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女性系列勵志故事【精品多篇】

女性系列勵志故事【精品多篇】

當代女性勵志故事 篇一

知道嗎?25歲的哥倫比亞姑娘蘇麗·桑吉諾因患有先天性四肢切斷綜合症,生來四肢不全,雖因身體缺陷曾遭受欺凌,甚至險些自殺了斷,但她還是以堅強的意志面對殘缺人生。可是如今,蘇麗已成爲哥倫比亞國內一位衆人皆知的勵志演說家,她正在以自己的故事激勵着無數人鼓起勇氣戰勝困難。

出生於貧窮家庭的蘇麗,因身體缺陷,成長之路充滿了常人無法忍受的艱辛——一蘇麗在出生就被醫生判處“死刑”,宣佈她的一生都必須在牀上度過。雖然蘇麗的三個哥哥和兩個妹妹都沒有患上這種罕見病症,但是還是給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留下極大陰影。雪上加霜的是,蘇麗兩歲時,她的父親自殺身亡。

失去了父親的保護,蘇麗在少女時期又遭遇強暴,導致她一度對生命絕望——15歲時,她爬上四層樓的樓頂,想一死了之,所幸她的母親吉列米娜及時發現並阻止了她。

蘇麗坦承,其實自己在六歲時就意識到自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對生活有許多絕望的想法,包括爲什麼我生來是這樣?爲什麼我的父親會自殺?爲什麼我身體殘缺?”然而,母親吉列米娜給了她無微不至的呵護和鼓勵,還支持她學習油畫,鼓勵她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

蘇麗也以實際行動證明就算沒手沒腳也可以無所不能。從鋪牀、刷牙、穿衣等對平常人來說最簡單不過的小事學起,現在,她不但能打理好自己的生活,還在18歲時考上了藝術學院,學會了用嘴叼着筆作畫。

此外,蘇麗還走出了幼年的陰影,甚至還在19歲時有了男朋友,“他並沒有任何殘疾,但是他卻接受了我。我們在一起有一年多,之後我們分手了,因爲他對未來沒有什麼想法。在23歲時,我又談了另外一個男朋友,我希望結婚,也希望能有孩子,”蘇麗說,“曾經有醫生告訴我,我這輩子不可能成爲媽媽,但是現在我很享受生活。”

更讓人敬佩的是,蘇麗從來沒有接受過政府的任何經濟援助。如今,她經常出現在電視或電臺的節目中,作爲一位勵志演說家,致力於用自己的經歷,爲幫助哥倫比亞國內的殘疾人而四處演講,籌集善款。

作爲一個肢體健康的你,在困難面前倒下時,請想想四肢不健全的姑娘蘇麗·桑吉諾,想想一個不健全的人的成功,想想成功都是經過磨練,而且堅持不放棄的意志。

當代女性勵志故事 篇二

80後”北京美女李雅嵐師從五星級酒店大廚的外公,廚藝好得沒得說。但她不滿足,走南闖北先後去新疆古城喀什、四川弄堂小店等地偷師學藝。十幾年的苦心學藝,她已練就一手烹飪絕活。

滿以爲藝高一籌就能招攬生意,哪知道在東城區李家巷開的小餐館,由於小巷深人流少等內在原因,生意卻異常冷清。

小餐館取名爲“私房菜館”。經營的菜品都是些拿手絕活,也是別家小吃店裏難以見到的很有風格的菜品。按理說,定位準了,手藝又超人,生意會紅紅火火的,爲什麼攬不來顧客呢?

李雅嵐也想到過挪窩,但鬧市區的門面貴得驚人。剛剛起步做生意的她,一時拿不出那麼多資金,有好想法只能“悶”在肚裏。想將餐館甩手包給別人,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合適人選。就這樣,私房菜館還得半死不活地開下去。

除了挪窩,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救活私房菜館了嗎?絞盡腦汁一心想尋找到突破口的李雅嵐,眼睛盯上了微博。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李雅嵐決計在微博上搏一搏。

爲了做足功課,李雅嵐把最拿手的“鱖魚豆腐羹”的製作流程拍成照片發到微博上。照片上,雪白的豆腐裏面包藏着鱖魚塊,金黃色的鹹鴨蛋鋪陳得滿盤流油,十分誘人。博友們看了,好評如潮。隨後的日子裏,每做一道菜,李雅嵐都將拍好的照片發到論壇或微博裏,以此博取博友們的“歡心”。

圖片漂亮,文字清新,李雅嵐“微博私房菜”不僅得到了大家的誇獎,還有良好的互動,以至後來有了數千名粉絲,而且每條微博的轉發和評論都有幾百條。

數千名粉絲就是一筆難得的人脈財富,不能讓粉絲們只停留在誇讚和欣賞上,應利用他們的智慧和手藝來“攬活”私房菜館。

於是,在博客裏,李雅嵐與北京的一家美食論壇合作,組織美食愛好者聚會,要求每人準備一道拿手菜,來私房菜館現場切磋。食材由私房菜館負責購買,美食愛好者不用掏腰包,只須提前在博客上提供一份詳細的食材配購單子。做成的拿手菜,由各自獨享,李雅嵐作爲獎賞,也不收一個子兒。李雅嵐把這一活動,稱爲“舌尖上的休閒”。

博友們一來展示了才藝,二來也見識了李雅嵐的絕活。由於這些行家的口口相傳,很快,私房菜館在京城小有名氣了。

李雅嵐也是現學現賣,把博友來菜館切磋時學到的拿手菜,轉眼又“賣”給其他顧客。這樣,私房菜館的菜品幾乎天天可以推出新花樣。這種不斷翻新的方式,也給菜館帶來了活力和源源不斷的生意。

2012年,私房菜館被《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後,在京城美食圈裏引起了很大轟動。總導演陳曉卿說,如果不把李雅嵐的私房菜館搬上銀屏,不光是種缺失,更是一大遺憾!

2013年,私房菜館已無法容納大批慕名而來的食客,李雅嵐不惜花160萬元又在北京東城開了幾家分店。

“一道菜”攬活了生意!“一道菜”提供的不僅僅是數量上的累積,還帶來了人脈。人脈就是財富,這便是李雅嵐推出“一道菜”的真正絕活。

當代女性勵志故事 篇三

2006年,某欄日對何澤慧做了40分鐘的電視訪淡,定格在一個碎皮縫製的錢包上的鏡頭足足有四分鐘。92歲的何澤慧用已經不太靈活的手指翻動錢包.拉開又拉上。錢包是她親手爲錢三強縫製的。

實際上:即使不是出於傳統,作爲一個實驗物理學家,心靈手巧也是應有之義。

她在“兩彈一星”的光環下過了一生。2011年6月20日,何澤慧去世,一家媒體的訃聞副標題說:“享年97歲,系錢三強夫人。”

何澤慧祖籍山西。出生於蘇州。何家是大家,父親何澄是文物鑑賞家,日本陸軍士官學堂畢業,曾加入同盟會。外祖母謝長達是當時著名的教育家和婦女活動家.創辦了振華女子學校。因重視英語與理科教育,振華女校一度被視爲當時的江南清華預備學校。何澤慧在此就讀,與楊絳是校友。

該校校訓是“誠樸仁勇”,不花哨也不華美,只是告訴女孩,要活得獨立、樂觀,要堅韌,熱愛那些應該熱愛的東西。

高中畢業投考清華大學,受學物理的表哥王守競的影響,何澤慧想讀物理系。物理和軍工關係最爲密切。那年的清華大學物理系共招收了28個學生,女生10人。物理系教授認爲女生學物理難有所成,紛紛勸她們轉系。何澤慧因此把系主任葉企孫稱作“老封建”。談起當年險些被勸退的經歷,直到白髮蒼蒼的年紀,何澤慧依然憤憤不平。

何澤慧是堅決不轉系的3名女生之一,畢業時拿到畢業論文的全班最高分。同班的錢三強也是90分的高分,那屆學生中,兩人是著名的“天生一對”。

畢業後找工作,男生可以去南京軍工署,女生卻沒人管。何澤慧選擇了繼續讀書,利用山西省資助的3年共3000大洋的獎學金去了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學校,原因是“德國最便宜”。

何澤慧是該校第一個選修彈道學專業的外國人,也是第一個選修彈道學專業的女人——出國前,她打聽到技術物理系的系主任曾在南京軍工署做過顧問,便直接找到他,說:你可以到我們中國來當軍公署的顧問,幫我們打日本鬼子,我爲了打日本鬼子,到這個地方來學習這個專業,你爲什麼不收我?

這一招還真奏效了。1939年,25歲的何澤慧成功拿到了博士學位。

何澤慧在德國研究彈道時,錢三強考到了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跟隨居里夫人學習鐳學——博士畢業後的一次大學同學聚會中。何澤慧得知了這個消息。1943年,兩人恢復了聯繫,由於戰時限制,只能利用25字以內的信件交流。

經過兩年的通信,1945年,32歲的錢三強向31歲的何澤慧發出了求婚信:“經過長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結婚的請求,如能同意,請回信,我將等你一同回國。”何澤慧回道:“感謝你的愛情,我將對你永遠忠誠。等我們見面後一同回國。”

之後,何澤慧去了錢三強的實驗室,與錢一起發現了鈾核的三分裂,又獨自發現了鈾核的四分裂。三分裂出現的概率是三百分之一,四分裂出現的概率是萬分之一。

1947年,夫婦倆宣佈,他們發現了鈾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這是戰後物理學上很有意義的一項成就,不少西方國家的報刊刊登了此事,稱讚他們“發現了原子核新分裂法”。當年,法國科學院把亨利·德巴維獎頒給兩人。

1948年夏,在法國的事業處於巔峯之際,錢三強和何澤慧決定回國。新中國成立後,錢三強投入“兩彈一星”的研究。在籌建“兩彈一星”團隊時,人選名單裏原本有何澤慧,卻因爲她是錢三強的家人,又是女性,最終與研究團隊擦肩而過。何澤慧以自已的方式參與了“兩彈一星”工程。氫彈研發時,一個重要的數據,便是何澤慧帶人在實驗室完成了驗證。

1967年,氫彈爆炸成功;1968年,何澤慧和錢三強被下放到陝西的一個幹校。何澤慧負責敲鐘,敲得很精準,時間甚至可以用來對錶。錢三強認爲在幹校是浪費時間,很焦躁,何澤慧卻很豁達:“着什麼急,聽天由命吧。”

同事馬宇蓓說:何先生的童心是出名的,她想做的事,很是執著;她不願做的事,八擡大轎也請不動。

她曾說:國家是這樣一種東西,不管對得起對不起你,對國家有益的,我就做。

92歲時,記者去採訪她,談到“兩彈一星”,她說:沒什麼,都是抄別人的。她的興趣是做出點自己的東西。她不看小說,四大名著全沒翻過,理由是“小說都不實在,都是編的”。

當代女性勵志故事 篇四

在宜春,一位殘疾人一手創辦起了一所自閉症康復教育中心,爲許多自閉症的兒童開創了一片溫馨的天地。近日,記者走進其中,看到校長黃宜萍正帶着數十名自閉症兒童在這裏生活,踐行着“爲特殊孩子搭起幸福橋樑”的承諾。

記者面前的黃宜萍,開朗、幹練而又健談。當記者問及這一路的歷程時,黃宜萍娓娓地向我們講起她曲折的創業故事。

下崗前,她曾任下浦糧管所助理會計。舒適的工作、穩定的收入雖給予了她安穩的生活,但始終按捺不住她那想出去闖一闖的決心,只因爲她比別人更清楚自己內心的想法:安逸的生活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相反,時間長了反而會磨滅自己的創業激情。雖然一個殘疾人創業要付出比平常人更多的艱辛,但她相信,只要永不言棄,成功就在前方。黃宜萍於是懷揣着夢想,堅定地踏上了創業之路,用不屈不撓的姿態向世人證明殘疾人也能在創業上取得成功。她用堅實的腳印踏平了崎嶇坎坷,用勇敢的心劈開了重重荊棘,終讓創業之花沿着腳印悄然綻放。

初次創業:打消顧慮開辦私立幼兒園

1992年,黃宜萍從單位下崗。剛下崗的時候,她覺得自己的生活一下失去了方向,很迷茫,不知做什麼好。那時,在南昌工作的同學梅珍回家,建議她去開家幼兒園。聽到這個建議,黃宜萍很吃驚,原來她認爲幼兒園只有政府才能開,難道私人也能開?帶着顧慮,黃宜萍來到南昌參觀了梅珍介紹的一所幼兒園。參觀完之後,她感觸很深,覺得辦幼兒園是個很有前景的事業,並特別感激梅珍給她提供了這麼好的創業信息。

1994年8月,黃宜萍決定利用父母在東浦建的一棟三層樓房開辦一所幼兒園。但她丈夫堅決反對這個決定,畢竟開幼兒園安全責任大太,孩子太小,萬一有個閃失可不得了。黃宜萍的父母也反對她的這個決定。正愁沒有啓動資金,大伯的支持讓黃宜萍備受鼓舞,看到女兒的決心,黃宜萍父母最終也轉而表示支持。

那時東浦是剛開發的小區,到處在建房,路也不好走,爲不影響招生,她便挨家挨戶去調查,到開學時,幼兒園招終於收到了16名孩子,並請了一個能吃苦又好學的女孩當老師。剛開始,因爲殘疾人的緣故,黃宜萍受到很多冷言冷語,但這些冷言冷語沒有挫傷她的積極性,反而激勵着她繼續前進。16個孩子被分成了兩個班,黃宜萍帶的班上有個男孩叫畢輝,其爺爺是一名退休老師,每次放學,畢輝都由爺爺來接。有一天,畢老師對黃宜萍說:“黃老師,我這兩天都很早來接人,但我都站在門外聽你講課,你確實不錯,以後一定會是個出色的老師。”畢老師的話讓黃宜萍備受鼓舞,於是她暗下決定:一定要做得更好。

經過一年〔〕努力後,幼兒園有了60多名幼兒。爲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黃宜萍虛心向幼教老前輩學習,還參加了市裏舉辦的第一屆幼師培訓班,於是在那個七月,她天天頂着炎炎烈日,騎着自行車從東浦趕到二中,單趟便是五公里路,外加四十個臺階。對於黃宜萍而言,那還是個災難的七月:父親突發腦溢血住進了醫院,她每天上課前都要去看望一下;母親要同時照顧老伴和外孫女,爲了讓母親多休息一會,她和弟弟晚上輪流看護父親。但在這種情況下,黃宜萍還是沒有放棄學習,並順利拿到了幼師合格證、園長合格證。

遭遇變故:家長孩子的支持成精神安慰

幼兒園在黃宜萍的精心管理下,逐漸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入園幼兒達到300名,她於是又租了一棟樓。但成功的喜悅並沒維持多久,黃宜萍便感到事業不光要做大,還要做優,她決定減少生源,退掉租的一棟樓,把自家房重新裝修一下;每個班按國家標準的人數招生,以求精緻。

不久,黃宜萍又經歷了人生中的一次打擊——和丈夫離婚。雖然當時事業還不是很成功,但她仍然爭取到女兒的撫養權,並揹負上了幾萬元的債務。當時的她想法變得很簡單,好好經營幼兒園、撫養女兒長大成人並還清債務。

在這段最痛苦、最絕望的日子裏,黃宜萍總是看一些勵志方面的文章,聽聽音樂,家人和朋友的鼓勵也給予了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幼兒園發展很穩定,很多孩子畢業了還和我們保持着聯繫。”這一點讓她感到很欣慰。

當時,幼兒園有一名叫笑笑的小朋友,因爲父母工作忙便想把她送到奶奶家附近的幼兒園就讀,可是笑笑在奶奶家天天哭鬧,吵着說非要上黃老師的幼兒園不可。奶奶年齡大,身體也不好,不能接送,笑笑父母便找到黃宜萍商量對策,黃宜萍當即決定接送笑笑上學。“那時我剛買了一輛女式小摩托車,有一天,在去接笑笑上學的路上,天下起了傾盆大雨。爲了不淋溼笑笑,我把雨衣給了她。當時5歲的笑笑說,‘老師,長大了我要送架飛機給你。飛機快,雨沒下你就到家了!’”那一剎那,黃宜萍感受到,付出再多也值得。

學習充電:一語言障礙孩子的康復讓她充滿信心

後來的一件事情讓黃宜萍感悟更深。一天上午,一個阿姨領着一名5歲的男孩來找她,“你是園長嗎?”話還沒說完,阿姨的眼淚就掉下來了,黃宜萍趕緊扶對方坐下,“阿姨,有什麼事你慢慢說,別急。”原來這位阿姨的孫子叫劉聰安,5歲了還不會說話,大家都懷疑他是聾啞人,送了幾個幼兒園都不收。聽人說黃宜萍人好,幼兒園也好,阿姨便來求她收下這可憐的孩子。“阿姨,你放心,我一定收下你的孫子。”黃宜萍斬釘截鐵的回答讓阿姨瞬間熱淚盈眶。隨即,黃宜萍向阿姨詳細瞭解了劉聰安的情況,並把他安排到已在幼兒園工作了四年的何老師班上。可劉聰安剛入園,就有兩名家長提出要讓孩子轉學,因爲他們怕劉聰安會影響到自己孩子的成長。黃宜萍於是找到兩名家長,與他們溝通,曉之有理,動之以情,打消顧慮,並堅決表示,即使他們的孩子轉了學,也不會放棄這個孩子。最終,家長們也表示了支持。

爲此,黃宜萍和何老師特別爲劉聰安制訂了一套教學方案。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年後,劉聰安開口講話了,只是語言還缺乏連貫性。這樣的進步讓他們對劉聰安的康復都更有信心,在園裏每年的“六一”彙報演出上,老師們讓劉聰安參加了兩個節目,一個舞蹈,一個唱歌。全園的家長對這孩子一年來的變化都備感驚訝,劉聰安的奶奶在臺下邊看邊抹着開心的淚水。

劉聰安的事讓黃宜萍感到要不斷充電,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當她得知父母好友的女兒楊老師在上海從事智障孩子的學前教育,並做得很成功時,當即決定趁暑假去上海拜師學藝。來到上海,黃宜萍第一次看到了一羣特殊的孩子,這些孩子全是由大人帶領,因爲患了自閉症學習有障礙。“自閉症”這個詞黃宜萍以前從沒聽過,治療自閉症採用的ABA教學、TEACCH教學方法也讓她大開眼界,受益匪淺。更讓她感動的是帶着孩子來上課的家長:有些孩子的母親事業做得很好,爲了陪同孩子來機構上課放下了事業;有一個孩子的奶奶是大學教授,爲帶着孩子來上課要轉幾次車,在路上要花一個小時……

再次創業:開一家自閉症康復教育中心

從上海回來,黃宜萍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靜,她決定開一家自閉症康復教育中心。剛好在上海從事了六年特殊教育工作的鄧老師此時回到宜春,在她那,黃宜萍接觸並瞭解了一些自閉症孩子的家長,並免費給孩子上課。讓她感到難過的是,有些家長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自閉症的事實,而錯過了孩子最佳康復期。

籌備了半年,這家康復教育發展中心終於成立了,招收3—12歲以下自閉症、智力殘疾、肢體殘疾兒童,經過康復教育和智能教育,使大部分智殘兒童進入普通國小或特教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確實無法進入國小或特教學校的,中心將對他們繼續進行職業康復教育,使他們掌握一門輔助就業的技能,讓孩子更好地觸入社會;在老師教育、家長的監護下輔助就業,使他們有基本的生活來源,解決特殊孩子家庭的後顧之憂,爲孩子搭起幸福橋樑。中心從正式上課以來,深受家長歡迎。

黃宜萍告訴記者,其實,每一個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后面都有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小陽陽在他3歲的時候被發現得了自閉症,他母親接受不了這個殘酷的事實,離開了陽陽,陽陽的奶奶不顧自己年老多病,含辛茹苦地把陽陽帶到了6歲,期間,親朋好友都勸她放棄陽陽,但每次她都說只要有一絲希望就要堅持,這是一條生命。每次看到這位堅強的奶奶送孫子來上課,大家都從心裏敬重她。有幾個12歲孩子的家長看到中心的老師很辛苦,主動提出先讓3—5歲的孩子接受認知、感統訓練,不能讓這些孩子錯過最佳康復教育期,這讓黃宜萍深深感動。一位父親爲了方便兒子上課,特意在中心租了一套房子。

激情成就夢想,夢想點亮永恆,我們有理由相信黃宜萍的創業之路會愈拓愈寬,終成康莊之道。也希望有越來越多身殘志堅之士涌現出來,投身於創業的天地,爲這個世界添上一抹色彩,添上一份愛。

當代女性勵志故事 篇五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是家裏幾代人的“皇帝”和“公主”,基於此,商家們都說小孩子的錢最好賺。在市場上,賣小孩吃的、玩的、穿的比比皆是,可有誰知道,當職業女性在職場上扛起半邊天時,給孩子斷奶也是一個家庭的大事。一個偶然的機會,未婚女孩馬金琴竟然發現了這個商機,開辦起專門爲孩子斷奶的生意……

憤而離職

應聘保姆爲孩子斷奶

山東女孩馬金琴大學聯考落榜後就來到上海一家服裝廠打工,服裝廠實行的是計件工資制,爲了多拿工資,馬金琴常常加班加點,一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但個體老闆爲人卻極爲刁鑽刻薄,常常吹毛求疵地找衣服的缺陷,然後名正言順地剋扣工資。有一個月,馬金琴按計件可以拿到近2000元的工資,可老闆一番剋扣下來,最終她只拿了不到600元的工資,扣掉了一大半,馬金琴傷心得大哭起來,擦乾眼淚後,她乾脆炒了老闆的“魷魚”,一氣之下離開了服裝廠。

此後,馬金琴不停地在上海各大勞務市場轉悠,但找來找去,始終沒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就在馬金琴爲生計犯愁時,轉機出現了。2011年8月,她正在閘北區的勞務市場找工作,一位中年婦女迎上來問她:“姑娘,我看你在勞務市場轉了好多天了,現在工作可不好找啊。”

馬金琴無奈地點點頭道:“是啊,來上海打工的人太多了,能有的崗位都有人了。”中年婦女圍着馬金琴轉了一圈,然後高興地說:“姑娘,我姓陳,你就叫我陳姨好了,我看你長得有點像我媳婦,這樣吧,我家裏正好要僱個保姆,只要你答應,工資好商量。”

馬金琴聽後大喜過望,一口就應承了下來。但她高興得太早了,到了陳姨家,原來要她做的並不是保姆乾的活,而是陳姨的孫子牛牛正斷奶,哭得慌,陳姨的兒媳婦看着牛牛哭,不忍心,就又悄悄地給他餵奶,這樣斷了幾回都斷不掉。眼看牛牛都快過週歲了,如果再不斷,就會影響牛牛的成長,陳姨爲此急得日夜睡不着覺,最後,她不得不把兒媳狠心地“趕”回孃家,讓她們母子不能見面,想徹底斷了孩子的奶。但牛牛看不到媽媽後,哭得十分厲害,對伸到嘴邊的奶瓶根本不要,那一段時間,心煩意亂的陳姨急得要打電話讓媳婦回來,可轉念一想,媳婦一回來,牛牛的奶就斷不成了,這天碰巧在逛街的時候遇到了和她媳婦長得差不多的馬金琴,心想,孩子興許看到她會親切些,能順利地給孩子斷奶。

牛牛剛見到馬金琴,還以爲是媽媽回來了,立即停止了哭聲,一雙小手興奮得直撲騰,馬金琴抱起他後,他就急急地把嘴張開,在馬金琴胸部亂拱,像尋食的小雞似的,把還是大姑娘的馬金琴羞得滿臉通紅,趕緊把牛牛又放進了搖籃,這一下,牛牛可惱了,又張開嘴巴大哭起來,一陣緊似一陣,把馬金琴急得在搖籃前轉來轉去幹着急。轉着轉着,馬金琴急中生智,忽然有了主意,牛牛還小,辨別能力還不強,如果自己把她抱在胸前,然後李代桃僵地將奶粉瓶餵給他吃,豈不能起到以假亂真的效果?至於靈不靈,馬金琴也來不及多想了。

說來真怪,牛牛真被這出假戲迷住了,在馬金琴懷裏吸吮着她預先泡製好的奶粉,再也不哭鬧了。馬金琴深受啓發,開始的幾天,她都是把牛牛緊緊地抱在懷裏,把奶瓶放在乳房附近讓他喝,後來,她慢慢地把奶瓶移遠,牛牛潛移默化中已認知了奶瓶,奶瓶一拿遠,他就追着奶瓶喝,半個月後,馬金琴幾乎不要抱着牛牛餵奶粉了,而是直接將奶瓶送到了搖籃裏讓他喝,他還是喝得津津有味。

突發奇想

未婚女孩要辦斷奶吧

斷奶的第一步成功了,緊接着,馬金琴又實施了第二步,讓已經長出乳牙的牛牛吃些雞蛋與牛奶泡製在一起的寶寶營養套餐,逐漸培養他的咀嚼能力。爲了讓牛牛得到更好的的營養補充,馬金琴專門到新華書店買來了《寶寶營養餐》《嬰兒護理指南》等書籍,一有時間就看書“充電”,從書本中她知道孩子一般都容易缺鈣,於是她就指導陳姨買來高鈣奶粉與雞蛋等配製,使孩子吃得既營養又好吃。

一個月後,牛牛的母親回來了,當她看到養得又白又胖的牛牛後,心中的擔憂全被滌盪得一乾二淨。陳姨爲答謝馬金琴,在原來說好的1000元工資的基礎又額外給她加了500元。而且馬金琴給牛牛成功斷奶的消息經過陳姨及她媳婦在小區裏一宣揚,立刻引來了一些有斷奶小孩的家庭關注。她在陳姨家還未乾滿兩個月,就被同一幢樓的一個家庭接去,答應她只要孩子斷奶成功就給她2000元的工資。在這一家剛剛做完,下一家又來請她了。幾個月下來,馬金琴這個“斷奶家政”的名聲也從北苑小區擴展出去,爭着請她上門指導孩子斷奶的家庭絡驛不絕,馬金琴幾乎應付不過來了。

2012年4月,馬金琴的一個昔日同學從老家來看她,並請她幫助介紹工作。當她得知馬金琴的“斷奶生意”越做越大時,就建議道:“馬姐,你這樣跑東家走西家多辛苦呀,不如自己租個場地,辦個‘斷奶吧’,凡要斷奶的孩子都送到‘斷奶吧’來,統一管理,這樣也免得整日東跑西走的,賺的錢也會翻番呀。”

同學的話提醒了馬金琴,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工作,她也賺夠了租店面的錢,於是她欣然採納了同學的建議,在陽光花園裏租了一個門面房,到工商局註冊了“琴琴斷奶吧”的工商執照,並將同學留下來給她當幫手,2012年6月18日,琴琴斷奶吧正式掛牌運營了。

提高檔次

安全斷奶打出品牌

但開業初期,卻沒多少家長將孩子送來“斷奶”,馬金琴覺得奇怪,自己當“斷奶家政”時家家爭着請,但開了“斷奶吧”怎麼反而沒生意了。第七天,當又一位家長來轉了一圈後,正準備一言不發地離開,馬金琴趕緊上前攔住她打聽:“這位大姐,你有孩子要斷奶嗎?送到我們這兒好了,我們保證幫你的孩子成功斷奶……”

話還沒說完,進來的家長就臉色一沉說:“現在誰家的孩子不當作寶貝,本身送過來就牽腸掛肚的,而且你這兒這麼簡陋,我們怎捨得讓孩子來吃苦,出了問題你承擔得起嗎?”說完拂袖而去。

一語驚醒夢中人,自己只顧急着開張迎客,但店裏卻亂七八糟,難怪沒有生意上門。“症狀”找準了,馬金琴立即籌錢買來了幾張高檔的嬰兒牀,同時將門店隔成幾個小格子間,一個格子間裏放一張嬰兒牀,並按照賓館的標準進行佈置裝修,在牆上貼上了寶寶的畫面,並買了大量的玩具放在格子間裏,同時還執行嚴格的衛生制度,買來了消毒工具,還安裝了電話,便於及時同家長勾通。一切妥當後,她又聘請了專職的營養師來給寶寶們配餐。

這一番佈置下來,儘管花了不少錢,但卻爲“斷奶吧”引來了生意,不幾天,“斷奶吧”裏的5張嬰兒牀就住滿了,馬金琴與她的同學盡心盡力地照顧着他們,一開始,幾個孩子哭成一片,哭聲震天,引得了周圍居民的不滿,馬金琴就用厚隔音板進行了隔音處理,消除了矛盾。在護理中,她爲每個進吧的寶寶都建立了檔案,實行定時查房制,每幾分鐘就巡視一遍,並按照她原先積累下來的斷奶經驗給寶寶們斷奶。

10多天後,首批寶寶成功斷奶,她約定家長們來迎接寶寶。爲擴大“斷奶吧”的影響,她還特意搞了個隆重的交接儀式,電視臺與報社的記者也被這個新鮮的行業所吸引,對交接儀式進行了專題報道,等於給“斷奶吧”做了免費廣告,一些家長蜂擁而至,此後,她的“斷奶吧”裏一天也未出現過斷檔。不管生意如何紅火,但她“斷奶”一個收費1000元(含餐費)的標準並不提高,並承諾一次“斷奶”不成功的,可以接着免費“斷奶”,先前所收的錢全部退還,從而在家長中贏得了良好的信譽。

到2012年11月,馬金琴一盤賬,“斷奶吧”開業不到半年時間,就淨賺了10多萬元。下一步,馬金琴準備擴大規模,打算開出“斷奶吧”的連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