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水經注國學書苑【多篇】

水經注國學書苑【多篇】

註釋 篇一

①渤海:即蒲昌海,今新疆東南部的羅布泊。漢、唐時稱爲蒲昌海,又名鹽澤。

②積石山:即今阿尼瑪卿山,在青海省東南部,延伸至甘肅省南部邊境,爲崑崙山脈中支,黃河繞流東南側。

③隴西郡:秦朝所設置的三十六郡之一,王莽時期改名爲厭戎。因爲此郡在隴之西,故名隴西。大致在今甘肅省南部和東南部。河關縣:漢設晉廢,治所不詳,疑在今青海省貴德縣西南。羌中:羌族人居住的地域中。

④考:考尋,考索。

⑤鹹:都。

⑥重源潛發:這裏是說黃河從蒲昌海潛流到積石山,又重新發源。

⑦淪:進入,流入。

⑧《洛書》:儒家關於《尚書·洪範》“九疇”創作過程的傳說。據說大禹治水時有神龜出於洛水,背上有裂紋,紋如文字,禹取法而作《尚書·洪範》“九疇”。九疇:傳說中天帝賜給大禹治理天下的九類方法。

⑨重野:地名,不詳。

⑩中國河:中原的河流。

成公子安:成公綏,字子安,東郡白馬(今河南省滑縣)人。西晉文學家,以賦得名。

宏壯:宏大壯闊。

尚美:比……更美。尚:通“上”,超越,超過。

峻極:高峻,高聳。

嵯峨:山高峻、聳立的樣子。

似如:好像。比:合適。

原文 篇二

《山海經》曰:河水入渤海①,又出海外,西北入禹所導積石山②。山在隴西郡河關縣西南羌中③。餘考④羣書,鹹⑤言河出崑崙,重源潛發⑥,淪⑦於蒲昌,出於海水。故《洛書》⑧曰:河自崑崙,出於重野⑨。謂此矣。逕積石而爲中國河⑩。故成公子安《大河賦》曰:覽百川之宏壯,莫尚美於黃河;潛崑崙之峻極,出積石之嵯峨。釋氏《西域記》曰:河自蒲昌,潛行地下,南出積石。而《經》文在此,似如不比,積石宜在蒲昌海下矣。

評析 篇三

《水經注》以《河水》開卷,河水指的是黃河。上古的地名比後代簡單,黃河就稱“河”,長江就稱“江”。河流的通名早期稱“水”,黃河稱爲“河水”,長江稱爲“江水”,直到《水經注》時代還是這樣。到後來,“河”與“江”兩個專名,也被人們當做河流的通名使用,如“永定河”“松花江”等等,現在的“黃河”,“黃”是專名,“河”是通名。“河”與“江”,原是黃河和長江的專名,後來成爲一切河流的通名。

《水經注》本書目錄 篇四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水經注》內容提要 篇五

《水經注》是註釋《水經》並記述全國河道水系的歷史地理專著,四十卷,北魏酈道元注,成書年代尚無定論,當在延昌四年(515)至孝昌三年(527)之間。酈道元(?~527),字善長,范陽涿縣人,出身官宦世家,後入仕途。少年好學,博覽羣書。晚年因遭讒言,爲雍州刺史殺害。

《水經注》沿用《水經》因水證地之法,以河水(黃河)和江水(長江)爲主線,依自然地理特點,由南向北分述南北朝時期遍佈我國甚至域外的大小河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條,囊括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歷史資料三方面的內容,引用古文獻四百三十餘種,採錄了許多今已失傳的金石碑刻、民間傳說、詩詞歌賦,註文比原書多出二十倍,自成一體,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據說酈道元做官期間,以執法嚴峻著稱,甚至曾經因“嚴酷”免職,以這樣的態度治學,其嚴謹可想而知,此書既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的學術鉅著,也是一部別開生面的散文佳作,其文筆優美簡潔,清麗雋永,在實事求是地記述歷史地理之際,也穿插了多姿多彩的傳說故事和風土人情,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許多成爲膾炙人口、傳誦一時的名篇。唐代李白、柳宗元以及宋代的蘇軾,都對其十分推崇。蘇軾曾說過,“嗟我樂何深,水經亦屢讀。”蘇子尚且如此喜愛,不妨親自驗證一番。

此書注本,明代以趙琦美本和朱謀瑋本爲代表。清代全祖望的《七校水經注》指出原本注中有注,後人混寫不明;趙一清的《水經注釋》重加釐定,並考補了宋代所佚五卷中的二十一條水道;戴震借參加編修《四庫全書》之機,據《永樂大典》本作詳細校勘,補正了七千二百九十一字;王先謙又綜合全、趙、戴三家校本,彙編成《合校水經注》。近人楊守敬、熊會貞的《水經注疏》和《水經注圖》,以及王國維的《水經注校》亦是著名的注本。

《水經注》基本簡介 篇六

三國時期人著有《水經》。酈道元系統地對《水經》進行註釋,就是《水經注》全書共40卷,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水道所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等諸方面內容。

《水經注》全書三十多萬字,詳細介紹了中國境內一千多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歷史等。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水經注》文筆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優秀的文學作品。

《水經》已失佚,今本酈道元所注《水經》當是另外一部,是無名氏所爲,其成書年代,諸家說法不一,全祖望認爲是東漢初,戴震認爲是三國時作品,今人鍾鳳年又認爲是新莽時所作,諸說尚難確認,不過大體應爲漢魏之作不成問題。

《水經注》是以《水經》所記水道爲綱,《唐六典》注《www.》中稱《水經》共載水道137條,而《水經注》則將支流等補充發展爲1252條。今人趙永復將全書水體包括湖、澱、陂、澤、泉、渠、池、故瀆等算入,實記2596,倍於《唐六典》之數。

《水經注》涉及的地域範圍,除了基本上以西漢王朝的疆域作爲其撰寫對象外,還涉及到當時不少域外地區,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島和朝鮮半島若干地區,覆蓋面積實屬空前。

所記述的時間幅度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當代,上下約2000多年。它所包容的地理內容十分廣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勝景、歷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掌故、神話故事等等,真可謂是中國6世紀的一部地理百科全書,無所不容。難能可貴的是這麼豐富多彩的內容並非單純地羅列現象,而是有系統地進行綜合性的記述。侯仁之教授概括得最爲貼切:“他賦予地理描寫以時間的深度,又給予許多歷史事件以具體的空間的真實感。”(《水經注選釋·前言》)

譯文 篇七

《山海經》說:黃河入渤海,又出海外,向西北流入大禹所疏導的積石山。積石山在隴西郡河關縣西南羌族人居住的地域中。我考證了許多書,都說河水發源於崑崙,潛流入地後重新冒出,到蒲昌又隱沒了,然後再從內海中流出。所以《洛書》說:河水從崑崙發源,再從重野流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河水流經積石就成中原的河流了。所以成公子安《大河賦》說:總覽百川的宏偉壯麗,沒有任何河流可以比擬;在高峻的`崑崙山底下潛流,又從聳立的積石山下重新發源。釋氏《西域記》說:河水從蒲昌海開始,潛流於地下,向南到積石山才重新流出地面。然而《水經》把積石山放在蔥嶺、蒲昌海之上,這好像不合適,應在蒲昌海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