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吉林文廟導遊詞多篇

吉林文廟導遊詞多篇

吉林文廟位於吉林省吉林市, 與曲阜孔廟、南京孔廟、北京孔廟並稱“中國四大文廟”,是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清朝在東北建立的第一座孔廟,是東北最大的孔廟。下面是本站爲大家帶來的吉林文廟導遊詞範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篇一:吉林文廟導遊詞範文

吉林文廟位於風景秀麗的松花江畔,是吉林省最著名的古曲建築羣。吉林文廟南北長221米,東西寬74米,佔地16364平方米。主體建築按正南北中軸線排列。院內共有殿堂、配廡64間。建築面積約1800平方米。吉林文廟規模之宏偉、建築之精細、工藝之精巧,不僅在東北三省數一數二,而且在全國也相當有名。

吉林文廟的前身是乾隆元年(1736年)由乾隆皇帝親下聖旨興建的。1907年,吉林巡撫朱家玉和提學使吳魯,鑑於原來的文廟殿堂簡陋,不足以尊孔展敬,遂聘江蘇訓導管尚瑩去江寧考察文廟(即南京夫子廟建築),取回圖樣,在朱家寶的主持下,於東萊門外擇定新址(即現址)拓地興修,經兩年多的時間,於宣統元年(1909年)文廟的主要建築——大成殿、崇聖殿、大成門和東西配廡和圍牆等全部建成。

文廟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構成三進院落。院外最南面的垣牆稱照壁。此牆比其餘三面的牆高大、堅厚,長30米,高5米。據說當地不出狀元不能將照壁闢爲大門。因吉林文廟落成後已廢除科舉,所以清至民國年間一直沒有開闢正門,人們進出文廟只能走東西轅門。照壁前面東西建成有磚樓各一,其中有“文武官員到此下馬”石碑二,以示路人對孔子的尊崇。 東西轅門呈牌樓式建築,爲木柱、錫頂、瓦蓋,對開紅漆大門,其上分懸吉林提學使曹廣楨書寫的“德配天地”、“首冠古今”匾額,每年的祭孔活動都要從此門進出。 泮池,是用青磚砌成,形如彎月,故又稱月牙池。狀元橋,是花崗岩石構築的單孔雕欄拱橋,橫跨泮池之上,據說只有狀元纔有資格從此橋上通過。

櫺星門,在狀元橋的北面,是一座由四根花崗岩石柱組成的牌坊,每柱頂端均有“神獸”,牌坊的橫樑正中有“櫺星門”三字。所謂“櫺星”,即是古代傳說的“文曲星”,讓“文曲星”和“神獸”爲孔子守大門,是將孔子神化的象徵。樓星門之後有石碑兩通。

大成門,是櫺星門北面進入主院的過廳,爲五開間、歇山式廡殿頂、黃琉璃瓦屋面建築,脊爲高浮雕式龍鳳脊,明柱,左右有山,前後無牆。是文廟的主體建築之一。

大成殿,在二進院落的正中,是全廟的中心建築。面闊11間。東西長36米,南北寬25米,高19.64米。雙重飛檐、歇山式廡殿頂,錯落有致,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整個建築,可與宮殿媲美。殿內正中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信朱地金字木質牌位,兩側分別供奉孔子弟子——“四配”和“十二哲”木質牌位。

崇聖殿,是孔子的家廟。供奉孔子五代祖牌以及歷代衍聖及其夫人絹質繡像。

大成殿東西兩側配廡爲“先賢先儒祠”分別供奉七十九先賢和六十八先儒的木質牌位。

吉林文廟殿宇輝煌,氣勢軒昂。它建成於古曲建築的成熟時期,在某種程度上保存了我國古曲建築藝術之精華,反映出當時建築工匠的高超技藝和建築水平,是一座完好的不可多得的古建築羣。

 篇二:吉林文廟導遊詞範文

吉林是滿族的發祥地(原爲吉林省省會所在地),先秦時期,吉林市附近可稱爲人煙稠密的地方,明代以前的吉林市,雖然爲歷朝所領,但並未得到充分開發。直至明永樂年間,遼東都指揮使劉清奉命率軍來吉林市建廠造船運糧之後,吉林市成爲明朝通往黑龍江地區以至更遠地方的一箇中轉站,其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地位日益顯著。

清入關後,爲了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統治,順治十年(1653年)在寧古塔(今黑龍江安寧)設昂邦章京鎮守黑龍江、松花江廣大地區,吉林市爲其下屬。由於軍事和經濟上的需要,順治十三年(1656年)寧古塔昂邦章京沙爾虎達在吉林建船廠造船(吉林市又名船廠),後又設水師營訓練水師。

康熙元年(1662年)改昂邦章京爲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康熙十年(1671年)移副都統一人進駐吉林,管理吉林軍政事務,這是清政府在吉林設行政長官之始。

康熙十二年(1673年)又在吉林建城垣。康熙十五年(1676年)寧古塔將軍移駐船廠,設將軍衙門,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也由寧古塔移到船廠,船廠從此稱吉林烏拉,爲滿語名稱。吉林遂成爲清政府統治松花江、烏蘇里江、黑龍江流域的邊疆重鎮。康熙指揮對俄的雅克薩戰役坐陣吉林督促造船、訓練官兵,留下千古絕句《松花江放船歌》。

吉林建城之初尚無孔廟,據《吉林通志卷一?聖訓志一》記載,雍正二年(1721年)七月,辦理船廠事務的朝廷官員給事中趙殿最上奏皇帝,請求在吉林建文廟,遭到了雍正皇帝的嚴厲訓斥:“我滿洲人等,因居漢地,不得已與本習(武備)日以相遠,惟賴烏拉(當時的吉林)寧古塔等處兵丁,不改易滿洲本習耳……。”由此可見,清王朝對吉林乃至整個關外一直實行封閉政策,反對建廟興學。

隨着滿漢文化的不斷交融,直至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皇帝欽命修建永吉州文廟(吉林文廟的前身),再三叮囑:“務令崇尚樸誠勤修武備之至意,實當永遠欽尊”。據《吉林外紀》載,“乾隆七年(1742年),永吉州知州魏士敏建廟宇黌宮,諸制略備。”永吉州文廟建成後,興辦學校之風日盛,爲滿漢子弟讀書求仕鋪設了通道,儒家文化得到了迅速傳播,推動了關東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永吉州文廟建成之初,在正殿懸有康熙皇帝御書“萬世師表”匾額,此匾額應系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後,由康熙皇帝書成,存於宮內的。此外,在嘉慶年間,又由嘉慶皇帝賜御書“聖集大成”匾額一塊,懸正殿。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升祭孔爲國之大祀。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改設行省,巡撫朱家寶和提學使吳魯認爲原有文廟簡陋,不足崇禮,乃聘江蘇訓導管尚瑩去關內考察文廟,決定在東萊門外(即今址)拓建新廟(即現吉林文廟)。

宣統元年(1909年)新廟落成,其大成門、大成殿、崇聖殿及圍牆均以以黃琉璃瓦覆頂。

 篇三:吉林文廟導遊詞範文

吉林文廟位於吉林省吉林市,是清乾隆皇帝御批始建於乾隆元年(1736年),同時也是東北地區建築年代較早、建築等級較高、保存較完整的一座清代建築羣。

吉林文廟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的古典建築羣,其建築仿皇宮之制,佔地16354平方米,東西寬74米,南北長221米,有殿堂配廡64間,大成門、大成殿、崇聖殿三大主體建築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輔助性建築呈對稱狀排列,四周由3米高紅牆環繞,正門前爲長40米,高5米的照壁。進入正門建築次序依次是狀元橋、櫺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殿。大成門、大成殿、崇聖殿三大主體建築構成三進院落,整個文廟紅牆黃瓦,殿宇軒昂,富麗堂皇,宛如帝王宮殿,整體建築佈局合理,結構嚴謹,配飾雕琢無不精工。

文廟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構成三進院落。院外最南面的垣牆稱照壁。此牆比其餘三面的牆高大、堅厚,長30米,高5米。據說當地不出狀元不能將照壁闢爲大門。因吉林文廟落成後已廢除科舉,所以清至民國年間一直沒有開闢正門,人們進出文廟只能走東西轅門。照壁前面東西建成有磚樓各一,其中有“文武官員到此下馬”石碑二,以示路人對孔子的尊崇。 東西轅門呈牌樓式建築,爲木柱、錫頂、瓦蓋,對開紅漆大門,其上分懸吉林提學使曹廣楨書寫的“德配天地”、“首冠古今”匾額,每年的祭孔活動都要從此門進出。 泮池,是用青磚砌成,形如彎月,故又稱月牙池。狀元橋,是花崗岩石構築的單孔雕欄拱橋,橫跨泮池之上,據說只有狀元纔有資格從此橋上通過。

櫺星門,在狀元橋的北面,是一座由四根花崗岩石柱組成的牌坊,每柱頂端均有“神獸”,牌坊的橫樑正中有“櫺星門”三字。所謂“櫺星”,即是古代傳說的“文曲星”,讓“文曲星”和“神獸”爲孔子守大門,是將孔子神化的象徵。樓星門之後有石碑兩通。

大成門,是櫺星門北面進入主院的過廳,爲五開間、歇山式廡殿頂、黃琉璃瓦屋面建築,脊爲高浮雕式龍鳳脊,明柱,左右有山,前後無牆。是文廟的主體建築之一。

大成殿,在二進院落的正中,是全廟的中心建築。面闊11間。東西長36米,南北寬25米,高19.64米。雙重飛檐、歇山式廡殿頂,錯落有致,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整個建築,可與宮殿媲美。殿內正中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信朱地金字木質牌位,兩側分別供奉孔子弟子——“四配”和“十二哲”木質牌位。

崇聖殿,是孔子的家廟。供奉孔子五代祖牌以及歷代衍聖及其夫人絹質繡像。

大成殿東西兩側配廡爲“先賢先儒祠”分別供奉七十九先賢和六十八先儒的木質牌位。

吉林文廟殿宇輝煌,氣勢軒昂。它建成於古曲建築的成熟時期,在某種程度上保存了我國古曲建築藝術之精華,反映出當時建築工匠的高超技藝和建築水平,是一座完好的不可多得的古建築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