來,通稱詩爲文。細論文:一作“話斯文”。

作品賞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誼,首先是從詩歌上結成的。這首懷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寶五載(746)或六載(747)春杜甫居長安時所作,主要就是從這方面來落筆的。開頭四句,一氣貫注,都是對李白詩的熱烈讚美。首句稱讚他的詩冠絕當代。第二句是對上句的說明,是說他之所以“詩無敵”,就在於他思想情趣,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出塵拔俗,無人可比。接着讚美李白的詩象庾信那樣清新,象鮑照那樣俊逸。庾信、鮑照都是南北朝時的著名詩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鮑照劉宋時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這四句,筆力峻拔,熱情洋溢,首聯的“也”、“然”兩個語助詞,既加強了讚美的語氣,又加重了“詩無敵”、“思不羣”的分量。

對李白奇偉瑰麗的詩篇,杜甫在題贈或懷念李白的詩中,總是讚揚備至。從此詩坦蕩真率的讚語中,也可以見出杜甫對李白詩是何等欽仰。這不僅表達了他對李白詩的無比喜愛,也體現了他們的誠摯友誼。清代楊倫評此詩說:“首句自是閱盡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讓一頭地語。竊謂古今詩人,舉不能出杜之範圍;惟太白天才超逸絕塵,杜所不能壓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詩鏡銓》)這話說得很對。這四句是因憶其人而憶及其詩,贊詩亦即憶人。但作者並不明說此意,而是通過第三聯寫離情,自然補明。這樣處理,不但簡潔,還可避免平鋪直敘,而使詩意前後勾聯,曲折變化。

表面看來,第三聯兩句只是寫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江東”指李白正在漫遊的江浙一帶地方。“春天樹”和“日暮雲”都只是平實敘出,未作任何修飾描繪。分開來看,兩句都很一般,並沒什麼奇特之處。然而作者把它們組織在一聯之中,卻自然有了一種奇妙的緊密的聯繫。也就是說,當作者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也正是李白在江東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時;而作者遙望南天,惟見天邊的雲彩,李白翹首北國,惟見遠處的樹色,又自然見出兩人的離別之恨,好象“春樹”、“暮雲”,也帶着深重的離情。故而清代黃生說:“五句寓言己憶彼,六句懸度彼憶己。”(《杜詩說》)兩句詩,牽連着雙方同樣的無限情思。回憶在一起時的種種美好時光,懸揣二人分別後的情形和此時的種種情狀,這當中該有多麼豐富的內容。這兩句,看似平淡,實則每個字都千錘百煉;語言非常樸素,含蘊卻極豐富,是歷來傳頌的名句。清代沈德潛稱它“寫景而離情自見”(《唐詩別裁》),明代王嗣奭《杜臆》引王慎中語譽爲“淡中之工”,都極爲讚賞。

上面將離情寫得極深極濃,這就自然引出了末聯的熱切希望:什麼時候才能再次歡聚,象過去那樣,把酒論詩啊!把酒論詩,這是作者最難忘懷、最爲嚮往的事,以此作結,正與詩的開頭呼應。言“重與”,是說過去曾經如此,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悵恨更爲悠遠,加深了對友人的懷念。用“何時”作詰問語氣,把希望早日重聚的願望表達得更加強烈,使結尾餘意不盡,令人讀完全詩,心中猶迴盪着作者的無限思情。

清代浦起龍說:“此篇純於詩學結契上立意”(《讀杜心解》),確實道出這首詩內容和結構上的特點。全詩以贊詩起,以“論文”結,由詩轉到人,由人又回到詩,轉折過接,極其自然,通篇始終貫穿着一個“憶”字,把對人和對詩的傾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