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物理名人勵志小故事精品多篇

物理名人勵志小故事精品多篇

關於物理的小故事:魚有聽覺嗎 篇一

魚有聽覺嗎?人們誰也沒有見到過魚的耳朵,所以,魚的聽覺似乎無從談起。但是,有一件事改變了人們的看法。

德國一家大魚場裏飼養了許多鱒魚,魚場附近的一座教堂每天早上8時都要打鐘,魚場的飼養員則在打鐘之後去餵魚,天天如此。有一天飼養員在教堂鐘聲響過半小時後纔去餵魚,卻見1大羣魚仍聚集在池塘邊,不斷把頭伸出水面在等食。這件事把飼養員驚呆了,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興趣。經過一段時間仔細觀察,發現魚是有聽覺的。它們在聽到鐘聲後不久就能進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條件反射。因此,那天飼養員雖然沒有及時趕來餵食,魚卻因已經聽到鐘聲仍然向岸邊聚來。

魚不但能聽,還會“說”(叫).漁民們都知道黃花魚會叫,而且叫得很響。黃花魚發聲靠的是體內1種密閉的充滿氣體的囊,稱之爲‘鰾”.鰾是黃花魚的發聲器官,還起着共鳴器的作用。在鰾的邊上有一排鼓肌,它可以敲擊鰾。每敲一次,鰾就發生一次振動,這振動的頻率恰好等於鰾的固有頻率,因而發生共振,把鰾因振動而發出的聲音放大,形成了魚叫。當然,魚叫與人的叫聲不同,它不是從魚的喉嚨裏發出的,而是從魚鰾裏發出的。

關於物理的小故事:警覺的士兵 篇二

你看過美國西部影片嗎?在一部反映古代戰爭場面的美國西部影片裏,有這樣1個情節,印第安人跪在地上,把耳朵貼近地面,傾聽看不見的遠處有沒有敵軍的騎兵在趕路。我國北宋時期的著名學者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裏也曾記載:行軍宿營,士兵枕着牛皮製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聽到夜間偷襲的敵人的馬蹄聲。這樣做有道理嗎?耳朵通過地下的泥土能聽到馬蹄聲,通過空氣不是也一樣能聽到聲音嗎?是不是因爲聲音在地下傳播的速度比在空氣中快呢?

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將會明白,聲音在地下傳播的速度確實比在空氣中快,但這裏利用的並不是這一點,因爲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比騎馬的速度也要快得多。只要從空氣中能聽到遠方敵軍馬隊的聲音,我軍還是有足夠時間作出反應的。這裏最主要的理由是,因爲聲音在地下傳播時,所碰到的使聲音散射和衰減的障礙較少,所以能較清楚地傳播到更遠的地方。這樣耳朵貼近地面傾聽時,敵兵相距很遠時就能聽到;加上牛皮箭筒對聲音的放大作用(共鳴,就像二胡等絃樂器的共鳴腔一樣),聽得會更清楚,而在空氣中直接側耳細聽的話,等到能夠聽清時,敵軍就已經快到跟前了。

關於物理的小故事:誰幫了盟軍的忙? 篇三

你知道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海軍與盟國海軍在大西洋上進行過一場激烈的海戰。爲了達到既能炸燬敵軍艦隻,又確保德軍艦隻安全的目的,德國海軍在一些重要航道旁,佈設了大量新發明的“音響水雷”.這種水雷比磁性水雷靈敏得多,它能在對方艦艇發動機音響的誘導下自動爆炸,從而使盟軍艦隻在接近德軍艦艇之前就被消滅。

正當德軍自以爲得計時,這些音響水雷卻在盟軍艦隻尚未來到時,接二連三自動爆炸,連一條盟軍艦艇也未炸着,這件事讓德國人百思不得其解。若干年後,經水聲學家和海洋生物學家的研究發現,在德國海軍佈設水雷的海域裏,生活着1種小蝦,它們能發出某些頻率的音響。這些音響與艦艇發動機音響的頻率一致,於是大量小蝦發出的巨大音響,誘爆了德軍的音響水雷,使他們想依靠這種新式武器打擊盟軍艦艇的希望成了泡影。

事實上,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都能發聲,只不過有些發出的是人耳聽不到的超聲或次聲,上述這種小蝦發出的則是與艦艇發動機響聲相似的可聞聲。因此,在設計、製造、使用海洋測量儀器時,必須周密地考慮海洋生物發出的種種聲波,否則就會像德國海軍那樣功虧一簣。

猜你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