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春節貼春聯的由來簡介(精品多篇)

春節貼春聯的由來簡介(精品多篇)

貼春聯的由來 篇一

春聯一開始不叫“春聯”,而叫“桃符”。據說貼桃符的起源很早,當時貼“桃符”是爲了用來驅除妖魔鬼怪。

傳說,古代有一種極其兇殘的怪獸,經常作惡,危害百姓,卻又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降住它。

後來,有兩位專門除妖的神仙,他們用桃枝降住了怪獸。於是,民間便傳出,直呼偶在門上掛上刻有兩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後來,這樣的桃枝被稱爲“桃符”,“桃符”便流行下來了。

在五代十國時期,桃符演變成了春聯。據記載,當時後蜀主孟昶讓張遜在桃木上題詞,他寫完之後,孟昶覺得不對仗,便又寫道:“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是中國第一幅春聯,而在當時還被成爲桃符。後來紙張的出現,桃木換成了紅紙。

春聯真正的出現是在明朝朱元璋時期,當時,朱元璋要求家家戶戶貼春聯,於是大街小巷處處貼滿了春聯。

春節貼春聯的由來 篇二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節爲什麼要貼春聯呢?在春節的前一天,也就是除夕這天,家家戶戶都在門的兩側貼上春聯。那麼爲什麼過春節要貼春聯呢?它有什麼用處?貼春聯這一習俗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起源於何時?

春聯一開始不叫“春聯”,而叫“桃符”。據說貼桃符的起源很早,當時貼“桃符”是爲了用來驅除妖魔鬼怪。傳說,古代有一種極其兇殘的怪獸,經常作惡,危害百姓,卻又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降住它。後來,有兩位專門除妖的神仙,他們用桃枝降住了怪獸。於是,民間便傳出,直呼偶在門上掛上刻有兩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後來,這樣的桃枝被稱爲“桃符”,“桃符”便流行下來了。

在五代十國時期,桃符演變成了春聯。據記載,當時後蜀主孟昶讓張遜在桃木上題詞,他寫完之後,孟昶覺得不對仗,便又寫道:“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是中國第一幅春聯,而在當時還被成爲桃符。後來紙張的出現,桃木換成了紅紙。春聯真正的出現是在明朝朱元璋時期,當時,朱元璋要求家家戶戶貼春聯,於是大街小巷處處貼滿了春聯。

歷史起源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 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爲紙張,叫“春貼紙”。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來替己寫。朱元璋就特地爲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爲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春聯發展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 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七年級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閹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爲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爲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貼春聯的寓意 篇三

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年關將至,有着許許多多的過年習俗。貼春聯就是其中之一。春聯: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喜慶的大紅春聯貼門上是對聯的一種,應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爲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爲春聯。

春聯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春節增加喜慶氣氛。

春節寧波習俗 篇四

祭竈

農曆的十二月廿三,寧波人稱之爲“小年”。據說這天是竈君菩薩生日,每戶人家當晚就要用“祭竈果”供竈君生日,寧波人又把這一也稱爲“祭竈夜”。其實,“祭竈果”是寧波特有的,它是由凍米糖、腳骨糖、紅球、白球、麻球、油果等混合而成。當供桌上的蠟燭快燃盡時,大人就把廚房大竈上神龕裏的竈君菩薩請下來,連同一匹“竈馬”用蠟燭火苗點着後送上天。然後,馬上把“祭竈果”分給孩子們吃。祭竈,按老百姓的說法是要竈君菩薩上天宮後,對玉帝“多說好話”,以求“來年下界降吉祥”。

謝年

年前,還有一件大事就是“謝年”。“謝年”是表示寧波人對大自然的年終感恩,對祖先的告慰,也是對來年吉祥如意的祈盼。“謝年”也叫“謝年羹飯”。一般人家用五個祭盤。祭盤是紅色的圓形木盤,比洗臉盆略小,也淺一些。祭盤上的祭品,中間一盤是一隻豬頭,稱爲“利市”,是吉利的意思。辦不到豬頭的用一刀肋條肉代替。另一盤是一隻大公雞,或者是兩隻較小的公雞,但母雞是不用的。以上兩盤是熟食,其餘三盤是生料:一盤是兩條鰱魚,象徵歲歲有魚(餘);一盤是蚶子,象徵對本對利;最後一盤是年糕,象徵生活年年高,年糕三四條一排,縱橫交錯地疊起來。桌前擺放香爐和燭臺,還放年糕粉做成的“元寶”。桌的四周放酒杯和筷子。整個桌面擺得滿滿當當的。

貼春聯的寓意 篇五

貼春聯的寓意有很多的,而且各家在除了貼春聯的時候還會貼福字,那麼這些有什麼寓意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貼“祿”字:“祿”字的本義是福氣、福運,同時古音“谷”與“祿”同韻同義,有錢財、錢糧之意。貼上“祿”字意爲希望得到福氣和財運。

貼“禧”字:“禧”字有吉祥、喜慶之意,同時與“喜”字同音,有“恭賀新禧”、“喜氣洋洋”、“喜從天降”之意。

貼“壽”字:如果家中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可貼“壽”字,取“壽比南山”、“福壽雙全”,意爲祝長輩健康長壽,是一種孝道的表示,

資料共享平臺

《春節貼春聯的由來》()。

“豐”、“富”、“餘”等字多貼在存放糧食的箱子、櫃子、麪缸上,而莊戶人則多貼在糧囤子上,希望五穀豐登、豐衣足食、富富有餘,並引申爲年年有餘、富貴榮華、富國安民。

“財”和“發”字多貼在箱子、櫃子上,尤其是生意人的家中貼的更多,取“財源茂盛”、“財運亨通”、“招財進寶”、“財源廣進”,希望新的一年生意興隆、財氣興旺、四季發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