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幼兒園國學經典故事【新版多篇】

幼兒園國學經典故事【新版多篇】

幼兒園國學經典故事 篇一

孟母擇鄰

孟子,名軻,是戰國時期知名的思想家,相傳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承擔了教育孟軻的職責。孟母爲了教育他,曾經三次搬家。

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很多墳墓,他便經常學着上墳人的樣子,又燒紙又跪拜。孟母怕兒子誤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鄰居是個屠戶,孟軻又學着吆喝賣肉。孟母十分擔心,又把家搬到一個靠近學堂的地方,他每天聽到的是讀書聲和先生的教導,學堂裏琅琅的書聲吸引了孟軻,他漸漸地學着念起書來。孟母終於滿意了。

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軻終於找到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後來,他拜孔子的孫子子思爲師,最後成爲偉大的思想家,被人們譽爲“亞聖”。

智慧小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什麼樣的人相處,常常會影響到自己。也有說:學好三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因此,善於學習之人,會很謹慎地選擇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弟子規》中說:“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近,百事壞。”意思是說:親近仁德之人,親近良師益友,可以提高我們的道德學問。而與不善之人相處,便會受到影響,損傷道德。

幼兒園國學經典故事 篇二

三人成虎

魏國大夫龐恭,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假如一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恭說:“如果兩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將信將疑。”

龐恭又說:“倘若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相信了。”

龐恭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現在趙國離魏國比這裏的街市遠多了,議論我的又不止三個人,如果我走後有人說我壞話,希望大王明察纔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但魏王果真聽信了小人讒言,沒有再召見龐恭。

故事點評:判斷一件事的真僞,不能偏聽偏信,必須經過細心考慮,不然就會誤把謠言當真。評論他人要小心謹慎,看別人有過錯時,一定要再三觀察,否則,妄加揣測就開始誣陷,有時不經意的一句話,會給他人帶來終身的傷害。

幼兒園國學經典故事 篇三

老漢粘蟬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帶着弟子到楚國去,路上經過一個樹林,在樹林中有個駝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輕鬆,就像在地上撿知了一樣。孔子問:您的動作真是巧啊!有什麼門道嗎?老人說:我確實有自己的辦法,我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竿頭累疊起兩個丸子而不會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已經很少了;疊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十次也不會超過一次;疊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就會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樣容易。

我立定身子,猶如立着的斷木樁,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大地大,萬物品類繁多,但我一心專注於知了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後、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這樣爲什麼不能成功呢!最後孔子轉過身來對弟子說:“專心致志,本領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人所說的道理。”

幼兒園國學經典故事 篇四

對症下藥

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

孔子回答:“你父親、兄長都還在,他們的閱歷與經驗比你豐富,應該先問問他們,不要急着動手。”

接着,冉有也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

孔子回答:“當然要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後,大惑不解,就問:“子路和冉有的問題是同樣的,爲什麼您的答案卻不一樣?”

孔子答道:“子路爲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經觀察,比較草率衝動,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後行;冉有遇事畏縮,沒有魄力,他需要勇氣與膽量,所以我鼓勵他不要猶豫,聽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動。”

故事點評:智者對不同的人,所作的調教截然不同。就算他們犯的錯誤觀點或做的`功德完全一樣,但也因爲性格不同,造成的利害迥然有異。因此,我們遇到具體問題時,要具體分析、對待,不能一概而論。

幼兒園國學經典故事 篇五

感動殺手的人

春秋時期,有個昏君荒淫無道,他有一位大臣叫趙宣子,爲人忠誠,時時處處都在勸諫君主。

君主很不耐煩,有一天突然起了歹念,僱殺手想把趙宣子殺掉。

這個殺手叫鋤麑(ní),天不亮就到了趙宣子的家。

這時趙宣子已經起牀,端端正正穿好朝服,在那兒稍微閉目養神,等着上早朝。

殺手見了很感動,心想:“一個人平居時都畢恭畢敬,這絕對是國家的棟樑。假如我殺了他,就是不忠,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假如不殺他,又失信於君主,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能在世上做人呢?”

最後他不得已,就撞樹自殺了。

故事點評:一個人的威儀如理如法,竟可以產生這麼大的力量。《弟子規》中說:“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穿着應該整齊,不要不倫不類。戴帽子也應該戴正,不要歪着斜着。一個人如果有涵養,從外在的儀容裝束上可以體現出來。

幼兒園國學經典故事 篇六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帶着弟子到楚國去,路上經過一個樹林,在樹林中有個駝背老人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輕鬆,就像在地上撿知了一樣。孔子問:您的動作真是巧啊!有什麼門道嗎人說:我確實有自己的辦法,我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竿頭累疊起兩個丸子而不會墜落,這樣失手的情經很少了;疊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十次也不會超過一次;疊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就會像上拾取知了一樣容易。我立定身子,猶如立着的斷木樁,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大地大,萬物繁多,但我一心專注於知了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後、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這什麼不能成功呢!最後孔子轉過身來對弟子說:“專心致志,本領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說的道理。”

智慧小語:一個人如果能夠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集中精力,勤學苦練,就可以掌握一門過硬的本領。

幼兒園國學經典故事 篇七

元覺勸父

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孫元覺,從小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可他父親對祖父卻極不孝順。

一天,他父親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裝在筐裏,要把他送到深山裏扔掉。

孫元覺拉着父親,跪着哭求不要這樣,但父親不理。

他猛然間靈機一動,說:“既然父親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沒辦法,但我有個要求。”

父親問什麼要求,他說:“我要把那個筐帶回來。”

父親不解道:“你要這個幹什麼?”

“因爲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親一聽,大吃一驚:“你怎麼說出這種話!”

孫元覺回答:“父親怎樣教育兒子,兒子就會怎樣做。”

父親想想,就沒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趕緊把老人接回家贍養。

故事點評:《弟子規》中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假如父母的言行舉止有過失,性格難以溝通,從盡孝的角度而言,子女還是應以婉轉的語氣勸說他終止不良行爲,但不能語言犀利、態度不好。

幼兒園國學經典故事 篇八

以人爲鏡

唐太宗是一個文武雙全,英明蓋世的能人,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在他身邊有兩位監督他言行的“明鏡”:一爲長孫皇后,另一位乃忠義賢良的魏徵。皇上一有過錯,他們立即會巧妙地指出。

據《貞觀政要》一書所載:唐太宗喜歡一隻小鷂子,一日正在玩鳥,魏徵來了,太宗怕魏徵指責自己,趕快把小鳥藏到懷中。魏徵假裝沒看到,故意留下來與他商談國家大事。太宗心裏雖爲鳥着急,卻也怕暴露,因爲他信任、敬畏魏徵。等魏徵走後,太宗取出懷裏心愛的小鳥一看,早已命歸黃泉了。

於是傷心地回到後宮,大發雷霆說:“我非殺掉這個田舍翁不可!”

皇后聞之,問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禮服向太宗行禮道賀:“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唐朝有魏徵這樣的好臣子,又有您這樣的好皇帝,這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好現象,國家興盛指日可待。”故使太宗漸漸平息了怒氣。

唐太宗就“以人爲鏡”常觀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於改過、從善如流。

後來魏徵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說:“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徵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鏡子。”

故事點評:身體的儀表妝容,可以用鏡子來觀察;而自己的心態行爲,就要靠別人來監督,或靠自心來反觀,一旦發現了錯誤,就要立即改正。能得旁人監督、提醒、指出自己的過失是相當重要的,若是具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過失時,就可以推知自己肯定有過失,應反觀自己力圖改正,並真誠地感謝指責自己的人,也應萬分珍惜這種福報機緣!

幼兒園國學經典故事 篇九

狄仁傑是武則天當政時的名宰相。他在當豫州刺史時,辦事公正,執法嚴明,受到當地人民的稱讚。於是,武則天把他調回京城,任爲宰相。

有一天,武則天對狄仁傑說:“聽說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政績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誰嗎?”

狄仁傑說:“人家說我的不好,如果確是我的過錯,我願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經弄清楚不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於是誰在背後說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這樣大家可以相處得更好些。”

武則天聽了,覺得狄仁傑氣量大,胸襟寬,很有政治家風度,更加賞識他,敬重他,尊稱他爲“國老”,還贈給他紫袍色帶,並親自在袍上繡了12個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績。

後來,狄仁傑因病去世,武則天流着淚說:“上天過早地奪去了我的國老,使我朝堂裏沒有像他那樣的人才了。”

智慧小語:氣量與胸襟都是人格賢善的基石。學會公正地看待流言,往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