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三伏天是什麼意思【新版多篇】

三伏天是什麼意思【新版多篇】

伏天應該注意些什麼 篇一

1、飲食清淡多吃“苦”

三伏天飲食要清淡,注意衛生,避免夏季傳染病。同時,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等,這樣可以清熱祛暑,健脾開胃,還能增進食慾,緩解不適感。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

2、不要吃太多冷飲

三伏天人體的陽氣都浮在體表,五臟六腑是寒涼的,此時再吃冰吃雪糕,相當於雪上加霜,尤其是本身寒氣就重的親,再吃就更寒到骨髓了。如果怕熱可以喝常溫的涼白開,樸素又養生。

3、不能長時間開空調

大多數人特別是關節病患者來說,夏季應該避免貪涼,不用或適度使用空調和風扇。在工作場合中,應把自己的病情告訴同事,以取得同事的理解,儘量不用空調或適當調高溫度。最好常備一件長袖衣,隨外界環境隨時加減衣服。

4、外出防曬防中暑

一般來說,上午十點到下午三四點,紫外線指數最高,容易中暑,大家最好在此期間減少戶外活動。要外出的話,要做好相應的防暑措施,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塗防曬霜。可以多喝些淡鹽水和綠豆湯,消暑又補充水分。

5、生活起居要規律

三伏天期間不要熬夜,保證充分的睡眠也是預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時注意不要躺在空調的出風口和電扇下。

6、隨身攜帶防暑藥品

三伏天,大家出行時應當儘量避免長時間被太陽直射,同時最好能隨身攜帶一些十滴水、仁丹等防暑藥品,也可經常飲用一些淡鹽水。

什麼是三伏天 篇二

初伏、中伏和末伏的合稱。

每年初伏、末伏各佔10天,而中伏則爲10天或20天不等。

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

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爲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爲末伏(三伏)的第一天。

每年三伏天時段長短不完全一樣,如果中伏在立秋後結束,就是30天;如果中伏在立秋前結束,就是40天(中伏20 天)。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

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爲“伏”,是因爲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

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2021三伏天從什麼時候開始 篇三

2021三伏天從2021年7月11日開始,農曆時間是六月八年級,星期日。

老北京三伏天的民俗 篇四

老北京民間有句俗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就說的是舊京數伏天家家信守的飲食民俗。

所謂“三伏”,是指夏至後第三個、第四個和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至少在秦朝時,“三伏”已遭特別對待。《史記》說“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蠱”“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門”。古人認爲酷暑是厲鬼作怪,人們需在邑中殺狗祭祀並將其分食,方能過關。此俗或源於上古,與後來“狗肉性燥,不宜夏天食用”的觀念截然相反。“三伏”亦因此得名,所謂“厲鬼行,故晝日閉,不干他事”,靜而不動,故曰“伏”。

據說與節氣和那時菜農生產技藝有關:農業落後,那時也沒有暖棚設施,沒有更多夏令青菜供應百姓,夏至數伏時正是蔬菜青黃不接斷檔之時,也因老北京伏天時特炎熱,汗流浹背的人們都願在此時弄些簡單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飯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餃子、麪條、烙餅的食俗。

餃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餃子最初稱“餛飩”。據史載: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一書中就記述一種餛飩食品:“今雲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近年在吐魯番一個唐代古墓裏出土的木碗中就發現了十多個餃子,其形狀跟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到清代時吃餃子旗人稱爲煮餑餑,《燕京歲時記》上雲:“每屆七年級,無論貧富人家皆以白麪做角食,謂雲煮餑餑。”以上可見老北京人吃餃子歷史之悠久。北京人一年四季都愛吃餃子,在伏天餃子的品種及用餡也多種多樣,有水煮餃子、燙麪餃子、油煎餃子、鍋貼餃子等。餡有一個肉丸的,有肉拌南瓜倭瓜或西葫蘆的,有一年四季吃不膩韭菜餡的,還有用鮮藕、木耳、雞蛋、口蘑製成的藕餡餃子。小時候家裏還喜歡製作瓜餡的鍋貼餃子。鍋貼餃子也叫“伏(福)貼”或“貼伏(福)”餃子,“伏”與“福”諧音,有納福吉祥富貴之意。六十多年前,那時我家人口多,每到夏天就在小四合院中用磚壘搭個小土鍋竈,竈下點燃着劈柴,竈上放着個大鐺,母親在鐺上抹層油後,把包好的餃子碼滿大鐺,蓋上個蓋兒,先用旺火再用微火,只十幾分鍾就烙熟一鍋,將那餃子蘸些醋一吃,那黃焦酥香的鍋貼可真饞人呀!當年在院中幫助擦瓜絲吃鍋貼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如今高低檔的餃子品種多彩多樣,頭伏之時,如不願動手自制,還可以去買各種冰餃或去餃子館吃,當然,那味道是不如自家的吃得香爽有味啦。

二伏天已是暑天最熱之時,老北京的主婦們都愛在此時製作簡捷又順口的麪條做主食,所以稱“二伏面”。

古時把麪條叫“湯餅”和“不託”。在張岱寫的《夜航船》一書中就有“魏作湯餅,晉作不託”之語,麪條就是由湯餅逐漸爲面片湯後發展而成。古時做麪湯時,用一隻手託着和好的面,另一隻手往鍋裏撕片,形成“片兒湯”,片撕得很薄,就像蝴蝶翅膀似的,所以雅名又叫“蝴蝶面”。這種制湯麪方法類似現在的山西刀削麪。到了晉代人們才使用上了案板、擀麪杖和刀,不再用手託着做了,所以此時麪條也叫“不託”。北宋時期已製作成長條面,稱爲“索麪”,待到明清時麪條的品種花樣更多。解放前後製作方面已有手抻面、刀切面、機器切面和掛麪以及白麪玉米麪兩樣麪條等多種。伏天吃麪條的民俗早在三國時期已有,《魏式春秋》上雲:“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那麼又爲什麼大熱天本來就酷熱難耐,還吃讓人淌汗的熱湯麪呢?南朝時有書論述是:“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爲辟惡。”因古時人們認爲農曆五月是惡月,到了六月就應該辟惡,而“以熱制熱”法一向是中醫養生專家提倡的夏暑養生良方。另外二伏時正值夏收剛結束小麥豐收之際,人們素有“嚐鮮兒”的習慣,用新小麥做成湯麪吃上兩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嚐鮮又驅瘟疫邪氣,這就是二伏時吃麪的原因吧!老北京人二伏時不但愛吃過涼水的豬肉炸醬麪、小碗幹炸面、麻醬麪,還喜吃配上花椒油、黃瓜絲、小蘿蔔絲、青豆、青蒜末等菜碼兒的鍋裏挑的熱炸醬麪、麻醬麪。那時還常吃肉片雞蛋黃花木耳勾芡的打滷麪,還有現在鮮爲人知的“葷油醃湯麪”和“羊肉氽面”。所謂葷油即熬製好的豬油,醃湯是將頭年醃鹹菜剩下的湯加花椒大料經火上熬製而成,此葷油醃湯配些菜碼兒拌食,非常滑潤好吃爽口,那可是舊時伏天的美食呀。“羊肉氽面”則始源於宋代,元人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一書中就有用羊肉蘑菇等澆面,以胡椒、鹽、醋調汁能補中益氣的記述。老北京人多選羊的胸脯、腿腱子肉加水先燉七八成熟,然後切成丁加入已泡發好的幹蝦米、口蘑、黃花、黑木耳與薑片、花椒鹽、醬油、料酒、味精煮熟,用此氽湯澆面再撒上些香菜、胡椒末、醋,食之清香不膩,補氣補血,食後出一身汗,周身皆舒服。

三伏天時節老北京人還要吃烙餅攤雞蛋。

每年的三伏,都在立秋以後,氣候已比中伏涼了一些,主婦們完全可站在爐前爲家人烙餅了。餅在古時是穀物、麪粉製成的食品統稱。至唐宋代後,餅纔開始成爲以麪粉製成的圓形麪食,出現了多種配料帶餡的餅、千層餅、酥油餅、家常餅及薄餅等。老北京時街市上到處都有餅鋪,以製作千層餅爲主,供應平民百姓買食,持家的主婦們一年四季經常要烙制蔥花油餅、發麪餅、餡合子、脂油渣餅、麻醬糖餅等作爲主食。在三伏天時多愛烙脂油餅、大荷葉餅,再煮鍋綠豆粥,攤上幾個雞蛋,買點醬豬頭肉,拌個蒜茄泥,拌個涼粉或撥魚,一家合而食之,是伏天裏不錯的清爽美味。

酷熱消耗體力,適當補充營養,合乎科學道理,老北京吃餃子、麪條和烙餅攤雞蛋,也是這個道理,即《民社北平指南》所稱“初伏水餃,二伏麪條,至三伏則爲餅,而佐以雞蛋”。伏天吃麪,至少在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荊楚歲時記》稱:“伏日進湯餅,名爲避惡。”古代的“湯餅”,猶今之面片湯。到唐代時,面片湯升級爲涼麪,但需拌蜜吃,這個古怪的吃法一直延續到宋代,皇上賜面,皆加贈蜜糖一罐。

其實,“三伏”的民俗非常豐富,即以食俗論,也並非只有餃子、麪條、烙餅之類。比如明清時,京師六月流行吃新蓮,“內河者嫩而鮮……食之益壽”。此外,還有“暑湯”,即“煎蘇葉、藿葉、甘草等湯,於市中舍之”。

《清稗類鈔》記錄了“冰果”:“京師夏日宴客,飣盤既設,先進冰果。冰果者,爲鮮核桃、鮮藕、鮮菱、鮮蓮子之類,雜置小冰塊於中,其涼徹齒而沁心也。其後,則繼以熱葷四盤。”但“冰果”價格較高,非尋常人家可用,只能官宦獨享。清代宮廷每到“三伏”都會賜冰,惠及所有官吏,由工部按官職高低發給數量不等的冰票,憑票自行領取。因古代官員“三伏”時仍要上班,所以纔有這等額外待遇。

除了吃,“三伏”還有更豐富的民俗,據溥傑先生介紹,老北京在頭伏、二伏、三伏這三天需洗澡,水中放入馬莧菜,馬莧菜又叫“吉祥菜”,因爲放入熱湯中從不變色枯萎,古人認爲可以增加人體的抗炎熱能力。

此外,農曆六月六需晾曬衣物和沐浴,明代沈德符曾說:“六月六本非令節,但內服皇史宬曬曝列聖實錄、列聖御製文集諸大函,則每歲故事也。至於時俗,婦女多於是日沐發……至於貓犬之屬,以俾浴於河。”

再有就是“天灸”了,即以麻黃、白芥子、甘遂等辛溫散寒的藥爲主,研成粉末貼於穴位上。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南北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認爲此法可以“截瘧”即提升陽氣,“冬病夏治”。

可見,“三伏”中的老北京生活,依然豐富多彩。

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 篇五

初伏:按中國的日曆法來說,是真正暑天的開始。

初伏固定爲10天, 初伏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

中伏: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爲10天,有的年份爲20天,通常也指從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

末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最後的。一伏。

也指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時間。

也作終伏、三伏。

總的來說“三伏天”其實就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三伏天的氣候特徵

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這是因爲,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長,白天時間長,陽光照射的時間也長,地表吸收的熱量遠大於支出,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熱量增加,溫度持續增高,在盛夏,也就是在三伏天期間地表熱量的積累達到高峯。

夏季雨水多,空氣溼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之一。

伏天養生 篇六

1.艾灸養生——祛溼邪固本元

三伏天艾灸

三伏灸的第一大好處:解暑, 祛溼,祛寒,降火。因爲艾灸補充的的是元陽之氣。

三伏灸的第二大好處:無論天氣多麼炎熱,身心卻是舒暢無比。這就是元氣陽氣充足,夏不怕熱,冬不怕冷,火力充 足,精力旺盛。

三伏灸的第三大好處:祛病癒病快速,是根除一切疾病根源的時機。寒是萬病之根,溼是萬病之母,風是萬病之首,火是萬病之華。

三伏灸的第四大好處:延年益壽。太醫竇材在《扁鵲心書》中雲說:撫陽保命 延壽之法,艾灼第一。人活一口氣,這口氣就是人的'元氣(陽氣),元氣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長壽之本,福德之本。

三伏天扶正祛邪調整亞健康首選艾境臻遠紅外線五行懸磁艾灸,冬病夏治正當時!黨中央號召全民做艾灸,全家一起灸!灸起來!灸起來!

2.熱水泡腳——祛溼邪

很多人在進入伏天后,會感到四肢乏力、全身發睏、渾身酸困、汗出過多而黏膩不爽,有時候吃東西也感覺沒有胃口,吃下去難以消化,整天肚子脹脹的。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推拿科副主任醫師張世卿表示,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溼邪,而對付溼邪的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用熱水泡腳。

進入伏天后,大部分人就會把熱水泡腳這個好習慣給忽略了。其實天氣越熱,溼邪越重,熱水泡腳就顯得更有必要。伏天陽氣最盛,熱水泡腳可以通過刺激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等足部的六條經絡,起到健脾、除溼、通經、利水的作用。

對於大部分人,伏天用40℃左右的熱水泡腳就可以。出現四肢乏力、發睏、食慾減退的人,可以在熱水中加上威靈仙(祛溼)20克、蒼朮(通經)15克、白朮(健脾)15克,效果會更好。

三伏灸可以調理的疾病與問題:

婦科問題:痛經、月經不調、婦科炎症、子宮肌瘤、不孕不育、小葉增、產後腰痛等;

骨關節問題:肩周炎、頸椎病、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滑膜炎等;

胃腸問題:胃寒、胃痛、胃炎、腸炎腹瀉、結腸炎、腹部涼怕冷等;

呼吸系統問題:咽炎、氣管炎、哮喘、鼻炎、鼻息肉、鼻竇炎等;

體質弱問題:面色晦暗、體弱怕冷、失眠多夢、體質弱挑食、經常感冒等。

選擇做敏睿國際艾境臻五行懸磁艾灸療爲你身體祛除寒溼、排出毒素、補益元氣,效果杆杆滴!

伏天的養生禁忌 篇七

1、忌空腹飲茶:

過多飲茶,尤其是空腹時飲茶,極易導致茶水消耗人體的陽氣,如果再是喜歡食鹹之人,鹹味引茶入腎,消爍下焦腎陽,使人易於罹患手足疼痛之痹症,以及下元虛冷的腹瀉、陽痿、痛經等病症。因此,夏季飲茶,應是在餐後飲二到三杯爲宜,有飢餓感則立刻停飲。

2、忌冷水洗浴:

冷水洗浴是很多青中男性最喜歡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氣炎熱,人的汗孔肌腠均處於開泄狀態,因此,寒氣極易侵入人體,導致陽氣暗損。可以見到的病症如手足發冷,小腿轉筋,雙目視物不清,甚則變生原因不明的發熱證。同時,即使是熱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後避風,對小兒尤其如此。

3、忌夜臥貪涼:

古代曾有一人,因其家人代代均不長壽,特來請教養生大師彭祖。彭祖隨此人到其家中細細查尋,發現這家臥室中的牆壁上有一個孔洞,這個孔正對着睡覺之人的頭部,彭祖就讓人把那個孔堵上,自此以後,那家人果然長壽了。原來,中醫認爲“頭乃諸陽之會”,頭部是人體陽氣的匯聚之處,夜臥吹冷,極易導致陽氣折損,天長日久,則陽氣散盡而斃命。因此,我們現代人尤其要注意,不可晚上睡覺整夜開空調冷氣,這種習慣易導致傷風、面癱、關節疼痛、腹痛腹瀉,對身體的損傷是嚴重的。對小兒甚至不要在其睡着之後扇風取涼,否則,易於罹患手足抽搐、口噤不開、風痹等病症,人們往往不知其害,所謂愛之深,則害之甚。諺語有“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餐申後飯”的養生口訣,均可以理解爲夏季的養生要求。

4、忌夜食生冷:

夏季夜短,年事稍長之人,或體質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飲食,生菜、瓜類等,本爲夏季忌食之品,夜間尤其要注意食用此類食物。夜間亦要注意不要吃肉、面、生冷、粘膩之物,否則可見腹脹、吐瀉交作等病症。

西醫怎麼說? 篇八

這段時間是每年自然界日照時間最長、氣溫最高最炎熱,陽氣最盛的時候;在沒有外界寒冷氣候的刺激下,人體內的陽氣和氣血處於最旺盛的狀態。不過,所謂重陽必陰,夏至以後,人體陽氣旺盛之餘,陰氣逐漸滋長。是以,陽虛體質或某些好發於冬天的慢性病患者可以通過調理,進行鍼灸,敷貼或鍛鍊,引導自然界中的陽氣溫煦體內逐漸衰退的陽氣,同時壓制體內的陰寒滋長,驅散內伏寒邪,打通筋脈,達到治療陳年宿疾的目的。

天/冬天 篇九

夏季氣溫升高,人體的基礎代謝率也隨着氣溫改變。溫度升高時,血管舒張,生理活動和基礎代謝率變快;當氣溫高於28度攝氏,人體會通過排汗和其他物理方式來降低體溫,此時新陳代謝率增加能夠達到有效降溫散熱的效果。可是當外界體溫高於33度或以上時,人體經由輻射、對流和傳導等方式來散熱的機制減弱或停止,出現虛脫中暑的現象。這時候,生理活動反而會變得緩慢。

伏天的氣候特徵 篇十

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這是因爲,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長,白天時間長,陽光照射的時間也長,地表吸收的熱量遠大於支出,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熱量增加,溫度持續增高,在盛夏,也就是在三伏天期間地表熱量的積累達到高峯。夏季雨水多,空氣溼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人居住環境惡劣,沒有空調和電風扇,試想如果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習文練武,對於人的意志力會不會是極大的考驗呢?難怪說“夏練三伏”了。

[什麼是三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