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春節的文化【精品多篇】

春節的文化【精品多篇】

春節的文化傳統資料 篇一

日本新年文化

迎接新一年的來臨對日本人來說是一件大事,從12月下旬開始,家家戶戶就把家中裏裏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有些人家還在門前上方懸掛一根繩子,據說是用來驅逐鬼怪的。日本過年的習俗中,門鬆是在過年的時候,家的門前等地方經常放置的一對鬆和竹做的裝飾品。古時候,日本人認爲神仙是住在樹梢上的,所以放上門鬆就是希望把“年神”給迎回家的意思。一般是在12月10日左右,到山上去把松樹(枝)取回來,稱作“迎鬆”。早點的話,12月20日就可以在家裏裝飾起來了。門鬆一般是一直裝飾到1月6日傍晚之後收拾起來。當然,也有些地方是放到1月15日小正月爲止的。

日本稱十二月三十一日夜晚爲“除夜”,這天晚上每家都吃團圓芥麥麪條,因爲麪條代表着長壽。除夜,人們在家中或在寺院等待着午夜十二點的到來。這與我國人們等待聽新年鐘聲一樣,可是,日本的新年鐘聲別具一格。十二點一到,日本全國各地寺院都要敲一百零八下鍾,沉厚的鐘聲迴盪在日本列島的上空。關於一百零八下鐘聲的來源,衆說各異。有人說是爲了消除一百零八個憂愁煩惱,有人講是爲了讚頌一百零八位神佛,也有人解釋:一年分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共計一百零八。“除夜鐘聲”響過後,人們各自懷有不同的宿願,絡繹不絕地走向神社寺院,參神拜佛。

日本的年夜飯,人們習慣把年飯盛在雙層漆盒裏,每層中又分出兩個或者4個小盒,一道道小菜就盛在裏面。年飯中最不能少的是黑豆(kuromame),與“辛苦、認真”諧音。還有一種小魚的名字叫Tasaku,諧音“多作、豐收”,也是年飯中必定出場的一道菜。

過年蕎麥麪條:如同中國在除夕夜北方吃餃子、南方吃年糕一樣,日本人在12月31日夜裏有吃“過年蕎麥麪條”的習俗。據說蕎麥麪條必須在零點前吃完,吃不完的話,第二年就不會有金運。之所以是吃蕎麥麪,據說是因爲蕎麥麪又細又長,在日本文化裏代表着細水長流與健康長壽,人們希望像蕎麥麪條般活的長久。另外,因爲蕎麥麪條易斷,日本人希望將一年的辛苦與煩惱做一了斷,不帶到新年裏。還有一點是希望像蕎麥這種植物那樣,生命力頑強,不畏貧瘠,不怕風雨。

同中國一樣,日本人過年也給孩子壓歲錢。過去人們認爲小孩子魂魄不全,容易爲邪所傷。爲了驅邪、扶正,保孩子健康成長,大人將新年的祭祀供品撤下來後分給孩子們,後來逐漸演變爲壓歲錢。祈望發財。

從一日至三日,日本各家各戶都不動炊火,只吃年前做好的熟食。在此期間,人們還要吃年糕與雞肉、蘿蔔混燴的年糕湯,也喝些酒以示祝賀新年的來臨。

我們爲何如此鍾情於春節

在充滿變量的世界,我們是眼花繚亂的觀望者,也是置身其間的推動者。曾經走街串巷的叫賣聲不見了,只需手指輕輕一點即可享受送貨上門的電商火了起來;全家人乃至幾家人守着一臺電視機等待每天一集電視劇的場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多屏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不僅早已多樣化,而且信息蕪雜難辨——“變”,是我們生活中的常態,容不得視而不見,也容不得退避。

然而,每到一年此時——除夕,國人都會集體迎來穩穩的“不變”:春節。在這個節日裏,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不約而同地將不同的時空與文化超越,以天干地支紀年,以傳統習俗祭祖——這一既具有儀式感,又因人們太習以爲常而幾乎無視其儀式意味的節日,因爲這份穩穩的不變,給人以安心的力量。

不變的是它賦予人的可以被結結實實握在手心的歸屬感。在返鄉之前,你是上海寫字樓裏的金領,是珠三角某條流水線的女工,回到平時大多無暇顧及的內外六親、發小、同窗身邊,你是那個他們眼中的你:他們曾經注視並編織着你的童年與少年。社會身份會改變,童年或少年的那個你其實一直都在今天的模樣裏。更不用說,我們所返的“鄉”仍然多少保留着至今具有價值的人情與禮數。

不變的是它體現的長幼尊序的倫理觀和傳統美德。“百善孝爲先”,雖然春節裏孩子玩得熱鬧,大人忙活得辛苦,但晚輩鄭重地向長輩行禮,不會有絲毫怠慢。中國人習慣於內斂的情感表達方式,尤其面對家族長輩,很難大聲說“愛”。拜年時那一句句樸素的祝福,恰恰飽含着晚輩濃濃的愛意和感恩之情。如今,受時代之“變”衝擊者,不僅是直觀的信息傳遞方式、職業、生活方式等等,還有情感觀、價值觀、時空觀。春節,這一古老節日恰恰周而復始地提醒着我們,哪些不能變、不能丟。

不變的是它在除舊佈新之時的迎新祈福。萬象更新之時,人們重新回到熟悉的環境,體味着親情的溫暖,在整頓心情的同時,也再次汲取了面向未來的力量和信心。當拜年者表達喜慶祥和的祝願時,對方也會以祝福作答。言爲心聲,每個人心中都涌動着美好祝願,蘊含着對萬物的感恩。與天地和、與衆人和、與己和,春節的迎新祈福不僅體現着今人對未來的樂觀與自信,也體現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地人一體的世界觀與古老智慧。

一年前,一部外國人拍攝的關於中國春節的紀錄片盛傳於互聯網。這部紀錄片表現了中國人候鳥歸鄉般的團圓情結與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家國觀,讓異域文化者從中直觀地感受到一個既具備當代發展速度,又以傳統文化精神凝聚人心、有序前進的國家。“身在此山中”的我們,則似乎“不識廬山真面目”:雖然年復一年地製造着不斷攀升的“春運”高潮,但或許很少問問自己,爲什麼在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裏,如此鍾情於不變的春節。

如今,我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而且所鍾情的也不僅僅是春節——因爲日漸覺醒的文化自覺意識和日漸強健的文化自信精神。“二十四節氣”去年成功躋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諸多傳統節日多年前就有了自己的法定假期……它們承載着中國古代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超越時空,終於和我們今天的生活交匯,並給予我們一份穩穩的可以依靠、可以生髮無限可能的精神力量。

在穩步流淌、好似無始無終的時間面前,個體不過是既善變又倏忽即逝的瞬間。因了這從時空隧道深處走來的文化傳統,華夏子孫有了彼此相認的符碼,有了可奢求恆久的精神寶庫,以及身處變化與挑戰而不懼未來的心靈力量。而這正是我們鍾情於“春節們”的理由。

春節的文化 篇二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七年級,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人們借春節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閤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而元日過後會有許多娛樂活動:耍獅子,扭秧歌,舞龍燈等,爲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

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爲一體的盛典年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歷經千百年的積澱,異彩紛呈的春節民俗,已形成底蘊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春節文化。蘊含着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着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着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

歷史

據記載,春節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其起源有許多說法,而最爲普遍接受的是,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中國歷史上每個時代過春節的時間不一樣,知道漢武帝命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曆”,規定農曆正月七年級爲一歲之首,此後一直採用夏曆紀年,長達2080年,知道清朝末年。名稱也多種多樣,魏晉南北朝時成爲“元辰”,唐宋元明稱“元旦”、“新正”,清代則一直叫“元旦”。我們現在的春節是在1949年9月27號,第一屆在政協會議上,將陰曆與陽曆分開,陰曆正月七年級正式改爲“春節”。

春節習俗

1守歲、吃團圓飯

守歲是在九年的最後一天,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關於守歲的來源也有很多的傳說。在這天家人要從四面八方趕來,齊聚一堂,準備各種美食,而且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全家人吃過年夜飯,一起娛樂,共同等待零點的到來,爲家人祈福。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爲“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爲延長父母壽命。

2祭竈、放鞭炮

祭竈,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爲“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被作爲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臘月二十三日祭竈是因爲傳說在大年三十竈王爺會帶着一家人應得的禍福吉凶與其他諸神來到人間,之後諸神迴天庭,只有竈王爺留在人間。

在除夕夜,家家會放爆竹,相傳是爲了嚇走“年”獸,同時也驅逐各種鬼怪,祈求新年平安。

3拜年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新年的七年級,男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爲“團拜”。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拜年要選擇合適的時間,要既不失禮貌也不影響主人休息或接待其他客人。親友相聚,一定要說吉利話。禮品選擇要適當,不失禮數。

4年畫,貼福字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年畫起源於門神,後來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便成爲現在的年畫。年畫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春節時,幾乎家家從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花花綠綠,象徵吉祥富貴的年畫。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爲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由來已久的風俗,貼福字在《夢樑錄》中已有記載。關於貼福字也有各種各樣的傳說,流傳最廣的是民間用貼福字來躲避姜太公那無恥的老婆“窮神”。後來又有貼倒福字的風俗,取諧音“福到了”。福字也有許多樣式,最受歡迎的是剪紙福字,剪紙福字以福字爲主題,融入其他剪紙元素,比如牡丹,魚,鳥,蝴蝶和蝙蝠等。在民間有的將福字做得十分精細,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躍龍門、龍鳳呈祥、五穀豐登等。春節時,人們會在門上,窗戶上貼各式各樣的福字,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

春節中的傳統文化與觀念

1家庭觀念

春節,離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團聚過年。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家庭觀念情結的體現,以家庭爲核心的親人團聚,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孝悌之道。守歲一般是爲了延長父母壽命,祈求全家平安,這足以看出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裏,家人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國人渴望與家人團聚,希望家人平安,將家庭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時在中國人的文化中也十分重視孝悌之道。孝悌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中國傳統社會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對於孝悌之道更是十分重視。《論語》中還說:“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中國春節的守歲活動中更是體現了這種孝悌之道,這也是中國家庭觀念的核心。

2傳統鬼神文化

祭竈,反映了人們對於神靈的敬畏。在古時候,人們相信有各種神靈存在,因而格外敬畏神靈,希望自己能夠平安一生,因而會有“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在民間,一般家庭會供奉各種神靈,按時上供焚香,而這一風俗至今仍廣爲流傳。比如商人家中仍然會供奉財神,新婚夫婦會收到別人送的送子觀音。而竈君俗稱爲竈王爺,在民間是最普通,最深入羣衆的神,它具有這樣三種職能:一、民以食爲天,竈王爺掌管飲食;二、司職命運;三、監察善惡,因而民間對竈王爺都是篤信虔誠的。而神靈一般是人的精神營造出來的超人對象,或者是對於美好未來的一種寄託。這也反映了古時候人們沒有能力將生活變得更好,因而寄託於神靈的無奈。

而對於鬼怪,中國從古至今有很多描寫鬼怪的書,而民間,也有很多鬼怪的傳說。古時,人們相信轉世輪迴,相信陰間的存在,因而認爲時間會有鬼魂。在我看來,由於古時候科技知識並不是很發達,人們便將一些自然災難或不幸歸咎於鬼神作祟,因而十分厭惡,纔會在春節放鞭炮以驅趕鬼怪。在春節文化中相信流傳最廣的鬼怪傳說便是“年獸”,由於傳說年獸會在新年那一天出來傷害人民,所以便有了放鞭炮驅逐年獸的風俗。

鬼神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這是在科學未普及的時候人們心中最淳樸的敬畏,也形成了中華文化的多姿多彩。

3重視禮節

拜年,反映了人們尊老愛幼的品德,過程中也有很多關於禮節的要求。比如拜年的時間,輩分順序,所行禮儀多是有明確的禮儀規範的。因而拜年充分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對於禮節的重視。

中華古國曾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就制禮作樂,後來經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爲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儀禮》、《周禮》、《禮記》等禮樂文化的經典被先後列入學官,成爲古代文人必讀之書。禮儀是“禮”的重要組成部份之一。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很重視禮節,人與人交往,如何稱呼對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禮的規定。即使是吃飯,也應該在舉手投足之際顯示出自己的修養,稱之謂食禮。行爲合於禮,是有修養的表現,反之則不能登大雅之堂。這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文明。

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儘管它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發生過一些變化或改進 ,但它始終對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生活產生着深刻影響。

4樸素的風俗與信仰

春節的很多習俗,不僅是貼年畫,貼福字,都反映了人們對於美好未來的希冀,反映了民風的淳樸。年畫作爲民間文學,反映了勞動人民心聲和願望,因此,幾乎所有的年畫都寄寓着某種或幾種吉祥的意思,充滿了樂觀。向上。積極的因素。如畫面上是一個肥胖俊美的大娃娃,如果抱着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鯉魚,就象徵來年生個大胖小子,而且吉慶有餘;如果抱着一隻揚頸昂頭長鳴的大公雞,就象徵來年人丁興旺吉祥;如果畫面上是一棵搖錢樹和一個聚寶盆,就象徵新的一年能招財進寶。因而年畫也是中國繪畫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字則更加簡單明瞭的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春節的文化傳統資料 篇三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我們有古老的民族藝術,如;戲劇,國畫;我們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不過我最喜歡春節。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每到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大街上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家家戶戶貼着“倒福”,對聯。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穿上節日盛裝,臉上個個都帶着笑容,走親串鄰去拜年,一片詳和的景象。大家見面第一句話都是恭喜恭喜。

“噹噹噹……”隨着新年鐘聲的敲響,煙花和爆竹便鳴起來。煙花一聲巨響升到了半空中,一瞬間爆炸了,那爆炸的煙花,像是一朵美麗的蓮花在空中展開了笑臉,又像無數的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各式各樣,五光十色,把天空點綴得格外美麗。場面,被笑聲,鞭炮聲,喊聲,樂曲聲合成美妙的旋律包圍着人間,真是熱鬧極了。“春節”也是小朋友們最快樂的時候,因爲大家既可以得到長輩祝願的紅包---壓歲錢,又可以盡情地玩。

春節的文化 篇四

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所有活動都是爲了辭舊迎新,以盛大儀式來迎接新年。

小時候,奶奶曾告訴我:有一個關於“年”這個怪獸的傳說,我對這個“年”起了好奇心,便去查找有關“年”的資料。我得知: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每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着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他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衆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爲好,老人堅持留下,衆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像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髮老人點燃爆竹的聲音,“年”獸渾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皇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裏時,發現村裏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髮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明星。其中的許多精華,被代代相傳,價值歷久而彌新。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血液,也是我們應該生生不息傳遞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