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精品多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精品多篇】

賞析 篇一

這是詩人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實感,確實是深知作詩的竅門。詩人的家鄉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爲“憶山東兄弟”。古人以九爲陽數,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寫節日的詩,最忌落入俗套,這首詩高明就高明在避開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脫口而出,卻別有滋味地渲染出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從“每逢”二字來看,加倍的孤獨感不是這個節日纔有,以前的諸多節日已有過。正是孤獨感久受壓抑,於今尤甚的情形下,詩人把凝聚在內心深處的佳節思親情結一吐爲快。由於“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語極其精警,爲人人心中所有,又爲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來也就引起廣泛的共鳴。不過,前兩句畢竟是直賦心源,尚須曲折變化,才能餘味無窮。於是本爲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兄弟爲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晉朝周處《風土記》說:“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因爲這個節日風俗,是採摘茱萸(zhūyú朱娛)花枝插頭,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齡有“茱萸插鬢花宜壽”,白居易有“舞鬟擺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之類的句子。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摘錄此類詩句甚多。關鍵在於此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爲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精心意象,展示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把“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餘味無窮了。

微型課題實施分析 篇二

習作教學是我們年組共同研究的小課題。習作教學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引發學生共鳴。本首古詩看上去好似離學生生活久遠,其實詩中蘊含的那種思親之情,正好與我們班學生的現實情況相符。他們大多家長要出外務工,長期不在家,所以濃濃的思念之情,讓學生和詩人一樣感同身受。因此可以安排學生課後練筆,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激活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走進文本,走進現實生活。

譯文 篇三

獨自一個人流落在外地,

每到節日的時候就十分的想念親人,

雖然很遠,但是兄弟早就爬上那經常爬的山了,

他們身帶茱萸,就是少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