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發明家名人故事多篇經典【通用多篇】

發明家名人故事多篇經典【通用多篇】

發明家名人故事 篇一

魯班

魯班生於公元前507年。他一家世世代代都是手工工匠。魯班本人則是一個手藝高強的工藝巧匠,傑出的創造發明家。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和傳說很多。至今,在民間還廣泛地流傳着他發明創造的故事。

鋸和刨

今天,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鋸、鑽、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傳說都是魯班發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發明,都是魯班在生產實踐中,經過反覆試驗,研究出來的。

就拿鋸的發明來說吧。有一次,國王命令魯班在十五天內伐出三百根樑柱,用來修一座大宮殿。於是,魯班帶着徒弟們上山了。他們起早貪黑,揮起斧頭,一連砍了十天,一個個累得精疲力盡,結果只砍了一百來棵大樹。

這時,磚瓦石料都已備齊,國王選定動工的黃道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動工時木料準備不齊,是要處死刑的。怎麼辦呢?晚上,魯班躺在牀上翻來覆去地睡不着。他爬起來,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山上走去。擡頭望望,啓明星向他眨着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魯班覺得手被什麼東西劃了一下,擡手一看,長滿老繭的手劃出一道口子,滲出了血珠。他仔細地在周圍觀察,原來是絲茅草劃的。魯班很驚奇,他摘了一片草葉,發現草葉邊緣長着許多鋒利的細齒。一轉身,他又看見一隻大蝗蟲正張着兩個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葉。魯班捉了個蝗蟲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齒。看看絲茅草的葉子,再看看蝗蟲的大板牙,他心裏豁然開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條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絲茅草葉和蝗蟲板開那樣的鋸齒。用它去拉樹,只幾下,樹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樹幹出了一道深溝。可是,時間一長,竹片上的鋸齒不是純了,就是斷了。這時,魯班想起了鐵。他跑下山去,請鐵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帶鋸齒的鐵條,用它去拉樹,真是快極了!

這鐵條,就是鋸的祖先。有了它,魯班和徒弟們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樑柱。

魯班是個木匠,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他的技術很高,特別善於用斧頭,能幾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樣子。“班門弄斧”這句話,就是說誰要在魯班面前擺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由此可見,魯班用斧之純熟。

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魯班卻辦不到,特別是碰到木紋粗和疤節多的木料時,就更難了。爲了解決這個問題,魯班白天琢磨,夜裏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頭,磨得很快,砍起來比以前是好多了,可還是不理想。

於是,魯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頭,上面蓋了塊鐵片,只讓斧頭露出一條窄刃。這回,魯班不砍了。他用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來薄薄一層木片。推了十幾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過去用斧子砍可強多了。可這東西拿在手裏推時既卡手又使不上勁。魯班又做了一個木座,把它裝在裏面。刨子,就這樣誕生了。

魯班做木匠活時,常常遇到直角。雖然他手頭有畫直角的矩,可用起來挺費事。魯班經過改進,做成一把“L”形的木尺,量起直角來,可方便了!後來,人們都把它叫魯班尺。由於魯班對木工工具的改進作出了這麼大的貢獻,所以,兩千多年來,木匠們都尊敬地稱他是祖師。

石磨與雲梯

魯班一年到頭,四處奔波,給別人幹活。這一天,他忙了一上午,坐下來休息。旁邊,有一家人正準備做飯,可是沒有面粉了。他們拿來一些麥子,放在石臼裏,用沉重的石杵去搗。搗麥的人累得滿頭大汗,才搗碎了很少一點。因爲麥粒是橢圓形的,用勁小了,砸不碎;勁大了,又把麥粒砸跑了,真是急死人了。當時,人們都是用的這種辦法。魯班決心改革它,爲人們解決困難。又一天,“魯班來到另一個地方幹活,恰巧看到一個老太太正在搗麥子。老太太年歲大了,舉不起石杵了。她扶着石杵,在石臼裏研着麥粒。魯班走過去一看,石臼裏的麥粒有不少已經磨成了粉。魯班從這裏得到了啓發。

回到家裏,魯班叫他的妻子云氏找來兩塊石料。他把石料鑿成兩個大圓盤,又在每個圓盤的一面鑿出一道道槽。其中的一個圓盤,他還安上了木把。鄰居們都很奇怪,魯班做的是什麼呢?大家都圍過來看。只見魯班把兩個圓盤摞在一起,鑿槽的兩面相合,有木把的放在上面,中心還裝了個軸。他在圓盤中間放上麥粒,然後轉動上面的石盤,麥粒很快就磨成了麪粉。大家高興極了,魯班真是爲人們立了一大功啊「這就是兩千多年來,在我國農村曾經廣泛使用過的石磨。

魯班不僅是能爲人民製造各種生活用具的能工巧匠。而且是一個傑出的機械發明家。

魯班生活的年代,正值諸侯爭霸,戰爭連年不休。那時,每個城市都修有很高很厚的城牆。守城的將士們關上城門,站在城牆上守衛着。而攻城者呢,手中的武器不過是弓箭、長矛之類,很難將城攻下。常常是把城圍了多日,乾着急攻不下來。

魯國國王命令魯班製造攻城的器械。魯班想來想去,想起了自己蓋房子時用過的短梯。踏着短梯,能登上房頂,造一個長梯,不就可以爬上高高的城牆了嗎?如果在梯子上還能射箭,不就可以打退守城的人了嗎?於是,魯班造出了”雲梯“。這種”雲梯“,能在乎地上架起來,夠上高高的城牆,上面還可以站人射箭。現代消防器材中的雲梯,就是從這個雲梯發展演變而來的。

據古書記載,魯班還造過一輛”木馬車“。那是他的母親死了,爲了送葬造的。魯班在車上安了機關,有木人駕御。送葬那天,一路上圍了很多人,看着這輛自動行走的木馬車,一個個讚歎不已

發明家名人故事 篇二

蔡倫

蔡倫在朝裏做郎中,官大權大勢也大,同僚們都有幾分怕他,連皇上娘娘也不敢輕視他。爲啥哩?因爲他正直、公道,敢於硬碰硬,不怕得罪人。要說對待百姓,他可是一個大好人,從不依官仗勢欺侮人,還經常微服私訪,救貧濟困做善事哩。

那時,紙還沒有發明,公文案件都寫在竹簡上,他每天辦公要翻閱幾百斤重的竹,簡直累得不行。由自己的苦累,他想到了很多人的苦累,由很多人的苦累,他想到了國家的利益,於是,他給自己提出了一項任務,要造出一種輕便、便宜、易於保存的寫字材料。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比上天還難哩。根本沒影影的事,從哪兒下手呢?他苦思苦想,仍沒一點兒思路。有一天,他看見一個老頭兒剝樺樹皮,裏邊那一層一層的薄樹皮,光滑輕便,拾了幾片,反覆觀看,越看越覺得是寫字的好材料。於是他把樺樹皮帶回家中,研墨提筆,寫了幾行大字。過了幾天,樺樹皮幹了,表層皺巴巴的,就像七八十歲老人額頭上的紋路,有的字也跟着變了形樣,他生氣地把樺樹皮扔到柴堆裏去了。

但是,他沒有失望,仍在繼續尋找寫字的材料。他爲這事兒到底費了多少心,跑了多少路,誰也弄不清,只有他的好朋友張紙發現了一些異樣情況,他的衣帶漸漸寬了,他的語言更加少了,他很少諞閒,總是在凝神考慮什麼。張紙問他,他笑一笑沒說什麼。

這一年春天,張紙回家給父親過七十大壽,蔡倫也去了。張紙家住白水淮溝河,交通不便,山路難行。蔡倫爲朋友肝膽相照,不辭勞苦,深受張家父子歡迎。祝壽已畢,蔡倫從下榻處出來,獨自一人到村外去遊玩,游到一個水池旁邊,看見一羣小娃從池裏掏出稠稠的漿質,攤放在破席片上去曬,曬乾了就揭下來玩。他問小娃們玩的是啥東西,說是棉花皮[3]。這名子真怪,蔡倫聽也沒聽過。於是他從小娃手裏要來棉花皮,左看右看,反看正看,看個沒完,口裏還獨自唸叨着什麼。看了好久,他又向小娃要了幾片,這才急匆匆向回走,回到下榻處,急忙研墨潤筆,唰唰唰在棉花皮上寫起大字,寫着寫着,他忽然大笑起來:“我找到了?我找到了?”護衛的人吃了一驚,以爲蔡大人犯了什麼邪症,急忙圍過來問長問短,問的結果,才知蔡大人爲找到寫字的好材料而高興呢。衆位剛放寬心,只見蔡大人向外跑去,到了小娃玩的池子畔,蔡倫穩住腳步,仔細察看了池子裏的漿質,看了很久,仍不得要領,他便向村民打問。村民說這池子是一個死水潭,原先是飲牛的池子,後來,有人把彈花後剩下的爛棉花扔進池子,人們嫌髒,不再去飲牛,結果,大家都把爛鞋、臭襪子、繩頭、爛皮片往裏扔,扔的時間長了,水變成了漿糊狀。小孩掏着曬乾玩,大人也不知那叫什麼。蔡倫聽罷,心中暗暗打定注意,他叫護衛把池子裏的漿質都弄來,曬成最薄的片片,然後他把這些片片裁成方形,摞成一摞,帶回府中去了。

第二天,他奏明皇上,最好的寫字材料找到了,並把帶回的片片送給皇上試驗。皇上試過後,把他誇獎了一番,並鼓勵他試製。

他照村民的說法,把棉織物撂進自己挖好的池子,然後用水浸泡。這些棉織物不知咋搞的,好幾個月也變不成漿質,他急得用棍子攪,用椽子搗,攪了幾個月、搗了幾個月,終於使棉織物變成了漿糊狀。他像前邊那樣晾曬,終於又得到好幾沓薄棉花皮片子。爲了紀念在張紙家鄉的這一發現,蔡倫把這些棉花皮片片起名爲紙,並把每一片叫做一張。從此,世上纔有了紙這一名稱。

但是,初次試製出來的紙,粗糙得很,又不十分柔軟光滑,這又成了蔡倫心中的疙瘩,於是他向皇上上了表章要求辭職,去專心試驗造紙。皇上不準。蔡倫再上表章,陳說自己當官只能利於一代君王臣民,造紙可利百代子孫,堅決請求皇上答應他的請求。皇上舍不得這樣忠心耿耿的好官,還是不準。蔡倫又上第三道表章,言說造紙成功後,他還要返回朝廷,繼續爲君王效命。皇上看蔡倫意志堅決,含淚批准了他的請求。

蔡倫辭職後,即刻來到白水淮溝河,他請了幾個幫手,晝夜忙着造紙,造出的紙果然越來越好了。蔡倫名字也越來越響亮了。買紙的人絡繹不絕,儘管蔡倫一幫人日夜苦幹,也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他看到這種情景,就把幫手打發出來,讓各自都去設造紙廠培養學徒,讓更多的人掌握這一技術。

後來,皇上要蔡倫回朝復職,蔡倫又上表章推辭。皇上沒辦法,只好讓他常住民間造紙。後來蔡倫享盡了天年,就死在淮溝河裏。村人給他舉行了十分隆重的葬禮,還給他修了廟宇,立了碑子。這碑子後來不知咋搬到馬家寨的大路邊,至解放後還在那兒。至今還不知道被誰搬走了。至於他造紙的池子,如今仍在淮溝河。

有人還說,蔡倫是被玉皇大帝召到天宮去了,在天宮裏,他開了一個很大的造紙廠,聲名大得不得了。玉皇大帝怕他的名聲壓倒了自己,幾百年後,就把他降到西方凡間,讓他在那兒去造紙。因此,西方的造紙術比中國晚了幾百年。

發明家名人故事 篇三

畢昇

早先印書,都是把書刻在整塊整塊的木板上印。聽說師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幾十倍,師弟們紛紛向師兄取經。

畢昇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發明介紹給師弟們。

他先將細膩的膠泥製成小型方塊,一個個刻上凸面反手字,用火燒硬,按照韻母分別放在木格子裏。然後在一塊鐵板上鋪上粘合劑(松香、蠟和紙灰),按照字句段落將一個個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圍上鐵框,用火加熱。待粘合劑稍微冷卻時,用平板把版面壓平,完全冷卻後就可以印了。印完後,把印版用火一烘,粘合劑熔化,拆下一個個活字,留着下次排版再用。

師弟們禁不住嘖嘖讚歎。一位小師弟說:“《大藏經》5000多卷,雕了13萬塊木板,一間屋子都裝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師兄的辦法,幾個月就能完成。師兄,你是怎麼想出這麼巧妙的辦法的?”

“是我的兩個兒子教我的!”畢昇說。

“你兒子?怎麼可能呢?他們只會‘過家家’。”

“你說對了!就靠這‘過家家’。”畢昇笑着說,“去年清明前,我帶着妻兒回鄉祭祖。有一天,兩個兒子玩過家家,用泥做成了鍋、碗、桌、椅、豬、人,隨心所欲地排來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當時我就想,我何不也來玩過家家:用泥刻成單字印章,不就可以隨意排列,排成文章嗎?哈哈!這不是兒子教我的嗎?”

師兄弟們聽了,也哈哈大笑起來。

“但是這過家家,誰家孩子都玩過,師兄們都看過,爲什麼偏偏只有你發明了活字印刷呢?”還是那位小師弟問道。

好一會,師傅開了口:“在你們師兄弟中,畢昇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哦——!”師兄弟們茅塞頓開。

發明家名人故事 篇四

倉頡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並不會顯得威風,和平常人一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裏牲口的數目、屯裏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裏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裏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挺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着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爲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羣;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着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爲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讚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麼,形成了文字。

發明家名人故事 篇五

伏特發明電池

亞歷山德羅·伏特,意大利著名物理學家。1745年2月18日出生於意大利科摩,伏特發明電池時已經50多歲了,他絕沒有想到持續電流對以後的影響會有那麼大,因此也沒有再作進一步研究,一直在帕維亞大學任教。1819年,伏特退休回到故鄉,於1827年3月5日逝世。

伏特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八個兄弟姐妹大都就了神職,只有他例外。伏特四歲纔會說話,家裏人認爲他智力遲鈍。但到了七歲,他趕上了其他孩子,接着就開始超過他們。他十四歲時便決心當一個物理學家。當時伏特對佔據了當代科學舞臺的電現象非常有興趣,而這種興趣是由普利斯特利的電學著作引起的。爲此他甚至還寫了一首關於電學的拉丁文長詩。

1774年,伏特被任命爲科莫中學的物理教師。第二年他發明了起電盤。在給普利斯特利的信中,他首次描述了這個發明。這個裝置由一塊覆有硬橡膠的金屬電極板和一塊帶絕緣手柄的金屬電極板組成。摩擦硬橡膠板,使之帶上負電荷。如將帶柄極板置於其上,正電荷便被吸引到下表面,負電荷被排斥到上表面。上面的負電荷可通過接地排除,這個過程不斷繼續,直到帶柄極板帶上很多電荷爲止。這種電荷蓄貯器取代了萊頓瓶,成爲電容器的前身,今天仍然使用着。

起電盤發明後,伏特的名聲因此傳開。1779年,他接受了帕維亞大學的教授職位,並繼續從事電學研究。他發明了與靜電有關的其他設備。1794年,他獲得了英國皇家學會的科普利獎章,被選爲該會會員。

當選會員後的一天,伏特像往常一樣,來到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突然,一本德國科學家的實驗報告彙編引起了他的注意,這本書記載了一個叫斯羅扎的科學家在1750年做的一個實驗。斯羅紮在實驗報告中說:把兩個不同的金屬分別夾在舌頭的上下,然後用一根金屬導線連接兩塊金屬塊,此時,舌頭上會有一種麻的感覺;如果用兩塊相同的金屬片夾在舌頭上下,就沒有這種感覺。伏特看完這個實驗報告,欣喜若狂。回到實驗室,伏特馬上找到一塊薄錫片和一枚新銀幣,並用一根導線將它們連接起來。果然,他的舌頭出現了麻木的感覺。“這是觸電的感覺。”伏特對助手說,“導線中肯定有電在流動。”伏特發現,單獨使用錫片或銀幣在口腔做實驗時,沒有這種感覺。“這是什麼原因呢?”伏特推測,可能是口腔含有稀酸的緣故。根據這一推測,伏特改用稀酸做實驗,果然,發現有麻木的感覺。稀酸實驗的成功,給了伏特極大的信心。他決定生產一種能產生和儲存電能的裝置。

1799年,伏特按照自己的設計,把幾個盛稀酸的杯子排在一起,然後在每個杯子中裝一塊鋅片和銅片,並將前一個杯子中的銅片和後一個杯子中的鋅片用導線連接。最後,兩端用導線接出。伏特用手指捏住兩端的導線,他不僅感到手指麻木,而且身上也有這種感覺,這說明這種電源裝置產生了相當大的電壓。“把這‘寶貝’叫做‘伏特電池’吧!”伏特的助手建議。

1800年,伏特製成能產生很大電流的裝置。這就是歷史上第一組電池。伏特使用小圓銅極板和小圓鋅極板以及浸透了鹽溶液的硬紙板圓片,從底部開始,往上依次爲銅、鋅、硬紙板;銅、鋅、硬紙板……如將金屬線接到這個“伏特電堆”的頂端和底部,電路閉合時就會有電流通過。

不久,尼科爾森將伏特電池付諸實際使用。電池的發明使伏特的名聲達到登峯造極的地步。

1801年,伏特被拿破崙宣召到法國奉命表演他的實驗。他獲得一連串的獎章和勳章,其中包括榮譽勳位團勳章,還被封爲伯爵,1810年,他當上了倫巴第公國的參議員。伏特和拉普拉斯一樣,有不受政治變遷影響、保持自己地位的權利。無論是拿破崙倒臺還是奧地利再次統治意大利,伏特仍然地位顯赫,春風得意。然而,伏特所獲得的最高榮譽卻並非出自於統治者,而是來自他同輩的科學家。電動勢的單位現被稱爲“伏特”,就是爲了紀念他而命名的。由現代核粒子加速器產生的運動帶電粒子的能量,以電子伏爲單位量度。

在伏特之前,人們只能應用摩擦發電機,運用旋轉以發電,再將電存放在萊頓瓶中,以供使用,這種方式相當麻煩,所得的電量也受限制。伏特發明的電池改進了這些缺點,使得電的取得變得非常方便。

伏特電池的發明,使得科學家可以用比較大的持續電流來進行各種電學研究,促使電學研究有一個巨大的進展。伏特電池是一個重要的起步,它帶動後續電氣相關研究的蓬勃發展,後來利用電磁感應原理的電動機和發電機的研發成功也得歸功於它,而發電機之後電氣文明的開始,導致第二次產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