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文化常識多篇(精品多篇)

中國文化常識多篇(精品多篇)

經典文學文化常識 篇一

孟子,名軻,宇子輿,戰國時儒家代表人物,世稱亞聖。書由其弟子編輯。主要作品爲《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開頭兒字爲篇名,如《梁惠王》、《公孫丑》、《告子》等。記載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諸子哲理散文,“四書”之一。孟子長於論辯,善用比喻,對後世議論性散文的發展影響較大。

列子,名禦寇(圉寇),道家前輩。主要作品爲《列子》又名《沖虛真經》《愚公移山》出於此書。諸子哲理散文。

莊子。名周,世稱南華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爲《莊子》,又名《南華經》現存33篇。諸子哲理散文,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很大影響。

荀子·名況,字卿。避漢宣帝劉詢諱,改稱孫卿。主要作品爲《荀子》其中《勸學篇》《天論》等最有代表性。另作《賦篇》對漢賦的興起有所影響。建立了以儒家思想爲主體,

又兼採法家和其他各家學說的思想體系。韓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繼承者。屬諸子哲理散文。

韓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爲《韓非子》全書55篇《扁鶻見蔡桓公》、《五蠹》、《南郭處士》等都出於此書。諸子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呂不韋,秦相,集合門客編成《呂氏春秋》。主要作品爲《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共160篇《察今》、《察傳》等出於此書。收入諸子哲理散文,雜家的代表著作。

屈原,名平。我國第一個愛國主義、浪漫主義詩人,開創楚辭新詩體,被列爲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爲《離騷》《九歌》包括《山鬼》《國殤》等11篇)《天問》《九章》包括

《哀郢》《橘頌》等9篇。西漢劉向編成《楚辭》一書,以屈作爲主。因具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故稱“楚辭”,後世因稱這種詩體爲“楚辭體”、“騷體”。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傳統《離騷》和《詩經》中的國風並稱“風騷”,成爲“文學”的代名詞。

《故國策》33篇《荊軻刺秦王》《鄒忌諷齊王納諫》《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於此書。西漢劉向根據史料編定。屬國別體史書,歷史散文,主要記載戰國時代謀臣策士遊說諸侯或相互論辯時提出的政治見解和鬥爭策略,以及他們的政治活動。對後世散文和辭賦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古代有趣的文化常識 篇二

直接稱名

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以示自謙,並表示對對方敬重。如《鴻門宴》:“不然,籍何以至此?”《醉翁亭記》:“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2)用於敘述或作傳。如《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爲屯長。”。

(3)稱所厭惡、輕視的人。如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

稱字

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字是爲了便於他人稱謂,對人稱字是出於禮貌和尊敬。如韓愈作有《柳子厚墓誌銘》,子厚爲柳宗元的字。

稱號

號又叫別號、表號。名與字、號的根本區別是:名由父親或尊長取,字、號大多自己取。號一般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尊敬。

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等等。

稱諡號

古代帝、後及大臣死後,朝廷按其生平事蹟評定一個稱號,這個稱號就叫諡號。起於周代,秦代廢,漢代復行,歷代相沿至清。

如齊宣王的“宣”、漢武帝的“武”,諸葛亮的“忠武”、歐陽修的“文忠”等。此外又有私諡,爲民間所加,始於漢代。如陶淵明諡“靖節”。

稱廟號、年號

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立的名號,如某祖、某宗。始於商代,如太甲稱爲“太宗”。

西漢之初承襲此制,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古訓,新即位的皇帝爲剛去世的皇帝議立廟號(漢高祖並非廟號。劉邦廟號太祖,諡高皇帝,俗稱漢高帝、漢高祖)。此後歷代沿襲此制至清代滅亡。

年號是古代帝王爲表示自己統治紀年而定的一種名號。始於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此後直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每因祥瑞或重大事故而立號改元,有一帝改年號至十數次,一年之中數次改年號者。

自明太祖朱元璋始,直至清末,除明英宗外,每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明英宗因土木之變,前後做了兩次皇帝,有兩個年號)。

歷代君王稱謂:夏、商稱名,如禹、啓、湯;自周至隋,多稱諡號,如周厲王、周幽王、秦穆公、燕昭王、漢武帝、隋文帝等;自唐至元,多稱廟號,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等;自明至清,多稱年號,如永樂帝、康熙帝等。

常見文化常識 篇三

一、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⑴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⑵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⑶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

【稱字】蘇軾爲蘇子瞻,蘇轍爲蘇子由等。

【稱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

【稱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諡號根據其生前品德行爲來定。如稱陶淵明爲靖節先生。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爲誠齋,人們稱其爲楊誠齋;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爲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爲韓昌黎。

【稱官名】如“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

【謙稱】⑴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爲對方效勞之意。

⑵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

⑶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⑷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爲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⑸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如寒舍、敝舍、舍弟、舍妹、等。

⑹其他自謙詞有:因爲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爲寡君。

【敬稱】也叫“尊稱”。⑴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爲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爲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爲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⑵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⑶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⑷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

⑸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令堂、令閫(kǔn) (對方妻子)、令兄、令郎、令愛。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爲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爲仁公等。

⑹稱年老的人爲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唐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⑺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爲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爲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爲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爲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爲太后,稱祖父爲大(太)父,稱祖母爲大(太)母。

⑻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⑼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⑽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羣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爲聖人,稱孟子爲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爲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如“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師襄”,“師”,意爲樂師,表明職業。“優孟”,指名叫“孟”的藝人。“優”,亦稱優伶、伶人,以樂舞戲謔爲職業的藝人,後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係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是三四歲至八 九歲的兒童。總角是八 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豆蔻是少女十三四歲。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弱冠是男子二十歲。而立是三十歲。不惑是四十歲。知命是五十歲。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ào)耋(dié)指八 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二、官吏任免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覈,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

【徵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徵,是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闢,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張衡傳》:“連闢公府,不就。”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爲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三、科舉制度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爲題,規定文章格式爲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註》爲準。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佈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爲貢士,第一名叫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爲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裏“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士參加殿試錄爲三甲都叫進士。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爲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爲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爲“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舉人】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爲生員或秀才。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爲茂才。

四、地理知識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爲監察區,後演變爲行政區,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而巡道只有監察區性質。《譚嗣同》“旋升寧夏道”,這裏的“道”,指道的長官。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於現在的省。《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爲陽,以山北、水南爲陰。《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遊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經典文學文化常識 篇四

1、《詩經》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由孔子修編。共收入詩歌305首,古稱“詩三百”。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開端。

《楚辭》中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也是我國古代第二部詩歌總集。由西漢劉向收集而成。主要有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第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代表作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端午節吃糉子,就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詩經》與《楚辭》並稱“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源頭。

2、《春秋》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漢書》中國第一部斷代史史書。

《論語》是中國第一部語錄體著作。儒家經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編輯而成,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司馬遷《史記》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史界譽爲“實錄、信史”鉅著。

魯迅讚譽《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高度概括史學、文學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孫武《孫子兵法》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

《說文解字》中國第一部字典。

藏族敘事詩《格薩爾王傳》我國最長的史詩。

魯迅《狂人日記》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魯迅代表作有《阿Q正傳》,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郭沫若《女神》中國第一部新詩集。

3、法國——凡爾賽宮

英國——白金漢宮

俄國——克里姆林宮

中國——故宮

4、民間四大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

5、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將”四書“、”五經"合稱爲《四書五經》,是古代儒家經典,成爲中國曆代讀書人的必讀書。

“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

“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