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有關於端午節的散文(多篇)

有關於端午節的散文(多篇)

有關於端午節的散文 篇一

時光如水,流逝的太快,不經意的一個轉身,已流走了大好的青春年華。猛然間擡頭看到桌邊的日曆,才知又是一年端午時節,糉香縈繞、思緒飄香,遙遠的畫面慢慢浮現,一幕一幕……

端午節在一年衆多節日中也是一個很重要很特別的節日,它的特別在於這一天吃的是各種各樣口味的糉子而不是其他,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會變着花樣的做出各種花樣的糉子,讓孩子們吃的盡興,享受其中。

端午節的習俗來源於楚國一個叫屈原的詩人,他滿懷豪情壯志,卻無以報效國家,鬱鬱寡歡中爲後人留下《離騷》,便乘一葉扁舟,踏着西陵峽的滾滾波濤,抱恨投入沽羅江。當地百姓聞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不見屈原屍體,百姓怕河裏魚蝦吃掉他的身體,紛紛拿來家中米團投入江中,後來就演變成了5月5吃糉子,賽龍舟以此紀念屈原。

我生在新疆,長在兵團,這裏無江,因此不存在龍舟。只是每年的這一天家裏都會煮上一大鍋熱氣騰騰的糉子,從早晨吃到晚上,算下來估計吃的得有20個。

年少時,總是很盼望節日,端午也不例外,總是在節前的一週就開始盼望了,催促着父母準備包糉子的原料,一般情況都是父親去魚池邊,渠道旁拔蘆葦葉子,而母親負責購買糯米、紅棗、蜜棗、豬肉、紅豆、葡萄乾、花生米等原料,而我跟家中的姐們則是負責吃的。

我的家鄉是一個水位很高的團場,連隊周邊的渠道、泉子、都積滿了水。一到春天,渠道里、泉眼邊都會長滿蘆葦,綠油油的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障。每到端午時節,正值蘆葦生長旺季,葉片肥而大,就好像爲端午節做準備似的,這時候連隊的大人孩子也會相約一起尋着最茂盛的蘆葦蕩去採葉子,一般情況都會採一尿素袋子,用不完的用開水燙過晾乾,放起來隨時待用。

我是一個非常熱衷於做這些事的人,大中午的騎着自行車來到蘆葦密集的水渠邊,一頭扎進密不透風的蘆葦蕩身手利索的尋着的葉子迅速扯下,一片兩片直到堆積的左手實在拿不下才紮成一把放入袋中。汗留下來將額前的短髮侵溼都疼不出手抹一把,這份興奮和熱情是難以言語的。

回到家父親總是勞動的那一個,他動作不快,總是慢慢悠悠的將蘆葦葉子交叉成三角在放點米、幾個葡萄乾、一顆蜜棗、幾顆紅豆,然後很認真的捲成棱錐形,反正四個角都被他的手捏的平平整整的才取一根線繩將它五花大綁,扔進盆中。我學着他的樣子試過很多回,每次都是扁扁的像個漏嘴的小沙包,樣子醜及了。無奈呀,我的手在父親的教導下始終沒有創造出奇蹟。

長大成家後每年的端午節依然只能從父母那裏掠奪一些糉子來吃,我就想什麼時候自己可以學會包呢,終於有這樣一個機會我的同事家包糉子,我跑過去苦苦的學了一個上午,她交的包法簡單快捷,不需用線繩,也不需用草藤捆,只是把第三片蘆葦葉子將包出造型的糉子順着四個角的方向纏一遍最後用一根大針穿住蘆葦尖穿過糉子即可,當我成功的學會後竟然興奮的跑去父母家將這一年要包的糉子一個人包了大半天,真是腰痠背疼啊,不過當我看着自己包的糉子在大鍋裏冒着騰騰熱氣的時候,心裏還是相當有成就感的。

從那次之後,包糉子,煮糉子的日子在也沒有了,因爲離開了故鄉來到了烏市,這邊沒有蘆葦,大家都是買着吃,我也只能如此了,少了拔葉子、包糉子的環節,吃糉子的時候難免少了點什麼,不過糉子的香味依然會讓我一邊吃的津津有味,一邊回味那些曾經快樂的日子,依然很甜美,依然溫暖。

有關於端午節的散文 篇二

歷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一樣,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就是相同的。端午節就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這天就是端午節,大家明白端午節的來歷嗎?!不明白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就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就是自我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期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此時這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我來講一講賽龍舟的來歷吧!當時楚人因爲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就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就是爲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中國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中國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此刻中國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一樣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

有關於端午節的散文 篇三

五月初五,淚羅江邊,你——屈原,內心充滿矛盾,充滿無奈,你就是多麼期望能夠報效國家,爲國捐軀,可就是天妒英才,不識人才得大王不給你機會,他昏庸無能,把大好江山毀於一旦,你被眼睜睜地看着國土被一次次侵蝕,直到再無楚國存在。大江彭湃,洶涌着向東流去,你的心隨着這江水那樣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滄桑,楚國已不復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你輕輕地哀嘆,眼角間流下難以掩飾的淚水,一滴滴那麼晶瑩,發出多麼柔弱的淚光,蒼白的臉色中,勾住過往,遙望藍天長長地哀嘆一聲,無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詩歌,歌聲響徹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義”。悲哀的聲音中,表達了你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表達了你懷才不遇的無奈情緒;表達了你對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哀憐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聲,可“伯樂”卻不知在何處,你的一腔熱血只能演變成滿腹悲憤。你無奈,發出千嘆萬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情緒!

淚羅江邊,大風狂吹,江水更加洶涌,憤怒地拍打着江岸,一男子輕輕一躍,就此殉身。你,是這一躍。從此,大地上就少了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從此,此時中國傳統節日中就多了一個。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後,有多少人爲你而淚流滿面,直至今日,此時仍有多少人爲你感概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愛國情懷讓我們讚歎不已,身爲炎黃子孫的我們必須會繼承和發揚你的愛國精神。從你殉身的那一日,“賽龍舟”便出現了,和“吃糉子”一齊成爲端午節的特色,和你一齊成爲中國的傳說。爲了什麼呢?爲了紀念你——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和緬懷你的愛國精神!

一本《離騷》,使中華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個端午節,使中華民族擁有傳奇的一面;一種愛國情懷,更使中華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這一切,都就是源自你——屈原。或許在你投江之前,你爲自我無法救黎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感到遺憾,可就是我想你此刻明白你爲中華民族的人民做了那麼多事,必須會感到很欣慰。我爲你而驕傲,又爲你而悲哀。驕傲的就是我們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而自豪;悲哀的就是時代的背景讓你的才華無法施展,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卻不常有,你就是何其不幸地遇到這樣的“主”啊!

這天,我們仍然過着這端午節,此時爲的就是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有關於端午節的散文 篇四

站在時代的前段,衣着光鮮在俯視着曾經的習俗,看着他愈走愈遠,愈走愈遠……,杏花,雨水,江南。這是一幅恬靜的水墨畫。柴米,油鹽,生活。這是一份平淡的守候與單純的依戀。

――眼中水

“吃糉子,劃龍船,每逢端午想屈原……”脆脆的童年那甜甜的嗓音依然氾濫在耳畔,可我卻記不清有幾年,自己已不再在五月初興致勃勃地去鄉下剪來艾草,用虔誠的心把一椏幽香掛在門上、牆上,掛在心上;也不再精心繪製紙船,在上邊粘上名爲“屈原”的白蠟燭,用敬慕的心把一船愛戴送往江底、河心,送往心裏。

曾經數着指頭盼的日子,而今卻等到粗心的人們遲遲地丟在門邊的艾草出現,才驚覺:已是初五了?

對同學談起,她們總是淡淡應一聲:哦。初五?快考試了……

這樣,不止一次。

每一天都在看着層層的紙張,每一天都在穿着新衣。試卷堆成了我的明天,新衣拋棄這我的昨日。

夜裏,不眠的城市守着車水馬龍的街道,候着徹底狂歡的人羣,等着階前天明。有誰會憶起,今晚曾有誰在幾百年的風雨裏孤身行走?

我們那引以爲豪的歷史呢?我們那人才輩出的朝代呢?我們那絢麗奪目的瑰寶――風俗呢?我蹲下身子,在那株散落門邊的艾草旁一言不發。原來我也已忘記了端午、忘記了那悠遠的習俗。伸出握了一天筆的手,把棄在地上的艾草攏在臂中。闔上倦意的雙眼,我明明看見有位老人背對着城市,鬚髮在狂風中飄搖。飄搖在我搖搖欲墜的心中。

好久好久,他邁開腳步,一步步向遠方行去。我無力地呼喊,去無法出聲。知道冷冷的空氣鼓滿肺葉。我終於絕望地敗下陣來。

只剩手中灰白淡綠曾被丟在地上當雜草的一椏幽香。想起網上那記不清日本還是韓國的振振有詞:端午是他們的節日。可現在我突然無語反駁。是我們自己拋下了多麼美好的風俗。除了端午,是否還會有重陽、中秋、清明都一點點遠離?那一抹幽香還未淡去,但卻好像,少了什麼。

風俗在一天天地塵封,在埋葬。我感傷成長爲我送來了一份不小的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