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精品多篇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精品多篇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衆,後立她爲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是全國人民的節日,每個地方習俗各不相同,但是都代表着對家鄉的思念,寄託着人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通向幸福的彼岸。中秋節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二

軍訓的目的之一

學生實施軍事訓練,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改革教育內容,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人才的重要措施。通過軍訓,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激發愛國熱情,增強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組織紀律觀念,培養艱苦奮鬥的作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掌握基本軍事知識和技能,爲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後備兵員和預備役軍官,爲國家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此外,學生軍訓是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開展國防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形式。

軍訓的目的之二

國防教育是全民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當代大、中學生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弱興衰與國民國防意識的強弱有密切的聯繫。大、中學生既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又年輕力壯,他們是國家最有希望的一代,是國防兵員的主要來源。所以要對學生進行軍訓訓練。

軍訓的意義一

1、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利於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四有”新人;

2、有利於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對做好未來反侵略戰爭準備具有戰略意義;

3、有利於激發學生愛國衛國意識,對加速綜合國力的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

軍訓的意義二

1、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防觀念

愛國主義教育是貫穿於整個大學生軍訓的主旋律,更是軍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爲人民服務是我軍的宗旨,建設祖國、保衛祖國是我軍的光榮使命。廣大官兵懷着對祖國一草一木和每寸山河神聖的至高無上的愛,始終站在維護祖國尊嚴的最前沿,這支隊伍本來就是一部內容豐富、生動感人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高校青年大學生融入軍營,參加軍訓,在封閉的管理、開放的教育、軟功硬做的氛圍中,與有着強烈的愛國之情的廣大官兵朝夕相處,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學生的國防觀念在軍訓這一特殊氛圍中得到提高和昇華。

2、培養良好意志品質

實踐證明,軍訓是培養學生良好意志品質的極好形式。軍訓培養和磨鍊了大學生果斷、勇敢、頑強、自制和堅韌不拔的優良意志品質。這種意志品質不但能有效地克服大學四年中學習、工作、生活中的難題,激勵青年大學生在奮發、成才之路上努力攀登,而且爲他們踏上工作崗位、走上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尤其是在今天這種優勝劣汰、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健全的意志品質成爲他們正確把握人生航向,迎着狂風巨浪向理想目標邁進的必要條件。

軍訓的意義三

1、塑造集體主義精神

用大學生們的話來說,那就是“軍訓,是集體主義精神的熔爐”。軍訓有着最集中、最統一、最緊張、最嚴格的集體活動。在這些集體活動中,每一個大學生都變成了普通一兵,過戰士生活,接受組織的指令,接受各級領導的管教,受各種紀律的約束,按各種規章制度辦事,受艱苦生活錘鍊。每個學生生活在這種優良的集體中,使之相信組織,依靠集體,關心集體,維護集體,不斷克服不良行爲和習慣,不斷克服個人主義,不斷塑造集體主義思想。同時,把這種精神帶到了軍訓後的大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工作中,不斷鞏固和發展了軍訓的成果,推動了良好校風、系風、班風建設,促進了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弘揚和光大。

2、有利於專業學習

軍訓以其特有的方式對大學生的專業學習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其主要作用有:軍訓培養了青年大學生鍛鍊身體,增強體質的自覺意識,軍訓時間雖短,但經過刻苦訓練,身體素質發生了很大變化,身體強壯了,精力充沛了,學習效率得到了提高;緊張有序的軍訓生活節奏使大學生學會了科學利用時間。軍人的鐵的紀律和擠時間的“釘子精神”,使大學生們受到啓發,從“時間就是勝利”的至理名言中,找到了成功的祕決——科學地利用時間搞好專業學習;軍訓調動了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每當問到軍訓的最大收穫時,許多大學生道出了他們的心聲:軍訓使他們獲得了攀登書山、博擊學海的勇氣和毅力。他們在軍訓中得到了啓迪:明知學海無涯,偏要竟舟苦渡;明知書山險峻,總要奮力攀登。與驚濤博擊,與激流抗爭,歷盡艱險,矢志不移。

中秋節傳說 篇三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爲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節有什麼象徵意義 篇四

親人的團圓、豐收、富足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又稱月夕、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

中秋節文化意義 篇五

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爲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爲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朝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製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爲月餅。市肆至以果爲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臺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爲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製爲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爲“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爲“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爲“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爲狀元,吃大塊;依次爲榜眼、探花,遊戲取樂。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吃月餅的起源與含義 篇六

也有人說,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在唐朝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羣臣一起吃。

“月餅”,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纔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爲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功德林月餅等淨素月餅也深受消費者喜愛。。

月餅象徵着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在古代,中秋月餅被作爲祭品,於中秋節所食。

中秋節吃月餅,據說這個習俗開始於唐朝年間。

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爲“宮餅”,剛開始只是在宮廷內流行,但後來也慢慢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

今天,我國月餅品種繁多。

按產地分爲: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臺式月餅、滇式月餅、港式月餅、潮式月餅、徽式月餅、衢式月餅、秦式月餅、甚至日式等;

就口味而言,有甜味、鹹味、鹹甜味、麻辣味;

從餡心講,有桂花月餅、梅乾月餅、五仁、豆沙、玫瑰、蓮蓉、冰糖、白果、肉鬆、黑芝麻、火腿月餅、蛋黃月餅等;

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奶油皮等;

從造型上又有光面與花邊之分。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七

感恩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它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於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於家庭的重視。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八

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經過我上網調查,還有這樣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七仙女(化名小七)回填宮時給有着正義董永留了一個兒子。後來有一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日,那孩子看到同村的小夥伴們在村頭桂花樹下玩耍,也想過去湊湊熱鬧,哪知道不但沒人理他,還罵他是個沒媽、沒教養的野孩子。他委屈極了,便號啕大哭。哭聲驚動了天神吳剛,吳剛便悄悄拿出登雲鞋,對孩子說:“如果你想媽的時候,就穿鞋圓月下吧。”

董永的兒子在月光下穿上了登雲鞋,飛到了天宮,七仙女見了自己的兒子,又悲又喜,便親手把嫦娥送的桂花蜜糖,拌上花生米,核桃仁,做成餡兒,按圓月的樣子,做成香甜的仙餅,給兒子吃。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後非常生氣,命令麒麟把董永的兒子馱回人間。

後來,董永的兒子當了官,就叫各州各縣的人們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都來仿做他在天宮時吃的仙餅,擺在月亮下,表示對親人的懷念。由於這種餅子就像月亮一樣,所以後人便稱做中秋餅。

直到今天,每年的八月十五日的晚上,當一輪圓月掛在蔚藍的夜空,人們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心中總會憧憬。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九

前幾年的中秋節都是和爸爸媽媽在家吃月餅、看電視,而今年的中秋節不同,因爲我是在天文館裏度過的。

來到柳州科技館,我迫不及待地來到操場的兩個天文望遠鏡前觀看,接着又來到觀測臺用廣西最大的天文望遠鏡觀看月亮。透過天文望遠鏡,我發現月球上有很多坑坑窪窪的地方,科技館的工作人員告訴我那是月球上的環形山和平原。我們從文昌橋出發時,我看見月亮是土黃色的,到了科技後,我發現月亮是金黃色的,到了觀測臺,發現月亮變成銀色的了。

今年的中秋節,我瞭解了一些關於月亮的知識,知道了月亮上沒有過水、沒有嫦娥,有環形山、有平原。太空中還有很多知識要去探索,我一定要學好知識,去神祕的太空。這真是一個有意義的中秋節。

中秋節的當代文化及意義 篇十

今天早晨,一陣噼裏啪啦的聲音破壞了我的美夢,我心想:誰這麼無聊,一大清早就放鞭炮,吵死人了,跟大過年一樣,還讓不讓人睡覺啊?不對,今天好像是某一個節日。啊,我想起來了,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節。

太好了,我早盼望這一天了,因爲我和高原、李浩川早就約定好,這一天晚上,我們在樓下聚會,順便帶上一些好吃的食物,如月餅等東西,時間過得如飛箭,很快就到了約定的時間,我拿起一個月餅和一瓶飲料就跑了下去。正好他們也都來了,可老天不給面子,沒有月亮也就算了,竟然還下起了小雨,沒辦法我們只好把桌子擺在樓洞裏,大家一邊品嚐月餅,一邊喝飲料,非常開心,我們幾個一直聊到很晚,纔在媽媽的呼喚中依依不捨的回家了。

今年中秋節,雖然是一個無月之夜,但卻給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