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國傳統文化常識(精品多篇)

中國傳統文化常識(精品多篇)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篇一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啓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①經濟:

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②政治: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階級關係出現新的變化。

③階級關係:

“士”因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禮賢下士而思想活躍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

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爲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

(二)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

1、儒家:

1)孔子:

思想內容:

哲學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禮”(仁者愛人,克已復禮);

政治思想——主張爲政以德(含民本思想);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評價:

①當時未受重視,後經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被推崇爲“聖人”。

2)孟子:

思想內容: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貴君輕”;哲學思想——“性善說”;

道德思想——先義後利,捨生取義;人格精神——要求人們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評價:

①《孟子》一書被當作經典,後列爲“四書”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統的政治學說“仁政,”成爲儒家學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繼承並發展了孔子學說,被尊爲“亞聖”,對傳統文化產生很大影響。

3)荀子:

思想內容:

哲學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義),②“性惡論”(但教育可使人由惡變善);

政治主張——以禮教爲主,禮法並施,“君舟民水”。

評價:

①基本繼承了儒家思想,但不爲正統儒家重視。

②作爲戰國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中國哲學影響深遠。

2、道家:

老子:思想內容:哲學思想——①“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②辯證法思想(矛盾對立面及轉化);政治主張——“無爲而治”、“小國寡民”。

評價:

①中國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

②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3、法家:

韓非:思想主張——①主張法、術、勢結合,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②認爲歷史是發展的,主張變法革新。

評價:①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適應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法儒結合,此後成爲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4、墨家:

墨子:思想主張——兼愛、非攻、尚賢。

評價:

①代表了下層勞動羣衆,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一度成爲戰國時期的顯學;

②曾被廣泛吸收,戰國以後不再受重視。

(三)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爲中國後世思想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對後世影響很大,直至今天仍影響着人們的思想。

明清之際的儒學(明末清初對儒學的繼承和批判 篇二

1、出現的背景

政治: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

經濟: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興起;

思想:理學和心學盛行,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2、李贄思想(明朝後期的思想家)

否定孔孟學說的權威;

反對傳統道德和傳統觀念,追求個性解放;

否定“存天理,滅人慾”;

主張男女平等。

著作有《焚書》《藏書》等。

漢代儒學成爲正統思想 篇三

1、董仲舒的儒學主張:

①根據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加強中央集權。

②爲加強君權: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宣揚“君權神授”。

③進一步發揮儒家仁政思想,提出相應措施,用以改變土地兼併嚴重和百姓生活困頓的現實

④提出爲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後人歸納爲“三綱五常”。

2、漢朝儒學成爲正統思想:

成爲正統思想的原因:新儒學對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神化皇權有積極作用(根本原因);儒家思想與時俱進,吸納了其他學說,由先秦時的批判時政改爲維護現實統治。

漢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起用文學儒者參政。

③興辦太學,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影響:

①新儒學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鞏固了國家統一,同時也限制君權的過度膨脹;

②教育逐漸爲儒學所壟斷,儒家經典成爲國家規定的教科書;

③太學興盛,打破了貴族官僚世代爲官的規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學在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地位;

⑤儒學之士在中國文化舞臺上逐漸成爲主角,儒家思想逐漸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標籤:多篇 精品 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