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教 學 隨 筆多篇

教 學 隨 筆多篇

教 學 隨 筆 篇一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微笑着承受一切》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全文記敘了我國女子體操隊最優秀的跳馬選手桑蘭在參加第四屆友好運動會時意外地從馬箱上摔下,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但桑蘭並未悲觀絕望,而是以頑強的毅力“微笑着承受一切”,讚揚了桑蘭堅強不屈的精神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今天我教學了本課的第一課時,我首先簡單地介紹了桑蘭及她出意外的經過,同時,我對脊椎受傷給學生作了解釋。因爲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自己的認知水平還不能理解什麼是高位截癱,更加不能想象到桑蘭所承受的極大痛苦,那要他們體會桑蘭堅強不屈的精神那是不深刻的。

介紹結束後,我播放了一段桑蘭的新聞錄像,這是她坐在輪椅上去參加美國紐約的蘋果倒計時。學生們看完後,都深切地體會到桑蘭雖然身體承受着痛苦,但她在採訪時總是面帶微笑,大家都深受感動,當然其中也包括我。我覺得上課時老師用心地投入會帶動學生的感情,老師就是船上的舵手,當你想引領學生在書海中遨遊時,你自己必須先掛帆、掌舵。

在第一課時結束的時候,學生們已經初步體會到了桑蘭是個堅強的女孩,當我問道:你們想對桑蘭說什麼的時候?很多學生都踊躍發言:“我相信桑蘭會站起來的,因爲她有着驚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桑蘭,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想這一節課我的教學目的已經通過我的教學感情達到了。

教 學 隨 筆 篇二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6

作者:劉愛琴  文章錄入:泰興鎮中小 ]

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二冊《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優美、內容新穎的散文,寫的是早晨草原從睡夢中醒來,牧民們趕着羊羣去放牧的情景,展現了草原一片繁榮興旺的新氣象。

然而,景色雖美,孩子們卻苦於對草原很陌生。於是,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找到大量有關草原的視頻材料,編輯成多媒體課件,播放給大家看。當無邊的草原由遠及近映入學生眼簾時,當雪白的羊羣像天邊的白雲悠然飄來時,當身穿盛裝的牧羊姑娘翩翩起舞時,當牧民們揚鞭趕馬時,學生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了,個個目不轉睛地盯着屏幕看,彷佛置身其中。此時,騰格爾粗獷嘹亮的歌聲緩緩響起,悠揚的歌聲在教室裏迴盪,學生更加激動了,有些孩子甚至情不自禁站了起來,高高舉起了手,似乎在揚鞭驅馬。小小的臉蛋上那欣喜的神情讓我感覺到,他們已經被美麗的大草原深深吸引了。

這時,再打開書本,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欣賞作者筆下的草原。通過讀書,有所觸動,有所感受,進行質疑,把觀察、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加強了詞語與事物表象的聯繫,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 學 隨 筆 篇三

作者:hfhhjj

我的語文觀

——牢記實用觀,培養創新人

葉聖陶先生說:“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根據葉老的話,我們是否可以說,語文教學就是語言的教學。語言是幹什麼的,是用來交際的,用列寧的話說就是“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可見,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當然,在這裏我們必須明白這裏所說的“實用性”的含義。這裏所說的 “實用性”應是具有多層次的內涵。首先,它表現爲最庸俗最基本的工具性,即一般的口語交際,一般的讀書看報,一般的應用寫作。其次,它還表現爲人類對理想、幸福、真理追求所必須依賴的高級工具性,即感情的薰陶,美感的增強,認識的提高,人格的形成,心靈的交流,高品位的創作等。這種語文實用觀具體體現到教學過程 中,應該表現爲:

一。語文教學與學生的成長同步。張志公先生說,在作文方面要培養學生“適應今後會產生的各種新的需要的能力”,其實用於整個語文教學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語文教學要對學生的成長負責。學生走向社會需要生存,生存離不開基本的交流,所以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最基本的運用詞彙準確表達思想感情的能力培養。當然生存之後便是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因此語文教學更要爲學生的將來做好更加厚實的準備。未來社會需要感情豐富,思想深刻敏銳,人格健全的人才,那麼這種人才的培養是離不開語文教學的。能否從更高層次,即學生成長的角度來看待語文教學的實用性與工具性是決定當前語文教學能否突破窠臼的最重要的標準。

二。語文教學與創新教學同步。傳統認爲,語文學科是基礎學科,是工具學科,主要是實用,不存在創新,這是對語文多麼大的誤解。就從最古老的“文以載道”的觀點看,不同的社會與時代有不同的“道”,豈能用一成不變的觀念去理解這些“文”?時代在不斷更新,文也必隨之更新,對文的理解也必因時而變,”變”其實不就是一種“創新”?儘管這種創新是制約於時代的。另外,寫作是一種需要,創作更是一種高級需要,如果沒有創新,就必然會千篇一律,那麼還有什麼寫作或創作的必要?從大一點方面說,人類的精神家園將會一片荒蕪,不!應該說簡直就會呈現出一片的沙漠!孔子說::“溫故而知新”,難道“新”僅僅是指“新的知識,新的內容”,其中沒有創新之意?韓柳發起的復古運動,難道僅僅是文學創作的一種簡單迴歸,其中沒有時代的創新?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難道不是一次最偉大的創新運動?韓柳不是老師,五四文化運動中的許多健將原來不是老師,後來成了老師,不管是否爲老師,我認爲,他們實際上稱得上中華民族古代或現代的最傑出的語文老師。我們難道僅僅從他們的文章中學到幾個文字,幾句文法?加快不可以說,是他們這些真正敢於創新的語文老師啓迪了我們民族的智慧,塑造了我們民族的性格?難道不可以說是他們的創新給了我們源遠流長的最實用的人格和靈魂工具?

也許以上所說有點空泛,但確爲我在傳統的困惑中所感所思,冒昧地表述出來,希望得到領導和專家們的親切教誨。

談談語文課內課外的銜接

要教學好語文,單靠課內教學是不行的,課內教學必須延伸到課外,才能使語文教學真正收到實際效果,但如何將二者銜接起來呢?我談兩點做法。

一。建立班級圖書室擴展課內閱讀。課內閱讀教學雖然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上具有系統性,但由於教材上相對時代的某種滯後性,以及教材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距離較大等等原因,決定了單靠教材是不能真正提高學生閱讀興趣,調動學生閱讀主動性的。爲此,我建立了班級圖書室。發動學生捐獻各類書籍,分類存放,專人管理。爲了激發學生捐書捐好書的熱情,我們將捐書學生的名單張貼公佈,並且每週根據所捐書籍被借閱的次數多少評出本週最佳書籍,並在書籍名稱後註上捐獻者姓名。爲了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並且避免閱讀的盲目性,我們採取了又一種措施。

二。結合課內文章,聯繫實際,尤其聯繫自己成長中的所思所想自編閱讀材料。比如同學們在學過《荷塘月色》一文後,有的自編小組以“借景抒情”爲專題編寫同類閱讀材料,爲學生掌握借景抒情的寫法提供了大量可參考文章。有的自編小組以“社會與個人”爲專題編寫材料,使同學們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個人的感情與社會的政策、制度、風氣都是密不可分的。還有的自編小組根據自己的實際編寫了“朱自清精彩文章選讀”。爲了鼓勵大家的積極性,我讓同學們自己確定評委,評委根據大家提供的自編材料以及對自編材料的有關說明評出“最佳自編組”或“自編材料最佳個人”。當然,編選材料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要重交流,重感想。爲此,我們規定每週四下午第三節爲討論感想課。同學們交換材料,隨意討論,在談天說地中享受一種充分的自由,不少同學就在這種寬鬆的氣氛中獲得靈感,談出了較爲豐富深刻的感受。比如張偉同學談《由“范進中舉”聯想到今日“素質教育”》,不僅深刻,而且有理有據,如果不是將課內與課外有效地銜接起來,是決不可能有此文章出現的。

關於課內外銜接,方法應是多種多樣的,有待於進一步摸索。

我的課堂提問藝術

問答,有問即要答,因此人們在教學中常喜歡以老師問學生答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思考,這確實不失爲一種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好方法。但我從長期教學實踐中,更感覺到這問中實在有許多學問,下面談一點關於提問的體會。

一。問得關鍵,問開學生的思路。提問的主要目的不在於學生是否作答,關鍵應在於提問是否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問後學生一臉茫然,可能是失之寬泛;問後學生即答,可能失之淺露;問後學生於沉默中進入思考狀態,那纔是真正的效果。在提問中,我們常犯的錯誤是走兩個極端,一是疏於備課,往往提問使學生不知所云;另一種就是精心備課,設計一個非常明晰的思路,一步一步引領學生理解出文章的主旨。第一種情況固然不可取,第二種情況往往受到衆人讚賞。其實,這正如走路,由於別人的牽引能輕鬆到達目的地,但也正是由於別人的牽引,使得我們失去辨別路向的主動性,一旦別人鬆手離去,我們就立刻會迷路。因此,最佳的辦法是隻在路邊或十字路口處掛牌提醒,不可一步步牽引。提問的最高境界應是問後一片無聲的空白,然而無聲的空白正是學生思維空間的拓展,正是學生各種思路的自我抉擇,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比如,我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時,以一問打開學生思路::“作者一開頭便寫‘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是什麼原因導致作者這種不好的心情?題目是‘荷塘月色’,作者又是怎樣來描寫它的?作者‘心裏頗不寧靜’與‘荷塘月色’怎樣聯繫起來的?綜合考慮,作者究竟是要表達什麼?”這一問後,老師除了適當點撥以外,就應讓學生充分思考。於是學生各自抉擇不同的思路去探求主旨。

學生甲:

一。(1-3)明寫頗不寧靜            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

二。(4-6)暗寫頗不寧靜            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

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主旨:以“頗不寧靜”爲暗線寫社會使作者失去自由、熱鬧、情趣、美好的環境,荷塘月色雖美,終究彌補不了作者心靈的失落,消除不去作者心頭的沉重。

學生乙:

(1-3)

沿着荷塘的小煤屑路:              幽僻、寂寞

(4-6)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葉子田田、白花點綴、清香縷縷、流水脈脈、

月光如水。

荷塘的四面:                      楊柳的丰姿、沒精打采的路燈光、熱鬧的蟬聲

和蛙聲……

忽然想起:                        江南女子嬉採蓮

於是又記起:                      《西洲曲》裏惦江南

主旨:作者以遊賞荷塘月色的行蹤和感受爲線索,寫出荷塘月色的寧靜和優美,表現了作者一心一意想通過這美麗的月色荷塘來擺脫心中的煩躁鬱悶。

學生丙:(略)

二。問得巧妙,問出學生的智慧火花。“巧妙”貴在一語驚醒夢中人。比如,我在教《藥》一文時,學生通過自學,沿着各自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脈絡後,我便適時地簡介本篇故事發生的背景,接着提問:“這藥有沒有治好小栓的病,他們最大的病在哪裏?該用何藥醫治?誰來治?魯迅以‘藥’爲題的意圖是什麼?”於是學生猛然醒悟,全文主旨不言自明,最後請學生用最精練的語言概括:“作者採用暗寫,意在批評辛亥革命嚴重脫離人民羣衆,並通過買人血饅頭、鑑賞殺人的看客的議論等情節來揭示國民精神的愚昧、麻木和社會的弊端。”

三。問得實在,問到學生的靈魂深處。對文章的領悟只是手段,學生能由此及彼,由可內而課外,結合自身的經歷體驗悟出社會人生的真切道理並因此自覺培養出更健全的人格來,那才真正收穫了語文教學的“果”。如果老師問得實在,便可以讓學生自然聯繫起現實來思考,從而使語文教學的實用性得到了體現。

總之,問得關鍵,問得巧妙,問得實在,就能問出一番全新的境界來。

選準教材突破口

選準教材突破口,就會牽一髮而動全身。關於如何選準教材突破口,本人做了以下總結:

一。從題目中尋找。《世上最美的墳墓》一文,可從“最美”一詞突破。可設立思考題,“托爾斯泰的墳墓爲什麼最美?”學生便以此爲立足點思考更多附屬的問題,如托爾斯泰墓是一座什麼樣的墓?爲什麼托爾斯泰墓建造得如此樸素?如此樸素的墓給作者以及許多拜謁者的感受是什麼?如此樸素的墓爲什麼能如此震撼人心?最終將自然得出結論:托爾斯泰墓的樸素中因爲包含着一個偉大的人格,所以在人們的心中才變得如此美麗。

二。從主旨句中尋找。如《驛路梨花》一文中主旨句應是“驛路梨花處處開”,這句中”處處”即可作爲本文的突破口。本文只寫了一處自然的梨花,爲什麼說“處處“開呢?是否有言外之意?由此啓發下去,引導學生將自然梨花的潔白,梨花姑娘品德的高尚,梨花妹妹的天真爛漫及美好的心靈等方面聯繫起來,自然可以得出主旨句中的梨花象徵着梨花姑娘們的美麗純潔,更象徵着那種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精神。到此,全文的構思及主題都昭然若揭了。

三。從文章的構思中尋找。《藤野先生》一文,其兩條線索,一明一暗,明線交代我與藤野的相識前因、相識過程及相別和別後情形;暗線是作者的一顆強烈的愛國心。從這兩點入手,就可以比較透徹地理解藤野的崇高品質和我對藤野先生的無比崇敬和懷念。

當然,關於教材突破口的選定應是多渠道的,比如還可以從寫作目的上尋找,甚至可以抓住文章的某種表現手段或某種修辭找準突破口,總之,應依文而定,不可千篇一律。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到既實又活

長期以來,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常存在兩種極端的現象,一就是所謂教得實在,學得實在,其結果勢必培養出一批缺乏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書呆子;另一方面就是搞了許多花樣,結果未取得明顯成效。我想,導致這兩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處理好教學中的“實”與“活”二者的關係。

首先,要能做到以靈活的形式完成務實的教學內容,達成既定的目標。比如教學《孔乙己》一文,可採用朗讀、表演、給孔乙己寫對聯、聯繫現實的教育方法討論、寫感想、觀看同主題影像等種種形式。這些靈活的形式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開拓其思維有很大的好處。但語文教學畢竟不是表演教學,不是欣賞教學,每一節課都有既定的目標要求,每一課都要落實到對文章的全面閱讀與理解的能力考查上,都要落實到對學生的思維啓發和語言能力培養上。因此,我們不能認爲搞了一些好的形式就以爲學生主動性起來了,就有了成效了,其實不然。教師在靈活採取各種形式的同時,必須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清小說的思路,體會《孔乙己》一文精巧含蓄的佈局;另外,指導學生能從制度和社會環境上去挖掘孔乙己的可笑性格及悲劇命運的根源。對於魯迅小說精練而含蓄的語言也都需要學生反覆耐心的咀嚼體味的。當然文中的一些字詞注音解釋、字形辨析等基礎知識更不是單靠靈活生動的形式就能完全讓學生掌握的。

其次,要從根本上解決語文教學的實與活的問題,作爲教師,必須能切實提高自己的素質。不僅專業素質要強,更要綜合素質強。前者能保證教學的目標和任務的完成,後者決定了教師教學思路的開闊性,也是課堂手段多樣化的能力基礎,也就是平常我們說的教師應成爲“雜家型的專家”。國家曾要求教師能做到“三字”“三話(畫)”,其實要想做到教學既實且活,做到這些還僅僅是形式上的要求,教師內在的素質的全面提高才是最爲重要的。

當然,教學氣氛的濃厚和教學環境的寬鬆、教學硬件的配備是使教師能做到既實且活的外在保證。

教 學 隨 筆 篇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怎樣才能讓學生成爲真正的主人呢?我在教學中作了一些探索。下面以《可愛的小蜜蜂》爲例,談談我的做法和看法。

一  讓學生自己設計問題

在整體感知全文後,請學生默讀課文,要求把閱讀中想到的問題寫在黑板上。我在點撥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有的學生對某些字,詞提出了疑問,如: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閒着,難道它在百花凋零的寒冬也採蜜嗎?有的抓住課題和內容質疑,如:課文是寫可愛的小蜜蜂的,可是爲什麼寫農民插秧呢?爲什麼作者做夢自己變成了一隻小蜜蜂?爲什麼說蜜蜂是渺小的,卻又說蜜蜂是偉大的,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還有的學生看了圖畫問:蜜蜂飛進飛出,養蜂人和老樑都不戴東西,難道蜜蜂就不蟄他們嗎?……

問題一個接一個,面對寫滿問題的黑板,我告訴學生們,這樣的黑板最美。因爲在老師看來,問題比答案更吸引人。老師相信這些問題難不倒大家。我們一起再讀課文,一定可以把這些問題一個一個的解決。學生們聽了,信心十足,有的學生迫不及待地舉起了手準備答題……

(我的反思:學生在解決自己提的問題時,比回答老師提的問題積極性高得多。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要,引導學生提問,才能更好地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才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二  學生自己探究課文內容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可愛的小蜜蜂》第三段是重點段,有些句子的理解很有難度,如:“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你是渺小的,卻又是多麼高尚啊!”含義深刻。如何使學生理解呢?我讓學生自己反覆閱讀課文,自己尋找答案。在學生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圈圈點點,他們找到了“釀的蜜多,可自己吃的有限。”從而明白了蜜蜂的無私,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有的學生找到了“一隻工蜂最多隻能活6個月,活到限數,自己就悄悄地死在外面,再也不回來了。”同學們感嘆蜜蜂的生命是多麼短暫啊,死了也還要替別人着想,不要別人爲它難過,自己無聲無息地死在遠方。

因此,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蜜蜂是渺小的,卻又是多麼的偉大呀。

(我的反思:從學生的理解,發言來看,他們的思想活動是非常活躍的,他們能準確地理解小蜜蜂,理解那種高尚的情操。)

三  讓學生自由地想象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心靈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的思維在廣闊的天空自由飛翔。在本課教學中,學生通過朗讀,思考,品味,不禁爲蜜蜂短暫的生命而惋惜,爲蜜蜂不知疲倦的辛勤勞動而感動,爲蜜蜂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而震撼。那麼,老師問你們,你們從蜜蜂身上看到了哪些人的身影呢?作者想到了插秧的農民,請同學們模仿課文第三,四節寫一段話,寫你想到的和蜜蜂一樣的人。學生們都寫得很投入。

反饋交流時,我發現他們寫得真好。

我說:“同學們,你們每天勤奮地學習文化知識,辛苦地做作業,老師認爲你們也是一隻一隻勤勞的小蜜蜂呀!”

(我的反思: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感悟了課文語言後,讓學生模仿,仿寫片段,能及時把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且效果好。)

標籤: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